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总纲 本大纲以国家教育部2002年8月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学 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教体艺[2002]12号文件)为依据,緊扣《重庆市学 生体质标准实施办法》的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 、说明 (一)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 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 要途径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养成自觉锻炼身体 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可自行编制个人锻炼计划;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方法, 并能处理常见运动创伤: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懂得合理选择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 生活方式: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 觉: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学会竞争和合作: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教学时数 (一)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每学期36学时,四学期共144学时 (二)三、四年级面向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每期36学时,四学 期共144学时 (三)面向伤残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 三、教学内容 根据学院实际,体育课程包括以下内容为主 (一)必修项目:基础理论及相关运动、健身、保健知识、师范生体育素质、游泳以及《学生 体质健康标准》等 (二)选项项目:田径、篮球、排球、软式排球、足球、武术、健身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 体操、体育舞蹈等, 四、课程结构 (一)体育基础理论课:每学期安排2学时(共8学时),以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 认知能力
体育课程教学总纲 本大纲以国家教育部 2002 年 8 月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学 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教体艺[2002]12 号文件)为依据,紧扣《重庆市学 生体质标准实施办法》的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 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 要途径。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养成自觉锻炼身体 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可自行编制个人锻炼计划;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方法, 并能处理常见运动创伤;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懂得合理选择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 生活方式;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 觉;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学会竞争和合作;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二、教学时数 (一)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每学期 36 学时,四学期共 144 学时; (二)三、四年级面向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每期 36 学时,四学 期共 144 学时; (三)面向伤残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 三、教学内容 根据学院实际,体育课程包括以下内容为主: (一)必修项目:基础理论及相关运动、健身、保健知识、师范生体育素质、游泳以及《学生 体质健康标准》等; (二)选项项目:田径、篮球、排球、软式排球、足球、武术、健身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 体操、体育舞蹈等。 四、课程结构 (一)体育基础理论课:每学期安排 2 学时(共 8 学时),以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 认知能力
