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每千人中慢病患病导致的生命年损失 图4:每千人中因慢病死亡导致的生命年损失 1.500 200 150 1,000 100 500 50 0 2010 2020 2030 2010 2020 2030 ■Ml■Stroke■COPD■Lung Ca■DM.■Injury ■MI ■Stroke■COPD ■Lung Ca■DM ■Injury 资料来源:2005年全国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中国营养与卫生调查,2002,中国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 险因素监测2007。 3.3 中国馒病死亡率高于二十国集团的主要成员 一些主要慢病在中国造成的死亡率很高(见图5)。中国的中风死亡率是日本、美国 和法国的四到六倍。慢阻肺死亡率为十万分之130.5,为日本的三十倍左右。中国的癌症 死亡率也略高于其他可比国家。此外,中国的糖尿病死亡率也高于日本和英国。 图5:中国和部分国家主要慢病死亡率(每十万人)比较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 心血管病 中风 慢阻肺 肿瘤 糖尿病 传染病及 寄生虫病 ■中因■日本口美因■英因 ■法因 ■澳大利亚 资料来源:数据与统计,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 备注:根据2000年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10
10 图 3:每千人中慢病患病导致的生命年损失 图 4:每千人中因慢病死亡导致的生命年损失 资料来源:2005 年全国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中国营养与卫生调查,2002,中国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 险因素监测 2007。 3.3 中国慢病死亡率高于二十国集团的主要成员 一些主要慢病在中国造成的死亡率很高(见图5)。中国的中风死亡率是日本、美国 和法国的四到六倍。慢阻肺死亡率为十万分之130.5,为日本的三十倍左右。中国的癌症 死亡率也略高于其他可比国家。此外,中国的糖尿病死亡率也高于日本和英国。 图 5:中国和部分国家主要慢病死亡率(每十万人)比较 资料来源:数据与统计,世界卫生组织(2004 年)。 备注:根据 2000 年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0 500 1,000 1,500 2010 2020 2030 MI Stroke COPD Lung Ca DM Injury 0 50 100 150 200 2010 2020 2030 MI Stroke COPD Lung Ca DM Injury 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心血管病 中风 慢阻肺 肿瘤 糖尿病 传染病及 寄生虫病 中国 日本 美国 英国 法国 澳大利亚
4. 中国慢病的主要社会经济决定因素、健康危险及其结果 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变导致了中国疾病模式转变:人口老龄化加速:暴露于各种健康 危险因素人群规模增加、程度加剧。人们在获得和利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方面存在种种 不便,服务效果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后者将在本文后面章节中讨论。 4.1迅速城市化和人们行为和生物学因素的改变 人口流动,尤其是向大城市移民,正在改变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据联合国开发署测 算,到2030年,中国将有超过9亿人或60%的总人口居住在城市(13)。在新增的3.5 亿城市居民中,2.5亿以上为流动人口。在至少八个特大城市中的六个一国家的“经济引 擎”,如上海、北京、天津、深圳、武汉、重庆、成都、和广州一其人口将超过一千万。 在过去二十年里,收入增加、充足的食品供应和食物种类多样化显著降低了营养不良 的发生,促进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饮食习惯的改变、不健康行为增加以及城 市化所带来的污染加剧造成了慢病危险因素的快速增长。在低收入人群和流动人口中,这 种增长尤为明显(14,15)。 食盐摄入过量是目前最为“普及”的可控慢病危险因素。中国人的日均食盐摄入量至 少超过12克,是世卫组织推荐每日食盐最高摄入量的两倍,而且食盐摄入水平在过去 十年一直居高不下。 中国男性公民(15岁一69岁)吸烟率为54%,居于全球最高水平。20岁一34岁的每 天吸烟的烟民中,52.7%的在20岁之前就开始了每天吸烟。尽管目前女性吸烟率相对较 低(2.1%),但年轻女性吸烟率正在上升。男性中,高吸烟率与受教育程度低(初中以 下吸烟率为63.2%,大学及以上为44%)、居住在农村(农村男性吸烟率为56.1%,城市 男性为49.2%)和西部地区(西部男性吸烟率为60.1%,东部男性为50.1%)有关(16)。 