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2014届髙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怎样读中国书 ①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 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可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标准)早己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 代。 ②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 造笑柄。 ③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 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即 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 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 ④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 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 能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 所需要的东西。 ⑤“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 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 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 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 脉络。 ⑥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 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涵义,所以没有训诂的基础知 识,是看不懂古书的。西方书也是一样。不精通德文、法文而从第二手的英文著 作中得来的有关欧洲大陆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可靠的 ⑦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 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 如“解构”之类。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 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 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 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⑧美国是一个市场取向的社会,不变点新花样、新产品,便没有销路。学术界受 此影响,因此也往往在旧东西上动点手脚,当作新创造品来推销,尤以人文社会 科学为然。不过大体而言,美国学术界还能维持一种实学的传统,不为新推销术 所动。今年5月底,我到哈佛大学参加了一次审查中国现代史长期聘任的专案会 议。其中有一位候选者首先被历史系除名,不加考虑。因为据听过演讲的教授报 告,这位候选者在一小时之内用了一百二十次以上“ discourse”这个流行名词。 哈佛历史系的人断定这位学人太过浅薄,是不能指导研究生作切实的文献研究 的。我听了这番话,感触很深,觉得西方史学界毕竟还有严格的水准,他们还是 要求研究生平平实实地去读书的。 ⑨这其实也是中国自古相传的读书传统,一直到30年代都保持未变。据我所知, 日本汉学界大致也还维持着这一朴实的作风。我在美国三十多年中,曾看见了无
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2014 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 一 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7 分) 怎样读中国书 ①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 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可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标准)早已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 代。 。 ②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 造笑柄。 ③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 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即 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 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 ④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20 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 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 能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 所需要的东西。 ⑤“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 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 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 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 脉络。 ⑥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 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涵义,所以没有训诂的基础知 识,是看不懂古书的。西方书也是一样。不精通德文、法文而从第二手的英文著 作中得来的有关欧洲大陆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可靠的。 ⑦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 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 如“解构”之类。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 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 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 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⑧美国是一个市场取向的社会,不变点新花样、新产品,便没有销路。学术界受 此影响,因此也往往在旧东西上动点手脚,当作新创造品来推销,尤以人文社会 科学为然。不过大体而言,美国学术界还能维持一种实学的传统,不为新推销术 所动。今年 5 月底,我到哈佛大学参加了一次审查中国现代史长期聘任的专案会 议。其中有一位候选者首先被历史系除名,不加考虑。因为据听过演讲的教授报 告,这位候选者在一小时之内用了一百二十次以上“discourse”这个流行名词。 哈佛历史系的人断定这位学人太过浅薄,是不能指导研究生作切实的文献研究 的。我听了这番话,感触很深,觉得西方史学界毕竟还有严格的水准,他们还是 要求研究生平平实实地去读书的。 ⑨这其实也是中国自古相传的读书传统,一直到 30 年代都保持未变。据我所知, 日本汉学界大致也还维持着这一朴实的作风。我在美国三十多年中,曾看见了无
数次所谓“新思潮”的兴起和衰灭,真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我 希望中国知识界至少有少数“读书种子”,能维持着认真读中国书的传统,彻底 克服殖民地的心理。至于大多数人将为时代风气席卷而去,大概已是无可奈何的 事 ⑩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 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 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1.第②段中“非驴非马”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2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①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 ②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 ③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 ④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 A.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3.读古书“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其理由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有关中国学术最有价值的著作都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 B.中文学界有些“新见解”,在中西方书籍中都缺乏依据。 C.中国文字表面无异,但同一名词各时代有着的不同涵义。 D.将西方新思潮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会断送学问前途。 4.第⑧段列举一位候选者被历史系除名的事例的作用是 (2分) 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6.评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说理特色。(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分) 磨坊目击 记 张承志 ①我在那一年的目击,使得我患了沉重的心病 ②黄河从一个拐弯处巡游而来,威风凛凛,磨坊就在拐弯下面的一个崖坎上。它 的木轮巨扇插在浊黄的泥水里,喑哑地吱嘎响着,溅起浓褐的浪头和水雾。不知 从哪里运来了一截千年老桧,把它凿成了磨轮的轴。嵌进大轴里的每根斜撑,像 车轮的辐条,都是一棵笔直的松树。工匠为了不伤木头元气,刻意留下树皮枝杈 这木轮就随着水势,缓缓地、颂歌般地在半空转动,转动,缓慢沉重,无止无休, 像一个图腾,如一个符咒 ③我画得不好,但画轮廓不难。费力气的,是怎么对付那凶恶翻卷、滚滚泄下的 黄河。速写强使我仔细观察。我看见在水面上的木头,不论木造的磨坊或是矗立 的磨扇,都被厚厚的水碱裏住,呈着湿漉漉的一种白绿或者黑黄。第一次,就在 我的速写画完的那一天,咯轧转过的木轮上,突然断了一根条。它从大轴上剥离 的时候,好像落下了一个烂果,也像滚沸的汤里,一根煮烂脱离的骨头。根本没 有动静:它只是轻微地、呻吟般哼了一声,如今忆起是好比低沉的叹息,它先是 悄悄地从髙髙天空上栽了下来,直到溅入水里,才轰然在浊浪上扬起爆炸般的声 音。河面上一下站立起两道水墙,半是泥巴半是透明,冲腾的水雾久久不散,染
