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第一节犯罪概念 、犯罪的属性:犯罪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 1.犯罪的阶级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 A.犯罪从根本上威胁着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统治 B.刑法上的犯罪是随着阶级和法的出现而出现的。 作为刑罚规定的犯罪是属于一定历史范畴的社会现象。它和法一样,产生于阶级,因而 也是阶级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原始社会就没有与阶级社会犯罪 相类似的社会矛盾。例如,原始社会也有杀人、伤人现象,也有“同态复仇”的习俗来解决 这些矛盾。但把杀人、伤人等行为用法律形式规定为犯罪,只是阶级社会特有的。当国家和 法消亡以后,尽管与犯罪相类似的社会现象仍然存在,但性质也与阶级社会的犯罪就不同了 2.犯罪的社会性,表现为犯罪行为对社会各阶层利益以及人类共同利益的破坏或威胁。 二、犯罪概念的类型 如何给犯罪下一个科学的一般的定义,历来为刑法学者所关住。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 现象,一个行为是否规定为犯罪,受着国家类型、犯罪文化传统、立法当时政治经济形势以 及刑法理论的影响。在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规定了各种各 样的具体犯罪和刑罚,但从来没有规定犯罪的一般概念。他们假借神意宣传天罚,对某种行 为的处罚是“替天行道”、“执行天罚” 资产阶级刑法学家开始考虑犯罪的法律和伦理基础。在刑法理论上,有形式意义与实质 意义的犯罪概念之分。 1.形式意义上的犯罪概念 是指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揭示法律何以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 (1)认为犯罪是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 (2)是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是具备构成要件的、违法的、有责的的行为 (4)是能够引起刑事诉讼程序的违法行为。 这是刑事古典学派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犯罪是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这种形 式意义定义的典型是法国1810年的刑法典。该法典第1条规定“法律以违警罪所处罚之犯罪 称违警罪;法律以惩治刑处罚之犯罪,称轻罪;法律以身体刑或名誉刑所处罚之犯罪,称重 罪”。形式意义的犯罪概念揭示了犯罪的两个外部特征:犯罪的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 2.实质意义上的犯罪概念是指不强调犯罪的法律特征,而要揭示犯罪的本质所在,即说 明犯罪行为之所以被刑法规定为犯罪的根据和理由。 它是由刑事实证学派提出来的,他们从犯罪的社会属性和伦理属性分析犯罪,认为“犯
1 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第一节 犯罪概念 一、犯罪的属性:犯罪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1.犯罪的阶级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 A.犯罪从根本上威胁着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统治。 B.刑法上的犯罪是随着阶级和法的出现而出现的。 作为刑罚规定的犯罪是属于一定历史范畴的社会现象。它和法一样,产生于阶级,因而 也是阶级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原始社会就没有与阶级社会犯罪 相类似的社会矛盾。例如,原始社会也有杀人、伤人现象,也有“同态复仇”的习俗来解决 这些矛盾。但把杀人、伤人等行为用法律形式规定为犯罪,只是阶级社会特有的。当国家和 法消亡以后,尽管与犯罪相类似的社会现象仍然存在,但性质也与阶级社会的犯罪就不同了。 2.犯罪的社会性,表现为犯罪行为对社会各阶层利益以及人类共同利益的破坏或威胁。 二、犯 罪概念的类 型 如何给犯罪下一个科学的一般的定义,历来为刑法学者所关住。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 现象,一个行为是否规定为犯罪,受着国家类型、犯罪文化传统、立法当时政治经济形势以 及刑法理论的影响。在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规定了各种各 样的具体犯罪和刑罚,但从来没有规定犯罪的一般概念。他们假借神意宣传天罚,对某种行 为的处罚是“替天行道”、“执行天罚”。 资产阶级刑法学家开始考虑犯罪的法律和伦理基础。在刑法理论上,有形式意义与实质 意义的犯罪概念之分。 1.形式意义上的犯罪概念 是指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揭示法律何以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 ⑴认为犯罪是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 ⑵是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⑶是具备构成要件的、违法的、有责的的行为 ⑷是能够引起刑事诉讼程序的违法行为。 这是刑事古典学派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犯罪是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这种形 式意义定义的典型是法国 1810 年的刑法典。该法典第 1 条规定“法律以违警罪所处罚之犯罪, 称违警罪;法律以惩治刑处罚之犯罪,称轻罪;法律以身体刑或名誉刑所处罚之犯罪,称重 罪”。形式意义的犯罪概念揭示了犯罪的两个外部特征:犯罪的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 2.实质意义上的犯罪概念是指不强调犯罪的法律特征,而要揭示犯罪的本质所在,即说 明犯罪行为之所以被刑法规定为犯罪的根据和理由。 它是由刑事实证学派提出来的,他们从犯罪的社会属性和伦理属性分析犯罪,认为“犯
罪是反社会的行为”,“犯罪是社会的邪恶”。可以说,古典学派的犯罪概念指的是法律规 范上的犯罪,侧重的是犯罪判断的法律标准;而刑事实证学派的犯罪概念是事实上的犯罪(应 然的犯罪),侧重的犯罪的政治、伦理评价。英国刑法学者肯尼认为,犯罪有三个特点:犯罪 对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国家通过刑罚来预防并制止犯罪行为;该行为依法应受到刑罚处 罚。这就把形式意义的犯罪与实质意义的犯罪结合起来了 马克思主义对犯罪概念作过许多论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述中都涉及到犯罪问 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基本原理和研究这些问题的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 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产生的,相反 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 恩格斯还指出:“蔑视社会秩序的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的基本原理,吸收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犯罪定义的合 理内核,可以将犯罪概念概括为:犯罪是统治阶级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严重危害统治阶级 利益,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在刑法理论上,对犯罪有自然犯和法定犯之分。 