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实地调查法 按照传统的观点,实地研究是与人类学联系在一起的,已经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最近 三四十年,实地研究日益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重视。这种重视源于教育界对定性研究不断增长 的兴趣。本章主要论述教育调査中的实地研究一一实地调查,包括实地调查的涵义,实地调 查的过程,实地调查中收集资料的方法,实地调查的注意事项以及实地调査案例。 第一节什么是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的涵义 要说明什么是实地调查法,必须从社会学的实地研究说起。实地研究,也被称为人种志 研究,是定性研究方法中发展较快、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起源于20世 纪初,60年代兴起于美国,80年代后得到普及。有人界定为:“人种志研究是在广义的文化 概念下对特定的文化情境作深入、解析性的描述。人种志研究大量依赖于对硏究对象的观察 描述、定性判断或解释。它发生在自然的情境中,重视过程,旨在获得整体画面。人种志研 究经常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研究着手之前很少有具体的假设。” 教育调查中的实地研究,一般称为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是在没有理论假设的基础上 研究者直接参与教育活动并收集资料,然后依靠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 般性结论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査所收集的资料常常不是数字而是描述性的材料,而且研究 者对现场的体验和感性认识也是实地研究的特色。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和体验相 比,实地调查是有目的、有意识和更系统、更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实地调查法的特点 1.研究过程持续时间长。实地调査者不可能在短期内对大量的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考 察,而且实地调查通常以研究个案见长,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 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有更充分的认识和情感交流。实地调查者需要结合当时、当 地的情况并设身处地解释和判断观察到的现象。这往往渗透着研究者本人对现象本质和行为 意义的理解 3.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问卷调査、观察调査等收集资料方法比较单一。实地调査 法综合了多种收集资料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文件收集法、心理测验法(如 投射法)等,常采用录像机和照相机等工具。其中以参与观察和访谈为最主要的资料收集方 4.实地调査法非常强调硏究者是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一种工具。研究者在实地定性硏究 时,需要广泛地运用自己的经验、想象、智慧和情感。 ①(美)威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1 第九章 实地调查法 按照传统的观点,实地研究是与人类学联系在一起的,已经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最近 三四十年,实地研究日益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重视。这种重视源于教育界对定性研究不断增长 的兴趣。本章主要论述教育调查中的实地研究——实地调查,包括实地调查的涵义,实地调 查的过程,实地调查中收集资料的方法,实地调查的注意事项以及实地调查案例。 第一节 什么是实地调查法 一、实地调查法的涵义 要说明什么是实地调查法,必须从社会学的实地研究说起。实地研究,也被称为人种志 研究,是定性研究方法中发展较快、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起源于 20 世 纪初,60 年代兴起于美国,80 年代后得到普及。有人界定为:“人种志研究是在广义的文化 概念下对特定的文化情境作深入、解析性的描述。人种志研究大量依赖于对研究对象的观察、 描述、定性判断或解释。它发生在自然的情境中,重视过程,旨在获得整体画面。人种志研 究经常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研究着手之前很少有具体的假设。”