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2015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 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一圣诗与 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 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 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的《吠 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 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 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分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等,便都是因及时 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 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 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 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 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上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 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 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硏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 化的范畴。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 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 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 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一一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 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 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 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 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 人性诗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 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 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 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
河南省漯河市 2015 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 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 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 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 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的《吠 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 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 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分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等,便都是因及时 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 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 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 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 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上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 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 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 化的范畴。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 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 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 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 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 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 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 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 人性诗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 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 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 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
1.下列对“圣诗”与“佁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可能区分出来 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 B.圣诗是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 为“经”的诗歇作品,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C.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必然属于宗教文化,俗诗属 于世俗文化,但是它们之间互有影响。 D.佁诗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早期的俗诗现在大都湮没无闻,是因为无法用文 字及时记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虽然是被我国儒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但却不都是“圣诗 而是包含着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的作品,如“风”大体上算是“俗诗”。 B.安德鲁·兰认为,史诗和民歌的来源不同,民歌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史 诗是贵族为得到自己特有的诗歌而创造 C.有人认为,民歌流传的长期性和普遍性特点能够被证明;有人认为,史诗是 出自贵族的个人性诗作的滥觞。 D.民间下层阶级创作的反映民众的世俗心声的民歌,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非 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特性,是因为这一阶级的民众远离宗教圣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 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的起源还必须以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为基础。 B.文明早期的圣诗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 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C.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诗歌变成说唱性 的俗诗,但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D.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 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绚字公素,邛州依政人。少放荡亡检,兄绚教之书,严其课业而出,绚遨自若, 比暮绚归,绚徐取书视之,一过辄诵数千言,绚奇之。稍长,能属文,尤工歌诗 尝以事被系,既而逸去。擢进士第,再授大理评事、通判邠州。元昊犯延州,并 边皆恐。邠城陴不完,绚方摄守,即发民治城,僚吏皆谓当言上逮报 听 帝闻之喜,因诏他州悉治守备。还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历开封府推官、三司 度支判官,为京西转运使。是时,范雍知河南,王举正知许州,任中师知陈州 任布知河阳,并二府旧臣,绚皆以不才奏之。未几,召修起居注,纠察在京刑狱 时宰相杜衍各拔知名士置台省,恶衍者指绚为其党。绚尝举陆经,经坐赃贬;而 任布又言绚在京西苛察,出知润州。改太常丞,徙洪州。时五溪蛮寇湖南,择转 运使,帝曰:“有馆职善饮酒者为谁,今安在?”辅臣未谕,帝曰:“是往岁城 邠州者,其人才可用。”辅臣以绚对,遂除湖南转运使。绚乘驿至邵州,戒诸部 按兵毋得动,使人谕蛮以祸福,蛮罢兵受约束。复修起居注,权判三司盐铁勾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虽然是被我国儒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但却不都是“圣诗”, 而是包含着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的作品,如“风”大体上算是“俗诗”。 B.安德鲁·兰认为,史诗和民歌的来源不同,民歌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史 诗是贵族为得到自己特有的诗歌而创造。 C.有人认为,民歌流传的长期性和普遍性特点能够被证明;有人认为,史诗是 出自贵族的个人性诗作的滥觞。 D.民间下层阶级创作的反映民众的世俗心声的民歌,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非 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特性,是因为这一阶级的民众远离宗教圣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 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的起源还必须以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为基础。 B.文明早期的圣诗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 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 较高的地位。 C.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诗歌变成说唱性 的俗诗,但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D.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 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绚字公素,邛州依政人。少放荡亡检,兄绹教之书,严其课业而出,绚遨自若, 比暮绹归,绚徐取书视之,一过辄诵数千言,绹奇之。稍长,能属文,尤工歌诗。 尝以事被系,既而逸去。擢进士第,再授大理评事、通判邠州。元昊犯延州,并 边皆恐。邠城陴不完,绚方摄守,即发民治城,僚吏皆谓当言上逮报,绚不听。 帝闻之喜,因诏他州悉治守备。还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历开封府推官、三司 度支判官,为京西转运使。是时,范雍知河南,王举正知许州,任中师知陈州, 任布知河阳,并二府旧臣,绚皆以不才奏之。未几,召修起居注,纠察在京刑狱。 时宰相杜衍各拔知名士置台省,恶衍者指绚为其党。绚尝举陆经,经坐赃贬;而 任布又言绚在京西苛察,出知润州。改太常丞,徙洪州。时五溪蛮寇湖南,择转 运使,帝曰:“有馆职善饮酒者为谁,今安在?”辅臣未谕,帝曰:“是往岁城 邠州者,其人才可用。”辅臣以绚对,遂除湖南转运使。绚乘驿至邵州,戒诸部 按兵毋得动,使人谕蛮以祸福,蛮罢兵受约束。复修起居注,权判三司盐铁勾院
复纠察在京刑狱。以右正言、知制诰奉使契丹,知审官院,迁龙图阁直学士、起 居舍人、权知开封府,治有能名。绚夜醉,晨奏事酒未解,帝曰:“开封府事剧, 岂可沉湎于酒邪?”改提举在京诸司库务,权判吏部流内铨。初,慈孝寺亡章献 太后神御物,盗得,而绚误释之,诎知苏州,未行,卒。绚疏明乐易少周游四方 颇练世务数上书言便宜仁宗春秋髙未有继嗣绚因祀髙祩还献赋,大指言宜远嬖 宠,近贤良,则神降之福,子孙繁衍,帝嘉纳之。性嗜酒,终以疾死。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绚遨自若,比暮绚归比:等到 B.时五溪蛮寇湖南寇:入侵 C.辅臣未谕谕:告诉 D.开封府事剧剧:繁难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绚疏明乐易/少周游四方/颇练世务/数上书言便宜/仁宗春秋高/未有继 嗣/绚因祀高裸还献赋/ B.绚疏明乐易少/周游四方/颇练世务/数上书/言便宜/仁宗春秋高/未有 继嗣/绚因祀高裸/还献赋/ C.绚疏明乐/易少周游/四方颇练世务/数上书言便宜/仁宗春秋髙/未有继 嗣/绚因祀高裸还献赋/ D.绚疏明乐易/少周游四方/颇练世务/数上书/言便宜/仁宗春秋高未有继 嗣/绚因祀高裸/还献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李绚聪慧异常,记忆力强。他早年放荡不检点,哥哥教他读书,外出时安排 给他许多课业,但李绚依旧游玩,哥哥回来后才拿出书看,看一遍就能背诵数千 字 B.李绚善于治理,声望很高。朝廷物色湖南转运使的人选,皇帝亲点他。李绚 不负厚望,到达后告诫各部按兵不动,对蛮人晓之以理,终于平息事态。 C.李绚酷爱喝酒,并最终误事。一次夜里喝醉酒,早晨奏事时酒还未醒,皇帝 就对他加以指责;章献太后的神御物被盗贼偷走,他因误放盗贼而被贬官。 D.李绚深谙世务,善于进言。仁宗已老,还没有继承人,李绚趁机在祭神求子 时献赋,希望皇帝亲贤臣,远小人,上天自会降福,皇帝高兴地接受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邠城陴不完,绚方摄守,即发民治城,僚吏皆谓当言上逮报,绚不听。 译文: (2)绚乘驿至邵州,戒诸部按兵毋得动,使人谕蛮以祸福,蛮罢兵受约束。 