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18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境内民族主义在政治领域的突出表现,是高扬“尊王攘夷”的大旗,并注入 新内涵。这与北方民族政权的环伺紧逼,以致宋朝一再面临存亡继绝的现实威胁 息息相关。而新儒学的形成与确立,则构成其民族主义新内涵的思想资源。宋儒 强调“四夷不服,中国不尊”(欧阳修:《本论》),以期“尊君父,讨乱贼, 辟邪说,正人心”(胡安国:《春秋传序》),确立民族自信,力图夷不乱华, 进而用夏变夷,维护政治文化的大一统。推及与诸民族政权的外交关系上,宋朝 在军事失利委曲求和时,宁可接受交纳巨额岁币的苛刻条件,而拒绝沿用中原汉 族王朝曾采取的和亲政策。。 这一民族主义基调在各个文化领域都有不同凡响的回声,而南宋远比北宋高亢。 《春秋》学因发挥“尊王攘夷”大义而再度跃居显学,士大夫论兵也成为风尚, 不啻是民族主义主旋律在经学与军事学上的反映。诗词散文等主流文学,都有由 爱国主义基色构成的绵延不绝的作品,“表白了他们这种久而不变、隐而未申的 爱国心”(钱钟书:《宋诗选注序》)。这种民族主义也融入市民文艺的叙事性 作品。在宋学鼓吹下,民族大义逐渐成为全民共识,“尽忠报国”“杀身成 仁”“舍生取义”,已是上至将相下至士庶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 民族主义自觉并不限于宋朝汉族政权内部。在大宋史视野下,契丹、党项、女真、 蒙古等与宋并峙的民族政权,一方面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另一方面却自觉坚 持统治民族的主体意识。金亡之际,金朝将帅履践“金国大臣,惟当金国境内死” (《金史》)的信念,拒绝失节降敌,也印证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民族气节的接纳 与认同。 今人在重新评价民族战争与统一大业的复杂关系时,自应秉持民族平等的价值 观。对大宋史时段所有民族战争,一方面既要放在历史条件下评断每毎次战争各方 的是非曲直,另一方面也应从中华民族通过长期冲突与融合方始形成的历史大趋 势中去评判。元朝再次完成统一大业,无疑是大宋史时段各民族冲突与诸政权互 动的历史性结局。在这一长时段中,确实时断时续地伴随着血与火的民族战争 但也应看到,相关政权达到地缘政治相对均势的和平时期,各民族与各政权之间 通过榷场贸易、使团聘冋问与其他民间途径,推进着相互间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 流与融合,而宋朝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其中起着主导性作用。这样,就不至 于因肯定统一而对宋朝长期而顽强的抵抗不以以为然。正是有赖于这种抵抗战 争,保卫了宋朝先进的社会经济,相对弱化了骑马民族政权的原始野蛮性,相应 减轻了大统一进程中社会破坏力度。而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民族气节与忽必烈所成 就的统一大业之间的历史悖论,也可以各有其值得肯定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虞云国《大宋史视野下的民族关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宋朝高扬“尊王攘夷”的大旗,并注入新的内涵,这和北方民族政权一再威 胁到宋朝存亡断绝的现实有密切的关系。 B.新儒学是宋代民族主义新内涵的思想资源,宋儒希望确立民族自信,用夏变 夷,进而力图夷不乱华,维护政治文化的大一统
