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序》是西汉后期一部重要典籍,是著名学者刘向“采传记行事”而成的一部 “谏书”。其读者对象很明确,那就是西汉当时的高层执政者,尤其是国家的最 高领导人汉成帝,因而其内容也富有针对性。全书总体上讨论的是君臣之道,其 基本出发点就是期望君主能推行仁恩、宽惠养民,敬德修身、尚贤授能;同样, 臣下亦须坚守德义、驾行仁道,要忠于国事、恪尽职守、公正耿直、善于谋划。 这些思想大多是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编选而体现出来的,这不仅是刘向为君主所陈 的“法戒”,更是他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现代学者将其看作是历史故事的汇集 或者是文献资料的汇编,显然是忽略了该书的编撰目的与内容特色。 以历史读本的眼光来看《新序》,关于其文本价值自然会有一些新的理解和思考。 方面,作为呈献给天子的“谏书”,《新序》无疑是一部非常严肃的历史著作, 体现着编选者明确的历史观念,也流露着进谏者期待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作 为一部有着特定受众的读物,《新序》又不能像一般的历史著作那样长篇大论、 深奥晦涩甚至烦琐枯燥,而是要尽可能短小精炼、生动有趣、可读性强,这样就 使得君主不必正襟危坐即可愉快地接受历史知识及其内在的劝谏意蕴一一一句 话,它要有很特别的文章艺术。我们对《新序》文本价值的分析,也主要着眼于 文献史料与文学成就两个层面。 就史料与文献价值而言,刘向对历史素材所做的级别与筛选无疑是非常认真的 《新序》的一些文字,较之于《战国策》更为原始,也包含着更多的历史文化信 息,保持着先秦时代楚国语言及文学的风格,除极少数汉初材料外,基本上是先 秦资料的分类编次。这里特别要说到《新序》文献来源的问题。前人多将该书看 作是“采摭诸书”,而成,甚至有学者将每条材料都注明“采自”何书,这种说 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刘向“校理群书”时所见的文献数量是十分浩繁的,文献类 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确定《新序》的某条就是采自今所见的某书。另一方面 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作为一种“公共素材”,本来就有多种存在样式,各 种文献对它的引述自然就有所差异,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典藉中也就有了不同的叙 述。作为“采传记行事”的《新序》,便是对此类事件的另一种记栽,其所保存 的是这些“传记行事”的另一种形态,而不是对某一书的征引或采拾。从性质上 说,这便是先秦两汉史书中的“语类”或“事语类”文献。由此看来,传统史学 家对于《新序》的批评,如刘知几在《史通》所批评的“广陈虚事,多构伪辞”, 叶大庆在‘《考古质疑》对《新序》中时间、事件的质疑,等等,都是没有考虑 到“历史读本”的特别性与“公共素材”的多样性,因而显得有些拘泥了 (摘编自马世年《〈新序〉文本价值散论》 1.新了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向所编的《新序》的读者,是包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汉成帝在内的西汉当 时的高层执政者,所以《新序》的内容也真有针对性 B.《新序》总体上讨论的是君臣之道,对君主提供了推行仁恩、宽惠养民等施 政要求;同时也对大臣提出了坚守德义等品质、素养要求。 C.《新序》大多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编选而体现刘向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是刘 向向君主陈述的“法戒”,更是君主的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
河北省邢台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序》是西汉后期一部重要典籍,是著名学者刘向“采传记行事”而成的一部 “谏书”。其读者对象很明确,那就是西汉当时的高层执政者,尤其是国家的最 高领导人汉成帝,因而其内容也富有针对性。全书总体上讨论的是君臣之道,其 基本出发点就是期望君主能推行仁恩、宽惠养民,敬德修身、尚贤授能;同样, 臣下亦须坚守德义、驾行仁道,要忠于国事、恪尽职守、公正耿直、善于谋划。 这些思想大多是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编选而体现出来的,这不仅是刘向为君主所陈 的“法戒”,更是他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现代学者将其看作是历史故事的汇集, 或者是文献资料的汇编,显然是忽略了该书的编撰目的与内容特色。 以历史读本的眼光来看《新序》,关于其文本价值自然会有一些新的理解和思考。 