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总学时:128学时 讲授学时:128学时 学分,8学公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单位:文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学习文 史类课程的一门工具课。本课程紧密结合典范文言文语言实际,学习古汉语文字、 词汇、语法等理论知识,注重阅读、标点、翻译等实践训练 使学生系统掌握古 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运用古汉语能力,为毕业后从事语文教学、古 籍整理、文史类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古代汉语、文言、白话、古汉语的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古代汉语的概念,了解“古代汉语”课的基本内容,重点学 习先秦两汉作品,了解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一)一(四) (12学时) 教学内容:《左传》 文选五篇、古今词义、本义、引申义 教学要求:掌握《左传》文选中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法 现象:了解字典辞书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古今词义的对应情况和变化类型,古 今词义的异同: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基本类型:掌握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掌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授课方式: 班授与练 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三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五)、(六) (12学时) 教学内容:《战国策》文选二篇、六书、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教学要求:掌握《战国策》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 语法现象:理解汉字的构造:掌握汉字的形体变化及其四种造字法和两种用字法: 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及在古书中的使用:了解汉字形体与词的本 义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四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七)~(十) (10学时) 教学内容:《论语》文选二篇、《礼记》文选一篇、判断句、否定句、疑问句 教学要求:掌握《论语》、《礼记》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 代汉语语法现 :了解短语 复句的区 述句、 否定句 疑问句的句式特点:掌握宾语前置出现的几种情况:理解虚词“也”、“矣”、“焉 的用法:理解否定词、疑问词的特殊用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五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十一)(十二) (10学时) 6
6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 Ancient Chinese 总学时:128 学时 讲授学时:128 学时 学分:8 学分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单位:文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学习文 史类课程的一门工具课。本课程紧密结合典范文言文语言实际,学习古汉语文字、 词汇、语法等理论知识,注重阅读、标点、翻译等实践训练,使学生系统掌握古 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运用古汉语能力,为毕业后从事语文教学、古 籍整理、文史类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2 学时) 教学内容:古代汉语、文言、白话、古汉语的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古代汉语的概念,了解“古代汉语”课的基本内容,重点学 习先秦两汉作品,了解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一)~(四) (12 学时) 教学内容:《左传》文选五篇、古今词义、本义、引申义。 教学要求:掌握《左传》文选中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法 现象;了解字典辞书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古今词义的对应情况和变化类型,古 今词义的异同;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基本类型;掌握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掌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三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五)、(六) (12 学时) 教学内容:《战国策》文选二篇、六书、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教学要求:掌握《战国策》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 语法现象;理解汉字的构造;掌握汉字的形体变化及其四种造字法和两种用字法; 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及在古书中的使用;了解汉字形体与词的本 义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四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七)~(十) (10 学时) 教学内容:《论语》文选二篇、《礼记》文选一篇、判断句、否定句、疑问句。 教学要求:掌握《论语》、《礼记》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 代汉语语法现象;了解短语、单句、复句的区分;掌握判断句、叙述句、否定句、 疑问句的句式特点;掌握宾语前置出现的几种情况;理解虚词“也”、“矣”、“焉” 的用法;理解否定词、疑问词的特殊用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五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十一)、(十二) (10 学时)
教学内容:《孟子》文选三篇、词类活用、代词。 教学要求:掌握《孟子》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 法现象:掌握词类活用及使动、意动的语法特点:掌握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了经 古汉语语法中的省略现象 握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以及来 所字的用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六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十三)、(十四) (12学时) 教学内容:《老子》文洗四篇、《庄子》文选二算、《韩非子》文洗一篇、连 词、介词、语气词」 教学要求:掌握诸子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法现 象;掌握连词、介词的语法特点和在句中的作用:了解句首句中语气词的使用情 况:了解词头、词尾的作用:掌握多义虚词的词性变化及使用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七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十五)、(十六) (12学时) 教学内容:《诗经》文选六篇、《诗经》用韵、古音通假 教学要求:握《诗经》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 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 法现象:掌握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及重要概念;掌握《诗经》用韵情况;掌握双声 叠韵的基本知识和古音通假的类型:了解古今语音的变化情况。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八音,立洗与击汉语通论(十十七)、(十八) (10学时 教学内容:《楚辞》 文选三篇 古书注解 教学要求:掌握《楚辞》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 法现象:理解古书注解的相关术语:掌握古书注释的基本条例及方法:了解训诂 的基本概念及重要的训诂专书:了解古人训诂的几种方式及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九章: 文选与古汉语通论(十九) 十) (6学时) 教学内容:《汉书》文选一篇,古代文化常识。 教学要求:掌握《史记》、《汉书》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 代汉语语法现象:了解古代天文、历法、乐律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文化中关于 地理、职官、科举制度的知识。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十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二十一)、(二十二) (6学时) 教学内容:文选二篇。 教学要求:掌握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中的关于姓名、礼俗、宗法的基本情况:了解古代文化中关于 位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制谚的知识 授课方式: 进授与练习相结合, 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十一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二十三)、(二十四) (8学时) 教学内容:文选二篇。 教学要求:掌握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掌握古文的几种重要文体及其特点:掌握古书句读的方法,并能标点古文。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 第十二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二十五)、(二十六) (6学时) 教学内容:文选二篇。 教学要求:掌握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