数次所谓“新思潮”的兴起和衰灭,真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我 希望中国知识界至少有少数“读书种子”,能维持着认真读中国书的传统,彻底 克服殖民地的心理。至于大多数人将为时代风气席卷而去,大概已是无可奈何的 事。 ⑩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 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 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1.第②段中“非驴非马”在文中的意思是指__________。(2 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①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①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 ②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 ③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 ④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 A.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3.读古书“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其理由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有关中国学术最有价值的著作都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 B.中文学界有些“新见解”,在中西方书籍中都缺乏依据。 C.中国文字表面无异,但同一名词各时代有着的不同涵义。 D.将西方新思潮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会断送学问前途。 4.第⑧段列举一位候选者被历史系除名的事例的作用是__________。(2 分) 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3 分) 6.评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说理特色。(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 题。(21 分) 磨坊目击 记 张承志 ①我在那一年的目击,使得我患了沉重的心病。 ②黄河从一个拐弯处巡游而来,威风凛凛,磨坊就在拐弯下面的一个崖坎上。它 的木轮巨扇插在浊黄的泥水里,喑哑地吱嘎响着,溅起浓褐的浪头和水雾。不知 从哪里运来了一截千年老桧,把它凿成了磨轮的轴。嵌进大轴里的每根斜撑,像 车轮的辐条,都是一棵笔直的松树。工匠为了不伤木头元气,刻意留下树皮枝杈, 这木轮就随着水势,缓缓地、颂歌般地在半空转动,转动,缓慢沉重,无止无休, 像一个图腾,如一个符咒。 ③我画得不好,但画轮廓不难。费力气的,是怎么对付那凶恶翻卷、滚滚泄下的 黄河。速写强使我仔细观察。我看见在水面上的木头,不论木造的磨坊或是矗立 的磨扇,都被厚厚的水碱裹住,呈着湿漉漉的一种白绿或者黑黄。第一次,就在 我的速写画完的那一天,咯轧转过的木轮上,突然断了一根条。它从大轴上剥离 的时候,好像落下了一个烂果,也像滚沸的汤里,一根煮烂脱离的骨头。根本没 有动静;它只是轻微地、呻吟般哼了一声,如今忆起是好比低沉的叹息,它先是 悄悄地从高高天空上栽了下来,直到溅入水里,才轰然在浊浪上扬起爆炸般的声 音。河面上一下站立起两道水墙,半是泥巴半是透明,冲腾的水雾久久不散,染
黄了尖梢的树叶。顺流而下的三株巨木,正巧挡住几堆难画的浪花一一我刷刷几 笔,第一张速写于是画成 ④第二次我带来的是油彩。可是磨坊已经毫无原木的本色,它在落日残辉之下, 呈着一抹铁锈的斑驳。突兀一眼瞥去,磨坊如一个不祥的黑架子,准备好的土黄 与赭石,都用不上了。 ⑤河水猛烈地冲撞着,咬住一般摇撼着半颓的磨扇。磨坊这一刻是一头绝望的骆 驼,它死不躺倒,亡期还在以后。原木劈成的辐条般的放射线,只剩下斜斜的几 根,左一根右一条勉强支撑着。那个缺牙断齿的巨大轮扇,这一回它不是一个圆, 而是几块碎了的半扇,互不相干地嵌在千年老桧树凿成的大轴上。我呆傻地痴痴 望着。这么画,究竟要画一个什么?已经没有浑圆磨轮、古朴木屋。对着峡口望 去,几片庞大的扇面。宽窄不均,直插半空。每当被水流猛撞,就危险地一歪, 接着就向前一栽,一歪,一倒,朝着水面跌倒移动。背后的天空是一派血红。油 彩几下就涂抹出一个黑框子。它活像一座歪着一个劲地往一边倒的黑牢。我一发 怒把它丢进了河里,盘算以后下力气重画 ⑥最后一次去磨坊,是在去年的七月初。磨坊的风情,当然不止我一人留意。它 已然被当“产品”推销,计划挤入全国旅游百强。火锅厅、小旅社盖了半山沟 红漆在峭壁上刷着大标语,到处是“最后的磨坊”的广告,甚至有一处写的是 “磨坊之死”。 ⑦在这个月份,河床里突然涌进自融雪以来就蓄积不止的汛水,一条河都洪水猛 涨,水温冰冽。从遥远的昆仑山,以及所有冻土冰川奔流而至的河水,七月进峡, 陡然暴涨,攻打这座建在下游的磨坊。破旗碎扇的磨坊,一瞬间落入劫难,瀑布 宛如炮弹,对准了它狠砸猛轰。我蘸了些调色油,正想画溜光的碱垢一一那时分 瞥见一道新鲜的裂缝。桧木上有一道伤口,正静静地绽开。狂怒的水,涩塞了或 吞没了开裂的声响。在我的目击之下,它正一寸一寸地、无声无息地、微微颤动 着劈成两半,露出桧木的淡黄本色。裂缝和嵌着松树的凿口,慢慢酥碎了。力的 平衡一瞬崩溃,一片轮扇栽翻水里。但是没有溅起大浪,翻滚的河水,淹没了浪 头。