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包头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 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 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 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 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 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 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 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 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 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 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塵、登髙临远之 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 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 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 《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 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 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 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 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 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 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 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 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 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 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 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 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 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 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 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内蒙古包头市包头一中 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 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 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 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 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 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 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 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 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 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 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 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 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 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 《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 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 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 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 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 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 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 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 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 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 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 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 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 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 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 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C.“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D.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 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 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只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 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 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 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 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 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 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温彦博幼聪悟,有口辩,涉猎书记。初,其父友薛道衡、李纲常见彦博兄弟三人, 咸叹异曰:“皆卿相才也。”时高丽遣使贡方物,高祖谓群臣曰:“名实之间, 理须相副。高丽称臣于隋,终拒炀帝,此亦何臣之有?朕敬于万物,不欲骄贵 但据土宇,务共安人,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可即为诏,述朕此怀也。”彦博 进曰:“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 内,不可许以不臣。若与高丽抗礼,则四夷何以瞻仰?且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 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夷貊。”高祖乃止。 其年,突厥入寇,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并州道行军总管,出拒之,以彦博为行军 长史。与虏战于太谷,军败,彦博没于虏庭。突厥以其近臣,苦问以国家虚实及 兵马多少,彦博固不肯言。颉利怒,迁于阴山苦塞之地。太宗即位,突厥送款, 始征彦博还朝,授雍州治中,寻检校吏部侍郎 彦博善于宣吐,每奉使入朝,诏问四方风俗,承受纶言,有若成诵。声韵高朗 响溢殿庭,进止雍容,观者拭目。四年,迁中书令,进爵虞国公。高祖常宴朝臣, 诏太宗谕旨,既而顾谓近臣曰:“何如温彦博?”其见重如此 初,突厥之降也,诏议安边之术。彦博议曰:“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 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 之心。若遣向西南,则乖物性,故非含育之道也。”太宗从之,遂处降人于朔方 之地,其入居长安者近且万家。议者尤为不便,欲建突厥国于河外。彦博又执奏 曰:“既已纳之,无故遣去,深为可惜。”与魏徵等争论,数年不决。 彦博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国之利害,知无不言,太宗以是嘉之。及薨,谓 侍臣曰:“彦博以忧国之故,劳精竭神,我见其不逮,已二年矣。恨不纵其闲逸
C.“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D.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 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 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只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 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 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A.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 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 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 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 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 温彦博幼聪悟,有口辩,涉猎书记。初,其父友薛道衡、李纲常见彦博兄弟三人, 咸叹异曰:“皆卿相才也。”时高丽遣使贡方物,高祖谓群臣曰:“名实之间, 理须相副。高丽称臣于隋,终拒炀帝,此亦何臣之有?朕敬于万物,不欲骄贵, 但据土宇,务共安人,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可即为诏,述朕此怀也。”彦博 进曰:“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 内,不可许以不臣。若与高丽抗礼,则四夷何以瞻仰?且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 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夷貊。”高祖乃止。 其年,突厥入寇,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并州道行军总管,出拒之,以彦博为行军 长史。与虏战于太谷,军败,彦博没于虏庭。突厥以其近臣,苦问以国家虚实及 兵马多少,彦博固不肯言。颉利怒,迁于阴山苦塞之地。太宗即位,突厥送款, 始征彦博还朝,授雍州治中,寻检校吏部侍郎。 彦博善于宣吐,每奉使入朝,诏问四方风俗,承受纶言,有若成诵。声韵高朗, 响溢殿庭,进止雍容,观者拭目。四年,迁中书令,进爵虞国公。高祖常宴朝臣, 诏太宗谕旨,既而顾谓近臣曰:“何如温彦博?”其见重如此。 初,突厥之降也,诏议安边之术。彦博议曰:“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 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 之心。若遣向西南,则乖物性,故非含育之道也。”太宗从之,遂处降人于朔方 之地,其入居长安者近且万家。议者尤为不便,欲建突厥国于河外。彦博又执奏 曰:“既已纳之,无故遣去,深为可惜。”与魏徵等争论,数年不决。 彦博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国之利害,知无不言,太宗以是嘉之。及薨,谓 侍臣曰:“彦博以忧国之故,劳精竭神,我见其不逮,已二年矣。恨不纵其闲逸
致夭性灵。”彦博家无正寝,及卒之日,殡于别室,太宗命有司为造堂焉。赠特 进,谥曰恭,陪葬昭陵。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但据土宇,务共安人 务:致力 B.声韵高朗,响溢殿庭 溢:充满 C.若遣向西南,则乖物性乖:违背 D.既已纳之,无故遣去 遣:派遣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温彦博“有口辩”的一组是( (3分) ①名实之间,理须相副②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 夷貊 ③承受纶言,有若成诵 ④太宗从之,遂处降人于朔方之地 ⑤与魏徵等争论,数年不决⑥彦博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 A.①②④ B.③④⑥C.①⑤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安置突厥的问题上,温彦博根据汉代安置匈奴的做法,主张分散安置, 唐太宗纳了他的建议,把突厥安置在北方,其中一部分入住长安。 B.由于没能从温彦博的嘴里得到大唐国力和兵马的有关情报,突厥颉利把他关 押在阴山苦寒之地,直到后来突厥来唐讲和,才得以回唐 C.高祖从前朝与髙丽交往的情形出发,提出不必让高丽称臣,温彦博从历史 和现实的角度加以劝谏,阻止了高祖下诏 D.温彦博敢于直言进谏,拥有崇高气节,清廉自守,为国家殚精竭虑,耗尽 了自己的生命,这在封建官吏来说尤为难能可贵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而顾谓近臣曰:“何如温彦博?”其见重如此。 译文: (2)恨不纵其闲逸,致夭性灵。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 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衿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8、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 9、下片通过哪两种手法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2)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
