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2016届高三学业水平测试与评估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争抢“琅琊”折射贫困的地名文化 施经 近日,随着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苏鲁皖三地为争抢“‘琅琊ˆ的所有权而 大展拳脚,安徽滁州更是将自家琅琊山顶上的“会峰阁ˆ改名ˆ琅琊阁”,好不热闹。 出于对商业利益的垂涎而不惜更改地名,“琅琊”之争并非首例,看看全国遍地开 花的“伏羲故里ˆ梁祝故里桃花源水帘洞ν花果山ˆ,想想莫名其妙、横空出 世的“哈利路亚山”,我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各地政府争名、抢名、更名、改名,说到底是为了争夺地名背后的商业利益, 特别是有的地方政府将旅游业创收作为考核政绩的指标,任何见缝插针的机会自 然都不愿错过。观众总是喜欢看热闹的,尽管明知《琅琊榜》故事完全是架空的 想象产物,但是有热闹可看,这就足够了。过去,有的地方政府在论证当地属于 “某某故里”时往往还会搬出史籍的记载以兹佐证,现在这些手续都心照不宣地免 除了。 不过奇怪的是,同样是发展地区经济,同样是开发旅游资源,我们却从不曾 见意大利的各地政府在忙着争抢地名,也不见法国的各地政府忙着修改地名,倒 是我们的某些地方政府,还忙着抢注“东方威尼斯”等地名权。此次的“琅琊”之争 源于一部小说,其实由小说而引发的对地名的疯狂热衷并不罕见。当年,小仲马 的小说《茶花女》一经问世,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便成为热恋男女的伤心之地、 衷肠之所,可从小说问世至今,没有巴黎市之外的哪个城市宣布对“香榭丽舍大 街”六个字享有新的所有权。《茶花女》的故事同样出于虚构,但是我们对“香榭 丽舍大街这个文化符号却并未有过异议,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条大街已经承载了 太多的文化内涵,它只需作为真实的存在就能激发出无穷的想象和情愫 反观国内,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大型建筑、地名外,绝大部分的古地名,尽 管历史悠久,但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我们却一知半解。尽管我们的民族历史 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但是作为地名支撑起来的历史资源,在一些普通民众的认 知领域里却相当空白,因此文化中的地名恐怕也就不足以支撑起文化。地名没有 太多的历史积淀,就不能为文化提供强大的支撑,也就难以摆脱被随意替换的命 运。地名并非不容更改,没经历过丝毫更改的地名也甚为罕见,但历史上往往 个地名的更改变动无不经过慎重的权衡,因为改动一处地名,往往意味着在文化 和政治建构上同过去划开界线,所以地名的更改容不得半点戏谑。这份慎重,往 往成为地名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埋藏在地名背后的故事往往会在潜意识里影响 个人的人生,所以地名和地名构成的记忆对于个人和民族都无比重要。在此番 利益之争中,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为了让影视剧中的“琅琊山琅琊阁”高度 还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在用刻有“琅琊阁”的匾额替代“会峰阁”时,还不 忘在匾额的落款处写上‘苏轼”的大名。这莫须有的幽默和混乱的错舛,不禁让人 怀疑是否深谙市场规律的髙人有意为之,倘非有意,这待价而沽的手法也确实精 准地丈量出地名文化的贫困与悲凉。 (选自2015-11-17《南方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内蒙古包头市 2016 届高三学业水平测试与评估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争抢“琅琊”折射贫困的地名文化 施经 近日,随着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苏鲁皖三地为争抢“琅琊”的所有权而 大展拳脚,安徽滁州更是将自家琅琊山顶上的“会峰阁”改名“琅琊阁”,好不热闹。 