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政治抒情诗。 学要求:理解当代文学史的诗歌写作模式,理解政治抒情诗与时代的关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六章: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3学时) 教学内容:小说家的分化:题材的分类和等级:小说体裁的状况:形态的单 一化艳向 物 学要求:理解当代文学史小说家的分化与文学题材的等级,理解文学形态 的单 一化趋向的外部原因。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七章:农村小说、历史小说与另类小说 (3学时) 教学内容:农村小说: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赵树理和山西作家:赵树理的 “评价史”:柳青的《创业史》。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对历史的叙述:“史诗 性”的追求:《红岩》的写作方式: 另一种记忆:《青春之歌》及其讨论:历史小 说《李自成》。另类小说:被压抑的小说:寻求新的替代:“都市小说”与“工业 题材小说”;《三家巷》及其评价。 教学要求:理解当代文学史的长篇小说的几种类型,理解当代长篇小说的贡 献。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八章:主流之外的文学 (3学时) 教学内容:“非主流文学”:最初的“异端”:“百花文学”:象征性的叙述: 位置的置换。 教学要求:理解当代文学史的“百花文学”,理解非主流文学的文学性。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九章: 讨论 (1 学时) 教学内容:文学的多样性本质与意识形态一元化要求之间的矛盾关系。 教学要求:理解当代文学的基本矛盾,理解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十章:散文、话剧与“文革文学” (3学时) 教学内容:散文: 当代的散文概念:散文的“复兴”: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 式:杂文的命运:回忆录和史传文学。话剧:概况:老舍的《茶馆》:历史 剧和历史剧讨论:话剧的“高潮”。“文革文学”:1958年的文学运动:文学 激进思想和《纪要》:文学的存在方式:“文革文学”的特征。 教学要求:理解“文革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关系:理解散文、话剧等文学体 与音口形态的关系词题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十一章:“经典”改编和地下文学重新构造“经典” (3学时) 教学内容:创造“样板”的实验 “革命样板戏”;浩然等的小说 “样 板”创造的难题:公开的诗界:小说创作:穆旦最后的诗:“白洋淀诗群” 王挑本小说。天安门诗歌 教学要求:理解地下文学的写作方式和传达方式,理解文学的特殊时期的特 殊形态。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十二章:80年代以来的文学环境与文学分期(3学时)
16 教学内容:“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政治抒情诗。 教学要求:理解当代文学史的诗歌写作模式,理解政治抒情诗与时代的关系 问题。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六章: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3 学时) 教学内容:小说家的分化;题材的分类和等级;小说体裁的状况;形态的单 一化趋向。 教学要求:理解当代文学史小说家的分化与文学题材的等级,理解文学形态 的单一化趋向的外部原因。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七章:农村小说、历史小说与另类小说 (3 学时 ) 教学内容:农村小说: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赵树理和山西作家;赵树理的 “评价史”;柳青的《创业史》。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对历史的叙述;“史诗 性”的追求;《红岩》的写作方式;另一种记忆;《青春之歌》及其讨论;历史小 说《李自成》。另类小说:被压抑的小说;寻求新的替代;“都市小说”与“工业 题材小说”;《三家巷》及其评价。 教学要求:理解当代文学史的长篇小说的几种类型,理解当代长篇小说的贡 献。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八章:主流之外的文学 (3 学时) 教学内容:“非主流文学”;最初的“异端”;“百花文学”;象征性的叙述; 位置的置换。 教学要求:理解当代文学史的“百花文学”,理解非主流文学的文学性。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九章:讨论 (1 学时) 教学内容:文学的多样性本质与意识形态一元化要求之间的矛盾关系。 教学要求:理解当代文学的基本矛盾,理解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十章:散文、话剧与“文革文学” (3 学时) 教学内容:散文:当代的散文概念;散文的“复兴”;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 式;杂文的命运;回忆录和史传文学。话剧:概况;老舍的《茶馆》;历史 剧和历史剧讨论;话剧的“高潮”。“文革文学”:1958 年的文学运动;文学 激进思想和《纪要》;文学的存在方式;“文革文学”的特征。 教学要求:理解“文革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关系;理解散文、话剧等文学体 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十一章:“经典”改编和地下文学重新构造“经典” (3 学时) 教学内容:创造“样板”的实验——“革命样板戏”;浩然等的小说——“样 板”创造的难题;公开的诗界;小说创作;穆旦最后的诗;“白洋淀诗群”; 手抄本小说;天安门诗歌。 教学要求:理解地下文学的写作方式和传达方式,理解文学的特殊时期的特 殊形态。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十二章:80 年代以来的文学环境与文学分期 ( 3 学时)
