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201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014.4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谷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80分) 阅读下文,完成1—7题(17分) 中国式大众时代 石勇 170多年前,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敏锐地捕捉到,“大众”出现在了历史的地平线上,欧 美将进入大众所主导的时代。差不多半个世纪后,同样是法国人的勒庞发现,大众的理性能 力非常值得怀疑。又过了半个世纪,在1930年代,西班牙哲学家加塞特发现了“大众灾难” 的秘密一一纳粹德国不过是大众集体非理性的合乎逻辑的结果。① “大众”这一概念,隐含着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我们说到以宏大叙事、激昂理想为特 征的“大时代”和以个体、群体的小情趣、小偏好为特征的“小时代”,恰恰和“大众”、“现 代社会”这两个概念息息相关一一它们都是公共领域裂变的结果。② 从英国工业革命时算起,包括以上的时间片段,无疑都是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时代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命题宏大、高远,其间,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在时代议题中,个人 和小群体的趣味偏好无容身之地。西方的现代化历程、中国从1911年到20世纪80年代的 历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一个“大时代”,无人可以抗拒。因为不跟随、参与、介入,个人 将找不到意义,将有被抛弃感。在“大时代”可以找到的自我面前,“小时代”的那种渺小 的自我几乎不堪一击。比如,20世纪30年代,在革命面前,一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 的富家子弟,一些学生,就会感到个人的那些小情调是多么可笑。革命所对应的“大时代”, 使他们没有任何犹豫地迅速埋掉他们过去的自我。然而按照勒庞、弗洛伊德、加塞特等人的 说法,大众身上燃烧着的那些非理性的激情,极容易成为玩宏大叙事、政治修辞的领袖人物 改变政治结构的能量。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大众眼中,个人趣味、偏好渺小得不值一提。③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时代”终于开始退场,尽管那些并未实现的政治、社会、文化理 想仍然是宏大命题,但物质主义、技术、市场、媒介对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它们所构筑的 公共领域,以及文化工业的生产机制,已经可以让人们有条件在漠视社会问题的时候好好地 玩一下了。到今天,无论是当一个“狗粉”,成为明星的“脑残粉”,看韩剧,还是一帮人玩 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全仰赖于技术、物质、市场和媒介的支撑。有了点钱,有了偶 有了商品道具,“小时代”的大众才有玩的。而玩这些,对于大多数人的心理结构来说,无 疑比关心国家大事更快活。④ 大众其实从来没有变,几百年来都是那些人,他们所追逐的东西在他们心理上的功能也从来 没有变,无论它是国家、民族、钱,还是明星,都是精神寄生或心理谋生的对象。但公共领 域的构成机制变了,大众在精神上寄生、心理上谋生的对象变了, 就今
1 / 9 普陀区 2013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2014.4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其中阅读部分 80 分,写作部分 7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7 题(17 分) 中国式大众时代 石勇 170 多年前,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敏锐地捕捉到,“大众”出现在了历史的地平线上,欧 美将进入大众所主导的时代。差不多半个世纪后,同样是法国人的勒庞发现,大众的理性能 力非常值得怀疑。又过了半个世纪,在 1930 年代,西班牙哲学家加塞特发现了“大众灾难” 的秘密——纳粹德国不过是大众集体非理性的合乎逻辑的结果。① “大众”这一概念,隐含着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我们说到以宏大叙事、激昂理想为特 征的“大时代”和以个体、群体的小情趣、小偏好为特征的“小时代”,恰恰和“大众”、“现 代社会”这两个概念息息相关——它们都是公共领域裂变①的结果。② 从英国工业革命时算起,包括以上的时间片段,无疑都是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时代”: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命题宏大、高远,其间,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在时代议题中,个人 和小群体的趣味偏好无容身之地。西方的现代化历程、中国从 1911 年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 历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一个“大时代”,无人可以抗拒。因为不跟随、参与、介入,个人 将找不到意义,将有被抛弃感。在“大时代”可以找到的自我面前,“小时代”的那种渺小 的自我几乎不堪一击。