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二个十年文学运动与思潮(1928一1937) 1927-1930年(左联成立):政治事变驱动下文学的重新分化组合的过渡期: 1930-1937年:文学阵营的确立与发展期。 (二)总体概 六次论争":关于"革命文学”:关于新月派”:关于"大众文艺":关于"民族主义文学":关于”自由 人 :左联内部关于“两个口号” 阶级三 文学:民主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大众通俗文学。 两大社国 派”、 ”一份杂志” 《现代 无产阶级文学: 以左联为核心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是将大金化作为文学津设的主票 民主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的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精神传统,示社会黑暗,批判现 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同盟者」 自由主义文学: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在政治上处于中立状态,期望建 种以民主自由、个性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文化范型。 (三 的空前政治化 时代 会的特果) 文学的内在规律) 4. 元走向多元 从共名走向无名 四)与第一个十年文学之比较 第一个十年文学 第二个十年文圣 思想启蒙主 社会苹命主题 个性解放 社会解放 人性论的价值尺度阶级论的社会 度 社 题 发现 大众” 文学的 的事时 1."革命文学的提: 1923-1924年 邓中夏、挥代英、沈泽民、蒂光等从命工作的需要出发鼓吹苹命文学,但轻诗文 而重实际工作 1926年郭沫若发表《革命与文学》 《文艺家的觉悟》 指出时代所需要的文学"是替被压迫阶级 说话的文学 是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 ”是站在第四阶级说话的文艺" 2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太阳社 后期创造社关于革命文学的侣导: e: 末若 文艺青年要当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的"留声机”: 果要 我们还得把自己否定一鸿 我们要努 我们今后的文学运动应该进步 语,我们要以 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 ”什么是革命文学呢?革命文学的内容是怎样的呢?“,“革命文学是以被压迫的群众做出发点的文 学!革命文学的第一个条件,是具有反抗一切旧势力的精神!革命文学是反个人主义的文学!革命 是现代的生:指示出一条改造社会的新径! 金 -切的 是生活意志的表现。 文学,有它的 会 是宣传。普 而且不可逃进址 级的背景。文学,有它的组织机能 末盾的论争
第九章 第二个十年文学运动与思潮(1928—1937) 一、概述 (一)大致分期 1927-1930年(左联成立):政治事变驱动下文学的重新分化组合的过渡期; 1930-1937年:文学阵营的确立与发展期。 (二)总体概貌 "六次论争":关于"革命文学";关于"新月派";关于"大众文艺";关于"民族主义文学";关于"自由 人"、"第三种人";左联内部关于"两个口号"。 "五大形态":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民主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大众通俗文学。 "两大流派":"京派"、"海派" "一个社团":左联 "一份杂志":《现代》 无产阶级文学:以左联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大众化作为其文学建设的主要途径,。 民主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的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精神传统,揭示社会黑暗,批判现 实,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同盟者。 自由主义文学: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在政治上处于中立状态,期望建 立一种以民主自由、个性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文化范型。 (三)总体特征 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时代、社会的结果); 2.无产阶级文学占主导地位和决定性作用; 3.文学阵营的分化重组与对立竞争(文学的内在规律); 4. 文学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共名走向无名。 (四)与第一个十年文学之比较 第一个十年文学 第二个十年文学 思想启蒙主题 社会革命主题 个性解放 社会解放 人性论的价值尺度 阶级论的社会尺度 个人、家庭婚姻题材 社会、阶级革命题材 在反封建中发现了"人" 在革命中发现了"大众" 文学的抒情时代 文学的叙事时代 二、文学思潮与论争 (一)"革命文学"论争: 1."革命文学"的提出: 1923-1924年,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蒋光慈等从革命工作的需要出发鼓吹革命文学,但轻诗文 而重实际工作。 1926年郭沫若发表《革命与文学》、《文艺家的觉悟》,指出时代所需要的文学 "是替被压迫阶级 说话的文学","是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是站在第四阶级说话的文艺"。 2.