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 分钟) 2014.1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触屏时代的心智灾难 王蒙 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应接不暇。先是视窗与鼠标,其后是触屏,再后是手机 也杀入了生活、杀入了头脑,不断膨胀,提供了最最全面的服务与引领。 ②当然,信息技术的发达首先带来的是信息民主,是文化民主,是参与传播和有 所评议、有所动静的大众普及化,是大众对于权力包括精英们的话语权力的监督 是各种自发舆论的飞速形成。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的到来,触屏时代 的到来,在空前地、令人震惊地加速了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完全可能造成黄钟喑 哑、瓦釜轰鸣的颠倒局面。如日益严重、难以救药的学风败坏,习以为常的轻飘、 浮躁、浅薄、急功近利、人云亦云,或者标新立异却并无干货。 ③传播本来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但是手段的被使用,完全可能变成使用手段 的人被手段使用。使用变成了被使用,被使用的工具变成了主体,而主体变成了 傻气十足的跟班。例如餐具压倒了饮食,语言干扰控制而不是服务于思维………形 式主宰了内容,这些是早已有之的不幸状况。境外的学者以这样的思路研究过语 言的霸权,并且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例如有助于我们克服教条主义。同样,我们 也可以、也需要用这样的思路研究信息技术带来的异化现象。 ④所谓信息的异化,就是说信息从素材变成了成果,传播由中介变成了价值的体 现,传播的速度与数量变成了真理、科学、艺术、成功与否的主要衡量标准,变 成了精神产品的首要追逐,而传播的能力包括忽悠炒作的能力与招人喜欢的外表 与音色,都成了成功的基石。信息传播,如荼如火,如龙卷风如海啸,搞得我们 的理论、文化、艺术、科学、决策在信息的浪涛滚滚中,或者风头劲爆、或者摇 摆不定、或者垂头丧气。信息传播的洪流,正在推出一些牛人,昨天宣布读图与 信息爆炸,今天宣布触屏时代到来,后天宣布名人、名牌、名书、名药都是他们 速成打造成功的。他们鼓吹着各种票房、印数、点击量、收视率、福布斯榜,他 们制造着巨星,超女、好声音、畅销书及其作者、意见领袖、有影响力者、世界 纪录。他们承认即使是二条狗如果能够在现代传媒中不断岀镜,也能成为中华第 一名狗 ⑤在大数据的潮流里,文学、纸质书籍首当其冲地被冲击。原因是语言文字在各 种艺术介质当中最缺少直观性,最符号化。它们不像图画、音乐、歌曲、舞台表 演、声像节目,更不像3D、4D(是不是正在出现TD、8D?)影院那样富有肉感 器官刺激,它们不能给人们以视觉、听觉,直到嗅觉、味觉、触觉,还有臀部 腰部震动。语言文字是符号,是思想,不通过大脑的感受、解读、联想、思考, 它们不过是一群乱码,对于蠢人,语言尤其是文字,完全不能传递足够的信息。 这样,不喜欢动脑筋的精神懒汉,当然不希望通过语言文字而是通过身体与其器 官,直接接受刺激与抚摸来获取信息。但恰恰是语言与文字而不是3、4、5、6D 们能发育与推动思维。当人们只会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皮肉来接收信息 的时候,很可能意味着头脑的萎缩与灵魂的干瘪,意味着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 缓缓逼近
上海市松江区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满分 150 分,完卷时间 150 分钟) 2014.1 一、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7 分) 触屏时代的心智灾难 王蒙 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应接不暇。先是视窗与鼠标,其后是触屏,再后是手机 也杀入了生活、杀入了头脑,不断膨胀,提供了最最全面的服务与引领。 ②当然,信息技术的发达首先带来的是信息民主,是文化民主,是参与传播和有 所评议、有所动静的大众普及化,是大众对于权力包括精英们的话语权力的监督, 是各种自发舆论的飞速形成。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的到来,触屏时代 的到来,在空前地、令人震惊地加速了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完全可能造成黄钟喑 哑、瓦釜轰鸣的颠倒局面。如日益严重、难以救药的学风败坏,习以为常的轻飘、 浮躁、浅薄、急功近利、人云亦云,或者标新立异却并无干货。 ③传播本来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但是手段的被使用,完全可能变成使用手段 的人被手段使用。使用变成了被使用,被使用的工具变成了主体,而主体变成了 傻气十足的跟班。例如餐具压倒了饮食,语言干扰控制而不是服务于思维……形 式主宰了内容,这些是早已有之的不幸状况。