比如,20 世纪 30 年代,在革命面前,一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 的富家子弟,一些学生,就会感到个人的那些小情调是多么可笑。革命所对应的“大时代”, 使他们没有任何犹豫地迅速埋掉他们过去的自我。然而按照勒庞、弗洛伊德、加塞特等人的 说法,大众身上燃烧着的那些非理性的激情,极容易成为玩宏大叙事、政治修辞的领袖人物 改变政治结构的能量。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大众眼中,个人趣味、偏好渺小得不值一提。③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大时代”终于开始退场,尽管那些并未实现的政治、社会、文化理 想仍然是宏大命题,但物质主义、技术、市场、媒介对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它们所构筑的 公共领域,以及文化工业的生产机制,已经可以让人们有条件在漠视社会问题的时候好好地 玩一下了。到今天,无论是当一个“狗粉”,成为明星的“脑残粉”,看韩剧,还是一帮人玩 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全仰赖于技术、物质、市场和媒介的支撑。有了点钱,有了偶像, 有了商品道具,“小时代”的大众才有玩的。而玩这些,对于大多数人的心理结构来说,无 疑比关心国家大事更快活。④ 大众其实从来没有变,几百年来都是那些人,他们所追逐的东西在他们心理上的功能也从来 没有变,无论它是国家、民族、钱,还是明星,都是精神寄生或心理谋生的对象。但公共领 域的构成机制变了,大众在精神上寄生、心理上谋生的对象变了,________________,就今
天中国“小时代”的发生逻辑来说正是如此。它完全就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技术、市场 媒介、物质的产物。和西方的政治社会文化理想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从而有了基础在现代 律令下世俗化、消费娱乐化、个人群体趣味化并不一样。中国的“小时代”,是靠逃避未完 成的宏大命题,漠视政治社会文化的困境来做到的。⑤ 小时代”的登台,对应的,是一个已经被物质主义所支配、而且技术媒介发达的社会经济 结构。这样的一个社会经济结构,使得个人、群体的趣味、偏好有了自由表达的条件,而且 已经具有了可以让人们逃避政治参与和文化想象的功能。它既不是宏大理想一定程度已经实 现的自然结果,也不是可以实现整个社会变革的前奏。它只能推动经济结构朝向于更加满足 人们的物质欲望的变化,以及文化工业创造出更加精巧的形式。⑥ “大时代”中的中国人,无论坚信哪一种理论和思想观念,显然排斥孤立、冷漠。但 就“小时代”的大众,其背后关于唯我主义、相对主义、享乐主义的预设而言,在精神旨趣 上,恰恰和“大时代”所要求的精神旨趣构成冲突。在“大时代”的预设中,改变一个社会 要大家一起来干,而一群不关心、不参与公共事务的人,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对此,“小 时代”的大众回应:这是我的自由。唯一的问题只在于:当“大时代”中的自由很脆弱时 “小时代”中的自由,是很牢固的吗?⑦ [注]裂变:物理学名词,指的是质量最大的原子核在受到其他粒子轰击后分裂的过程,原 子核裂变时会释放出巨大的难以控制的能量。 1.文章第一段中“地平线”的意思是 (2分) 2.文章第三段中“这样的大众”指的是 。(2分) 3.作者认为中国从“大时代”转入“小时代”的条件是 4.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五段的划线处。()(2分) 于是大众趣味也随之变化 B.于是社会心态也随之变化 C.于是时代特征也随之变化 D.于是文化传统也随之变化 5.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无论“大时代”还是“小时代”,作为个人都无法抗拒,只能随波逐流。 B.当今中国大众已进入了追求经济利益,注重社会财富积累的“小时代”。 C.“小时代”的精神旨趣虽与“大时代”有冲突,但这并非社会变革的前奏 D.“小时代”里的大众生活在孤立冷漠之中,但他们却认为这是一种自由 6.联系全文,简析第二段中“裂变”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3分) 7.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阅读下文,完成8-14题(21分) 谁在大学守青灯 孙逊 每当寒暑假来临,本是热闹欢腾的大学校园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尤其是寒假,因为中间 夹了春节,加之又是冬天,更觉冷清凄厉。千枯的树枝,惨淡的衰草,阴霾的天空,寂寞的 行人,构成了一幅萧瑟的校园冬之图。赶上雨雪天气,空旷的校园更是空无一人,正应了林 黛玉《风雨词》中“那堪风雨助凄凉”之语。此时往往会想起开学时候的日子,那时笙歌盈 2/9
2 / 9 天中国“小时代”的发生逻辑来说正是如此。它完全就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技术、市场、 媒介、物质的产物。和西方的政治社会文化理想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从而有了基础在现代 律令下世俗化、消费娱乐化、个人群体趣味化并不一样。中国的“小时代”,是靠逃避未完 成的宏大命题,漠视政治社会文化的困境来做到的。⑤ “小时代”的登台,对应的,是一个已经被物质主义所支配、而且技术媒介发达的社会经济 结构。这样的一个社会经济结构,使得个人、群体的趣味、偏好有了自由表达的条件,而且 已经具有了可以让人们逃避政治参与和文化想象的功能。它既不是宏大理想一定程度已经实 现的自然结果,也不是可以实现整个社会变革的前奏。它只能推动经济结构朝向于更加满足 人们的物质欲望的变化,以及文化工业创造出更加精巧的形式。⑥ “大时代”中的中国人,无论坚信哪一种理论和思想观念,显然排斥孤立、冷漠。但 就“小时代”的大众,其背后关于唯我主义、相对主义、享乐主义的预设而言,在精神旨趣 上,恰恰和“大时代”所要求的精神旨趣构成冲突。