致夭性灵。”彦博家无正寝,及卒之日,殡于别室,太宗命有司为造堂焉。赠特 进,谥曰恭,陪葬昭陵。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但据土宇,务共安人 务:致力 B.声韵高朗,响溢殿庭 溢:充满 C.若遣向西南,则乖物性 乖:违背 D.既已纳之,无故遣去 遣:派遣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温彦博“有口辩”的一组是( ) (3 分) ①名实之间,理须相副 ②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 夷貊 ③承受纶言,有若成诵 ④太宗从之,遂处降人于朔方之地 ⑤与魏徵等争论,数年不决 ⑥彦博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 A.①②④ B. ③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在安置突厥的问题上,温彦博根据汉代安置匈奴的做法,主张分散安置, 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把突厥安置在北方,其中一部分入住长安。 B.由于没能从温彦博的嘴里得到大唐国力和兵马的有关情报,突厥颉利把他关 押在阴山苦寒之地,直到后来突厥来唐讲和,才得以回唐。 C.高祖从前朝与高丽交往的情形出发,提出不必让高丽称臣,温彦博从历史 和现实的角度加以劝谏,阻止了高祖下诏。 D.温彦博敢于直言进谏,拥有崇高气节,清廉自守,为国家殚精竭虑,耗尽 了自己的生命,这在封建官吏来说尤为难能可贵。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既而顾谓近臣曰:“何如温彦博?”其见重如此。 译文: (2)恨不纵其闲逸,致夭性灵。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8—9 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 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8、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 分) 9、下片通过哪两种手法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2)舞榭歌台,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 子《劝学》) (5)夫列子御风而行, 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6)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实用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分) 丰子恺究竟为今天画了什么 胡晓明 上海图书馆邀请我来讲“丰子恺为我们今天画了什么”。这个话题很好。作为 位画家,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风景,都饱含着他看世界的一种眼光,饱含 着他对生活的一种理解,饱含着他对人生的一些非常真挚的感动 看到丰子恺的画,觉得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画面那么简单,那么写意,但是有 浓浓的意思。你看,天渐渐黑下来了,那痴痴地等着主人回家的小狗,都伏在门 边睡着了。在另一幅画中,丰子恺画了一个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肚子 成一个弓形,高高地拱起,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但是它要保护肚子,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肚子里面还有一个小生命呀!在丰子恺的画中,能看到动物 身上伟大的善良,对弱小生命的爱护,能看到一个个丰盈灵妙的世界,每一个小 草,每一个杨柳枝,都是那样的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这是古代的一种哲学 万物有情”,现在很多人都抛弃了这种观念 丰子恺为我们究竟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他画出了人心、人性、人道、人情,画 出了文明的基本价值,画出来这些东西,就很了不起。 中国的文明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文明。丰子恺所画的画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 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传送富于人心、富于人道的生命气息。中国的 文明靠什么传承?就靠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 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 有人说,丰子恺的东西很软弱,是不能去和日本人抵抗的东西。其实从长久的观 点看,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这样一种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其 意义不亚于拿起机关枪去和日本人对抗,它同样是一种抵抗,是文明对野蛮的抵 抗 像丰子恺这样的艺术家在今天已经成为遥远的绝响。他并不是完全为了艺术,或 者说是笔墨,或者是某种色彩,他不是追求一种风格,一种形式,更不是追求一 种话语权,或者是西方艺术的一些标准、时尚流行的符号,他的艺术是一种有生 命担当的艺术。 丰子恺的作品,具有跟当代艺术不一样的概念,这样的艺术不能简单地用所谓 “艺术追求创新”的标准来看待。这是一种具有古典圣贤心灵的艺术,每一幅画 的背后,都有一种做人的精神,有一种很高的境界。在这样一种境界下面,艺术 就会流露出生命的情调和艺术的丰姿,不像我们后代的人去玩艺术或者去游戏艺 术 丰子恺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美,他的文字很轻松,很温馨,有一种江南的气 味,是一种宁静的、没有火气的、很温厚的气息。江南文化有一个特点叫做“水 做的男人,花一样的女人”,江南水乡多,水很多,水多就是柔,有一种轻轻淡 淡的,春天或初夏的气息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 子《劝学》) (5)夫列子御风而行,__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6)_________,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 分) 丰子恺究竟为今天画了什么 胡晓明 上海图书馆邀请我来讲“丰子恺为我们今天画了什么”。这个话题很好。作为一 位画家,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风景,都饱含着他看世界的一种眼光,饱含 着他对生活的一种理解,饱含着他对人生的一些非常真挚的感动。 看到丰子恺的画,觉得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画面那么简单,那么写意,但是有 浓浓的意思。你看,天渐渐黑下来了,那痴痴地等着主人回家的小狗,都伏在门 边睡着了。在另一幅画中,丰子恺画了一个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肚子 成一个弓形,高高地拱起,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但是它要保护肚子,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肚子里面还有一个小生命呀!在丰子恺的画中,能看到动物 身上伟大的善良,对弱小生命的爱护,能看到一个个丰盈灵妙的世界,每一个小 草,每一个杨柳枝,都是那样的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这是古代的一种哲学 ——“万物有情”,现在很多人都抛弃了这种观念。 丰子恺为我们究竟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他画出了人心、人性、人道、人情,画 出了文明的基本价值,画出来这些东西,就很了不起。 中国的文明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文明。丰子恺所画的画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 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传送富于人心、富于人道的生命气息。中国的 文明靠什么传承?