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六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12月)联考 (永安、连城、华安、漳平、泉港一中,龙海二中) 、现代文阅读(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古代交通工具一般只有两类: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 路的舟船。正如南朝梁江淹在《别赋》中所写:“船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 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古代送别诗词中出现的“长亭”和“南浦”意 象,就与运用这两类交通工具出行密切相关 秦汉时期,自两京始,在车马所行的官道两旁,已经开始设置邮亭与驿站。邮、 亭、驿的设置在功能上是有区别的。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说“邮,行书 舍也”,可见邮是负责递送文书的机构;而《汉官旧仪》中记载“亭长持三尺板 以劾贼,索绳以收执盗”之语,可见亭的职能是抓捕奷盗。驿站的设置是我们比 较熟悉的一个古代制度,驿的功能主要是递送朝廷文书或为朝廷任命的使者和官 僚提供上任与出使的旅行服务。邮、亭、驿三者有区别也是有联系的,功能上有 太多的重合,故有邮亭、邮驿、驿亭等复称。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 里五里,长亭短亭”,大多是文学家夸张之词,而非实录。《汉官旧仪》所载“十 里一亭”“五里一邮”,并言邮亭相去“仅二里半”,汉代也未曾付之实施,这 么密集的邮亭,得有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朝廷与民间的负担又是多少,可 想而知。但长亭短驿,在中国古代交通体制中确实长期存在。《说郛》中记载了 宋人一首打油诗:“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 中原有几程?”这首打油诗就道出了中原地带有“长亭短驿”这样一个事实。 古代诗人们在南方写的诗词和在北方写的诗词,其所选用的意象形成的意象群显 示出明显的差异。在古代送别诗词中,这种差异同样存在。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 诗词,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较少。如《楚辞》中,“长亭”“短 亭”等意象的用例几乎没有;相反,与河流相关的“浦”或“南浦”的意象却极 为常见。这种现象,与中国南北不同的地理特征紧密相连 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其赋中多见“浦”字,《九歌》中有“望涔阳之极浦” 之语,《离骚》中也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对于“浦”,《说文解字》解释 说:“浦,水滨也。”《风土记》说:“大水小口别通为浦。”这里有大小河道 分流处,理所当然成为舟船停泊之所。“南浦”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 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据初步考察,或与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 大关系。但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完全得力于南 北朝诗人。如江淹《别赋》中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谢朓《送远曲》诗中也有“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的诗句。唐诗宋词中,“南 浦”意象俯拾皆是,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 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诗曰“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柳永 《倾杯》词曰“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 人承继屈原这一手法,不断将离愁别绪的文化因子,添加到“南浦”之上,以致 使“南浦”这一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李贺《黄头郎》诗曰:“黄头郎, 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清人王琦注曰:“南浦,送别之地。” 叶葱奇也注曰:“古人送别之地多称南浦。 (节选自2015《古典文学常识》第1期)
福建省六校 2017 届高三第二次(12 月)联考 (永安、连城、华安、漳平、泉港一中,龙海二中) 一、现代文阅读(21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古代交通工具一般只有两类: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 路的舟船。正如南朝梁江淹在《别赋》中所写:“船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 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古代送别诗词中出现的“长亭”和“南浦”意 象,就与运用这两类交通工具出行密切相关。 秦汉时期,自两京始,在车马所行的官道两旁,已经开始设置邮亭与驿站。邮、 亭、驿的设置在功能上是有区别的。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说“邮,行书 舍也”,可见邮是负责递送文书的机构;而《汉官旧仪》中记载“亭长持三尺板 以劾贼,索绳以收执盗”之语,可见亭的职能是抓捕奸盗。驿站的设置是我们比 较熟悉的一个古代制度,驿的功能主要是递送朝廷文书或为朝廷任命的使者和官 僚提供上任与出使的旅行服务。邮、亭、驿三者有区别也是有联系的,功能上有 太多的重合,故有邮亭、邮驿、驿亭等复称。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 里五里,长亭短亭”,大多是文学家夸张之词,而非实录。《汉官旧仪》所载“十 里一亭”“五里一邮”,并言邮亭相去“仅二里半”,汉代也未曾付之实施,这 么密集的邮亭,得有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朝廷与民间的负担又是多少,可 想而知。但长亭短驿,在中国古代交通体制中确实长期存在。《说郛》中记载了 宋人一首打油诗:“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 中原有几程?”这首打油诗就道出了中原地带有“长亭短驿”这样一个事实。 古代诗人们在南方写的诗词和在北方写的诗词,其所选用的意象形成的意象群显 示出明显的差异。在古代送别诗词中,这种差异同样存在。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 诗词,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较少。如《楚辞》中,“长亭”“短 亭”等意象的用例几乎没有;相反,与河流相关的“浦”或“南浦”的意象却极 为常见。这种现象,与中国南北不同的地理特征紧密相连。 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其赋中多见“浦”字,《九歌》中有“望涔阳之极浦” 之语,《离骚》中也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对于“浦”,《说文解字》解释 说:“浦,水滨也。”《风土记》说:“大水小口别通为浦。”这里有大小河道 分流处,理所当然成为舟船停泊之所。“南浦”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 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据初步考察,或与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 大关系。