7 教学内容:《孟子》文选三篇、词类活用、代词。 教学要求:掌握《孟子》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 法现象;掌握词类活用及使动、意动的语法特点;掌握名词作状语的用法;了解 古汉语语法中的省略现象;掌握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以及者字、所字的用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六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十三)、(十四) (12 学时) 教学内容:《老子》文选四篇、《庄子》文选二篇、《韩非子》文选一篇、连 词、介词、语气词。 教学要求:掌握诸子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法现 象;掌握连词、介词的语法特点和在句中的作用;了解句首句中语气词的使用情 况;了解词头、词尾的作用;掌握多义虚词的词性变化及使用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七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十五)、(十六) (12 学时) 教学内容:《诗经》文选六篇、《诗经》用韵、古音通假。 教学要求:掌握《诗经》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 法现象;掌握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及重要概念;掌握《诗经》用韵情况;掌握双声 叠韵的基本知识和古音通假的类型;了解古今语音的变化情况。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八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十七)、(十八) (10 学时) 教学内容:《楚辞》文选三篇、古书注解。 教学要求:掌握《楚辞》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 法现象;理解古书注解的相关术语;掌握古书注释的基本条例及方法;了解训诂 的基本概念及重要的训诂专书;了解古人训诂的几种方式及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九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十九)、(二十) (6 学时) 教学内容:《汉书》文选一篇,古代文化常识。 教学要求:掌握《史记》、《汉书》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 代汉语语法现象;了解古代天文、历法、乐律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文化中关于 地理、职官、科举制度的知识。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十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二十一)、(二十二) (6 学时) 教学内容:文选二篇。 教学要求:掌握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中的关于姓名、礼俗、宗法的基本情况;了解古代文化中关于 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制度的知识。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十一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二十三)、(二十四) (8 学时) 教学内容:文选二篇。 教学要求:掌握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掌握古文的几种重要文体及其特点;掌握古书句读的方法,并能标点古文。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十二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二十五)、(二十六) (6 学时) 教学内容:文选二篇。 教学要求:掌握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掌握骈体文的构成类型及其写作特点:了解骈体文的产生、发展,并能赏析骈体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十三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二十七)、(二十八) 8学时) 教学内容:文选一篇。 教学要求:掌握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了解赋的构成及其在词汇、语法方面的特殊性。掌握古书修辞的基本方式及重要 的修辞格 了解古今汉语常见和特有的修辞格使用情识 投课 :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十四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 (8学时) 教学内容:文选四篇。 教学要求:掌握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了解诗律的基本知识;紫握格律诗的几种平仄格式及拗救、用韵特点;了解诗词 的发 发展,并能赏 析古诗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十五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三十一)、(三十二) (6学时) 教学内容:文洗二篇。 教学要求:掌握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了解词律、曲律的基本知识:掌握词曲的平仄格式、用韵特点:了解词曲的产生 发展,并能赏析词曲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理论学习与文选阅读并重:学习理论知识要抓重点,辨异同,多练习:学习 文选要多读、多背、多翻译,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古文素养 古代汉语课的基本内容包括文选和知识介绍两大部分。文选以先秦两汉的作 品为主,知识部分包括过字、音韵、词汇、训站、语法、修辞、诗词格律等。文 选讲授与知识介绍应交替进行,不宜割裂开来,使两者失去联系。根据练习的实 际需要,可将知识部分的讲授顺序作一定的调整 每章布置一定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 ,课堂作业的时间及内容视具体情况而 定。课外书面作业基本上三周一次,内容包括标点翻译、知识解答等。作业的批 改一学期原则上三次。作业成绩占平时成绩的50%。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20% 出勤:20次*1分=20分 课堂发言:2次*5分=10分 知识考核:2次*10分=20分 交作业:5次*10分=50分 总成绩按百分制纪录」 (2)期末老核:80% 闭卷考试按百分制纪录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81
8 掌握骈体文的构成类型及其写作特点;了解骈体文的产生、发展,并能赏析骈体 文。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十三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二十七)、(二十八) (8 学时) 教学内容:文选一篇。 教学要求:掌握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了解赋的构成及其在词汇、语法方面的特殊性。掌握古书修辞的基本方式及重要 的修辞格;了解古今汉语常见和特有的修辞格使用情况。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十四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 (8 学时) 教学内容:文选四篇。 教学要求:掌握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了解诗律的基本知识;掌握格律诗的几种平仄格式及拗救、用韵特点;了解诗词 的发生、发展,并能赏析古诗。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第十五章:文选与古汉语通论(三十一)、(三十二) (6 学时) 教学内容:文选二篇。 教学要求:掌握文选中的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了解词律、曲律的基本知识;掌握词曲的平仄格式、用韵特点;了解词曲的产生、 发展,并能赏析词曲。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其余文选根据需要可安排自学。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理论学习与文选阅读并重;学习理论知识要抓重点,辨异同,多练习;学习 文选要多读、多背、多翻译,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古文素养。 古代汉语课的基本内容包括文选和知识介绍两大部分。文选以先秦两汉的作 品为主,知识部分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训诂、语法、修辞、诗词格律等。文 选讲授与知识介绍应交替进行,不宜割裂开来,使两者失去联系。根据练习的实 际需要,可将知识部分的讲授顺序作一定的调整。 每章布置一定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堂作业的时间及内容视具体情况而 定。课外书面作业基本上三周一次,内容包括标点翻译、知识解答等。作业的批 改一学期原则上三次。作业成绩占平时成绩的 50%。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20% 出勤:20 次*1 分=20 分 课堂发言:2 次*5 分=10 分 知识考核:2 次*10 分=20 分 交作业:5 次*10 分=50 分 总成绩按百分制纪录。 (2)期末考核:80% 闭卷考试按百分制纪录。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81.
