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14届高三统一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军事、贸易和迁徒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 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 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 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 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 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3)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 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 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4)“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 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 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同而不和 (5)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 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 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 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 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 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 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 态 (6)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 “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 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 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 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 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 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 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7)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 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 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舱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 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1.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河南省濮阳市 2014 届高三统一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军事、贸易和迁徒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 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 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 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 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 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3)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 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 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4)“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 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 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同而不和。” (5)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 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 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 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 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 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 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 态。 (6)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 “乌托邦”到 18 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 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 衡与和谐。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 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 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 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 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7)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 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 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舱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 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1.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 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 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城市文化面 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 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 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D.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 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并影响着城市的“和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 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 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 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 来之间的和谐展开。 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 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D.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 社区细胞的和 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谐”作为一种理念或理想,早就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如《礼 记》《论语》中;另一方面,西方先贤如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 B.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和谐城市”的理念进行探讨;只是到了今天, “和谐城市”的模式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C.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 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同样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意义。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开始寻求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 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理想状态。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 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 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 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 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 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 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 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 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 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璃 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
A.“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 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 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城市文化面 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 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 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D.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 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并影响着城市的“和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 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 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 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 来之间的和谐展开。 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 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D.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 社区细胞的和 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和谐”作为一种理念或理想,早就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如《礼 记》《论语》中;另一方面,西方先贤如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 B.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和谐城市”的理念进行探讨;只是到了今天, “和谐城市”的模式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C.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 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同样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意义。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开始寻求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 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理想状态。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 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 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 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 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 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 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 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 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 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璃 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
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 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 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 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 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髙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 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 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 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槭,战士粮 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 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 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 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 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増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剐, 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 唐书·房玄龄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草隶,善属文 属:写作 B.文约理赡 赡:充足 C.潜引入阁计事 潜:偷偷地,暗中 D.仍知门下省事 知:了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房玄龄贤德的一组是()(3分) ①朕无后顾之忧矣 ②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③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④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 ⑤闻人有善,若已有之 ⑥废朝三日 A.①②⑥B.③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早慧多才,很有孝心。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博览经史,书法 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就连睡觉都顾不上。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 延揽人才;如遇到谋士、将才,他就暗中结交他们,并让他们甘心为太宗出力。 C.房玄龄深受唐太宗信任、重用。房玄龄一度因为被人中伤,被高祖驱 斥,后又被太宗召回。贞观元年,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拜太子少师。 D.房玄龄与唐太宗情深意重。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 重之际,得到了皇帝的厚待。太宗为方便派人探视,凿开宫墙开门:还亲自登门, 握着他的手问候。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5分)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思寄子由
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 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 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 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 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 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 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 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 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 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 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 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 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剐, 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 唐书·房玄龄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工草隶,善属文 属:写作 B.文约理赡 赡:充足 C.潜引入阁计事 潜:偷偷地,暗中 D.仍知门下省事 知:了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房玄龄贤德的一组是 ( )(3 分) ①朕无后顾之忧矣 ②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③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④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 ⑤闻人有善,若已有之 ⑥废朝三日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房玄龄早慧多才,很有孝心。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博览经史,书法、 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就连睡觉都顾不上。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 延揽人才;如遇到谋士、将才,他就暗中结交他们,并让他们甘心为太宗出力。 C.房玄龄深受唐太宗信任、重用。房玄龄一度因为被人中伤,被高祖驱 斥,后又被太宗召回。贞观元年,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拜太子少师。 D.房玄龄与唐太宗情深意重。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 重之际,得到了皇帝的厚待。太宗为方便派人探视,凿开宫墙开门;还亲自登门, 握着他的手问候。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5 分)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此诗写于元丰四年(1081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江西泰和) 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被贬为筠州(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 8.全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困于心,,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终不察夫民心。(屈原 《离骚》) (3)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 甫《登高》)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 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棉花被子 衣向东 (1)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 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 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2)马宁二十年前跟妻子赵薇结婚的时候,他的家乡马湾镇还不是风景 旅游区,街道狭窄屋舍落败,一砖一瓦都显得那么寒酸。有一条水路和一务旱路 通往马湾镇,水路不宽,旱路崎岖,把满眼的青山绿水,封闭在山峦叠嶂的一团 宁静中。南方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使得门前青石扳上的苔藓,一年年滋蔓 着。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3)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 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 被子,冷不着你 (4)赵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 进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5)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 床棉被。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 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 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6)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 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 花保持着蓬松细软的状态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此诗写于元丰四年(1081 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江西泰和) 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被贬为筠州(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 远。 8.全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困于心,,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终不察夫民心。(屈原 《离骚》) (3)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 甫《登高》)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 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棉花被子 衣向东 (1)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 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 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2)马宁二十年前跟妻子赵薇结婚的时候,他的家乡马湾镇还不是风景 旅游区,街道狭窄屋舍落败,一砖一瓦都显得那么寒酸。有一条水路和一务旱路 通往马湾镇,水路不宽,旱路崎岖,把满眼的青山绿水,封闭在山峦叠嶂的一团 宁静中。南方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使得门前青石扳上的苔藓,一年年滋蔓 着。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3)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 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 被子,冷不着你。” (4)赵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 进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5)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 床棉被。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 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 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6)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 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 花保持着蓬松细软的状态
(⑦)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 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 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 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8)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 媳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 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9)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 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 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本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 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10)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 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 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11)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 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 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12)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 些细节,详细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 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 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 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 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13)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棉花被子是小说的线索,小说通过棉花被子这一物件表达了母亲与孩 子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 B.母亲住在北京时依然想着家里的棉花被子,可见母亲已经将打理棉花 被子当作一种精神寄托了。 C.马宁多年来一直珍藏着棉花被子,可见棉花被子已经融入了他和母亲 的亲情以及他和赵薇的爱情。 D.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媳妇赵薇结婚时就领教了江南冬天的阴冷,之后 再也不敢回马宁的家乡马湾镇了 E.母亲去世后的许多年,马宁经常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只是表现出他对母亲的愧疚。 2)“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联 系全文,说说这“泪水”中包含了些什么。(6分) (3)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作赏析。(6分) (4)母亲临终时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术箱里的被 子拿出来晾 晒。”请你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母亲此时的心理。(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7)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 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 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 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8)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 媳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 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9)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 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 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本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 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10)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 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 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11)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 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 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12)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 些细节,详细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 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 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 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 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13)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棉花被子是小说的线索,小说通过棉花被子这一物件表达了母亲与孩 子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 B.母亲住在北京时依然想着家里的棉花被子,可见母亲已经将打理棉花 被子当作一种精神寄托了。 C.马宁多年来一直珍藏着棉花被子,可见棉花被子已经融入了他和母亲 的亲情以及他和赵薇的爱情。 D.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媳妇赵薇结婚时就领教了江南冬天的阴冷,之后 再也不敢回马宁的家乡马湾镇了。 E.母亲去世后的许多年,马宁经常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只是表现出他对母亲的愧疚。 (2)“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联 系全文,说说这“泪水”中包含了些什么。(6 分) (3)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作赏析。(6 分) (4)母亲临终时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术箱里的被 子拿出来晾 晒。”请你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母亲此时的心理。(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