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201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2014.12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谷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8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8题(25分)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那些情态各异、匠心独具的篇什 是一缕不灭的曙光,点亮了漫长岁月里的每一个黑夜,也使得每一个白天更加灿烂和妖娆, 它让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① 情感和意志,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抒情表意,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类抒 情表意的方法很多,诗歌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中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 重要方式,而且,在上古时代,诗、乐、舞功能相近,三位一体。② 在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面对着神秘莫测的洪荒自然,面对着无从把握的个体命运,人 类积压了太多的惊慌、苦闷和悲伤。于是,在篝火之侧,鼓乐声中,或是幽怨、或是激昂的 歌声就会在天地之间唱响,个体情感融会成了集体意志,集体意志又传达给了神灵,个体的 焦虑就此得到释放,生活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节奏。可以说,人类正是在诗歌光芒的烛照下, 步一步地走出黑暗的丛林。此时,诗歌表达了人和自然的冲突与和解,情感淳朴而深厚, 节奏简单而重复,我们从《诗经》中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原始的震撼力。③ 文明的发展,使得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变得重要。在这对关系中,个体仍然是渺小的,理 想令人激动,挫折令人沮丧,歧路令人疑惑……这一切情绪,都必须得到口□和化解,于是 诗歌的韵律再次出现。楚国大夫屈原有志报国却惨遭迫害,由衷感叹道:“惜诵以致愍兮, 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正是诗歌的力量,拯救了悲愤之中无以自拔的屈原,这位宗 室政治家也就成了个体抒情诗的先驱和巨擘。此后,无论是忧心如焚的阮籍,还是深情济世 的杜甫;无论是以诗干政的白居易,还是豁达自处的苏轼;诗歌,都是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润 滑剂,是世俗之外的栖息处。④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我最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学,而是诗歌。无端而起却飘 渺如烟的爱情,季节变换中莫名的兴奋、忧伤甚至是挣扎,山水花树里摇曳的寂寞、感动和 彻悟,还有总也无法左右的命运……这些,到底是缘于人性的脆弱,还是现实世界的虚幻呢?
1 普陀区 2014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2014.12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其中阅读部分 80 分,写作部分 7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8 题(25 分)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那些情态各异、匠心独具的篇什, 是一缕不灭的曙光,点亮了漫长岁月里的每一个黑夜,也使得每一个白天更加灿烂和妖娆, 它让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① 情感和意志,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抒情表意,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类抒 情表意的方法很多,诗歌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中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 重要方式,而且,在上古时代,诗、乐、舞功能相近,三位一体。② 在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面对着神秘莫测的洪荒自然,面对着无从把握的个体命运,人 类积压了太多的惊慌、苦闷和悲伤。于是,在篝火之侧,鼓乐声中,或是幽怨、或是激昂的 歌声就会在天地之间唱响,个体情感融会成了集体意志,集体意志又传达给了神灵,个体的 焦虑就此得到释放,生活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节奏。可以说,人类正是在诗歌光芒的烛照下, 一步一步地走出黑暗的丛林。此时,诗歌表达了人和自然的冲突与和解,情感淳朴而深厚, 节奏简单而重复,我们从《诗经》中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原始的震撼力。③ 文明的发展,使得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变得重要。在这对关系中,个体仍然是渺小的,理 想令人激动,挫折令人沮丧,歧路令人疑惑……这一切情绪,都必须得到□□和化解,于是 诗歌的韵律再次出现。楚国大夫屈原有志报国却惨遭迫害,由衷感叹道:“惜诵以致愍兮, 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正是诗歌的力量,拯救了悲愤之中无以自拔的屈原,这位宗 室政治家也就成了个体抒情诗的先驱和巨擘。此后,无论是忧心如焚的阮籍,还是深情济世 的杜甫;无论是以诗干政的白居易,还是豁达自处的苏轼;诗歌,都是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润 滑剂,是世俗之外的栖息处。④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我最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学,而是诗歌。无端而起却飘 渺如烟的爱情,季节变换中莫名的兴奋、忧伤甚至是挣扎,山水花树里摇曳的寂寞、感动和 彻悟,还有总也无法左右的命运……这些,到底是缘于人性的脆弱,还是现实世界的虚幻呢?