尚还没有转上轮顶的磨扇,那一刻如迟疑般,停在了半空,先静了一会儿, 然后凭空加力,颓然后仰,一下子散了架 ⑧磨坊的木屋被一根巨木砸个正着,不吭声地坍塌了半边。碎木、石块、土坯都 哗哗倾入洪水,被疯狂的怒涛接住,一抱即席卷而去。每一根垮塌下来的木头 都在我眼睑里爆皮裂骨,断成碎段。每一颗朽烂腐蚀的铁钉,都在我的凝视中炸 跳爆出,化为齑粉。失去了磨扇遮挡以后,天空放睛了,露出紫红的太阳,恐怖 至极。剩下的残扇,如可笑的羽翅,倒垂着粘在轮轴上,在水流中横七竖八。随 即,它们一根根被拆卸,并撕扯一样把轴上的木头扯下。桧木的巨轴终于瓦解了, 磨坊的最后,如刀子宰割的一个羸羊骨架。此刻时辰已到,最后的进程已然开始, 它清晰且悲哀,像一场廉价的申影。 ⑨水更加升涨恣溢,一直淹到我的脚下。踩着的石崖一阵工夫就塌了,我的那张 见鬼的画,连同画架子一块,霎时被水卷走,瞬间无影无踪 以上就是我对 磨坊的回忆。它能算一篇写生笔记么?曾三次专心命笔,只落下最初的一幅。 ⑩我还是挺喜欢这幅速写。画得不像,可是它能让我触景生情。在我心里铭记的 磨坊,连同它的山河人民,确实是美好的。 (原载《人民文学》2010年5期,有删节) 7.第②段中“图腾”的含意是 。(2分) 8.下列对文中关于磨坊写生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黄了尖梢的树叶。顺流而下的三株巨木,正巧挡住几堆难画的浪花——我刷刷几 笔,第一张速写于是画成。 ④第二次我带来的是油彩。可是磨坊已经毫无原木的本色,它在落日残辉之下, 呈着一抹铁锈的斑驳。突兀一眼瞥去,磨坊如一个不祥的黑架子,准备好的土黄 与赭石,都用不上了。 ⑤河水猛烈地冲撞着,咬住一般摇撼着半颓的磨扇。磨坊这一刻是一头绝望的骆 驼,它死不躺倒,亡期还在以后。原木劈成的辐条般的放射线,只剩下斜斜的几 根,左一根右一条勉强支撑着。那个缺牙断齿的巨大轮扇,这一回它不是一个圆, 而是几块碎了的半扇,互不相干地嵌在千年老桧树凿成的大轴上。我呆傻地痴痴 望着。这么画,究竟要画一个什么?已经没有浑圆磨轮、古朴木屋。对着峡口望 去,几片庞大的扇面。宽窄不均,直插半空。每当被水流猛撞,就危险地一歪, 接着就向前一栽,一歪,一倒,朝着水面跌倒移动。背后的天空是一派血红。油 彩几下就涂抹出一个黑框子。它活像一座歪着一个劲地往一边倒的黑牢。我一发 怒把它丢进了河里,盘算以后下力气重画。 ⑥最后一次去磨坊,是在去年的七月初。磨坊的风情,当然不止我一人留意。它 已然被当“产品”推销,计划挤入全国旅游百强。火锅厅、小旅社盖了半山沟, 红漆在峭壁上刷着大标语,到处是“最后的磨坊”的广告,甚至有一处写的是 “磨坊之死”。 ⑦在这个月份,河床里突然涌进自融雪以来就蓄积不止的汛水,一条河都洪水猛 涨,水温冰冽。从遥远的昆仑山,以及所有冻土冰川奔流而至的河水,七月进峡, 陡然暴涨,攻打这座建在下游的磨坊。破旗碎扇的磨坊,一瞬间落入劫难,瀑布 宛如炮弹,对准了它狠砸猛轰。我蘸了些调色油,正想画溜光的碱垢——那时分 瞥见一道新鲜的裂缝。桧木上有一道伤口,正静静地绽开。狂怒的水,涩塞了或 吞没了开裂的声响。在我的目击之下,它正一寸一寸地、无声无息地、微微颤动 着劈成两半,露出桧木的淡黄本色。裂缝和嵌着松树的凿口,慢慢酥碎了。力的 平衡一瞬崩溃,一片轮扇栽翻水里。但是没有溅起大浪,翻滚的河水,淹没了浪 头。尚还没有转上轮顶的磨扇,那一刻如迟疑般,停在了半空,先静了一会儿, 然后凭空加力,颓然后仰,一下子散了架! ⑧磨坊的木屋被一根巨木砸个正着,不吭声地坍塌了半边。碎木、石块、土坯都 哗哗倾入洪水,被疯狂的怒涛接住,一抱即席卷而去。每一根垮塌下来的木头, 都在我眼睑里爆皮裂骨,断成碎段。每一颗朽烂腐蚀的铁钉,都在我的凝视中炸 跳爆出,化为齑粉。失去了磨扇遮挡以后,天空放晴了,露出紫红的太阳,恐怖 至极。剩下的残扇,如可笑的羽翅,倒垂着粘在轮轴上,在水流中横七竖八。随 即,它们一根根被拆卸,并撕扯一样把轴上的木头扯下。桧木的巨轴终于瓦解了, 磨坊的最后,如刀子宰割的一个羸羊骨架。此刻时辰已到,最后的进程已然开始, 它清晰且悲哀,像一场廉价的电影。 ⑨水更加升涨恣溢,一直淹到我的脚下。踩着的石崖一阵工夫就塌了,我的那张 见鬼的画,连同画架子一块,霎时被水卷走,瞬间无影无踪。——以上就是我对 磨坊的回忆。它能算一篇写生笔记么?曾三次专心命笔,只落下最初的一幅。 ⑩我还是挺喜欢这幅速写。画得不像,可是它能让我触景生情。在我心里铭记的 磨坊,连同它的山河人民,确实是美好的。 (原载《人民文学》2010 年 5 期,有删节) 7.第②段中“图腾”的含意是 。(2 分) 8.下列对文中关于磨坊写生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次速写抓住磨坊轮廓,描摹浪花冲刷下的磨坊和磨扇的细节,勾勒岀磨 坊特点。 B.第二次用油彩表现磨坊,但磨坊太破旧没有颜色,作者没有能力绘出磨坊精 神内核。 C.最后一次去磨坊,磨坊已成旅游商品,磨扇散架,磨坊垮塌,作者的画也被 水卷走 D.文章以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为我们刻画了鲜明的磨坊形象,产生了摄人心魄 的力量。 9.第⑤、⑧两段描写太阳由“血红”变“紫红”,这样写的作用 是 。(4分) 10.第⑧段画浪线句运用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是 (3分) 11.联系全文,解释第①段作者“患了沉重的心病”的原因。(3分) 12.本文叙述三次画磨坊的经过,标题却是“磨坊目击记”,请从内容角度赏析 标题。(6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七则)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 声慢》) (4)于其身也, 惑矣。 (韩愈 《师说》)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黄鹤楼》) (6) ,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 石《书湖阴先生壁》) (7)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与之俱黑。