一方面,作为呈献给天子的“谏书”,《新序》无疑是一部非常严肃的历史著作, 体现着编选者明确的历史观念,也流露着进谏者期待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作 为一部有着特定受众的读物,《新序》又不能像一般的历史著作那样长篇大论、 深奥晦涩甚至烦琐枯燥,而是要尽可能短小精炼、生动有趣、可读性强,这样就 使得君主不必正襟危坐即可愉快地接受历史知识及其内在的劝谏意蕴——一句 话,它要有很特别的文章艺术。我们对《新序》文本价值的分析,也主要着眼于 文献史料与文学成就两个层面。 就史料与文献价值而言,刘向对历史素材所做的级别与筛选无疑是非常认真的。 《新序》的一些文字,较之于《战国策》更为原始,也包含着更多的历史文化信 息,保持着先秦时代楚国语言及文学的风格,除极少数汉初材料外,基本上是先 秦资料的分类编次。这里特别要说到《新序》文献来源的问题。前人多将该书看 作是“采摭诸书”,而成,甚至有学者将每条材料都注明“采自”何书,这种说 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刘向“校理群书”时所见的文献数量是十分浩繁的,文献类 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确定《新序》的某条就是采自今所见的某书。另—方面, 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作为一种“公共素材”,本来就有多种存在样式,各 种文献对它的引述自然就有所差异,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典藉中也就有了不同的叙 述。作为“采传记行事”的《新序》,便是对此类事件的另一种记栽,其所保存 的是这些“传记行事”的另一种形态,而不是对某一书的征引或采拾。从性质上 说,这便是先秦两汉史书中的“语类”或“事语类”文献。由此看来,传统史学 家对于《新序》的批评,如刘知几在《史通》所批评的“广陈虚事,多构伪辞”, 叶大庆在‘《考古质疑》对《新序》中时间、事件的质疑,等等,都是没有考虑 到“历史读本”的特别性与“公共素材”的多样性,因而显得有些拘泥了 (摘编自马世年《〈新序〉文本价值散论》) 1.新了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向所编的《新序》的读者,是包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汉成帝在内的西汉当 时的高层执政者,所以《新序》的内容也真有针对性。 B.《新序》总体上讨论的是君臣之道,对君主提供了推行仁恩、宽惠养民等施 政要求;同时也对大臣提出了坚守德义等品质、素养要求。 C.《新序》大多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编选而体现刘向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是刘 向向君主陈述的“法戒”,更是君主的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
D.现代学者忽略了《新序》的编撰目的与内容特色,而将其看作是历史故事的 汇集,或者是文献资料的汇编,其实这是一部“谏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以历史读本的眼光来看这本献给天子的书一—《新序》,该书肯定是一部非 常严肃的历史著作,体现着编选者刘向明确的历史观念。 B.君主愉快的接受了《新序》中的历史知识及其内在的劝凍意蕴,因此,我们 可以得出《新序》件包邮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可读性强这些特点 C.刘向编著《新序》,对历史素材做了认真的甄别和筛选,该书具有史料和文 献价值,我们可以从文献史料这个层面分析该书的价值。 D.《新序》的一些文字保持着先秦时代楚国语言及文学的风格,基本上是先秦 资料的分类编次,与《战国策》相比,包含着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将《新序》中的每条材料都注明“采自”何书,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该 书编选者刘向所见材料十分浩繁,文献类型也多种多样。 B.作为一种“公共素材”,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有多种样式,各种文献对 它的引述有差异,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典籍中有不同的叙述 C.作为“采传记行事”的《新序》,是对先秦时期一些历史故事的一种记载 种版本,而不是对先秦时期某一书的征引或采拾 D.一些传统史学家对《新序》中的材料的批评或质疑,显得有些固执,是因为 没有考虑到“历史读本”和“公共素材”的虚构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出门在外 夏鲁平 坐在从延边开往长春的动车上,我有些寂寞难耐。两个小时之前,远在北师大读 研的女儿打来电话,说房屋中介发来微信要收取房租。我当时无暇顾及,只好让 妻子去处理。