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前几章介绍了问卷、访谈、测量、个案、观察和文献等调查方法,但研究者利用这些 方法收集来的研究资料并不能直接证明研究结论,因为这些资料可能存在虚假、歪曲因素, 需要进一步整理与分析,才能使庞杂无序的原始资料逐渐系统化、条理化,为得出正确结论 奠定基础。 资料整理是对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过程,是从资料收集阶段到资料 分析阶段的过渡环节。根据原始资料的表现形式,可以把它分为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性质 不同的资料所对应的整理过程和方法不同。资料分析对资料性质的依赖性相对较小。资料分 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或统计分析)两类。定性分析对现象资料进行“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加工,分析研究对象性质、变化的过程和原因,揭示教育活动中的动态规律 定量分析是用数量形式将丰富的现象资料表示出来,借助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描述现象中 散布的共同特征,以及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检验。一般情况下,定性分析与定性资料, 定量分析与定量资料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但是,随着对研究方法的深入探究,发现对定 量资料分析离不开定性分析,而用定量方法去分析定性资料往往也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两者之间的严格对应关系被逐渐打破。 第一节资料整理 定性资料是以文字、图形、录音、录象等非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研究资料。定量资料是 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研究资料。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都有两个来源—一实地源和文献源 定性资料的实地源包括访谈、个案研究、开放式问卷、非结构观察:文献源包括与研究主题 相关的著作、论文等。定量资料的实地源包括封闭式问卷、结构性观察:文献源包括年鉴 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 资料整理过程可以与资料收集过程同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把资料与研究目不断对照, 研究者能够对刚刚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各方面考核。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能及时发现资料存 在的缺陷,有可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补救。例如,硏究者在访谈过程中发现谈话的内容偏离 了研究主题,可以用一定访谈技巧把谈话重新聚焦到研究主题上。资料整理过程也可以在资 料收集过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集中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面对的资料比较全面,进行 的活动比较单一,能够提高整理的效率和水平。在现实的研究中,两种做法互不矛盾,经常 结合在一起使用 、定性资料整理 定性资料整理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① (一)定性资料审核 ①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3页
1 第十一章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前几章介绍了问卷、访谈、测量、个案、观察和文献等调查方法,但研究者利用这些 方法收集来的研究资料并不能直接证明研究结论,因为这些资料可能存在虚假、歪曲因素, 需要进一步整理与分析,才能使庞杂无序的原始资料逐渐系统化、条理化,为得出正确结论 奠定基础。 资料整理是对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过程,是从资料收集阶段到资料 分析阶段的过渡环节。根据原始资料的表现形式,可以把它分为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性质 不同的资料所对应的整理过程和方法不同。资料分析对资料性质的依赖性相对较小。资料分 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或统计分析)两类。定性分析对现象资料进行“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加工,分析研究对象性质、变化的过程和原因,揭示教育活动中的动态规律。 定量分析是用数量形式将丰富的现象资料表示出来,借助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描述现象中 散布的共同特征,以及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检验。一般情况下,定性分析与定性资料, 定量分析与定量资料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但是,随着对研究方法的深入探究,发现对定 量资料分析离不开定性分析,而用定量方法去分析定性资料往往也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两者之间的严格对应关系被逐渐打破。 