教学内容:文学环境:思想解放的潮流:开放时期的外来影响:作家的分化 与重组:文学与市场经济。文学概况:80年代前期:80年代后期:文学诸 样式的状况 总体风格和作家姿态 教学要求 理解80年 代文学的基本问题;理解文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十三章:80年代初期的小说与诗歌创作 (3学时) 教学内容:初期小说:小说潮流的几个概念:潮流的生成和特征:历史创伤 的记2:历史反思中的“知青小说”80年代的诗歌:“文革”后的诗界:“归 来者” 的诗 “朦胧诗 的作者及其论争 新诗的 “新生代” 其他诗人 教学要求:理解各类文学写作的特点,理解文学在新时期的发展问题。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十四章:80年代后期小说与女作家的创作 (3学时) 教学内容:80年代后期的小说创作:文学的“寻根”与小说艺术形态:市井、 乡士小说:群体、流派之外:文学探索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家 “先锋小说” 作家其他重要小说作家。女作家的创作:女作家的涌现:女 作家的小说:“女性文学”的概念。 教学要求:理解文学的多样性发展,理解各种文学基本概念、作家构成和主 要倾向。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十五章:80年代的散文创作 (3学时) 教学内容:散文的创作概念:“历史”的记忆:抒情散文:学者散文与随笔。 教学要求:理解散文在新时期的写作,理解学者散文与随笔的文学性。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十六章:90年代的文学状况 (3学时) 教学内容: 学环域 重要的文学现象:9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 教学要求:理解90年代文学的基本问题,理解文学的变化与走向。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作业、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 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20%。其中,课程论文10%,作业和出勤10%。 (2)期末考核:80% 闭卷若试按百分制纪录」 四、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 本课程讲授48学时。其中有2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五、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洪子城.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主要参考书 陈思和.20世纪文学中教程.上海:复日大学出版补,2003 撰写人:刘金冬 审核人:闫保平 课程负责人:刘金冬
17 教学内容:文学环境:思想解放的潮流;开放时期的外来影响;作家的分化 与重组;文学与市场经济。文学概况:80 年代前期;80 年代后期;文学诸 样式的状况;总体风格和作家姿态。 教学要求:理解 80 年代文学的基本问题;理解文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十三章:80 年代初期的小说与诗歌创作 (3 学时) 教学内容:初期小说:小说潮流的几个概念;潮流的生成和特征;历史创伤 的记忆;历史反思中的“知青小说”。80 年代的诗歌:“文革”后的诗界;“归 来者”的诗;“朦胧诗”的作者及其论争;新诗潮的“新生代”;其他诗人。 教学要求:理解各类文学写作的特点,理解文学在新时期的发展问题。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十四章:80 年代后期小说与女作家的创作 (3 学时) 教学内容:80 年代后期的小说创作:文学的“寻根”与小说艺术形态;市井、 乡土小说;群体、流派之外;文学探索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家; “先锋小说”作家;其他重要小说作家。女作家的创作:女作家的涌现;女 作家的小说;“女性文学”的概念。 教学要求:理解文学的多样性发展,理解各种文学基本概念、作家构成和主 要倾向。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十五章:80 年代的散文创作 (3 学时 ) 教学内容:散文的创作概念;“历史”的记忆;抒情散文;学者散文与随笔。 教学要求:理解散文在新时期的写作,理解学者散文与随笔的文学性。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十六章:90 年代的文学状况 (3 学时) 教学内容:文学环境的变化;重要的文学现象;90 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 教学要求:理解 90 年代文学的基本问题,理解文学的变化与走向。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作业、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 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 20%。其中,课程论文 10%,作业和出勤 10%。 (2)期末考核:80% 闭卷考试按百分制纪录。 四、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 本课程讲授 48 学时。其中有 2 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洪子城.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主要参考书 陈思和.20 世纪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撰写人:刘金冬 审核人:闫保平 课程负责人:刘金冬