现在闲下来,很想知道此事办得怎样,这时,他跟我搭话了。 这是位农民兄弟,他的身旁立着一个大大的编织袋 “我向你打听个事,从长春到公主岭怎么倒车?”他好像观察我好半天,充满 信任地将手里擎着的两张车票伸了过来。我接过车票一一一张是延吉到长春,另 张是长春到公主岭。 这位农民兄弟文:“我是不是不用出站台,就可以直接上下一趟车? 真就把握问住了。我把票递还给他说:“我也说不清楚,下车后,等乘务员过来 打听一下。” 我说:“你下了这趟车,离那趟车开车时间还有而是分钟,时间够用,先不用着 急 我拿起电话打给妻子,想知道我女儿的房租付了没有,那个接受房款的卡号早已 发到她的手机上,我本不该操心。电话响了十次她因为没有接听。 这位农民兄弟毫无避讳地说:“我这次去延边帮一个亲戚干粗木工活儿。那亲戚 说,只要我来,干一天活儿,给我一百五十块,不干活儿,一天也给一百块。这 样我就去了,结果呢,我有两天没舌儿,那亲戚也没钱。也许那一百块被当作饭 钱和住宿费扣掉了,我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小舅子不让我问,他在那亲 戚家已经干半年了,他怕我说不好听的,让我回来。回来就回来吧,我也不想干 了。我小舅子看当天帮我买了车票
D.现代学者忽略了《新序》的编撰目的与内容特色,而将其看作是历史故事的 汇集,或者是文献资料的汇编,其实这是一部“谏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以历史读本的眼光来看这本献给天子的书——《新序》,该书肯定是一部非 常严肃的历史著作,体现着编选者刘向明确的历史观念。 B.君主愉快的接受了《新序》中的历史知识及其内在的劝凍意蕴,因此,我们 可以得出《新序》件包邮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可读性强这些特点。 C.刘向编著《新序》,对历史素材做了认真的甄别和筛选,该书具有史料和文 献价值,我们可以从文献史料这个层面分析该书的价值。 D.《新序》的一些文字保持着先秦时代楚国语言及文学的风格,基本上是先秦 资料的分类编次,与《战国策》相比,包含着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人将《新序》中的每条材料都注明“采自”何书,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该 书编选者刘向所见材料十分浩繁,文献类型也多种多样。 B.作为—种“公共素材”,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有多种样式,各种文献对 它的引述有差异,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典籍中有不同的叙述。 C.作为“采传记行事”的《新序》,是对先秦时期一些历史故事的一种记载, 一种版本,而不是对先秦时期某一书的征引或采拾。 D.一些传统史学家对《新序》中的材料的批评或质疑,显得有些固执,是因为 没有考虑到“历史读本”和“公共素材”的虚构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出门在外 夏鲁平 坐在从延边开往长春的动车上,我有些寂寞难耐。两个小时之前,远在北师大读 研的女儿打来电话,说房屋中介发来微信要收取房租。我当时无暇顾及,只好让 妻子去处理。现在闲下来,很想知道此事办得怎样,这时,他跟我搭话了。 这是位农民兄弟,他的身旁立着一个大大的编织袋。 “我向你打听个事,从长春到公主岭怎么倒车? ”他好像观察我好半天,充满 信任地将手里擎着的两张车票伸了过来。我接过车票——一张是延吉到长春,另 一张是长春到公主岭。 这位农民兄弟文:“我是不是不用出站台,就可以直接上下一趟车?” 真就把握问住了。我把票递还给他说:“我也说不清楚,下车后,等乘务员过来 打听一下。” 我说:“你下了这趟车,离那趟车开车时间还有而是分钟,时间够用,先不用着 急。” 我拿起电话打给妻子,想知道我女儿的房租付了没有,那个接受房款的卡号早已 发到她的手机上,我本不该操心。电话响了十次她因为没有接听。 这位农民兄弟毫无避讳地说:“我这次去延边帮一个亲戚干粗木工活儿。那亲戚 说,只要我来,干一天活儿,给我—百五十块,不干活儿,一天也给一百块。这 样我就去了,结果呢,我有两天没舌儿,那亲戚也没钱。也许那一百块被当作饭 钱和住宿费扣掉了,我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小舅子不让我问,他在那亲 戚家已经干半年了,他怕我说不好听的,让我回来。回来就回来吧,我也不想干 了。我小舅子看当天帮我买了车票