在“大时代”的预设中,改变一个社会 要大家一起来干,而一群不关心、不参与公共事务的人,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对此,“小 时代”的大众回应:这是我的自由。唯一的问题只在于:当“大时代”中的自由很脆弱时, “小时代”中的自由,是很牢固的吗?⑦ [注]裂变:物理学名词,指的是质量最大的原子核在受到其他粒子轰击后分裂的过程,原 子核裂变时会释放出巨大的难以控制的能量。 1.文章第一段中“地平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2 分) 2.文章第三段中“这样的大众”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3.作者认为中国从“大时代”转入“小时代”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4.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五段的划线处。()(2 分) A.于是大众趣味也随之变化 B.于是社会心态也随之变化 C.于是时代特征也随之变化 D.于是文化传统也随之变化 5.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 分) A.无论“大时代”还是“小时代”,作为个人都无法抗拒,只能随波逐流。 B.当今中国大众已进入了追求经济利益,注重社会财富积累的“小时代”。 C.“小时代”的精神旨趣虽与“大时代”有冲突,但这并非社会变革的前奏。 D.“小时代”里的大众生活在孤立冷漠之中,但他们却认为这是一种自由。 6.联系全文,简析第二段中“裂变”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3 分) 7.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3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8—14 题(21 分) 谁在大学守青灯 孙逊 每当寒暑假来临,本是热闹欢腾的大学校园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尤其是寒假,因为中间 夹了春节,加之又是冬天,更觉冷清凄厉。干枯的树枝,惨淡的衰草,阴霾的天空,寂寞的 行人,构成了一幅萧瑟的校园冬之图。赶上雨雪天气,空旷的校园更是空无一人,正应了林 黛玉《风雨词》中“那堪风雨助凄凉”之语。此时往往会想起开学时候的日子,那时笙歌盈
耳,彩衣炫目,罗绮穿林,丽影塞路,充满了沸腾、喧嚣和活力。而眼下,则是萧条、冷清 和宁静,静得可以听到寒风吹落树枝的声音,冷得不由你心头不掠过一丝阴影。① 人心总是喜变,太过冷清时向往热闹,热闹过头了又喜欢冷清。在忙碌了一个学期以后 漫步宁静的假日校园可谓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且不说校园风景依然如画,你比平时可以更加 悠然地欣赏;也不说校园里人特别的少,你走在路上很少会遇到熟人;更不说假日中没有任 何的工作布置和文山会海,只就这一份轻松和清闲,就值得你细细品味,好好珍藏。② 早先听北大的朋友说起,在以前的北大校园,一不小心就会碰上几个貌不惊人的名人 当时听了,真不胜羡慕。但在一般大学可没有这样的幸运,我相信在今天的北大校园也不会 再有太多这样的幸运。但享受宁静的假日校园则是一样的,因为享受宁静,此时此刻,面对 此园此景的想法和体悟也就自然会多一些。身处宁静冷清的假日校园,自然会勾起一种寂寞 孤独的感觉,想起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就是要经历各种生活和情感的体验:热闹的,寂 寞的;快乐的,痛苦的;成功的,失败的;欢悦的,孤独的……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们年轻 时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快乐和痛苦,失败和成功;现在进入了老年,也许更多的就是要咀嚼寂 寞和孤独。不过寂寞和孤独也并不可怕,你只要适应了,也就自然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成 为你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个中奥妙,就在于不要放弃你的所爱,它会陪伴你排除寂寞,驱走 孤独。③ 我的所爱就是读书写作。假期里每天早上起来,用过简单的早餐,然后去办公室,看书 写文章。中午、晚上在学校食堂里用餐,晚上八九点钟回家,然后整理整理睡觉。不是家里 没有电视,实在懒得打开它;也不是家里没有地方,就是找不到工作的感觉。只有坐到了办 公室,似乎才找到了看书写字的感觉。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枯燥,但枯燥之中又自有乐趣, 而且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虽然这种价值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内得到认可,离开这个圈子 谁也不知道谁是谁。真是要感谢自己有这个所爱,否则,真想象不出如何打发这漫长的时日。 说来也奇怪,寒假里的工作效率竞比以前高出了许多。④ 无独有偶,我们学院有一位比我先进入老年的郑克鲁教授,他退休以后,几乎每天来办 公室,节假日也不例外。有时在办公楼前和他邂逅,讲起每天来办公室做些什么,他总说在 翻译什么什么书,并说:“要不做点什么,待在家里发呆,没有意思。”他是晚清著名的改良 派思想家郑观应的嫡重孙,本人是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家,曾荣获过法国文化部勋 章。2012年又因翻译波伏瓦的《第二性》而荣获第四届“傅雷翻译出版奖”。现在他手头正 在翻译法国一位著名学者写的《世界爱情小说史》,也是一部艰深的理论著作。假期中他每 天按照惯例来到办公室,就是在啃这根难啃的骨头,见了我,还曾愤愤然说起他正在翻译的 这部《世界爱情小说史》中,竟然没有提到中国的《红楼梦》,实在太不应该了,他想不通 为什么没有提。我想,这也是因为翻译已成了他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他才如此乐此不疲和 较真。⑤ 一天,我的学生、现为学院副院长的詹丹来到学校办事,当时我正在写一篇关于《红楼 梦》的文章,写得比较投入。后来,在学校里吃好晚饭一起回办公室,正好看到郑克鲁的办 公室灯还亮着。我说起他假期里几乎每天来办公室,他当时不知出于什么想法,立即在手机 上发了一条微信,说“今天孙老师在学校写《红楼梦》的文章,郑克鲁老师在办公室翻译法 国文学理论著作”。事后听说也是我的一位学生在群里给詹丹回信说:“你不要心里太内疚, 他们是在办公室孵空调。”这话还是这位学生自己告诉我的,我听了真是感到无语。这也许 3/9