(2)主要参考书 郭锡自.古代汉语,北京:商务日印书馆.2004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许慎.说文解字 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王力.汉语音韵学.北京:中华书局,1956. 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撰写人:刘建华 审核人:赫钟祥 课程负责人:李索
9 (2)主要参考书 郭锡良.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年. 王力.汉语音韵学.北京:中华书局,1956. 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撰写人:刘建华 审核人:赫钟祥 课程负责人:李 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 总学时:80学时 讲授学时:80学时 学分,5学分 先修课程:《现代文学作品选读》、《文学概论》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单位:文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学习中 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分期、文学流派、文学运动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并由此掌 握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普遍规律。尤其是对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大师 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和文化的深度对现代文学的一般现象进行比较有学理 性的解释,并锻炼他们独立思考文学问题的能力以及欣赏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 也为以后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 编:第一个十年(1917一1927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4学时) 教学内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 起: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教学要求: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发展情况:掌握新文 学初期理论建设的有关内容,包括重要的理论观点和理论家:了解早期的白话文 学创作体裁、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掌握新文兰 社团和流派的成立、成员、文学 主张和对后来的影响:掌握五四文学革命的总体特征和历史意义。 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第二章:鲁迅(8学时) 教学内容:鲁迅的创作道路:《呐喊》与《彷徨》:《故事新编》:《野草》和 《朝花夕拾》:鲁迅的杂文 教学要求: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情况:掌握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 《彷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解读《阿Q正传》、《伤逝》等作品:了解并掌 握《野草》、《朝花夕拾》和《故事新编》的内容与特征,并了解它们的价值:了 解并掌握鲁迅杂文的特点。 授课方式: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可安排多媒体课欣赏一部经典影片 第三章:小说(一) (4学时) 教学内容: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 教学要求:理解“问题小说”的发展过程:了解并掌握为人生派小说和浪漫 抒情派小说的主要作家、代表作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了解创造社小说、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作品:掌握郁达夫小说集《沉论》的思想和艺术及其在文 学史上的价值和影 授课方式: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四章:女性小说家的创作(3学时) 教学内容: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的小说创作 6
10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 总学时:80 学时 讲授学时:80 学时 学分:5 学分 先修课程:《现代文学作品选读》、《文学概论》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单位:文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学习中 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分期、文学流派、文学运动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并由此掌 握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普遍规律。尤其是对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大师 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和文化的深度对现代文学的一般现象进行比较有学理 性的解释,并锻炼他们独立思考文学问题的能力以及欣赏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 也为以后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4 学时) 教学内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 起;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教学要求: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发展情况;掌握新文 学初期理论建设的有关内容,包括重要的理论观点和理论家;了解早期的白话文 学创作体裁、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掌握新文学社团和流派的成立、成员、文学 主张和对后来的影响;掌握五四文学革命的总体特征和历史意义。 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第二章:鲁迅 (8 学时) 教学内容:鲁迅的创作道路;《呐喊》与《彷徨》;《故事新编》;《野草》和 《朝花夕拾》;鲁迅的杂文。 教学要求: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情况;掌握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 《彷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解读《阿 Q 正传》、《伤逝》等作品;了解并掌 握《野草》、《朝花夕拾》和《故事新编》的内容与特征,并了解它们的价值;了 解并掌握鲁迅杂文的特点。 授课方式: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可安排多媒体课欣赏一部经典影片。 第三章:小说(一) (4 学时) 教学内容: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 教学要求:理解“问题小说”的发展过程;了解并掌握为人生派小说和浪漫 抒情派小说的主要作家、代表作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了解创造社小说、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作品;掌握郁达夫小说集《沉沦》的思想和艺术及其在文 学史上的价值和影响。 授课方式: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第四章:女性小说家的创作 (3 学时) 教学内容: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的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