所谓自然犯,是指违反传统伦理道德的犯罪,像抢劫、杀人、强奸等犯罪,行为本身就 有明显的反社会性和反道义性。(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认为,人类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具 有利己性,又基于社会生活的必要而具有利他性。在利他情感中,怜悯和正直情感是最基本 的情感,违反这两种人类基本利他情感的犯罪就是自然犯罪。因此,自然犯罪如杀人、放火 偷盗、抢劫、强奸等具有本体恶或自体恶的性质。而法定犯则是根据通过立法规定的犯罪, 它往往不具有传统的道德否定评价性。只是由于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法律才通过禁止性的 规定将其规定为犯罪。 应该说,自然犯与法定犯之分,对人们认识具体犯罪的特点是有帮助的,但自然犯与法 定犯的区分也容易引起误解,似乎自然犯规定的犯罪行为是不以各国统治阶级意志为转移的 永恒的犯罪现象。实际上,自然犯的行为(如抢劫、杀人、强奸等),尽管古今中外的刑法都 将其规定为犯罪,但都是统治阶级从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仍然是统治阶 级意志选择的结果 三、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 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 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 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 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 罪是反社会的行为”,“犯罪是社会的邪恶”。可以说,古典学派的犯罪概念指的是法律规 范上的犯罪,侧重的是犯罪判断的法律标准;而刑事实证学派的犯罪概念是事实上的犯罪(应 然的犯罪),侧重的犯罪的政治、伦理评价。英国刑法学者肯尼认为,犯罪有三个特点:犯罪 对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国家通过刑罚来预防并制止犯罪行为;该行为依法应受到刑罚处 罚。这就把形式意义的犯罪与实质意义的犯罪结合起来了。 马克思主义对犯罪概念作过许多论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述中都涉及到犯罪问 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基本原理和研究这些问题的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 “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产生的,相反 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 恩格斯还指出:“蔑视社会秩序的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的基本原理,吸收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犯罪定义的合 理内核,可以将犯罪概念概括为:犯罪是统治阶级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严重危害统治阶级 利益,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在刑法理论上,对犯罪有自然犯和法定犯之分。 所谓自然犯,是指违反传统伦理道德的犯罪,像抢劫、杀人、强奸等犯罪,行为本身就 有明显的反社会性和反道义性。(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认为,人类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具 有利己性,又基于社会生活的必要而具有利他性。在利他情感中,怜悯和正直情感是最基本 的情感,违反这两种人类基本利他情感的犯罪就是自然犯罪。因此,自然犯罪如杀人、放火、 偷盗、抢劫、强奸等具有本体恶或自体恶的性质。而法定犯则是根据通过立法规定的犯罪, 它往往不具有传统的道德否定评价性。只是由于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法律才通过禁止性的 规定将其规定为犯罪。 应该说,自然犯与法定犯之分,对人们认识具体犯罪的特点是有帮助的,但自然犯与法 定犯的区分也容易引起误解,似乎自然犯规定的犯罪行为是不以各国统治阶级意志为转移的 永恒的犯罪现象。实际上,自然犯的行为(如抢劫、杀人、强奸等),尽管古今中外的刑法都 将其规定为犯罪,但都是统治阶级从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仍然是统治阶 级意志选择的结果。 三、我 国刑法中的 犯罪概念 我国《刑法》第 13 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 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 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 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 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概念的意义 这一定义不仅较为详细地揭示了我国现阶段犯罪的本质特征,也揭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征, 同时,将犯罪与普通违法行为区别开来。 犯罪概念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标准。一个行为究竟是犯罪或者不是犯罪,是犯罪还是其 他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从总体上说,就是看这个行为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并且 是否达到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 一方面,这一定义科学地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属性和法律特征,指出犯罪是严重破坏 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同时,这一定义又明确指出犯罪必 须是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如果一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法律没有 规定其为犯罪,或者没有规定对这种行为的刑罚处罚,那么也就不能认定为犯罪。 另一方面,这一定义在对犯罪进行定性描述的同时又设置了定量要求。刑法第13条“但 书”部分明确规定,即使符合刑法关于犯罪定性描述的行为,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 的,不认为是犯罪”,从而将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但又情节显著轻微 危害不大的行为排除在犯罪的范围之外。