① 教育调查中的实地研究,一般称为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是在没有理论假设的基础上, 研究者直接参与教育活动并收集资料,然后依靠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 一般性结论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所收集的资料常常不是数字而是描述性的材料,而且研究 者对现场的体验和感性认识也是实地研究的特色。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和体验相 比,实地调查是有目的、有意识和更系统、更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地调查法的特点 1.研究过程持续时间长。实地调查者不可能在短期内对大量的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考 察,而且实地调查通常以研究个案见长,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 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有更充分的认识和情感交流。实地调查者需要结合当时、当 地的情况并设身处地解释和判断观察到的现象。这往往渗透着研究者本人对现象本质和行为 意义的理解。 3.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问卷调查、观察调查等收集资料方法比较单一。实地调查 法综合了多种收集资料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文件收集法、心理测验法(如 投射法)等,常采用录像机和照相机等工具。其中以参与观察和访谈为最主要的资料收集方 法。 4.实地调查法非常强调研究者是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一种工具。研究者在实地定性研究 时,需要广泛地运用自己的经验、想象、智慧和情感。 ①(美)威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0 页
5.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实地调査法更多的是对研究对象和现场气 氛的感悟和理解,没有实证性的数据。研究者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对资料实施定性分析。 6.研究结论只具有参考的性质。实地调査法结论并不是探究的最终结果,往往指导硏 究者进一步观察,以便获得更深刻、更新颖的资料,得出新的结论或改善先前的结论。 、实地调查法的优点和局限 (一)实地调查法的优点 1.深入 实地调查法对于研究行为和态度的细微差异以及考察长时间的过程特别有效。它可以比 较深入地探寻被研究对象的特征,通过尽可能直接地观察来考察一种教育现象,能给研究者 提供系统的观点。 2.灵活 可以随时修正研究设计,甚至可以在任何机会来临时随时准备进行现场调查。实地调查 法的这种灵活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结论和设想也会不断变更 3.经济 实地调查法的花费相对较少,研究者带着一个本子和一支笔的情况下进行。当然,这并 不是说实地调査的花费绝对很少,有些研究可能会需要许多训练有素的观察者,也可能需要 昂贵的记录器材。 (二)实地调查法的局限 1.由于实地调査法是以定性为取向,所以很少能针对大型群体进行精确的统计性陈述。 2.实地调查法得出的结论只是可能的,而不一定是客观的、精确的。 四、实地调查法的适用范围 1.适用于研究那些不宜简单定量的教育课题 2.适用于研究教育中结构较为松散的问题。如学生的问题行为、非正式组织的研究等。 3.适用于研究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教育过程。例如,研究家长教育方式对不同年龄的 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 4.适用于研究只有在自然背景中才能很好理解的态度和行为。比如,对学生与教师之 间的互动方式的研究。 第二节怎样进行实地调查 经过长期研究经验的积累,一般把实地调查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进入现场 研究和整理资料, 准备阶段 (一)查阋文献 准备阶段的首要工作是阅读文献。查阅所有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增加对研究对象的