但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完全得力于南 北朝诗人。如江淹《别赋》中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谢朓《送远曲》诗中也有“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的诗句。唐诗宋词中,“南 浦”意象俯拾皆是,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 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诗曰“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柳永 《倾杯》词曰“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 人承继屈原这一手法,不断将离愁别绪的文化因子,添加到“南浦”之上,以致 使“南浦”这一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李贺《黄头郎》诗曰:“黄头郎, 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清人王琦注曰:“南浦,送别之地。” 叶葱奇也注曰:“古人送别之地多称南浦。” (节选自 2015《古典文学常识》第 1 期)
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两段内容的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送别诗中经常出现“长亭”和“南浦”意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代 运用车马、舟船这两类交通工具出行有密切关系 B、邮、亭、驿功能有别,邮负责传递文书,亭主司奸盗,驿则兼有传递朝廷文 书或保障官员出行之责 C、汉制规定,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亭相距要近,实际上汉朝没有能力完成 如此密集的交通设置 D、《说郛》中记载了一首宋代人写的打油诗,提及宋代在很多地方设置了长亭 短驿的事实,说明这种交通体制确实长期存在。 2、下列关于“南浦”这一意象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中经常出现与河流有关的“浦”或“南浦”等意象, 这与南方交通多走水路、多用舟船有关 B、“南浦”与送别产生固定联系,源于屈原,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在唐诗宋词 已经成为极其普遍的文学现象 C、屈原的《九歌》和《离骚》中有关“浦”的诗句赋于“浦”以文学的内涵, 而《说文解字》和《风土记》则赋予它以地理的意义。 D、“南浦”从一个地理名称升华为文学意象,历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 起到了关键性用,赋予它以离情别绪的文化因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们在南方写的送别诗多选取“南浦”一类的意象,在北方写的送别诗则 多选取“长亭”“短亭”等意象。 B、南朝梁江淹《别赋》中的文句,引发了人们对“长亭”和“南浦”等意象的 文化联想,生发了与“别”相关的情愫。 C、文中多处选取屈原的诗句,来论证“南浦”的文学内涵,缘于屈原是南方诗 人的代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D、唐代李贺的《黄头郎》中的诗句“南浦芙蓉影”中的“南浦”意象已经定位 为送别之地,后人对这种理解也多认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九十高龄汉学家叶嘉莹:我的一生,“根”在中国 2014年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嘉莹先生九十华诞 在致答谢词时,叶嘉莹如此袒露心声:“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 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而实际上,自1979年起,叶嘉莹先生就每年回祖国大陆 讲学,为当时百废待兴的古老的“诗的国度”注入诗意。在南开大学,她创办了 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用于奖励师生。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古老的家族,祖父曾在清朝为官,他们原本祖 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那拉,又称叶赫纳兰,与著名的饮水词人纳兰性德源出 家,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字。在这个早已被汉文化同化的 大家庭中,一直信奉的是儒家思想,这对叶嘉莹的影响十分之大。闲暇时光,叶 嘉莹的父亲与伯父会在院中散步,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则会各执 册诗词选集默默研读 按时间计算,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同步,同样,她也经历了 这个大时代所有的幸与不幸,甚至曾经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 行李,而始终贴身携带的便是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在诗词大师顾随的影响下
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两段内容的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古代送别诗中经常出现“长亭”和“南浦”意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代 运用车马、舟船这两类交通工具出行有密切关系。 B、邮、亭、驿功能有别,邮负责传递文书,亭主司奸盗,驿则兼有传递朝廷文 书或保障官员出行之责。 C、汉制规定,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亭相距要近,实际上汉朝没有能力完成 如此密集的交通设置。 D、《说郛》中记载了一首宋代人写的打油诗,提及宋代在很多地方设置了长亭 短驿的事实,说明这种交通体制确实长期存在。 2、下列关于“南浦”这一意象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中经常出现与河流有关的“浦”或“南浦”等意象, 这与南方交通多走水路、多用舟船有关。 B、“南浦”与送别产生固定联系,源于屈原,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在唐诗宋词 已经成为极其普遍的文学现象。 C、屈原的《九歌》和《离骚》中有关“浦”的诗句赋于“浦”以文学的内涵, 而《说文解字》和《风土记》则赋予它以地理的意义。 D、“南浦”从一个地理名称升华为文学意象,历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 起到了关键性用,赋予它以离情别绪的文化因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人们在南方写的送别诗多选取“南浦”一类的意象,在北方写的送别诗则 多选取“长亭”“短亭”等意象。 B、南朝梁江淹《别赋》中的文句,引发了人们对“长亭”和“南浦”等意象的 文化联想,生发了与“别”相关的情愫。 C、文中多处选取屈原的诗句,来论证“南浦”的文学内涵,缘于屈原是南方诗 人的代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D、唐代李贺的《黄头郎》中的诗句“南浦芙蓉影”中的“南浦”意象已经定位 为送别之地,后人对这种理解也多认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九十高龄汉学家叶嘉莹:我的一生,“根”在中国 2014 年 5 月 10 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嘉莹先生九十华诞。 