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掌握冰心问题小说的基本特征,了解重要篇目的内容和特点:了 解庐隐的生平与其创作的特色:了解其他女作家的创作。 授课方式: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五章:新诗( (6学时 教学内容:郭沫若的《女神》:“湖畔诗人”:“小诗体”:抒情诗人冯至:新 月诗派:“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教学要求:了解江静之等湖畔诗人、冰心第小诗派诗人的代表作,理解其诗 歌的写作风格:了解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出现的内在动因,把握它们的艺术原则 和审美追求 并能评述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和李金发的诗歌创作 认识郭沫 若诗歌的文学史价值。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与作品分析鉴赏相结合。 第六章:散文(一) (2学时) 教学内容:二十年代散文概述: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冰心和朱自清的 散文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五四时期各类散文风格特点:了解朱自清、冰心等人散 文的主要特点:重点掌握语丝社、周作人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貌。 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第七章:戏刷(一) (2学时) 教学内容:文明新戏与“爱美剧”:田汉、丁西林的创作 教学要求 了解现代话剧移植 确立与发展的历史知识,重点掌摆春柳社、 文明新戏、爱美剧、南国社等在现代话剧史中的价值与位置,把握丁西林、田汉 早期剧作的特色。 授课方式:教师重点讲解和学生自修相结合。 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8 -1937年6月) 第八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2学时 教学内容:革命文学的论争和“左联”的成立:两种文艺思潮的论争:文学 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教学要求:介绍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左联”的成立及其左翼文艺运动: 了解30年代的文学思潮、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时代特征及其得失,把振 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授课 方式:教师理论讲解和学生自修相结合。 第九章:茅盾 (5学时) 教学内容:开创新的文学范式:茅盾的创作道路:茅盾的小说成就:《子夜》。 教学要求:了解茅盾开创的新的文学范式“社会剖析小说”:了解茅盾的文 学活动和创作概况,重点掌握其小说成就:把握《蚀》三部曲及茅盾的代表作《子 夜》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把握吴荪甫人物形象的塑造:掌握《子夜》的艺术 成就;理解茅盾笔下的时代性女性形象。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授、解读作品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十章:老舍 (5学时) 教学内容: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骆驼祥子》:老舍作品的“京 味”与幽默 教学要求:评介老舍以文化批判视野描写的“市民世界”,注重从人物形象 类型的文化内涵考察,了解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解读老舍的代表作《骆 驼样子》等小说。 11
11 教学要求:掌握冰心问题小说的基本特征,了解重要篇目的内容和特点;了 解庐隐的生平与其创作的特色;了解其他女作家的创作。 授课方式: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五章:新诗(一) (6 学时) 教学内容: 郭沫若的《女神》;“湖畔诗人”;“小诗体”;抒情诗人冯至;新 月诗派;“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教学要求:了解汪静之等湖畔诗人、冰心等小诗派诗人的代表作,理解其诗 歌的写作风格;了解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出现的内在动因,把握它们的艺术原则 和审美追求,并能评述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和李金发的诗歌创作,认识郭沫 若诗歌的文学史价值。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与作品分析鉴赏相结合。 第六章:散文(一) (2 学时) 教学内容:二十年代散文概述;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冰心和朱自清的 散文;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五四时期各类散文风格特点;了解朱自清、冰心等人散 文的主要特点;重点掌握语丝社、周作人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貌。 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第七章:戏剧(一) (2 学时) 教学内容:文明新戏与“爱美剧”;田汉、丁西林的创作。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话剧移植、确立与发展的历史知识,重点掌握春柳社、 文明新戏、爱美剧、南国社等在现代话剧史中的价值与位置,把握丁西林、田汉 早期剧作的特色。 授课方式:教师重点讲解和学生自修相结合。 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8——1937 年 6 月) 第八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2 学时) 教学内容:革命文学的论争和“左联”的成立;两种文艺思潮的论争;文学 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教学要求:介绍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左联”的成立及其左翼文艺运动; 了解 30 年代的文学思潮、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时代特征及其得失,把握 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解和学生自修相结合。 第九章:茅盾 (5 学时) 教学内容:开创新的文学范式;茅盾的创作道路;茅盾的小说成就;《子夜》。 教学要求:了解茅盾开创的新的文学范式“社会剖析小说”;了解茅盾的文 学活动和创作概况,重点掌握其小说成就;把握《蚀》三部曲及茅盾的代表作《子 夜》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把握吴荪甫人物形象的塑造;掌握《子夜》的艺术 成就;理解茅盾笔下的时代性女性形象。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授、解读作品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十章:老舍 (5 学时) 教学内容: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骆驼祥子》;老舍作品的“京 味”与幽默。 