译文: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复纠察在京刑狱。以右正言、知制诰奉使契丹,知审官院,迁龙图阁直学士、起 居舍人、权知开封府,治有能名。绚夜醉,晨奏事酒未解,帝曰:“开封府事剧, 岂可沉湎于酒邪?”改提举在京诸司库务,权判吏部流内铨。初,慈孝寺亡章献 太后神御物,盗得,而绚误释之,诎知苏州,未行,卒。绚疏明乐易少周游四方 颇练世务数上书言便宜仁宗春秋高未有继嗣绚因祀高禖还献赋,大指言宜远嬖 宠,近贤良,则神降之福,子孙繁衍,帝嘉纳之。性嗜酒,终以疾死。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绚遨自若,比暮绹归 比:等到 B.时五溪蛮寇湖南 寇:入侵 C.辅臣未谕 谕:告诉 D.开封府事剧 剧:繁难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绚疏明乐易/少周游四方/颇练世务/数上书言便宜/仁宗春秋高/未有继 嗣/绚因祀高禖还献赋/ B.绚疏明乐易少/周游四方/颇练世务/数上书/言便宜/仁宗春秋高/未有 继嗣/绚因祀高禖/还献赋/ C.绚疏明乐/易少周游/四方颇练世务/数上书言便宜/仁宗春秋高/未有继 嗣/绚因祀高禖还献赋/ D.绚疏明乐易/少周游四方/颇练世务/数上书/言便宜/仁宗春秋高未有继 嗣/绚因祀高禖/还献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绚聪慧异常,记忆力强。他早年放荡不检点,哥哥教他读书,外出时安排 给他许多课业,但李绚依旧游玩,哥哥回来后才拿出书看,看一遍就能背诵数千 字。 B.李绚善于治理,声望很高。朝廷物色湖南转运使的人选,皇帝亲点他。李绚 不负厚望,到达后告诫各部按兵不动,对蛮人晓之以理,终于平息事态。 C.李绚酷爱喝酒,并最终误事。一次夜里喝醉酒,早晨奏事时酒还未醒,皇帝 就对他加以指责;章献太后的神御物被盗贼偷走,他因误放盗贼而被贬官。 D.李绚深谙世务,善于进言。仁宗已老,还没有继承人,李绚趁机在祭神求子 时献赋,希望皇帝亲贤臣,远小人,上天自会降福,皇帝高兴地接受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 分) (1)邠城陴不完,绚方摄守,即发民治城,僚吏皆谓当言上逮报,绚不听。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绚乘驿至邵州,戒诸部按兵毋得动,使人谕蛮以祸福,蛮罢兵受约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唐多令 邓剡 两过水明霞,潮国庠带沙。叶声寒,飞透纱。塔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影华,乌农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压,和明月,宿芦花 注释】①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被俘过建康(今 南京)时所写。 8.“飞透窗纱”中的“飞透”二字极具表现力,请做简要分析。(5分) 9.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10.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两次写车,一次喜庆,“以尔车来, 次凄凉,“淇水汤汤, ”,车来车往中,命运浮沉里。 (2)《离骚》诗中,屈原愤世嫉俗,批判了世人的两种丑陋行为:“固时俗之 工巧兮, ,竞周容以为度。”此非徒古人 有之,今人亦然 (3)《归园田居》中,陶潜自比为鸟,误落尘网三十年时,慨叹“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后,欣喜“久在樊笼里,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略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郭秉文:国立东南大学之父 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的创建是郭秉文办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正是由于 在东南大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郭秉文被人们誉为 “东南大学之父”。 1908年郭秉文远涉重洋,赴美留学。郭秉文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 是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学院,在管理上别具特色,有一套较系统体现民主精神的管 理规范。这些都在郭秉文日后执掌东南大学的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1914 年,他以题为《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的教育 学博士。郭秉文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无疑为他以后的办学活动奠定了 坚实的思想基础
10.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诗经·氓》中两次写车,一次喜庆,“以尔车来,____________”;一 次凄凉,“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车来车往中,命运浮沉里。 (2)《离骚》诗中,屈原愤世嫉俗,批判了世人的两种丑陋行为:“固时俗之 工巧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竞周容以为度。”此非徒古人 有之,今人亦然。 (3)《归园田居》中,陶潜自比为鸟,误落尘网三十年时,慨叹“______________,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后,欣喜“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略﹚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郭秉文:国立东南大学之父 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的创建是郭秉文办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正是由于 在东南大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郭秉文被人们誉为 “东南大学之父”。 1908 年郭秉文远涉重洋,赴美留学。郭秉文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 是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学院,在管理上别具特色,有一套较系统体现民主精神的管 理规范。这些都在郭秉文日后执掌东南大学的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1914 年,他以题为《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的教育 学博士。郭秉文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无疑为他以后的办学活动奠定了 坚实的思想基础