这样,从立法上既对犯罪的性质进行描述,又对犯 罪的外延进行定量限制,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犯罪的本质,适当地界定犯罪的范围,从而 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根据这一定义,只有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并严重违反刑法 的行为才能被认定为犯罪,否则只能以一般违法行为论处 第二节犯罪的特征 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这是古今中外一切犯罪行为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一定社会的法律之所以把这些现象规定 为犯罪,就是因为这种行为破坏了统治秩序。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需要认可的秩序 社会危害性一指行为对某一社会形态中各种利益以及整体利益的危害 我国刑法中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社会主义 的国体、政体和国家安全的危害;(2)对于社会公共安全的危害;(3)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秩序的危害;(4)对于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危害;(5)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财 产权利的危害;(6)对于社会秩序的危害;(7)对于国防利益、军事利益的危害;(8)对于 国家机关行政、司法秩序及公务活动的廉洁性的危害。 1.社会危害性的表现形式 社会危害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犯罪对社会关系的破坏,既可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实际 破坏,也可表现为对社会关系的实际威胁。同时,行为对社会关系的危害既可以通过有形的 物质性的损害方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对社会造成的无形的非物质性的政治、社会心理的 影响反映出来
3 犯罪概念的意义 这一定义不仅较为详细地揭示了我国现阶段犯罪的本质特征,也揭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征, 同时,将犯罪与普通违法行为区别开来。 犯罪概念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标准。一个行为究竟是犯罪或者不是犯罪,是犯罪还是其 他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从总体上说,就是看这个行为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并且 是否达到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 一方面,这一定义科学地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属性和法律特征,指出犯罪是严重破坏 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同时,这一定义又明确指出犯罪必 须是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如果一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法律没有 规定其为犯罪,或者没有规定对这种行为的刑罚处罚,那么也就不能认定为犯罪。 另一方面,这一定义在对犯罪进行定性描述的同时又设置了定量要求。刑法第 13 条“但 书”部分明确规定,即使符合刑法关于犯罪定性描述的行为,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 的,不认为是犯罪”,从而将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但又情节显著轻微 危害不大的行为排除在犯罪的范围之外。这样,从立法上既对犯罪的性质进行描述,又对犯 罪的外延进行定量限制,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犯罪的本质,适当地界定犯罪的范围,从而 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根据这一定义,只有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并严重违反刑法 的行为才能被认定为犯罪,否则只能以一般违法行为论处。 第二节 犯罪的特征 根据我国刑法第 13 条的规定,犯罪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这是古今中外一切犯罪行为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一定社会的法律之所以把这些现象规定 为犯罪,就是因为这种行为破坏了统治秩序。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需要认可的秩序。 社会危害性—指行为对某一社会形态中各种利益以及整体利益的危害。 我国刑法中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社会主义 的国体、政体和国家安全的危害;(2)对于社会公共安全的危害;(3)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秩序的危害;(4)对于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危害;(5)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财 产权利的危害;(6)对于社会秩序的危害;(7)对于国防利益、军事利益的危害;(8)对于 国家机关行政、司法秩序及公务活动的廉洁性的危害。 1.社会危害性的表现形式 社会危害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犯罪对社会关系的破坏,既可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实际 破坏,也可表现为对社会关系的实际威胁。同时,行为对社会关系的危害既可以通过有形的 物质性的损害方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对社会造成的无形的非物质性的政治、社会心理的 影响反映出来
2.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可以分解为犯罪行为的侵害性以及与社会主体意志(即统治阶级 意志)的不相容性。 某种行为只有与某一社会形态的主体意志不相容时,才具有社会危害性;反之则不具有 社会危害性。另外,某一行为是否与其所存在的社会形态的主体意志相一致,与决定该社会 形态主体意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传统等有密切联系,也与该社会形态的容忍度以 及一般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例如:“安乐死”,“被害人同意”,通奸,法人犯罪。 3.决定社会危害程度的因素 社会危害性的轻重大小主要决定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行为侵犯的客体,即行为侵犯了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重要 程度有差异,导致侵犯社会关系的行为在社会危害程度上有所不同。侵犯的社会关系与国家 和人民的利益之间的关系越重大,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就越严重。比如危害国家安全罪侵犯 的是以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的国家安全,因此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是 社会危害性最大的一类犯罪。