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2017届高三年级定位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讲,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民族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多样性。多 样性意味着差异,而差异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当然差异也意味着矛盾,这 种矛盾就是说我们应如何对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差异,如何对待民族与民族之间 的差异,甚至如何对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这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文化观或放 大的文明观的问题。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这个基本道理已经相当 普及。那么,文化多样性为什么不能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少数民族文化是 构成中华文化最斑斓的色彩,这一点显而易见。中国共有38项非遗项目入选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4项。这表明, 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斑斓色彩,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 承和发展的问题最为突出。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就要保护好中国自身的文 化多样性。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区别于 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就是要增 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 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的多民族是一个 优势,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上,而且还体现在多民族的“家底”,包括资源 富集,水系源头,生态屏障等多方面的优势,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或者庆幸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在遇 到民族问题、文化差异问题时,那种把多民族当“包袱”,把民族问题当作“麻 烦”,把少数民族当作“外人”,企图通过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来一劳 永逸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在世界范围也没有可资借鉴的所谓“成功 经验”,反而有不少从否认到承认的普遍实证 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里,“统一”是指中华民族的统一,中华 民族统一才有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多民族”是指中国各族人民在语言、 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历史形成的多样性差异,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是历史唯 物主义的态度,是和谐国内民族关系的前提。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指向 是尊重差异、缩小差距,这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确立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 特色民族观在民族事务方面的重要体现。缩小差距,缩小的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差距;尊重差异,尊重的就是广义的文化差异—一这是我们民族政策最核心的东 西 总体而讲,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共生交响。各民族共生’谁也缺不了谁, 它必须是在多样性的交响当中演奏出中华民族的华彩乐章,才能够实现这种尊重 差异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现代“交响”,包容着各民族文化的音质声调。这 就是尊重差异、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
河南省焦作市 2017 届高三年级定位测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讲,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民族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多样性。多 样性意味着差异,而差异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当然差异也意味着矛盾,这 种矛盾就是说我们应如何对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差异,如何对待民族与民族之间 的差异,甚至如何对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这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文化观或放 大的文明观的问题。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这个基本道理已经相当 普及。那么,文化多样性为什么不能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少数民族文化是 构成中华文化最斑斓的色彩,这一点显而易见。