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普查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 座位号涂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版权所有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21 教育网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王阳明之前,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知是知,行是行。而王阳明则认 为,“知行一体”,知中就有行,行中就有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 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 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 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 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实际上,知和行是融在一起的,每个人关注的东西和 每个人的兴奋点、喜好是连在一起的,这不完全是知的问题,这包含了每个人自 身的感受偏向在里面。所以,知里面就有行,行就包含了知。平时做工作时,越 是熟悉的工作,就越喜欢做。越是不熟悉的工作,就越不愿意做,甚至害怕去做, 也是这个道理。简言之,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这里面有一个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问题。知行合一、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 知真行。“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 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 恶臭属行,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 察处即是知。”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曾阐发王阳明的思想,他讲:“天下只有个 知,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有本体有工夫,如眼见得是知,然已是见了,即是行 耳闻得是知,然已是闻了,即是行。知非见解之谓,行非履蹈之谓,只从一念上 取证,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常人可能认为,想对 父母孝,就要了解到底什么时候要让父母暖和一点,什么时候让父母凉快一点 这都是知识,都需要学习。而王阳明则认为,若一个人真的想孝,并不需要专门 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真知真行的问题 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知识是外在的 零散的、碎片化的,可最后落实在生活中是整合为一体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 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这个生命的整合 和统一的过程就是一个功夫的过程。日常生活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人在 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为我们安排好了,但我们还是总感觉此人不诚,这个不诚可能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2018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普查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 座位号涂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版权所有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21 教育网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王阳明之前,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知是知,行是行。而王阳明则认 为,“知行一体”,知中就有行,行中就有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 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 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 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 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实际上,知和行是融在一起的,每个人关注的东西和 每个人的兴奋点、喜好是连在一起的,这不完全是知的问题,这包含了每个人自 身的感受偏向在里面。所以,知里面就有行,行就包含了知。平时做工作时,越 是熟悉的工作,就越喜欢做。越是不熟悉的工作,就越不愿意做,甚至害怕去做, 也是这个道理。简言之,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这里面有一个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问题。知行合一、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 知真行。“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 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 恶臭属行,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 察处即是知。”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曾阐发王阳明的思想,他讲:“天下只有个 知,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有本体有工夫,如眼见得是知,然已是见了,即是行。 耳闻得是知,然已是闻了,即是行。知非见解之谓,行非履蹈之谓,只从一念上 取证,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常人可能认为,想对 父母孝,就要了解到底什么时候要让父母暖和一点,什么时候让父母凉快一点, 这都是知识,都需要学习。而王阳明则认为,若一个人真的想孝,并不需要专门 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真知真行的问题。 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知识是外在的、 零散的、碎片化的,可最后落实在生活中是整合为一体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 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这个生命的整合 和统一的过程就是一个功夫的过程。日常生活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人在 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为我们安排好了,但我们还是总感觉此人不诚,这个不诚可能