2 5.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实地调查法更多的是对研究对象和现场气 氛的感悟和理解,没有实证性的数据。研究者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对资料实施定性分析。 6.研究结论只具有参考的性质。实地调查法结论并不是探究的最终结果,往往指导研 究者进一步观察,以便获得更深刻、更新颖的资料,得出新的结论或改善先前的结论。 三、实地调查法的优点和局限 (一)实地调查法的优点 1.深入 实地调查法对于研究行为和态度的细微差异以及考察长时间的过程特别有效。它可以比 较深入地探寻被研究对象的特征,通过尽可能直接地观察来考察一种教育现象,能给研究者 提供系统的观点。 2.灵活 可以随时修正研究设计,甚至可以在任何机会来临时随时准备进行现场调查。实地调查 法的这种灵活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结论和设想也会不断变更。 3.经济 实地调查法的花费相对较少,研究者带着一个本子和一支笔的情况下进行。当然,这并 不是说实地调查的花费绝对很少,有些研究可能会需要许多训练有素的观察者,也可能需要 昂贵的记录器材。 (二)实地调查法的局限 1.由于实地调查法是以定性为取向,所以很少能针对大型群体进行精确的统计性陈述。 2.实地调查法得出的结论只是可能的,而不一定是客观的、精确的。 四、实地调查法的适用范围 1.适用于研究那些不宜简单定量的教育课题。 2.适用于研究教育中结构较为松散的问题。如学生的问题行为、非正式组织的研究等。 3.适用于研究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教育过程。例如,研究家长教育方式对不同年龄的 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 4.适用于研究只有在自然背景中才能很好理解的态度和行为。比如,对学生与教师之 间的互动方式的研究。 第二节 怎样进行实地调查 经过长期研究经验的积累,一般把实地调查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进入现场 研究和整理资料。 一、准备阶段 (一)查阅文献 准备阶段的首要工作是阅读文献。查阅所有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增加对研究对象的
了解,以便确定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框架 (二)请教同行 根据文献提供的信息,可以向已经做过同类研究的人请教其对于研究议题的看法。例如 研究社会各界对高考语文试卷的反应,就可以向那些曾经做过此类研究的人员请教,了解他 们的经验和教训。 (三)专门准备 1.如果硏究问题对现场中的人来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他们就可能拒绝合作。那么研 究者可以考虑事先到现场进行一个初步的调查,看在那里从事此类研究是否可行。或者,研 究者可以先在现场做一个不太敏感的研究项目,借此了解现场中的人对外来研究者的基本态 度。然后决定自己是否应该从事先前已经计划好的项目。如果研究者针对一项研究设计了几 种不同的研究方案,也可以先到实地作一个预研究,了解哪种方案比较合适。 2.研究者应该设法了解现场的权力结构、人员关系以及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如果研 究者认识现场的人或者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可以和这些人取得联系,尽量充分地了解现场的 情况,听取他们对进入现场的建议。如果研究者不认识现场中的人,可以事先了解现场中有 没有态度比较开明、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如果有这样的人,研究者可亲自上门拜访,看对方 对进入现场有什么建议。 3.为了增加自己身份的“可信度”,研究者可以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请自己单位的领导 写一封介绍信,或者请被研究单位的上级领导写一封批文。但是这么做的时候必须十分小心 因为单位领导或上级的文件可能会给被研究者造成心理压力,使他们感觉自己是被迫参加研 究的。此外,官方的文件还可能使被研究者认为研究者有一定的“来头”,与上级机关串通 气来对他们进行“监督检查”,因此不愿意与研究者合作。 4.进入现场之前,研究者还应该学习一些与被研究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诀窍”。马克斯 威尔(1994)提出了协商研究关系的“4C”原则:(1)关系( connections);(2)交流 ( communication);(3)礼貌( courtesy);(4)合作( cooperation)。“关系”指通过一定的 人际关系与被硏究者建立信任和友好的关系;“交流”指硏究者应该心胸坦荡,愿意与被硏 究者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礼貌”指研究者尊重被研究者的风俗习惯,彬彬有礼,倾听 他们的心声;“合作”指在被研究者需要帮助时研究者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使研究成为一 种相互受益的行为。以上原则都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获得被研究者的信任。如果被研 究者对研究者产生了信任,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① 进入现场 (一)进入研究现场 1.