第一节 资料整理 定性资料是以文字、图形、录音、录象等非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研究资料。定量资料是 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研究资料。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都有两个来源——实地源和文献源。 定性资料的实地源包括访谈、个案研究、开放式问卷、非结构观察;文献源包括与研究主题 相关的著作、论文等。定量资料的实地源包括封闭式问卷、结构性观察;文献源包括年鉴、 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 资料整理过程可以与资料收集过程同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把资料与研究目不断对照, 研究者能够对刚刚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各方面考核。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能及时发现资料存 在的缺陷,有可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补救。例如,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发现谈话的内容偏离 了研究主题,可以用一定访谈技巧把谈话重新聚焦到研究主题上。资料整理过程也可以在资 料收集过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集中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面对的资料比较全面,进行 的活动比较单一,能够提高整理的效率和水平。在现实的研究中,两种做法互不矛盾,经常 结合在一起使用。 一、定性资料整理 定性资料整理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① (一)定性资料审核 ① 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23 页
资料审核是对资料进行审査和核实,消除原始资料中虚假、短缺、冗余等现象,保证资 料的真实、完整、简洁,为进一步加工整理奠定基础。对定性资料的审核集中在真实性、准 确性和适用性三个方面。 研究者所收集到的资料有时包含虚假成分。研究者的粗心大意、被试的抵制和不合作、 研究环境的干扰、研究工具存在的误差等都会造成研究资料虚假。研究者对千辛万苦收集到 的资料要舍得“去伪存真”、“忍痛割爱”,因为资料的错误将直接导致结论的失真。 进行真实性审查的主要方法有: 1.经验法 研究者根据原有经验、常识,检查资料与它是否吻合。 2.逻辑分析法 研究者考察资料的内在逻辑,检查资料是否自相矛盾 比较法 研究者比较收集到的资料与相关资料的一致性,核实资料的真实性。例如,比较不同观 察者使用相同方法对同一观察对象进行同一方面观察所收集的资料,如果发现两者 高,一般认为资料真实可靠 4.来源分析法 研究者考察文献资料的来源,核实资料的真实性。一般而言,当事人的叙述比局外人的 可靠,有记录的资料比传说的可靠,引用率高的文献比引用率低的可靠。 定性资料的真实性审查主要涉及资料与反映对象的关系,真实性审查目的是达到两者统 定性资料的准确性审查把研究目的作为审查标准,考察所收集到的资料对于研究目的或 研究问题解决是否相关及相关的程度。为使定性资料更为简洁、典型,要放弃那些本身正确 但与研究问题不相关或相关不大的资料。 定性资料的适用性审査主要考察定性资料是否适合于分析和解释,即现有的资料在广度 和深度上能否得出研究结论。资料的适用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资料的深度、广 度、集中与完整性都属于质的方面;资料的分量属于量的方面。从质的方面说,资料在集中 与完整的前提下,在深度和广度上越是与研究结论相似,资料的适用性就越高:从量的方面 说,定性结论强调研究资料来源广泛性,单一资料难以验证结论 (二)定性资料分类 分类是研究者运用比较法鉴别出资料内容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共同点将资料归 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资料划为较小的类,从而将各种资料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 系统 资料分类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择分类的标准,因为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得到的结果会显示 或隐藏资料之间的差异之处。例如,以权利、财产、声望为标准对人的社会地位进行分类和 以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对人的社会地位进行分类,不仅得到的结论不同,而且彰显的意义也 有很大差别。 研究者在研究起始阶段可以选择资料的外部形态作为分类标准,如资料的来源、生成时 间。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可以选择资料的内在涵义作为分类标准,如资料所涉及的问题 域、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可能得出的结论等 分类标准确定以后,研究者还必须遵守形式逻辑提出的分类原则,主要包括: 1.分类要体现研究目的 分类是为了使资料进一步有条理,更加有力地说明研究结论 2.分类后的各子项互斥 分类后的各小类不能相互包含,即不能在外延上有交叉。如将人分成男人、女人和老人 就违反了这条原则,因为男人和女人中都有老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实际的研究中