就表现在某种言谈中、某种态度上。在整个过程中,那个做事情的人的精神的呈 现就是知行的功夫,这个知行的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的熔铸后表达出来 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9月1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认为的“知行一体”指的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因为后世的学者会 分成两个部分研究他的学说,即“知是知,行是行”,所以才有合一并进之说 B.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辨别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现象是知行合 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 C.王阳明理论中“知行工夫本不可费”,“行是知的功夫"两句里“工夫”与 “功夫”的意思都是“工力、素养” D.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并且在感受 生命的过程中,行显得尤为重要。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以“平时做工作的感受”等为例,论证了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 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B.王阳明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这些生活中活泼生动的事例,论证了“知 行一体指的是真知真行” C.文章用“常人认为,孝顺父母,自己就要学习如何在适当的时候让父母驱寒 保暖的知识”的事例,告诉人们这就是知行合一。 D.文章第三段末尾用日常生活中“这个”人与事为例来论证每个人都要把外在 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们行为思考的两个方式,王阳明将知与行由简单 的人的行为的两个部分,合一上升到一个本体概念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知之其切笃定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 察处即是知”,这两个主张的实质并不一样。 C.讲好王阳明的学说,既需要读王阳明的书,也需要读孔子、孟子、朱熹的书, 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个过程就是知行合一。 D.人的知行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熔铸后表现出来的,也可以说知行合一 就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远去的东栅 张会芬 东栅,是乌镇东边的一条街。2005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蓬船 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 栅,东边即东栅。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 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 在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上,我独自慢慢走,慢慢品味着每一道厚实的 木门,每一扇木格窗户。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 的沧桑与故事。林家铺子里寂静无人,柜台上光溜溜的,静默的物什无声地暗示 着曾经的热闹。茅盾故居就坐落在林家铺子斜对面,走进去仿佛就把满屋子的书 香带在了身上
就表现在某种言谈中、某种态度上。在整个过程中,那个做事情的人的精神的呈 现就是知行的功夫,这个知行的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的熔铸后表达出来 的。 (摘自《光明日报》2017 年 9 月 10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阳明认为的“知行一体”指的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因为后世的学者会 分成两个部分研究他的学说,即“知是知,行是行”,所以才有合一并进之说。 B.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辨别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现象是知行合 一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 C.王阳明理论中“知行工夫本不可费”,“行是知的功夫"两句里“工夫”与 “功夫”的意思都是“工力、素养”。 D.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并且在感受 生命的过程中,行显得尤为重要。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以“平时做工作的感受”等为例,论证了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 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B.王阳明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这些生活中活泼生动的事例,论证了“知 行一体指的是真知真行”。 C.文章用“常人认为,孝顺父母,自己就要学习如何在适当的时候让父母驱寒 保暖的知识”的事例,告诉人们这就是知行合一。 D.文章第三段末尾用日常生活中“这个”人与事为例来论证每个人都要把外在 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们行为思考的两个方式,王阳明将知与行由简单 的人的行为的两个部分,合一上升到一个本体概念。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知之其切笃定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 察处即是知”,这两个主张的实质并不一样。 C.讲好王阳明的学说,既需要读王阳明的书,也需要读孔子、孟子、朱熹的书, 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个过程就是知行合一。 D.人的知行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熔铸后表现出来的,也可以说知行合一 就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远去的东栅 张会芬 东栅,是乌镇东边的一条街。2005 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蓬船 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 栅,东边即东栅。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 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 在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上,我独自慢慢走,慢慢品味着每一道厚实的 木门,每一扇木格窗户。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 的沧桑与故事。林家铺子里寂静无人,柜台上光溜溜的,静默的物什无声地暗示 着曾经的热闹。茅盾故居就坐落在林家铺子斜对面,走进去仿佛就把满屋子的书 香带在了身上