(二)师范生体育素质课:根据师范院校特点设置,第一、三学期每学期4学时(共8学时) 以提高学生体育组织指导能力 (三)游泳课:根据地方特点设置,第二、四学期每学期12学时(共24学时),以提高学生 适应自然环境能力 (四)选项课:根据学院实际开设田径、篮球、排球、软式排球、足球、武术、健身健美操 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体育舞蹈等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 (五)保健体育: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以康复、保 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五、教学原则 (一)健身性与文化性原则。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 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的体育文化含量。 (二)统一性与灵活性原则。一方面将国家统一要求与学院实际结合:另一方面将学院统一 要求与学生实际需要结合 (三)选择性与开放性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给教师和学生充 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倡导开放式和探究式教学 六、体育课程管理 (一)体育课程面向全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开设。在教务处和体育系的领导下,由公共体育教 研室负责教学管理工作 (二)打破系别和班级建制,在一个教学时段内以系科班级实行拉通选教师和选项目重新组 合上课,一个教学班在30人左右。每学年第二学期结束前(新生在军训结束前),完成学生选 教师和选项目工作。学生一旦选定,原则上本学年不得变动。由公共体育教研室汇总后,将重新 编定的教学班情况上报体育系和教务处 (三)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学生,经本人申请、学院卫生科证明 教务处同意,单独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四)凡一学期无故缺课达1/3及以上者,不得参加该学期考试,必须重修 七、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 (一)体育课程考核分为考查与考试两种形式,学期为考查,学年为考试。考试实行教考分 离,即统一考核时间和地点、统一计算和登记成绩的形式。 (二)每学年第一学期为考查。考查以五级记分制记分,即优(90-100分)、良(80 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考查成绩=进步幅度与
(二)师范生体育素质课:根据师范院校特点设置,第一、三学期每学期 4 学时(共 8 学时), 以提高学生体育组织指导能力。 (三)游泳课:根据地方特点设置,第二、四学期每学期 12 学时(共 24 学时),以提高学生 适应自然环境能力。 (四)选项课:根据学院实际开设田径、篮球、排球、软式排球、足球、武术、健身健美操、 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体育舞蹈等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 (五)保健体育: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以康复、保 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五、教学原则 (一)健身性与文化性原则。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 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的体育文化含量。 (二)统一性与灵活性原则。一方面将国家统一要求与学院实际结合;另一方面将学院统一 要求与学生实际需要结合。 (三)选择性与开放性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给教师和学生充 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倡导开放式和探究式教学。 六、体育课程管理 (一)体育课程面向全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开设。在教务处和体育系的领导下,由公共体育教 研室负责教学管理工作。 (二)打破系别和班级建制,在一个教学时段内以系科班级实行拉通选教师和选项目重新组 合上课,一个教学班在 30 人左右。每学年第二学期结束前(新生在军训结束前),完成学生选 教师和选项目工作。学生一旦选定,原则上本学年不得变动。由公共体育教研室汇总后,将重新 编定的教学班情况上报体育系和教务处。 (三)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学生,经本人申请、学院卫生科证明、 教务处同意,单独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四)凡一学期无故缺课达 1/3 及以上者,不得参加该学期考试,必须重修。 七、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 (一)体育课程考核分为考查与考试两种形式,学期为考查,学年为考试。考试实行教考分 离,即统一考核时间和地点、统一计算和登记成绩的形式。 (二)每学年第一学期为考查。考查以五级记分制记分,即优(90—100 分)、 良(80— 89 分)、中(70—79 分)、及格(60—69 分)、不及格(60 分以下)。考查成绩= 进步幅度与
过程表现(结合对所选项目基本运动技能定性评价)40%+师范生体育素质40%+学习态度10% 考勤10% (三)每学年第二学期为考试。考试以百分制记分。考试成绩=考勤10%+基本运动技能(所 选项目)30%+游泳10%+《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30%+理论20%。 (四)因病因事不能参加正常考试的学生,须本人在考前书面申请,经任课教师、体育系领 导、教务处领导签字同意后方能补测。 (五)无故旷考的学生,按教务处有关规定处理 体育课程必学项目教学分纲 、说明 本教学分纲根据涪陵师范学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而制定,教学内容包括师范生的 体育素质以及游泳运动基本技能,体育素质教学过程主要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中进行,教学内容 为二学年。教学对象为我院非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教学任务、目的 通过对学生师范生的体育素质以及游泳运动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师 范基本技能、掌握游泳运动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师范体育素质、提高体能及对大自然环境的 适应能力,树立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扎根基层,为教育事业多作贡献。 、教学内容与时数分配 必学项目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学时数 百分比(%) 队列、队行 12.5 广播体操 12.5 合计 100 四、知识点:
过程表现(结合对所选项目基本运动技能定性评价)40%+师范生体育素质 40%+学习态度 10%+ 考勤 10%。 (三)每学年第二学期为考试。考试以百分制记分。考试成绩=考勤 10%+基本运动技能(所 选项目)30%+游泳 10%+《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 30%+理论 20%。 (四)因病因事不能参加正常考试的学生,须本人在考前书面申请,经任课教师、体育系领 导、教务处领导签字同意后方能补测。 (五)无故旷考的学生,按教务处有关规定处理。 体育课程必学项目教学分纲 一、说明 本教学分纲根据涪陵师范学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而制定,教学内容包括师范生的 体育素质以及游泳运动基本技能,体育素质教学过程主要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中进行,教学内容 为二学年。教学对象为我院非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二、教学任务、目的 通过对学生师范生的体育素质以及游泳运动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师 范基本技能、掌握游泳运动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师范体育素质、提高体能及对大自然环境的 适应能力,树立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扎根基层,为教育事业多作贡献。 三、教学内容与时数分配 必学项目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学时数 百分比(%) 队列、队行 4 12.5 广播体操 4 12.5 游 泳 24 75 合计 32 100 四、知识点:
1、体育师范素质 现行成人广播体操:学生会熟练做、会正确呼节拍、名称,会调动队形;队列对形:整队 集合、原地转法、齐步走、跑步走、立定、口令练习。 2、游泳 熟悉水性:呼吸方法:蛙泳(蛙泳腿部动作、手臂动作、呼吸方法、蛙泳技术完整动作): 水上救护; 五、考核内容与评价标准 考核 评价标准 期内容 考生一人 口令节拍、动作正确(无错),节奏感强、节拍|优 组,由监考教师正确,刚劲有力,精神饱满 随意指定二节, 广/学生自呼自做进口令节拍、动作正确(无错),节奏感较强、节 行评价。 拍较正确,动作有力,精神饱满 学播 口令节拍、动作较正确(一节一动作错、一口令错 以内),节奏感较强、节拍较正确,动作有力,精中 神较饱满。 口令节拍、动作较正确(一节一动作错、一口令错及格 以内),有节奏、节拍较为正确。 操 口令节拍、动作错误(一节完整动作错或一节口令不及格 错),节奏感差、精神状态差 6-9人为 口令完全正确,声音宏亮,姿态良好 学/队|组,学生个别出「口令完全正确,声音宏亮,姿态较良好 列指挥按规定内口令基本正确(一次错以内),声普较宏亮,姿态 列/谷进行调队指 较好 口令基本正确(二次错以内),声音较宏亮,姿态|及格 队 般 口令错误(三次及其以上),声音小 不及格 考生三人一组,[水中呼吸方法正确,能够游进50米 学游|在游泳池里采用[水中呼吸方法较正确,能够游进40米 任何姿势进行评「水中呼吸方法基本正确,能够游进20-30米 泳 水中基本能够呼吸,且游进10米 及格 水中不能够呼吸,且不能够游进10米 不及格
1、 体育师范素质 现行成人广播体操:学生会熟练做、会正确呼节拍、名称,会调动队形;队列对形:整队 集合、原地转法、齐步走、跑步走、立定、口令练习。 2、 游泳 熟悉水性;呼吸方法;蛙泳(蛙泳腿部动作、手臂动作、呼吸方法、蛙泳技术完整动作); 水上救护; 五、考核内容与评价标准 学 期 考核 内容 方 法 评 价 标 准 分 数 第 一 学 期 新 广 播 体 操 考生一人一 组,由监考教师 随意指定二节, 学生自呼自做进 行评价。 口令节拍、动作正确(无错),节奏感强、节拍 正确,刚劲有力,精神饱满。 优 口令节拍、动作正确(无错),节奏感较强、节 拍较正确,动作有力,精神饱满。 良 口令节拍、动作较正确(一节一动作错、一口令错 以内),节奏感较强、节拍较正确,动作有力,精 神较饱满。 中 口令节拍、动作较正确(一节一动作错、一口令错 以内),有节奏、节拍较为正确。 及格 口令节拍、动作错误(一节完整动作错或一节口令 错),节奏感差、精神状态差。 不及格 第 二 学 期 队 列 队 形 6-9 人为一 组,学生个别出 列指挥按规定内 容进行调队指 挥。 口令完全正确,声音宏亮,姿态良好 优 口令完全正确,声音宏亮,姿态较良好 良 口令基本正确(一次错以内),声音较宏亮,姿态 较好 中 口令基本正确(二次错以内),声音较宏亮,姿态 一般。 及格 口令错误(三次及其以上),声音小 不及格 第 二 学 期 游 泳 考生二人一组, 在游泳池里采用 任何姿势进行评 价。 水中呼吸方法正确,能够游进 50 米 优 水中呼吸方法较正确,能够游进 40 米 良 水中呼吸方法基本正确,能够游进 20 -30 米 中 水中基本能够呼吸,且游进 10 米 及格 水中不能够呼吸,且不能够游进 10 米 不及格
体育基础理论教学分纲 、说明 本教学计划根据涪陵师范学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而制定,教学内容为二学年。 学对象为我院非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教学任务、目的 通过向学生讲授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具有共性的基础理论和需要实际解决的具体问题,要求 学生掌握常见运动卫生和基本的运动保健以及科学的运动健身方法等知识,引导学生善于用科学 的态度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与时数分配
体育基础理论教学分纲 一、说明 本教学计划根据涪陵师范学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而制定,教学内容为二学年。 教学对象为我院非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二、教学任务、目的 通过向学生讲授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具有共性的基础理论和需要实际解决的具体问题,要求 学生掌握常见运动卫生和基本的运动保健以及科学的运动健身方法等知识,引导学生善于用科学 的态度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时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