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014年1月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5分) ①风俗是什么呢?它既不是纯粹的物质,又不是纯粹精神,它是物质与精神之间 的一种中介。风俗就是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模式。由自然条件不 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俗” ②每个人从娘胎出世,从哇哇啼哭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接受着这个世界的各种风 俗文化的影响。每个人都是作为生物的人和作为文化的人的统一体。人的文化生 命基因,是由以风俗为核心的第二生命系统构建的。这种与有形物质的生物生命 相异的独特的生命元素虽然是无形的,却融化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并不经意地流 露在人们的言行中。不同种族的风俗构成人类不同种群、种群区别异类的根本标 志,成为 成 为 成 ③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风俗与信仰,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呈现出独异鲜明 的时代特色。它在完全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地被程式化,又在不断地被整合。 对于这个特征,民俗文化学称之为“模式整合”。在分析具体的风俗与信仰事象 时,我们常常会意识到许多风俗和信仰现象有多重复合和循环的感觉。例如,每 年的岁时节令,周而复始,大年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五月初五端午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一种循环模式。再如,民众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所 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信仰、心理态势、思想意识和民间惯习等文化 特质;从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人群的社会生活的饮食起居、精神信仰和娱乐社交 来看,陈陈相因,年年相袭,好像也有一个“无形的手”在操纵和调节着,其程 式和礼仪几乎也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这就有必要对风俗与信仰背后的文化的因 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④从纵向来分析,这种模式的形成,往往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逐渐成为 人们生活中的规范。以在民间影响极大的岁时节日而言,当今的许多传统节日, 与上古先民的原始巫术活动、图腾崇拜、国家庆典以及农业生产劳动的生产过程 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自然灾害的频繁,我们的 先民不可能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于是,人们通过巫术娱神,实现在幻想中 去征服自然。大量地通过身份特殊的神秘的化妆、奇妙的舞蹈、梦幻般的演唱, 借以实现人们消灾祈福、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实,巫术祭祀表演与其说是娱神, 毋宁说是娱人,这种最初以娱乐为目的的巫术活动,乃是后世群众性娱乐活动的 一支萌芽。 ⑤从 来观察,风俗与信仰,是一个由多种因素互相联系而构成的完 整体系。某种具体的风俗事象总会受到某一价值体系或思想体系的支配。这种特 有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是被这一社会的成员作为约束其行为的标准而共同遵守 的,因此它便成为风俗与信仰中带有支配力的共同倾向。民俗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以及这种共同倾向所起的协调作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因此而形成某种特定 的、有别于其它文化的模式,与此同时,也就发生了民俗文化的整合。 ⑥世界上万千的风俗与信仰都是根据一定的条件产生并长期联系而成。大量的民 俗文化事象,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物质的、有形的、可直接触摸到的具体的实物
上海市杨浦区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2014 年 1 月 一.阅 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5 分) ①风俗是什么呢?它既不是纯粹的物质,又不是纯粹精神,它是物质与精神之间 的一种中介。风俗就是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模式。由自然条件不 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俗”。 ②每个人从娘胎出世,从哇哇啼哭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接受着这个世界的各种风 俗文化的影响。每个人都是作为生物的人和作为文化的人的统一体。人的文化生 命基因,是由以风俗为核心的第二生命系统构建的。这种与有形物质的生物生命 相异的独特的生命元素虽然是无形的,却融化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并不经意地流 露在人们的言行中。不同种族的风俗构成人类不同种群、种群区别异类的根本标 志,成为 ,成 为 ,成 为 。 ③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风俗与信仰,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呈现出独异鲜明 的时代特色。它在完全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地被程式化,又在不断地被整合。 对于这个特征,民俗文化学称之为“模式整合”。在分析具体的风俗与信仰事象 时,我们常常会意识到许多风俗和信仰现象有多重复合和循环的感觉。例如,每 年的岁时节令,周而复始,大年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五月初五端午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一种循环模式。再如,民众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所 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信仰、心理态势、思想意识和民间惯习等文化 特质;从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人群的社会生活的饮食起居、精神信仰和娱乐社交 来看,陈陈相因,年年相袭,好像也有一个“无形的手”在操纵和调节着,其程 式和礼仪几乎也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这就有必要对风俗与信仰背后的文化的因 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④从纵向来分析,这种模式的形成,往往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逐渐成为 人们生活中的规范。以在民间影响极大的岁时节日而言,当今的许多传统节日, 与上古先民的原始巫术活动、图腾崇拜、国家庆典以及农业生产劳动的生产过程 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自然灾害的频繁,我们的 先民不可能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于是,人们通过巫术娱神,实现在幻想中 去征服自然。大量地通过身份特殊的神秘的化妆、奇妙的舞蹈、梦幻般的演唱, 借以实现人们消灾祈福、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实,巫术祭祀表演与其说是娱神, 毋宁说是娱人,这种最初以娱乐为目的的巫术活动,乃是后世群众性娱乐活动的 一支萌芽。 ⑤从 来观察,风俗与信仰,是一个由多种因素互相联系而构成的完 整体系。某种具体的风俗事象总会受到某一价值体系或思想体系的支配。这种特 有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是被这一社会的成员作为约束其行为的标准而共同遵守 的,因此它便成为风俗与信仰中带有支配力的共同倾向。民俗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以及这种共同倾向所起的协调作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因此而形成某种特定 的、有别于其它文化的模式,与此同时,也就发生了民俗文化的整合。 ⑥世界上万千的风俗与信仰都是根据一定的条件产生并长期联系而成。大量的民 俗文化事象,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物质的、有形的、可直接触摸到的具体的实物
同时,它又表现为观念的、无形的、只能意会和理解的抽象形式。可以说,风俗 和信仰是划归于人类文化深层结构层面的。它之所以能够古今贯通,因为它既是 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实际生活的积累,也有人类群体世代相传的积淀。基 于这种积淀在人们精神世界形成了一定的观念态势,人们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 沿袭这条步履艰难的轨迹行进。 1.在第⑤段中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 (2分) 2.第②段空格处按序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展示和衡量人类多样性、复杂性的重要标尺 2.一种与人类生物生命基因同样重要的文化生命基因 3.表现和鉴别民族或地域族群的自身特征 A.123 B.231 C.213 D.312 3.第③段中的“无形的手”加引号的理由 是 分) 4.概括文章第②段的内 2分) 5.下面选项对文章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俗产生于长期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B.风俗的“程式化”是因为它长期地被“整合” C.风俗产生不是一言能道之的,有其复杂的文化背景。 人们长期积淀下来的精神观念促成风俗贯通古今。 6.在第③段划曲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传统节日,结合文本中谈及的风俗与信仰 背后的文化因素的两个方面,加以简述。(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9分) 旧 燕 张中行