出于对商业利益的垂涎而不惜更改地名,“琅琊”之争并非首例,看看全国遍地开 花的“伏羲故里”“梁祝故里”“桃花源”“水帘洞”“花果山”,想想莫名其妙、横空出 世的“哈利路亚山”,我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各地政府争名、抢名、更名、改名,说到底是为了争夺地名背后的商业利益, 特别是有的地方政府将旅游业创收作为考核政绩的指标,任何见缝插针的机会自 然都不愿错过。观众总是喜欢看热闹的,尽管明知《琅琊榜》故事完全是架空的 想象产物,但是有热闹可看,这就足够了。过去,有的地方政府在论证当地属于 “某某故里”时往往还会搬出史籍的记载以兹佐证,现在这些手续都心照不宣地免 除了。 不过奇怪的是,同样是发展地区经济,同样是开发旅游资源,我们却从不曾 见意大利的各地政府在忙着争抢地名,也不见法国的各地政府忙着修改地名,倒 是我们的某些地方政府,还忙着抢注“东方威尼斯”等地名权。此次的“琅琊”之争, 源于一部小说,其实由小说而引发的对地名的疯狂热衷并不罕见。当年,小仲马 的小说《茶花女》一经问世,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便成为热恋男女的伤心之地、 衷肠之所,可从小说问世至今,没有巴黎市之外的哪个城市宣布对“香榭丽舍大 街”六个字享有新的所有权。《茶花女》的故事同样出于虚构,但是我们对“香榭 丽舍大街”这个文化符号却并未有过异议,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条大街已经承载了 太多的文化内涵,它只需作为真实的存在就能激发出无穷的想象和情愫。 反观国内,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大型建筑、地名外,绝大部分的古地名,尽 管历史悠久,但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我们却一知半解。尽管我们的民族历史 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但是作为地名支撑起来的历史资源,在一些普通民众的认 知领域里却相当空白,因此文化中的地名恐怕也就不足以支撑起文化。地名没有 太多的历史积淀,就不能为文化提供强大的支撑,也就难以摆脱被随意替换的命 运。地名并非不容更改,没经历过丝毫更改的地名也甚为罕见,但历史上往往一 个地名的更改变动无不经过慎重的权衡,因为改动一处地名,往往意味着在文化 和政治建构上同过去划开界线,所以地名的更改容不得半点戏谑。这份慎重,往 往成为地名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埋藏在地名背后的故事往往会在潜意识里影响 一个人的人生,所以地名和地名构成的记忆对于个人和民族都无比重要。在此番 利益之争中,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为了让影视剧中的“琅琊山”“琅琊阁”高度 还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在用刻有“琅琊阁”的匾额替代“会峰阁”时,还不 忘在匾额的落款处写上“苏轼”的大名。这莫须有的幽默和混乱的错舛,不禁让人 怀疑是否深谙市场规律的高人有意为之,倘非有意,这待价而沽的手法也确实精 准地丈量出地名文化的贫困与悲凉。 (选自 2015-11-17《南方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考虑,在电视剧《琅琊榜》热播之际,首次出现了苏鲁 皖三地为“琅琊”的所有权而争抢的现象,甚至要将琅琊山顶上的“会峰阁”改 名“琅琊阁”。 B.因为有的地方政府将旅游业创收作为考核政绩的指标,所以争名、抢名、 更名、改名,说到底就是为了争夺地名背后的商业利益 C.过去还搬出史籍的记载来佐证当地属于“某某故里”,可是现在免除了这 些手续,尽管明知《琅琊榜》故事完全是架空的想象产物,还是要争这个地名的 属权。 D.意大利的各地政府和法国的各地政府,在发展地区经济,或开发旅游资源 时,从不曾忙着争抢地名,也不见忙着修改地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的某些地方政府,甚至抢注“东方威尼斯”等地名权,这些行为的驱 动理由不外乎是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地区经济。 B.为了商业利益,有的地方政府是不愿错过任何机会的,所以即便知道《琅 琊榜》故事是想象的产物,还是要抢这个地名。 C.《茶花女》一经问世,巴黎将热恋男女的伤心之地、衷肠之所改名为香榭 丽舍大街,可见由小说而引发的对地名的疯狂热衷并不罕见。 D.依靠文化中的地名恐怕难以支撑起文化,因为在一些普通民众的认知领域 里一些作为地名支撑起来的历史资源,是相当空白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国遍地开花的“伏羲故里”“梁祝故里”“桃花源”“水帘洞”“花果 山”,甚至“哈利路亚山”,都出于对商业利益的垂涎。 