中国共有 38 项非遗项目入选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少数民族项目有 14 项。这表明,一 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斑斓色彩,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 承和发展的问题最为突出。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就要保护好中国自身的文 化多样性。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区别于 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就是要增 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 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的多民族是一个 优势,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上,而且还体现在多民族的“家底”,包括资源 富集,水系源头,生态屏障等多方面的优势,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或者庆幸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在遇 到民族问题、文化差异问题时,那种把多民族当“包袱”,把民族问题当作“麻 烦”,把少数民族当作“外人”,企图通过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来一劳 永逸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在世界范围也没有可资借鉴的所谓“成功 经验”,反而有不少从否认到承认的普遍实证。 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里,“统一”是指中华民族的统一,中华 民族统一才有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多民族”是指中国各族人民在语言、 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历史形成的多样性差异,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是历史唯 物主义的态度,是和谐国内民族关系的前提。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指向, 是尊重差异、缩小差距,这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确立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 特色民族观在民族事务方面的重要体现。缩小差距,缩小的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差距;尊重差异,尊重的就是广义的文化差异——这是我们民族政策最核心的东 西。 总体而讲,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共生交响。各民族共生'谁也缺不了谁, 它必须是在多样性的交响当中演奏出中华民族的华彩乐章,才能够实现这种尊重 差异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现代“交响”,包容着各民族文化的音质声调。这 就是尊重差异、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
(摘编自郝时远《文化多样性与“一带一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样性意味着差异,我国的民族多样性决定了以民族为载体的文化的多样性 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也意味着各民族文化的差异 B.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看,生态平衡的维护就是要维护其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所以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也就是文化的多样性。 C.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和睦之中具有最根本的 作用,因此就要建设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D.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的做法表面上可以解决民族问题,但其实质上 是将多民族当作包袱,将民族问题当作麻烦的错误认识上的错误做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包括以汉族为主体的多个民族,其中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 B.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从物质方面来讲的,只有通过发展各民族地区的 经济,共同发展,相互尊重,才能消灭民族之间的差异,实现和谐团结。 C.中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其优势不仅体现在各个民族文化差异上呈现出的多 样性,也体现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生态屏障、水系源头、资源富集等方面 D.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统一不仅仅指的是国家的统一,还有领土的 完整,最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统一,各民族在中国的大家庭中的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民族关系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曾经出现过一些否认民族差异、消灭民族 差异的错误做法,但最终又回到承认民族差异的正确道路上来。 B.