正是陶渊眀、李白、李贺们,执著于即时的、神秘的、独特的精神体验,他们的诗在风欥 动、花开叶落的境界中,揭示了人的生命的冇限性,并在一定程庋上突破了这种有限性,开 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⑤ 中国诗歌,除了开拓生命的境界之外,还以其」 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美感。⑥ 诗和音乐相伴而生,所以,音乐节律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结构方式。早期诗歌,如《诗 经》中的国风,多釆用叠句和联章复沓的形式,循环往复,一气相贯,再加上用韵绵密,多 即景起兴,涵泳中能真切体会古老的民间歌谣的情态。至楚辞,因双音词增多,诗句主体由 四言而变为五言,再益一语气词“兮”字,形成以六言为主的诗句形态,而音韵婉约缠绵, 风情婆娑,且多变化,读之令人沉醉。《诗经》之温柔敦厚,楚辞之沉痛悱恻,皆与各自的 语言形态交相辉映,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风格类型。⑦ 汉代以后,文人结合《诗经》和楚辞的形态,摒弃了复沓、语助词等民歌因素,发展出 了五言体诗。五言体诗算得上是中国诗歌中最为基础性的诗体,它充分体现了汉语和汉字的 特点和优势,形式朴素而整齐,给人一种温润含蓄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往往 是一些不加修饰的、集体性、时代性的情感,因此能够直指人心。钟嵘《诗品》云:“五言 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者耶!”说明了五言诗在描绘事理、抒发情感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后人在五言诗的 基础上,又发展出七言。以上皆为古体诗。⑧ 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或格律诗,又分为绝句、律诗、长律,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 格律,是指从汉语四声出发的声律组合的法则,它的目的是使诗读起来声韵起伏有致,自然 而富于变化,形成美妙的音乐效果。唐人在此基础上,穷尽变化,形成多种谱式,而规则也 趋于谨严。在格律诗中,最为出彩的就是对仗。对仗追求的是句式和内容的对称,尤其追求 错落有致中的均衡。对仗的形态有工对、宽对、流水对、扇面对、借对、当句对、错综对 蜂腰对、偷春对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流水对,“缈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 殷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是扇面对,“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是当句对。这些 精美雅致的诗歌形态,以及蕴藏其中的丰富细膩而新颖别致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灵的结 晶,是中国形式美学的高峰。⑨ 1.文章第④段空格中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宣泄B.喧泄C.渲泄D.暄泄 2.写出文章第②段所引用的古文中包含的两个成语。(2分) 3.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进行分析。(3分) 4.根据文章③-⑤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3分) 阐述的角度 诗歌的作用 面对神秘的自然界 (1) 面对强大的世俗社会 (2) 开拓人类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
2 正是陶渊明、李白、李贺们,执著于即时的、神秘的、独特的精神体验,他们的诗在风吹云 动、花开叶落的境界中,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有限性,开 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⑤ 中国诗歌,除了开拓生命的境界之外,还以其 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美感。⑥ 诗和音乐相伴而生,所以,音乐节律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结构方式。早期诗歌,如《诗 经》中的国风,多采用叠句和联章复沓的形式,循环往复,一气相贯,再加上用韵绵密,多 即景起兴,涵泳中能真切体会古老的民间歌谣的情态。至楚辞,因双音词增多,诗句主体由 四言而变为五言,再益一语气词“兮”字,形成以六言为主的诗句形态,而音韵婉约缠绵, 风情婆娑,且多变化,读之令人沉醉。《诗经》之温柔敦厚,楚辞之沉痛悱恻,皆与各自的 语言形态交相辉映,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风格类型。⑦ 汉代以后,文人结合《诗经》和楚辞的形态,摒弃了复沓、语助词等民歌因素,发展出 了五言体诗。五言体诗算得上是中国诗歌中最为基础性的诗体,它充分体现了汉语和汉字的 特点和优势,形式朴素而整齐,给人一种温润含蓄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往往 是一些不加修饰的、集体性、时代性的情感,因此能够直指人心。钟嵘《诗品》云:“五言 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者耶!”说明了五言诗在描绘事理、抒发情感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后人在五言诗的 基础上,又发展出七言。以上皆为古体诗。⑧ 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或格律诗,又分为绝句、律诗、长律,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 格律,是指从汉语四声出发的声律组合的法则,它的目的是使诗读起来声韵起伏有致,自然 而富于变化,形成美妙的音乐效果。唐人在此基础上,穷尽变化,形成多种谱式,而规则也 趋于谨严。在格律诗中,最为出彩的就是对仗。对仗追求的是句式和内容的对称,尤其追求 错落有致中的均衡。对仗的形态有工对、宽对、流水对、扇面对、借对、当句对、错综对、 蜂腰对、偷春对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流水对,“缈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 殷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是扇面对,“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是当句对。这些 精美雅致的诗歌形态,以及蕴藏其中的丰富细腻而新颖别致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灵的结 晶,是中国形式美学的高峰。⑨ 1.文章第④段空格中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宣泄 B.喧泄 C.渲泄 D.暄泄 2.写出文章第②段所引用的古文中包含的两个成语。(2 分) 3.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进行分析。(3 分) 4.根据文章③—⑤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3 分) 阐述的角度 诗歌的作用 面对神秘的自然界 (1) 面对强大的世俗社会 (2) (3) 开拓人类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
5.文章第⑥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2分) A.精巧而谨严的格律 复杂而深切的情怀 C.新颖而别致的意境 D.精致而多样的形式 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功能相近,三位一体 B.第③段中“黑暗的丛林”指的是蛮荒时代人类险恶的生活环境。 C.诗歌的体裁及相应的语言形式对意志感情的表达有重要的作用 D.格律诗具有精美雅致的艺术形式,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7.根据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内容,结合自身的阅读积累,阐述诗歌是如何“开拓人类精神世 界”的。(4分)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7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②接輿:人名。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1)诗歌最后一句中的“五柳”是 (人名)。(1分) (2)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五言体诗,属于古体诗。 B.“寒山”、“暮蝉”点明了季节特征 C.这首诗重在表现隐居的安逸闲适 D.诗中蕴含着超然恬淡的生活态度。 (3)运用现代文一中的观点,从思想情感或韵律美感上对这首诗作简要的评析。(4分) 、阅读下文,完成9-15题(20分) 向日奠 冯亦代 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3900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 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快快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 爱的画。当然我永远不会有可以收藏这幅画的家财,但这也禁不住我对它的喜欢。如今归为 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犹若