2 资料审核是对资料进行审查和核实,消除原始资料中虚假、短缺、冗余等现象,保证资 料的真实、完整、简洁,为进一步加工整理奠定基础。对定性资料的审核集中在真实性、准 确性和适用性三个方面。 研究者所收集到的资料有时包含虚假成分。研究者的粗心大意、被试的抵制和不合作、 研究环境的干扰、研究工具存在的误差等都会造成研究资料虚假。研究者对千辛万苦收集到 的资料要舍得“去伪存真”、“忍痛割爱”,因为资料的错误将直接导致结论的失真。 进行真实性审查的主要方法有: 1.经验法 研究者根据原有经验、常识,检查资料与它是否吻合。 2.逻辑分析法 研究者考察资料的内在逻辑,检查资料是否自相矛盾。 3.比较法 研究者比较收集到的资料与相关资料的一致性,核实资料的真实性。例如,比较不同观 察者使用相同方法对同一观察对象进行同一方面观察所收集的资料,如果发现两者一致性较 高,一般认为资料真实可靠。 4.来源分析法 研究者考察文献资料的来源,核实资料的真实性。一般而言,当事人的叙述比局外人的 可靠,有记录的资料比传说的可靠,引用率高的文献比引用率低的可靠。 定性资料的真实性审查主要涉及资料与反映对象的关系,真实性审查目的是达到两者统 一。定性资料的准确性审查把研究目的作为审查标准,考察所收集到的资料对于研究目的或 研究问题解决是否相关及相关的程度。为使定性资料更为简洁、典型,要放弃那些本身正确 但与研究问题不相关或相关不大的资料。 定性资料的适用性审查主要考察定性资料是否适合于分析和解释,即现有的资料在广度 和深度上能否得出研究结论。资料的适用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资料的深度、广 度、集中与完整性都属于质的方面;资料的分量属于量的方面。从质的方面说,资料在集中 与完整的前提下,在深度和广度上越是与研究结论相似,资料的适用性就越高;从量的方面 说,定性结论强调研究资料来源广泛性,单一资料难以验证结论。 (二) 定性资料分类 分类是研究者运用比较法鉴别出资料内容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共同点将资料归 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资料划为较小的类,从而将各种资料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 系统。 资料分类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择分类的标准,因为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得到的结果会显示 或隐藏资料之间的差异之处。例如,以权利、财产、声望为标准对人的社会地位进行分类和 以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对人的社会地位进行分类,不仅得到的结论不同,而且彰显的意义也 有很大差别。 研究者在研究起始阶段可以选择资料的外部形态作为分类标准,如资料的来源、生成时 间。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可以选择资料的内在涵义作为分类标准,如资料所涉及的问题 域、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可能得出的结论等。 分类标准确定以后,研究者还必须遵守形式逻辑提出的分类原则,主要包括: 1.分类要体现研究目的。 分类是为了使资料进一步有条理,更加有力地说明研究结论。 2.分类后的各子项互斥。 分类后的各小类不能相互包含,即不能在外延上有交叉。如将人分成男人、女人和老人 就违反了这条原则,因为男人和女人中都有老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实际的研究中
由于我们对研究对象认识不清,很容易犯类似错误。 3.分类对象外延等于各子项外延之和 资料分类不是资料筛选,必须保证分类对象完整性。如把学生分成男学生和女学生是正 确的,但是把学生分成男共青团员学生和女共青团员学生就错了,因为学生中还有党员和非 党员、非团员者。 4.每次分类只根据一个标准。 如前所述,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得到的结果会显示或隐藏资料之间的差异之处,只有坚持 用一个分类标准完成一次分类才能保证分类的正确性。 (三)定性资料汇总和编辑 汇总和编辑就是在分类以后对资料按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编排。逻辑结构要根据硏究目 的、要求和客观情况确定,要使汇总编辑后的资料既反映客观情况,又说明硏宄问题。汇总 和编辑资料有两个基本要求。(1)完整系统:资料大小类目要井井有条、层次分明,能系统完 整地反映硏究对象的面貌。(②)简明集中:使用尽可能简洁、清晰的语言,集中说明硏究对象 的客观情况,并注明资料的来源和出处 二、定量资料整理 定量资料整理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② (一)定量资料审核 定量资料审核同定性资料审核的目的一致,但由于资料性质的差别,审核的具体方面有 所不同。定量资料审核表现在完整性、统一性和合格性。 定量资料的完整性审核体现在两个方面:(1)资料总体的完整性,即要求实际收到的资料 要达到研究计划要求。就问卷调查来说,有效问卷回收率在30%左右的资料,仅作参考; 回收率在50%,可采纳建议:只有回收率达到70%,才能作为得出研究结论的依据。(2)每 份资料的完整性。含有被试漏答、误答题目的问卷就不具有完整性,必须经过一定的技术处 理才能作为有效资料。 定量资料的统一性审査有两方面的要求:(1)检査所有问卷、报表的登记填报方法是否统 (2)检査同一指标的数字所使用的量度单位是否统一,检查不同表格对同一指标的计算方 法是否统 定量资料的合格性审查主要检查:(1)被调查者的身份是否符合相关规定;(2提供的资料 是否符合填报要求;(3)提供的资料是否真实无误。