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① 太阳社、后期创造社关于革命文学的倡导: 麦克昂(郭沫若)《英雄树》:文艺青年要当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的"留声机";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我们如果要挑起革命的‘印贴利更追亚(intelligentsia)’的责任起来,我们还得把自己否定一遍 (否定之否定),我们要努力获得阶级意识,我们要使我们的媒质接近农工大众的用语,我们要以 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我们今后的文学运动应该进一步,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 "什么是革命文学呢?革命文学的内容是怎样的呢?","革命文学是以被压迫的群众做出发点的文 学!革命文学的第一个条件,是具有反抗一切旧势力的精神!革命文学是反个人主义的文学!革命 文学是要认识现代的生活,而指示出一条改造社会的新途径!"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引用美国作家辛克莱《拜金艺术》:"一切的文学,都是宣传。普遍地,而且不可逃避地是宣 传","文学,是生活意志的表现。文学,有它的社会根据——阶级的背景。文学,有它的组织机能 ——一个阶级的武器。" ②倡导者与鲁迅、茅盾的论争: 成仿吾:《全部批判之必要》
钱杏邦: 《死去了的阿Q时代》 2时Q时代已 当地正传》的技 巧也 已元去引《0正传)的技巧,我们若以小资产阶 的 的作家的笔所能表现出的时 在的 作家所能表 代不是计巧 代1旧的皮不 老了的妇人永不能恢复地 春的望 《阿0正传》的技巧随着阿0 只有具着狂风暴雨的革命精神的作家才能表现出来] 只有忠实诚恳情绪在全身 燃烧,对于政治有亲切的认识自己站在革命的前线的作家才能表现出来!《阿Q正传》的技巧是力不 能及了!阿Q时代是早已死去了!我们不必再专事骸骨的迷恋,我们把阿Q的形骸与精神一同埋葬了 罢,我们把阿Q形骸与精神一同埋葬了罢…(一九二八,二, 一八于上海) 麦克吊(郭沫若): 《桌子的跳舞》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文学的阶级性》、《苹命时代的文学》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3.争论中主要针对两个问题而展开: ①在侣导 苹命文学"的时候如何认识和对待"五四"文学革命: 华方的 文学的本质及使命。 共产党的指示:团结"同路人”、共同斗争的需要:结束苹命文学的论 成立: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题 参加成立大会的有40多人 会汉选举鲁迅、沈端先、线杏怀、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并且通过了左联的理 论钢领和行动纲领,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等机构,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 部分是要求左翼作家要克服脱离实 一注吴货零联般高误的部分提出对于今后红作的意见即要有战手精种、要确立为工 讲话分为两个部分: 好 等。 的艺 农不能不以无立 在这黑暗的阶 我们 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 又反 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c.出版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巴尔底山》《十字街头》《北斗》《前哨》《大众文艺》 2左联成产的 a标共产党对 3,左联主要的文艺实 价绍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进行文学批评实践:程秋白《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 实主义》《关于列宁论托尔斯泰两篇文章的注解》:冯雪峰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 b.推进文艺大众化: c,借鉴和探讨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 新写实主义 物牌证法创作方法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写新月文学观与自由主义文学观的论争: 度以人性论为中心 不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定的普遍的 文学的难一的标准" ②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合”, 文学家的心目中并不含有固定的阶级观念,更不含有为某一阶级谍利益的成见”, ”以理性驾驭情感,以理性节制想象。 林语 华和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道为格调的小品文,无关社会学 国鸟事 从。刘西渭》 京浪强调学与时代、或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 不但阿Q时代已经死去了,《阿Q正传》的技巧也已死去了!《阿Q正传》的技巧,我们若以小资产阶 级的文艺的规律去看,它当然有不少的相当的好处,有不少的值得我们称赞的地方,然而也已死去 了,也已死去了!现在的时代不是阴险刻毒的文艺表现者所能抓住的时代,现在的时代不是忏巧俏皮 的作家的笔所能表现出的时代,现在的时代不是没有政治思想的作家所能表现出的时代!旧的皮囊不 能盛新的酒浆,老了的妇人永不能恢复她青春的美丽,《阿Q正传》的技巧随着阿Q一同死亡了,这 个狂风暴雨的时代,只有具着狂风暴雨的革命精神的作家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忠实诚恳情绪在全身 燃烧,对于政治有亲切的认识自己站在革命的前线的作家才能表现出来!《阿Q正传》的技巧是力不 能及了!阿Q时代是早已死去了!