B.尽管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可是在国内,除了一些耳熟能 详的大型建筑、地名外,绝大部分的古地名,我们是一知半解的。 C.改动一处地名,往往意味着在文化和政治建构上同过去划开界线,历史上 个地名的更改变动无不经过慎重的权衡,所以地名是不容更改的 D.在地名之争中,能够看得出地名文化的贫困与悲凉,如滁州市琅琊山风景 名胜区在用刻有“琅琊阁”的匾额替代“会峰阁”时,甚至落款处写上了“苏 轼”的大名。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介,字茂镜,兰陵人也。祖思话,宋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父惠茜, 齐左民尚书。介少颖悟,有器识,博涉经史,兼善属文。齐永元末,释褐著作佐 郎。天监六年,除太子舍人。八年,迁尚书金部郎。十二年,转主客郎。出为吴 令,甚著声绩。湘东王闻介名,思共游处,表请之。普通三年,乃以介为湘东王 谘议参军。大通二年,除给事黄门侍郎。大同二年,武陵王为扬州刺史,以介为 府长史,在职清白,为朝廷所称。高祖谓何敬容曰:“萧介甚贫,可处以一郡。” 敬容未对,高祖曰:“始兴郡顷无良守,岭上民颇不安,可以介为之。”由是出为 始兴太守。介至任,宣布威德,境内肃清。七年,征为少府卿,寻加散骑常侍。 会侍中阙,选司举王筠等四人,并不称旨,高祖曰:“我门中久无此职,宜用萧 介为之。”介博物强识,应对左右,多所匡正,高祖甚重之。迁都官尚书,每军
A.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考虑,在电视剧《琅琊榜》热播之际,首次出现了苏鲁 皖三地为“琅琊”的所有权而争抢的现象,甚至要将琅琊山顶上的“会峰阁”改 名“琅琊阁”。 B.因为有的地方政府将旅游业创收作为考核政绩的指标,所以争名、抢名、 更名、改名,说到底就是为了争夺地名背后的商业利益。 C.过去还搬出史籍的记载来佐证当地属于“某某故里”,可是现在免除了这 些手续,尽管明知《琅琊榜》故事完全是架空的想象产物,还是要争这个地名的 属权。 D.意大利的各地政府和法国的各地政府,在发展地区经济,或开发旅游资源 时,从不曾忙着争抢地名,也不见忙着修改地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的某些地方政府,甚至抢注“东方威尼斯”等地名权,这些行为的驱 动理由不外乎是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地区经济。 B.为了商业利益,有的地方政府是不愿错过任何机会的,所以即便知道《琅 琊榜》故事是想象的产物,还是要抢这个地名。 C.《茶花女》一经问世,巴黎将热恋男女的伤心之地、衷肠之所改名为香榭 丽舍大街,可见由小说而引发的对地名的疯狂热衷并不罕见。 D.依靠文化中的地名恐怕难以支撑起文化,因为在一些普通民众的认知领域 里一些作为地名支撑起来的历史资源,是相当空白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全国遍地开花的“伏羲故里”“梁祝故里”“桃花源”“水帘洞”“花果 山”,甚至“哈利路亚山”,都出于对商业利益的垂涎。 B.尽管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可是在国内,除了一些耳熟能 详的大型建筑、地名外,绝大部分的古地名,我们是一知半解的。 C.改动一处地名,往往意味着在文化和政治建构上同过去划开界线,历史上 一个地名的更改变动无不经过慎重的权衡,所以地名是不容更改的。 D.在地名之争中,能够看得出地名文化的贫困与悲凉,如滁州市琅琊山风景 名胜区在用刻有“琅琊阁”的匾额替代“会峰阁”时,甚至落款处写上了“苏 轼”的大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萧介,字茂镜,兰陵人也。祖思话,宋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父惠茜, 齐左民尚书。介少颖悟,有器识,博涉经史,兼善属文。齐永元末,释褐著作佐 郎。天监六年,除太子舍人。八年,迁尚书金部郎。十二年,转主客郎。出为吴 令,甚著声绩。湘东王闻介名,思共游处,表请之。普通三年,乃以介为湘东王 谘议参军。大通二年,除给事黄门侍郎。大同二年,武陵王为扬州刺史,以介为 府长史,在职清白,为朝廷所称。高祖谓何敬容曰:“萧介甚贫,可处以一郡。” 敬容未对,高祖曰:“始兴郡顷无良守,岭上民颇不安,可以介为之。”由是出为 始兴太守。介至任,宣布威德,境内肃清。七年,征为少府卿,寻加散骑常侍。 会侍中阙,选司举王筠等四人,并不称旨,高祖曰:“我门中久无此职,宜用萧 介为之。”介博物强识,应对左右,多所匡正,高祖甚重之。迁都官尚书,每军
