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依据自己的国情,发展出不同的监察制度体系。 在我国古代,虽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监察体系,但也形成了较高水平的对官员进行监督纠察的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官僚制度的形成有密切联系。在秦代,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 夫掌监察。这种体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格局。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 唐代监察杋构内部形成更严密的三院制,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明清。对地方的监察制度,秦代也已形成, 郡一级派有常驻的监察御史。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大监察区,设刺史负监察之任。唐代对地方的监 察由察院负责。明清时期,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派出巡按地方的官员称巡按御史,权力很大。对政府部 门公务进行经常性稽查和监察,开始于唐。到明清时设六科给事中,其主要职责为对六部公务进行稽查、 监察。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当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从总体上看,它对调节统治者内部关系、保障统治机 器正常运转、澄清吏治、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职贲、特点 可以总结出其中蘊涵的智慧 监察网络覆盖面广。在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的整个官僚体系都被纳入监察网络之中。监察制度不仅 覆盖整个官僚系统,而且也涉及国家政务的方方面面,如行政监察、立法监察、人事监察、司法监察、经 济监察、军事监察、仪制监察、文教监察、科考监察等。有时还派岀御史进行专门监察,如巡仓御史就是 为监察仓库而被特別派出的。这些监察制度囊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涉及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在实践中 对于纠弹违法官吏、监督国家政务实施、贯彻政策与法令等都体现出比较突出的制度功效。 对监察官吏要求较高。严格监察官选任、规范监察官行为是贯彻实施监察制度的重要条件之一。历代 选拔监察官首先要考察其道德品质,监察官必须清正廉洁、忠于职守、不徇私情、刚正不阿。其次,需科 举出身,以保证其文化素养。再者,监察官要有地方工作经验。此外,监察官必须严格依法监察,如有失 监、漏监或贪赃枉法,则加重处刑。如《大淸律例》规定:科道官受人馈送、收人财物,以及买卖多取价 利,较其他官员罪加二等处罚。御史纠弹要有实据,不得风闻言事,对于捕风捉影者予以制裁。监察官受 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比如,汉代中央最高监察官御史中丞和京畿地区的监察官在朝会中都有座位。元世
邢台市 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依据自己的国情,发展出不同的监察制度体系。 在我国古代,虽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监察体系,但也形成了较高水平的对官员进行监督纠察的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官僚制度的形成有密切联系。在秦代,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 夫掌监察。这种体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格局。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 唐代监察机构内部形成更严密的三院制,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明清。对地方的监察制度,秦代也已形成, 郡一级派有常驻的监察御史。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大监察区,设刺史负监察之任。唐代对地方的监 察由察院负责。明清时期,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派出巡按地方的官员称巡按御史,权力很大。对政府部 门公务进行经常性稽查和监察,开始于唐。到明清时设六科给事中,其主要职责为对六部公务进行稽查、 监察。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当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从总体上看,它对调节统治者内部关系、保障统治机 器正常运转、澄清吏治、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职责、特点, 可以总结出其中蕴涵的智慧。 监察网络覆盖面广。在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的整个官僚体系都被纳入监察网络之中。监察制度不仅 覆盖整个官僚系统,而且也涉及国家政务的方方面面,如行政监察、立法监察、人事监察、司法监察、经 济监察、军事监察、仪制监察、文教监察、科考监察等。有时还派出御史进行专门监察,如巡仓御史就是 为监察仓库而被特别派出的。这些监察制度囊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涉及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在实践中 对于纠弹违法官吏、监督国家政务实施、贯彻政策与法令等都体现出比较突出的制度功效。 对监察官吏要求较高。严格监察官选任、规范监察官行为是贯彻实施监察制度的重要条件之一。历代 选拔监察官首先要考察其道德品质,监察官必须清正廉洁、忠于职守、不徇私情、刚正不阿。其次,需科 举出身,以保证其文化素养。再者,监察官要有地方工作经验。此外,监察官必须严格依法监察,如有失 监、漏监或贪赃枉法,则加重处刑。如《大清律例》规定:科道官受人馈送、收人财物,以及买卖多取价 利,较其他官员罪加二等处罚。御史纠弹要有实据,不得风闻言事,对于捕风捉影者予以制裁。监察官受 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比如,汉代中央最高监察官御史中丞和京畿地区的监察官在朝会中都有座位。元世