我们不必再专事骸骨的迷恋,我们把阿Q的形骸与精神一同埋葬了 罢,我们把阿Q形骸与精神一同埋葬了罢……(一九二八,二,一七——一八于上海) 麦克昂(郭沫若):《桌子的跳舞》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文学的阶级性》、《革命时代的文学》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3.争论中主要针对两个问题而展开: ① 在倡导"革命文学"的时候如何认识和对待"五四"文学革命; ② 在确立革命文学观念的时候,如何阐释文学的本质及使命。 (二)"左联"及关于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借鉴: 1."左联"(1930-1936)的成立 a.背景: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共产党的指示;团结"同路人"、共同斗争的需要;结束革命文学的论 争。 b.成立: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参加成立大会的有40多人, 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钱杏邨、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并且通过了左联的理 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等机构,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讲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要求左翼作家要克服脱离实 际斗争和个人高于群众的错误;第二部分提出对于今后工作的意见,即要有战斗精神、要确立为工 农兵大众服务的目的等等。 理论纲领: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现给"胜利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艺术如果以人类之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 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情感为内容。因此,我们的 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 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c.出版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巴尔底山》《十字街头》《北斗》《前哨》《大众文艺》 等。 2.左联成立的意义: a.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入到了新阶段; b.中国共产党对新文学的影响与指导从思想领域推进到实践领域。 3.左联主要的文艺实践: a.翻译、介绍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进行文学批评实践;瞿秋白《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 实主义》《关于列宁论托尔斯泰两篇文章的注解》;冯雪峰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 b.推进文艺大众化; c.借鉴和探讨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 新写实主义——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d.吸引和培养左翼文学青年。 (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与自由主义文学观的论争: 1.与"新月派"的论争 梁实秋、徐志摩以人性论为中心,张扬理性,鼓吹自由。 ①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认为无产阶级文学"错 误在把阶级的束缚加在文学上面,错误在把文学当做阶级争斗的工具而否认其本身的价值。" ②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文学家没有任何使命,除了他自己内心对于真善美的要求的使 命","文学家的心目中并不含有固定的阶级观念,更不含有为某一阶级谋利益的成见","文学家永 远不失掉他的独立"。 ③ 倡导文学的节制和理性 。"以理性驾驭情感,以理性节制想象。" 2.与"性灵派"的论争(林语堂、周作人); 林语堂声称"不问政治",倡导"幽默文学"和"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无关社会学 意识形态鸟事,亦不关兴国亡国鸟事"。 3.与"京派"作家的论争(朱光潜、沈从文、刘西渭) "京派"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沈文注重文鞭的的垫使园北人他香追商品意义和“低级趣味的所谓”新海 派之河。 第三种人的论争(胡秋原 我并不想站在政治立场特香民族文艺”与普罗文艺 个自由人 发表 《钱杏邦理论之清算与民族文 就为我是一个于政治外行的人,我是 苏汶(杜衡)《"第三种人的出路》: 在"知识阶级的自由人"和"不自由的, 有党派的"阶级争着文坛霸权的时候,最吃苦的却是这第三种 人。因为"文学不再是文学了,变为连环图画之类,而作者也不再是作者了,变成了煽动家之类"。 (四)"左联"及以其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评价 ①政治上激进盲动。不注意利用合法斗争方式,采用"飞行集会"等形式给革命文艺造成重大损失, ⑦组织的茶派上义。1936年左联内部关于”国防文学”与民族苹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争 ③创作上的教条主义倾向。