境外的学者以这样的思路研究过语 言的霸权,并且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例如有助于我们克服教条主义。同样,我们 也可以、也需要用这样的思路研究信息技术带来的异化现象。 ④所谓信息的异化,就是说信息从素材变成了成果,传播由中介变成了价值的体 现,传播的速度与数量变成了真理、科学、艺术、成功与否的主要衡量标准,变 成了精神产品的首要追逐,而传播的能力包括忽悠炒作的能力与招人喜欢的外表 与音色,都成了成功的基石。信息传播,如荼如火,如龙卷风如海啸,搞得我们 的理论、文化、艺术、科学、决策在信息的浪涛滚滚中,或者风头劲爆、或者摇 摆不定、或者垂头丧气。信息传播的洪流,正在推出一些牛人,昨天宣布读图与 信息爆炸,今天宣布触屏时代到来,后天宣布名人、名牌、名书、名药都是他们 速成打造成功的。他们鼓吹着各种票房、印数、点击量、收视率、福布斯榜,他 们制造着巨星,超女、好声音、畅销书及其作者、意见领袖、有影响力者、世界 纪录。他们承认即使是一条狗如果能够在现代传媒中不断出镜,也能成为中华第 一名狗。 ⑤在大数据的潮流里,文学、纸质书籍首当其冲地被冲击。原因是语言文字在各 种艺术介质当中最缺少直观性,最符号化。它们不像图画、音乐、歌曲、舞台表 演、声像节目,更不像 3D、4D(是不是正在出现 7D、8D?)影院那样富有肉感 器官刺激,它们不能给人们以视觉、听觉,直到嗅觉、味觉、触觉,还有臀部、 腰部震动。语言文字是符号,是思想,不通过大脑的感受、解读、联想、思考, 它们不过是一群乱码,对于蠢人,语言尤其是文字,完全不能传递足够的信息。 这样,不喜欢动脑筋的精神懒汉,当然不希望通过语言文字而是通过身体与其器 官,直接接受刺激与抚摸来获取信息。但恰恰是语言与文字而不是 3、4、5、6D 们能发育与推动思维。当人们只会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皮肉来接收信息 的时候,很可能意味着头脑的萎缩与灵魂的干瘪,意味着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 缓缓逼近
⑥而由网络宣布《红楼梦》等名著的死活读不下去,正是这种君临人类文化传播 的牛气冲天与蠢态毕露的新表演,它们干脆挑战经典,挑战中华的与人类的文化 史,挑战智力的底线 ⑦当然,我不是不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大众普及化不是什么自以 为是的精英的愤怒或者悲泣所能左右的。问题在于平衡,质与量的平衡,大众与 精英的平衡,高端精神产品与大众精神消费的平衡。 ⑧不论出现多少伟大的议论和愤怒,传播信息科学技术与手段的发展一日千里, 我们既无法抑制“数量×速度”的狂欢,又不能挽救精神果实、质地品位的颓势 无法使严谨文化人的憔悴与寂寞,发育成传播明星式的丰腴红火。但是我们仍然 可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仍然可以在高等院校,在科研机构,在有头脑、有见识、 有良心的知识界中坚持怀着对真理的追求与献身精神的。我们仍然可以不懈地追 求独到、高端的思想智慧。尤其是,我们可以勇敢地告诉大家,除了传播上的成 功,还有学识上的成就;除了搞笑的段子,还有经典的著作; ⑨我甚至想提议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布“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的六月二 十四日定为“网羞日”。至少要有人说话。越是触屏时代,越是要有清醒的眼光 要有对于真正髙端、深邃、天才与创造性的文化果实苦苦的期待 1.第②段加点词“千货”在文中的意思 (2分) 2.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是 (3分) 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4.对本文写作缘由推断最准确的一项 是 )(3分) A.手机杀入生活,不断膨胀,提供最最全面的服务与引领。 B.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进行“死活读不下去”的网上问卷。 C.音像、声色以及3D、4D影院那些富有肉感器官的刺激 D.网上问卷《红楼梦》等名著位居“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 5.在第⑧段的结尾处续写恰当的句子。(2分) 6.综观全文,概述信息技术带来的心智灾难。(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访叶圣翁①