进入研究现场的基本方式 隐蔽进入式。当研究者无法通过商议进入现场时,研究者只能采取隐蔽的方式进入。这 种方式使研究者避免了协商进入研究现场的困难,而且他有较多的个人自由,可以随时进出 现场。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弊端。由于研究者成了一个“完全参与者”,他只能在自己的角 色范围内与人交往。例如,一名研究人员在一个学校里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想利用自己 的教师身份平时进行隐蔽式研究。他也许可以通过与学生和其他教师交谈来了解学校里的 些情况以及这些人的想法,但是,不可能像一位公开的研究者那样就一些敏感性话题正式与 校长或其他管理人员访谈。而且,如果一旦暴露真相,不仅会使硏究者处境尴尬,还会使被 研究者感到受了欺騙和侮辱,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可能毁于一旦。 逐步暴露式。硏究开始时,硏究者可以简单地向被硏究者介绍硏究计划,然后随着被硏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156页
3 了解,以便确定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框架。 (二)请教同行 根据文献提供的信息,可以向已经做过同类研究的人请教其对于研究议题的看法。例如, 研究社会各界对高考语文试卷的反应,就可以向那些曾经做过此类研究的人员请教,了解他 们的经验和教训。 (三)专门准备 1.如果研究问题对现场中的人来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他们就可能拒绝合作。那么研 究者可以考虑事先到现场进行一个初步的调查,看在那里从事此类研究是否可行。或者,研 究者可以先在现场做一个不太敏感的研究项目,借此了解现场中的人对外来研究者的基本态 度。然后决定自己是否应该从事先前已经计划好的项目。如果研究者针对一项研究设计了几 种不同的研究方案,也可以先到实地作一个预研究,了解哪种方案比较合适。 2.研究者应该设法了解现场的权力结构、人员关系以及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如果研 究者认识现场的人或者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可以和这些人取得联系,尽量充分地了解现场的 情况,听取他们对进入现场的建议。如果研究者不认识现场中的人,可以事先了解现场中有 没有态度比较开明、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如果有这样的人,研究者可亲自上门拜访,看对方 对进入现场有什么建议。 3.为了增加自己身份的“可信度”,研究者可以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请自己单位的领导 写一封介绍信,或者请被研究单位的上级领导写一封批文。但是这么做的时候必须十分小心。 因为单位领导或上级的文件可能会给被研究者造成心理压力,使他们感觉自己是被迫参加研 究的。此外,官方的文件还可能使被研究者认为研究者有一定的“来头”,与上级机关串通 一气来对他们进行“监督检查”,因此不愿意与研究者合作。 4.进入现场之前,研究者还应该学习一些与被研究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诀窍”。马克斯 威尔(1994)提出了协商研究关系的“4C”原则:(1)关系(connections);(2)交流 (communication);(3)礼貌(courtesy);(4)合作(cooperation)。“关系”指通过一定的 人际关系与被研究者建立信任和友好的关系;“交流”指研究者应该心胸坦荡,愿意与被研 究者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礼貌”指研究者尊重被研究者的风俗习惯,彬彬有礼,倾听 他们的心声;“合作”指在被研究者需要帮助时研究者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使研究成为一 种相互受益的行为。以上原则都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获得被研究者的信任。如果被研 究者对研究者产生了信任,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① 二、进入现场 (一)进入研究现场 1.进入研究现场的基本方式 隐蔽进入式。当研究者无法通过商议进入现场时,研究者只能采取隐蔽的方式进入。这 种方式使研究者避免了协商进入研究现场的困难,而且他有较多的个人自由,可以随时进出 现场。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弊端。由于研究者成了一个“完全参与者”,他只能在自己的角 色范围内与人交往。例如,一名研究人员在一个学校里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想利用自己 的教师身份平时进行隐蔽式研究。他也许可以通过与学生和其他教师交谈来了解学校里的一 些情况以及这些人的想法,但是,不可能像一位公开的研究者那样就一些敏感性话题正式与 校长或其他管理人员访谈。而且,如果一旦暴露真相,不仅会使研究者处境尴尬,还会使被 研究者感到受了欺骗和侮辱,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可能毁于一旦。 逐步暴露式。研究开始时,研究者可以简单地向被研究者介绍研究计划,然后随着被研 ①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55—156 页