在致答谢词时,叶嘉莹如此袒露心声:“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 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而实际上,自 1979 年起,叶嘉莹先生就每年回祖国大陆 讲学,为当时百废待兴的古老的“诗的国度”注入诗意。在南开大学,她创办了 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 万美金,用于奖励师生。 1924 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古老的家族,祖父曾在清朝为官,他们原本祖 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那拉,又称叶赫纳兰,与著名的饮水词人纳兰性德源出一 家,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字。在这个早已被汉文化同化的 大家庭中,一直信奉的是儒家思想,这对叶嘉莹的影响十分之大。闲暇时光,叶 嘉莹的父亲与伯父会在院中散步,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则会各执一 册诗词选集默默研读。 按时间计算,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同步,同样,她也经历了 这个大时代所有的幸与不幸,甚至曾经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 行李,而始终贴身携带的便是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在诗词大师顾随的影响下
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在叶嘉莹的生活中,包括“白色恐怖” 时期。“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 奶的孩子。我放弃过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叶嘉莹似自问又似自答,伴以怅然 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是我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 了。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叶嘉莹认为最美好的时光也与做研究有关。上个世纪60年代,她来到哈佛与一 位教授合作做研究,在那段时间中,最让叶嘉莹印象深刻的是哈佛大学的总图书 馆的藏书,数量丰富,少有比肩。“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与我合作的美 国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 个人留在里面看书。”于是,叶嘉莹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 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 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又是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于1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 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其实很早 之前,叶嘉莹便在台湾的三所大学、两个电台讲学,当时外国汉学家前来“取 经”,都能听到她的名字。久而久之,国外大学都请她去讲学。而令人称奇的是 这位能以流利英文授课的学者起先并不懂得多少英语。叶嘉莹坦率地说,那是被 “逼”出来的。初到温哥华,叶嘉莹每天查英文生词到两点,然后第二天去教书。 也曾有人担心,叶嘉莹会不会因为英文不通,被学生赶下台,但奇妙的是,不只 学生喜欢听,连听过叶嘉莹讲演的教授都说她是教书的天才 红学家冯其庸认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上,叶嘉莹的成就之高是当今首屈 指的。而台湾的历史学家汪荣祖指出,某种程度上,叶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使中国 古典诗词“再生”。她不但写出了重要的学院派论文,还像一位传教士,在东西 方普及中国的古典诗词,连对幼稚园的小朋友都精心去讲。她做了很多“清高” 的诗人或学者不愿去做的事情。她把投身诗词教育当成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她最多时曾同时在三所大学教书。她说,自己现在的身体已经到了衰老的阶段, 没有年轻时的精力,可是只要有人希望她教下去,她仍愿意尽力 “我现在已经归来啦。”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叶嘉莹说,“回想我这一生, 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在中国。”(摘编自《中国新 闻网》,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一位晚辈记得,有一次他们几个人送她到机场。进入登机口后,她一个人拎着 那么大一个包,身影孤独。这样一个瘦弱老人的身上,担负着一种东西。30年 来,她不断往返于祖国大陆、台湾、加拿大。(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②先生从事教育事业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 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满天下。七十年来,先生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从事硏究, 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重要贡献。(温家宝贺叶嘉莹九十华诞)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在古典诗词领域的成就,加拿大皇家学会授予叶嘉莹“加拿大皇家学会 院士”称号,可见其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 B、叶嘉莹尽管最初英文不好,但依然能够吸引学生来听她的课,这固然体现了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但同时也与她的自身素养有关 C、在哈佛期间,叶嘉莹经常工作到天黑,与她合作的教授被深深打动,因此叮 嘱图书馆的人允许她在闭馆后留在里面看书
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在叶嘉莹的生活中,包括“白色恐怖” 时期。“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 奶的孩子。我放弃过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叶嘉莹似自问又似自答,伴以怅然 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是我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 了。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叶嘉莹认为最美好的时光也与做研究有关。上个世纪 60 年代,她来到哈佛与一 位教授合作做研究,在那段时间中,最让叶嘉莹印象深刻的是哈佛大学的总图书 馆的藏书,数量丰富,少有比肩。