同时,它又表现为观念的、无形的、只能意会和理解的抽象形式。可以说,风俗 和信仰是划归于人类文化深层结构层面的。它之所以能够古今贯通,因为它既是 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实际生活的积累,也有人类群体世代相传的积淀。基 于这种积淀在人们精神世界形成了一定的观念态势,人们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 沿袭这条步履艰难的轨迹行进。 1.在第⑤段中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 (2 分) 2. 第②段空格处按序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1. 展示和衡量人类多样性、复杂性的重要标尺 2. 一种与人类生物生命基因同样重要的文化生命基因 3. 表现和鉴别民族或地域族群的自身特征 A. 123 B.231 C. 213 D.312 3. 第③段中的“无形的手”加引号的理由 是 (2 分) 4. 概括文章第②段的内 容。 (2 分) 5.下面选项对文章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风俗产生于长期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B. 风俗的“程式化”是因为它长期地被“整合”。 C. 风俗产生不是一言能道之的,有其复杂的文化背景。 D. 人们长期积淀 下来的精神观念促成风俗贯通古今。 6. 在第③段划曲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传统节日,结合文本中谈及的风俗与信仰 背后的文化因素的两个方面,加以简述。(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19 分) 旧 燕 张中行
①讲不清楚什么理由,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 果只许选家禽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 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来源:学科网] ②我是北国城(长城)南人,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 是祖传形式,正房(都坐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 院。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天兼取暖)。 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 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 两扇,高及顶,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 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 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③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 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 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 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 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已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 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晩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 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 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 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 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 村的祖传式房,改为住院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 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见不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 而还有个馀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 下去,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 比较髙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髙。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 向,前面有阳台,未维新,用玻璃封闭,因而成为敞而且亮。记不清是哪一年, 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 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巢筑 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 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 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 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馀,有时想到 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 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 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 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 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 方,继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 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
①讲不清楚什么理由,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 果只许选家禽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 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来源:学科网] ②我是北国城(长城)南人,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 是祖传形式,正房(都坐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 院。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天兼取暖)。 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 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 两扇,高及顶,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 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 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③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 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 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 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 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已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 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 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 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 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 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 村的祖传式房,改为住院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 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见不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 而还有个馀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 下去,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 比较高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高。