3 5.文章第⑥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 )(2 分) A.精巧而谨严的格律 B.复杂而深切的情怀 C.新颖而别致的意境 D.精致而多样的形式 6.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 分) A.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功能相近,三位一体。 B.第③段中“黑暗的丛林”指的是蛮荒时代人类险恶的生活环境。 C.诗歌的体裁及相应的语言形式对意志感情的表达有重要的作用。 D.格律诗具有精美雅致的艺术形式,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7.根据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内容,结合自身的阅读积累,阐述诗歌是如何“开拓人类精神世 界”的。(4 分)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7 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①。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②接舆:人名。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1)诗歌最后一句中的“五柳”是 (人名)。(1 分) (2)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这是一首五言体诗,属于古体诗。 B.“寒山”、“暮蝉”点明了季节特征。 C.这首诗重在表现隐居的安逸闲适。 D.诗中蕴含着超然恬淡的生活态度。 (3)运用现代文一中的观点,从思想情感或韵律美感上对这首诗作简要的评析。(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9—15 题(20 分) 向日葵 冯亦代 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 3900 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 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 爱的画。当然我永远不会有可以收藏这幅画的家财,但这也禁不住我对它的喜欢。如今归为 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犹若
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① 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 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的小书店橱窗里看到陈列着这幅梵·高名画的复制品。 梵·高是19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 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濙的口口和口口感。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幅梵·高 的精致复制品。② 我特别喜欢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 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 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 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 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 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至寂寞。以 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37岁,半 生在探索色彩的颠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著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 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平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③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 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 我又怀恋起这幅画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 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 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 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④ 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 己也害怕。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 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的《向 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3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 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如今 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使要 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里来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 温一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 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也想到了我远在北 国的女儿,她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孩子的喧哗中,该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 褴褛,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我又想到了梵·高那幅 《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远比我尝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为什么画出行将 衰败的花朵呢?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耀眼的黄色作底呢?⑤
4 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① 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 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的小书店橱窗里看到陈列着这幅梵·高名画的复制品。 梵·高是 19 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 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和□□感。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幅梵·高 的精致复制品。② 我特别喜欢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 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 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 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 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 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至寂寞。以 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 37 岁,半 生在探索色彩的颠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著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 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③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 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 我又怀恋起这幅画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 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 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 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④ 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 己也害怕。