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 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 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 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 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 奏艺术高超,象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 短髙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 髙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 为着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扳”,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 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 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 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 的吗?或则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 ②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 趣)的传达媒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 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感情共鸣。 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 噫吁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若此,磋尔远道之人胡为 乎来哉! 李白:《蜀道难》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猛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 远随飞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 强 韩愈:《听颖师弹琴》 ③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 韩诗变化多姿,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髙昂开阔,反复荡漾,接着的两 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 化。正确的朗诵须使音调节奏暗示出意象和情趣的变化发展。这就必然要引起呼 吸、循环、发音等器官乃至全身筋肉的活动。你能离开这些复杂的生理活动而谈 欣赏音调节奏的美感吗?你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本质吗? ④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 浅浓谈和不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 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 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我读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特别欣赏他在戎马仓 皇的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生活之类安逸闲散的配搭,既见出反衬,也见 出起伏的节奏,否则便会平板单调。我们有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作品往往一味高 昂紧张,就有缺乏节奏感的毛病。“张而不弛,吾不为也!” (节选自朱光潜《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 2013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 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 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 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 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 奏艺术高超,象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 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 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 为着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扳”,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 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 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 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 的吗?或则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 ②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 趣)的传达媒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 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感情共鸣。 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若此,磋尔远道之人胡为 乎来哉! ——李白:《蜀道难》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猛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 远随飞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 强! ——韩愈:《听颖师弹琴》 ③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 韩诗变化多姿,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接着的两 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 化。正确的朗诵须使音调节奏暗示出意象和情趣的变化发展。这就必然要引起呼 吸、循环、发音等器官乃至全身筋肉的活动。你能离开这些复杂的生理活动而谈 欣赏音调节奏的美感吗?你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本质吗? ④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 浅浓谈和不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 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 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我读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特别欣赏他在戎马仓 皇的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生活之类安逸闲散的配搭,既见出反衬,也见 出起伏的节奏,否则便会平板单调。我们有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作品往往一味高 昂紧张,就有缺乏节奏感的毛病。“张而不弛,吾不为也!” (节选自朱光潜《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1.下列关于“节奏”的表述,不符合题意的一项 是 ( A.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不能缺少的- 个要素是节奏 B.节奏可以是呼吸、循环、运动等人体器官符合生理自然规律的起伏流 转 C.当我们面对审美对象时,审美对象表现的节奏必须符合我们的生理自 然节奏。 D.引起听众同情共鸣的艺术,艺术家一定会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 在音调和节奏里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欣赏高超的艺术表演,当觉得每个字音和每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 好处时,这说明我们进入一种美的节奏感里 B.欣赏艺术表演,当全身筋肉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时,这说 明我们的筋肉打板时没有跟上节奏。 C.《蜀道难》的节奏较慢且起伏不平,李白在突兀沉雄的气象中让人得 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 D.《听颖师弹琴》变化多姿,妙肖琴音,是因为诗的音调节奏传达了琴 音本身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运用正确的音调节奏传达出作品的意象情趣及变化发展,这样的朗读 很有美感。 B.节奏见于多种艺术形式中,因为无论是声音、形状、色彩抑或语言文 字,都有自己的起伏流转。 C.“张而不弛,吾不为也”,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 特别高昂、紧张的音乐文学作品,我们一般人是到不了这种境界的。 D.节奏感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第三段 结句的两个反问,说明了节奏美感的特性。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 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 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 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 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 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 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 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后为御正下大夫,从帝平齐,以功授开府、阳城 县公。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进封华阴郡公,以阳城公转封一子。后拜柱国 青州刺史。属以帝崩,不之官
1.下列关于“节奏”的表述,不符合题意的一项 是 ( ) A.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不能缺少的一 个要素是节奏。 B.节奏可以是呼吸、循环、运动等人体器官符合生理自然规律的起伏流 转。 C.当我们面对审美对象时,审美对象表现的节奏必须符合我们的生理自 然节奏。 D.引起听众同情共鸣的艺术,艺术家一定会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 在音调和节奏里。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 A.欣赏高超的艺术表演,当觉得每个字音和每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 好处时,这说明我们进入一种美的节奏感里。 B.欣赏艺术表演,当全身筋肉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时,这说 明我们的筋肉打板时没有跟上节奏。 C.《蜀道难》的节奏较慢且起伏不平,李白在突兀沉雄的气象中让人得 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 D.《听颖师弹琴》变化多姿,妙肖琴音,是因为诗的音调节奏传达了琴 音本身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运用正确的音调节奏传达出作品的意象情趣及变化发展,这样的朗读 一定很有美感。 B.节奏见于多种艺术形式中,因为无论是声音、形状、色彩抑或语言文 字,都有自己的起伏流转。 C.“张而不弛,吾不为也”,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 特别高昂、紧张的音乐文学作品,我们一般人是到不了这种境界的。 D.节奏感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第三段 结句的两个反问,说明了节奏美感的特性。 二、古诗文阅读(19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 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 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 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 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 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 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 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后为御正下大夫,从帝平齐,以功授开府、阳城 县公。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进封华阴郡公,以阳城公转封一子。后拜柱国、 青州刺史。属以帝崩,不之官
隋文帝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宫监,甚有惠政,嘉禾连理,出于州境。上嘉 其能,下诏褒美。后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 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 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 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 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 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奷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 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 由是人情险詖,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 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 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 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 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 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 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吏人感悦,略无诤讼。卒官,赠冀定 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循吏列传》) 注:1.解褐:入仕做官。2.毁痛:衰伤过度而消瘦3.奏课:向朝廷交的赋税 4.彼:邪恶不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 是 A.彦光忧瘁 瘁:劳 苦,憔悴 B.母忧去职 忧:父 母的丧事 C.未几,起令视事 视事:治事, 任职 D.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 将:将要 5.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梁彦光治政效果的一项 是 ①嘉禾连理,出于州境 ②合境大安,奏 课连最 ③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④改弦易调,庶 有以变其风俗 ⑤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⑥后改过励行, 卒为善士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梁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很看重他,认为他将来一定能使 他们的家族兴盛起来