“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与我合作的美 国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 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于是,叶嘉莹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 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 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又是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于 1990 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 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其实很早 之前,叶嘉莹便在台湾的三所大学、两个电台讲学,当时外国汉学家前来“取 经”,都能听到她的名字。久而久之,国外大学都请她去讲学。而令人称奇的是, 这位能以流利英文授课的学者起先并不懂得多少英语。叶嘉莹坦率地说,那是被 “逼”出来的。初到温哥华,叶嘉莹每天查英文生词到两点,然后第二天去教书。 也曾有人担心,叶嘉莹会不会因为英文不通,被学生赶下台,但奇妙的是,不只 学生喜欢听,连听过叶嘉莹讲演的教授都说她是教书的天才。 红学家冯其庸认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上,叶嘉莹的成就之高是当今首屈一 指的。而台湾的历史学家汪荣祖指出,某种程度上,叶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使中国 古典诗词“再生”。她不但写出了重要的学院派论文,还像一位传教士,在东西 方普及中国的古典诗词,连对幼稚园的小朋友都精心去讲。她做了很多“清高” 的诗人或学者不愿去做的事情。她把投身诗词教育当成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她最多时曾同时在三所大学教书。她说,自己现在的身体已经到了衰老的阶段, 没有年轻时的精力,可是只要有人希望她教下去,她仍愿意尽力。 “我现在已经归来啦。”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叶嘉莹说,“回想我这一生, 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在中国。” (摘编自《中国新 闻网》,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一位晚辈记得,有一次他们几个人送她到机场。进入登机口后,她一个人拎着 那么大一个包,身影孤独。这样一个瘦弱老人的身上,担负着一种东西。30 年 来,她不断往返于祖国大陆、台湾、加拿大。(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②先生从事教育事业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 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满天下。七十年来,先生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从事研究, 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重要贡献。(温家宝贺叶嘉莹九十华诞)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由于在古典诗词领域的成就,加拿大皇家学会授予叶嘉莹“加拿大皇家学会 院士”称号,可见其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 B、叶嘉莹尽管最初英文不好,但依然能够吸引学生来听她的课,这固然体现了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但同时也与她的自身素养有关。 C、在哈佛期间,叶嘉莹经常工作到天黑,与她合作的教授被深深打动,因此叮 嘱图书馆的人允许她在闭馆后留在里面看书
D、虽然不曾丢弃恩师的授课笔记,但在“白色恐怖”时期,考虑到生活中的实 际情况,叶嘉莹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热爱的古诗 5、叶嘉莹先生说“我的根就在中国”这句话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 料简要概括分析。(4分) 6、有人认为叶嘉莹先生连对幼稚园的小朋友都精心去讲古典诗词,是“大材小 用”“自降身份”,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由。(5分 古代诗文阅读(51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 苏颂,字子容。第进士,知江宁县。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颂在馆下九年,奉 祖母及母,养姑姊妹与外族数十人,甘旨融怡,昏嫁以时。妻子衣食常不给,而 处之晏如。擢知制诰。大臣荐秀州判官李定,召见,擢太子中允,除监察御史里 行。宋敏求知制诰,封还词头。复下,颂当制,颂奏:“虽朝廷急于用才,度越 常格,然隳紊法制,所益者小,所损者大,未敢具草。”次至李大临,亦封还。 神宗曰:“台官有阙,不拘官职高下。”颂与大临执奏不已,于是并落知制诰, 归工部郎中班。知婺州。方溯桐庐,江水暴迅,舟横欲覆,母在舟中几溺矣,颂 哀号赴水救之,舟忽自正。母甫及岸,舟乃覆,人以为纯孝所感。徙亳州,有豪 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 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 既而妇死,元孚惭。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 运司责逋市易缗钱,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 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拜刑 部尚书,迁吏部兼侍读。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 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 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 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自书契以来,经史、九流、百家 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绍圣四年,拜太 子少师致仕。 (节选自《宋史·苏颂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 见前此未有也/ B.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 见/前此未有也/ C.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 见/前此未有也/ D.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 见前此未有也/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科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考中称为及第,没考中称为落第。“第进 士”,即殿试及第,考中进士。 B.工部为三省六制中尚书省下所辖六部之一,主管管工程营造、赋税财政等, 其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
