河南省濮阳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媒介阅读,是指我们通过电子屏幕,来获取多元形态如文本、图像、声 音、视频等信息。它正日益取代传统印刷媒介阅读的主流地位,成为人们获取信 息、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媒介决定阅读方式及文化意义,新媒介阅读提供了全 新的认知方式,正全方位拓展着我们的文化视野,其蕴含的巨大能量才初露端倪。 有人认为,传统媒介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而电子文本阅读则是一种“浅阅读”。 这种看法完全是“误读”。弗里德曼说“世界被拉平了”。电子屏幕则充当了这 个“扁平化地球”的隐喻。世界上的丰富信息,都被电子屏幕压扁了。就像大百 科全书被压成一个平面,只要点击就可翻阅其中任何一页。世界被拉平,并非是 信息浅显化的含义,主要是指信息传播已超越时空,传播节奏被迅猛加速,从而 导致信息对象变形。 新媒介将促使传统阅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传统文本的阅读遵循着一种线性的时 空模式。印刷文本有一个时间轴在制约着读者的信息获取,是一种循序渐进方式。 印刷文本是静态的,读者是动态的。文本的阅读进程取决于读者的注意力和理解 力。其页码定位、内容选取,完全受制于文本的时空顺序。而电子文本阅读则截 然相反。其信息传播主动权在于读者的接受需求。电子文本阅读节奏快捷,是 种快速跳跃、大剪接式的运动,而基本形式则是横向联系,能瞬间传播,不受时 空限制,被所有网络终端的成员所共享。所有电子文本将形成一个巨大信息库, 其信息检索功能要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化图书馆。多媒体电子文本存储 的是全息、立体的信息,能从一种媒体流动到另一种媒体,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 同一件事,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它是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 或缩减的交互式信息。各种观念都可被打开,从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其信 息的接受和利用率要远远高于单一、平面的书刊文本 尤其是阅读“超文本”,读者将进入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艺术创造天地。他可以 互动式地从文本的任何一个媒体或维面切入,进行网状检索,或对某个节点进行 放大,以获取图像、声音、文字及其引申说明。他还可决定文本每一部分的阅读 顺序,并运用标记代码为文本文件生成一个具有一定格式的层次结构。读者用这 种独特的调用和组合,参与了文本的艺术创造,并体现出读者个性化的文化观照 超文本没有规范顺序,包含着无数种组合的阅读路径。特定阅读路径的确立,完 全取决于读者特定的阅读意图和审美取向。超文本没有明确主旨和中心,有多少 读者就会产生多少文本主旨和中心。没有什么领域的原理、观点、思想会强制人 们接受,读者的主体意识是形成超文本主旨和中心的决定因素。 虽然新媒介会扩大感觉中枢并给予人们更全面的表达方式,但是,如果多媒体文 本越生动、形象、具体,而艺术想象的空间也就越小,受到一定抑制。相反文字 能够激发意象和隐喻,充分调动接受者的创造性想象,从而衍生出丰富的意义 可见,传统媒介阅读与新媒介阅读,这是一体两面,完全可以相互渗透和融合, 各显其能。 1.下列对于新媒介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介阅读是通过电子屏幕来获取信息,其呈现形态有文本、图像、声音、 视频等
河南省濮阳市 2013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媒介阅读,是指我们通过电子屏幕,来获取多元形态如文本、图像、声 音、视频等信息。它正日益取代传统印刷媒介阅读的主流地位,成为人们获取信 息、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媒介决定阅读方式及文化意义,新媒介阅读提供了全 新的认知方式,正全方位拓展着我们的文化视野,其蕴含的巨大能量才初露端倪。 有人认为,传统媒介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而电子文本阅读则是一种“浅阅读”。 这种看法完全是“误读”。弗里德曼说“世界被拉平了”。电子屏幕则充当了这 个“扁平化地球”的隐喻。世界上的丰富信息,都被电子屏幕压扁了。就像大百 科全书被压成一个平面,只要点击就可翻阅其中任何一页。世界被拉平,并非是 信息浅显化的含义,主要是指信息传播已超越时空,传播节奏被迅猛加速,从而 导致信息对象变形。 新媒介将促使传统阅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传统文本的阅读遵循着一种线性的时 空模式。印刷文本有一个时间轴在制约着读者的信息获取,是一种循序渐进方式。 印刷文本是静态的,读者是动态的。文本的阅读进程取决于读者的注意力和理解 力。其页码定位、内容选取,完全受制于文本的时空顺序。而电子文本阅读则截 然相反。其信息传播主动权在于读者的接受需求。电子文本阅读节奏快捷,是一 种快速跳跃、大剪接式的运动,而基本形式则是横向联系,能瞬间传播,不受时 空限制,被所有网络终端的成员所共享。所有电子文本将形成一个巨大信息库, 其信息检索功能要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化图书馆。多媒体电子文本存储 的是全息、立体的信息,能从一种媒体流动到另一种媒体,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 同一件事,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它是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 或缩减的交互式信息。各种观念都可被打开,从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其信 息的接受和利用率要远远高于单一、平面的书刊文本。 尤其是阅读“超文本”,读者将进入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艺术创造天地。他可以 互动式地从文本的任何一个媒体或维面切入,进行网状检索,或对某个节点进行 放大,以获取图像、声音、文字及其引申说明。他还可决定文本每一部分的阅读 顺序,并运用标记代码为文本文件生成一个具有一定格式的层次结构。读者用这 种独特的调用和组合,参与了文本的艺术创造,并体现出读者个性化的文化观照。 超文本没有规范顺序,包含着无数种组合的阅读路径。特定阅读路径的确立,完 全取决于读者特定的阅读意图和审美取向。超文本没有明确主旨和中心,有多少 读者就会产生多少文本主旨和中心。没有什么领域的原理、观点、思想会强制人 们接受,读者的主体意识是形成超文本主旨和中心的决定因素。 虽然新媒介会扩大感觉中枢并给予人们更全面的表达方式,但是,如果多媒体文 本越生动、形象、具体,而艺术想象的空间也就越小,受到一定抑制。相反文字 能够激发意象和隐喻,充分调动接受者的创造性想象,从而衍生出丰富的意义。 可见,传统媒介阅读与新媒介阅读,这是一体两面,完全可以相互渗透和融合, 各显其能。 1.下列对于新媒介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介阅读是通过电子屏幕来获取信息,其呈现形态有文本、图像、声音、 视频等
