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18届髙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6分) (1)不应有恨, ?(苏轼《 月几时有》) (2)荀子在《劝学》中提倡学习贵在坚持,即使天资再好,也不能一蹴而 就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天姥山夜间猛兽震憾人心的吼 声 2.按要求选择。(4分) (1)下列各项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A.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能看见校门一边站着一位同学,迎接师生们入校。。 B.她是传奇人物,她是脱口秀女王,她的故事讲不完。 C.暑假期间,两个师范大学的女生自愿前往贵族苗寨担任指导教师 D.局里刚到一批保密材料,为保证材料安全,他只能在机要室阅读, (2)秋日午后,满园桂香,你信步其中,哪句诗描绘此时景物最合适( A.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 B.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C.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D.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8题。(17分) 上帝、数据和故事(有删改) (1)关于“大数据”的名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2)在这句话中,大数据俨然成了一个新的“上帝”,人容易在如此理解里被 大数据所管控,不时地失去自我主体位置,最终导致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迷惘与失 (3)通俗理解,“大数据”即是“大量”的数据。它解决了以往小部分数据时, 必须由局部去推测整体的困难。如在大海航行时,航行者发现冰山一角,以往必 须借助某种“算法”,去推测冰山的大小;在冰山“大数据”可得到时,整个冰 山便容易把握,航行者不需要任何“算法”去推测。而且,如果数据可以“大” 到无所不包的“全量”时,人类就能够大大地提高趋利避害的准确性。试想,当 你一眼就看清全部冰山,你自然就能够准确地安全航行。可见,大数据特别是“全 量”的数据具有直观、结构清晰的特点,人类通过它,能够迅速把握事物的整体 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大数据是人类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 (4)“功能强大”常常是被人们夸大的基础,而夸大的最髙境界就是将被夸者 置于神龛之上。当大数据经拥戴走向登峰造极时,它作为人的工具的特性便急剧 弱化;相应地,它被赋予了某种超越工具的特性,大有替代人作为主体的部分作 用。收集数据也好,分析数据也罢,特别是使用数据,本来都是人作为数据的主 宰者所为。然而,大数据的神化,让这一切转化成了人在数据之下的被动适应 收集的数据越“大”,事物的直观性、整体性就越强,发展的趋势似乎就越容易 把握,问题的解决办法似乎就越明了,数据自身的主体功能似乎就越发突出,人 对数据的使用就越容易被数据对人的指挥所替代;而数据的指挥越是强势,人就
上海市杨浦区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一、积累应用(10 分) 1.按要求填空:(6 分) (1)不应有恨, ?(苏轼《 ·明 月几时有》) (2)荀子在《劝学》中提倡学习贵在坚持,即使天资再好,也不能一蹴而 就: , 。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天姥山夜间猛兽震憾人心的吼 声: , 。 2.按要求选择。(4 分) (1)下列各项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 A.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能看见校门一边站着一位同学,迎接师生们入校。。 B.她是传奇人物,她是脱口秀女王,她的故事讲不完。 C.暑假期间,两个师范大学的女生自愿前往贵族苗寨担任指导教师。 D.局里刚到一批保密材料,为保证材料安全,他只能在机要室阅读。 (2)秋日午后,满园桂香,你信步其中,哪句诗描绘此时景物最合适( ) A.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 B.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C.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D.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 二、阅读(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3-8 题。(17 分) 上帝、数据和故事(有删改) (1)关于“大数据”的名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2)在这句话中,大数据俨然成了一个新的“上帝”,人容易在如此理解里被 大数据所管控,不时地失去自我主体位置,最终导致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迷惘与失 误。 (3)通俗理解,“大数据”即是“大量”的数据。它解决了以往小部分数据时, 必须由局部去推测整体的困难。如在大海航行时,航行者发现冰山一角,以往必 须借助某种“算法”,去推测冰山的大小;在冰山“大数据”可得到时,整个冰 山便容易把握,航行者不需要任何“算法”去推测。而且,如果数据可以“大” 到无所不包的“全量”时,人类就能够大大地提高趋利避害的准确性。