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 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 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作出贡献。 综合未来五年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十二五”时期上海经济 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 市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率先突破,人民生 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具体是: 一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 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预期为8%左右。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 构基本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 右。单位土地产出率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一城市创新活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 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3%左右,每百 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600件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比2010年翻一番。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创 新氛围日益浓厚,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劳动者素质稳步提高,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5%。 一城市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初步形 成,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内融资总额比重达到30%,航运服 务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5%左右,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市进 出口总额比重达到25%左右。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迈入国际先 进行列,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文化创意 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左右,城市文化更加繁 荣、更具魅力。城市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 本形成。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居民收入持续稳定 增长,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不低于人均生产总值 9
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 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 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作出贡献。 综合未来五年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十二五暠时期上海经济 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四个中心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 市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率先突破,人民生 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具体是: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 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预期为8%左右。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 构基本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65% 左 右。单位土地产出率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城市创新活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 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3%左右,每百 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600件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比2010年翻一番。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创 新氛围日益浓厚,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劳动者素质稳步提高,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5%。 ———城市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四个中心暠核心功能初步形 成,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内融资总额比重达到30%,航运服 务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5%左右,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市进 出口总额比重达到25%左右。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迈入国际先 进行列,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文化创意 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左右,城市文化更加繁 荣、更具魅力。城市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 本形成。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居民收入持续稳定 增长,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不低于人均生产总值 9
增长率。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 善。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人民群众 获得更优质、多样、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 界先进水平。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100万套(间)左右。就业 岗位持续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一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 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 排放减少率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新的饮用水 标准,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比“十一五”期末减少20%以上,生活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 一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示范作 用充分显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能 力进一步增强,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明显提 高。开放型经济和城市国际化程度达到新水平。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民主协商充分发展,人民 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取得新 突破,努力使上海成为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和法治环境最好的地 区之一。 表21“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类序 指标名称 属性 别号 单位 2015年 1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 预期性 8左右 2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预期性 与经济同步增长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 % 预期性 65左右 盞 产总值比重 4 居民消费率 % 预期性 42左右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 % 预期性 市生产总值比重 55左右 10
增长率。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 善。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人民群众 获得更优质、多样、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 界先进水平。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100万套(间)左右。就业 岗位持续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 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 排放减少率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新的饮用水 标准,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比“十一五暠期末减少20%以上,生活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示范作 用充分显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能 力进一步增强,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明显提 高。开放型经济和城市国际化程度达到新水平。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民主协商充分发展,人民 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取得新 突破,努力使上海成为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和法治环境最好的地 区之一。 表2灢1 “十二五暠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类 别 序 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2015年 结 构 效 益 1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 预期性 8左右 2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预期性 与经济同步增长 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 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65左右 4 居民消费率 % 预期性 42左右 5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 市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55左右 10
(续表) 类序 别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2015年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 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 % 预期性 3.3左右 创 7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亿元 预期性 比2010年翻一番 新能力 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 权数 灰 预期性 600左右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 9 % 35 等教育的比例 预期性 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 10 内融资总额比重 预期性 o 11 航运服务业收入年均增 长率 % 预期性 15左右 服 12商品销售总额 万亿元 预期性 8.7 13 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市 功 进出口总额比重 % 预期性 25左右 能 14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 个 预期性 五年100 15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 市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12左右 16 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 盖率 % 预期性 90以上 17城镇登记失业率 % 预期性 4.5以内 18 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不低于人均 实际增长率 % 生产总值增长率 社 19 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 万套 约束性 五年累计 套(间)数 (间) 100左右 会 20 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预期性 50 21 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 政支出比重 % 约束性 15 22居民平均预期寿命 预期性 81以上 23 享受社会化养老服务人数 万人 约束性 43左右 11