目前,尽管与膳食相关(例如,饱和脂肪摄入多,食盐摄入多,蔬菜和水果摄入少 植物油和鱼油摄入少)的高血压、高血糖、超重/肥胖和高血脂患病率相对而言低于经济 合作发展组织(经合发组织)国家,但近年来一直在迅猛上升。据测算,1975年到2004 年间,年龄在十八岁以上的中国公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已由7.5%攀升至18.1%(17)。糖 尿病患病率上升速度惊人:上世纪80年代为0.67%,1994年为2.5%,2001年为5.5%, 而2007至08年则达到了9.7%(18)。 1992年到2002年间,中国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增长了38%和81%,达到了22.8%和 7.1%的水平(19)。据估计,目前有超过2亿中国人为超重或肥胖。另外,肥胖和超重在未 成年人中的增速也令人关注。中国北方沿海城市地区7岁一18岁男、女性未成年人中, 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2.5%、17.6%。这一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欧洲国家同龄男、女童 的水平(20,21)。 身体活动减少导致的日均能量消耗降低和通过快餐食品和富含糖份的软饮料摄入过多 的脂肪和能量是促成造成中国肥胖流行的元凶。相对于中国传统饮食中的脂肪摄入量仅占 11
11 4. 中国慢病的主要社会经济决定因素、健康危险及其结果 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变导致了中国疾病模式转变:人口老龄化加速;暴露于各种健康 危险因素人群规模增加、程度加剧。人们在获得和利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方面存在种种 不便,服务效果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后者将在本文后面章节中讨论。 4.1迅速城市化和人们行为和生物学因素的改变 人口流动,尤其是向大城市移民,正在改变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据联合国开发署测 算,到 2030 年,中国将有超过 9 亿人或 60%的总人口居住在城市(13)。在新增的 3.5 亿城市居民中,2.5 亿以上为流动人口。在至少八个特大城市中的六个 — 国家的“经济引 擎”,如上海、北京、天津、深圳、武汉、重庆、成都、和广州 — 其人口将超过一千万。 在过去二十年里,收入增加、充足的食品供应和食物种类多样化显著降低了营养不良 的发生,促进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饮食习惯的改变、不健康行为增加以及城 市化所带来的污染加剧造成了慢病危险因素的快速增长。在低收入人群和流动人口中,这 种增长尤为明显(14, 15)。 食盐摄入过量是目前最为“普及”的可控慢病危险因素。中国人的日均食盐摄入量至 少超过 12 克,是世卫组织推荐每日食盐最高摄入量的两倍,而且食盐摄入水平在过去 十年一直居高不下。 中国男性公民(15 岁—69 岁)吸烟率为 54%,居于全球最高水平。20 岁—34 岁的每 天吸烟的烟民中,52.7%的在 20 岁之前就开始了每天吸烟。 尽管目前女性吸烟率相对较 低(2.1%),但年轻女性吸烟率正在上升。男性中,高吸烟率与受教育程度低(初中以 下吸烟率为 63.2%,大学及以上为 44%)、居住在农村(农村男性吸烟率为 56.1%,城市 男性为 49.2%)和西部地区(西部男性吸烟率为 60.1%,东部男性为 50.1%)有关(16)。 目前,尽管与膳食相关(例如,饱和脂肪摄入多,食盐摄入多,蔬菜和水果摄入少, 植物油和鱼油摄入少)的高血压、高血糖、超重/肥胖和高血脂患病率相对而言低于经济 合作发展组织(经合发组织)国家,但近年来一直在迅猛上升。据测算,1975 年到 2004 年间,年龄在十八岁以上的中国公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已由 7.5%攀升至 18.1%(17)。糖 尿病患病率上升速度惊人:上世纪 80 年代为 0.67%,1994 年为 2.5%,2001 年为 5.5%, 而 2007 至 08 年则达到了 9.7% (18)。 1992 年到 2002 年间,中国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增长了 38%和 81%,达到了 22.8%和 7.1%的水平 (19)。据估计,目前有超过 2 亿中国人为超重或肥胖。另外,肥胖和超重在未 成年人中的增速也令人关注。中国北方沿海城市地区 7 岁—18 岁男、女性未成年人中, 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 32.5%、17.6%。这一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欧洲国家同龄男、女童 的水平(20,21)。 身体活动减少导致的日均能量消耗降低和通过快餐食品和富含糖份的软饮料摄入过多 的脂肪和能量是促成造成中国肥胖流行的元凶。相对于中国传统饮食中的脂肪摄入量仅占