河北省邢台市 2018 届高三 12 月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朝境内民族主义在政治领域的突出表现,是高扬“尊王攘夷”的大旗,并注入 新内涵。这与北方民族政权的环伺紧逼,以致宋朝一再面临存亡继绝的现实威胁 息息相关。而新儒学的形成与确立,则构成其民族主义新内涵的思想资源。宋儒 强调“四夷不服,中国不尊”(欧阳修:《本论》),以期“尊君父,讨乱贼, 辟邪说,正人心”(胡安国:《春秋传序》),确立民族自信,力图夷不乱华, 进而用夏变夷,维护政治文化的大一统。推及与诸民族政权的外交关系上,宋朝 在军事失利委曲求和时,宁可接受交纳巨额岁币的苛刻条件,而拒绝沿用中原汉 族王朝曾采取的和亲政策。。 这一民族主义基调在各个文化领域都有不同凡响的回声,而南宋远比北宋高亢。 《春秋》学因发挥“尊王攘夷”大义而再度跃居显学,士大夫论兵也成为风尚, 不啻是民族主义主旋律在经学与军事学上的反映。诗词散文等主流文学,都有由 爱国主义基色构成的绵延不绝的作品,“表白了他们这种久而不变、隐而未申的 爱国心”(钱钟书:《宋诗选注序》)。这种民族主义也融入市民文艺的叙事性 作品。在宋学鼓吹下,民族大义逐渐成为全民共识,“尽忠报国”“杀身成 仁”“舍生取义”,已是上至将相下至士庶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 民族主义自觉并不限于宋朝汉族政权内部。在大宋史视野下,契丹、党项、女真、 蒙古等与宋并峙的民族政权,一方面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另一方面却自觉坚 持统治民族的主体意识。金亡之际,金朝将帅履践“金国大臣,惟当金国境内死” (《金史》)的信念,拒绝失节降敌,也印证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民族气节的接纳 与认同。 今人在重新评价民族战争与统一大业的复杂关系时,自应秉持民族平等的价值 观。对大宋史时段所有民族战争,一方面既要放在历史条件下评断每次战争各方 的是非曲直,另一方面也应从中华民族通过长期冲突与融合方始形成的历史大趋 势中去评判。元朝再次完成统一大业,无疑是大宋史时段各民族冲突与诸政权互 动的历史性结局。在这一长时段中,确实时断时续地伴随着血与火的民族战争, 但也应看到,相关政权达到地缘政治相对均势的和平时期,各民族与各政权之间 通过榷场贸易、使团聘问与其他民间途径,推进着相互间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 流与融合,而宋朝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其中起着主导性作用。这样,就不至 于因肯定统一而对宋朝长期而顽强的抵抗不以以为然。正是有赖于这种抵抗战 争,保卫了宋朝先进的社会经济,相对弱化了骑马民族政权的原始野蛮性,相应 减轻了大统一进程中社会破坏力度。而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民族气节与忽必烈所成 就的统一大业之间的历史悖论,也可以各有其值得肯定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虞云国《大宋史视野下的民族关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宋朝高扬“尊王攘夷”的大旗,并注入新的内涵,这和北方民族政权一再威 胁到宋朝存亡断绝的现实有密切的关系。 B.新儒学是宋代民族主义新内涵的思想资源,宋儒希望确立民族自信,用夏变 夷,进而力图夷不乱华,维护政治文化的大一统
C.民族主义影响到了宋朝的外交,宋朝向外族求和,因接受巨额岁币的苛刻条 件,所以不再沿用中原汉族王朝曾采取的和亲政策。 D.与宋朝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的同时,也形成了契 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多民族混合的主体意识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论述宋朝民族主义在政治领域的一些表现,并引用了一些资料 作为论据。 B.文章第二段从文化领域论述宋朝民族主义的表现,指出民族大义成为宋朝全 民共识。 C.文章认为,主义在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中同样存在,并引用有关史料 加强论证。 D.文章从大宋史视野的角度论述民族关系中的民族主义,着重论述了民族平等 的价值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应根据历史条件去评判大宋史时段民族战争各方的是非,也应从中华民 族是在长期冲突与融合中形成的角度去评判这些民族战争。 