教学要求:评介老舍以文化批判视野描写的“市民世界”,注重从人物形象 类型的文化内涵考察,了解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解读老舍的代表作《骆 驼祥子》等小说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授、解读作品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算十一音,四会 (5学时) 教学内容:巴金的前期小说创作:《家》的杰出成就:巴金的后期小说创作 教学要求:了解巴金前后两个时期的创作概况,重点把握《激流三部曲》的 主题思想;理解觉新、觉慧、高老太爷等人物形象:掌握抗战时期长篇小说《寒 夜》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理解巴金小说的情绪格调与艺术特色。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授、解读作品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十二:沈从文 (3学时) 教学内容: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创作: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 教学要求:从现代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沈从文创作的立场及其文学世界的审 美价值,重点理解作家创造的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世界”的文学 及文化意义,分析《边城》对“人性美”、人情美表现:体会沈从文式的田园抒 情小说的风格和文体追求。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授、解读作品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十三章:小说(二) (6学时) 教学内容:“左联”和左翼小说:东北作家群:京派小说:海派小说:大河 小说 教学要求:了解本时期小说风格特征的多样性:了解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 家的小说:重点学握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萧红的创作及左翼小说、新感觉派小说 等群体及代表者的艺术追求与风格 授课方式:数师理论讲授、解读作品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十四章:通俗小说和张恨水 (3学时) 教学内容: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历史:现代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历史:理解张恨水通俗言情写实小说的 雅俗共赏;解读张恨水的通俗小说《金粉世家》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十五章:新诗(二) (2学时) 教学内容: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后期新月派的创作:戴望舒、卞之琳 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了解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理解戴 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其诗象征、意象及节奏处理 等方面的特色。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与作品分析鉴赏相结合 第十六章:散文(二) (2学时) 教学内容:30年代散文概述: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教学要求:掌握林语堂的散文风格了解“鲁迅风”杂文的兴起;了解报告 文学与游记。 授课方式:教师重点讲解和学生自修相结合。 第十七章:曹禺(6学时) 教学内容:从《雷雨》到《原野》:《北京人》、《日出》与《家》:曹禺剧作 的命运 教学要求:深入探讨曹禺《雷雨》、《日出》等剧作所具有的丰富的多层次的 内涵,以及每一部剧在现实人生、人性开掘与戏刷形式上的试验与创造:应放开 思路,除了了解曹禺的成就,学会如何评析话剧艺术,还可以引发对经典性作品
12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授、解读作品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十一章:巴金 (5 学时) 教学内容:巴金的前期小说创作;《家》的杰出成就;巴金的后期小说创作。 教学要求:了解巴金前后两个时期的创作概况,重点把握《激流三部曲》的 主题思想;理解觉新、觉慧、高老太爷等人物形象;掌握抗战时期长篇小说《寒 夜》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理解巴金小说的情绪格调与艺术特色。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授、解读作品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十二章:沈从文 (3 学时) 教学内容: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创作;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 教学要求:从现代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沈从文创作的立场及其文学世界的审 美价值,重点理解作家创造的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世界”的文学 及文化意义,分析《边城》对“人性美”、人情美表现;体会沈从文式的田园抒 情小说的风格和文体追求。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授、解读作品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十三章:小说(二) (6 学时) 教学内容:“左联”和左翼小说;东北作家群;京派小说;海派小说;大河 小说。 教学要求:了解本时期小说风格特征的多样性;了解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 家的小说;重点掌握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萧红的创作及左翼小说、新感觉派小说 等群体及代表者的艺术追求与风格。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授、解读作品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十四章:通俗小说和张恨水 (3 学时) 教学内容: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历史;现代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历史;理解张恨水通俗言情写实小说的 雅俗共赏;解读张恨水的通俗小说《金粉世家》。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十五章:新诗(二) (2 学时) 教学内容: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后期新月派的创作;戴望舒、卞之琳 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了解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理解戴 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其诗象征、意象及节奏处理 等方面的特色。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与作品分析鉴赏相结合。 第十六章:散文(二) (2 学时) 教学内容:30 年代散文概述;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教学要求:掌握林语堂的散文风格;了解“鲁迅风”杂文的兴起;了解报告 文学与游记。 授课方式:教师重点讲解和学生自修相结合。 第十七章:曹禺 (6 学时) 教学内容:从《雷雨》到《原野》;《北京人》、《日出》与《家》;曹禺剧作 的命运。 教学要求:深入探讨曹禺《雷雨》、《日出》等剧作所具有的丰富的多层次的 内涵,以及每一部剧在现实人生、人性开掘与戏剧形式上的试验与创造;应放开 思路,除了了解曹禺的成就,学会如何评析话剧艺术,还可以引发对经典性作品