⑥而由网络宣布《红楼梦》等名著的死活读不下去,正是这种君临人类文化传播 的牛气冲天与蠢态毕露的新表演,它们干脆挑战经典,挑战中华的与人类的文化 史,挑战智力的底线。 ⑦当然,我不是不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大众普及化不是什么自以 为是的精英的愤怒或者悲泣所能左右的。问题在于平衡,质与量的平衡,大众与 精英的平衡,高端精神产品与大众精神消费的平衡。 ⑧不论出现多少伟大的议论和愤怒,传播信息科学技术与手段的发展一日千里, 我们既无法抑制“数量×速度”的狂欢,又不能挽救精神果实、质地品位的颓势, 无法使严谨文化人的憔悴与寂寞,发育成传播明星式的丰腴红火。但是我们仍然 可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仍然可以在高等院校,在科研机构,在有头脑、有见识、 有良心的知识界中坚持怀着对真理的追求与献身精神的。我们仍然可以不懈地追 求独到、高端的思想智慧。尤其是,我们可以勇敢地告诉大家,除了传播上的成 功,还有学识上的成就;除了搞笑的段子,还有经典的著作; 。 ⑨我甚至想提议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布“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的六月二 十四日定为“网羞日”。至少要有人说话。越是触屏时代,越是要有清醒的眼光, 要有对于真正高端、深邃、天才与创造性的文化果实苦苦的期待。 1.第②段加点词“干货”在文中的意思 是 (2 分) 2.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是 (3 分) 3.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 分) 4.对本文写作缘由推断最准确的一项 是…………………………………………( )(3 分) A.手机杀入生活,不断膨胀,提供最最全面的服务与引领。 B.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进行“死活读不下去”的网上问卷 。 C.音像、声色以及 3D、4D 影院那些富有肉感器官的刺激。 D.网上问卷《红楼梦》等名著位居“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 5.在第⑧段的结尾处续写恰当的句子。(2 分) 6.综观全文,概述信息技术带来的心智灾难。(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 题。(19 分) 访叶圣翁①
黄裳② ①几个月前,我将一本原刻的《拙政园诗余》寄给俞平伯先生,请他在书前 写几个字。俞平老生长姑苏,也就是女词人徐灿的故乡。不久,他就在我寄去的 旧绿格子纸上写了跋文。平老近来作书,多用退笔写大字,这篇跋却是小行楷 丰神绝妙,还是三十多年前《遥夜归思引》那种风格,真使我欢喜、感谢。后来 我又忽发奇想,叶圣翁也是苏州人,何不顺便也请他就近写几个字呢?就请平老 转请,自己也写了信去。很快,圣老的回信来了。他告诉我,跋已写好,不过寄 去的旧格纸行距太狭,先后写坏了两纸,还附来了写错的一纸,“藉见我确已不 能作小字”。 ②这使我非常惶恐。我事行竟未考虑他们两位都已是八旬开外的老人,圣老 的眼睛又不好,只是随手寄了旧格子纸去请他们写字,不但失礼,简直是不可原 谅的。想想至今还保留着这种“少不更事”的鲁莽脾气,心里有说不出的不安。 圣老寄来的跋文是用钢笔写在道林纸上的,但写得非常认真,他要我自己缮录一 过,现在就把那大略转录在这里:“久不得黄裳兄音问,去夏始获来书,喜甚。… 拙政园者,余自幼常涉,三十年来每到苏亦必一往。前夏割除胆结石,体气颇衰, 未识能再访否。又年来目力大不济,览书报眼镜、放大镜并用,犹复辨认难真。 忽发奇想,安得书报大字精雕如此集者耶。一九八零年五月一日叶圣陶于晴窗下 ③因为有着这样的原因,所以这次到京后的第二天上午,就到东四八条去访 候老人,想当面为自己的失礼谢罪。八条是一条很长的胡同,在东四下了电车, 找到巷口,走了好半日才在巷底找到叶宅,这是一所典型的四合院,院子不大 杂植了一些花木,显得异常安静。等了一会,不见有人走动,只得自动走进北房 里去。北房一溜三间,右手的一间里临窗放着一只写字台,上面堆满了书报,我 想这大概就是圣老的工作室了。探头进去却也没有人,折到左面一间,在进门处 的一只竹榻上,看见圣老正在支颐小睡。开始还不敢惊动,踌躇了一会,只好轻 轻唤醒了老人。 ④圣老醒来,端详了一下以后,立即从榻边站起来,让我在书案前坐下。他 没有责怪我的失礼,只是说,坐在榻上休息,不知怎么一来就睡着了。他从袋里 摸出了助听器,左手托在胸前,相对端坐了,一面说,听觉不好,近来也离不开 这个了 ⑤圣老安详地微笑着,须发全白了,特别是双眉,脸色红润而有光泽 ⑥我们现在就坐在他写“随笔”的晴窗下面。北京初夏的早晨是可爱的,窗 外就是一株海棠,花时已过,现在是一丛浓绿。今年春天他和俞平老曾有过一张 留影,就摄于这海棠花前。 ⑦静坐相对,他告诉我病后的健康情况,和近来工作的种种。可以领会得出, 老人身上无例外的也有着沉重的负担,许多报刊都希望能得到他的文章。对一位 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来说,他的勤奋、认真、从容,也真是不可及。回忆自己读 小学时第一次出手买书,就买的是《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书是早已 失落了,但两书的封面图案,至今还分明留在记忆甩。想想写了这些书的那枝笔 至今还在有力地挥动,不能不产生一种幸福感,也不能不感到一种无言的鞭策。 ⑧去年秋天,在南京遇见圣老的小孩至诚(说“小孩”也已是五十出头了), 我曾向他仔细打听了圣老患病前后的种种。有一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在 十年动乱之初,圣老自己并不曾受到怎样的冲击,可是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的 压力,即使在安静的小院子里也照样会感到,也许比起出入现场的人还要来得更