B.电子文本是新媒介阅读的媒介,因其信息的浅显化而有利于所有网络终端成 员共享。 C.新媒介阅读是一种快速跳跃、大剪接式的运动,有着印刷文本阅读无法比拟 的优势。 D.人们在阅读新媒介提供的多元形态信息的同时,其艺术形象的空间会受到 定抑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新媒介阅读,使得“世界被拉平了”。这是说因信息对象的传 播超越时空,节奏迅速加速,致使信息对象变形的现象。 B.传统文本的阅读遵循一种线性的时空模式,其内容的选择会受到文本本身时 空顺序的制约,新媒介阅读则没有这个限制 C.在新媒介阅读中,读者的接受需求促使信息的传播,这是电子文本成为可随 读者的行动延伸或缩减的唯一原因。 D.读者在阅读“超文本”时,可以决定文本每一部分的阅读顺序,参与文本的 艺术创造,使文本留下参与者的痕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介阅读在不同程度上正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它给人类提供了全新的认知 方式。正全方位拓展着人们的文化视野。 B.电子文本存储的是全息、立体的信息,又是交互式信息,所以相比书刊文本 有很高的信息接受和利用率 C.超文本没有明确主旨和中心,读者的主体意识决定超文本主旨和中心,有多 少读者就会有多少文本主旨和中心。 D新媒介会给予人们更全面的表达方式,其文本比传统文本更形象、生动,它的 阅读取代传统文本的阅读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僧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公谨之孙也。 父擅,武 功令。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时道士尹崇博学先 达,素多坟籍。一行诣崇,借扬雄《太玄经》,将归读之。数日,复诣崇,还其 书。崇曰:“此书意指稍深,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硏求,何遽见还 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 崇大惊,因与一行谈其奥赜,甚嗟伏之。谓人曰:“此后生颜子也。”一行由是 大知名。 武三思慕其学行,就请与结交,一行逃匿以避之。寻出家为僧,隐于嵩 山,师事沙门普寂。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 命。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沙门悟真以习梵律。 开元五年,玄宗令其族叔礼部郎中洽赍敕书就荆州强起之。一行至京, 置于光太殿,数就之,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开元十年,永 穆公主出降,敕有司优厚发遣,依太平公主故事。一行以为高宗末年,唯有一女, 所以特加其礼。又太平骄僭,竟以得罪,不应引以为例?上纳其言,遽追敕不行, 但依常礼。其谏诤皆此类也。 行尤明著述,撰《大衍论》三卷,《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
B.电子文本是新媒介阅读的媒介,因其信息的浅显化而有利于所有网络终端成 员共享。 C.新媒介阅读是一种快速跳跃、大剪接式的运动,有着印刷文本阅读无法比拟 的优势。 D.人们在阅读新媒介提供的多元形态信息的同时,其艺术形象的空间会受到一 定抑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新媒介阅读,使得“世界被拉平了”。这是说因信息对象的传 播超越时空,节奏迅速加速,致使信息对象变形的现象。 B.传统文本的阅读遵循一种线性的时空模式,其内容的选择会受到文本本身时 空顺序的制约,新媒介阅读则没有这个限制。 C.在新媒介阅读中,读者的接受需求促使信息的传播,这是电子文本成为可随 读者的行动延伸或缩减的唯一原因。 D.读者在阅读“超文本”时,可以决定文本每一部分的阅读顺序,参与文本的 艺术创造,使文本留下参与者的痕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介阅读在不同程度上正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它给人类提供了全新的认知 方式。正全方位拓展着人们的文化视野。 B.电子文本存储的是全息、立体的信息,又是交互式信息,所以相比书刊文本 有很高的信息接受和利用率。 C.超文本没有明确主旨和中心,读者的主体意识决定超文本主旨和中心,有多 少读者就会有多少文本主旨和中心。 D 新媒介会给予人们更全面的表达方式,其文本比传统文本更形象、生动,它的 阅读取代传统文本的阅读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僧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公谨之孙也。 父擅,武 功令。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时道士尹崇博学先 达,素多坟籍。一行诣崇,借扬雄《太玄经》,将归读之。数日,复诣崇,还其 书。崇曰:“此书意指稍深,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 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 崇大惊,因与一行谈其奥赜,甚嗟伏之。谓人曰:“此后生颜子也。”一行由是 大知名。 武三思慕其学行,就请与结交,一行逃匿以避之。寻出家为僧,隐于嵩 山,师事沙门普寂。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 命。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沙门悟真以习梵律。 开元五年,玄宗令其族叔礼部郎中洽赍敕书就荆州强起之。一行至京, 置于光太殿,数就之,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开元十年,永 穆公主出降,敕有司优厚发遣,依太平公主故事。一行以为高宗末年,唯有一女, 所以特加其礼。又太平骄僭,竟以得罪,不应引以为例?上纳其言,遽追敕不行, 但依常礼。其谏诤皆此类也。 一行尤明著述,撰《大衍论》三卷,《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
及《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时《麟德历经》推步渐疏,敕一行考 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又令率府长史梁令瓒等与工人创造黄道游仪,以考七 曜行度,互相证明。于是一行推《周易》大衍之数,立衍以应之,改撰《开元大 衍历经》。至十五年卒,年四十五,赐谥曰“大慧禅师”。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多坟 坟籍:典籍 B.玄宗令其族叔礼部郎中洽赍敕书就荆州强起之 起:起用 C.访以安国抚人之 访:拜访 D.竟以得 得罪:获罪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僧一行“聪明”和“切直”的一组是 A.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 武三思慕其学行,就 请与结交 B.此后生颜子 也 行固辞 以疾,不应命 C.玄宗令其族叔礼部郎中洽赍敕书就荆州强起之又太平骄僭,竞以得罪,不 应引以为例 D.一行尤明著述 后步往荆州当 阳山,依沙门悟真以习梵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僧一行天赋异禀,学问渊博。他年少时就能广读经史,尤其积累了很多 天文历法方面的学问。他读书治学接受力强、悟性好,即使艰深晦涩的《太玄经》 他电能很快掌握,并写出颇具心得的文章 B.僧一行不慕权贵,正直无私。他拒绝与武三思交往,甚至唐睿宗请他 出山,他也很不情愿。后来,他虽置身光太殿,却依然保持着坦荡的胸怀:直陈 安邦定国之道;力劝皇帝嫁女儿不要搞特殊化。 c.僧一行长于写作,著述众多。他撰写有《大衍论》三卷,《摄调伏藏》 十卷,《天一太一经》及《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他还改写《开 元大衍历经》,续写《天文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D.僧一行品德髙尚,深受敬重。在他去世时,皇帝赐予谥号“大慧禅师” 制作碑文并亲书于石,还从内库拨五十万钱为其造人状铜塔。次年,皇帝路过塔 时徘徊良久并赏赐绢帛,表达了对一行的深深怀念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5分) (2)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野望
