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滑县2014届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卷四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风”字的形 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 慎《说文解字》云:“,凤属,神鸟也。……江中有,似凫而大,赤目。”据 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 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 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风形 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 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 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 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 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 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 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 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风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 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 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 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 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 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 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 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一一风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 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含 义》) 1.下列关于风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1.B[解析]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一段说“,风属 神鸟也。……江中有,似凫而大,赤目。”B项中的“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 水鸟”断章取义,应为“似凫而大,赤目”。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河南省滑县 2014 届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卷四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20 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 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 慎《说文解字》云:“ ,凤属,神鸟也。……江中有,似凫而大,赤目。”据 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 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 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 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 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 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 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 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 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 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 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 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 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 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 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 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 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 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 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含 义》) 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 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 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1.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一段说“ ,凤属, 神鸟也。……江中有 ,似凫而大,赤目。”B 项中的“ 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 水鸟”断章取义,应为“似凫而大,赤目”。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 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 腾始祖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 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2.A[解析]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二段有“我们看到 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 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A 项理解有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风的形象最为 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 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 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 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3.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基本思路是:①通篇阅读,整体感知原文;②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 落或区域;③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④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 与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到本题的答案。第四段中说“武王在甲子日 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 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 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可见B项“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 王的臣下”曲解文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初擢进士第,以宏辞补校书郎。举贤 良方正异等,调河阴尉。迁监察御史,论权嬖梗切,出为河南功曹参军。元和六 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久之,进御史中丞。王师讨蔡,以度视行营诸军,还, 奏攻取策,与帝意合。时方连诸道兵,环挐不解,内外大恐,人累息。于是讨蔡 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度奏:“病在腹心,不时去,且为大患。”于是表马摁 为宣慰副使,韩愈行军司马。入对曰:“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 还期。”帝壮之,为流涕。及行,御通化门临遣,赐通天御带,发神策骑三百为 卫。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 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专制,号令一,战气倍。未几,李愬夜入悬瓠城,缚吴 元济以报。度遣马摁先入蔡,明日,统洄曲降卒万人持节徐进,抚定其人。下令 唯盗贼、斩死抵法,余一蠲除,行来不限昼夜,民始知有生之乐。度以蔡牙卒侍 帐下,或谓反侧未妄,不可去备,度笑曰:“吾为彰义节度,元恶已檎,人皆吾 人也!”众感泣。穆宗即位,进检校司空。即帝以李光颜、乌重胤爪牙将,倚以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 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 腾始祖。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 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2.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二段有“我们看到, 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 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A 项理解有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 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 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 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 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3.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基本思路是:①通篇阅读,整体感知原文;②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 落或区域;③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④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 与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到本题的答案。第四段中说“武王在甲子日 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 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 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可见 B 项“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 王的臣下”曲解文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初擢进士第,以宏辞补校书郎。举贤 良方正异等,调河阴尉。迁监察御史,论权嬖梗切,出为河南功曹参军。元和六 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久之,进御史中丞。王师讨蔡,以度视行营诸军,还, 奏攻取策,与帝意合。时方连诸道兵,环挐不解,内外大恐,人累息。于是讨蔡 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度奏:“病在腹心,不时去,且为大患。”于是表马摠 为宣慰副使,韩愈行军司马。入对曰:“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 还期。”帝壮之,为流涕。及行,御通化门临遣,赐通天御带,发神策骑三百为 卫。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 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专制,号令一,战气倍。未几,李愬夜入悬瓠城,缚吴 元济以报。度遣马摠先入蔡,明日,统洄曲降卒万人持节徐进,抚定其人。下令 唯盗贼、斩死抵法,余一蠲除,行来不限昼夜,民始知有生之乐。度以蔡牙卒侍 帐下,或谓反侧未妄,不可去备,度笑曰:“吾为彰义节度,元恶已檎,人皆吾 人也!”众感泣。穆宗即位,进检校司空。即帝以李光颜、乌重胤爪牙将,倚以