国大事,必先询访于介焉。高祖谓殊异曰:“端右之材也。”中大同二年,辞疾致 事,高祖优诏不许。终不肯起,乃遣谒者仆射魏祥就拜光禄大夫。 太清中,侯景于涡阳败走,入寿阳。髙祖敕防主韦默纳之,介闻而上表谏。 高祖省表叹息,卒不能用。 介性高简,少交游,惟与族兄琛、从兄际素及洽、从弟淑等文酒赏会,时人 以比谢氏乌衣之游。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 饮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介染翰便成,文无加点。高祖两美之曰:“臧盾之饮, 萧介之文,即席之美也。”年七十三,卒于家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三十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 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 B.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 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 C.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 饮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 D.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尽 /颜色不变/言笑自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指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指史书,即正史,泛指我国古代 历史典籍 B.“释褐”指对平常书籍的解读,释褐著作佐郎,就是指此 C.“表”指奏表,封建时代臣子呈交帝王的陈述意见的文字。 D.“乌衣”指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等世家大族居住在此。后世借指王 谢那样的望族子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介聪明有才学。他从小就有很好的悟性,对事情的认识有见识,他广泛 地涉猎经书史书,还擅长写文章。 B.萧介为政有政绩。他在为政方面声望很高,以致湘东王听到了萧介的名声, 想与他交游,并上表向皇上请求让他作自己的属官 C.萧介为政清廉。他为此得到了朝廷的赞扬,高祖曾经说:“萧介十分清贫, 可以拿一个郡给他治理。”于是将始兴郡交给他治理。 D.萧介得到皇帝的器重。他担任侍中时,常常对皇帝有所匡正,每逢有国家 大事,高祖一定先向他征求意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由是出为始兴太守。介至任,宣布威德,境内肃清 (2)介博物强识,应对左右,多所匡正,高祖甚重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新荷叶 辛弃疾 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兰蕙光风,转头天气还新。明眸皓齿,看江头, 有女如云。折花归去,绮罗陌上芳尘
国大事,必先询访于介焉。高祖谓殊异曰:“端右之材也。”中大同二年,辞疾致 事,高祖优诏不许。终不肯起,乃遣谒者仆射魏祥就拜光禄大夫。 太清中,侯景于涡阳败走,入寿阳。高祖敕防主韦默纳之,介闻而上表谏。 高祖省表叹息,卒不能用。 介性高简,少交游,惟与族兄琛、从兄际素及洽、从弟淑等文酒赏会,时人 以比谢氏乌衣之游。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 饮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介染翰便成,文无加点。高祖两美之曰:“臧盾之饮, 萧介之文,即席之美也。”年七十三,卒于家。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三十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 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 B.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 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 C.