祖也曾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 注重监察立法。随着监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监察立法也相应地有所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 法典化,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使得监察活动有法律根据。不仅如此,监察立法也限定了监察权的行使 使监察官不得随意超出法律范围行事。清朝的监察法《钦定台规》,集历代监察立法之大成,包括训典、宪 纲、六科、各道、五城、稽查、巡察和通例八类,内容十分完备。这也是中国古代治理中重视法律作用的 表现。这种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监察法体系,不仅具体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鲜明特色,而且在世界监 察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于中华文化土壤,其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从总体上看,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对官员进行监督纠察的制度 B.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对中央、地方官员及政务的全方位覆盖。 C.中国古代对监察官的选拔要求高于其他所有官员,对监察官犯罪处罚也更严厉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论证,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论述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官僚制度的形成有内在的密切联系。 B.文章具体论证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的局限性及其积极作用,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做了肯定 C.文章通过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意在让现代人们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 D.文章以清朝的监察法《钦定台规》为倒论述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建设过程中注重监察立法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负责地方监察的官员虽然历代名称各不相同,但因负监察使命,更能得到快速地晋升。 B.不断地扩大监察网络的覆盖面,就能更好地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及维护统治者的统 C.只要严格监察官的选任,让道德水准高的人任职,就能保证监察制度的贯彻实施。 D.监察立法不仅使监察活动有法律根据,也使得监察官监察权的行使得到了约束。 【答案】1.C2.B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 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
祖也曾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 注重监察立法。随着监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监察立法也相应地有所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 法典化,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使得监察活动有法律根据。不仅如此,监察立法也限定了监察权的行使, 使监察官不得随意超出法律范围行事。清朝的监察法《钦定台规》,集历代监察立法之大成,包括训典、宪 纲、六科、各道、五城、稽查、巡察和通例八类,内容十分完备。这也是中国古代治理中重视法律作用的 表现。这种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监察法体系,不仅具体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鲜明特色,而且在世界监 察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于中华文化土壤,其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智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从总体上看,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对官员进行监督纠察的制度。 B.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对中央、地方官员及政务的全方位覆盖。 C. 中国古代对监察官的选拔要求高于其他所有官员,对监察官犯罪处罚也更严厉。 D.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体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论证,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论述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官僚制度的形成有内在的密切联系。 B. 