研究者可以采用三种方法进行合格性审查: (1)判断检验,即根据已知的清况判断资料是否正确。(2)逻辑检验,即分析资料内部的逻辑关 系来辨别真伪。(3)计算检验,即计算各部分的和是否等于总量,各部分百分比之和是否等于 1,判断资料真伪。 (二)定量资料编码 编码是把将资料的文字形式转化为数字形式的过程,即用一组变量表示各项调查问题, 用每一变量的不同取值表示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在给变量编码的过程中,要注意变量的名 称、类型、取值范围、变量位数和小数点位数等 (三)定量资料汇总和初步分析 定量资料汇总和初步分析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对分类后的各种数据进行计算、累加 汇集到有关表格中,以集中系统反应调査资料总体数量情况。研究者一般需要借助计算机来 完成这项工作。首先是把经过编码的资料输入到计算机中,这个过程叫登记或数据录入。为 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0页
3 由于我们对研究对象认识不清,很容易犯类似错误。 3.分类对象外延等于各子项外延之和。 资料分类不是资料筛选,必须保证分类对象完整性。如把学生分成男学生和女学生是正 确的,但是把学生分成男共青团员学生和女共青团员学生就错了,因为学生中还有党员和非 党员、非团员者。 4.每次分类只根据一个标准。 如前所述,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得到的结果会显示或隐藏资料之间的差异之处,只有坚持 用一个分类标准完成一次分类才能保证分类的正确性。 (三)定性资料汇总和编辑 汇总和编辑就是在分类以后对资料按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编排。逻辑结构要根据研究目 的、要求和客观情况确定,要使汇总编辑后的资料既反映客观情况,又说明研究问题。汇总 和编辑资料有两个基本要求。⑴完整系统:资料大小类目要井井有条、层次分明,能系统完 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面貌。⑵简明集中:使用尽可能简洁、清晰的语言,集中说明研究对象 的客观情况,并注明资料的来源和出处。 二、定量资料整理 定量资料整理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② (一)定量资料审核 定量资料审核同定性资料审核的目的一致,但由于资料性质的差别,审核的具体方面有 所不同。定量资料审核表现在完整性、统一性和合格性。 定量资料的完整性审核体现在两个方面:⑴资料总体的完整性,即要求实际收到的资料 要达到研究计划要求。就问卷调查来说,有效问卷回收率在 30%左右的资料,仅作参考; 回收率在 50%,可采纳建议;只有回收率达到 70%,才能作为得出研究结论的依据。⑵每 份资料的完整性。含有被试漏答、误答题目的问卷就不具有完整性,必须经过一定的技术处 理才能作为有效资料。 定量资料的统一性审查有两方面的要求:⑴检查所有问卷、报表的登记填报方法是否统 一。⑵检查同一指标的数字所使用的量度单位是否统一,检查不同表格对同一指标的计算方 法是否统一。 定量资料的合格性审查主要检查:⑴被调查者的身份是否符合相关规定;⑵提供的资料 是否符合填报要求;⑶提供的资料是否真实无误。研究者可以采用三种方法进行合格性审查: ⑴判断检验,即根据已知的清况判断资料是否正确。⑵逻辑检验,即分析资料内部的逻辑关 系来辨别真伪。⑶计算检验,即计算各部分的和是否等于总量,各部分百分比之和是否等于 1,判断资料真伪。 (二) 定量资料编码 编码是把将资料的文字形式转化为数字形式的过程,即用一组变量表示各项调查问题, 用每一变量的不同取值表示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在给变量编码的过程中,要注意变量的名 称、类型、取值范围、变量位数和小数点位数等。 (三) 定量资料汇总和初步分析 定量资料汇总和初步分析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对分类后的各种数据进行计算、累加, 汇集到有关表格中,以集中系统反应调查资料总体数量情况。研究者一般需要借助计算机来 完成这项工作。首先是把经过编码的资料输入到计算机中,这个过程叫登记或数据录入。为 ②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30 页
了保证登记的正确性,可以采取两个人同时输入相同材料,检査输入结果是否相一致。然后 可以使用相关的软件如 Excel、SPSS进行数据的初步分析,具体内容将在资料的定量分析中 详细介绍 第二节资料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概述 定性分析是分析研究资料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现象变化的过程与原因。定性分析对 象是定性描述资料,没有数量化或数量化水平比较低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不存在没有数量的质量,也不存在没有质量的数量。只 有对事物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加以分析,认识才能全面。定量分析使认识趋于精确,但只说明 总体的趋势和倾向。它难以说明产生结果的一些深层次原因和一些在抽样中难以抽到的特殊 情况。定性分析使认识趋于深刻,但是结论可能有片面性。因此,两种分析方法相互补充 不能以追求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为口号而排斥定性分析,这样会使我们的研究趋于肤浅; 也不能以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为借口而排斥定量分析,这样会使我们的研究趋于模糊、相 、定性分析基本步骤 (一)阅读资料 研究者首先通读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投降”的态度,即把自己的前设和 价值判断暂时悬置起来,一切从资料出发。