尊重差异,缩小差距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其中的差异主要指文 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差距主要指社会经济发展不同而产生的差距。 C.各个民族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在语言、文化、习俗等许多方而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文化,其中少数民族文化的知保护、传承和发展问题最为突出。 D.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不仅包括了对于中国各个民族之问差异的尊重、差距 的认同,还包括对于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认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天顺四年,以治行最,超迁江西右布政使,平赣州寇 成化元年,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十二年,大学士商辂等以云南远 在万里,西控诸夷,南接交趾,而镇守中官钱能贪恣甚,议遣大臣有威望者为巡 抚镇压之,乃改恕左副都御史以行。能大惧,急属贵近请召恕还。遂改恕掌南京 都察院,参赞守备机务。能事立解,藩勘上得实,置不问。还南京数月,迁兵部 尚书。考选官属,严拒请托,同事者咸不悦。而钱能归,屡谮恕于帝。帝亦衔恕 数直言,遂命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二十年,复改恕南京兵部尚书。时钱能亦 守备南京,语人曰:“王公,天人也,吾敬事而已。”恕坦怀待之,能卒敛戢 先后应诏陈言者二十一,建白者三十九,皆力阻权幸。天下倾心慕之,遇朝事有 不可,必曰:“王公胡不言也?”则又曰:“公疏且至矣”,已,恕疏果至。于 是贵近皆侧目,帝亦颇厌苦之。孝宗即位,召入为吏部尚书,寻加太子太保。先
(摘编自郝时远《文化多样性与“一带一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样性意味着差异,我国的民族多样性决定了以民族为载体的文化的多样性, 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也意味着各民族文化的差异。 B.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看,生态平衡的维护就是要维护其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所以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也就是文化的多样性。 C.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和睦之中具有最根本的 作用,因此就要建设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D.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的做法表面上可以解决民族问题,但其实质上 是将多民族当作包袱,将民族问题当作麻烦的错误认识上的错误做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包括以汉族为主体的多个民族,其中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 B.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从物质方面来讲的,只有通过发展各民族地区的 经济,共同发展,相互尊重,才能消灭民族之间的差异,实现和谐团结。 C.中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其优势不仅体现在各个民族文化差异上呈现出的多 样性,也体现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生态屏障、水系源头、资源富集等方面。 D.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统一不仅仅指的是国家的统一,还有领土的 完整,最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统一,各民族在中国的大家庭中的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民族关系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曾经出现过一些否认民族差异、消灭民族 差异的错误做法,但最终又回到承认民族差异的正确道路上来。 B.尊重差异,缩小差距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其中的差异主要指文 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差距主要指社会经济发展不同而产生的差距。 C.各个民族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在语言、文化、习俗等许多方而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文化,其中少数民族文化的知保护、传承和发展问题最为突出。 D.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不仅包括了对于中国各个民族之问差异的尊重、差距 的认同,还包括对于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认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天顺四年,以治行最,超迁江西右布政使,平赣州寇。 成化元年,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十二年,大学士商辂等以云南远 在万里,西控诸夷,南接交阯,而镇守中官钱能贪恣甚,议遣大臣有威望者为巡 抚镇压之,乃改恕左副都御史以行。能大惧,急属贵近请召恕还。遂改恕掌南京 都察院,参赞守备机务。能事立解,籓勘上得实,置不问。还南京数月,迁兵部 尚书。考选官属,严拒请托,同事者咸不悦。而钱能归,屡谮恕于帝。帝亦衔恕 数直言,遂命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二十年,复改恕南京兵部尚书。时钱能亦 守备南京,语人曰:“王公,天人也,吾敬事而已。”恕坦怀待之,能卒敛戢。 先后应诏陈言者二十一,建白者三十九,皆力阻权幸。天下倾心慕之,遇朝事有 不可,必曰:“王公胡不言也?”则又曰:“公疏且至矣”,已,恕疏果至。于 是贵近皆侧目,帝亦颇厌苦之。孝宗即位,召入为吏部尚书,寻加太子太保。先