河边的木板房里,有几家店铺。一位老太太坐在柴火灶前卖点心,热气腾腾的蒸 锅上,是用荷叶包着的粑粑。我买了一个剥开来吃,那淡淡的甜味、清清的荷香 让人回味隽永。临街住房的门半掩或敞开,里面的人说话声音极小,有老人躺在 竹椅上摇着蒲扇,有女子低头缝着蓝花布包……我的脚步不想迈动,真想留下来 享受这静谧安适的日子 东栅尽头,几个女子在河边浣衣,小孩子们欢快地跑来跑去。我伫立在廊桥上 左岸回廊人迹寥落,中间河水碧澈如镜,右边民居似水墨画。在渐渐退去的夕辉 中、乌镇就如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我读 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 不敢与她长久对视,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 2010年夏再到乌镇,恰逢上海举办世博会,许多游客蜂拥而来。素净的乌镇变 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河边,街上,小巷,桥头,到处充斥着导游沙哑的声 音、游人的吵嚷和攒动的人头。窄窄的石板街上,游人挨挨挤挤,前脚抵着他人 的脚跟,后脚可能被人踩掉了鞋子……乌镇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显得喧嚣和 烦躁。 东栅临街的人家大门紧闭,似已没人居住的房子杳无生气。河边也消失了浣衣的 女子和玩耍的小孩,而那河水,已由澄碧变成黯深的绿。踩在东栅的小街上,我 似乎听到青石板的哭泣。有导游说,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 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 逃离。 梦中的故乡没有了。乌镇这位江南静女,被时代的潮流裏挟前行,已变得面色黯 淡,妆容不整,她似乎也逃不出周庄的宿命。在人们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经济利益 的过程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也随之慢慢消逝。 再见了,我的东栅!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 却越来越浓。 (选自《短篇原创文学·散文精选》2010年12月17日,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把昔日乌镇视作自已梦中的故乡,徘徊在乌镇恋恋不愿离去,体现了对 静谧安适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面对经济大潮给传统文化带 来的冲击则深怀叹惋之情 作者初到乌镇时,乌镇就像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 默与我对视;再到乌镇,乌镇变成了蓬头垢面的女子。对比鲜明的比喻,表达出 作者对变化后乌镇的遗憾与怨愤 C.戏楼,青檐黛瓦的房子,寂静的林家铺子,满是书香的茅盾故居,被岁月磨 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 数的沧桑与故事”,勾勒出乌镇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D.本文言简字约,对景物的描摹既准确生动,又雅致通畅。语言平直而充满韵 味,即使比喻也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将内心深沉的情感与简淡的语言融合在 起,给人一种别致的感受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河边的木板房里,有几家店铺。一位老太太坐在柴火灶前卖点心,热气腾腾的蒸 锅上,是用荷叶包着的粑粑。我买了一个剥开来吃,那淡淡的甜味、清清的荷香 让人回味隽永。临街住房的门半掩或敞开,里面的人说话声音极小,有老人躺在 竹椅上摇着蒲扇,有女子低头缝着蓝花布包……我的脚步不想迈动,真想留下来 享受这静谧安适的日子。 东栅尽头,几个女子在河边浣衣,小孩子们欢快地跑来跑去。我伫立在廊桥上, 左岸回廊人迹寥落,中间河水碧澈如镜,右边民居似水墨画。在渐渐退去的夕辉 中、乌镇就如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我读 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 不敢与她长久对视,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 2010 年夏再到乌镇,恰逢上海举办世博会,许多游客蜂拥而来。素净的乌镇变 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河边,街上,小巷,桥头,到处充斥着导游沙哑的声 音、游人的吵嚷和攒动的人头。窄窄的石板街上,游人挨挨挤挤,前脚抵着他人 的脚跟,后脚可能被人踩掉了鞋子……乌镇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显得喧嚣和 烦躁。 东栅临街的人家大门紧闭,似已没人居住的房子杳无生气。河边也消失了浣衣的 女子和玩耍的小孩,而那河水,已由澄碧变成黯深的绿。踩在东栅的小街上,我 似乎听到青石板的哭泣。有导游说,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 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 逃离。 梦中的故乡没有了。乌镇这位江南静女,被时代的潮流裹挟前行,已变得面色黯 淡,妆容不整,她似乎也逃不出周庄的宿命。在人们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经济利益 的过程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也随之慢慢消逝。 再见了,我的东栅!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 却越来越浓。 (选自《短篇原创文学·散文精选》2010 年 12 月 17 日,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把昔日乌镇视作自已梦中的故乡,徘徊在乌镇恋恋不愿离去,体现了对 静谧安适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面对经济大潮给传统文化带 来的冲击则深怀叹惋之情。 B.作者初到乌镇时,乌镇就像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 默与我对视;再到乌镇,乌镇变成了蓬头垢面的女子。对比鲜明的比喻,表达出 作者对变化后乌镇的遗憾与怨愤。 C.戏楼,青檐黛瓦的房子,寂静的林家铺子,满是书香的茅盾故居,被岁月磨 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 数的沧桑与故事”,勾勒出乌镇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D.本文言简字约,对景物的描摹既准确生动,又雅致通畅。语言平直而充满韵 味,即使比喻也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将内心深沉的情感与简淡的语言融合在一 起,给人一种别致的感受。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新华社华盛顿1月27日电美国科学家发现,蚊子能迅速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 愉快的人的气味。这一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以及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意 义 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特定气 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发这种气味的人。参与研究 的华盛顿大学杰弗里·里费尔在一份声明中说:“一旦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 别某些气味,那么这些气味就会让它们产生厌恶反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 样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蚊子更爱叮咬某些人,而非随机叮咬。里费尔等研 究人员对此展开了研究。首先,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让蚊子学会将特定人或特定动 物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机械冲击和振动联系在一起。24小时后,他们利用Y型迷 宫评估这些受过训练的蚊子。结果显示,蚊子不会选择气味让其“不爽”的人, 而是更多去叮咬对照组目标。进一步研究显示,与情绪相关的多巴胺在蚊子的厌 恶学习中发挥关键作用,缺乏多巴胺受体的转基因蚊子失去了学习能力 里费尔认为,通过了解蚊子如何决定叮咬哪类人等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蚊子的 基因和神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有助于开发出更有效的控蚊工具 材料二: 蚊子会传播很多疾病,如登革热和寨卡。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博客上曾发 布的图表指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也促使 人们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最近的一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因 为它可能让我们拥有了一种令人惊讶的潜在革命性武器,即训练蚊子学习和记忆 的能力 最新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宣称,当你对即将咬你的蚊子挥出 巴掌时,它会学会将你的个人气味与危及生命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在未来会避开 你。