盲目照撒苏联、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方法以政治代替艺术的公式化 模式化创作 三、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左翼文学、京派、海派等文学潮流的对峙与渗透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现代都市与传统农村的对立、相互冲突与渗 透,引发与激化了知识分子在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选择的矛盾 "京派"、 )因惑,反映在文学与审美层面上,便形成了这一时期“左雾 ”海派”三大文学派别(潮 常有左翼文艺运动十年的说法 农的手命斗量到1936年左联宣告解散, 就开始算起, 因此 左翼作家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 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 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评,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 代表作家:蒋光慈(写作较早、影响较大)、茅盾、丁玲、张天翼(专事写小市民灰色人生和部分 知识分子庸俗虚伪、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艾芜(以我国西南边境的特丽风光和殖民地人民苦难 真 端木蕻良、 于年、 京派学 京浪是批学者型的文人 如非职业的作家 们陶辞千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 又置身于自由、散 漫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地追求文学(学术)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 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 代表作家:废名、沈从文、芦焚、萧乾、杨振声、林徽因、李健吾等。 3:海派文学 派“是 依北高不盾心境, 使他们 都中 的”新”与”变 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风、"新感觉派"等。 4、其他独立作家的创作:巴金、李劫人等 第十章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概述 30年代的中国小说盛一时。在广大农村破产的同时,东南沿海一带的局部资本主义化、现代都市 海的勃兴以及 相应的出放 的发达 给小说的 月 社会 手现风 涌之势 左翼文学创作 成立于1930年的"左翼作家联盟"并不是一个纯文学流派 它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左置作家的 文学创作是颇有特色的,最显著的是它的现实性、社会性,亦即内容上的巨大变化,写工农的革命 斗争。 (一)左翼文学的理论建设 但帆的风羽秋白出车喜文宝理论路家在左第 部分 瞿秋白为代表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在左翼文学理论建设的发展中起到了指导者和
沈从文注重文学"趣味"的纯正和道德感,因此,他否定只追逐"商品意义"和"低级趣味"的所谓"新海 派"作品,而且把肤浅的"革命的罗曼蒂克"也纳入"新海派"之列。 4.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胡秋原、苏汶) 胡秋原:"我并不想站在政治立场赞否民族文艺与普罗文艺,因为我是一个于政治外行的人,我是一 个自由人" 。并发表了《钱杏邨理论之清算与民族文学之批判》。 苏汶(杜衡)《"第三种人"的出路》: 在"知识阶级的自由人"和"不自由的,有党派的"阶级争着文坛霸权的时候,最吃苦的却是这第三种 人。因为"文学不再是文学了,变为连环图画之类,而作者也不再是作者了,变成了煽动家之类"。 (四)"左联"及以其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评价 ①政治上激进盲动。不注意利用合法斗争方式,采用"飞行集会"等形式给革命文艺造成重大损失, 也吓跑了民主作家; ②组织上的宗派主义。1936年左联内部关于"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争 论。 ③创作上的教条主义倾向。盲目照搬苏联、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方法,以政治代替艺术的公式化、 模式化创作。 三、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左翼文学、京派、海派等文学潮流的对峙与渗透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现代都市与传统农村的对立、相互冲突与渗 透,引发与激化了知识分子在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选择的矛盾 与困惑,反映在文学与审美层面上,便形成了这一时期"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潮 流)之间的对峙与渗透。 1、左翼文学:最显著的特点是现实性、社会性,即写工农的革命斗争。 习惯上常常把左翼文艺运动从左联成立前的1927年就开始算起,一直到1936年左联宣告解散,因此 常有左翼文艺运动十年的说法。 左翼作家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 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评,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 具。 代表作家:蒋光慈(写作较早、影响较大)、茅盾、丁玲、张天翼(专事写小市民灰色人生和部分 知识分子庸俗虚伪、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艾芜(以我国西南边境的绮丽风光和殖民地人民苦难 与斗争生活为背景)、沙汀(展现四川农村,真实地揭露和有力地鞭挞旧中国农村的黑暗现 实)、"东北作家群"(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等,作品多描绘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和斗 争)。 