《基础写作A》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Fundamental Course of Composition A 总学时:64学时 讲授学时:64学时 学分:4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单位:文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写作原理论 和写作文体论。其中写作文体论包括文学文体、新闻文体和论说文体」】 本课程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写作理论 知识,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通过多利 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编;写作原理论 (16学时) 第一章: 文章的构成要素与表达方式 (8学时) 教学内容:现代写作概论:文章的构成要素与表达方式:写作技法。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写作的含义、作用、特点及规律:掌握文章构成的各要 素及其应用:识记文章各种表达方式及写作技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一音,写作主体与体 (2学时) 教学内容:写作主体的素质与能力:写作客体的构成:写作主客体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写作主体应有的素质和能力:理解写作客体的作用:掌握写 作主、客体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笛三音·写作栽休与受休 (2学时) 教学内容: 写作载体的内质与外形:写作受体的特征: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 的关系。 教学要求:理解写作载体内质和外形的相关理论及实际应用:熟悉写作载体 的读解特征:了解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写作行为过程 (4学 教学内容:写作感知:写作运思:写作行文 教学要求:了解写作感知、运思及行文的特性、方法和过程。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编:文学文体写作 (16学时) 第一章:散文 (4学时) 教学内容:散文文体分析:散文的取材与炼意:散文的文笔;经典散文文本 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散文文体的特点:理解散文(主要是写人记事散文)在取材 结构、炼意、文笔、风格等方面处处“有我”的特点;通过经典散文文本的分析, 18
18 《基础写作 A》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Fundamental Course of Composition A 总学时:64 学时 讲授学时:64 学时 学 分: 4 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单位:文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写作原理论 和写作文体论。其中写作文体论包括文学文体、新闻文体和论说文体。 本课程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写作理论 知识,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通过多种 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编:写作原理论 (16 学时) 第一章:文章的构成要素与表达方式 (8 学时) 教学内容:现代写作概论;文章的构成要素与表达方式;写作技法。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写作的含义、作用、特点及规律;掌握文章构成的各要 素及其应用;识记文章各种表达方式及写作技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章:写作主体与客体 (2 学时) 教学内容:写作主体的素质与能力;写作客体的构成;写作主客体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写作主体应有的素质和能力;理解写作客体的作用;掌握写 作主、客体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 (2 学时) 教学内容:写作载体的内质与外形;写作受体的特征;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 的关系。 教学要求:理解写作载体内质和外形的相关理论及实际应用;熟悉写作载体 的读解特征;了解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 (4 学时) 教学内容:写作感知;写作运思;写作行文。 教学要求:了解写作感知、运思及行文的特性、方法和过程。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编:文学文体写作 (16 学时) 第一章:散文 (4 学时) 教学内容:散文文体分析;散文的取材与炼意;散文的文笔;经典散文文本 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散文文体的特点;理解散文(主要是写人记事散文)在取材、 结构、炼意、文笔、风格等方面处处“有我”的特点;通过经典散文文本的分析