黄裳② ①几个月前,我将一本原刻的《拙政园诗余》寄给俞平伯先生,请他在书前 写几个字。俞平老生长姑苏,也就是女词人徐灿的故乡。不久,他就在我寄去的 旧绿格子纸上写了跋文。平老近来作书,多用退笔写大字,这篇跋却是小行楷, 丰神绝妙,还是三十多年前《遥夜归思引》那种风格,真使我欢喜、感谢。后来 我又忽发奇想,叶圣翁也是苏州人,何不顺便也请他就近写几个字呢?就请平老 转请,自己也写了信去。很快,圣老的回信来了。他告诉我,跋已写好,不过寄 去的旧格纸行距太狭,先后写坏了两纸,还附来了写错的一纸,“藉见我确已不 能作小字”。 ②这使我非常惶恐。我事行竟未考虑他们两位都已是八旬开外的老人,圣老 的眼睛又不好,只是随手寄了旧格子纸去请他们写字,不但失礼,简直是不可原 谅的。想想至今还保留着这种“少不更事”的鲁莽脾气,心里有说不出的不安。 圣老寄来的跋文是用钢笔写在道林纸上的,但写得非常认真,他要我自己缮录一 过,现在就把那大略转录在这里:“久不得黄裳兄音问,去夏始获来书,喜甚。…… 拙政园者,余自幼常涉,三十年来每到苏亦必一往。前夏割除胆结石,体气颇衰, 未识能再访否。又年来目力大不济,览书报眼镜、放大镜并用,犹复辨认难真。 忽发奇想,安得书报大字精雕如此集者耶。一九八零年五月一日叶圣陶于晴窗下 题。” ③因为有着这样的原因,所以这次到京后的第二天上午,就到东四八条去访 候老人,想当面为自己的失礼谢罪。八条是一条很长的胡同,在东四下了电车, 找到巷口,走了好半日才在巷底找到叶宅,这是一所典型的四合院,院子不大, 杂植了一些花木,显得异常安静。等了一会,不见有人走动,只得自动走进北房 里去。北房一溜三间,右手的一间里临窗放着一只写字台,上面堆满了书报,我 想这大概就是圣老的工作室了。探头进去却也没有人,折到左面一间,在进门处 的一只竹榻上,看见圣老正在支颐小睡。开始还不敢惊动,踌躇了一会,只好轻 轻唤醒了老人。 ④圣老醒来,端详了一下以后,立即从榻边站起来,让我在书案前坐下。他 没有责怪我的失礼,只是说,坐在榻上休息,不知怎么一来就睡着了。他从袋里 摸出了助听器,左手托在胸前,相对端坐了,一面说,听觉不好,近来也离不开 这个了。 ⑤圣老安详地微笑着,须发全白了,特别是双眉,脸色红润而有光泽。 ⑥我们现在就坐在他写“随笔”的晴窗下面。北京初夏的早晨是可爱的,窗 外就是一株海棠,花时已过,现在是一丛浓绿。今年春天他和俞平老曾有过一张 留影,就摄于这海棠花前。 ⑦静坐相对,他告诉我病后的健康情况,和近来工作的种种。可以领会得出, 老人身上无例外的也有着沉重的负担,许多报刊都希望能得到他的文章。对一位 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来说,他的勤奋、认真、从容,也真是不可及。回忆自己读 小学时第一次出手买书,就买的是《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书是早已 失落了,但两书的封面图案,至今还分明留在记忆里。想想写了这些书的那枝笔 至今还在有力地挥动,不能不产生一种幸福感,也不能不感到一种无言的鞭策。 ⑧去年秋天,在南京遇见圣老的小孩至诚(说“小孩”也已是五十出头了), 我曾向他仔细打听了圣老患病前后的种种。有一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在 十年动乱之初,圣老自己并不曾受到怎样的冲击,可是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的 压力,即使在安静的小院子里也照样会感到,也许比起出入现场的人还要来得更
厉害。朋友一个个变成了“牛鬼蛇神”,再也没有了谈天的对手。一个人离群索 居,积累了多少不能理解的问题要找朋友交换一下看法。他在小院子里再也关不 住了,一天,就冲出去找老舍,而老舍恰恰就在那一天撒手离开了人间。从此, 圣老的健康慢慢坏下去了 ⑨圣老的为人,和他的文章、他写的字、他的待人接物……一样,平易之中 自有端严。他不喜欢讲过头话,没有“动人”的“豪言壮语”,这也许会使有的 人感到不满足,认为是不够劲的吧。可是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他说过的话,多数 是对人民有益的,极少有害的。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⑩我就是带着这样虔敬的心情,在他的书房里过了一个愉快的上午。 ①我发现近来有一种奇怪的愿望,喜欢和自己尊敬、爱重的前辈在一起。和 他们一起,会时时感到自己还是一个“青年”,幼稚、莽撞,即使是小小的放肆 也不要紧,是可以容许,也会得到原谅的。用不着时时装出正经的样子,而这是 极易使人感到疲劳的。另外,还能从他们那里时时得到鼓励、鞭策,不只是从口 头上,更多的是从他们的人格上,得到前进的力。 九八零年八月十四日 【注】①叶圣翁:即叶圣陶。②黄裳(1919-2012):现代作家。 7.第②段中加点词“少不更事”在文中的含义 (2分) 8.