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①历史不是一堆记录在案的数据,也不是一串被记载下来的事实的堆砌,它是一系列相互 冲突的争论。这样,关于一个事件的实际意蕴、一个偶发事件究竞发生了什么、如何最准确 地概括这个事件?这些争论就在历史的解释中属于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当一个社会隐瞒其 过去记录的某些部分,然后那个社会或其领导人向我们讲述他们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当一个 社会试图改变历史记载所呈现的或已经有充分根据的事实的时候,我们知道,历史是如何出 于政治目的被曲解的 ②显然,历史是社会的需要。它赋予我们认同感。它为我们提供了多少可以用来指导方 向的导航图,从而帮助我们在当今日益复杂的时代确定我们的方位。历史既有真理的形式, 也有意见的内容。对历史的认真研究会帮助我们区分这两者。做出这种区分是重要的,如沃 尔特瑞雷爵士所说:“是意见而非真理能够无需通行证在世界上畅行无阻。”在大多数场合 我们从报纸、电视和朋友那里所读到、看到和听到并信以为真的东西是意见而不是事实 ③一谈到“文明”(本书即是文明的历史)立即就会陷入争论。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 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如此恐惧历史研究。谈到西方文明”甚至更受限制,在某些历史学家那里 它的范围过分狭窄。不过,如果我们将历史理解为一个过程,就必须通过特定的空间位置来 把握它:我们的连续性、我们的标准、我们的进程等。我们还必须识别内含于“西方文明 概念的固有的两大偏见:其一,我们知道什么是“文明的”并达到了“文明的”标准;其二,西 方作为一个整体,是单一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文明单元。第二个偏见很容易发现。在我们 大多数学者那里,在我们几乎所有的大学课程上,不讲“东方文明”,只讲“东方的各文明”, 这个术语表示,西方是一个单元,东方却不是。这些反映我们西方人世界观的习惯性的短语 如同我们流行的地理书一样,表现了西方人的偏见。由于这个习惯短语已经成为我们西方 语言传统,所以本书仍然采用这种用法。 ④不过,如果谈文明,从一开始我们就得给出何谓“文明化”的定义。关于这个问题的书 籍已是汗牛充栋。可是,为了我们的目的,我们必须给这个概念一个较为确切的定义。因为 对于一部涵盖整个西方的历史著作而言,文明这一概念是全书的一个指导和基本柜架。我们 需要一个特别清晰的定义,以用来进行下面的叙述和分析。因此,这个操作性定义要求,“文 明”包括一个社会或相互依存的一组社会的下列若干(尽管不需要全部)条件:要有某种形 式的政府,人们通过它满足自己的政治需要和履行相应的责任。城市社会亦即城市生活要 有某种程度的发展,从而使文化不是游牧的和分散的:人类已经成为工具制造者,通过使用 金属,改造他们的物质环境,从而也改造他们的社会经济环境,尽管这种改造是有限的:某 种程度的功能分化已经开始,通常发生在工作场所,而荣耀、地位和目标一起,成为社会的 粘合剂;社会阶级已经出现,不管他们是相互对抗还是相互依存;书写形式已经发展起来, 从而群体和群体间,更重要的是代际之间,可以通过文字交流;闲暇的概念出现了,于是, 生活不限于工作场所,也不是特定的阶级职责或分工:要有时间概念,通过它,一个社会将 自己与过去和对未来的假想联系起来 ⑤西方最常见的偏见是用技术变革来衡量“进步”,根据这个标准,至少到历史的晚近时 期,没有出现重大技术变革的社会是不开化的。事实上,尽管文字记录和重大技术变革存在 于我们所称的“文明社会”,但两者都不是文明开化的本质性内容。当我们研究历史时,或许 我们应该记住英国批评家约翰拉斯汀所记载的历史行为的三个内在要素:“伟大民族将他们 的自传书写在三种稿本上:行为之书、言语之书和艺术之书。 ⑥承认甚至赞美全部文明的价值对于文明生活本身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通过我们特殊的 历史经历的多棱镜认识全部文明。我们热爱自己的历史,在自己的历史中我们感到舒适和安
上海市松江区 2015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一、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 ①历史不是一堆记录在案的数据,也不是一串被记载下来的事实的堆砌,它是一系列相互 冲突的争论。这样,关于一个事件的实际意蕴、一个偶发事件究竟发生了什么、如何最准确 地概括这个事件?这些争论就在历史的解释中属于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当一个社会隐瞒其 过去记录的某些部分,然后那个社会或其领导人向我们讲述他们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当一个 社会试图改变历史记载所呈现的或已经有充分根据的事实的时候,我们知道,历史是如何出 于政治目的被曲解的。 ②显然,历史是社会的需要。它赋予我们认同感。它为我们提供了多少可以用来指导方 向的导航图,从而帮助我们在当今日益复杂的时代确定我们的方位。历史既有真理的形式, 也有意见的内容。对历史的认真研究会帮助我们区分这两者。做出这种区分是重要的,如沃 尔特•瑞雷爵士所说:“是意见而非真理能够无需通行证在世界上畅行无阻。”