试想,当 你一眼就看清全部冰山,你自然就能够准确地安全航行。可见,大数据特别是“全 量”的数据具有直观、结构清晰的特点,人类通过它,能够迅速把握事物的整体、 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大数据是人类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 (4)“功能强大”常常是被人们夸大的基础,而夸大的最高境界就是将被夸者 置于神龛之上。当大数据经拥戴走向登峰造极时,它作为人的工具的特性便急剧 弱化;相应地,它被赋予了某种超越工具的特性,大有替代人作为主体的部分作 用。收集数据也好,分析数据也罢,特别是使用数据,本来都是人作为数据的主 宰者所为。然而,大数据的神化,让这一切转化成了人在数据之下的被动适应— 收集的数据越“大”,事物的直观性、整体性就越强,发展的趋势似乎就越容易 把握,问题的解决办法似乎就越明了,数据自身的主体功能似乎就越发突出,人 对数据的使用就越容易被数据对人的指挥所替代;而数据的指挥越是强势,人就
越容易屈从于数据的管控,这又会刺激起人们更多地去收集“更大”的数据,进 而叠加性地加固数据对人的指挥。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人退居于次位。 (5)这不是一种逻辑演论。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大数据”的人们,已经有了“宁 可相信数据,也不相信人”的初步理念。例如,一些公司招聘新员工时,完全依 赖于各种类型的考试成绩单和就读学校、学历、学位等组成的“大数据”,“准 比尔·盖茨、乔布斯类人士,肯定进入不了选择范围。在法律界,用“大数据 来分析人的犯罪倾向,并预测犯罪行为,提前给予监控,这实际上是对未来的犯 罪可能而非实际犯罪行为进行惩罚,显然有损于人的尊严;犯罪学上有“犯罪 性”和“犯罪”的区分,前者只是犯罪心理倾向,大量存在于人们之中,并非只 有犯罪的人才有,即使用“大数据”分析某人的犯罪性,也不能认定犯罪行为 定发生。过于绝对地依赖和笃信数据,不仅在具体事项里会出差错,重要的,是 人的主体性被侵犯,不论他们是招聘者还是被招聘者,也不论他们是“犯罪”的 怀疑者还是被怀疑者。这些情况正符合西方人关于人的“异化”之说。 (6)其实,就人类说话的方式而言,除了数据,我们还有故事。故事和数据的 不同,在于数据很大程度上是已经存在甚至于记录下来了的真实信息,而故事则 可能含有前者,却还可以去“虚构”或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人们 的交流和交往,少不得数据,也少不得故事。有时候,故事的重要,还在数据之 (7)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圣经》,它就是由故事组成的。其中有数据,有他 类信息,更有某种“上帝”赋予人类的精神期盼一实质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 价值理念创设,或者说,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意识形态构建。正是这样的构 建,创造了西方世界的文明史基础。《圣经》的历史地位高度,自不待言。 (8)华夏文明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包括黄仁宇先生在内的许多历史学家,只 能依据历史留下来的有限资料或“数据”,去分析、推测甚至于想象历史的过程 构建某种历史观或是意识形态。我们当下看到的华夏文明史,有真实的历史记录, 更多的则是历史“故事”的创造。在某种意义上讲,历史中的大多数细节,不是 历史中人的言行自然记录,一定是他人或史家的推测或“虚构”。延续着中华数 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或价值观,并不因为这些“虚构”而失色。相反,正是它们 组合成了较为清晰的文明色谱,让后人承接了文化的精髓而繁衍了强大的华夏民 族 (9)现代计算机、网络、传感和移动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出了大数据的时 代。当下人类历史的许多细节,已经被有形和无形中存在的设施所自动记录,并 且由庞大的存储系统保留下来,不再需要史家的“虚 构 (10)从纯粹技术的角度讲,这是可能的。可以想象,当人类一切的言行,自然 界的所有变化,都能够时时刻刻地被传感器、移动网络和存储设备所收集时,历 史本身的“大数据”就已经集合起来,“虚构”历史细节的空间就没有了 (11)然而,即使是史家完全没有必要去“虚构”历史,也无法不去“创造”由 史而来的价值观、信仰或是在精神层面上完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于整个 人类社会生存和延续的正向理念。现代的数据可以是很大,大到足以让人看清经 历的所有细节,但它们不会自动地生成价值评说和善恶区分,更不会自动形成某 种意识形态。由大数据组成的历史经历,有其自身的存在逻辑,却未必是人类走
越容易屈从于数据的管控,这又会刺激起人们更多地去收集“更大”的数据,进 而叠加性地加固数据对人的指挥。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人退居于次位。 (5)这不是一种逻辑演论。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大数据”的人们,已经有了“宁 可相信数据,也不相信人”的初步理念。例如,一些公司招聘新员工时,完全依 赖于各种类型的考试成绩单和就读学校、学历、学位等组成的“大数据”,“准” 比尔·盖茨、乔布斯类人士,肯定进入不了选择范围。在法律界,用“大数据” 来分析人的犯罪倾向,并预测犯罪行为,提前给予监控,这实际上是对未来的犯 罪可能而非实际犯罪行为进行惩罚,显然有损于人的尊严;犯罪学上有“犯罪 性”和“犯罪”的区分,前者只是犯罪心理倾向,大量存在于人们之中,并非只 有犯罪的人才有,即使用“大数据”分析某人的犯罪性,也不能认定犯罪行为一 定发生。