(续表) 类 别 序 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2015年 创 新 能 力 6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 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 % 预期性 3.3左右 7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亿元 预期性 比2010年翻一番 8 每 百 万 人 口 发 明 专 利 授 权数 件 预期性 600左右 9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 等教育的比例 % 预期性 35 服 务 功 能 10 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 内融资总额比重 % 预期性 30 11 航运 服 务 业 收 入 年 均 增 长率 % 预期性 15左右 12 商品销售总额 万亿元 预期性 8.7 13 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市 进出口总额比重 % 预期性 25左右 14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 个 预期性 五年100 15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 市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12左右 16 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 盖率 % 预期性 90以上 社 会 民 生 17 城镇登记失业率 % 预期性 4.5以内 18 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实际增长率 % 预期性 不低于人均 生产总值增长率 19 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 套(间)数 万套 (间) 约束性 五年累计 100左右 20 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 预期性 50 21 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 政支出比重 % 约束性 15 22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 岁 预期性 81以上 23 享受社会化养老服务人数 万人 约束性 43左右 11
(续表) 类序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2015年 别 24 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 % 预期性 1.5左右 25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 低率 % 约束性 18 26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 完成国家 放量降低率 % 约束性 下达目标 21 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 亿元/ 预期性 70左右 平方公里 28 供水水质 约束性 达到国家新标准 资 节能环保!人相当干全市 29 生产总值比例 % 预期性 4~5 源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率 30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 % 约束性 完成国家 环 化硫、氮氧化物) 下达目标 境 31 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 少率 % 预期性 20以上 32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约束性 95以上 33城镇污水处理率 号 约束性 85 34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15 35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预期性 90左右 第三章迈向“四个中心” 落实“四个中心”国家战略,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着力 点,全力推进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不断提高经济综合 实力,全方位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经济中心城市的国 际地位,为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奠定 12
(续表) 类 别 序 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2015年 人 口 资 源 环 境 24 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 % 预期性 1.5左右 25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 低率 % 约束性 18 26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 放量降低率 % 约束性 完成国家 下达目标 27 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 亿元/ 平方公里 预期性 70左右 28 供水水质 — 约束性 达到国家新标准 29 节能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 生产总值比例 % 预期性 4~5 30 主要 污 染 物 排 放 减 少 率 (化学需氧量、氨 氮、二 氧 化硫、氮氧化物) % 约束性 完成国家 下达目标 31 人均 生 活 垃 圾 处 理 量 减 少率 % 预期性 20以上 32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约束性 95以上 33 城镇污水处理率 % 约束性 85 34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15 35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预期性 90左右 第三章 迈向“四个中心暠 落实“四个中心暠国家战略,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着力 点,全力推进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不断提高经济综合 实力,全方位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经济中心城市的国 际地位,为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奠定 12
坚实基础。 专栏3-1加快建设上海“四个中心” 1991年,邓小平同志到上海视察时提出:“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 地位,首先要靠上海。”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尽快把上海 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 区经济的新飞跃”。2001年国务院批复《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上海 要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2009年4月,国务院正式 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 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从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 明确了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 务和政策措施,对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节金融中心国际化取得重大突破 抓住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的战略机遇, 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先行先试和营造环境为重点,不断 提高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和资源配置功能。 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着力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 设,加快提升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衍生品、黄金、 产权等重要市场的功能和国际化程度,积极推进证券交易所国际 板市场、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票据市场、保险交易市场、信托 受益权转让市场等建设。不断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加快开 发固定收益类产品,加快推出新的能源类大宗产品期货,探索推出 黄金ETF、股指期权以及汇率、利率、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为基 础的金融衍生品。 加快建设人民币跨境投融资平台。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 放,继续推动经常项目下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争取人民币资本项 目可兑换在上海先行先试。鼓励发展相关的融资、担保、对外直接 13
坚实基础。 专栏3灢1 加快建设上海“四个中心暠 1991年,邓小平同志到上海视察时提出:“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 地位,首先要靠上海。暠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尽快把上海 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 区经济的新飞跃暠。2001年国务院批复《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上海 要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2009年4月,国务院正式 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 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从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 明确了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 务和政策措施,对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暠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节 金融中心国际化取得重大突破 抓住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的战略机遇, 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先行先试和营造环境为重点,不断 提高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和资源配置功能。 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着力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 设,加快提升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衍生品、黄金、 产权等重要市场的功能和国际化程度,积极推进证券交易所国际 板市场、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票据市场、保险交易市场、信托 受益权转让市场等建设。不断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加快开 发固定收益类产品,加快推出新的能源类大宗产品期货,探索推出 黄金 ETF、股指期权以及汇率、利率、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为基 础的金融衍生品。 加快建设人民币跨境投融资平台。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 放,继续推动经常项目下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争取人民币资本项 目可兑换在上海先行先试。鼓励发展相关的融资、担保、对外直接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