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 饮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 D.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尽 /颜色不变/言笑自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经”指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指史书,即正史,泛指我国古代 历史典籍。 B.“释褐”指对平常书籍的解读,释褐著作佐郎,就是指此。 C.“表”指奏表,封建时代臣子呈交帝王的陈述意见的文字。 D.“乌衣”指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等世家大族居住在此。后世借指王 谢那样的望族子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萧介聪明有才学。他从小就有很好的悟性,对事情的认识有见识,他广泛 地涉猎经书史书,还擅长写文章。 B.萧介为政有政绩。他在为政方面声望很高,以致湘东王听到了萧介的名声, 想与他交游,并上表向皇上请求让他作自己的属官。 C.萧介为政清廉。他为此得到了朝廷的赞扬,高祖曾经说:“萧介十分清贫, 可以拿一个郡给他治理。”于是将始兴郡交给他治理。 D.萧介得到皇帝的器重。他担任侍中时,常常对皇帝有所匡正,每逢有国家 大事,高祖一定先向他征求意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由是出为始兴太守。介至任,宣布威德,境内肃清。 (2)介博物强识,应对左右,多所匡正,高祖甚重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新荷叶 辛弃疾 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兰蕙光风,转头天气还新。明眸皓齿,看江头, 有女如云。折花归去,绮罗陌上芳尘
能几多春,试听啼鸟殷勤。览物兴怀,向来哀乐纷纷。且题醉墨,似兰亭, 列序时人。后之览者,又将有感斯文 8.这首词的第二句出自谢灵运《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 心、乐事,四者难并。”词作者在良辰三月上巳节这一天有哪些见闻?请结合词 的上阙内容简要概括。(6分) 9.作为“后之览者”,辛弃疾将他对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的感受蕴藏在了 本词当中,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5分) (三)名篇名句补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的《劝学》中,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2)杜牧在《阿房官赋》中用 ”两句 写出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让人痛惜的感慨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用 两句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半夜急救 半夜十二点多,夏院长刚抢救了一名患者才回二楼值班休息室,想喝口 咖啡缓缓神,值班护士过来报告说急救室又来了两个车祸病人,有一人伤得挺重。 夏院长匆匆来到一楼急救室,只见两张急救床上,一边躺着一人,都是三十 多岁,男的,浑身是血。一个在呻吟,半边脸已经肿得变了形,血流不止。另 个,一眼能看到的是有一条腿断了,人昏迷,神志不清 夏院长吩咐了几句,先动手抢救断腿病人。人手不够,夏院长让护士把内科 值班医生、护士都叫了过来,还让给在家的骨科医生、麻醉师打电话,叫他们马 上赶来 输氧、输血、清创、消炎、用药、缝合、检査 急救室里,一切有条不紊。 不一会儿,骨科医生、麻醉师也赶了过来。断腿病人做了检査后被推到了楼 上手术室,继续抢救,开始做接肢手术。按理是说这么危重的病人最好转送市医 院,那边医疗技术和设备都要比他们这乡区医院要好,但夏院长担心路上出事, 这病人已经耽搁了好长时间,只有马上手术 手术进行间,夏院长问值班外科医生:“这两个车祸人怎么过来的?谁送过来 的?送的人呢?” 值班外科医生说:“是脸受伤的人自己开着摩托车驮着断腿人过来的。过来时 倒在医院大门内,浑身是血,吓坏了保安。” “又是摩托车?”夏院长心头一凉,又问:“他们有没说在哪出的车祸?” 值班外科医生一脸困惑,说实在的,这两人,一个昏迷,一个死不开口,连 最起码的缴费、签字手续,都无法进行。 他们不像是在附近出的车祸,你们说呢?”夏院长仔细看了伤口说