(荀况《荀子·劝学》) (8) ,惟别而已矣 (江 淹《别赋》)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山馆 (宋)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解】①畲(she)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 14.这首诗对仗最工整的一联是()(1分) A.首联B.颔联C.颈联D.尾联 15.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由“对竹扉”引出所见之景。 B.颈联中“穿云翠”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草木葱郁。 C.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远近结合,动静交织,情景交融 D.尾联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16.颔联中“老”字用得别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分)
A.第一次速写抓住磨坊轮廓,描摹浪花冲刷下的磨坊和磨扇的细节,勾勒出磨 坊特点。 B.第二次用油彩表现磨坊,但磨坊太破旧没有颜色,作者没有能力绘出磨坊精 神内核。 C.最后一次去磨坊,磨坊已成旅游商品,磨扇散架,磨坊垮塌,作者的画也被 水卷走。 D.文章以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为我们刻画了鲜明的磨坊形象,产生了摄人心魄 的力量。 9.第⑤、⑧两段描写太阳由“血红”变“紫红”,这样写的作用 是 。(4 分) 10.第⑧段画浪线句运用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是 。(3 分) 11.联系全文,解释第①段作者“患了沉重的心病”的原因。(3 分) 12.本文叙述三次画磨坊的经过,标题却是“磨坊目击记”,请从内容角度赏析 标题。(6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熊咆龙吟殷岩泉, 。 (李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七则)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 (李清照《声 声慢》) (4)于其身也, ,惑矣。 (韩愈 《师说》) (5)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黄鹤楼》) (6) ,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 石《书湖阴先生壁》) (7)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与之俱黑。(荀况《荀子·劝学》) (8) ,惟别而已矣。 (江 淹《别赋》)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 题。(8 分) 山馆 (宋)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①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解】①畲(shē)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 14.这首诗对仗最工整的一联是( )(1 分) 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 15.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由“对竹扉”引出所见之景。 B.颈联中“穿云翠”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草木葱郁。 C.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远近结合,动静交织,情景交融。 D.尾联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16.颔联中“老”字用得别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壶先生传 (清)戴名世 ①一壶先生者,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尝往 来登莱之间,爱劳山山水,辄居数载去。久之,复来,其踪迹皆不可得而知也。 好饮酒,每行以酒壶自随,故人称之曰“一壶先生” ②知之者,饮以酒,留宿其家,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与 即墨黄生、莱阳李生者善。两生知其非常人,皆敬事之。或就先生宿,或延先生 至其家。然先生对此两生,每瞠目无语,辄曰:“行酒来,余与生痛饮。”两生 度其胸中,有不平之思,而外自放于酒。尝从容叩之,不答。 ③一日,李生乘马山行,望见桃花数十株盛开,临深溪,一人独坐树下。心度之 曰:“其一壶先生乎?”比至,果先生也。方提壶饮酒,下马与先生同饮,醉而 别去。先生踪迹既无定,或久留之乃去,去不知所之,已而又来。康熙二十一年, 去即墨久矣,忽又来,居一僧舍。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恍。 问其所自来,不答。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 ④赞曰:“一壶先生,其殆补锅匠、雪庵和尚之流亚欤!吾闻其虽行道,而酒 酣大呼,俯仰天地,其气犹壮也。忽悲愤死,一暝而万世不视,其故何哉?”李 生曰:“先生卒时,年垂七十。” 【注释】①一壶先生:明末人,明亡后避世。②补锅匠、雪庵和尚:两人 皆明末清初隐士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佯狂自放( ②饮以酒 ③尝从容叩之( ④其殆补锅匠(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其姓名 其一壶先生乎 B.