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 向,前面有阳台,未维新,用玻璃封闭,因而成为敞而且亮。记不清是哪一年, 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 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巢筑 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 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 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 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馀,有时想到 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 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 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 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 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 方,继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 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
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 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 漫与寒衾梦绣帏, 天街细雨湿春衣。 年年驿路生春草 旧燕归时人未归。 7.文章第②段详写屋舍格局和门的设置的目的 是分.是分,意 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羲皇上”的意思 下列两句话具体描摹了两个时期的鸟巢。简析作者描写的用 (3分) ①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 ②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 10.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第②段的“说不清楚”,并非如此,是表达人们不刻意为之,是自然的生活 状态。 B.第③段中着力描写鸟和人的忙碌,呈现出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景象 C.第③段中的“克己谅人”,在燕一方主要表现其不同于其它鸟类的灵异的特 D.现代化的生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也使燕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E.文章以燕为线索,文章脉络清晰,使要表达的主题更加鲜明。 F.文章文字简洁有力,富有表现力,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带来弊端 11.文章结尾处以诗结文,其作用 是 12.文章以“旧燕”为题,强调一个“旧”字。纵观全文,陈述“旧”字包含的 意思。(3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白云回望合, (王 维《终南山》) (2)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 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 漫与寒衾梦绣帏, 天街细雨湿春衣。 年年驿路生春草, 旧燕归时人未归。 7.文章第②段详写屋舍格局和门的设置的目的 是 。 (2 分) 8.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羲皇上”的意思 是 (2 分) 9.下列两句话具体描摹了两个时期的鸟巢。简析作者描写的用 意。 (3 分) ①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 ②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 10. 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第②段的“说不清楚”,并非如此,是表达人们不刻意为之,是自然的生活 状态。 B.第③段中着 力描写鸟和人的忙碌,呈现出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景象。 C.第③段中的“克己谅人”,在燕一方主要表现其不同于其它鸟类的灵异的特 征。 D.现代化的生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也使燕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E.文章以燕为线索,文章脉络清晰,使要表达的主题更加鲜明。 F.文章文字简洁有力,富有表现力,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带来弊端。 11.文章结尾处以诗结文,其作用 是 。(3 分) 12.文章以“旧燕”为题,强调一个“旧”字。纵观全文,陈述“旧”字包含的 意思。(3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 分】 13. ⑴白云回望合, 。 (王 维《终南山》) ⑵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3)夕阳下, ,两三航未曾着岸。(马致远《寿阳曲·远 浦帆归》) (4)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 赤壁赋》) (5)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 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吾师道也, (韩 愈《师说》)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 瑟》) (8)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后汉书》) (四)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4-16题。(8分)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4.“过山农家”中的“过”的意思是 (1分) 15.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泉声”反衬出山的幽静,“鸡鸣”反衬出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 B.前面两句诗句以景取胜,展现了两幅生动、自然的画面。 C.后两句诗句语言含蓄质朴,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D.从山农的口吻中,能表现其淳朴、爽朗的劳动者形象。 16.本诗作为一首六言绝句,在其词句的组合形式上有明显的特征。请对此加以 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 分)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 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 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 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逆焉 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 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
⑶夕阳下, ,两三航未曾着岸。 (马致远《寿阳曲•远 浦帆归》) ⑷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 赤壁赋》) ⑸楚天千里清秋, 。 (辛弃疾《水 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⑹吾师道也, 。(韩 愈《师说》) ⑺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 瑟》) 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后汉书》) (四)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 14-16 题。(8 分)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14.“过山农家”中的“过”的意思是 (1 分) 15.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泉声”反衬出山的幽静,“鸡鸣”反衬出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 B.前面两句诗句以景取胜,展现了两幅生动、自然的画面。 C.后两句诗句语言含蓄质朴,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D.从山农的口吻中,能表现其淳朴、爽朗的劳动者形象。 16.本诗作为一首六言绝句,在其词句的组合形式上有明显的特征。请对此加以 赏析。(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7 分) 南公①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 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 与猾驵②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 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③终日不得被始谢逆焉。 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④有之,今何靳⑤ ?” 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