击贼,兵十余万,有所畏,无尺寸功。度既受命,入贼境,数斩将以闻。大和四 年,数引疾不任机重,愿上政事。帝择上医护治,中人日劳问相蹑。乃诏进司徒、 平章事。顷之,固请老,不许。时阉竖擅威,天子拥虚器,搢绅道丧。度不纟 经济意,野服萧散,把酒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开成三年,以病丐还东都 年七十六薨。册赠太傅,谥文忠。 (节选自《新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权嬖梗切 权:政 B.以度视行营诸军 视:巡察。 C.奏攻取策 策 谋略 D.不时去 及时 4.【答案】A.【解析】A项中“权”依语境应为“权贵”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裴度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于是表马摁为宣慰副使 ②宣朝廷厚意 ③号令一,战气倍 ④缚吴元济 以报 ⑤倚以击贼 数斩将以闻 A.①③⑤ B.①②⑥ ②③④ D.④⑤⑥ 5.【答案】B【解析】③句“号令一,战气倍”是在裴度上奏取消宦官对诸 道兵的统治后,由将帅统领军队以后士气大增的情景,但这是将帅们用兵的结果, 而并非由裴度直接影响;④“缚吴元济以报”的主语是李愬,不是裴度的行为, 不能表现其恪尽职守。⑤是“帝以李光颜、乌重胤爪牙将”的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度能力卓著,不断被加官进职。他在贞元初年考中进士,由河阴县 尉做到御史中丞、司徒、平章事,历任显职,任事多称皇帝意。 B.裴度力主讨蔡,平定叛乱有功。在讨伐蔡州一再失利、群臣要求罢兵 的情况下,他力排众议,以平贼为己任,亲自出征,活捉吴元济,赢得了胜利。 C.裴度治民有方,抚慰安定蔡州人。他就任蔡州后,下令盗贼和犯死罪 的人可以依法抵罪,其余一律免除惩罚,并信任当地衙门警卫亲兵,使蔡州人民 备受感动 D.裴度晚年多病,失意于朝廷积弱。他多次提出因病不能胜任机要重任, 要上交政事,虽然皇帝仍重用他,但因当时宦官专权,他最终选择寄情酒乐。 6.【答案】B【解析】B项表述的裴度“活捉吴元济”与原文内容不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还期。 (2)度不复有经济意,野服萧散,把酒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
击贼,兵十余万,有所畏,无尺寸功。度既受命,入贼境,数斩将以闻。大和四 年,数引疾不任机重,愿上政事。帝择上医护治,中人日劳问相蹑。乃诏进司徒、 平章事。顷之,固请老,不许。时阉竖擅威,天子拥虚器,搢绅道丧。度不复有 经济意,野服萧散,把酒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开成三年,以病丐还东都。 年七十六薨。册赠太傅,谥文忠。 (节选自《新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论权嬖梗切 权:政 权。 B.以度视行营诸军 视:巡察。 C.奏攻取策 策: 谋略。 D.不时去 时: 及时。 4.【答案】A.【解析】A 项中“权”依语境应为“权贵”。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裴度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 分)( ) ①于是表马摠为宣慰副使 ②宣朝廷厚意 ③号令一,战气倍 ④缚吴元济 以报 ⑤倚以击贼 ⑥ 数斩将以闻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5.【答案】B 【解析】③句“号令一,战气倍”是在裴度上奏取消宦官对诸 道兵的统治后,由将帅统领军队以后士气大增的情景,但这是将帅们用兵的结果, 而并非由裴度直接影响;④“缚吴元济以报”的主语是李愬,不是裴度的行为, 不能表现其恪尽职守。⑤是“帝以李光颜、乌重胤爪牙将”的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裴度能力卓著,不断被加官进职。他在贞元初年考中进士,由河阴县 尉做到御史中丞、司徒、平章事,历任显职,任事多称皇帝意。 B.裴度力主讨蔡,平定叛乱有功。在讨伐蔡州一再失利、群臣要求罢兵 的情况下,他力排众议,以平贼为己任,亲自出征,活捉吴元济,赢得了胜利。 C.裴度治民有方,抚慰安定蔡州人。他就任蔡州后,下令盗贼和犯死罪 的人可以依法抵罪,其余一律免除惩罚,并信任当地衙门警卫亲兵,使蔡州人民 备受感动。 D.裴度晚年多病,失意于朝廷积弱。他多次提出因病不能胜任机要重任, 要上交政事,虽然皇帝仍重用他,但因当时宦官专权,他最终选择寄情酒乐。 6.【答案】B 【解析】B 项表述的裴度“活捉吴元济”与原文内容不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还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度不复有经济意,野服萧散,把酒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
7.【答案】(1)国君担忧就是臣下的耻辱,在道义上我一定以死相报,叛贼不 投降,臣没有回朝的日期。(“义”“授首”翻译正确各1分,大意正确3分) (2)裴度不再有经国济民的打算,穿着村野的衣服,潇洒自在,喝着酒,白天 黑夜不停地地欢会,不问人间事情。(“经济”“野服”“穷”翻译正确各1 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贞元初年考中进士科,又考中博学宏辞科任校 书郎。应试贤良方正科高等,任河阴县县尉。升迁为监察御史,因议论权贵幸臣 梗直言切,出任河南府功曹参军。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过了一段时 间,升任御史中丞。官军讨伐蔡州,派裴度巡视行营诸军,回京后,上奏攻取的 策略,符合皇帝(宪宗)的想法。当时正值各道用兵,纷争不解,朝廷内外恐慌 人们紧张得喘不过气来。讨伐蔡州一再失利,群臣争着请求罢兵,裴度上奏说: “这是腹心之病,不及时除去,将成为大害。”度上表请求任命马摁为宣慰副使, 韩愈为行军司马。进奏说:“主上担忧就是臣下的耻辱,在道义上臣此行已下必 死之心,叛贼不投降,臣回朝无期。”皇帝(宪宗)壮他的志气,为他流下眼泪。 出行时,皇帝(宪宗)亲临通化门送行,赐给他通天御带,派神策军三百名骑兵 做他的侍卫。裴度屯兵郾城,慰劳诸军,宣布朝廷的厚恩,将士都奋勇。当时各 道的兵马都由宦官做监军,处置进退,裴度上奏撤销,使将领能专制兵马,号令 统一,士气倍增。不久,李愬黑夜进入悬瓠城,擒获了吴济元上报。裴度派马摁 先进入蔡州,第二天,亲自带领洄曲降卒万人持节慢慢进入,抚慰安定蔡州人, 就任后,下令只有盗贼、杀人犯才依法抵罪,其余一律免除,来往不限昼夜,百 姓才知道人生的乐趣。裴度又用蔡州的牙兵在帐下服侍,有人说人心尚未安定 不可不防备,裴度笑着说:“我是彰义军节度使,首恶己擒,蔡州人都是我的人 啊!”蔡州人没有不感动得流泪的。穆宗即皇帝位,进裴度为检校司空。当时穆 宗以李光颜、乌重胤为爪牙之将,依靠他们讨伐叛贼,士兵有十几万,仍怯战, 没有尺寸之功。裴度既受命,进入贼境,斩杀贼将的捷报频频传闻。太和四年, 裴度多次提出因病不能胜任机务重任,要求交上政事。皇帝(文宗)挑选高明的 医生护理治疗,宦官每天前去慰问的络绎不绝。于是下诏进裴度为司徒、平章军 国大事。当时宦官专权,天子徒有虚位,士大夫备受摧抑。裴度不再有经国济民 的打算,野服闲散,喝着酒,白天黑夜地欢会,不问人间事情。开成三年,裴度 因病请求返回东都。七十六岁去世,册赠裴度为太傅,谥号叫文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搜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 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ao) 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a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 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7.【答案】(1)国君担忧就是臣下的耻辱,在道义上我一定以死相报,叛贼不 投降,臣没有回朝的日期。(“义”“授首”翻译正确各 1 分,大意正确 3 分) (2)裴度不再有经国济民的打算,穿着村野的衣服,潇洒自在,喝着酒,白天 黑夜不停地地欢会,不问人间事情。(“经济”“野服”“穷”翻译正确各 1 分,大意 2 分) 【参考译文】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贞元初年考中进士科,又考中博学宏辞科任校 书郎。