B.民族战争与统一大业的关系复杂,肯定一方不等于否定另一方,因此,我们 肯定元朝再次完成统一大业,不应否定宋朝长期而顽强的抵抗 C.在大宋史时段各民族冲突与诸政权互动的长久的历史中,宋朝的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在相关政权地缘政治相对均势的和平时期,起主导作用。 D.如果没有宋朝对元朝的抵抗,就无法保卫宋朝先进的社会经济,也不能减轻 大统一进程中的破坏力度,文天祥和忽必烈也就没有现在的历史地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小小的算火 潘旭澜 ①现在的衣服被盖中,我特别珍重的,是一条黑白灰小方格相间的土布被里。它 是母亲给的。 ②“文革”后期。我在干校患了重病,回福建治病。过年前夕,同妻子女儿一起 翻山越岭,回老家去看望孤苦伶仃的母亲。 ③几年没见她,此时只有那眼睛和神态是我所熟悉的。上次见到时,行动还挺利 索,现在已迟钝龙钟。 ④夜里二三点,几次听见母亲在隔壁木板床上翻身的声音。她睡不着。第二天早 上一起来就看见她已宰好了两只母鸡。我急得差点跳脚:“阿母,你怎么可以宰 了母鸡呢?还一下子两只!”她一共养了三只母鸡,是三个“小金库”,下蛋换 火柴油盐,应付额外摊派,用场多呢。“还留一只哪。”母亲说。 ⑤母亲当然十分希望我们多住几天。见一次面有多难哪!可她知道不宜多住,免 得平地起风波。次日吃了早饭,她从壁角一个破水桶里,变戏法似地拿出用红绳 子捆好的方格子布,上面还有一看就知道是她所剪的红“喜”字。对我和淑荣说 你们结婚时,我连送两条好手帕也没能,心里总很不安。现在孙女都这么大了 补送你们俩这段我自己织的土布…” ⑥母亲一向特别疼爱我。她有一只“米斗箍”金戒指,从不曾戴。多年前,有 次她悄悄拿给我看,说将来要送给我的对象。我那时在读高中,心想离找对象还 早呢,告诉她不如去换点吃喝。几年后,有次我从上海回家,向她说起姐姐生孩
C.民族主义影响到了宋朝的外交,宋朝向外族求和,因接受巨额岁币的苛刻条 件,所以不再沿用中原汉族王朝曾采取的和亲政策。 D.与宋朝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的同时,也形成了契 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多民族混合的主体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段,论述宋朝民族主义在政治领域的一些表现,并引用了一些资料 作为论据。 B.文章第二段从文化领域论述宋朝民族主义的表现,指出民族大义成为宋朝全 民共识。 C.文章认为,主义在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中同样存在,并引用有关史料 加强论证。 D.文章从大宋史视野的角度论述民族关系中的民族主义,着重论述了民族平等 的价值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们应根据历史条件去评判大宋史时段民族战争各方的是非,也应从中华民 族是在长期冲突与融合中形成的角度去评判这些民族战争。 B.民族战争与统一大业的关系复杂,肯定一方不等于否定另一方,因此,我们 肯定元朝再次完成统一大业,不应否定宋朝长期而顽强的抵抗。 C.在大宋史时段各民族冲突与诸政权互动的长久的历史中,宋朝的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在相关政权地缘政治相对均势的和平时期,起主导作用。 D.如果没有宋朝对元朝的抵抗,就无法保卫宋朝先进的社会经济,也不能减轻 大统一进程中的破坏力度,文天祥和忽必烈也就没有现在的历史地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小小的篝火 潘旭澜 ①现在的衣服被盖中,我特别珍重的,是一条黑白灰小方格相间的土布被里。它 是母亲给的。 ②“文革”后期。我在干校患了重病,回福建治病。过年前夕,同妻子女儿一起 翻山越岭,回老家去看望孤苦伶仃的母亲。 ③几年没见她,此时只有那眼睛和神态是我所熟悉的。上次见到时,行动还挺利 索,现在已迟钝龙钟。 ④夜里二三点,几次听见母亲在隔壁木板床上翻身的声音。