文章具体论证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的局限性及其积极作用,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做了肯定。 C. 文章通过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意在让现代人们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 D. 文章以清朝的监察法《钦定台规》为倒论述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建设过程中注重监察立法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负责地方监察的官员虽然历代名称各不相同,但因负监察使命,更能得到快速地晋升。 B. 不断地扩大监察网络的覆盖面,就能更好地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及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C. 只要严格监察官的选任,让道德水准高的人任职,就能保证监察制度的贯彻实施。 D. 监察立法不仅使监察活动有法律根据,也使得监察官监察权的行使得到了约束。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 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
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中国古代对监察官的选拔 要求高于其他所有官员”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明了监察官的任用条件较高,“高于其他所有官员”于文 无据。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 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论证,不正确的一项”,B项,“具体论证了中国古代的 监察制度的局限性及其积极作用”分析错误,并没有具体分析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的局限性。故选B。 【3题详解】 本考査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 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 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 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项,“但因负监察使命,更能 得到快速地晋升”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提到了对监察官的重视并无“更能得到快速地晋升”的信息:B项, 监察制度关键是要在实践中体现出制度的功效,而不是范围越广,作用就越大;C项,“就能保证监察制度 的贯彻实施”说法错误,道德水准高只是条件之一。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 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 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 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 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 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 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项,“中国古代对监察官的选拔 要求高于其他所有官员”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明了监察官的任用条件较高,“高于其他所有官员”于文 无据。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 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论证,不正确的一项”,B 项,“具体论证了中国古代的 监察制度的局限性及其积极作用”分析错误,并没有具体分析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的局限性。故选 B。 【3 题详解】 本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 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 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 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 项,“但因负监察使命,更能 得到快速地晋升”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提到了对监察官的重视并无“更能得到快速地晋升”的信息;B 项, 监察制度关键是要在实践中体现出制度的功效,而不是范围越广,作用就越大;C 项,“就能保证监察制度 的贯彻实施”说法错误,道德水准高只是条件之一。故选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 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 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 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 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 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 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敦煌,黎明中升起 实 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上,新鲜而明媚。