我问:“你以前出来打过工吗?” 他迟疑了一下,想了想,皱起眉头说:“三十岁那年出来过一次,在建筑工地上 干力工,半年,-分钱也没挣到,腰还被砸伤了,以后再就没出来,心寒了!想 不到这次出来又被骗了。 动车停下了,车门打开,他抓起编织袋就往肩上扛,也许是体力不支,编织袋在 他的手里晃悠了一下,我伸手帮了一把,编织袋扛在了他肩上。他在前,我在后 点点走出车厢。 这时,一位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向这边走来,我赶紧冲上去问:“往公主岭倒车 在几站台?” 那位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停下脚步,看着我,又看看他,不紧不慢拧动着手里对讲 机的键钮,然后用嘴吹了一下,再次拧动,面无表情。我的这位农民兄弟赶紧递 上他手里的两张车票。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翻着两张车票,攥在手里,又开始拧动 对讲机键钮。 我极力控制着情绪问:“你能告诉我们,他在哪个站台倒车?” 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对我的问话没有回应,就像我这个人压根不存在。 我应该走了。 我顺着通道台阶一步步往下走。那位农民兄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了。我停下脚步 问:“搞明白了?在哪个站台?” “第五! 我看看表,离那趟车开车时间还有十三分钟,那位农民兄弟不顾一切往前跑。我 像受传染,也跟着小跑起来。面对着长长的通道,他左看一眼,右看一眼,又不 知往哪走,然后回头看向我。这时我正好跑下最后一级台阶,帮他查看通道口的 数字:“三、四、五……”我话音未落,身后响起了一声呐喊:“你想干什么!” 是喊我吗?我转回头,看见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站在我们刚走下来的那个通道 口,怒目圆睁,竟然也开始顺着台阶跑下来。我想干什么? 这位农民兄弟在空旷的地下通道奔跑起来,我看着远处最后一拨即将消失的人 群,也赶紧追了过去。追着追着,我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 居然还站在通道里,身子一动不动。 我沮丧地走出车站,乘上公交车回家,一路上我对自己说,没关系,我被人误解 了,事情过去就好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妻子说:“我刚把房租转入对方银行卡里,要是再晚一点 儿,今天这款就转不成了 我问:“为什么把时间搞得这么紧张?” 妻子无奈地说:“这不能全怪我,我在银行往对方卡里转款的时候,窗口人员让 我反复确认信息,拖延了一段儿时间,他们怀疑我被骗子盯上了。”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编织袋”在小说中前后出现了多次,他突出了那位农民兄弟的身份,也是 那位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疑心“我”的原因。 B.小说中那位农民兄弟虽然出门做工受过两次骗,但他对“我”却一点也不疑 心,甚至一直非常信任“我”,接受“我”的帮助。 C.小说对那位农民兄弟的小舅子描写不多,但也深刻的表现了他的个性,是 位怕影响自己的利益,而不敢坚持公道的人
我问:“你以前出来打过工吗?” 他迟疑了一下,想了想,皱起眉头说:“三十岁那年出来过一次,在建筑工地上 干力工,半年,-分钱也没挣到,腰还被砸伤了,以后再就没出来,心寒了!想 不到这次出来又被骗了。” 动车停下了,车门打开,他抓起编织袋就往肩上扛,也许是体力不支,编织袋在 他的手里晃悠了一下,我伸手帮了一把,编织袋扛在了他肩上。他在前,我在后, 一点点走出车厢。 这时,一位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向这边走来,我赶紧冲上去问:“往公主岭倒车 在几站台?” 那位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停下脚步,看着我,又看看他,不紧不慢拧动着手里对讲 机的键钮,然后用嘴吹了一下,再次拧动,面无表情。我的这位农民兄弟赶紧递 上他手里的两张车票。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翻着两张车票,攥在手里,又开始拧动 对讲机键钮。 我极力控制着情绪问:“你能告诉我们,他在哪个站台倒车?” 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对我的问话没有回应,就像我这个人压根不存在。 我应该走了。 我顺着通道台阶一步步往下走。那位农民兄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了。我停下脚步 问:“搞明白了?在哪个站台?” “第五!” 我看看表,离那趟车开车时间还有十三分钟,那位农民兄弟不顾一切往前跑。我 像受传染,也跟着小跑起来。面对着长长的通道,他左看一眼,右看一眼,又不 知往哪走,然后回头看向我。这时我正好跑下最后一级台阶,帮他查看通道口的 数字:“三、四、五……”我话音未落,身后响起了一声呐喊:“你想干什么!” 是喊我吗?我转回头,看见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站在我们刚走下来的那个通道 口,怒目圆睁,竟然也开始顺着台阶跑下来。我想干什么? 这位农民兄弟在空旷的地下通道奔跑起来,我看着远处最后一拨即将消失的人 群,也赶紧追了过去。追着追着,我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 居然还站在通道里,身子一动不动。 我沮丧地走出车站,乘上公交车回家,一路上我对自己说,没关系,我被人误解 了,事情过去就好。