究者对自己信任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展开。其实,大部分被研究者并不需要了解研究的全部内 容和过程,他们最关心的是:“研究者是什么人?他到底要干什么?我能够从这个研究中得 到什么?”因此,研究者只要对解释一下这三个问题,不必详细介绍研究的具体程序和细节。 另外,研究的问题和方法都会随着研究的进行而不断变化,研究者事先设定的步骤不一定会 如期实施。一开始就向被研究者和盘托出一个复杂的研究计划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也可能不 符合今后真正发生的“客观实际”。被研究者也可能会对这个复杂的计划感到不知所措,不 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很好地与研究者合作,因而拒绝参加研究。 在有些情况下,两种方式可以结合。例如,我们知道被研究群体中有一部分人肯定会拒 绝参与研究,而其他人则没有异议。那么,我们可以对后者坦诚相告,而对前者则暂时保密, 随着研究的进行,那些知道底细的人会逐步把研究的情况告诉其他不知道的人。如果他们之 间相互信任,而研究者与所有的人又都已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那些事先没有被告知真相的人 到这个时候多半会接受既成事实 不过,这么做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果那些不知实情的人十分在意这件事情,而研究者尚 没有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他们可能会设法让研究半途搁浅。因此,可能的话,研究 者最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事先与所有被研究者一起以粗线条的方式讨论一下。②有些学者 认为,实地调查在某种方式和程度上常常是暗中的,秘密的,其原因是:③ (1)许多研究者通常是因个人的兴趣先进入某个现场看看,而后决定正式进行参与观 察研究。在这种情况下,除非研究者预先告知现场的人们他可能在这里进行研究,否则在进 入现场的初期,不可能完全避免某些无意的欺騙。而且,研究者最初使用暗中进入的策略, 常常只是为了无干扰地进入某个现场。等到他与研究对象建立了信任的关系,就可能告知其 研究的意图和兴趣 (2)在很多社会行为研究中,研究者不希望研究对象知道他正在进行研究什么,以免 研究对象呈现的行为受到影响。例如,在研究犯罪的亚文化时,或是为了获得真实的资料时, 隐蔽的策略是需要的 (3)有的研究者虽然使用公开进入现场的策略,也并非明白告知现场每个人其研究的 目的,研究对象并不一定能同样地了解研究者所使用的所有名词,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对于研 究目的的概念可能是不同的。 2.处理进入失败 研究对象可能拒绝研究者的请求,其原因常常有以下几种: (1)研究者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研究现场的规范 (2)研究者的身份使被研究者感到威胁 (3)研究对象太忙;对研究课题不感兴趣:对研究者印象不好;对“研究”这种形式 本身就有反感等。 对研究者来说,拒绝本身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研究者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反省自己在哪 些方面做得不对,要设法换一个方式与被研究者进行协商。当然,被研究者不一定会直接说 明原因。研究者需要多动脑,注意观察被研究者拒绝时说的话以及他们的神情举止。通过对 这些线索的分析,研究者有可能了解对方拒绝的“真实”原因,然后选择其他方式与他们协 商。另外,除了应该反省在协商研究关系时自己的行为以外,研究者还应该认真分析被研究 者的具体情况,了解他们提供的这些理由是否“真实”。不管被研究者的理由是否“真实”, 研究者都应该分析对方的拒绝对研究意味着什么 (二)进行现场研究 ③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4 究者对自己信任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展开。其实,大部分被研究者并不需要了解研究的全部内 容和过程,他们最关心的是:“研究者是什么人?他到底要干什么?我能够从这个研究中得 到什么?”因此,研究者只要对解释一下这三个问题,不必详细介绍研究的具体程序和细节。 