过于绝对地依赖和笃信数据,不仅在具体事项里会出差错,重要的,是 人的主体性被侵犯,不论他们是招聘者还是被招聘者,也不论他们是“犯罪”的 怀疑者还是被怀疑者。这些情况正符合西方人关于人的“异化”之说。 (6)其实,就人类说话的方式而言,除了数据,我们还有故事。故事和数据的 不同,在于数据很大程度上是已经存在甚至于记录下来了的真实信息,而故事则 可能含有前者,却还可以去“虚构”或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人们 的交流和交往,少不得数据,也少不得故事。有时候,故事的重要,还在数据之 上。 (7)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圣经》,它就是由故事组成的。其中有数据,有他 类信息,更有某种“上帝”赋予人类的精神期盼—实质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 价值理念创设,或者说,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意识形态构建。正是这样的构 建,创造了西方世界的文明史基础。《圣经》的历史地位高度,自不待言。 (8)华夏文明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包括黄仁宇先生在内的许多历史学家,只 能依据历史留下来的有限资料或“数据”,去分析、推测甚至于想象历史的过程, 构建某种历史观或是意识形态。我们当下看到的华夏文明史,有真实的历史记录, 更多的则是历史“故事”的创造。在某种意义上讲,历史中的大多数细节,不是 历史中人的言行自然记录,一定是他人或史家的推测或“虚构”。延续着中华数 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或价值观,并不因为这些“虚构”而失色。相反,正是它们, 组合成了较为清晰的文明色谱,让后人承接了文化的精髓而繁衍了强大的华夏民 族。 (9)现代计算机、网络、传感和移动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出了大数据的时 代。当下人类历史的许多细节,已经被有形和无形中存在的设施所自动记录,并 且由庞大的存储系统保留下来,不再需要史家的“虚 构”。 。 (10)从纯粹技术的角度讲,这是可能的。可以想象,当人类一切的言行,自然 界的所有变化,都能够时时刻刻地被传感器、移动网络和存储设备所收集时,历 史本身的“大数据”就已经集合起来,“虚构”历史细节的空间就没有了。 (11)然而,即使是史家完全没有必要去“虚构”历史,也无法不去“创造”由 史而来的价值观、信仰或是在精神层面上完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于整个 人类社会生存和延续的正向理念。现代的数据可以是很大,大到足以让人看清经 历的所有细节,但它们不会自动地生成价值评说和善恶区分,更不会自动形成某 种意识形态。由大数据组成的历史经历,有其自身的存在逻辑,却未必是人类走
向未来的合理存在,如一味追求经济速度的发展经历,并不表明人类美好未来会 在此种速度下到来。只有人类自身和谐、圆融地发展,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才是 人类的长久发展之道。当历史的细节不需要“虚构”时,人类历史的信仰和价值 观,仍然还是需要创造的。事实上,以往史家“虚构”历史细节,根本不是就“虚 构”而为,而是冲着信仰和价值观来的 3.第(1)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2分) 4.第(5)段中“异化”在文中的含义 是 。(2分) 5.第(6)段中提到“有时候,故事的重要,还在数据之上”,阅读后文,请说 明理由 (2分) 6.第(9)段的横线处,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下列各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虚构”的就不是历史? B.然而是不是虚构一旦没有了,数据就会成为值得信赖的“历史学家”? C.然而是不是技术手段的进步,最终会将人类社会的一切都自动记录下来,从而 消灭史家的“虚构”呢 D.如果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历史学家有消失的必要呢? 7.下列各个选项中,人类对数据的认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在“大数据”的认知问题上,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始终应当是第一位的。 B.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会成为“全量”数据。 C.由于“量变带来质变”,大数据会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 D.人类使用大数据的方式,正是自身信仰和价值观的体现 8.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4分) 玩具 1)我有生的第一个玩具是一只红色的小汽车,不足一尺长,铁皮轧制的外壳 非常简单,有几个窗但是没有门,从窗间望见一个惯性轮,把后车轮在地上摩擦 便能“嗷嗷—一”地跑。我现在还听得见它的声音。我不记得它最终是怎样离开 我的了,有时候我设想它现在在哪儿,或者它现在变成了什么存在于何处。 (2)但是我记得它是怎样来的。那天可谓双喜临门,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玩,并 且说舅舅要给我买那样一只小汽车。母亲给我扣领口上的纽扣时,我记得心里充 满庄严;在那之前和在那之后很久,我不知道世上还有比那小汽车更美妙更奢侈 的玩具。到了北海门前,东张西望并不见舅舅的影。我提醒母亲:舅舅是不是真 的要给我买个小汽车?母亲说:“好吧,你站在这儿等着,别动,我一会儿就回 来。”母亲就走进旁边的一排老屋。我站在离那排老屋几米远的地方张望,可能 就从这时,那排老屋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很髙很高的青灰色台阶,走进了 我永不磨灭的记忆。独自站了一会儿我忽然醒悟,那是一家商店,可能舅舅早已 经在里面给我买小汽车呢,我便走过去,爬上很高很高的台阶。屋里人很多,到 处都是腿,我试图从拥挤的腿之间钻过去靠近柜台,但每一次都失败,刚望见柜 台就又被那些腿挤开。那些腿基本上是蓝色的,不长眼睛。我在那些蓝色的漩涡