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妻子说:“我刚把房租转入对方银行卡里,要是再晚一点 儿,今天这款就转不成了”。 我问:“为什么把时间搞得这么紧张?” 妻子无奈地说:“这不能全怪我,我在银行往对方卡里转款的时候,窗口人员让 我反复确认信息,拖延了一段儿时间,他们怀疑我被骗子盯上了。”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编织袋”在小说中前后出现了多次,他突出了那位农民兄弟的身份,也是 那位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疑心“我”的原因。 B.小说中那位农民兄弟虽然出门做工受过两次骗,但他对“我”却一点也不疑 心,甚至一直非常信任“我”,接受“我”的帮助。 C.小说对那位农民兄弟的小舅子描写不多,但也深刻的表现了他的个性,是一 位怕影响自己的利益,而不敢坚持公道的人
D.文章画波浪线部分对“我”走出车站,乘上公交车回家的描写,主要运用了 神态和心理描写,“沮丧地”写出了“我”无精打采的状态。 5.小说中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设置两条线索在表现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他比亲儿子还要亲! 广西北海边检站战士赵唐勇十年义务照顾拾荒老人 庞格平石佰华 3月3日下午,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广西北海边检站监护中队上士、后勤 班班长赵唐勇来到北海市海角路地角炮台晒鱼厂,他左手提着一袋大米,右手拿 着一瓶食用油和一盒眼药水,来看望住在这里的一位拾荒老人。 “老人眼睛不好,我给她滴两滴药水,这样会舒服些。”赵唐勇说。赵唐勇提到 的老人名叫毕小雨,今年60来岁,10年前从湖北来到北海拾破烂。 原来,2007年6月的一天,赵唐勇在执勤下岗回队的途中,遇见一位老人昏倒 在路边不省人事,生命垂危。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即打车将老人送到医院,并垫 上医药费,为老人办理了住院手续。在抢救老人的过程中,赵唐勇一直守在手术 室外面,焦急地等待……后经医院抢救,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 住院期间,赵唐勇每天都请假到医院陪护看望。经过交谈,赵唐勇得知老人叫毕 小雨,湖北人,家中只有老伴一个人,家庭生活困难,2005年孤身一人来到北 海以捡垃圾为生。毕小雨老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加上生活条件不好,经常劳累 过度,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心脏病时有复发 在得知毕小雨老人情况后,赵唐勇曾多次联系老人家中的亲属,但每次都未能联 系上。赵唐勇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帮助毕小雨老人渡过难关。 十天后,毕小雨老人康复出院。当赵唐勇送毕小雨老人回到她的住处,看到老人 住在市效外一个毛坯房里,屋子昏暗潮湿,四面透风,赵唐勇心里一阵酸楚。为 了让老人住得好一些,赵唐勇四处打听,在营区附近一小块空地上为老人搭起了 间简易小木屋,并为老人找到一份临时工工作 在安排好毕小雨老人的住所和生活后,赵唐勇只要有空就去探望老人,为她送去 米、油、猪肉等生活必需品,陪老人聊天,帮助她换洗被褥和打扫卫生,带她去 复诊、拿药。不少人甚至以为赵唐勇就是毕小雨的亲儿子,时常对毕小雨投去羡 慕的目光。 为了帮助老人减轻治疗心脏病带来巨额医疗费的负担,赵唐勇经常自掏腰包为老 人购买药品。为了防止老人忘记吃药,每次买药回来,赵唐勇都在药品上注明吃 药时间及次数,并为毕小雨购买了一台手机,每到吃药时间,赵唐勇就通过手机 提醒一下。 在了解到儿子照顾毕小雨老人的事后,赵唐勇远在浙江的父母也很支持儿子的善 举,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外,还到当地访医问药,坚持每月从浙江邮寄中药材 过来。有了父母的支持后,赵唐勇照顾老人的信心更足了,每收到父母寄来的中 药材后,都亲自把药煎好,督促毕小雨老人服下。 10年来,赵唐勇为毕小雨老人垫去医药费、生活费将近八万元。10年来,赵唐 勇省吃俭用,从不乱花钱,对每月的工资总是精打细算,想方设法挤出钱来为毕 小雨老人看病拿药、改善生活条件