15%,糖的含量几乎可以忽略,1982年到2002年间,中国城市地区饮食中,人均脂肪消 耗比重已从25%提高到了35%,而农村地区则是由14.3%上升至27.7%(22)。 1.150%以上的慢病负担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挖制行为风险预防 据估计,2010年中国至少有5.8亿人具有至少一种或以上的与慢病有关的危险因素 (见图6),其中70%一85%发生在65岁以下的人群。到2030,如果不加以控制,生活 方式和营养危险因素将使中国的慢病负担增长50%。 图6:2010年40岁以上成人中至少具有一种危险因素的估计人数 500000,000 500,000,000 400,000,000 300,000,000 200,000,000 100,000,000 高血压 曼凳音 ■年龄组:4064 ■年龄组:65-80 ■年龄组:0以上 资料来源:中国营养与卫生调查,2002,中国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监测2007。 4.2到2030年,人口迅速老龄化可能使中国慢病负担增加40% 人口老龄化一成年人和老人相对增多一将导致疾病负担由相对年轻的人群不可避免地 向年老的人群转移,疾病构成也不可避免转变为以慢病为主。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的以下 重要特点提示若要开展有效的慢病控制必须关注地域重点: 1.持续几十年的生育率偏低是造成中国未来人口结构的主要人口学因素(23)。到2040, 预计中国50岁以下人口数量将进一步减少,而60岁和8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大幅上升 (见图7)。超老龄人群(80岁以上)数量预计将由2000年的1200万增至2030年的4000 万以上(24)。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将由目前的1.15亿激增至2030年的2.4亿左右。 2.农村老龄化趋势发展比城市更迅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导致农 村年轻人口流失所致。2008年,农村地区老年人(60岁及以上)所占人口比重为9.4%, 城市为6.9%。到2030年,老年人在农村和城市所占人口比重将分别上升至21.8%和 14.8%,二者之间差异扩大到7.09个百分点(25)。 3.相对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重庆、四川、安徽、湖南和湖北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偏高 (26). 12
12 15%,糖的含量几乎可以忽略,1982 年到 2002 年间,中国城市地区饮食中,人均脂肪消 耗比重已从 25%提高到了 35%,而农村地区则是由 14.3%上升至 27.7%(22)。 1.1 50%以上的慢病负担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控制行为风险预防 据估计,2010 年中国至少有 5.8 亿人具有至少一种或以上的与慢病有关的危险因素 (见图 6),其中 70%—85%发生在 65 岁以下的人群。到 2030,如果不加以控制,生活 方式和营养危险因素将使中国的慢病负担增长 50%。 图 6:2010 年 40 岁以上成人中至少具有一种危险因素的估计人数 资料来源:中国营养与卫生调查,2002,中国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监测 2007。 4.2到 2030 年,人口迅速老龄化可能使中国慢病负担增加 40% 人口老龄化—成年人和老人相对增多—将导致疾病负担由相对年轻的人群不可避免地 向年老的人群转移,疾病构成也不可避免转变为以慢病为主。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的以下 重要特点提示若要开展有效的慢病控制必须关注地域重点: 1. 持续几十年的生育率偏低是造成中国未来人口结构的主要人口学因素(23)。到2040, 预计中国50岁以下人口数量将进一步减少,而60岁和8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大幅上升 (见图7)。超老龄人群(80岁以上)数量预计将由2000年的1200万增至2030年的4000 万以上(24)。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将由目前的1.15亿激增至2030年的2.4亿左右。 2. 农村老龄化趋势发展比城市更迅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导致农 村年轻人口流失所致。2008年,农村地区老年人(60岁及以上)所占人口比重为9.4%, 城市为6.9%。到2030年,老年人在农村和城市所占人口比重将分别上升至21.8%和 14.8%,二者之间差异扩大到7.09个百分点(25)。 3. 相对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重庆、四川、安徽、湖南和湖北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偏高 (26)