研究者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努力寻求“意义”,即 寻找资料所表达的主题和统帅资料的主线。研究者在对资料产生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还要进 一步寻找各部分资料间的关系和区别。 (二)筛选资料 研究者从大量资料中抽取岀能说明硏究问题的核心内容。资料筛选不是为证明自己“想 当然”的结论而对资料进行任意取舍,必须依据两个标准:1.必须能够说明或证明所研究的 问题:2要考虑资料本身所呈现的特点,如出现的频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以及资 料所表现出的形态和引发的后果等。 (三)解释和价值判断 研究者在确定资料核心内容和主要概念的基础上,还要建构用来解释资料整体内容的理 论框架°。 定性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虽然在逻辑、学理上相区别,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是同一个过 程。筛选资料时可以参照对资料进行审査的标准:解释和价值判断所使用的理论框架同资料 汇总和编辑时的逻辑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相似,只不过理论框架比逻辑结构更反映出研究者 对资料的深入了解和对研究问题的全面把握。 、定性分析方法 张民生、金宝成主编:《现代教师:走进教育科研》,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4 了保证登记的正确性,可以采取两个人同时输入相同材料,检查输入结果是否相一致。然后 可以使用相关的软件如 Excel、SPSS 进行数据的初步分析,具体内容将在资料的定量分析中 详细介绍。 第二节 资料定性分析 一、定性分析概述 定性分析是分析研究资料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现象变化的过程与原因。定性分析对 象是定性描述资料,没有数量化或数量化水平比较低。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不存在没有数量的质量,也不存在没有质量的数量。只 有对事物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加以分析,认识才能全面。定量分析使认识趋于精确,但只说明 总体的趋势和倾向。它难以说明产生结果的一些深层次原因和一些在抽样中难以抽到的特殊 情况。定性分析使认识趋于深刻,但是结论可能有片面性。因此,两种分析方法相互补充: 不能以追求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为口号而排斥定性分析,这样会使我们的研究趋于肤浅; 也不能以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为借口而排斥定量分析,这样会使我们的研究趋于模糊、相 对。 二、定性分析基本步骤. (一)阅读资料 研究者首先通读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投降”的态度,即把自己的前设和 价值判断暂时悬置起来,一切从资料出发。研究者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努力寻求“意义”,即 寻找资料所表达的主题和统帅资料的主线。研究者在对资料产生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还要进 一步寻找各部分资料间的关系和区别。 (二)筛选资料 研究者从大量资料中抽取出能说明研究问题的核心内容。资料筛选不是为证明自己“想 当然”的结论而对资料进行任意取舍,必须依据两个标准:⒈必须能够说明或证明所研究的 问题;⒉要考虑资料本身所呈现的特点,如出现的频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以及资 料所表现出的形态和引发的后果等。 (三)解释和价值判断 研究者在确定资料核心内容和主要概念的基础上,还要建构用来解释资料整体内容的理 论框架③。 定性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虽然在逻辑、学理上相区别,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是同一个过 程。筛选资料时可以参照对资料进行审查的标准;解释和价值判断所使用的理论框架同资料 汇总和编辑时的逻辑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相似,只不过理论框架比逻辑结构更反映出研究者 对资料的深入了解和对研究问题的全面把握。 三、定性分析方法 ③张民生、金宝成主编:《现代教师:走进教育科研》,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69 页