向未来的合理存在,如一味追求经济速度的发展经历,并不表明人类美好未来会 在此种速度下到来。只有人类自身和谐、圆融地发展,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才是 人类的长久发展之道。当历史的细节不需要“虚构”时,人类历史的信仰和价值 观,仍然还是需要创造的。事实上,以往史家“虚构”历史细节,根本不是就“虚 构”而为,而是冲着信仰和价值观来的。 3.第(1)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是 。(2 分) 4.第(5)段中“异化”在文中的含义 是 。(2 分) 5.第(6)段中提到“有时候,故事的重要,还在数据之上”,阅读后文,请说 明理由。 。(2 分) 6.第(9)段的横线处,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下列各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如果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虚构”的就不是历史? B.然而是不是虚构一旦没有了,数据就会成为值得信赖的“历史学家”? C.然而是不是技术手段的进步,最终会将人类社会的一切都自动记录下来,从而 消灭史家的“虚构”呢? D.如果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历史学家有消失的必要呢? 7.下列各个选项中,人类对数据的认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在“大数据”的认知问题上,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始终应当是第一位的。 B.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会成为“全量”数据。 C.由于“量变带来质变”,大数据会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 D.人类使用大数据的方式,正是自身信仰和价值观的体现。 8.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9-12 题。(14 分) 玩具 (1)我有生的第一个玩具是一只红色的小汽车,不足一尺长,铁皮轧制的外壳 非常简单,有几个窗但是没有门,从窗间望见一个惯性轮,把后车轮在地上摩擦 便能“嗷嗷——”地跑。我现在还听得见它的声音。我不记得它最终是怎样离开 我的了,有时候我设想它现在在哪儿,或者它现在变成了什么存在于何处。 (2)但是我记得它是怎样来的。那天可谓双喜临门,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玩,并 且说舅舅要给我买那样一只小汽车。母亲给我扣领口上的纽扣时,我记得心里充 满庄严;在那之前和在那之后很久,我不知道世上还有比那小汽车更美妙更奢侈 的玩具。到了北海门前,东张西望并不见舅舅的影。我提醒母亲:舅舅是不是真 的要给我买个小汽车?母亲说:“好吧,你站在这儿等着,别动,我一会儿就回 来。”母亲就走进旁边的一排老屋。我站在离那排老屋几米远的地方张望,可能 就从这时,那排老屋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很高很高的青灰色台阶,走进了 我永不磨灭的记忆。独自站了一会儿我忽然醒悟,那是一家商店,可能舅舅早已 经在里面给我买小汽车呢,我便走过去,爬上很高很高的台阶。屋里人很多,到 处都是腿,我试图从拥挤的腿之间钻过去靠近柜台,但每一次都失败,刚望见柜 台就又被那些腿挤开。那些腿基本上是蓝色的,不长眼睛。我在那些蓝色的漩涡
里碰来转去,终于眼前一亮,却发现又站在商店门外了。不见舅舅也不见母亲, 我想我还是站到原来的地方去吧,就又爬下很高很高的台阶,远远地望那绿色的 门窗和红色的梁柱。一眨眼,母亲不知从哪儿来了,手里托着那只小汽车。我便 有生第一次摸到了它,才看清它有几个像模像样的窗但是没有门一一对此我一点 都没失望,只是有过一秒钟的怀疑和随后好几年的设想,设想它应该有怎样一个 门才好。我是一个容易惭愧的孩子,抱着那只小汽车觉得不应该只是欢喜。我问: “舅舅呢,他怎么还不出来?”母亲愣一下,随我的目光向那商店高高的台阶上 张望,然后笑了说:“不,舅舅没来。”“不是舅舅给我买吗?”“是,舅舅给 你买的。”“可他没来呀?”“他给我钱,让我给你买。”这下我听懂了,我说: “是舅舅给的钱,是您给我买的对吗?”“对。”“那您为什么说是舅舅给我买 的呢?”“舅舅给的钱,就是舅舅给你买的。”我又糊涂了:“可他没来他怎么 买呢?”那天在北海的大部分时间,母亲都在给我解释为什么这只小汽车是舅舅 给我买的。我听不懂,无论母亲怎样解释我绝不能理解。甚至在以后的好几年中 我依然冥顽不化固执己见,每逢有人问到那只小汽车的来历,我坚持说:“我妈 给我买的。”或者再补充一句:“舅舅给的钱,我妈进到那排屋子里去给我买 的 (3)对,那排屋子: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柱子,很高很高的青灰色台阶。我永 远不会忘。惠特曼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一段:“有一个孩子逐日向前走去:/他看 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倾向那东西;/于是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 或在那二天的某一部分,/或继续了好几年,或好几年结成的伸展着的好几个时 代。”