就靠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 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 有人说,丰子恺的东西很软弱,是不能去和日本人抵抗的东西。其实从长久的观 点看,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这样一种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其 意义不亚于拿起机关枪去和日本人对抗,它同样是一种抵抗,是文明对野蛮的抵 抗。 像丰子恺这样的艺术家在今天已经成为遥远的绝响。他并不是完全为了艺术,或 者说是笔墨,或者是某种色彩,他不是追求一种风格,一种形式,更不是追求一 种话语权,或者是西方艺术的一些标准、时尚流行的符号,他的艺术是一种有生 命担当的艺术。 丰子恺的作品,具有跟当代艺术不一样的概念,这样的艺术不能简单地用所谓 “艺术追求创新”的标准来看待。这是一种具有古典圣贤心灵的艺术,每一幅画 的背后,都有一种做人的精神,有一种很高的境界。在这样一种境界下面,艺术 就会流露出生命的情调和艺术的丰姿,不像我们后代的人去玩艺术或者去游戏艺 术。 丰子恺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美,他的文字很轻松,很温馨,有一种江南的气 味,是一种宁静的、没有火气的、很温厚的气息。江南文化有一个特点叫做“水 做的男人,花一样的女人”,江南水乡多,水很多,水多就是柔,有一种轻轻淡 淡的,春天或初夏的气息
老子的道德经里面说“上善若水”,道家讲最好的心境就像水一样,水是最高的 善,水是最高的境界,水是最不固执的,到哪里就随什么样的形状,到方就是方, 到圆就是圆,水是最包容的。丰子恺的艺术像水,他画画的时候,用的笔是毛笔, 温厚的味道就出来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关于都市文明的画,他画的大概是上海,人与人之间有 种非常大的距离,本来是隔壁邻居,用了很大的铁栏杆,还是带刺的。丰子恺的 画追求温暖的人情,在人心沙漠化的城市文明当中,追求诚挚的心灵沟通,人性 的温暖。 丰子恺还有一幅“阿宝做媒人”的画,画的是“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宝 做媒人”,素材源自丰子恺的大女儿阿宝很小的时候,喜欢牵着弟弟瞻瞻、妹妹 软软的手玩做媒人的游戏。离上海华中师大很近的地方有一个茶城,茶城一个礼 品店有丰子恺和李叔同的仿真作品卖,大概一两百块钱。有一天我去买礼品,恰 好碰见一件让我很惊讶的事。那天我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哦,这不是 阿宝么!”确实是阿宝,在那里签名售画,一低头,一举首之间,恍然就是她小 时候的神情。这是丰子恺艺术了不起的地方,很传神,他能够把小孩子的神态抓 住,而且保留下来。七八十年后,小孩已成老妇,那神态我们还可以在我们生活 当中,活生生地感触到,这时我觉得丰子恺离我们非常近。 (选自《名人传记》2009年第10期) (1).文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中“中国的文明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文明”同“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 善良、纯真”有看似矛盾冲突的地方。 B.世界万物有情有义,丰子恺的画中每一棵小草,每一根杨柳枝都是有生命、 有感觉、有情义的,这是古代“万物有情”哲学观念的体现,现在很多人都推崇 这种观念。 C.丰子恺画中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但是 它要弓起肚子,保护肚子里的小生命,这给人心灵以极大的震颤。 D.文中说丰子恺画的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 意思是说丰子恺的画还有些稚嫩 E.从丰子恺的画中可以捕捉到他看世界的眼光,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理解,观察 出他对人生的感动 (2)为什么说“丰子恺的艺术像水”呢?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提到“阿宝做媒人”的画主要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回答。(6分) (4)文中“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这句 话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如果野田政府将中国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 自食其果。 B.杜甫的那首《登高》就是在奉节居住下来以后写的,居高一吟,至今让人回 肠荡气
老子的道德经里面说“上善若水”,道家讲最好的心境就像水一样,水是最高的 善,水是最高的境界,水是最不固执的,到哪里就随什么样的形状,到方就是方, 到圆就是圆,水是最包容的。丰子恺的艺术像水,他画画的时候,用的笔是毛笔, 温厚的味道就出来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关于都市文明的画,他画的大概是上海,人与人之间有一 种非常大的距离,本来是隔壁邻居,用了很大的铁栏杆,还是带刺的。丰子恺的 画追求温暖的人情,在人心沙漠化的城市文明当中,追求诚挚的心灵沟通,人性 的温暖。 丰子恺还有一幅“阿宝做媒人”的画,画的是“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宝 做媒人”,素材源自丰子恺的大女儿阿宝很小的时候,喜欢牵着弟弟瞻瞻、妹妹 软软的手玩做媒人的游戏。离上海华中师大很近的地方有一个茶城,茶城一个礼 品店有丰子恺和李叔同的仿真作品卖,大概一两百块钱。有一天我去买礼品,恰 好碰见一件让我很惊讶的事。那天我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哦,这不是 阿宝么!”确实是阿宝,在那里签名售画,一低头,一举首之间,恍然就是她小 时候的神情。这是丰子恺艺术了不起的地方,很传神,他能够把小孩子的神态抓 住,而且保留下来。七八十年后,小孩已成老妇,那神态我们还可以在我们生活 当中,活生生地感触到,这时我觉得丰子恺离我们非常近。 (选自《名人传记》2009 年第 10 期) (1).文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 A.文中“中国的文明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文明”同“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 善良、纯真”有看似矛盾冲突的地方。 B.世界万物有情有义,丰子恺的画中每一棵小草,每一根杨柳枝都是有生命、 有感觉、有情义的,这是古代“万物有情”哲学观念的体现,现在很多人都推崇 这种观念。 C.丰子恺画中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但是 它要弓起肚子,保护肚子里的小生命,这给人心灵以极大的震颤。 D.文中说丰子恺画的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 意思是说丰子恺的画还有些稚嫩。 E.从丰子恺的画中可以捕捉到他看世界的眼光,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理解,观察 出他对人生的感动。 (2)为什么说“丰子恺的艺术像水”呢?请简要分析。(6 分) (3)文中提到“阿宝做媒人”的画主要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回答。(6 分) (4)文中“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这句 话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1 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A. 如果野田政府将中国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 自食其果。 B.杜甫的那首《登高》就是在奉节居住下来以后写的,居高一吟,至今让人回 肠荡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