能几多春,试听啼鸟殷勤。览物兴怀,向来哀乐纷纷。且题醉墨,似兰亭, 列序时人。后之览者,又将有感斯文。 8.这首词的第二句出自谢灵运《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 心、乐事,四者难并。”词作者在良辰三月上巳节这一天有哪些见闻?请结合词 的上阙内容简要概括。(6 分) 9.作为“后之览者”,辛弃疾将他对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的感受蕴藏在了 本词当中,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5 分) (三)名篇名句补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的《劝学》中,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 (2)杜牧在《阿房官赋》中用“ , ”两句 写出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让人痛惜的感慨。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用“ , ” 两句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半夜急救 万芊 半夜十二点多,夏院长刚抢救了一名患者才回二楼值班休息室,想喝口 咖啡缓缓神,值班护士过来报告说急救室又来了两个车祸病人,有一人伤得挺重。 夏院长匆匆来到一楼急救室,只见两张急救床上,一边躺着一人,都是三十 多岁,男的,浑身是血。一个在呻吟,半边脸已经肿得变了形,血流不止。另一 个,一眼能看到的是有一条腿断了,人昏迷,神志不清。 夏院长吩咐了几句,先动手抢救断腿病人。人手不够,夏院长让护士把内科 值班医生、护士都叫了过来,还让给在家的骨科医生、麻醉师打电话,叫他们马 上赶来。 输氧、输血、清创、消炎、用药、缝合、检查…… 急救室里,一切有条不紊。 不一会儿,骨科医生、麻醉师也赶了过来。断腿病人做了检查后被推到了楼 上手术室,继续抢救,开始做接肢手术。按理是说这么危重的病人最好转送市医 院,那边医疗技术和设备都要比他们这乡区医院要好,但夏院长担心路上出事, 这病人已经耽搁了好长时间,只有马上手术。 手术进行间,夏院长问值班外科医生:“这两个车祸人怎么过来的?谁送过来 的?送的人呢?” 值班外科医生说:“是脸受伤的人自己开着摩托车驮着断腿人过来的。过来时, 倒在医院大门内,浑身是血,吓坏了保安。” “又是摩托车?”夏院长心头一凉,又问:“他们有没说在哪出的车祸?” 值班外科医生一脸困惑,说实在的,这两人,一个昏迷,一个死不开口,连 最起码的缴费、签字手续,都无法进行。 “他们不像是在附近出的车祸,你们说呢?”夏院长仔细看了伤口说
值班外科医生手上忙着,嘴里说:“是的,从创面看,他们受伤已经有一段时 间了,只是我没想通,他们怎么不去市里的几个医院,偏要赶到我们这偏僻的乡 镇医院呢?这两人伤得蹊跷!” 夏院长吩咐一旁的内科护士,说:“你去,抓紧做几桩事。一桩是把那个脸上 受伤的人送特护病房,安排特护,不能脱人。第二桩是你给我家里打个电话,让 我女儿马上来这里。说我这里有事让她过来帮忙。” 夏院长的女儿是市一院的外科医生,读的是博士,专攻心血管。只是,熟悉 夏院长的几个医生都知道,夏院长女儿夏阳半年前出了事受了伤,一直在家养伤。 夏阳怎么受的伤,夏院长自己没说,但医院里消息灵通的人都知道。夏阳从医院 里值夜班开车回家下车进楼道时,被骑摩托车的飞车贼抢了包,抢包的人很恶劣, 车子突然从黑暗里窜出,打了她一铁棍,把她打翻在地。打的是腿,很狠,一条 腿当即被打折。夺包时,夏阳看清了抢包的两人,三十几岁的男人,报警时她愤 恨地说,这两人,烧成灰,她也认得。 个多小时后,夏阳来了,拄着拐杖,缓缓进了手术室。进了手术室,夏阳 看了看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与父亲夏院长的眼神对视交换一下,两人似乎什么 都明白了。夏阳没说话,坐在一边,默默地看父亲做手术。夏院长虽说已59岁 了,但眼神和手的灵活,仍然不会输给已经有了五六年手术经验的女儿。女儿坐 在边上,默默地看着。一会儿,有医生进来,拿着检查报告,告诉夏院长一个惊 人的坏消息。检查发现在这断腿人胸口离心脏非常近的地方有一枚金属针,针尖 已影响到了心脏,需要同时手术。 夏阳再也坐不住了,跟父亲说:“这个手术,我来吧。”夏院长清楚,在当事 人没有能履行任何签字的情况下进行手术,要冒巨大风险。但若不马上手术,断 腿人很可能因为心脏被刺而下不了手术台。