及《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时《麟德历经》推步渐疏,敕一行考 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又令率府长史梁令瓒等与工人创造黄道游仪,以考七 曜行度,互相证明。于是一行推《周易》大衍之数,立衍以应之,改撰《开元大 衍历经》。至十五年卒,年四十五,赐谥曰“大慧禅师”。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多坟 籍 坟籍:典籍 B.玄宗令其族叔礼部郎中洽赍敕书就荆州强起之 起:起用 C.访以安国抚人之 道 访:拜访 D.竟以得 罪 得罪:获罪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僧一行“聪明”和“切直”的一组是 A.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 武三思慕其学行,就 请与结交 B.此后生颜子 也 一行固辞 以疾,不应命 C.玄宗令其族叔礼部郎中洽赍敕书就荆州强起之 又太平骄僭,竞以得罪,不 应引以为例 D.一行尤明著述 后步往荆州当 阳山,依沙门悟真以习梵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僧一行天赋异禀,学问渊博。他年少时就能广读经史,尤其积累了很多 天文历法方面的学问。他读书治学接受力强、悟性好,即使艰深晦涩的《太玄经》 他电能很快掌握,并写出颇具心得的文章。 B.僧一行不慕权贵,正直无私。他拒绝与武三思交往,甚至唐睿宗请他 出山,他也很不情愿。后来,他虽置身光太殿,却依然保持着坦荡的胸怀:直陈 安邦定国之道;力劝皇帝嫁女儿不要搞特殊化。 c.僧一行长于写作,著述众多。他撰写有《大衍论》三卷,《摄调伏藏》 十卷,《天一太一经》及《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他还改写《开 元大衍历经》,续写《天文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D.僧一行品德高尚,深受敬重。在他去世时,皇帝赐予谥号“大慧禅师”, 制作碑文并亲书于石,还从内库拨五十万钱为其造人状铜塔。次年,皇帝路过塔 时徘徊良久并赏赐绢帛,表达了对一行的深深怀念。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5 分) (2)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1 分)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倚。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注】①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 弃官归隐而终。 ②采薇,此指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二人终饿死。 8.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榉的心情。(5分) 9.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则忧其民 ,则忧其君。(范 仲淹《岳阳楼记》)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 (龚自珍《己亥杂诗》) (3)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恨暗 生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道大题作答。注意:在答题卡把 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做题时,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两大题都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 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 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 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毛羽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 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 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 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 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一一亲密的朋友一一那匹黑色的、心事重 重的、屁股上烙着“Z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 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骒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 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 “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 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 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 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 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倚。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注】①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 弃官归隐而终。 ②采薇,此指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二人终饿死。 8.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榉的心情。(5 分) 9.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则忧其民; ,则忧其君。 (范 仲淹《岳阳楼记》)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 涯, , 。 (龚自珍《己亥杂诗》) (3)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恨暗 生, 。 (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道大题作答。注意:在答题卡把 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做题时,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两大题都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 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 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 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毛羽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 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 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 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 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 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 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骒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 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 “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 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 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 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 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次坐在它宽阔平 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为它轰赶吸 它鲜血的苍蝇和牛虻,它冰冷无情,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宛如一尊石头雕像。 