2、京派文学 京派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即非职业的作家。他们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 漫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地追求文学(学术)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 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 代表作家:废名、沈从文、芦焚、萧乾、杨振声、林徽因、李健吾等。 3、海派文学 "海派"是二十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 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文明病"。他们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 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 的"新"与"变"。 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风、"新感觉派"等。 4、其他独立作家的创作:巴金、李劼人等。 第十章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一、概述 30年代的中国小说繁盛一时。在广大农村破产的同时,东南沿海一带的局部资本主义化、现代都市 上海的勃兴以及相应的出版业的发达、城市阅读现代小说的新读者群的形成,无不给小说的发展带 来新的契机。同时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社会矛盾加剧,阶级斗争呈现风起云涌之势,由此造成了 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日益明显,形成了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而这两大主流创作流派下又 衍生出了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 二、左翼文学创作 成立于1930年的"左翼作家联盟"并不是一个纯文学流派,它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左翼作家的 文学创作是颇有特色的,最显著的是它的现实性、社会性,亦即内容上的巨大变化,写工农的革命 斗争。 (一)左翼文学的理论建设 前期的革命文学倡导者的理论是左翼文学理论建设当然的一部分。 但以鲁迅、冯雪峰、瞿秋白为代表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在左翼文学理论建设的发展中起到了指导者和 组织者的巨大作用
(二)左翼文学的总体风貌: 情绪和 的文学体式。 (图解政治模式、 左联早期剑 1光惑早期创作具有强利的空传动性 《裤》 《环》 《冲出云围的月亮》 经历 不断写作探索写成了代表作长搞《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田野的风》):洪灵菲的创作以充满 浪漫气息的流亡小说和刻画革命流亡者形象而闻名(带有自传色彩的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型革 命者的《流亡》,表现农民斗争的《在洪流中》 描写工人悲惨境遇的《气力出卖者》)。 (2)柔石:平 月》 长篇《旧时代 他的 《高》、 中篇《到莫斯科去》、 长篇《光明在我们前 面 丁玲 “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 标志著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直正结了"革命文学"的时代而向前迈讲了 丁玲、张天翼等人为代表的左联新人,努力扫除概念化的描写身边琐事创作风气,逐渐摆脱了初期 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与艺术真实性较好地结合起来,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 万法,努力型造人物典型 也主义环境描写的典型化,开始在作品中体现出独特的生活藏量、语言 储备与艺术个性,形成了小说风格的多样化。 壁平羟历 (1904年10月12日 1986年3月 4日),现代女作家。原名蒋伟,字冰之 又名蒋炜 1918年就读于桃源 1022年初游 曾在陈独秀、 季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 运动思潮的影响 923年经理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共产背制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次年原转赴北京.曾在北 京大宇男听文学课程。 1925 报2B年10月 又锅常日中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 版第 1020年 部长篇小说《韦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出任左联机关利物《北十,主编及左联园书记(1932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 “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 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受·罗兰等国内外著名 人士,曾发起抗议和营救活动。