多角度阐释的尝试。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授、解读作品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 1949在9月) 第十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1学时) 教学内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要文艺论争。 教学要求:了解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发展状况,注意其“分割并 存”状态:掌握三种不同区域文学的异同概貌:了解本时期不同阶段文学主潮的 变化:重点掌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学史地位:了解本时 期文学论争概况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解和学生自修相结合 第十八章:解放区的小说创作 (3学时) 教学内容:赵树理等的小说:土改小说。 教学要求:理解赵树理所塑造的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了解赵树理所开创 的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深入理解“赵树理方向”的文学史价值:了解孙犁小说 的特色 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第十九章:小说(三) (4学时) 教学内容:40年代小说概述:钱锺书的《围城》:张爱玲的小说。 教学要求:要注意到不同区域的小说各自都受到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地域文化 的制约,又要看 到彼此间的渗透与影 了解其创作的美学品格: 关注本时期中 长篇小说的成熟与繁荣,重点学握钱钟书、张爱玲等人的创作风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授、解读作品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二十章:新诗(三) (2学时) 教学内容:艾青: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中国新诗派”:独特意象与主题 忧郁的诗绪:诗的艺术与形式 教学要求:掌握艾青诗歌的美学风貌,以便更好地理解艾青在诗歌史上的意 义:了解七月派诗人群:理解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与作品分析鉴赏相结合。 第二十一意:散文(三) (1学时) 教学内容:报告文学的勃兴;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教学要求:了解第三个十年的散文发展情况。 授课方式:教师重点讲解和学生自修相结合。 第二十二章:戏剧(三) (1学时) 教学内容:“广场戏剧”:“剧场戏剧”再度兴起:“剧场戏剧”的繁荣。 教学要求:理解解放区的“广场戏剧”;了解大后方、上海孤岛的“剧场戏 剧”及其繁荣 解阳翰笙、 夏衍等的戏剧创作 授课方式:教师重点讲解和学生自修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为了加深学生对现代文学史及其 发展规律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之外,增加两个课外教学环节。 一是现代文学经曲 影视剧欣赏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和电彩 室两个途径欣赏诸如电影《阿Q正 传》、话剧录像《雷雨》等等。二是写作训练。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的实际情况 结合当代学术的特点,布置学生写作学术杂感,既能锻炼学生写作和鉴赏水平, 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又能增加学生的兴趣。 13
13 多角度阐释的尝试。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授、解读作品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 年 7 月——1949 年 9 月) 第十八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1 学时) 教学内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要文艺论争。 教学要求:了解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发展状况,注意其“分割并 存”状态;掌握三种不同区域文学的异同概貌;了解本时期不同阶段文学主潮的 变化;重点掌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学史地位;了解本时 期文学论争概况。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解和学生自修相结合。 第十八章:解放区的小说创作 (3 学时) 教学内容:赵树理等的小说;土改小说。 教学要求:理解赵树理所塑造的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了解赵树理所开创 的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深入理解“赵树理方向”的文学史价值;了解孙犁小说 的特色。 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第十九章:小说(三) (4 学时) 教学内容:40 年代小说概述;钱锺书的《围城》; 张爱玲的小说。 教学要求:要注意到不同区域的小说各自都受到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地域文化 的制约,又要看到彼此间的渗透与影响,了解其创作的美学品格;关注本时期中 长篇小说的成熟与繁荣,重点掌握钱钟书、张爱玲等人的创作风貌。 授课方式:教师理论讲授、解读作品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二十章:新诗(三) (2 学时) 教学内容:艾青;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中国新诗派”;独特意象与主题; 忧郁的诗绪;诗的艺术与形式。 教学要求:掌握艾青诗歌的美学风貌,以便更好地理解艾青在诗歌史上的意 义;了解七月派诗人群;理解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与作品分析鉴赏相结合。 第二十一章:散文(三) (1 学时) 教学内容:报告文学的勃兴;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教学要求:了解第三个十年的散文发展情况。 授课方式:教师重点讲解和学生自修相结合。 第二十二章:戏剧(三) (1 学时) 教学内容:“广场戏剧”;“剧场戏剧”再度兴起;“剧场戏剧”的繁荣。 教学要求:理解解放区的“广场戏剧”;了解大后方、上海孤岛的“剧场戏 剧”及其繁荣;了解阳翰笙、夏衍等的戏剧创作。 授课方式:教师重点讲解和学生自修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为了加深学生对现代文学史及其 发展规律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之外,增加两个课外教学环节。一是现代文学经典 影视剧欣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和电教室两个途径欣赏诸如电影《阿 Q 正 传》、话剧录像《雷雨》等等。二是写作训练。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的实际情况, 结合当代学术的特点,布置学生写作学术杂感,既能锻炼学生写作和鉴赏水平, 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又能增加学生的兴趣