D.文章画波浪线部分对“我”走出车站,乘上公交车回家的描写,主要运用了 神态和心理描写,“沮丧地”写出了“我”无精打采的状态。 5.小说中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设置两条线索在表现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他比亲儿子还要亲!” 广西北海边检站战士赵唐勇十年义务照顾拾荒老人 庞格平 石佰华 3 月 3 日下午,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广西北海边检站监护中队上士、后勤 班班长赵唐勇来到北海市海角路地角炮台晒鱼厂,他左手提着一袋大米,右手拿 着一瓶食用油和一盒眼药水,来看望住在这里的一位拾荒老人。 “老人眼睛不好,我给她滴两滴药水,这样会舒服些。”赵唐勇说。赵唐勇提到 的老人名叫毕小雨,今年 60 来岁,10 年前从湖北来到北海拾破烂。 原来,2007 年 6 月的一天,赵唐勇在执勤下岗回队的途中,遇见一位老人昏倒 在路边不省人事,生命垂危。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即打车将老人送到医院,并垫 上医药费,为老人办理了住院手续。在抢救老人的过程中,赵唐勇一直守在手术 室外面,焦急地等待……后经医院抢救,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 住院期间,赵唐勇每天都请假到医院陪护看望。经过交谈,赵唐勇得知老人叫毕 小雨,湖北人,家中只有老伴一个人,家庭生活困难,2005 年孤身一人来到北 海以捡垃圾为生。毕小雨老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加上生活条件不好,经常劳累 过度,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心脏病时有复发。 在得知毕小雨老人情况后,赵唐勇曾多次联系老人家中的亲属,但每次都未能联 系上。赵唐勇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帮助毕小雨老人渡过难关。 十天后,毕小雨老人康复出院。当赵唐勇送毕小雨老人回到她的住处,看到老人 住在市效外一个毛坯房里,屋子昏暗潮湿,四面透风,赵唐勇心里一阵酸楚。为 了让老人住得好一些,赵唐勇四处打听,在营区附近一小块空地上为老人搭起了 一间简易小木屋,并为老人找到一份临时工工作。 在安排好毕小雨老人的住所和生活后,赵唐勇只要有空就去探望老人,为她送去 米、油、猪肉等生活必需品,陪老人聊天,帮助她换洗被褥和打扫卫生,带她去 复诊、拿药。不少人甚至以为赵唐勇就是毕小雨的亲儿子,时常对毕小雨投去羡 慕的目光。 为了帮助老人减轻治疗心脏病带来巨额医疗费的负担,赵唐勇经常自掏腰包为老 人购买药品。为了防止老人忘记吃药,每次买药回来,赵唐勇都在药品上注明吃 药时间及次数,并为毕小雨购买了一台手机,每到吃药时间,赵唐勇就通过手机 提醒一下。 在了解到儿子照顾毕小雨老人的事后,赵唐勇远在浙江的父母也很支持儿子的善 举,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外,还到当地访医问药,坚持每月从浙江邮寄中药材 过来。有了父母的支持后,赵唐勇照顾老人的信心更足了,每收到父母寄来的中 药材后,都亲自把药煎好,督促毕小雨老人服下。 10 年来,赵唐勇为毕小雨老人垫去医药费、生活费将近八万元。10 年来,赵唐 勇省吃俭用,从不乱花钱,对每月的工资总是精打细算,想方设法挤出钱来为毕 小雨老人看病拿药、改善生活条件
“人间自有真情在。”在向战友们讲述赵唐勇这些年对她的帮助时,毕小雨老人 潸然泪下,“这些年,如果没有这个兵儿子的照顾,我可能早就死在路边了,小 赵比我的亲儿子还要亲 赵唐勇做好事,并非偶然。 2016年12月28日晚20时许,赵唐勇带队在北海市冠头岭码头铁路沿线巡逻时, 发现铁路桥边有一个钱包。赵唐勇捡了起来,里面除了银行卡、身份证、会员卡 之外,还有十多张百元大钞。于是,赵唐勇四处寻找失主,一个小时后,仍没有 找到失主。次日一大早,赵唐勇来到北海边防支队地角边防派出所,将钱包交给 了边防警官。 入伍12年来,赵唐勇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优秀士兵”3次,先后获评全国 “学雷锋成绩突出个人”“公安现役部队士官优秀人才奖”,被授予“全区优秀 人民警察”“十大带兵模范”“爱民固边先进个人”,被北海市授予“珠城卫 士”称号,被评为第三、第四届道德模范之“助人为乐模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他比亲儿子还要亲”含义丰富,很吸引读者的眼球,引发读者多重思考 他是谁?怎样“比亲儿子还要亲”? B.第七段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写不少人对赵唐勇与老人关系的误解和偷来“羡 慕的目光”,间接表达了对攀比之风的批评 C.“赵唐勇做好诗,并非偶然”是过渡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欣 慰报道引向其他的空间。 D.倒数第二段写赵唐勇拾金不昧的事迹,最后一段列举他所得的多种荣誉,都 说明了赵唐勇助人为乐的思想不是偶然的。 8.下列对文本特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本标题有引题与主题,不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赵唐勇的主要事迹,而且蕴 含对他的髙度评价,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B.文本的第一段交代了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求具有 的要素齐全。这是典型的新闻导语的写法 C.