在大多数场合, 我们从报纸、电视和朋友那里所读到、看到和听到并信以为真的东西是意见而不是事实。 ③一谈到“文明”(本书即是文明的历史)立即就会陷入争论。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 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如此恐惧历史研究。谈到“西方文明”甚至更受限制,在某些历史学家那里, 它的范围过分狭窄。不过,如果我们将历史理解为一个过程,就必须通过特定的空间位置来 把握它:我们的连续性、我们的标准、我们的进程等。我们还必须识别内含于“西方文明” 概念的固有的两大偏见:其一,我们知道什么是“文明的”并达到了“文明的”标准;其二,西 方作为一个整体,是单一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文明单元。第二个偏见很容易发现。在我们 大多数学者那里,在我们几乎所有的大学课程上,不讲“东方文明”,只讲“东方的各文明”, 这个术语表示,西方是一个单元,东方却不是。这些反映我们西方人世界观的习惯性的短语 如同我们流行的地理书一样,表现了西方人的偏见。 由于这个习惯短语已经成为我们西方 语言传统,所以本书仍然采用这种用法。 ④不过,如果谈文明,从一开始我们就得给出何谓“文明化”的定义。关于这个问题的书 籍已是汗牛充栋。可是,为了我们的目的,我们必须给这个概念一个较为确切的定义。因为 对于一部涵盖整个西方的历史著作而言,文明这一概念是全书的一个指导和基本柜架。我们 需要一个特别清晰的定义,以用来进行下面的叙述和分析。因此,这个操作性定义要求,“文 明”包括一个社会或相互依存的一组社会的下列若干(尽管不需要全部)条件:要有某种形 式的政府,人们通过它满足自己的政治需要和履行相应的责任。 城市社会亦即城市生活要 有某种程度的发展,从而使文化不是游牧的和分散的;人类已经成为工具制造者,通过使用 金属,改造他们的物质环境,从而也改造他们的社会经济环境,尽管这种改造是有限的;某 种程度的功能分化已经开始,通常发生在工作场所,而荣耀、地位和目标一起,成为社会的 粘合剂;社会阶级已经出现,不管他们是相互对抗还是相互依存;书写形式已经发展起来, 从而群体和群体间,更重要的是代际之间,可以通过文字交流;闲暇的概念出现了,于是, 生活不限于工作场所,也不是特定的阶级职责或分工;要有时间概念,通过它,一个社会将 自己与过去和对未来的假想联系起来。 ⑤西方最常见的偏见是用技术变革来衡量“进步”,根据这个标准,至少到历史的晚近时 期,没有出现重大技术变革的社会是不开化的。事实上,尽管文字记录和重大技术变革存在 于我们所称的“文明社会”,但两者都不是文明开化的本质性内容。当我们研究历史时,或许 我们应该记住英国批评家约翰•拉斯汀所记载的历史行为的三个内在要素:“伟大民族将他们 的自传书写在三种稿本上:行为之书、言语之书和艺术之书。” ⑥承认甚至赞美全部文明的价值对于文明生活本身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通过我们特殊的 历史经历的多棱镜认识全部文明。我们热爱自己的历史,在自己的历史中我们感到舒适和安
全。借助于它,我们解释我们所遇到的所有其它事情。明了这一点,就是要承认我们也是历 史的产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以我们的方式提出我们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 没有向我们的过去提问,也就不能向未来提问。 (美)罗宾W温克《牛津欧洲史》序言,有删节) 1.概括第一段内容。(2分) 2.第二段中“意见”和“事实”的区别是 (2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三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尽管如果他们将自己所在的地方视为世界的中心 ②日本人不会将伦敦称为“远西” ③这两种说法或许都是正确的 ④将洛杉矶称为“远东” ⑤“近东”和“远东”中的“远”和“近”只是相对于西欧的地理位置而言 A③⑤②④①B①⑤②④③C①⑤②④③D⑤②④①③ 4分析第四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5.根据第五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应仅仅把技术变革作为衡量文明的尺度。 B可以说没有文字记录就不会出现真正文明。 C.一个民族的艺术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 D从行为举止中也能够看出一个民族的文明 6.下面是某网站推荐《牛津欧洲史》一书的内容,找出其中错误。(4分) 本书是一本既不失历史原貌,又穿透表象探究历史价值的优秀著作。该书不局限于历史 本身,以西方人的视角,从人类文明谈起,通过具体事实和大量数据,全面而客观地阐明了 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完全摒弃了西方人的偏见,开启全新的话语体系,再现历史的同时又 留给我们很多现象背后的思考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我想从天上看见 阿来 (1)也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在这条陆路上行走时,已经没有人能找到一条清晰的脉 络。