敌人对她威胁、利诱、欺骗,企图利用她的名望为国民党做事,都 遭到拒绝 寿调将青南净楚陕老成为到达中失茶区的一位知名、一 中央警卫围政治部副 北战列 服有 团主任 1948年 1986年逝世 ②丁玲的创作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9271 -1929年. "莎菲"时期的早期创作 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培印的”,她笔下的人物“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青 作品: 梦菲女士的日记》、《在黑暗中》、 里中的间小房里 《自杀日记》、《一个女人》、 《阿毛姑 《莎菲女士的日记》: 以描写 个痛若的女性为主让人看到一个单微痛苦,没有自主性的女性 开形象 这也是当时的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莎菲生活在痛苦和无边无际的静扎之中 有意塑造女性 的软弱,不自立,也符合当时社会给女性的定位。小说通过身惑肺病的莎菲写日记的方式,细致地 刻画了莎菲的心理,叙述了莎菲耳闻目睹的人和事。莎菲身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五四"后一些青年普 遍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敏锐的文学感觉和细腻的叙述风格和毫不遮掩的笔触 细腻真实地刻划出女方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
(二)左翼文学的总体风貌: 1.浓郁的以阶级论为核心的历史哲学和意识形态色彩。 2.肆意绽放的青春激情。(年轻、青春、激情,并受革命情绪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 3.从单一走向丰富多样的文学体式。(图解政治模式、"革命+恋爱"→多样化) (三)左翼文学创作 1、左联早期创作(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把其划入"普罗文学流派"): (1)蒋光慈早期创作具有强烈的宣传鼓动性。《短裤党》、《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经历 不断写作探索写成了代表作长篇《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田野的风》);洪灵菲的创作以充满 浪漫气息的流亡小说和刻画革命流亡者形象而闻名(带有自传色彩的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型革 命者的《流亡》,表现农民斗争的《在洪流中》,描写工人悲惨境遇的《气力出卖者》)。 (2)柔石:早期——《疯人》集、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三姊妹》 后期——中篇《二月》、短篇《人鬼和他的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 (3)胡也频:短篇《圣徒》、《诗稿》、《北风里》、中篇《到莫斯科去》、长篇《光明在我们前 面》 2、丁玲 "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的时代而向前迈进了。以 丁玲、张天翼等人为代表的左联新人,努力扫除概念化的描写身边琐事创作风气,逐渐摆脱了初期 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与艺术真实性较好地结合起来,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 方法,努力塑造人物典型,也主义环境描写的典型化,开始在作品中体现出独特的生活藏量、语言 储备与艺术个性,形成了小说风格的多样化。 丁玲 ①生平经历:(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现代女作家。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 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 1918年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次年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 1922年初赴上海,曾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 运动思潮的影响。 1923年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次年夏转赴北京,曾在北 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 1925年与胡也频结婚。 1927年开始发表揭露旧中国黑暗现实的小说作品。处女作《梦珂》于同年年底发表于《小说月 报》,不久又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 1928年10月,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在黑暗中》。 1929年冬,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 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 人士,曾发起抗议和营救活动。敌人对她威胁、利诱、欺骗,企图利用她的名望为国民党做事,都 遭到拒绝。 1936年9月在党组织的帮助下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毛泽 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欢迎。 在苏区期间,丁玲历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 《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等职务。