4.在未来的大多数特大城市(上海、北京、天津、深圳、武汉、重庆、成都和广州), 其目前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城市总人口的10%,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仅 为8.5%(27)。 图7:2010年至2050年中国65岁以上和80岁以上老年人的人口数量增长及比重变化 夕 高 15 10 0 2010 2015 202020252030 2035 2040 20452050 一人口增长率(%) 一65岁和以上人口的比例(%) 80岁和以上人口的比例(%) 资料来源:联合国秘书处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处,世界人口展望:2008年修订版。http://esa.un.org/unpp 到2030年,中国迅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至少使慢病负担增加40%(见图8)。可 预见的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劳动力人口(15岁一64岁)的减少,将使国家在努力满足 老龄公民的需求上,特别是那些长期甚至终身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们的需求方面,面临沉重 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28)。健康劳动者相对于患病的被扶养人群的比例降低将增加经 济发展减速、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图8:老龄化对中国未来患有一种及以上慢病人群数量的影响,按性别划分 10d 45 3500.000 2500000 1500.000 500.000 ■2010 1500.000 .393250000 资料来源:作者。 13
13 4. 在未来的大多数特大城市(上海、北京、天津、深圳、武汉、重庆、成都和广州), 其目前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城市总人口的 10%,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仅 为 8.5%(27)。 图 7:2010 年至 2050 年中国 65 岁以上和 80 岁以上老年人的人口数量增长及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联合国秘书处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处,世界人口展望:2008年修订版。http://esa.un.org/unpp. 到 2030 年,中国迅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至少使慢病负担增加 40%(见图 8)。可 预见的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劳动力人口(15 岁—64 岁)的减少,将使国家在努力满足 老龄公民的需求上,特别是那些长期甚至终身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们的需求方面,面临沉重 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28)。健康劳动者相对于患病的被扶养人群的比例降低将增加经 济发展减速、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图 8:老龄化对中国未来患有一种及以上慢病人群数量的影响,按性别划分 资料来源:作者。 -5 0 5 10 15 20 25 2010 2015 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 人口增长率 (%) 65岁和以上人口的比例(%) 80岁和以上人口的比例(%)
尽管老龄化不可避免,但是经合发组织国家的经验提示过早死亡可以预防、慢病导致 的病残可以被延迟发生,健康老龄化能够实现(29,30,31)。 4.3慢病导致健康不公平 在中国,社会经济等方面较为弱势的人群受到慢病的冲击更大。主要原因是:1)慢 病和部分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往往在贫困人群中更常见:2)贫困人群患上慢病后往往缺 乏或难以获得优质医疗服务:3)慢病对贫困患者的收入和家庭福祉影响更大。慢病是医 疗服务自付费用居高不下的影响因素之一,后者加剧了中国低收入人群在健康状况和卫生 服务可获得性方面的不公平。尽管中国的低收人人群与其他人群一样面对着类似或者更高 的慢病流行率,但是前者寻求医疗服务的可能性更小,这部分人群住院率偏低客观地反映 了这一现实(表1)。低收入人群中大病支出发生概率更高(32)。即便在城市,也有 37.6%的低收入患者存在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情况,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89.1%)都面 临着经济困难。最近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慢病患者中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比例是城 市患者的两倍多(33)。 