D、虽然不曾丢弃恩师的授课笔记,但在“白色恐怖”时期,考虑到生活中的实 际情况,叶嘉莹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热爱的古诗。 5、叶嘉莹先生说“我的根就在中国”这句话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 料简要概括分析。(4 分) 6、有人认为叶嘉莹先生连对幼稚园的小朋友都精心去讲古典诗词,是“大材小 用”“自降身份”,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由。(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1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19 分) 苏颂,字子容。第进士,知江宁县。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颂在馆下九年,奉 祖母及母,养姑姊妹与外族数十人,甘旨融怡,昏嫁以时。妻子衣食常不给,而 处之晏如。擢知制诰。大臣荐秀州判官李定,召见,擢太子中允,除监察御史里 行。宋敏求知制诰,封还词头。复下,颂当制,颂奏:“虽朝廷急于用才,度越 常格,然隳紊法制,所益者小,所损者大,未敢具草。”次至李大临,亦封还。 神宗曰:“台官有阙,不拘官职高下。”颂与大临执奏不已,于是并落知制诰, 归工部郎中班。知婺州。方溯桐庐,江水暴迅,舟横欲覆,母在舟中几溺矣,颂 哀号赴水救之,舟忽自正。母甫及岸,舟乃覆,人以为纯孝所感。徙亳州,有豪 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 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 既而妇死,元孚惭。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 运司责逋市易缗钱,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 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拜刑 部尚书,迁吏部兼侍读。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 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 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 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自书契以来,经史、九流、百家 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绍圣四年,拜太 子少师致仕。 (节选自《宋史•苏颂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 见前此未有也/ B.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 见/前此未有也/ C.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 见/前此未有也/ D.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 见前此未有也/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科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考中称为及第,没考中称为落第。“第进 士”,即殿试及第,考中进士。 B.工部为三省六制中尚书省下所辖六部之一,主管管工程营造、赋税财政等, 其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
C.古代倡导孝道,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孝即孝顺,善事父母;古代以尽心 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D.九流是古代战国时代的九个学派,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 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颂为官正直,坚持按法规办事。神宗想破格提拔李定,他认为这样会毁坏 法制,拒绝起草任命书,他和李大临的知制诰一职都因此被免 B.苏颂仁厚待民,体谅百姓的苦衷。不论是犯了罪却装病的豪强妇人,还是欠 了钱还闹事的吴越饥民,他都能以其悲悯之心去感动、转化他们。 C.苏颂擅长发明,科技成就很突出。他和韩公廉等人设计、制造的天文仪器, 用的是水力而不用人力,不仅能够观测天象,还能够准确地报时 D.苏颂十分好学,知识面非常广博。无论是经史、九流、诸子百家之说,还是 天文、地理、算法、音韵、医药等方面的知识,没有他不通晓的。 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2)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2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 解送回长安。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 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 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 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 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的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 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1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煕宁六年,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 除夕之夜 13、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5分)
C.古代倡导孝道,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孝即孝顺,善事父母;古代以尽心 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D.九流是古代战国时代的九个学派,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 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苏颂为官正直,坚持按法规办事。神宗想破格提拔李定,他认为这样会毁坏 法制,拒绝起草任命书,他和李大临的知制诰一职都因此被免。 B.苏颂仁厚待民,体谅百姓的苦衷。不论是犯了罪却装病的豪强妇人,还是欠 了钱还闹事的吴越饥民,他都能以其悲悯之心去感动、转化他们。 C.苏颂擅长发明,科技成就很突出。他和韩公廉等人设计、制造的天文仪器, 用的是水力而不用人力,不仅能够观测天象,还能够准确地报时。 D.苏颂十分好学,知识面非常广博。无论是经史、九流、诸子百家之说,还是 天文、地理、算法、音韵、医药等方面的知识,没有他不通晓的。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2)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1-12 题。(11 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 解送回长安。 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 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 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 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 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的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 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1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诗,完成 13-14 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 除夕之夜。 13、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