是,中外劾大学士刘吉者,必荐恕,吉以是大恚。凡恕所推举,必阴挠之。陕西 缺巡抚,恕推河南布政使萧祯。诏别推,恕执奏曰:“陛下不以臣不肖,任臣铨 部。倘所举不效,臣罪也。今陛下安知祯不才而拒之?是必左右近臣意有所属 臣不能承望风指,以固禄位。且陛下既以祯为不可用,是臣不可用也,愿乞骸骨。” 帝乃卒用祯。所引荐皆一时名臣,他贤才久废草泽者,拔擢之恐后。弘治二十年 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恕力也。正德三年四月卒,年九十 讣闻,辍朝,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端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B.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C.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D.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在明朝被委任为内阁长官,主要职责是起草诏令,批签奏章,是朝廷 内的实际宰相。 B.诸夷,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泛指四方边 远地区的民族。 C.中官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使用的官员,宦官一 般不干涉朝政。 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委婉说法。 如《张衡传》中“上书乞骸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恕为官有方,政绩突出。他在天顺四年,因为政绩考核成绩最好而被朝廷 破格提拔为江西布政使,不久又平定了地方上的寇乱。 B.王恕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在被派到云南处理钱能的问题时,他不畏惧宦官 权势,严格处罚,最终使得钱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C.王恕坚持原则,正道直行。他主持官员考选,因为坚守原则而使得同事都不 髙兴,他屡次直言进谏,也使得皇帝怨恨,加上奸人谗言而被皇帝疏远。 D.王恕引荐人才,匡扶社稷。他举荐人才坚守原则,为弘治年间极盛局面的出 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死后被晋封为左柱国太师,加封谥号端毅。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不以臣不肖,任臣铨部。倘所举不效,臣罪也 (2)所引荐皆一时名臣,他贤才久废草泽者,拔擢之恐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寒食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是,中外劾大学士刘吉者,必荐恕,吉以是大恚。凡恕所推举,必阴挠之。陕西 缺巡抚,恕推河南布政使萧祯。诏别推,恕执奏曰:“陛下不以臣不肖,任臣铨 部。倘所举不效,臣罪也。今陛下安知祯不才而拒之?是必左右近臣意有所属。 臣不能承望风指,以固禄位。且陛下既以祯为不可用,是臣不可用也,愿乞骸骨。” 帝乃卒用祯。所引荐皆一时名臣,他贤才久废草泽者,拔擢之恐后。弘治二十年 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恕力也。正德三年四月卒,年九十三。 讣闻,辍朝,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端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B.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C.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D.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学士在明朝被委任为内阁长官,主要职责是起草诏令,批签奏章,是朝廷 内的实际宰相。 B.诸夷,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泛指四方边 远地区的民族。 C.中官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使用的官员,宦官一 般不干涉朝政。 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委婉说法。 如《张衡传》中“上书乞骸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恕为官有方,政绩突出。他在天顺四年,因为政绩考核成绩最好而被朝廷 破格提拔为江西布政使,不久又平定了地方上的寇乱。 B.王恕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在被派到云南处理钱能的问题时,他不畏惧宦官 权势,严格处罚,最终使得钱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C.王恕坚持原则,正道直行。他主持官员考选,因为坚守原则而使得同事都不 高兴,他屡次直言进谏,也使得皇帝怨恨,加上奸人谗言而被皇帝疏远。 D.王恕引荐人才,匡扶社稷。他举荐人才坚守原则,为弘治年间极盛局面的出 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死后被晋封为左柱国太师,加封谥号端毅。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陛下不以臣不肖,任臣铨部。倘所举不效,臣罪也。 (2)所引荐皆一时名臣,他贤才久废草泽者,拔擢之恐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寒 食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①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② 【注】①淳化二年,王禹偁因抗疏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②撰碑钱:替别 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 8.