应试贤良方正科高等,任河阴县县尉。升迁为监察御史,因议论权贵幸臣 梗直言切,出任河南府功曹参军。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过了一段时 间,升任御史中丞。官军讨伐蔡州,派裴度巡视行营诸军,回京后,上奏攻取的 策略,符合皇帝(宪宗)的想法。当时正值各道用兵,纷争不解,朝廷内外恐慌, 人们紧张得喘不过气来。讨伐蔡州一再失利,群臣争着请求罢兵,裴度上奏说: “这是腹心之病,不及时除去,将成为大害。”度上表请求任命马摠为宣慰副使, 韩愈为行军司马。进奏说:“主上担忧就是臣下的耻辱,在道义上臣此行已下必 死之心,叛贼不投降,臣回朝无期。”皇帝(宪宗)壮他的志气,为他流下眼泪。 出行时,皇帝(宪宗)亲临通化门送行,赐给他通天御带,派神策军三百名骑兵 做他的侍卫。裴度屯兵郾城,慰劳诸军,宣布朝廷的厚恩,将士都奋勇。当时各 道的兵马都由宦官做监军,处置进退,裴度上奏撤销,使将领能专制兵马,号令 统一,士气倍增。不久,李愬黑夜进入悬瓠城,擒获了吴济元上报。裴度派马摠 先进入蔡州,第二天,亲自带领洄曲降卒万人持节慢慢进入,抚慰安定蔡州人。 就任后,下令只有盗贼、杀人犯才依法抵罪,其余一律免除,来往不限昼夜,百 姓才知道人生的乐趣。裴度又用蔡州的牙兵在帐下服侍,有人说人心尚未安定, 不可不防备,裴度笑着说:“我是彰义军节度使,首恶已擒,蔡州人都是我的人 啊!”蔡州人没有不感动得流泪的。穆宗即皇帝位,进裴度为检校司空。当时穆 宗以李光颜、乌重胤为爪牙之将,依靠他们讨伐叛贼,士兵有十几万,仍怯战, 没有尺寸之功。裴度既受命,进入贼境,斩杀贼将的捷报频频传闻。太和四年, 裴度多次提出因病不能胜任机务重任,要求交上政事。皇帝(文宗)挑选高明的 医生护理治疗,宦官每天前去慰问的络绎不绝。于是下诏进裴度为司徒、平章军 国大事。当时宦官专权,天子徒有虚位,士大夫备受摧抑。裴度不再有经国济民 的打算,野服闲散,喝着酒,白天黑夜地欢会,不问人间事情。开成三年,裴度 因病请求返回东都。七十六岁去世,册赠裴度为太傅,谥号叫文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9 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 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 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 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8.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 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5分) 答 8.【答案】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实写如“擭身思 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虚写(想 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 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起笔点出画中之 鹰的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这是实写。最后一联“何当”一词,是推想 与凡鸟搏斗的情景,是虚写。虚实结合,使鹰的形象更形象丰满,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9.【答案】(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表现了诗人 对画家髙超技法的赞美之情:(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 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 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表现岀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 【解析】本题考査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本题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及诗歌的 内容来分析。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借物抒怀,抒发了自己嫉恶如仇的激情和 凌云的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画家高超技艺的赞美。分析时必须扣住具体诗 句,有理有据,有概括,有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而或长烟一空, ,浮光跃 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2)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而望 矣 (荀子《劝学》)
8.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 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5 分) 答: 8. 【答案】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实写如“ 身思 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虚写(想 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 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起笔点出画中之 鹰的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这是实写。最后一联“何当”一词,是推想 与凡鸟搏斗的情景,是虚写。虚实结合,使鹰的形象更形象丰满。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 9. 【答案】(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表现了诗人 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 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 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 感。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本题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及诗歌的 内容来分析。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借物抒怀,抒发了自己嫉恶如仇的激情和 凌云的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画家高超技艺的赞美。分析时必须扣住具体诗 句,有理有据,有概括,有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而或长烟一空, ,浮光跃 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⑵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 矣, 。(荀子《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