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与写作方法: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写出具有独创性 的散文习作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章:小说 (4学时) 教学内容:小说的想象与虚构:小说的人物塑造:经典小说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小说文体的特点:理解小说创作的关键是塑造具有典型性的 人物形象:理解性格与环境、情节的关系:掌握小说构思过程中想象与虚构的作 用:通过经典小说文本的分析,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与写作方法并尝试创作小说 式: 讲授与讨论 相结合 第三章:诗歌 (4学时) 教学内容:诗歌文体分析;诗歌的抒情方式:经典诗歌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诗歌文体的特点:理解诗歌与生活的关系:掌握诗歌的抒情 方法:掌握诗歌的意境及象征性:通过经典诗歌文本的鉴赏和分析,尝试创作白 话诗和古体诗词 授课方 式: 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四章:刷 (4学时) 教学内容:剧本文体分析:剧本的故事性与人物塑造;经典剧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剧本文体的特点:理解故事、冲突对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性: 通过经典剧本文本的分析,理解剧本的写作技巧与写作方法,有此特长的学生可 尝试刷剧本创作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三编:新闻文体写作 20学时) 第一章:消息 (4学时) 教学内容:消息的文体分析:消息的选材方法与技巧:经典消息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 了解消息的文体特点:掌握消息的选材方法与技巧:通过经典消 息文本的分析,锻炼写作消息的能力。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章:通讯 (4学时) 教学内容:通讯文体分析:通讯的题材、角度及结构的基本方法:经典通讯 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掌握通讯的题材、角度及结构的基本方法: 通过经典通讯文本的分析,写作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相结合。 第三章:报告文学 (4学时) 教学内容:报告文学文体分析:报告文学的题材选择与主题提炼:人物报告 文学与事件报告文学 经典报告文学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理解报告文学在题材选择与主题提炼 方面的重要性:理解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真实性与新闻性的关系;通过经典报告 文学文本的分析,写作人物报告文学或事件报告文学。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四章: 调查报告 教学内容:调查报告文体分析:调查报告的调查方法:调查报告的选材规则: 调查报告资料搜集与观点提炼的方法: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调查报告语言的特 点;经典调查报告文本分析。 19
19 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与写作方法;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写出具有独创性 的散文习作。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章:小说 (4 学时) 教学内容:小说的想象与虚构;小说的人物塑造;经典小说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小说文体的特点;理解小说创作的关键是塑造具有典型性的 人物形象;理解性格与环境、情节的关系;掌握小说构思过程中想象与虚构的作 用;通过经典小说文本的分析,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与写作方法并尝试创作小说。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三章:诗歌 (4 学时) 教学内容:诗歌文体分析;诗歌的抒情方式;经典诗歌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诗歌文体的特点;理解诗歌与生活的关系;掌握诗歌的抒情 方法;掌握诗歌的意境及象征性;通过经典诗歌文本的鉴赏和分析,尝试创作白 话诗和古体诗词。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四章:剧本 (4 学时) 教学内容:剧本文体分析;剧本的故事性与人物塑造;经典剧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剧本文体的特点;理解故事、冲突对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性; 通过经典剧本文本的分析,理解剧本的写作技巧与写作方法,有此特长的学生可 尝试剧本创作。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三编:新闻文体写作 (20 学时) 第一章:消息 (4 学时) 教学内容:消息的文体分析;消息的选材方法与技巧;经典消息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消息的文体特点;掌握消息的选材方法与技巧;通过经典消 息文本的分析,锻炼写作消息的能力。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章:通讯 (4 学时) 教学内容:通讯文体分析;通讯的题材、角度及结构的基本方法;经典通讯 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掌握通讯的题材、角度及结构的基本方法; 通过经典通讯文本的分析,写作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相结合。 第三章:报告文学 (4 学时) 教学内容:报告文学文体分析;报告文学的题材选择与主题提炼;人物报告 文学与事件报告文学;经典报告文学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理解报告文学在题材选择与主题提炼 方面的重要性;理解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真实性与新闻性的关系;通过经典报告 文学文本的分析,写作人物报告文学或事件报告文学。