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 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 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不知道它是怎么瞎的,无人告诉我, 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 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一一任我千遍万遍地问,你不回 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 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条曲折漫长的管道传 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竦,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 认真听讲。 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 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 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 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 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 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 无限辛酸的往事。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 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 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 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 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 地走去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莫言写马,如同画马。先写它“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气 度,引出疑问,为下文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B.本文以“我”与马的重逢为线索,主要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久别重 逢时的情景,一是重逢后“我”与马的对话 C.马讲述琴女春琴、俄狄浦斯、马文才等三个故事意在为其自叙经历预 设伏笔,说明自己不是心甘情愿把自己弄瞎的,并隐喻“以马喻人”的写作意图。 D.马对军官“一往情深,如同恋人”,可是那军官竟然移情别恋,跟“散 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好,伤害了马的感情,马于是恼怒地把那个女人摔了 下来。 E.激情勃发、画面五彩斑斓、语言夸诞是莫言小说创作的风格,这在千 字小说《马语》中也有体现。 (2)从全文看,“马”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试做简要分析。(6) (3)小说多处描写了马的形象,同时也描写了鸡和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 要分析。(6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次坐在它宽阔平 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为它轰赶吸 它鲜血的苍蝇和牛虻,它冰冷无情,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宛如一尊石头雕像。 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 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 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不知道它是怎么瞎的,无人告诉我, 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 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你不回 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 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条曲折漫长的管道传 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竦,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 认真听讲。 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 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 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 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 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 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 无限辛酸的往事。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 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 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 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 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 地走去。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莫言写马,如同画马。先写它“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气 度,引出疑问,为下文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B.本文以“我”与马的重逢为线索,主要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久别重 逢时的情景,一是重逢后“我”与马的对话。 c.马讲述琴女春琴、俄狄浦斯、马文才等三个故事意在为其自叙经历预 设伏笔,说明自己不是心甘情愿把自己弄瞎的,并隐喻“以马喻人”的写作意图。 D.马对军官“一往情深,如同恋人”,可是那军官竟然移情别恋,跟“散 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好,伤害了马的感情,马于是恼怒地把那个女人摔了 下来。 E.激情勃发、画面五彩斑斓、语言夸诞是莫言小说创作的风格,这在千 字小说《马语》中也有体现。 (2)从全文看, “马”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试做简要分析。 (6) (3)小说多处描写了马的形象,同时也描写了鸡和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 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