表1:低收入人群的慢病与就医行为,2008年 国家平均水平 低收入人群 获得住院治疗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慢病流行率 28.3% 17.1% 27.2% 23.1% 年均住院率 7.1% 6.8% 5.8% 5.9% 应住院未住院人群比重% 26.0% 24.7% 37.6% 34.6% 表示经济困难是未住院主要原因的患者比重% 67.5% 71.4% 89.1% 81.5% 大病支出发生率 5.9% 10.2% 资料来源:卫生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8年。 4.4慢病的经济影响 慢病带来总体经济损失可能非常巨大。如果政府不改善慢病应对,2005年至2015年, 心血管疾病、中风和糖尿病将会给中国造成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34)。世行的一项 最新分析呼吁政府关注有效的慢病防控政策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 ·微观经济层面:成人健康状况的改善会使工作小时数增加16%,个人收入提高20%2。 因此,应对慢病不但是一项宝贵的健康投资,也可视作是对人们生产力及其收入潜力 的投资(见表2)。 宏观经济层面:从2010年起,未来30年内,如果每年能够使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 其总体净经济效益就会相当于2010年中国实际GDP的68%,或10.7万亿美金(按购 买力平价指数计)(见图10和图11)。 2调查往往会要求受访者依照从“非常差”到“极佳”的五分量表评价其自身健康状况。“改变”就是从一 个分段提高到另一个分段,例如从“较差”到“还可以”。 32010年中国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值为$11,925in2010。 14
14 尽管老龄化不可避免,但是经合发组织国家的经验提示过早死亡可以预防、慢病导致 的病残可以被延迟发生,健康老龄化能够实现(29, 30, 31)。 4.3慢病导致健康不公平 在中国,社会经济等方面较为弱势的人群受到慢病的冲击更大。主要原因是:1) 慢 病和部分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往往在贫困人群中更常见;2) 贫困人群患上慢病后往往缺 乏或难以获得优质医疗服务;3)慢病对贫困患者的收入和家庭福祉影响更大。慢病是医 疗服务自付费用居高不下的影响因素之一,后者加剧了中国低收入人群在健康状况和卫生 服务可获得性方面的不公平。尽管中国的低收人人群与其他人群一样面对着类似或者更高 的慢病流行率,但是前者寻求医疗服务的可能性更小,这部分人群住院率偏低客观地反映 了这一现实(表 1)。低收入人群中大病支出发生概率更高(32)。即便在城市,也有 37.6%的低收入患者存在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情况,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89.1%)都面 临着经济困难。最近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慢病患者中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比例是城 市患者的两倍多(33)。 表 1:低收入人群的慢病与就医行为,2008 年 获得住院治疗 国家平均水平 低收入人群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慢病流行率 28.3% 17.1% 27.2% 23.1% 年均住院率 7.1% 6.8% 5.8% 5.9% 应住院未住院人群比重 % 26.0% 24.7% 37.6% 34.6% 表示经济困难是未住院主要原因的患者比重 % 67.5% 71.4% 89.1% 81.5% 大病支出发生率 — — 5.9% 10.2% 资料来源:卫生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8 年。 4.4慢病的经济影响 慢病带来总体经济损失可能非常巨大。如果政府不改善慢病应对,2005 年至 2015 年, 心血管疾病、中风和糖尿病将会给中国造成 550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34)。世行的一项 最新分析呼吁政府关注有效的慢病防控政策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 微观经济层面:成人健康状况的改善会使工作小时数增加 16%,个人收入提高 20%2。 因此,应对慢病不但是一项宝贵的健康投资,也可视作是对人们生产力及其收入潜力 的投资(见表 2)。 宏观经济层面:从 2010 年起,未来 30 年内,如果每年能够使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 1%, 其总体净经济效益就会相当于 2010 年中国实际 GDP3的 68%,或 10.7 万亿美金(按购 买力平价指数计) (见图 10 和图 11)。 2 调查往往会要求受访者依照从“非常差”到“极佳”的五分量表评价其自身健康状况。“改变”就是从一 个分段提高到另一个分段,例如从“较差”到“还可以”。 3 2010 年中国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 GDP 值为$11,925 in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