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四章:调查报告 (6 学时) 教学内容:调查报告文体分析;调查报告的调查方法;调查报告的选材规则; 调查报告资料搜集与观点提炼的方法;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调查报告语言的特 点;经典调查报告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掌握调查报告的调查方法:掌握调查 报告的选材规则:掌握调查报告资料搜集与观点提炼的方法:掌握调查报告的基 本结构:理解调查报告在语言上的特点 通过经典调查报 告文本的分析,写作调 查报告。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五章:广播电视新闻稿 (2学时) 教学内 播由视新闻的特占, 广播电视新闻稿文体分析:广播电视新 闻稿的写作 经典广播电视新闻稿文本分 教学要求:了解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和广播电视新闻稿的文体特点:紫握广 播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方法;通过经典广搔电视新闻稿文本的分析,写作广播电视 新闻福。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四馆,诊说文体写作 (12学时) 社会评论 (4学时) 教学内容:社会评论文体分析:社会评论的文体意识:社会评论的写法与技 巧:社会评论的语言特色:经典社会评论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评论的性质和特点:掌握社会评论选题与社会问题的关 系:掌握获取社会评论对象的途径和方法:掌握社会评论写作的角度与技巧:通 过经典社会评论文本的分析 培养社会评论选题及写作的能力。 授课 式:讲授 讨论相结合。 第二章:文艺评 (4学时) 教学内容:文艺评论文体分析:文艺评论的角度、结构与技巧:经典文艺评 论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文艺评论文体的特点:掌握与文艺评论相关的重要概念:掌 握文艺评论的角度 结构与技巧:通过经典文艺评论文本的分析,培养文艺评论 的选题和写作的能力。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三章:杂文 (4学时) 教学内容:杂文文体分析:杂文的选材:杂文的角度:杂文的文笔:杂文的 讽刺艺术: 经典杂文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理解杂文的选材、角度和结构技巧:识记 杂文的文笔特点:掌握杂文的讽刺技巧:通过经典杂文文本的分析,培养杂文的 选题和写作的能力。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习作讲评,以锻炼学生写作 和鉴赏水平,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40% 出勤:5次*1分=5分 课堂讨论发言:5分/人 平时作业:5次*6分=30分 (2)期末作文考核:6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20 教学要求:了解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掌握调查报告的调查方法;掌握调查 报告的选材规则;掌握调查报告资料搜集与观点提炼的方法;掌握调查报告的基 本结构;理解调查报告在语言上的特点;通过经典调查报告文本的分析,写作调 查报告。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五章:广播电视新闻稿 (2 学时)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稿文体分析;广播电视新 闻稿的写作;经典广播电视新闻稿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和广播电视新闻稿的文体特点;掌握广 播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方法;通过经典广播电视新闻稿文本的分析,写作广播电视 新闻稿。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四编:论说文体写作 (12 学时) 第一章:社会评论 (4 学时) 教学内容:社会评论文体分析;社会评论的文体意识;社会评论的写法与技 巧;社会评论的语言特色;经典社会评论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评论的性质和特点;掌握社会评论选题与社会问题的关 系;掌握获取社会评论对象的途径和方法;掌握社会评论写作的角度与技巧;通 过经典社会评论文本的分析,培养社会评论选题及写作的能力。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章:文艺评论 (4 学时) 教学内容:文艺评论文体分析;文艺评论的角度、结构与技巧;经典文艺评 论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文艺评论文体的特点;掌握与文艺评论相关的重要概念;掌 握文艺评论的角度、结构与技巧;通过经典文艺评论文本的分析,培养文艺评论 的选题和写作的能力。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三章:杂文 (4 学时) 教学内容:杂文文体分析;杂文的选材;杂文的角度;杂文的文笔;杂文的 讽刺艺术;经典杂文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理解杂文的选材、角度和结构技巧;识记 杂文的文笔特点;掌握杂文的讽刺技巧;通过经典杂文文本的分析,培养杂文的 选题和写作的能力。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习作讲评,以锻炼学生写作 和鉴赏水平,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40% 出勤:5 次*1 分=5 分 课堂讨论发言:5 分/人 平时作业:5 次*6 分=30 分 (2)期末作文考核:6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