隋文帝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宫监,甚有惠政,嘉禾连理,出于州境。上嘉 其能,下诏褒美。后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 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 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 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 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 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 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 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 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 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 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 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 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 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吏人感悦,略无诤讼。卒官,赠冀定 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循吏列传》) 注:1.解褐:入仕做官。2.毁痛:衰伤过度而消瘦 3.奏课:向朝廷交的赋税。 4.彼:邪恶不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 是 ( ) A.彦光忧瘁 瘁:劳 苦,憔悴 B.母忧去职 忧:父 母的丧事 C.未几,起令视事 视事:治事, 任职 D.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 将:将要 5.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梁彦光治政效果的一项 是 ( ) ①嘉禾连理,出于州境 ②合境大安,奏 课连最 ③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④改弦易调,庶 有以变其风俗 ⑤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⑥后改过励行, 卒为善士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梁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很看重他,认为他将来一定能使 他们的家族兴盛起来
B.梁彦光颇具治理才能,他的政绩深得皇上赞赏,曾不止一次受到 封赏,历任秘书郎、舍人上士、小驭下大夫、华州刺史、青州刺史、岐州刺史、 相州刺史等职。 C.梁彦光生性执著,不肯屈服。在相州时有人做歌谣说他没有治理 才能,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相州豪强地痞嗤笑 但却毫不退缩 D.梁彦光在相州任上,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教化百姓 使百姓都能够自励,风气大为改观。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5分)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 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 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8.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 9.有人说,诗的尾联所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 结合全诗具体说明。(5分) 10.名篇名句默写(6分)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2)长风破浪会有时, (3) ,病树前头万木春 (4)小楼昨夜又东风, (5)千呼万唤始出来, (6) ,用之如泥沙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 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
B.梁彦光颇具治理才能,他的政绩深得皇上赞赏,曾不止一次受到 封赏,历任秘书郎、舍人上士、小驭下大夫、华州刺史、青州刺史、岐州刺史、 相州刺史等职。 C.梁彦光生性执著,不肯屈服。在相州时有人做歌谣说他没有治理 才能,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相州豪强地痞嗤笑, 但却毫不退缩。 D.梁彦光在相州任上,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教化百姓, 使百姓都能够自励,风气大为改观。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5 分)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 760 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 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 5 年比较安稳的生 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8.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 分) 9.有人说,诗的尾联所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 结合全诗具体说明。(5 分) 10.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舍生而取义者也。 (2)长风破浪会有时, 。 (3) ,病树前头万木春。 (4)小楼昨夜又东风, 。 (5)千呼万唤始出来, 。 (6) ,用之如泥沙?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 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
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没有周恩来的清 秀,但是显得慈祥宽厚。 年逾82岁,毛泽东的外貌稍有改变。但并不多,只是青年时看上去略有焦虑, 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的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热情的 知识分子的热情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 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 路。毛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 他把手伸进肥大的裤子扪虱子的粗举又会把另一来访者吓得目瞪口呆。脸部的上 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额,慧眼,长发。下半部则表明毛是一个感觉 论者:厚唇,隆鼻,稚童般的圆润下颌。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他步履蹒跚。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 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三十年代曾试图让毛唱歌跳舞一一与她轻易地跟其他中共 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一一但最后不得不怏怏的放弃这种努力。“高傲和自重妨碍了 他的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的一位流放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扳参三说,他 的舞姿看上去像在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一一如果存在平衡的话 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 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或大或小 龙飞风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决不知道他深深地城府里会随时流 出些什么。尽管毛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 里州的记者艾德加·斯诺,早在三十年代就多次见到毛,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 持中立或消极态度。 毫不奇怪,毛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一一这 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一一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 的总司令坚韧、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的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 说,“与周而不是与毛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完全知道你的立场 毛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 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 的火炬代代相传,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他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使命,这位幸存下来 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一一这一战 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 国一一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 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贴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 和江西绿林中来的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军事统帅家?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战争时期那样好过。 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 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没有周恩来的清 秀,但是显得慈祥宽厚。” 年逾 82 岁,毛泽东的外貌稍有改变。但并不多,只是青年时看上去略有焦虑, 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的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热情的 知识分子的热情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 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 路。毛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 他把手伸进肥大的裤子扪虱子的粗举又会把另一来访者吓得目瞪口呆。脸部的上 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额,慧眼,长发。下半部则表明毛是一个感觉 论者:厚唇,隆鼻,稚童般的圆润下颌。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他步履蹒跚。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 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三十年代曾试图让毛唱歌跳舞——与她轻易地跟其他中共 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的放弃这种努力。“高傲和自重妨碍了 他的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的一位流放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扳参三说,他 的舞姿看上去像在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 ——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 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或大或小, 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决不知道他深深地城府里会随时流 出些什么。尽管毛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 里州的记者艾德加·斯诺,早在三十年代就多次见到毛,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 持中立或消极态度。 毫不奇怪,毛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 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 的总司令坚韧、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的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 说,“与周而不是与毛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完全知道你的立场。” 毛生于 1893 年,逝于 1976 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 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 的火炬代代相传,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他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使命,这位幸存下来 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 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 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 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贴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 和江西绿林中来的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军事统帅家?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战争时期那样好过。 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 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