这是敦煌的飞夭女,衣袂飖逸,花朵一样 的笑容,她刚刚从夜里走来,反弹琵琶的声音,使漆黑的夜里翻腾咆哮的沙漠,此刻像夭空一样宁静。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夜雨早停了,屋檐上,灌木上,电线上,树上湿漉漉的,麻 雀叫着,抖掉身上黑夜,蹲在树上观察日出前毎一个细节。此时,我也像麻雀抖掉黑夜,游荡在敦煌大街 上。一辆辆早起的岀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酲睡梦中的旅客。可是在阳关,干裂的阳 光晒得脸皮疼,滚烫的风吹干了身体里的水。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精彩的故事,九色鹿舍己 救人,丑公主变美,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还在脑海里浮动,还想伸岀手摸一下,惊讶地张大的嘴还没有 合拢,让脑仁疼的喇叭声就钻进了耳朵。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还有鸟雀的栖息,这些繁盛的 树木只想着在太阳出来之前吸足水分。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家的墨池。 张芝、张昶兄弟俩毎天清晨就开始练习书法,他们在临河的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还有他们家 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飖扬。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 于一体的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滚烫、蒸熟生硬的果实, 河岸上传来牛的哞叫声,几条狗在撕咬、打架,岸上是一排排土坯房子,有烟囱冒出了烟,是出租车 司机刘家的,昨晩回家迟,几个来自远方的年轻游客租车去了雅丹。这是古丝绸路南道北干线,由此向西 沿白龙堆沙漠穿越罗布泊直到楼兰,再从棪兰到若羌转入丝路南道,这条道为沙漠路。他们正值青春,对 荒无人烟、没有生命、岑寂的沙漠充满梦想,记忆里肯定流淌着许多五彩缤纷的故事。中国古代旅行家法 显,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就像夭边升起一抹霞光,倏地扩张到整个夭空,然后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了。 年轻的斯文·赫定第一次从喀什到若羌,翻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走进沙漠后,目之所及,全是荒芜 贫瘠的黄色沙丘,茫茫沙海铺在眼前。干得能当火种的沙,掀起了干热的风,疯狂吸食身体里不多的水分, 皮肤干成了牛皮纸。干渴让他的队伍分崩离析。在见不到一丝绿色和动物的痕迹、只有冷峻的星光划破死 寂的夜里,斯文·赫定抽出沙里的身子,听着自己在沙上发出的沙沙声,趁着凉爽的黑夜前行。当他靠吃 野草、树叶、芦苇芽、苦水里的小蝌蚪走出沙海,把最后一盏点亮的灯放在沙丘上时,多么希望失散的人 、骆驼、狗儿能跟来,沿着他留下的足迹,找到于阗河……就这样,百年来,斯文·赫定也成了塔克拉 玛干沙漠深处的故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寻找。他留下的足迹、灯盏像航标、浮标在沙海上漂动,像一枝水 莲立于沙浪上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我听见有音乐从窗户里流出,有
敦煌,黎明中升起 许实 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上,新鲜而明媚。这是敦煌的飞天女,衣袂飘逸,花朵一样 的笑容,她刚刚从夜里走来,反弹琵琶的声音,使漆黑的夜里翻腾咆哮的沙漠,此刻像天空一样宁静。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夜雨早停了,屋檐上,灌木上,电线上,树上湿漉漉的,麻 雀叫着,抖掉身上黑夜,蹲在树上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此时,我也像麻雀抖掉黑夜,游荡在敦煌大街 上。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可是在阳关,干裂的阳 光晒得脸皮疼,滚烫的风吹干了身体里的水。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精彩的故事,九色鹿舍己 救人,丑公主变美,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还在脑海里浮动,还想伸出手摸一下,惊讶地张大的嘴还没有 合拢,让脑仁疼的喇叭声就钻进了耳朵。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还有鸟雀的栖息,这些繁盛的 树木只想着在太阳出来之前吸足水分。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注]家的墨池。 张芝、张昶兄弟俩每天清晨就开始练习书法,他们在临河的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还有他们家 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 于一体的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滚烫、蒸熟生硬的果实。 河岸上传来牛的哞叫声,几条狗在撕咬、打架,岸上是一排排土坯房子,有烟囱冒出了烟,是出租车 司机刘家的,昨晚回家迟,几个来自远方的年轻游客租车去了雅丹。这是古丝绸路南道北干线,由此向西 沿白龙堆沙漠穿越罗布泊直到楼兰,再从楼兰到若羌转入丝路南道,这条道为沙漠路。他们正值青春,对 荒无人烟、没有生命、岑寂的沙漠充满梦想,记忆里肯定流淌着许多五彩缤纷的故事。中国古代旅行家法 显,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就像天边升起一抹霞光,倏地扩张到整个天空,然后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了。 