四、考核方式 出勤: 课堂讨论发言:5分/人 平时作业:2次*10分=20分 (2)期末考核:70% 闭卷考试按百分制纪录 五、教材及主要参老书 (1)使用教材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主要参老书 唐玻.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程光炜,吴晓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香港: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 黄修己.20世纪中国文学史.广州:中上大学出版社,1999. 曹万生.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撰写人:洪雁 审核人:闫保平 课程负责人:刘金冬
14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30% 出勤:5 次*1 分=5 分 课堂讨论发言:5 分/人 平时作业:2 次*10 分=20 分 (2)期末考核:70% 闭卷考试按百分制纪录。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主要参考书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程光炜,吴晓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香港: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 黄修己.20 世纪中国文学史.广州:中上大学出版社,1999. 曹万生.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撰写人:洪雁 审核人:闫保平 课程负责人:刘金冬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理程举别.学科堪州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 总学时:48学时 讲授学时:48学时 学分3学分 先修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史》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单位:文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当 代文学的性质、分期、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影响的文艺思潮、文艺论争以及文 学运动等,使学生对中国大陆社会主义语境下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文学有 个总体性把握,并在学习文学史的过程中学会欣赏文学文本和分析文学作品,增 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3学时) 教学内容:当代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分期与学习方法;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及考核方法 教学要求:理解当代文学史的基本问题和学习方法,理解文学与意识形态的 关系问题。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筑一音:50一70年代的文学:“转折”时期的立文学洗择 (3学时) 教学内容:当代文学转折期的问题:40年代的文学界;左翼文学的“选择”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教学要求:理解40年代末期的文学选择,理解文学与战争的关系问题。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意: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培 (3学时) 判内六,50 70年代的文学环境:刊物与文学团体: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心作家” 的文化性格 教学要求:理解50年代文学的基本问题,理解文学的时代性。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三章:文学规范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3学时) 教学内容:文学界频繁的批判运动: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继续对规范的质 疑 分歧及其分歧的性质 教学要求:理解当代文学史的争论方式:理解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四章:当代诗歌的路向与艺术境(3学时) 教学内容:诗的路向的选择:普遍的艺术困境:“九叶”诗人的命运:“七月 派”诗人的遭遇。 教学要求:理解当代文学史的诗歌问题,理解诗歌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五章:当代诗歌发展的几种模式(2学时) 15
15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 总学时:48 学时 讲授学时:48 学时 学 分: 3 学分 先修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史》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单位:文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当 代文学的性质、分期、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影响的文艺思潮、文艺论争以及文 学运动等,使学生对中国大陆社会主义语境下的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文学有一 个总体性把握,并在学习文学史的过程中学会欣赏文学文本和分析文学作品,增 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3 学时) 教学内容:当代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分期与学习方法;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及考核方法。 教学要求:理解当代文学史的基本问题和学习方法,理解文学与意识形态的 关系问题。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一章:50-70 年代的文学:“转折”时期的文学选择 (3 学时) 教学内容:当代文学转折期的问题;40 年代的文学界;左翼文学的“选择”;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教学要求:理解 40 年代末期的文学选择,理解文学与战争的关系问题。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章: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 ( 3 学时) 教学内容:50-70 年代的文学环境;刊物与文学团体;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教学要求:理解 50 年代文学的基本问题,理解文学的时代性。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三章:文学规范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 3 学时) 教学内容:文学界频繁的批判运动;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继续;对规范的质 疑;分歧及其分歧的性质。 教学要求:理解当代文学史的争论方式;理解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四章:当代诗歌的路向与艺术境 ( 3 学时) 教学内容:诗的路向的选择;普遍的艺术困境;“九叶”诗人的命运;“七月 派”诗人的遭遇。 教学要求:理解当代文学史的诗歌问题,理解诗歌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五章:当代诗歌发展的几种模式 ( 2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