“稚子就花拈蛱蝶”一句写得精妙传神,请简要赏析。(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如《诗经·蒹葭》, “白露为霜” ”分别表 达“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 下蒸发”,这种改动既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同时也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2)杜甫在《春望》中,分别以“ ”应首联国破之叹, 以 应颈联思家之忧,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 诗人爱国之情。 (3)《赤壁赋》中,苏轼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时,由赋赤壁的自然景 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 迹作答。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 ”两个问句,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大印象 刘建超 老街把给人画像的营生称作印象。 老街,能把画像这门手艺做得精绝的是八角楼下的大印象。遇到个急事,有人会 拿着照片,找到大印象的店里,说给印象一张。大印象便按照顾客的要求,把照 片上的人像放大绘画到纸板上,装裱好,保证和照片上的人物表情一模一样 去老街找大印象,老街人都会告诉你,大印象啊,好找。去八角楼,宽脸,短眉, 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大印象不只是活儿做得好,为人也正直实诚。大石桥段家老爷子意外去世,家人 没有找到老人留下的生前遗照,便找到犬印象,央求去家里给老爷子画像。做印 象这门生意的,极少上门给人画像的,用照片印象,是要借一些技术工具帮助的。 而登门画像却全凭手上功夫,况且是给故去的人画像,也是不吉利,晦气生意 但大印象二话没说,收拾起家什就到了段家。大印象对躺在棺木中的段老爷子鞠 了三个躬,支起画板开始下笔。正是三伏天,屋里闷热,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大 印象连续八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灵棚搭建起前,画完了肖像。大印象谢绝了段家 人的优厚酬金,说我能给老爷子画像也是有缘啊,算我送了老爷子一程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①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② 【注】①淳化二年,王禹偁因抗疏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②撰碑钱:替别 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 8.“稚子就花拈蛱蝶”一句写得精妙传神,请简要赏析。(5 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如《诗经·蒹葭》, “白露为霜”“ ” “ ”分别表 达“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 下蒸发”,这种改动既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同时也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2)杜甫在《春望》中,分别以“ ”应首联国破之叹, 以“ ”应颈联思家之忧,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 诗人爱国之情。 (3)《赤壁赋》中,苏轼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时,由赋赤壁的自然景 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 迹作答。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 ” “ ”两个问句,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大印象 刘建超 老街把给人画像的营生称作印象。 老街,能把画像这门手艺做得精绝的是八角楼下的大印象。遇到个急事,有人会 拿着照片,找到大印象的店里,说给印象一张。大印象便按照顾客的要求,把照 片上的人像放大绘画到纸板上,装裱好,保证和照片上的人物表情一模一样。 去老街找大印象,老街人都会告诉你,大印象啊,好找。去八角楼,宽脸,短眉, 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大印象不只是活儿做得好,为人也正直实诚。大石桥段家老爷子意外去世,家人 没有找到老人留下的生前遗照,便找到犬印象,央求去家里给老爷子画像。做印 象这门生意的,极少上门给人画像的,用照片印象,是要借一些技术工具帮助的。 而登门画像却全凭手上功夫,况且是给故去的人画像,也是不吉利,晦气生意。 但大印象二话没说,收拾起家什就到了段家。大印象对躺在棺木中的段老爷子鞠 了三个躬,支起画板开始下笔。正是三伏天,屋里闷热,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大 印象连续八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灵棚搭建起前,画完了肖像。大印象谢绝了段家 人的优厚酬金,说我能给老爷子画像也是有缘啊,算我送了老爷子一程