新闻追叙了赵唐勇送老人毕小雨去医院和对她长期精心照顾,不乏细节描写, 这或多或少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 D.文本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手法,描写时又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 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E.文本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先是记叙最重要的信息,然后是具体记叙 赵唐勇照顾老人的事迹,最后再记叙其他事迹。 9.有人认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句人物语言不符合毕小雨的身份,你认为 她应该怎样说才符合她的身份?并说说理由。(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问,字昌言,襄阳人也。进士起家,通判大名府。群牧地在魏,岁久冒入于民。 有司按旧籍括之,地数易主,券不明,吏苟趣办,持诏书夺人田,至毁室卢、发 丘墓。问至,则曰:“是岂朝廷意耶?”其上以闻。仁宗谕大臣曰:“吏用心悉 如问,何患赤子之不安也。”立罢之
“人间自有真情在。”在向战友们讲述赵唐勇这些年对她的帮助时,毕小雨老人 潸然泪下,“这些年,如果没有这个兵儿子的照顾,我可能早就死在路边了,小 赵比我的亲儿子还要亲!” 赵唐勇做好事,并非偶然。 2016 年 12 月 28 日晚 20 时许,赵唐勇带队在北海市冠头岭码头铁路沿线巡逻时, 发现铁路桥边有一个钱包。赵唐勇捡了起来,里面除了银行卡、身份证、会员卡 之外,还有十多张百元大钞。于是,赵唐勇四处寻找失主,一个小时后,仍没有 找到失主。次日一大早,赵唐勇来到北海边防支队地角边防派出所,将钱包交给 了边防警官。 入伍 12 年来,赵唐勇荣立个人三等功 2 次、“优秀士兵”3 次,先后获评全国 “学雷锋成绩突出个人”“公安现役部队士官优秀人才奖”,被授予“全区优秀 人民警察”“十大带兵模范”“爱民固边先进个人”,被北海市授予“珠城卫 士”称号,被评为第三、第四届道德模范之“助人为乐模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他比亲儿子还要亲”含义丰富,很吸引读者的眼球,引发读者多重思考; 他是谁?怎样“比亲儿子还要亲”? B.第七段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写不少人对赵唐勇与老人关系的误解和偷来“羡 慕的目光”,间接表达了对攀比之风的批评。 C.“赵唐勇做好诗,并非偶然”是过渡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欣 慰报道引向其他的空间。 D.倒数第二段写赵唐勇拾金不昧的事迹,最后一段列举他所得的多种荣誉,都 说明了赵唐勇助人为乐的思想不是偶然的。 8.下列对文本特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文本标题有引题与主题,不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赵唐勇的主要事迹,而且蕴 含对他的髙度评价,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B.文本的第一段交代了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求具有 的要素齐全。这是典型的新闻导语的写法。 C.新闻追叙了赵唐勇送老人毕小雨去医院和对她长期精心照顾,不乏细节描写, 这或多或少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 D.文本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手法,描写时又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 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E.文本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先是记叙最重要的信息,然后是具体记叙 赵唐勇照顾老人的事迹,最后再记叙其他事迹。 9.有人认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句人物语言不符合毕小雨的身份,你认为 她应该怎样说才符合她的身份?并说说理由。(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问,字昌言,襄阳人也。进士起家,通判大名府。群牧地在魏,岁久冒入于民。 有司按旧籍括之,地数易主,券不明,吏苟趣办,持诏书夺人田,至毁室卢、发 丘墓。问至,则曰:“是岂朝廷意耶?”其上以闻。仁宗谕大臣曰:“吏用心悉 如问,何患赤子之不安也。”立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