第③段中“这样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点:(1) (2) (2分) 9.简析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10.对第⑧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黑云压城城欲摧”写出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和给人们造成的压力。 B.叶老虽未受怎样的冲击,但仍对朋友和自己的命运感到深深地担忧 C.写“圣老的健康慢慢坏下去”根本意图是表现叶老和老舍的情谊。 D.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还因为从中让我体会到了叶老的为人。 11.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12.本文运用哪些描写手法表现叶圣陶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加以赏析。(6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 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杜鹃声里斜阳暮。(秦 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厉害。朋友一个个变成了“牛鬼蛇神”,再也没有了谈天的对手。一个人离群索 居,积累了多少不能理解的问题要找朋友交换一下看法。他在小院子里再也关不 住了,一天,就冲出去找老舍,而老舍恰恰就在那一天撒手离开了人间。从此, 圣老的健康慢慢坏下去了。 ⑨圣老的为人,和他的文章、他写的字、他的待人接物……一样,平易之中 自有端严。他不喜欢讲过头话,没有“动人”的“豪言壮语”,这也许会使有的 人感到不满足,认为是不够劲的吧。可是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他说过的话,多数 是对人民有益的,极少有害的。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⑩我就是带着这样虔敬的心情,在他的书房里过了一个愉快的上午。 ⑾我发现近来有一种奇怪的愿望,喜欢和自己尊敬、爱重的前辈在一起。和 他们一起,会时时感到自己还是一个“青年”,幼稚、莽撞,即使是小小的放肆 也不要紧,是可以容许,也会得到原谅的。用不着时时装出正经的样子,而这是 极易使人感到疲劳的。另外,还能从他们那里时时得到鼓励、鞭策,不只是从口 头上,更多的是从他们的人格上,得到前进的力。 一九八零年八月十四日 【注】①叶圣翁:即叶圣陶。②黄裳(1919-2012):现代作家。 7.第②段中加点词“少不更事”在文中的含义 是 (2 分) 8.第③段中“这样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点:(1) ; (2) (2 分) 9.简析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 分) 10.对第⑧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黑云压城城欲摧”写出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和给人们造成的压力。 B.叶老虽未受怎样的冲击,但仍对朋友和自己的命运感到深深地担忧。 C.写“圣老的健康慢慢坏下去”根本意图是表现叶老和老舍的情谊。 D.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还因为从中让我体会到了叶老的为人。 11.分析第⑾段在文中的作用。(3 分) 12.本文运用哪些描写手法表现叶圣陶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加以赏析。(6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 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杜鹃声里斜阳暮。(秦 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4) ,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5)转朱阁 ,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 (6)秦楼月,年年柳色, 李白《忆 秦娥》) (7)曲终人不见, (钱 起《赋得湘灵鼓瑟》)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余杭 吴均 王孙重别离,置酒峰之畿。 逶迤川上草,参差涧里薇。 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 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 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 14.