历史与历史中的文化传播与变迁,比之于现代物理学家所建立的量子理论还要难于捉摸 物理学家描述他们抽象的理论时运用了一种可靠的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述的模型。而历史中的 文化却更多的在荒山野岭间湮灭,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消失而被永远埋葬。 (2)我想,也许从天上,从高处像神灵一样俯瞰时可以看见。 (3)于是,我在拉萨的贡嘎机场登机时特意要了一个临窗的位置。并祈愿这一路飞行, 没有云雾的遮蔽 (4)事实是,我登上飞机时,拉萨正在下雨。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水溢出了河床,洪 水漫进了河床两边的青稞地,漫进了低矮的平顶土房组合而成的安静的村庄。地里的庄稼已
全。借助于它,我们解释我们所遇到的所有其它事情。明了这一点,就是要承认我们也是历 史的产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以我们的方式提出我们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 没有向我们的过去提问,也就不能向未来提问。 ((美)罗宾.W.温克《牛津欧洲史》序言,有删节) 1.概括第一段内容。(2 分) 2.第二段中“意见”和“事实”的区别是 (2 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三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尽管如果他们将自己所在的地方视为世界的中心 ②日本人不会将伦敦称为“远西” ③这两种说法或许都是正确的。 ④将洛杉矶称为“远东” ⑤“近东”和“远东”中的“远”和“近”只是相对于西欧的地理位置而言。 A.③⑤②④① B.①⑤②④③ C.①⑤②④③ D.⑤②④①③ 4.分析第四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 分) 5.根据第五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应仅仅把技术变革作为衡量文明的尺度。 B.可以说没有文字记录就不会出现真正文明。 C.一个民族的艺术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 D.从行为举止中也能够看出一个民族的文明。 6.下面是某网站推荐《牛津欧洲史》一书的内容,找出其中错误。(4 分) 本书是一本既不失历史原貌,又穿透表象探究历史价值的优秀著作。该书不局限于历史 本身,以西方人的视角,从人类文明谈起,通过具体事实和大量数据,全面而客观地阐明了 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完全摒弃了西方人的偏见,开启全新的话语体系,再现历史的同时又 留给我们很多现象背后的思考。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 题。(19 分) 我想从天上看见 阿来 (1)也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在这条陆路上行走时,已经没有人能找到一条清晰的脉 络。历史与历史中的文化传播与变迁,比之于现代物理学家所建立的量子理论还要难于捉摸。 物理学家描述他们抽象的理论时运用了一种可靠的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述的模型。而历史中的 文化却更多的在荒山野岭间湮灭,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消失而被永远埋葬。 (2)我想,也许从天上,从高处像神灵一样俯瞰时可以看见。 (3)于是,我在拉萨的贡嘎机场登机时特意要了一个临窗的位置。并祈愿这一路飞行, 没有云雾的遮蔽。 (4)事实是,我登上飞机时,拉萨正在下雨。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水溢出了河床,洪 水漫进了河床两边的青稞地,漫进了低矮的平顶土房组合而成的安静的村庄。地里的庄稼已
经收割了,洪水浅浅地漫在地里,麦茬一簇簇露在水面上。庄稼地与房舍之间,是一株株柳 树,在雨中显得分外的碧绿。飞机越升越高,那些淹没了土地的水像面镜子一样反射着天光。 这真是一种奇异的景象:洪水成灾,但人们依然平静如常,没有人抢险,没有人惊慌失措, 那些低矮的土屋安安静静的,都是很宿命的样子。土屋顶上冒着青烟,我想象得出来,围坐 在火塘边上的农人平静到有些漠然的脸。洪水与所有天气(比如冰雹)一样,或多或少都和 某种神灵的力量与意愿有关 (5)对于来自神灵与上天的力量,一个凡人往往只能用忍受来担待。所以,当外界的 眼光看到一个无所欲求的农人时,而赞叹,而自怜的时候,我想告诉你,那是因为对生活日 深月久的失望。不指望是因为从来都指望不上。所以,你才会在雅鲁藏布江洪水泛滥时,看 到这么一幅平静的景象。 (6)这种平静的景象里有一种病态的美感,病态的美感往往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7)飞机再向上爬升,就穿过了饱含雨水的云层。云层掩去了下界的景象,满眼都是 刺目的明亮阳光 (8)虽然有云层阻隔,但我还是感觉到机翼下渐渐西去的高原那自西向东的倾斜。飞机 每侧转一下机身,我就感觉到雄伟的高原正向东俯冲而下。闭上眼睛感觉,那是多么有力的 种俯冲啊!我当然知道,这种俯冲感是一种幻觉。