在各种各样的教育研究方法教材中,介绍的定性分析方法有所不同,这里仅介绍几种常 见的方法。 )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方面、因素、层次,然后分别进行考察 的思维方法。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很难一开始就能从整体上对它有深刻的把握,因此必 须在分解研究对象基础上“各个歼灭”。例如我们研究教学时,通常把它分为教师、学生 教学内容三个个因素来认识 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对研究对象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层次的认识在思维中结 合起来,探明系统的结构机理和动态功能,形成整体性认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综合,一味 分析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仍以教学为例,通过对教师、学生、教学内 容的分析后,得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 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这个过程就是进行综 (二)归纳和演绎 归纳法是对个别事实、直接经验加以概括,推演出有关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的思维方 法。归纳法可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的结论范围不超出归纳对象范围, 具有必然性。不完全归纳法的结论范围超出了归纳对象范围,具有或然性。由于教育现象复 杂、多样,完全归纳法在教育中应用极少。不完全归纳法又分为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两种。 枚举法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证实研究结论的思维方法。科学归纳法是根据对某一门 类部分对象本质属性和因果关系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的思维方法。结论可靠性程度较高 但仍然是或然性的。科学归纳法分为以下几种 1.契合法 研究某一现象a的原因时,如果该现象分别在若干不同场合出现。在每个场合的先行条 件中只有一种情况(A)相同,其他情况都不同。那么这一相同的情况就可能是研究对象a 的原因。表示为 先行情况 研究对象 ABC ADE AFG 所以,A 可能是 a的原因 例如 优秀生1:兴趣广泛成绩优良性格内向 优秀生2:兴趣广泛身体强壮反应灵活 优秀生3: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善于动手 所以,兴趣广泛可能是优秀的原因。 2.差异法 研究某一现象a的原因时,如果该现象在一种场合出现,在另一种场合不出现。在两种 场合的先行情况中,只有一种情况A不同,其他情况都相同。那么这一不同情况A就可能是 ①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88-89页
5 在各种各样的教育研究方法教材中,介绍的定性分析方法有所不同,这里仅介绍几种常 见的方法。 (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方面、因素、层次,然后分别进行考察 的思维方法。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很难一开始就能从整体上对它有深刻的把握,因此必 须在分解研究对象基础上“各个歼灭”。例如我们研究教学时,通常把它分为教师、学生、 教学内容三个个因素来认识。 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对研究对象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层次的认识在思维中结 合起来,探明系统的结构机理和动态功能,形成整体性认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综合,一味 分析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仍以教学为例,通过对教师、学生、教学内 容的分析后,得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 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①这个过程就是进行综 合。 (二)归纳和演绎 归纳法是对个别事实、直接经验加以概括,推演出有关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的思维方 法。归纳法可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的结论范围不超出归纳对象范围, 具有必然性。不完全归纳法的结论范围超出了归纳对象范围,具有或然性。由于教育现象复 杂、多样,完全归纳法在教育中应用极少。不完全归纳法又分为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两种。 枚举法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证实研究结论的思维方法。科学归纳法是根据对某一门 类部分对象本质属性和因果关系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的思维方法。结论可靠性程度较高, 但仍然是或然性的。科学归纳法分为以下几种。 1.契合法 研究某一现象 a 的原因时,如果该现象分别在若干不同场合出现。在每个场合的先行条 件中只有一种情况(A)相同,其他情况都不同。那么这一相同的情况就可能是研究对象 a 的原因。表示为: 先行情况 研究对象 A B C a A D E a A F G a 所以,A 可能是 a 的原因 例如: 优秀生 1:兴趣广泛 成绩优良 性格内向 优秀生 2:兴趣广泛 身体强壮 反应灵活 优秀生 3:兴趣广泛 知识面广 善于动手 所以,兴趣广泛可能是优秀的原因。 2.差异法 研究某一现象 a 的原因时,如果该现象在一种场合出现,在另一种场合不出现。在两种 场合的先行情况中,只有一种情况A不同,其他情况都相同。那么这一不同情况A就可能是 ①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88—8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