这首诗的体裁是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用“涧里薇”表现送别之人地位卑微,使诗充满愁绪 B.水禽栖檐,萤飞绕窗,环境清幽美好,似有依恋之态。 C.“绿波远”写出刘余杭乘舟远行,诗人目送征帆的情景。 D.全诗在叙事、写景中寄托情意,意境淡远,耐人寻味 16.赏析“轻云纫远岫”中“纫”字的表达效果。(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 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 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 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卫侯言计未必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 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 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 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 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 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 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 如此则善安从生!” (《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3)吾尝终日而思矣, ;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4) ,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5)转朱阁, ,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 (6)秦楼月,年年柳色, 。(李白《忆 秦娥》) (7)曲终人不见, 。(钱 起《赋得湘灵鼓瑟》)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16 题。(8 分) 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余杭 吴均 王孙重别离,置酒峰之畿。 逶迤川上草,参差涧里薇。 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 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 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 14.这首诗的体裁是 (1 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用“涧里薇”表现送别之人地位卑微,使诗充满愁绪。 B.水禽栖檐,萤飞绕窗,环境清幽美好,似有依恋之态。 C.“绿波远”写出刘余杭乘舟远行,诗人目送征帆的情景。 D.全诗在叙事、写景中寄托情意,意境淡远,耐人寻味。 16.赏析“轻云纫远岫”中“纫”字的表达效果。(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 17—21 题。(17 分)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 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 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 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卫侯言计未必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 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 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 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 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 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 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 如此则善安从生!” (《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