年轻的斯文·赫定第一次从喀什到若羌,翻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走进沙漠后,目之所及,全是荒芜 贫瘠的黄色沙丘,茫茫沙海铺在眼前。干得能当火种的沙,掀起了干热的风,疯狂吸食身体里不多的水分, 皮肤干成了牛皮纸。干渴让他的队伍分崩离析。在见不到一丝绿色和动物的痕迹、只有冷峻的星光划破死 寂的夜里,斯文·赫定抽出沙里的身子,听着自己在沙上发出的沙沙声,趁着凉爽的黑夜前行。当他靠吃 野草、树叶、芦苇芽、苦水里的小蝌蚪走出沙海,把最后一盏点亮的灯放在沙丘上时,多么希望失散的人 员、骆驼、狗儿能跟来,沿着他留下的足迹,找到于阗河……就这样,百年来,斯文·赫定也成了塔克拉 玛干沙漠深处的故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寻找。他留下的足迹、灯盏像航标、浮标在沙海上漂动,像一枝水 莲立于沙浪上。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我听见有音乐从窗户里流出,有
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妤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在墙上蹦跳。 天空万里无云,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丰沛、连绵、密集的阳光赋予敦煌灿烂无比的早晨。 光焰四射的晨阳,漫过党河岸,洒向煕攘的城市、丰饶的村庄。在燃烧的阳光里,棉花裂开坚硬的外 壳,纷披的李广杏子星星似的闪烁在绿叶里,大片大片杏林就是深邃的夜空。 敦煌已经醒来,而且喧嚣起来,我听见有人诵读: 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 黎明中起身的敦煌 鸣沙山就在前面,太阳这个大火球,早把那点湿气舔干净了,沙子开始发烫,远处沙丘脊线上腾起火 焰。这片沙漠背对海洋,这里的人们多么希望面朝大海啊。人们还记得大海的、海草的味;海浪拍击礁石 的声音;水花溅在脸上热辣而冰凉,激起尖利的惊叫声。来自海边的人们在鸣沙山上逍遙,胀鼓鼓的风扫 过一尘不染、炫目的沙丘,裹着花色披肩的年轻人吹着口哨,光屁股的孩子们在沙上厮打,从山脊上滚下 来再爬上去。有马厩的气味飖来,有清脆的铃铛声传来,浩浩荡荡的驼队从更远的沙脊上走来,训练有素 的骆驼,驮着欢乐的、唱着歌、尖叫的、互相拥抱汘津津的人们,穿越喷着火的沙丘。 整个白夭,鸣沙山持续不断的喧嚣、欢乐、吶喊,让平日里心情沉郁的人,此时容光焕发,心里不禁 产生一种明媚的期望。 黄昏降临,血色的太阳蔓延到身边。月亮升起,天边上星星亮起来。凉风吹来,沙丘上起了微波,似 细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 (选自《人民日报》 【注】张芝,东汉时敦煌酒泉人,曾在敦煌苦练书法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清晨的阳光写起,阳光“新鲜而眀媚”韵特点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愉悦、轻快的情感基词。 B.文章写张芝家的庭院中到处挂满布,上面写着黑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表现了张芝对敦煌 的影响。 C.文中通过人们诵读的“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既解释了敦煌的字面之意,又突出了其气势雄伟 浩大。 D.文章将敦煌人面朝大海的愿望与来自海边的人们在此逍遥的行为进行对比,表达了敦煌人对鸣沙山恶劣 环境的不满。 5.文中写斯文·赫定之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试结合文章内容从两个角度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在墙上蹦跳。 天空万里无云,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丰沛、连绵、密集的阳光赋予敦煌灿烂无比的早晨。 光焰四射的晨阳,漫过党河岸,洒向熙攘的城市、丰饶的村庄。在燃烧的阳光里,棉花裂开坚硬的外 壳,纷披的李广杏子星星似的闪烁在绿叶里,大片大片杏林就是深邃的夜空。 敦煌已经醒来,而且喧嚣起来,我听见有人诵读: 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 黎明中起身的敦煌—— 鸣沙山就在前面,太阳这个大火球,早把那点湿气舔干净了,沙子开始发烫,远处沙丘脊线上腾起火 焰。这片沙漠背对海洋,这里的人们多么希望面朝大海啊。人们还记得大海的、海草的味;海浪拍击礁石 的声音;水花溅在脸上热辣而冰凉,激起尖利的惊叫声。来自海边的人们在鸣沙山上逍遥,胀鼓鼓的风扫 过一尘不染、炫目的沙丘,裹着花色披肩的年轻人吹着口哨,光屁股的孩子们在沙上厮打,从山脊上滚下 来再爬上去。有马厩的气味飘来,有清脆的铃铛声传来,浩浩荡荡的驼队从更远的沙脊上走来,训练有素 的骆驼,驮着欢乐的、唱着歌、尖叫的、互相拥抱汗津津的人们,穿越喷着火的沙丘。 整个白天,鸣沙山持续不断的喧嚣、欢乐、呐喊,让平日里心情沉郁的人,此时容光焕发,心里不禁 产生一种明媚的期望。 黄昏降临,血色的太阳蔓延到身边。月亮升起,天边上星星亮起来。凉风吹来,沙丘上起了微波,似 细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 (选自《人民日报》) 【注】张芝,东汉时敦煌酒泉人,曾在敦煌苦练书法。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从清晨的阳光写起,阳光“新鲜而明媚”韵特点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愉悦、轻快的情感基词。 B. 文章写张芝家的庭院中到处挂满布,上面写着黑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表现了张芝对敦煌 的影响。 C. 文中通过人们诵读的“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既解释了敦煌的字面之意,又突出了其气势雄伟 浩大。 D. 文章将敦煌人面朝大海的愿望与来自海边的人们在此逍遥的行为进行对比,表达了敦煌人对鸣沙山恶劣 环境的不满。 5. 文中写斯文·赫定之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试结合文章内容从两个角度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