另外,研究的问题和方法都会随着研究的进行而不断变化,研究者事先设定的步骤不一定会 如期实施。一开始就向被研究者和盘托出一个复杂的研究计划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也可能不 符合今后真正发生的“客观实际”。被研究者也可能会对这个复杂的计划感到不知所措,不 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很好地与研究者合作,因而拒绝参加研究。 在有些情况下,两种方式可以结合。例如,我们知道被研究群体中有一部分人肯定会拒 绝参与研究,而其他人则没有异议。那么,我们可以对后者坦诚相告,而对前者则暂时保密。 随着研究的进行,那些知道底细的人会逐步把研究的情况告诉其他不知道的人。如果他们之 间相互信任,而研究者与所有的人又都已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那些事先没有被告知真相的人 到这个时候多半会接受既成事实。 不过,这么做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果那些不知实情的人十分在意这件事情,而研究者尚 没有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他们可能会设法让研究半途搁浅。因此,可能的话,研究 者最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事先与所有被研究者一起以粗线条的方式讨论一下。②有些学者 认为,实地调查在某种方式和程度上常常是暗中的,秘密的,其原因是:③ (1)许多研究者通常是因个人的兴趣先进入某个现场看看,而后决定正式进行参与观 察研究。在这种情况下,除非研究者预先告知现场的人们他可能在这里进行研究,否则在进 入现场的初期,不可能完全避免某些无意的欺骗。而且,研究者最初使用暗中进入的策略, 常常只是为了无干扰地进入某个现场。等到他与研究对象建立了信任的关系,就可能告知其 研究的意图和兴趣。 (2)在很多社会行为研究中,研究者不希望研究对象知道他正在进行研究什么,以免 研究对象呈现的行为受到影响。例如,在研究犯罪的亚文化时,或是为了获得真实的资料时, 隐蔽的策略是需要的。 (3)有的研究者虽然使用公开进入现场的策略,也并非明白告知现场每个人其研究的 目的,研究对象并不一定能同样地了解研究者所使用的所有名词,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对于研 究目的的概念可能是不同的。 2.处理进入失败 研究对象可能拒绝研究者的请求,其原因常常有以下几种: (1)研究者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研究现场的规范; (2)研究者的身份使被研究者感到威胁; (3)研究对象太忙;对研究课题不感兴趣;对研究者印象不好;对“研究”这种形式 本身就有反感等。 对研究者来说,拒绝本身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研究者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反省自己在哪 些方面做得不对,要设法换一个方式与被研究者进行协商。当然,被研究者不一定会直接说 明原因。研究者需要多动脑,注意观察被研究者拒绝时说的话以及他们的神情举止。通过对 这些线索的分析,研究者有可能了解对方拒绝的“真实”原因,然后选择其他方式与他们协 商。另外,除了应该反省在协商研究关系时自己的行为以外,研究者还应该认真分析被研究 者的具体情况,了解他们提供的这些理由是否“真实”。不管被研究者的理由是否“真实”, 研究者都应该分析对方的拒绝对研究意味着什么。 (二)进行现场研究 ③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0 页
1.提出问题 实地调查法一般没有研究预设,但这并不意味着实地调查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在实地 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应该有一个大致的调查计划和提问框架,以便在研究过程中不致脱离主 题。研究者要随时掌握研究的大方向,引导研究对象的表现和言谈。研究者要善于应变,充 满机智,尤其是在实地调查的访谈中,更要注意这一点 2.收集资料的方法 实地调査收集资料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收集文件法、投射技术以及工艺学记录, 这些方法将在本章第三节进行阐述。 3.记录现场内容 实地研究的常用工具是笔记本和笔。笔记不但要记录观察到的,而且还要捕捉当时当地 特殊氛围中产生的灵感,将“想到的”也记录下来。如在课堂观察中,多次记录教师言语不 当引发学生的各种抱怨,研究者可能会认为教师的整体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应 当把这个想法记录下来。记录要完整翔实,除了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外,还要养成当场记录的 习惯,做到当场记录或事后及时记录。