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 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的《向 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3 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 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如今 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使要 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里来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 温一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 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也想到了我远在北 国的女儿,她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孩子的喧哗中,该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 褴褛,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我又想到了梵·高那幅 《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远比我尝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为什么画出行将 衰败的花朵呢?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耀眼的黄色作底呢?⑤
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 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人的一生尽管有许多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以泯灭。阳 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⑥ 9.文章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2分) 10.文章第②段画线句中应填入的词语是()(2分) A.宁静沧桑B.忧郁阴沉C.哀愁寂寞D.悲伤颓废 11.文章第③段前半部分对《向日葵》的描写细腻传神,请对此作简要赏析。(4分) 12.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中作者懂得的“道理”是 。(2分) 13.作者在文章第⑤段中为什么要描写“3岁的女儿”和农家的“孩子们”?(4分)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当年不惜用四分之一的薪水买下《向日葵》的复制品是出于对梵·高的崇拜 B.作者到北京工作时没有带《向日葵》,是因为觉得这幅画和当时的社会氛围不协调 C.作者描写劳改农场那几株“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向日葵,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 D.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的“未能一表的心思”,是指对生活既热爱又伤感的矛盾心态。 15.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6.(1)其为人也,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3)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4)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快阁》) (5)此去经年, 。(柳永《雨霖铃》) (6)陈涉太息曰:“嗟乎,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8) 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四、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8分) 齐伤槐女者,伤槐衍之女也,名婧。景公有所爱槐,使人守之,植木悬之,下令曰:“犯 槐者刑,伤槐者死。”于是,衍醉而伤槐。景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 焉。婧惧,乃造于相晏子之门。既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对曰 “妾父衍,幸得充城郭为公民。先犯君令,醉至于此,罪故当死。妾闻明君之莅国也,不损 禄而加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六畜伤民人,不为野草伤禾苗。昔者宋景公之时,大旱 年不雨,召太卜而卜之曰:‘当以人祀之。景公乃降堂,北面稽首曰:‘吾所以请雨者 乃为吾民也,今必当以人祀,寡人请自当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里。所以然者,何也? 以能顺天慈民也。今吾君树槐,令犯者死。欲以槐之故杀婧之父,孤妾之身。妾恐伤执政之
5 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 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人的一生尽管有许多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以泯灭。阳 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⑥ 9.文章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2 分) 10.文章第②段画线句中应填入的词语是( )(2 分) A.宁静 沧桑 B.忧郁 阴沉 C.哀愁 寂寞 D.悲伤 颓废 11.文章第③段前半部分对《向日葵》的描写细腻传神,请对此作简要赏析。(4 分) 12.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中作者懂得的“道理”是 。(2 分) 13.作者在文章第⑤段中为什么要描写“3 岁的女儿”和农家的“孩子们”?(4 分)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 分) A.作者当年不惜用四分之一的薪水买下《向日葵》的复制品是出于对梵·高的崇拜。 B.作者到北京工作时没有带《向日葵》,是因为觉得这幅画和当时的社会氛围不协调。 C.作者描写劳改农场那几株“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向日葵,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 D.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的“未能一表的心思”,是指对生活既热爱又伤感的矛盾心态。 15.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4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6.(1)其为人也,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2)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3)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4)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快阁》) (5)此去经年, 。(柳永《雨霖铃》) (6)陈涉太息曰:“嗟乎,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7) ,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8) ,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四、阅读下文,完成 17—21 题(18 分) 齐伤槐女者,伤槐衍之女也,名婧。景公有所爱槐,使人守之,植木悬之,下令曰:“犯 槐者刑,伤槐者死。”于是,衍醉而伤槐。景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 焉。婧惧,乃造.于相晏子之门。既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对曰: “妾父衍,幸得充城郭为公民。先犯君令,醉至于此,罪故.当死。妾闻明君之莅国也,不损 禄而加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六畜伤民人,不为野草伤禾苗。昔者宋景公之时,大旱, 三年不雨,召太卜而卜之曰:‘当以人祀之。’景公乃降堂,北面稽首曰:‘吾所以请雨者, 乃为吾民也,今必当以人祀,寡人请自当.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里。所以然者,何也? 以能顺天慈民也。今吾君树槐,令犯者死。欲以槐之故杀婧之父,孤妾之身。妾恐伤执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