3 / 9 耳,彩衣炫目,罗绮穿林,丽影塞路,充满了沸腾、喧嚣和活力。而眼下,则是萧条、冷清 和宁静,静得可以听到寒风吹落树枝的声音,冷得不由你心头不掠过一丝阴影。① 人心总是喜变,太过冷清时向往热闹,热闹过头了又喜欢冷清。在忙碌了一个学期以后, 漫步宁静的假日校园可谓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且不说校园风景依然如画,你比平时可以更加 悠然地欣赏;也不说校园里人特别的少,你走在路上很少会遇到熟人;更不说假日中没有任 何的工作布置和文山会海,只就这一份轻松和清闲,就值得你细细品味,好好珍藏。② 早先听北大的朋友说起,在以前的北大校园,一不小心就会碰上几个貌不惊人的名人。 当时听了,真不胜羡慕。但在一般大学可没有这样的幸运,我相信在今天的北大校园也不会 再有太多这样的幸运。但享受宁静的假日校园则是一样的,因为享受宁静,此时此刻,面对 此园此景的想法和体悟也就自然会多一些。身处宁静冷清的假日校园,自然会勾起一种寂寞 孤独的感觉,想起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就是要经历各种生活和情感的体验:热闹的,寂 寞的;快乐的,痛苦的;成功的,失败的;欢悦的,孤独的……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们年轻 时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快乐和痛苦,失败和成功;现在进入了老年,也许更多的就是要咀嚼寂 寞和孤独。不过寂寞和孤独也并不可怕,你只要适应了,也就自然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成 为你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个中奥妙,就在于不要放弃你的所爱,它会陪伴你排除寂寞,驱走 孤独。③ 我的所爱就是读书写作。假期里每天早上起来,用过简单的早餐,然后去办公室,看书 写文章。中午、晚上在学校食堂里用餐,晚上八九点钟回家,然后整理整理睡觉。不是家里 没有电视,实在懒得打开它;也不是家里没有地方,就是找不到工作的感觉。只有坐到了办 公室,似乎才找到了看书写字的感觉。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枯燥,但枯燥之中又自有乐趣, 而且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虽然这种价值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内得到认可,离开这个圈子, 谁也不知道谁是谁。真是要感谢自己有这个所爱,否则,真想象不出如何打发这漫长的时日。 说来也奇怪,寒假里的工作效率竟比以前高出了许多。④ 无独有偶,我们学院有一位比我先进入老年的郑克鲁教授,他退休以后,几乎每天来办 公室,节假日也不例外。有时在办公楼前和他邂逅,讲起每天来办公室做些什么,他总说在 翻译什么什么书,并说:“要不做点什么,待在家里发呆,没有意思。”他是晚清著名的改良 派思想家郑观应的嫡重孙,本人是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家,曾荣获过法国文化部勋 章。2012 年又因翻译波伏瓦的《第二性》而荣获第四届“傅雷翻译出版奖”。现在他手头正 在翻译法国一位著名学者写的《世界爱情小说史》,也是一部艰深的理论著作。假期中他每 天按照惯例来到办公室,就是在啃这根难啃的骨头,见了我,还曾愤愤然说起他正在翻译的 这部《世界爱情小说史》中,竟然没有提到中国的《红楼梦》,实在太不应该了,他想不通 为什么没有提。我想,这也是因为翻译已成了他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他才如此乐此不疲和 较真。⑤ 一天,我的学生、现为学院副院长的詹丹来到学校办事,当时我正在写一篇关于《红楼 梦》的文章,写得比较投入。后来,在学校里吃好晚饭一起回办公室,正好看到郑克鲁的办 公室灯还亮着。我说起他假期里几乎每天来办公室,他当时不知出于什么想法,立即在手机 上发了一条微信,说“今天孙老师在学校写《红楼梦》的文章,郑克鲁老师在办公室翻译法 国文学理论著作”。事后听说也是我的一位学生在群里给詹丹回信说:“你不要心里太内疚, 他们是在办公室孵空调。”这话还是这位学生自己告诉我的,我听了真是感到无语。这也许
是他的一种玩笑幽默,但听上去总感觉不是滋味。⑥ 当然,假期里来办公室的并不止我们两人。我经常看到的,一位也是我的学生宋莉华 假期里车子少,我一到办公楼前就能看到他的车号。不过很少一起聊天,我知道他在忙自己 专业的事。这几年他在做西方传教士汉文小说和翻译文学的研究,现正在筹备一个有关“宗 教视野下的翻译文学”国际会议,消息在网上挂出去以后,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主动发来信 件,表示愿意出版会议的英文论文集。他听了很受鼓舞,于是筹备得更加带劲。此外,他还 正在写一篇有关传教士翻译文学的英文论文,正在走向国际学术平台。⑦ 另一位是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大家都叫他陆师傅。他几乎每天都要来办公室,拿信拿报 纸。学院有两百多号人,仅是每天的信件来往,不去学校收发室拿就会无处存放,拿到学院 信箱不及时处理则会堆积如山,所以每天来学院处理信件报纸是他必做的事。⑧ 我偶尔经过信箱时就想,每个人都有他分内的事,这事他要是不做,或做得不尽心,这 世界肯定就会乱套。比如这位陆师傅要是一个月不来学校,真不知学校收发室和学院信箱走 廊里会是什么样子!