在记录时要分段记录,先记下关键的词语和短语,然 后再做详细的整理,要努力把观察到的所有细节都记录下来 4.进行现场研究的一些指导原则 (1)实地笔记应该是描述性的。 (2)从不同的维度收集各种不同的信息。 (3)不同途径(观察、访谈、文件记录、工艺学记录)收集到的资料可以交叉验证 (4)采用摘录,从参与者自己的语言描述中,捕捉参与者对其经验的看法。 (5)选择主要的信息提供员,并谨慎小心地利用他们。从他们所提供的观点中提炼出 精华和智慧,但是同时应当切记他们的观点取向是有限的 (6)注意实地工作的各个不同阶段。在进入阶段与参与者建立信任和密切的关系。在 实地工作成为例行常规的中间阶段中,保持清醒、训练有素;当实地工作接近尾声时,重点 放在总结出有用的综合描述。在实地工作的各个阶段中都要认真仔细地做好详细的实地笔 (7)尽可能完全参与研究的全方案,对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体验 (8)实地笔记和评鉴报告中要包括研究者自己的体验、想法。 三、整理资料 (一)整理笔记和建立档案 研究活动完毕之后,研究者要尽快记录的大纲为线索,整理出完整详细的笔记。然后, 根据实地调査的时间,可以将这些记录编目,形成档案。档案的种类很多,研究者应根据研 究性质及数据分析的需要建立档案。第一类是背景档案,比如,想研究学生在初二学习分流 的原因,可以在5年之内追踪观察许多学生,将每一次的研究都编码,最后整体分析学生成 绩的曲折变化。第二类是人物档案,即建立研究对象档案。第三类是文献档案,包括研究过 程中适用的一切资料目录。第四类是分析档案,可以按照不同的选题对所收集到的资料归类 整理, 档案系统的弹性是实地调查笔记的一个重要特征。当研究者不断修正以求最恰当地组织 资料时,应该要常常回头去看那些已经分类的资料,以确定是不是应该将其移到新建立的档 案体系中去 ④(美)威尔斯曼著: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5 1.提出问题 实地调查法一般没有研究预设,但这并不意味着实地调查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在实地 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应该有一个大致的调查计划和提问框架,以便在研究过程中不致脱离主 题。研究者要随时掌握研究的大方向,引导研究对象的表现和言谈。研究者要善于应变,充 满机智,尤其是在实地调查的访谈中,更要注意这一点。 2.收集资料的方法 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收集文件法、投射技术以及工艺学记录, 这些方法将在本章第三节进行阐述。 3.记录现场内容 实地研究的常用工具是笔记本和笔。笔记不但要记录观察到的,而且还要捕捉当时当地 特殊氛围中产生的灵感,将“想到的”也记录下来。如在课堂观察中,多次记录教师言语不 当引发学生的各种抱怨,研究者可能会认为教师的整体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应 当把这个想法记录下来。记录要完整翔实,除了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外,还要养成当场记录的 习惯,做到当场记录或事后及时记录。在记录时要分段记录,先记下关键的词语和短语,然 后再做详细的整理,要努力把观察到的所有细节都记录下来。 4.进行现场研究的一些指导原则④ (1)实地笔记应该是描述性的。 (2)从不同的维度收集各种不同的信息。 (3)不同途径(观察、访谈、文件记录、工艺学记录)收集到的资料可以交叉验证。 (4)采用摘录,从参与者自己的语言描述中,捕捉参与者对其经验的看法。 (5)选择主要的信息提供员,并谨慎小心地利用他们。从他们所提供的观点中提炼出 精华和智慧,但是同时应当切记他们的观点取向是有限的。 (6)注意实地工作的各个不同阶段。在进入阶段与参与者建立信任和密切的关系。在 实地工作成为例行常规的中间阶段中,保持清醒、训练有素;当实地工作接近尾声时,重点 放在总结出有用的综合描述。在实地工作的各个阶段中都要认真仔细地做好详细的实地笔 记。 (7)尽可能完全参与研究的全方案,对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体验。 (8)实地笔记和评鉴报告中要包括研究者自己的体验、想法。 三、整理资料 (一)整理笔记和建立档案 研究活动完毕之后,研究者要尽快记录的大纲为线索,整理出完整详细的笔记。然后, 根据实地调查的时间,可以将这些记录编目,形成档案。档案的种类很多,研究者应根据研 究性质及数据分析的需要建立档案。第一类是背景档案,比如,想研究学生在初二学习分流 的原因,可以在 5 年之内追踪观察许多学生,将每一次的研究都编码,最后整体分析学生成 绩的曲折变化。第二类是人物档案,即建立研究对象档案。第三类是文献档案,包括研究过 程中适用的一切资料目录。第四类是分析档案,可以按照不同的选题对所收集到的资料归类 整理。 档案系统的弹性是实地调查笔记的一个重要特征。当研究者不断修正以求最恰当地组织 资料时,应该要常常回头去看那些已经分类的资料,以确定是不是应该将其移到新建立的档 案体系中去。 ④(美)威尔斯曼著;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