放火、投放危险物质、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以不特定的 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为侵犯客体,其危害性比以特定对象为目标的侵 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犯罪要大。 二是行为的手段、后果以及时间、地点。犯罪的手段是否残忍,使用还是不使用暴力, 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有很大影响。比如,杀人后碎尸就比一般的故意杀人行为更为恶劣 同样是干涉婚姻自由,是一般干涉还是暴力干涉,直接关系到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危害结果 的大小也是决定社会危害性程度的重要因素,比如,贪污1万元与贪污10万元相比,在社会 危害性程度上是有明显差异的。在战时犯罪还是平时犯罪,其社会危害性也不一样。在公共 场所作案的,其社会危害性较在偏僻地方作案的要大; 三是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如行为是否造成了现实的危害结果、造成的危害结果的种类 和程度等,这些因素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直接相关 四是行为人的个人情况及其主观因素,如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是出于故意还是出于 过失,是偶犯还是累犯,有无预谋,动机、日的的卑劣程度,等等。这些情况对社会危害性 程度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4.如何把握(考察)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1)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社会危害性是一个历史范畴,现实社会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社会危害性的有无与大小也 会随之变化。同一种行为,在某一时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允许做。但如果在另一时期, 有害于社会发展,就不允许做。如怀孕妇女自愿堕胎的行为。 (2)要全面把握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衡量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不能只看一种因素,应全面综
4 2.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可以分解为犯罪行为的侵害性以及与社会主体意志(即统治阶级 意志)的不相容性。 某种行为只有与某一社会形态的主体意志不相容时,才具有社会危害性;反之则不具有 社会危害性。另外,某一行为是否与其所存在的社会形态的主体意志相一致,与决定该社会 形态主体意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传统等有密切联系,也与该社会形态的容忍度以 及一般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例如:“安乐死”,“被害人同意”,通奸,法人犯罪。 3.决定社会危害程度的因素 社会危害性的轻重大小主要决定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行为侵犯的客体,即行为侵犯了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重要 程度有差异,导致侵犯社会关系的行为在社会危害程度上有所不同。侵犯的社会关系与国家 和人民的利益之间的关系越重大,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就越严重。比如危害国家安全罪侵犯 的是以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的国家安全,因此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是 社会危害性最大的一类犯罪。放火、投放危险物质、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以不特定的 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为侵犯客体,其危害性比以特定对象为目标的侵 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犯罪要大。 二是行为的手段、后果以及时间、地点。犯罪的手段是否残忍,使用还是不使用暴力, 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有很大影响。比如,杀人后碎尸就比一般的故意杀人行为更为恶劣。 同样是干涉婚姻自由,是一般干涉还是暴力干涉,直接关系到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危害结果 的大小也是决定社会危害性程度的重要因素,比如,贪污 1 万元与贪污 10 万元相比,在社会 危害性程度上是有明显差异的。在战时犯罪还是平时犯罪,其社会危害性也不一样。在公共 场所作案的,其社会危害性较在偏僻地方作案的要大; 三是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如行为是否造成了现实的危害结果、造成的危害结果的种类 和程度等,这些因素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直接相关。 四是行为人的个人情况及其主观因素,如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是出于故意还是出于 过失,是偶犯还是累犯,有无预谋,动机、目的的卑劣程度,等等。这些情况对社会危害性 程度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4.如何把握(考察)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1)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社会危害性是一个历史范畴,现实社会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社会危害性的有无与大小也 会随之变化。同一种行为,在某一时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允许做。但如果在另一时期, 有害于社会发展,就不允许做。如怀孕妇女自愿堕胎的行为。 (2)要全面把握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衡量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不能只看一种因素,应全面综