老街有个清扫街道的环卫工,大家都称他韦老头。每天推着架子车,沿街清理垃 圾。韦老头闲的时候,就爱坐在大印象的店前,吸着烟,看大印象画像,拉扯些 家长里短。韦老头吧嗒吧嗒有滋有味地吐着烟雾,也不管埋头做着活计的大印象 听没听,自己只管说。说他和老婆的恩恩怨怨,说他老婆因为他没有照顾好妮子, 十二岁的妮子溺水死了,老婆子也离家走了。我那妮子啊,长得可带劲了,瓜子 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笑起来,俩酒窝,学习好着哩。都怨我,都怨我 啊。韦老头过足了烟瘾,也叨叨够了,拿起扫把仔细地将店铺前清理干净,推着 车子走了。韦老头退休那一天早晨,去找大印象道别,大印象的庙铺没有开门 门上挂着一幅画像,是个女孩的画像,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天啊 这是我妮子,是我妮予啊。韦老头把画像搂在怀里,老泪如珠,对着大印象的店 铺拜了又拜 大印象生意清闲的时候,端着一杯茶,眯缝着一双小眼看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人 说大印象的本事是过目不忘。曾经有人打赌,带着四个男女在大印象眼前过了 趟,让大印象把这四个男女画下来。大印象眯缝着眼,一杯茶的工夫,四张画像 就出来了,四个男女瞪着惊讶的眼睛,各自拿着画像离去。 老街有不少大印象的传说,是真是假没人去考证。不过,大印象协助警察抓窃贼 的事情却是老街人亲眼所见。 那年冬天,流窜作案的盗窃团伙到了老街一带,派出所警察通知商家注意防范。 没过几天,老街的一家珠宝店失窃。警察在走访时,大印象拿出了几张画像,说 这几个人在老街转悠几天了。警察按图索骥,果然抓获了三名案犯嫌疑人,只是 让团伙的头子逃脱了,老街人把大印象画像擒贼的事都传神乎了。原想这件事情 就算过去了,没承想事件还有后续。春节前夕,逃跑的盗窃头子不甘心,竟然又 潜回了老街。节前商家生意旺,店铺关门也晚。天擦黑,大印象起身要去关门 一个黑衣人裹着寒气闯入店里,反手扣上门。大印象正疑惑,一把冰冷的匕首抵 住大印象的咽喉。大印象即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平静地坐到椅子上。黑衣人 匕首向上一划,大印象两眼模糊血如泉涌 翌日,正在饭馆里喝酒的黑衣人,被警察逮个正着。黑衣人挣扎着又哭又嚷,说 警察冤枉人。黑衣人被带到派出所,吵闹着的黑衣人忽然安静了,他看到案桌上 放着一张画像,那画像是用血绘出来的,画像上的人分明就是自己啊。黑衣人瘫 倒在案桌前。 大印象眼睛致伤,不能再给人画像了。有人惋惜地说,大印象画了一辈子像,却 没能给自己印象一张啊。 老街人提起大印象还是那句话:大印象啊,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大印象”为题,既凸显了作为主人公的这位老街八角楼下画像师傅 的特点,也能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大印象连续八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灵棚搭建起前,画完了肖像”这句话, 表现了大印象技艺娴熟、为人实诚的特点。 C.环卫工韦老头在看大印象画像时,叨念自己姑娘的长相,并反复地埋怨自己, 是想让大印象为他死去的女儿画一张像。 D.小说写盗窃头子天擦黑时闯入店里,用匕首划瞎了大印象的双眼这件事,意 在体现出大印象遇事冷静、临危不惧的特点。 E.大印象的为人处事体现着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把他放在老街这一特定环境 中,使环境在浆造人物形象上起到了衬托作用
老街有个清扫街道的环卫工,大家都称他韦老头。每天推着架子车,沿街清理垃 圾。韦老头闲的时候,就爱坐在大印象的店前,吸着烟,看大印象画像,拉扯些 家长里短。韦老头吧嗒吧嗒有滋有味地吐着烟雾,也不管埋头做着活计的大印象 听没听,自己只管说。说他和老婆的恩恩怨怨,说他老婆因为他没有照顾好妮子, 十二岁的妮子溺水死了,老婆子也离家走了。我那妮子啊,长得可带劲了,瓜子 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笑起来,俩酒窝,学习好着哩。都怨我,都怨我 啊。韦老头过足了烟瘾,也叨叨够了,拿起扫把仔细地将店铺前清理干净,推着 车子走了。韦老头退休那一天早晨,去找大印象道别,大印象的庙铺没有开门, 门上挂着一幅画像,是个女孩的画像,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天啊, 这是我妮子,是我妮予啊。韦老头把画像搂在怀里,老泪如珠,对着大印象的店 铺拜了又拜。 大印象生意清闲的时候,端着一杯茶,眯缝着一双小眼看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人 说大印象的本事是过目不忘。曾经有人打赌,带着四个男女在大印象眼前过了一 趟,让大印象把这四个男女画下来。大印象眯缝着眼,一杯茶的工夫,四张画像 就出来了,四个男女瞪着惊讶的眼睛,各自拿着画像离去。 老街有不少大印象的传说,是真是假没人去考证。不过,大印象协助警察抓窃贼 的事情却是老街人亲眼所见。 那年冬天,流窜作案的盗窃团伙到了老街一带,派出所警察通知商家注意防范。 没过几天,老街的一家珠宝店失窃。警察在走访时,大印象拿出了几张画像,说 这几个人在老街转悠几天了。警察按图索骥,果然抓获了三名案犯嫌疑人,只是 让团伙的头子逃脱了,老街人把大印象画像擒贼的事都传神乎了。原想这件事情 就算过去了,没承想事件还有后续。春节前夕,逃跑的盗窃头子不甘心,竟然又 潜回了老街。节前商家生意旺,店铺关门也晚。天擦黑,大印象起身要去关门, 一个黑衣人裹着寒气闯入店里,反手扣上门。大印象正疑惑,一把冰冷的匕首抵 住大印象的咽喉。大印象即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平静地坐到椅子上。黑衣人 匕首向上一划,大印象两眼模糊血如泉涌。 翌日,正在饭馆里喝酒的黑衣人,被警察逮个正着。黑衣人挣扎着又哭又嚷,说 警察冤枉人。黑衣人被带到派出所,吵闹着的黑衣人忽然安静了,他看到案桌上 放着一张画像,那画像是用血绘出来的,画像上的人分明就是自己啊。黑衣人瘫 倒在案桌前。 大印象眼睛致伤,不能再给人画像了。有人惋惜地说,大印象画了一辈子像,却 没能给自己印象一张啊。 老街人提起大印象还是那句话:大印象啊,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以“大印象”为题,既凸显了作为主人公的这位老街八角楼下画像师傅 的特点,也能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大印象连续八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灵棚搭建起前,画完了肖像”这句话, 表现了大印象技艺娴熟、为人实诚的特点。 C.环卫工韦老头在看大印象画像时,叨念自己姑娘的长相,并反复地埋怨自己, 是想让大印象为他死去的女儿画一张像。 D.小说写盗窃头子天擦黑时闯入店里,用匕首划瞎了大印象的双眼这件事,意 在体现出大印象遇事冷静、临危不惧的特点。 E.大印象的为人处事体现着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把他放在老街这一特定环境 中,使环境在浆造人物形象上起到了衬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