所以不管是郑克鲁这样的大教授,还是陆师傅这样的普通工人,都是校 园里一道经年不变的风景线。⑨ 又想起了苏东坡那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我想,无论是热闹喧嚣的平时,还是宁静冷 清的假日,只要青灯不灭,校园永远是美丽的。⑩ 8.文章第一段环境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9.概括文章第三段中作者的“想法和体悟”。(2分) 10.作者说“只有坐到了办公室,似乎才找到了看书写字的感觉”。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 项是()(2分) A.在家里会被各种琐事打扰,难以集中精力读书写作,钻研学问。 B.办公室的工作环境要比家里优越,能够为自己的工作提供便利 C.在办公室里工作能够让作者写出优秀的作品,享受人生的乐趣。 D.办公室不仅是作者工作读书做学问的场所,更是他的精神寄托。 11.文章第五段为什么要强调郑克鲁教授的身份和成就?(3分) 12.文章第六段中作者写学生在微信群里的对话有什么用意?(3分) 13.对这篇文章的评析,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文章的选材典型具体,凸显了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B.文章的结构清晰严谨,由事入理,逐层深入地揭示主题。 C.文章的语言质朴平和,与所要传递的精神气质浑然一体 D.文章的写法叙议结合,道理看似平常却蕴含深刻的意义 14.简要赏析文章标题中“青灯”的意象。(6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5.(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论语>七则》) 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二章》) (3)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4)是日也, 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5)白云回望合 (王维《终南山》)
4 / 9 是他的一种玩笑幽默,但听上去总感觉不是滋味。⑥ 当然,假期里来办公室的并不止我们两人。我经常看到的,一位也是我的学生宋莉华, 假期里车子少,我一到办公楼前就能看到他的车号。不过很少一起聊天,我知道他在忙自己 专业的事。这几年他在做西方传教士汉文小说和翻译文学的研究,现正在筹备一个有关“宗 教视野下的翻译文学”国际会议,消息在网上挂出去以后,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主动发来信 件,表示愿意出版会议的英文论文集。他听了很受鼓舞,于是筹备得更加带劲。此外,他还 正在写一篇有关传教士翻译文学的英文论文,正在走向国际学术平台。⑦ 另一位是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大家都叫他陆师傅。他几乎每天都要来办公室,拿信拿报 纸。学院有两百多号人,仅是每天的信件来往,不去学校收发室拿就会无处存放,拿到学院 信箱不及时处理则会堆积如山,所以每天来学院处理信件报纸是他必做的事。⑧ 我偶尔经过信箱时就想,每个人都有他分内的事,这事他要是不做,或做得不尽心,这 世界肯定就会乱套。比如这位陆师傅要是一个月不来学校,真不知学校收发室和学院信箱走 廊里会是什么样子!所以不管是郑克鲁这样的大教授,还是陆师傅这样的普通工人,都是校 园里一道经年不变的风景线。⑨ 又想起了苏东坡那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我想,无论是热闹喧嚣的平时,还是宁静冷 清的假日,只要青灯不灭,校园永远是美丽的。⑩ 8.文章第一段环境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9.概括文章第三段中作者的“想法和体悟”。(2 分) 10.作者说“只有坐到了办公室,似乎才找到了看书写字的感觉”。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一 项是()(2 分) A.在家里会被各种琐事打扰,难以集中精力读书写作,钻研学问。 B.办公室的工作环境要比家里优越,能够为自己的工作提供便利。 C.在办公室里工作能够让作者写出优秀的作品,享受人生的乐趣。 D.办公室不仅是作者工作读书做学问的场所,更是他的精神寄托。 11.文章第五段为什么要强调郑克鲁教授的身份和成就?(3 分) 12.文章第六段中作者写学生在微信群里的对话有什么用意?(3 分) 13.对这篇文章的评析,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文章的选材典型具体,凸显了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B.文章的结构清晰严谨,由事入理,逐层深入地揭示主题。 C.文章的语言质朴平和,与所要传递的精神气质浑然一体。 D.文章的写法叙议结合,道理看似平常却蕴含深刻的意义。 14.简要赏析文章标题中“青灯”的意象。(6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5.(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__。”(《<论语>七则》) (2)_______________,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二章》) (3)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4)是日也,___________,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5)白云回望合,___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6) ,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 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 (8)智者不必仁,而 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8题(7分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6.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 (1分) 1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18.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 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这里不适合也不协调。对此你有何看法, 请作简要阐述。(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18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已者善待之,不合已者不 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 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田)蚧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蚧不为礼。然黯见蚧未尝拜 常揖之。天子(汉武帝)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 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千不义 平?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 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 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支有社稷之原系如黷近之矣” 大将军(卫)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公孙)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 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 礼如此 [注]唐、虞: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明君。 19.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5/9
5 / 9 (6)_____________,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_____________,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 (8)智者不必仁,而_______________。(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6—18 题(7 分)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6.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__________。(1 分) 1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首联中“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18.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 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这里不适合也不协调。对此你有何看法, 请作简要阐述。(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 19—23 题(18 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 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 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田)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 常揖之。天子(汉武帝)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奈何欲效唐、虞①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 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 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 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 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卫)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公孙)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 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 礼如此。 [注] 唐、虞: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明君。 19.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