合各种主客观情况。不仅要看到有形的、物质性的危害,而且要看到对人们的社会心理所带 来的危害。 (3)要从本质上来确定某种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 比如某人把另一人杀了,就要问是什么性质的杀人,有无社会危害性,危害性有多大, 等等。人命案件中,有的是故意杀人,有的是过失致人死亡,也有的是正当防卫杀人,这都 需要通过仔细调查才能判明 (4)并不是一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 二、刑事违法性 犯罪是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刑事违法性,是指违反刑法条文中所 包含的刑法规范。只有当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刑法的时候才构成犯罪 刑事违法性这一特征是罪刑法定原则在犯罪概念上的体现。 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统治阶级不可能以法律的形式把没有社会 危害性的行为宣布为犯罪,也不可能将危害性并不严重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而刑事违法性则 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法律上的体现。只有当行为不仅具有社会危害性质,而且违反了刑法 时,才能被认定为犯罪。反之,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如果该行为没有触 犯刑法,就不能把它作为犯罪处理。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 在我国刑法中,刑事违法性不仅是指违反刑法的规定,而且也包括违反国家立法机关颁 布的单行刑法的规定和附属刑法的规定。同时,不仅是指违反刑法分则性的规定,而且也包 括违反刑法总则性的规定。例如违反刑法总则关于犯罪预备、共同犯罪等的规定。 刑事违法性既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也是划分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基本界限 认定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只讲社会危害性而不看刑事违法性,就会导致罪刑擅断主 义。不过,如果只讲刑事违法性而不讲社会危害性,也会掩盖犯罪的社会政治本质,陷入法 律形式主义之中。只有当一个行为既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同时也违反刑法规范,符合刑 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具有刑事违法性,才能被认定为犯罪。 刑事违法性与一般违法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违法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既包括刑事 违法,也包括行政违法、民事违法、经济违法。违法并不都是犯罪,只有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达到违反刑法规范的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构成犯罪;刑事违法与一般违法的区别,实 际上是罪与非罪之间的区别。比如,盗窃、诈骗少量财物,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 只有盗窃、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刑法中的盗窃罪、诈骗罪。一般的干涉婚姻自 由的,属于违反婚姻法的行为,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则属于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当然, 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许多刑事违法行为就是由一般 违法行为恶性发展而来的。民事、经济、行政等违法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这些法律本身已 无法调整,于是引入刑法规范,成为刑法调整的对象。可见,一般违法行为是可以转化为犯
5 合各种主客观情况。不仅要看到有形的、物质性的危害,而且要看到对人们的社会心理所带 来的危害。 (3)要从本质上来确定某种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 比如某人把另一人杀了,就要问是什么性质的杀人,有无社会危害性,危害性有多大, 等等。人命案件中,有的是故意杀人,有的是过失致人死亡,也有的是正当防卫杀人,这都 需要通过仔细调查才能判明。 (4)并不是一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 二、刑事违法性 犯罪是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刑事违法性,是指违反刑法条文中所 包含的刑法规范。只有当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刑法的时候才构成犯罪。 刑事违法性这一特征是罪刑法定原则在犯罪概念上的体现。 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统治阶级不可能以法律的形式把没有社会 危害性的行为宣布为犯罪,也不可能将危害性并不严重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而刑事违法性则 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法律上的体现。只有当行为不仅具有社会危害性质,而且违反了刑法 时,才能被认定为犯罪。反之,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如果该行为没有触 犯刑法,就不能把它作为犯罪处理。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 在我国刑法中,刑事违法性不仅是指违反刑法的规定,而且也包括违反国家立法机关颁 布的单行刑法的规定和附属刑法的规定。同时,不仅是指违反刑法分则性的规定,而且也包 括违反刑法总则性的规定。例如违反刑法总则关于犯罪预备、共同犯罪等的规定。 刑事违法性既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也是划分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基本界限。 认定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只讲社会危害性而不看刑事违法性,就会导致罪刑擅断主 义。不过,如果只讲刑事违法性而不讲社会危害性,也会掩盖犯罪的社会政治本质,陷入法 律形式主义之中。只有当一个行为既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同时也违反刑法规范,符合刑 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具有刑事违法性,才能被认定为犯罪。 刑事违法性与一般违法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违法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既包括刑事 违法,也包括行政违法、民事违法、经济违法。违法并不都是犯罪,只有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达到违反刑法规范的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构成犯罪;刑事违法与一般违法的区别,实 际上是罪与非罪之间的区别。比如,盗窃、诈骗少量财物,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 只有盗窃、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刑法中的盗窃罪、诈骗罪。一般的干涉婚姻自 由的,属于违反婚姻法的行为,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则属于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当然,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许多刑事违法行为就是由一般 违法行为恶性发展而来的。民事、经济、行政等违法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这些法律本身已 无法调整,于是引入刑法规范,成为刑法调整的对象。可见,一般违法行为是可以转化为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