正是这样,那排老屋成了我的一部分。很多年后,当母亲和那只小汽车都 已离开我,当童年成为无比珍贵的回忆之时,我曾几次想再去看看那排老屋。可 是非常奇怪,我找不到它。它孤零且残缺地留在我的印象里,绿色的门窗红色的 梁柱和高髙的台阶…但没有方位没有背景周围全是虚空。我不再找它。空间中 的那排屋子可能已经拆除,多年来它只作为我的一部分存在于我的时间里 (4)但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了它。事实上我很多次就从它旁边走过,只是我从 没想到那可能就是它。它的台阶是那样矮,以致我从来没把它放在心上。但那天 我又去北海,在它跟前偶尔停留,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往那台阶上爬,他吃力地 爬甚至手脚并用,我猛然醒悟,这么多年我竟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逻辑:那台阶 并不随着我的长高而长高。这时我才仔细打量它。绿色的门窗,对,红色的柱子 和青灰色的台阶,对,是它,理智告诉我那应该就是它。心头一热,无边的往事 瞬间涌来。我定定神退后几米,相信退到了当年的位置并像当年那样张望它。但 是张望越久它越陌生,眼前的它与记忆中的它相去越远。从这时起,那排屋子 分为二,成为我的两部分,大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两部分。那么,如果我写它, 我应该按照哪一个呢?我开始想:真实是什么。设若几十年后我老态龙钟再来看 它,想必它会一分为三成为我生命的三部分。那么真实,尤其说到客观的真实, 到底是指什么? 9.文中反复出现“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高高的台阶”,其作用 是 (3分) 10.文中写到若十年后,“我找不到它,它孤零且残缺地留在我的印象里”,“但 没有方位没有背景周围全是虚空”,“张望越久它越陌生”,请综合分析作者在 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1.以童年的视角叙述,是本文一大特色。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 12.联系全文,对第(3)段中惠特曼的诗句进行解读。(3分)
里碰来转去,终于眼前一亮,却发现又站在商店门外了。不见舅舅也不见母亲, 我想我还是站到原来的地方去吧,就又爬下很高很高的台阶,远远地望那绿色的 门窗和红色的梁柱。一眨眼,母亲不知从哪儿来了,手里托着那只小汽车。我便 有生第一次摸到了它,才看清它有几个像模像样的窗但是没有门——对此我一点 都没失望,只是有过一秒钟的怀疑和随后好几年的设想,设想它应该有怎样一个 门才好。我是一个容易惭愧的孩子,抱着那只小汽车觉得不应该只是欢喜。我问: “舅舅呢,他怎么还不出来?”母亲愣一下,随我的目光向那商店高高的台阶上 张望,然后笑了说:“不,舅舅没来。”“不是舅舅给我买吗?”“是,舅舅给 你买的。”“可他没来呀?”“他给我钱,让我给你买。”这下我听懂了,我说: “是舅舅给的钱,是您给我买的对吗?”“对。”“那您为什么说是舅舅给我买 的呢?”“舅舅给的钱,就是舅舅给你买的。”我又糊涂了:“可他没来他怎么 买呢?”那天在北海的大部分时间,母亲都在给我解释为什么这只小汽车是舅舅 给我买的。我听不懂,无论母亲怎样解释我绝不能理解。甚至在以后的好几年中 我依然冥顽不化固执己见,每逢有人问到那只小汽车的来历,我坚持说:“我妈 给我买的。”或者再补充一句:“舅舅给的钱,我妈进到那排屋子里去给我买 的。” (3)对,那排屋子: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柱子,很高很高的青灰色台阶。我永 远不会忘。惠特曼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一段:“有一个孩子逐日向前走去;/他看 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倾向那东西;/于是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 或在那一天的某一部分,/或继续了好几年,或好几年结成的伸展着的好几个时 代。”正是这样,那排老屋成了我的一部分。很多年后,当母亲和那只小汽车都 已离开我,当童年成为无比珍贵的回忆之时,我曾几次想再去看看那排老屋。可 是非常奇怪,我找不到它。它孤零且残缺地留在我的印象里,绿色的门窗红色的 梁柱和高高的台阶……但没有方位没有背景周围全是虚空。我不再找它。空间中 的那排屋子可能已经拆除,多年来它只作为我的一部分存在于我的时间里。 (4)但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了它。事实上我很多次就从它旁边走过,只是我从 没想到那可能就是它。它的台阶是那样矮,以致我从来没把它放在心上。但那天 我又去北海,在它跟前偶尔停留,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往那台阶上爬,他吃力地 爬甚至手脚并用,我猛然醒悟,这么多年我竟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逻辑:那台阶 并不随着我的长高而长高。这时我才仔细打量它。绿色的门窗,对,红色的柱子 和青灰色的台阶,对,是它,理智告诉我那应该就是它。心头一热,无边的往事 瞬间涌来。我定定神退后几米,相信退到了当年的位置并像当年那样张望它。但 是张望越久它越陌生,眼前的它与记忆中的它相去越远。从这时起,那排屋子一 分为二,成为我的两部分,大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两部分。那么,如果我写它, 我应该按照哪一个呢?我开始想:真实是什么。设若几十年后我老态龙钟再来看 它,想必它会一分为三成为我生命的三部分。那么真实,尤其说到客观的真实, 到底是指什么? 9.文中反复出现“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高高的台阶”,其作用 是 。