飞机飞行得非常平稳。电视里正在播放 平和的音乐。当气流导致飞机发生小小的震颤,空姐柔美的声音便从扩音器里传来 (9)但我还是觉得大地在向下俯冲。 (10)我说过,这是一种幻觉 (11)而且是我不止一次感觉到过这样的幻觉 (12)譬如当我最大限度在接近某一座雪山的顶峰,坐在雪线之上,看到只要有一点动 静,风化的砾石便水一样流下山坡,看到明亮的阳光落在山谷里、森林中,使得云雾蒸腾, 我也会感觉到大地的俯冲。而到云雾散开,大地安安静静地呈现出它真实的面貌,这种幻觉 便消失了 (13)飞机起飞不久,机翼下面的云层便渐渐稀薄,云层下移动的大地便渐渐显现在眼 前了。 (14)雪峰确乎呈南北向一列列排开在蓝天下,晶莹中透着无声的庄严。在这一列列的 雪山之间,是一片片的高山草甸 或还点缀着一些积雨形成的小湖泊。湖泊边上 有牧人的帐房。我熟悉帐民里牧人的生活。他们不是草原上那种纯粹的牧民。夏天,他们赶 着牛羊来到这些雪山之间的高山牧场,秋天到来,他们被一天天降低的雪线压迫着,走进河 流深切出来的山谷,回到自己种植玉米与青稞的农庄。夏天是牧场上的收获季,秋天,又是 土地里的收获季了。于是,这些山地中半农半牧的同胞,便在一年中,有了两个收获的季节 (15)每一列雪山之后,这种山间牧场就更低,更窄小,直至完全消失。眼界里就只有 顶部很尖锐,没有积雪的峭拔山峰了。这是一些钢青色岩石的山峰,一簇簇指向蓝空深处 山体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然后,这种美丽的峭拔渐渐化成了平缓的丘陵,丘陵又像一声 长途俯冲后一声深长的叹息,化成了一片平原。这声叹息已经不是藏语,而是一声好听的汉 语里的四川话了 (16)从平原历经群山的阻隔与崎岖,登上高原后,那壮阔与辽远,是一声血性的呐喊 (17)而从高原下来,经历了大地一系列情节曲折的俯冲,化入平原,是一声疲惫而又 满足的长叹 (18)而我更多的经历与故事,就深藏在这个过渡带上,那些群山深刻的皱摺中间。 【注】阿来,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 7第二段中作者想从天上“看见”的是 分)
经收割了,洪水浅浅地漫在地里,麦茬一簇簇露在水面上。庄稼地与房舍之间,是一株株柳 树,在雨中显得分外的碧绿。飞机越升越高,那些淹没了土地的水像面镜子一样反射着天光。 这真是一种奇异的景象:洪水成灾,但人们依然平静如常,没有人抢险,没有人惊慌失措, 那些低矮的土屋安安静静的,都是很宿命的样子。土屋顶上冒着青烟,我想象得出来,围坐 在火塘边上的农人平静到有些漠然的脸。洪水与所有天气(比如冰雹)一样,或多或少都和 某种神灵的力量与意愿有关。 (5)对于来自神灵与上天的力量,一个凡人往往只能用忍受来担待。所以,当外界的 眼光看到一个无所欲求的农人时,而赞叹,而自怜的时候,我想告诉你,那是因为对生活日 深月久的失望。不指望是因为从来都指望不上。所以,你才会在雅鲁藏布江洪水泛滥时,看 到这么一幅平静的景象。 (6)这种平静的景象里有一种病态的美感,病态的美感往往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7)飞机再向上爬升,就穿过了饱含雨水的云层。云层掩去了下界的景象,满眼都是 刺目的明亮阳光! (8)虽然有云层阻隔,但我还是感觉到机翼下渐渐西去的高原那自西向东的倾斜。飞机 每侧转一下机身,我就感觉到雄伟的高原正向东俯冲而下。闭上眼睛感觉,那是多么有力的 一种俯冲啊!我当然知道,这种俯冲感是一种幻觉。飞机飞行得非常平稳。电视里正在播放 平和的音乐。当气流导致飞机发生小小的震颤,空姐柔美的声音便从扩音器里传来。 (9)但我还是觉得大地在向下俯冲。 (10)我说过,这是一种幻觉。 (11)而且是我不止一次感觉到过这样的幻觉。 (12)譬如当我最大限度在接近某一座雪山的顶峰,坐在雪线之上,看到只要有一点动 静,风化的砾石便水一样流下山坡,看到明亮的阳光落在山谷里、森林中,使得云雾蒸腾, 我也会感觉到大地的俯冲。而到云雾散开,大地安安静静地呈现出它真实的面貌,这种幻觉 便消失了。 (13)飞机起飞不久,机翼下面的云层便渐渐稀薄,云层下移动的大地便渐渐显现在眼 前了。 (14)雪峰确乎呈南北向一列列排开在蓝天下,晶莹中透着无声的庄严。在这一列列的 雪山之间,是一片片的高山草甸,草甸中间或还点缀着一些积雨形成的小湖泊。湖泊边上, 有牧人的帐房。我熟悉帐民里牧人的生活。他们不是草原上那种纯粹的牧民。夏天,他们赶 着牛羊来到这些雪山之间的高山牧场,秋天到来,他们被一天天降低的雪线压迫着,走进河 流深切出来的山谷,回到自己种植玉米与青稞的农庄。夏天是牧场上的收获季,秋天,又是 土地里的收获季了。于是,这些山地中半农半牧的同胞,便在一年中,有了两个收获的季节。 (15)每一列雪山之后,这种山间牧场就更低,更窄小,直至完全消失。眼界里就只有 顶部很尖锐,没有积雪的峭拔山峰了。这是一些钢青色岩石的山峰,一簇簇指向蓝空深处。 山体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然后,这种美丽的峭拔渐渐化成了平缓的丘陵,丘陵又像一声 长途俯冲后一声深长的叹息,化成了一片平原。这声叹息已经不是藏语,而是一声好听的汉 语里的四川话了。 (16)从平原历经群山的阻隔与崎岖,登上高原后,那壮阔与辽远,是一声血性的呐喊。 (17)而从高原下来,经历了大地一系列情节曲折的俯冲,化入平原,是一声疲惫而又 满足的长叹。 (18)而我更多的经历与故事,就深藏在这个过渡带上,那些群山深刻的皱摺中间。 【注】阿来,藏族,1959 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 7.第二段中作者想从天上“看见”的是 (2 分)