每行以酒壶自随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或久留之,乃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醉而别去 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 1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3分) (2)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2分) 20.给第③段画浪线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注。(2分) 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恍 21.概括“一壶先生”的主要形象特点。(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①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 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 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 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候,茛动以时,苟非其卧 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 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 为武后也。 ②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 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
(五)阅读下文,完成 17—21 题。(16 分) 一壶先生①传 (清)戴名世 ①一壶先生者,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尝往 来登莱之间,爱劳山山水,辄居数载去。久之,复来,其踪迹皆不可得而知也。 好饮酒,每行以酒壶自随,故人称之曰“一壶先生”。 ②知之者,饮以酒,留宿其家,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与 即墨黄生、莱阳李生者善。两生知其非常人,皆敬事之。或就先生宿,或延先生 至其家。然先生对此两生,每瞠目无语,辄曰:“行酒来,余与生痛饮。”两生 度其胸中,有不平之思,而外自放于酒。尝从容叩之,不答。 ③一日,李生乘马山行,望见桃花数十株盛开,临深溪,一人独坐树下。心度之 曰:“其一壶先生乎?”比至,果先生也。方提壶饮酒,下马与先生同饮,醉而 别去。先生踪迹既无定,或久留之乃去,去不知所之,已而又来。康熙二十一年, 去即墨久矣,忽又来,居一僧舍。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恍。 问其所自来,不答。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 ④赞曰:“一壶先生,其殆补锅匠、雪庵和尚②之流亚欤!吾闻其虽行道,而酒 酣大呼,俯仰天地,其气犹壮也。忽悲愤死,一瞑而万世不视,其故何哉?”李 生曰:“先生卒时,年垂七十。” 【注释】①一壶先生:明末人,明亡后避世。 ②补锅匠、雪庵和尚:两人 皆明末清初隐士。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①佯狂自放( ) ②饮以酒 ( ) ③尝从容叩之( ) ④其殆补锅匠( ) 18.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不知其姓名 其一壶先生乎 B.每行以酒壶自随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或久留之,乃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醉而别去 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 1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3 分) (2)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2 分) 20.给第③段画浪线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注。(2 分) 其 素 所 与往 来 者 视 之 见 其 容 貌 憔 悴 神 气 惝 恍。 21.概括“一壶先生”的主要形象特点。(3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 22—26 题。(12 分) ①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 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 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 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 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 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 为武后也。 ②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 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