(3 分) 10.文中写到若十年后,“我找不到它,它孤零且残缺地留在我的印象里”,“但 没有方位没有背景周围全是虚空”,“张望越久它越陌生”,请综合分析作者在 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4 分) 11.以童年的视角叙述,是本文一大特色。请对此进行赏析。(4 分) 12.联系全文,对第(3)段中惠特曼的诗句进行解读。(3 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3-15题。(8分)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①见说:即“听说”。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②君平:西汉严遵, 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13.符合这首诗体裁的是()(1分) A.古体诗 B.七律 C.近体 诗 D.排律 14.颔联写出了环境的()(2分) A.雄伟 B优美 劣 D.险峻 15.景物描写常常是送别诗不可或缺的。请对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加以鉴赏。(5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5分)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 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 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 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 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 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 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 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 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2分) (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2)时矫首而遐观()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2分) (1)景翳翳以将入 A.景色 B.大 C.情 况 D.日光 (2)善万物之得时 A.好的 B.羡慕 C.善 良 D.擅长 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云无心以出岫 引壶觞以自酌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 13-15 题。(8 分)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①,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释】①见说:即“听说”。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②君平:西汉严遵, 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13.符合这首诗体裁的是( )(1 分) A.古体诗 B.七律 C.近体 诗 D.排律 14.颔联写出了环境的( )(2 分) A.雄伟 B.优美 C.恶 劣 D.险峻 15.景物描写常常是送别诗不可或缺的。请对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加以鉴赏。(5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6-21 题。(15 分)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 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 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 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 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 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 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 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 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2 分) (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 (2)时矫首而遐观( )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2 分) (1)景翳翳以将入 A.景色 B.大 C.情 况 D.日光 (2)善万物之得时 A.好的 B.羡慕 C.善 良 D.擅长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云无心以出岫 引壶觞以自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