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生态学家杰夫·里弗尔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 所描述的那样:“它们本质上是巴甫洛夫蚊子。”“巴甫洛夫的狗”是一项著名 的实验,即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这与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相 类似。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震动,从而打断昆虫叮咬的 企图。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20分钟的实验中重现了这些振动,发现当蚊 子的叮咬被这些振动所干扰时,它们就会避开这种气味长达24小时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对《国家地理》杂志表示,“现在我们知道 有些化合物会触发蚊子这种避免叮人的记忆,我们可能会使用一种配方,它不仅 包括主动驱避剂(比如避蚊胺),而且还包括一些会引发它们避免记忆的化合 物。 材料三 里费尔等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训练,蚊子可以把特定气味和引起其不适的冲击 振动联系在一起。经过训练的蚊子在24小时后被关进Y型迷宫嗅觉仪,它们有 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以前特别喜欢的味道,另一条是对照组。经过了科学家 的反复冲击和振动,蚊子学乖后,毅然避开了它们先前十分喜欢的味道。之后通 过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和RNAi(干扰技术),科学家们又确定多巴胺是蚊 子具有厌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 7.下列关于蚊子学习并记忆气味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 发这种气味的人。尽管这气味可能是它先前喜欢的
新华社华盛顿 1 月 27 日电美国科学家发现,蚊子能迅速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 愉快的人的气味。这一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以及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意 义。 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特定气 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发这种气味的人。参与研究 的华盛顿大学杰弗里·里费尔在一份声明中说:“一旦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 别某些气味,那么这些气味就会让它们产生厌恶反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一 样。”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蚊子更爱叮咬某些人,而非随机叮咬。里费尔等研 究人员对此展开了研究。首先,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让蚊子学会将特定人或特定动 物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机械冲击和振动联系在一起。24小时后,他们利用Y型迷 宫评估这些受过训练的蚊子。结果显示,蚊子不会选择气味让其“不爽”的人, 而是更多去叮咬对照组目标。进一步研究显示,与情绪相关的多巴胺在蚊子的厌 恶学习中发挥关键作用,缺乏多巴胺受体的转基因蚊子失去了学习能力。 里费尔认为,通过了解蚊子如何决定叮咬哪类人等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蚊子的 基因和神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有助于开发出更有效的控蚊工具。 材料二: 蚊子会传播很多疾病,如登革热和寨卡。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博客上曾发 布的图表指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也促使 人们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最近的一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因 为它可能让我们拥有了一种令人惊讶的潜在革命性武器,即训练蚊子学习和记忆 的能力。 最新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宣称,当你对即将咬你的蚊子挥出 巴掌时,它会学会将你的个人气味与危及生命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在未来会避开 你。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生态学家杰夫•里弗尔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 所描述的那样:“它们本质上是巴甫洛夫蚊子。”“巴甫洛夫的狗”是一项著名 的实验,即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这与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相 类似。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震动,从而打断昆虫叮咬的 企图。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 20 分钟的实验中重现了这些振动,发现当蚊 子的叮咬被这些振动所干扰时,它们就会避开这种气味长达 24 小时。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对《国家地理》杂志表示,“现在我们知道 有些化合物会触发蚊子这种避免叮人的记忆,我们可能会使用一种配方,它不仅 包括主动驱避剂(比如避蚊胺),而且还包括一些会引发它们避免记忆的化合 物。” 材料三: 里费尔等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训练,蚊子可以把特定气味和引起其不适的冲击、 振动联系在一起。经过训练的蚊子在 24 小时后被关进 Y 型迷宫嗅觉仪,它们有 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以前特别喜欢的味道,另一条是对照组。经过了科学家 的反复冲击和振动,蚊子学乖后,毅然避开了它们先前十分喜欢的味道。之后通 过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和 RNAi(干扰技术),科学家们又确定多巴胺是蚊 子具有厌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 7.下列关于蚊子学习并记忆气味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 发这种气味的人。尽管这气味可能是它先前喜欢的