夏阳做了一番准备,便为断腿人做起 了胸口取针手术。腿受过伤,正在恢复当中的夏阳,站着手术,自然很累,做了 会,累得厉害,便小坐一会歇歇。而一边的夏院长正做着断肢再植手术。两台 手术同时进行,父女俩只消眼神传递,便能默契配合。 几个医生护士一直忙到第二天上午九点多,才把断腿病人身上的几个手术做 完。从昏迷中抢救过来的断腿病人被送入了特护病房 好几个小时站下来,夏阳累坏了。手术结束,夏阳问:“爸,你怎么知道是他 抢了我的包?” 夏院长说:“我只是有一点小小的预感,我让你过来就是要让你看看到底是不 是他们 其实,我不是让你来做手术的,却被你赶上了 夏阳说:“没办法,一进手术室,手就痒,遗传的 夏院长后来听说,那断腿人使的是苦肉计。那插入胸口的针叫“拍针”,是事 先花钱叫无良的人插进去的,一旦作案败露,他们便拍胸自残,嫁祸他人。 夏院长想想心里还是有点后怕,幸亏叫来女儿,幸亏及时手术,幸亏手术成 功 第三天,断腿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人在特护病房,走廊里有民警二十四小时 轮流看守。一直到康复,这两人才先后从医院转到市看守所。 临走时,断腿人说要见一眼救他的人。夏院长没同意。断腿人有点失望,临 上警车前,朝着医院大门,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躬。 (选自《小说界》,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值班外科医生手上忙着,嘴里说:“是的,从创面看,他们受伤已经有一段时 间了,只是我没想通,他们怎么不去市里的几个医院,偏要赶到我们这偏僻的乡 镇医院呢?这两人伤得蹊跷!” 夏院长吩咐一旁的内科护士,说:“你去,抓紧做几桩事。一桩是把那个脸上 受伤的人送特护病房,安排特护,不能脱人。第二桩是你给我家里打个电话,让 我女儿马上来这里。说我这里有事让她过来帮忙。” 夏院长的女儿是市一院的外科医生,读的是博士,专攻心血管。只是,熟悉 夏院长的几个医生都知道,夏院长女儿夏阳半年前出了事受了伤,一直在家养伤。 夏阳怎么受的伤,夏院长自己没说,但医院里消息灵通的人都知道。夏阳从医院 里值夜班开车回家下车进楼道时,被骑摩托车的飞车贼抢了包,抢包的人很恶劣, 车子突然从黑暗里窜出,打了她一铁棍,把她打翻在地。打的是腿,很狠,一条 腿当即被打折。夺包时,夏阳看清了抢包的两人,三十几岁的男人,报警时她愤 恨地说,这两人,烧成灰,她也认得。 一个多小时后,夏阳来了,拄着拐杖,缓缓进了手术室。进了手术室,夏阳 看了看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与父亲夏院长的眼神对视交换一下,两人似乎什么 都明白了。夏阳没说话,坐在一边,默默地看父亲做手术。夏院长虽说已 59 岁 了,但眼神和手的灵活,仍然不会输给已经有了五六年手术经验的女儿。女儿坐 在边上,默默地看着。一会儿,有医生进来,拿着检查报告,告诉夏院长一个惊 人的坏消息。检查发现在这断腿人胸口离心脏非常近的地方有一枚金属针,针尖 已影响到了心脏,需要同时手术。 夏阳再也坐不住了,跟父亲说:“这个手术,我来吧。”夏院长清楚,在当事 人没有能履行任何签字的情况下进行手术,要冒巨大风险。但若不马上手术,断 腿人很可能因为心脏被刺而下不了手术台。夏阳做了一番准备,便为断腿人做起 了胸口取针手术。腿受过伤,正在恢复当中的夏阳,站着手术,自然很累,做了 一会,累得厉害,便小坐一会歇歇。而一边的夏院长正做着断肢再植手术。两台 手术同时进行,父女俩只消眼神传递,便能默契配合。 几个医生护士一直忙到第二天上午九点多,才把断腿病人身上的几个手术做 完。从昏迷中抢救过来的断腿病人被送入了特护病房。 好几个小时站下来,夏阳累坏了。手术结束,夏阳问:“爸,你怎么知道是他 抢了我的包?” 夏院长说:“我只是有一点小小的预感,我让你过来就是要让你看看到底是不 是他们。 其实,我不是让你来做手术的,却被你赶上了。” 夏阳说:“没办法,一进手术室,手就痒,遗传的。” 夏院长后来听说,那断腿人使的是苦肉计。那插入胸口的针叫“拍针”,是事 先花钱叫无良的人插进去的,一旦作案败露,他们便拍胸自残,嫁祸他人。 夏院长想想心里还是有点后怕,幸亏叫来女儿,幸亏及时手术,幸亏手术成 功。 第三天,断腿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人在特护病房,走廊里有民警二十四小时 轮流看守。一直到康复,这两人才先后从医院转到市看守所。 临走时,断腿人说要见一眼救他的人。夏院长没同意。断腿人有点失望,临 上警车前,朝着医院大门,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躬。 (选自《小说界》,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