创作出《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 院中》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品。1948年,丁玲写成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2年 荣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 解放后任作协副主席。 1986年逝世。 ②丁玲的创作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927—1929年,"莎菲"时期的早期创作。 茅盾评价:丁玲是"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她笔下的人物"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青 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作品:《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阿毛姑 娘》、《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描写一个痛苦的女性为主,让人看到一个卑微,痛苦,没有自主性的女性 形象,这也是当时的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莎菲生活在痛苦和无边无际的挣扎之中,有意塑造女性 的软弱,不自立,也符合当时社会给女性的定位.小说通过身患肺病的莎菲写日记的方式,细致地 刻画了莎菲的心理,叙述了莎菲耳闻目睹的人和事。莎菲身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五四"后一些青年普 遍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敏锐的文学感觉和细腻的叙述风格和毫不遮掩的笔触, 细腻真实地刻划出女方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
瓦抗带泰的悲剧结果 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反映了当 《阿毛姑娘》 人公是一个乡下姑娘 ● 产生 她受 -1033年 韦护"时期的革命文学创作 点: 政治与文学的联烟。“爱情"十"革命"模式 作品:长篇小说《韦护》、母亲,中篇《193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水》,短篇集《一 个人的诞生》 《夜会》 《韦护》:1930年发表,标志着丁玲女性创作的转变。 幻的居在迪中电以设是上用心 党人韦护与浪漫的 玉破到东从事苹伞工作 金不能 指、 准备撑持起来 以秋白和王剑虹的爱情生 为去 《韦护》是革命的浪漫谛克的典 传达的现念是:为了革命 个人的需求应该压抑 丁玲在 里抒写的是爱情,而爱情的出路是革命 与其说为革命而栖牲爱情,不如说为爱情而走向革命。 《水》:转变标志。标志着丁玲革命浪漫谛味道的过渡期的终结。创作开始"从‘离’社 会 社会,从个人王义的虚无, 向工农大众的革命"转变。 以震动金具的士六省大水为斯居,将艺术的眼光向民遍野的农村地 渡口遇上了数十年 家国为成 为平位 个黑汉子站出来揭露官府 已心血凝成的粮食 的不是难瓦是来“他拼 图子 地主的人是 群饥饿的奴隶比洪水还要凶猛的向镇上扑去 注重群像描写 成了一系列场而辣写的连错 《水》的最高的价值, 是在最先着眼到大众自己的力量,其次相信大众是会转变的地方” ”不拘 它还有很多的缺点, 这无疑的已是我们的艺术的一点小小的现兑。我们所应当有的新的小说的一点 吗雪峰(何丹仁)《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 1933 936年被幽禁,只创作了五个短篇《松子》、 《一月二十三日》、 《 《陈伯祥》、《八月生 1936后 学创 的发解放自文的艺米 个性 使之与新的生活 斯的思想较空好地结合起来 短篇《我在霞村的时候》 三八节有感》 《在医院中》 长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我在霞材的时候》:主人公贞贞 个性格倔强的女孩子, 个叫夏大宝的青年自由恋 决不服从家庭的包办婚姻。为此她进了修道院。但正遭日本人扫荡,贞贞不幸被掳走, 做了阳 妇 也因此成了我方的情报员。她受尽折磨,得了严重的妇科病。后被我方解救出来。 当她回乡 受到乡亲的蔑视和冷眼 在乡亲眼里,贞贞是 小说的叙述者是 作的知识女 (丁玲的代言人 她对贞负的处境,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对贞贞周 的 院中的 的 年 作 业 上海产科医院 一力热 来 了革命 院 专 不懂护理知识 医院对病人也衍寒青 轻率地就给病人费肢 病房的卫生渡人打扫 人的 苦痛没人过问。人们感兴趣的,倒是捕风捉影地制造谣言 传播绯闻。陆萍以一个医生的职业道德 和责任心, 向领导呼吁,却被领导认为她是知识分子的骄傲自大 看不起工农出身的领导和同事 结果曹来更多的误解和批评被和上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帽子。量后陆萍身心俱疲地离开这所 医院 阳在桑千河上 毛泽东《 在附近村子听到土改斗争的风声开始的 作者以 对争风暴的到来做了有声有色的描绘 张松民 程仁以及线 立 李子俊等。张裕民是暖水屯的第一个共产党员,作品突出了他沉着 忠心耿耿的品 他虽然有过 些缺点,发动群众斗地主时有一段时间思想模糊,怕斗不倒钱文贵自己不好办 冲锋在前, 思想明确, 下了决心, 便勇猛顽强, 因 他在群众中 有威信, 在部中有号及力 在村 和张 的 从小 地 T感到 的中还是 稳了 自己阶级