B.研究中,科学家让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别某此气味,使它们产生厌恶反 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一样。 C.“巴普洛夫的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巴普洛夫训练蚊子避开某 些人的研究与这个方法相类似。 D.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振动,从而打断蚊虫叮咬的企 图、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重现了这些振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蚊子能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适的人的气味,材料二 指出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与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研究的方法类似 B.三则材料里中的一系列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 意义。即通过了解蚊子的基因和神经如何发挥作用,最终发现一些能触发蚊子记 忆的化合物。 C.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发布在博客上的图表显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 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表明蚊子传播疾病的危害极大。 D.人们为避免蚊子叮咬带来的危害而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华盛顿大学杰 弗·里费尔参与研究的这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 E.加州大学戴准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称“我们将可能开发此配方”,其中传 统的驱避剂避蚁胺,就是材料一和材料三提到的多巴胺。 9.科学家发现蚊子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这个研究过程是分哪几步进行的?请 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并简述。(4分) 、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 诸生感奋,多成就者。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屡命巡视畿甸遗 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 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 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 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 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 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 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 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 “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袛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 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骥倡修螺山、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 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 间。尝遇钱塘主簿,隶呵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教子孙孝弟力 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 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
B.研究中,科学家让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别某此气味,使它们产生厌恶反 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一样。 C.“巴普洛夫的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巴普洛夫训练蚊子避开某 些人的研究与这个方法相类似。 D.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振动,从而打断蚊虫叮咬的企 图、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重现了这些振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蚊子能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适的人的气味,材料二 指出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与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研究的方法类似。 B.三则材料里中的一系列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 意义。即通过了解蚊子的基因和神经如何发挥作用,最终发现一些能触发蚊子记 忆的化合物。 C.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发布在博客上的图表显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 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表明蚊子传播疾病的危害极大。 D.人们为避免蚊子叮咬带来的危害而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华盛顿大学杰 弗·里费尔参与研究的这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 E.加州大学戴准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称“我们将可能开发此配方”,其中传 统的驱避剂避蚁胺,就是材料一和材料三提到的多巴胺。 9.科学家发现蚊子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这个研究过程是分哪几步进行的?请 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并简述。(4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 诸生感奋,多成就者。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屡命巡视畿甸遗 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 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 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 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 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 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 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 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 “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 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骥倡修螺山、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 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 间。尝遇钱塘主簿,隶呵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教子孙孝弟力 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 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