8分析第六段“病态的美感”的表达效果。(3分) 9文中多次出现“俯冲”一词,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流导致的飞机震颤使作者产生俯冲的感觉。 B飞机飞行非常平稳,“俯冲”是作者的一种幻觉。 C.云开雾散的真实景色能消除作者“俯冲”的幻觉。 D.“俯冲”生动地写出了大地从高原到平原的地理变化。 10.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第十二段的作用。(3分) 1赏析第十四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4分) 12结尾说“我更多的经历与故事,就深藏在这个过渡带上”,分析其意蕴。(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诗经·小雅·采薇》 (4)余嘉其能行古道 。(韩愈《师说》) (5)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6)忧劳可以兴国 。(欧阳修《伶官传序》)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山岳潜形。(范仲淹《岳阳楼记》) (8)见贤思齐焉, (《论语·理仁》)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菩萨蛮 (南唐)耿玉真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 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 14从体式上看,本作品属于()(1分) A.小令B.单调 C.中调 D.长调 15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梧桐叶落可以感受到凄凉氛围 B月之圆满与人事的不圆满形成对照 C.词人思念心切所以捣砧时声音急促 D眉黛紧蹙似远山,透露出内心愁绪 16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结尾画线句。(4分)
8.分析第六段“病态的美感”的表达效果。(3 分) 9.文中多次出现“俯冲”一词,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流导致的飞机震颤使作者产生俯冲的感觉。 B.飞机飞行非常平稳,“俯冲”是作者的一种幻觉。 C.云开雾散的真实景色能消除作者“俯冲”的幻觉。 D.“俯冲”生动地写出了大地从高原到平原的地理变化。 10.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第十二段的作用。(3 分) 11.赏析第十四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4 分) 12.结尾说“我更多的经历与故事,就深藏在这个过渡带上”,分析其意蕴。(4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 ,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诗经·小雅·采薇》 (4)余嘉其能行古道, 。(韩愈《师说》) (5)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6)忧劳可以兴国, 。(欧阳修《伶官传序》)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山岳潜形。(范仲淹《岳阳楼记》) (8)见贤思齐焉, 。(《论语·理仁》)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 题。(8 分) 菩萨蛮 (南唐) 耿玉真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 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 14.从体式上看,本作品属于( )(1 分) A.小令 B.单调 C.中调 D.长调 15.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从梧桐叶落可以感受到凄凉氛围。 B.月之圆满与人事的不圆满形成对照。 C.词人思念心切所以捣砧时声音急促 D.眉黛紧蹙似远山,透露出内心愁绪。 16.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结尾画线句。(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8分) ①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 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②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 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 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识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 若流水。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谄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 侵大国之地,耗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 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公曰:“然 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孚?”公曰:“诺。” 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③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景公自为,而 小国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诸侯不说() (2)公患之( (3)薄身厚民 (4)而百姓不与()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问于晏子曰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其行公正而无邪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不侵大国之地吾见师之出 D、景公自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9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 (2)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 20分析第2段画波浪线的句式特点。(3分) 21简析墨子认为“晏子知道”的理由。(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桐叶封弟辨别 柳宗元 ①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8 分) ①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 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②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 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 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识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 若流水。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谄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 侵大国之地,秏①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 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公曰:“然 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②,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 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③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景公自为,而 小国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晏子春秋 内篇问上》)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诸侯不说( ) (2)公患之( ) (3)薄身厚民( ) (4)而百姓不与(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问于晏子曰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其行公正而无邪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不侵大国之地 吾见师之出 D、景公自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9.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 (2)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 20.分析第 2 段画波浪线的句式特点。(3 分) 21.简析墨子认为“晏子知道”的理由。(3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2 分) 桐叶封弟辨别 柳宗元 ①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