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反映了当 时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 《阿毛姑娘》:主人公是一个乡下姑娘,家庭生活本来很幸福。后来阿毛姑娘接触到新的青年男 女,开了眼界,产生了新的生活追求,但为家庭所不容,她受毒打后服毒自杀。 ● 1930—1933年,"韦护"时期的革命文学创作。 特点:政治与文学的联姻。"爱情"+"革命"模式 作品:长篇小说《韦护》、母亲,中篇《193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水》,短篇集《一 个人的诞生》、《夜会》 《韦护》:1930年发表,标志着丁玲女性创作的转变。 描写共产党人韦护与浪漫的女子丽嘉恋爱同居,由于沉溺在温柔乡中,荒疏了工作,别有用心的同 事把他们的居室当作"堕落的奢靡的销金窟",对他加以歧视和排斥。韦护反省了自己的怠惰、逸 乐,对信仰不可饶恕的不忠实,感到再也不能"永远睡在爱情的怀中呕歌一世",遂离开丽嘉,接受 组织派遣到广东从事革命工作。丽嘉也幡然悔悟,准备撑持起来,"好好做点事业"。小说的中篇是 以瞿秋白和王剑虹的爱情生活为素材。 《韦护》是"革命的浪漫谛克" 的典范,传达的观念是:为了革命,个人的需求应该压抑。丁玲在这 里抒写的是爱情,而爱情的出路是革命,与其说为革命而牺牲爱情,不如说为爱情而走向革命。 《水》:转变标志。标志着丁玲革命浪漫谛味道的过渡期的终结。创作开始"从‘离’社 会,‘向’社会,从个人主义的虚无,向工农大众的革命"转变。 以震动全国的十六省大水灾为背景,将艺术的眼光引向灾民遍野的农村大地。一渡口遇上了数十年 不遇的洪水,官府只知道年年收捐,不知道修堤,堤漏堵不胜堵,终于导致崩决。家破人亡的农民 开始由相信命运到怀疑人世。大水冲毁了家园,也冲毁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的狭隘圈子, 他们仍抱着幻想,成群结伙向官府讨粮济荒,然而成船运来的不是粮食,而是镇压民众的弹药,于 是忍耐化作愤火,一个黑汉子站出来揭露官府、地主的吃人罪行,呼唤难民起来"跟他拼",讨回自 己心血凝成的粮食。于是,一群饥饿的奴隶比洪水还要凶猛的向镇上扑去。 注重群像描写、促成了一系列场面速写的连缀。 "《水》的最高的价值,是在最先着眼到大众自己的力量,其次相信大众是会转变的地方", "不拘 它还有很多的缺点,这无疑的已是我们的艺术的一点小小的现兑。我们所应当有的新的小说的一点 萌芽。"——冯雪峰(何丹仁)《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 ● 1933--1936年被幽禁,只创作了五个短篇《松子》、《一月二十三日》、《陈伯祥》、《八月生 活》、《团聚》。 ● 1936后的延安、解放区文学创作。 创作特点:充分发扬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使之与新的生活、新的思想较完好地结合起来。 作品:短篇《我在霞村的时候》、《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长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我在霞村的时候》:主人公贞贞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女孩子,她与村里一个叫夏大宝的青年自由恋 爱,决不服从家庭的包办婚姻。为此她进了修道院。但正遭日本人扫荡,贞贞不幸被掳走,做了慰 安妇,也因此成了我方的情报员。她受尽折磨,得了严重的妇科病。后被我方解救出来。当她回乡 探亲时,受到乡亲的蔑视和冷眼。在乡亲眼里,贞贞是一个不知廉耻的破鞋。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 到边区开展工作的知识女性(丁玲的代言人),她对贞贞的处境,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对贞贞周围 那些冷漠的群众、愚昧的言论,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批判。 《在医院中》:描写延安医院中的官僚作风。陆萍毕业于上海产科医院,像一切热血青年一样,来 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被分配到一所医院工作。医院管理混乱、不少医护人员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 练。不懂护理知识。医院对病人也敷衍塞责,轻率地就给病人截肢。病房的卫生没人打扫,病人的 苦痛没人过问。人们感兴趣的,倒是捕风捉影地制造谣言,传播绯闻。陆萍以一个医生的职业道德 和责任心,向领导呼吁,却被领导认为她是知识分子的骄傲自大,看不起工农出身的领导和同事, 结果遭来更多的误解和批评,被扣上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帽子。最后陆萍身心俱疲地离开这所 医院。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毛泽东《延座讲话》精神在文艺创作上的表现,以农民、农村斗争为主 体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典型的解放区作品。全书共五十八节,近四十个人物,写了一个农村土改斗 争从酝酿到发动群众,几经曲折终于斗倒地主的过程。 全书是从一个后来被错划成富农的富裕中农顾涌,在附近村子听到土改斗争的风声开始的。作者以 细腻的笔触写了暴风雨到来前暖水屯人们心理上的变化,对斗争风暴的到来做了有声有色的描绘。 作品以主要篇幅写了构成暖水屯基本矛盾的农民和地主两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张裕民、程仁以及钱 文贵、李子俊等。张裕民是暖水屯的第一个共产党员,作品突出了他沉着、老练、忠心耿耿的品 质,他虽然有过一些缺点,发动群众斗地主时有一段时间思想模糊,怕斗不倒钱文贵自己不好办, 但他大公无私,冲锋在前,一旦思想明确,下了决心,便勇猛顽强,坚决果敢。因此,他在群众中 有威信,在干部中有号召力,在村里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张裕民一样从小受地主剥削的长工程 仁,朴实憨厚,对地主阶级有本能的仇恨。因为和钱文忠的侄女黑妮的关系,他在斗争中也有思想 矛盾,总感到有什么东西"拉着他下垂"。但他在斗争的暴风雨中还是站稳了自己阶级的立场,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