郭秉文一拿到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协助江谦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要将他 所学到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江谦为耆儒硕德,国学根基深厚,而郭秉文通晓 中西,时称“新学巨子”,两人相得益彰。 1919年教育部正式委任郭秉文为校长。其时正值五四运动,在时代潮流推动下, 郭秉文着手对南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有意义的改革是开“女禁”,倡男 女同校。“五四”之前中国的高等学校,除个别私立大学外,仅招男生而不招女 生。兼收女生的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流言飞语不堪入耳,甚至思想比较开明的 南高老校长江谦也明确表示反对。后经郭秉文多方解释,招收女生的入学考试终 于如期进行。高等教育中“女禁”的打破推进了教育的民主化,揭开了中国高等 教育史上新的一页。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东南大学的建议,经过讨论 致赞成。经过郭秉文一年多的奔走,虽几经波折,1921年9月,国立东南大 学正式成立,郭秉文任校长。 清末以来,中国大学的办学模式主要模仿日本,而日本又是学欧洲。民国建立, 这种状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不过从转手日本变成了直接向欧洲学习。而对美国 大学模式的引入则自东南大学始,郭秉文在其中厥功甚伟。郭秉文从一开始就努 力移植美国大学模式,选科制、评议会、董事会,处处可见美国大学模式的痕迹。 和北大的欧洲大学模式相比,东南大学的美国模式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在学校行 政管理上,设置董事会;在大学职能的定位上,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还在东南大学筹备之初,郭秉文就借鉴欧美各大学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的职权是 很大的,它是全校最高的立法和决策机构,地位与校长并列甚至更高。这种领导 体制在国立、公立各高校中是首次建立。董事会不仅加强了学校与政府、教育与 社会的联系,提高了东大的知名度,而且,为东大在解决资金、物质供给以及与 地方相处方面的各种具体问题上,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一做法后为其他大学所仿 效。郭秉文对美国大学管理体制的引入及其在东大的成功,对整个近现代中国大 学管理体系的变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科举的废除和学堂的建立,中小学教师均由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 郭秉文不赞同这种做法,他力主高等师范学校应并入综合大学,使综合大学兼有 培养师资的功能。郭秉文留学美国多年,他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就是综合大学办 师范教育的成功典范,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认为,要培养上乘的教师,必须 “寓师范于大学”。因为中学以上的教师必须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在一个学科门 类齐全的综合大学里,能够很好地协调通才与专才的关系,使通才不致空疏,专 才不致狭隘。综合大学的优秀人才,经过一定的教师训练,一定会成为优秀的教 师 由于政局的剧变,1925年郭秉文被免职。离开东南大学后的郭秉文并未放弃对 教育的热爱。1926年,他在美国费城组织了中国五千年教育文化发展的图片展 览。晚年定居美国的郭秉文在1958年创办了中美文化教育协会,虽在暮年,“未 尝以优游林泉,而自寻暇逸也”,他仍在为教育事业忙碌。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郭秉文赴美留学期间,就对美国大学系统的富有民主精神的管理模式和教育 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都对他日后回国办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郭秉文一拿到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协助江谦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要将他 所学到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江谦为耆儒硕德,国学根基深厚,而郭秉文通晓 中西,时称“新学巨子”,两人相得益彰。 1919 年教育部正式委任郭秉文为校长。其时正值五四运动,在时代潮流推动下, 郭秉文着手对南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有意义的改革是开“女禁”,倡男 女同校。“五四”之前中国的高等学校,除个别私立大学外,仅招男生而不招女 生。兼收女生的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流言飞语不堪入耳,甚至思想比较开明的 南高老校长江谦也明确表示反对。后经郭秉文多方解释,招收女生的入学考试终 于如期进行。高等教育中“女禁”的打破推进了教育的民主化,揭开了中国高等 教育史上新的一页。 1920 年 4 月,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东南大学的建议,经过讨论, 一致赞成。经过郭秉文一年多的奔走,虽几经波折,1921 年 9 月,国立东南大 学正式成立,郭秉文任校长。 清末以来,中国大学的办学模式主要模仿日本,而日本又是学欧洲。民国建立, 这种状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不过从转手日本变成了直接向欧洲学习。而对美国 大学模式的引入则自东南大学始,郭秉文在其中厥功甚伟。郭秉文从一开始就努 力移植美国大学模式,选科制、评议会、董事会,处处可见美国大学模式的痕迹。 和北大的欧洲大学模式相比,东南大学的美国模式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在学校行 政管理上,设置董事会;在大学职能的定位上,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还在东南大学筹备之初,郭秉文就借鉴欧美各大学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的职权是 很大的,它是全校最高的立法和决策机构,地位与校长并列甚至更高。这种领导 体制在国立、公立各高校中是首次建立。董事会不仅加强了学校与政府、教育与 社会的联系,提高了东大的知名度,而且,为东大在解决资金、物质供给以及与 地方相处方面的各种具体问题上,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一做法后为其他大学所仿 效。郭秉文对美国大学管理体制的引入及其在东大的成功,对整个近现代中国大 学管理体系的变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科举的废除和学堂的建立,中小学教师均由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 郭秉文不赞同这种做法,他力主高等师范学校应并入综合大学,使综合大学兼有 培养师资的功能。郭秉文留学美国多年,他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就是综合大学办 师范教育的成功典范,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认为,要培养上乘的教师,必须 “寓师范于大学”。因为中学以上的教师必须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在一个学科门 类齐全的综合大学里,能够很好地协调通才与专才的关系,使通才不致空疏,专 才不致狭隘。综合大学的优秀人才,经过一定的教师训练,一定会成为优秀的教 师。 由于政局的剧变,1925 年郭秉文被免职。离开东南大学后的郭秉文并未放弃对 教育的热爱。1926 年,他在美国费城组织了中国五千年教育文化发展的图片展 览。晚年定居美国的郭秉文在 1958 年创办了中美文化教育协会,虽在暮年,“未 尝以优游林泉,而自寻暇逸也”,他仍在为教育事业忙碌。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郭秉文赴美留学期间,就对美国大学系统的富有民主精神的管理模式和教育 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都对他日后回国办学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