她睡不着。第二天早 上一起来就看见她已宰好了两只母鸡。我急得差点跳脚:“阿母,你怎么可以宰 了母鸡呢?还一下子两只!”她一共养了三只母鸡,是三个“小金库”,下蛋换 火柴油盐,应付额外摊派,用场多呢。“还留一只哪。”母亲说。 ⑤母亲当然十分希望我们多住几天。见一次面有多难哪!可她知道不宜多住,免 得平地起风波。次日吃了早饭,她从壁角一个破水桶里,变戏法似地拿出用红绳 子捆好的方格子布,上面还有一看就知道是她所剪的红“喜”字。对我和淑荣说: “你们结婚时,我连送两条好手帕也没能,心里总很不安。现在孙女都这么大了, 补送你们俩这段我自己织的土布……” ⑥母亲一向特别疼爱我。她有一只“米斗箍”金戒指,从不曾戴。多年前,有一 次她悄悄拿给我看,说将来要送给我的对象。我那时在读高中,心想离找对象还 早呢,告诉她不如去换点吃喝。几年后,有次我从上海回家,向她说起姐姐生孩
子后日子艰难非常。她听了没说什么,摸索出那只“米斗箍”。啊一一居然还留 着,简直不可思议。她说,本是给我对象的,眼下顾不得了,“救命要紧”,让 我送去给姐姐解急。 ⑦过了几年。我又一次回家,同她一起谈叙彼此近年境况之后,她高髙兴兴拿出 条新蚊帐,说是准备给我结婚用的。我知道这是她一把米、一口饭省下来买的, 不忍拂她的意,“嗯”了几声,没说什么,当晚将新蚊帐给我挂上,说只用一个 暑假不要紧,到我结婚时还是新的。 ⑧临走那天大早,我被一片火光惊醒。原来是新蚊帐被烧了一小半。连忙喊母亲, 起用破衣扑打,脸盆泼水,才灭了。她说,谅必是油灯头碰着帐梢,烧起来的; 她在灶口用柴草烧饭菜,竟没有发觉。说时神情凄然歉然,好像很对不起我。其 实,还有一点她没说,就是在临别多看我一眼,不然又得好几年才能见到。我说 了一通“破财消灾”的宽慰话,她有几分相信,才逐渐平静下来。我以为她从此 不会操这份心了。 ⑨“……一共二丈四。四幅拼起来,可做一条被里。借不到阔幅织布机,门面窄。 虽说土布不如厂里出的好看,但是厚实,不易洗破。这是我一桩心愿。棉花是在 门口菜园地挤种的。有空一点点纺起来。老了没力气,一次织几寸,手就不听使 唤,怕不匀,不敢赶。从种棉到织成,前后三年多。看来,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好 给你们了,就做我的‘手尾’(留作纪念的遗物)罢。”淡淡的说明,欣慰之意 掩盖不住深沉的感伤。 ⑩三年多,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年过七旬的母亲,是凭什么力量,把它纺织起来 的呢?她在毎一根纱里 寸布里,捻织了多少悬挂 多少祝愿? ⑩我差点要打颤,又像有股暖流通过。眼泪滴在心头,嘴唇变成千吨铁闸,木木 地站着,呆呆地盯着母亲,默默地双手接着。好久好久,搞不淸接过的究竟是什 么 ⑩次年,母亲就得到永远的解脱,离开了人世。病危之时,神志清楚,却没有多 向诸儿女说什么。也许不知从何说起,也许不愿加重我们心灵的创伤,也许觉得 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了。 ⑩十几年来,我一直爱用又惟恐损坏这捆土布做成的被里。当它盖在身上,我就 像一两岁时被母亲抱在怀里,有时还似乎听见她讲着金色的童话。但愿它温暖我 曾经冻僵的心灵,激励我继续艰苦跋涉的勇气,一直到我走完人生旅程。 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母亲不是三春的阳光,也不曾想过要我报 答,她只是寒夜荒漠的一堆小小篝火,燃烧完了剩下的灰烬。可是,它的火星将 我的血液点燃起来。我便也成为后面旅人的篝火,无论这篝火多么渺小,多么容 易烧尽。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运用倒叙手法,开头点明母亲给的“一条黑白灰小方格相间的土布被 里”是“我特别珍重的”,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我以为她从此不会操这份心了”这句话承上启下,由上文插叙母亲疼爱 作者的往事过渡到“送土布被里”这一主体事件 C.第⑨段通过母亲之口说明这条“土布被里”的来历,强调它的非同寻常,交 代了首段中“我特别尊重”这条被里的原因
子后日子艰难非常。她听了没说什么,摸索出那只“米斗箍”。啊——居然还留 着,简直不可思议。她说,本是给我对象的,眼下顾不得了,“救命要紧”,让 我送去给姐姐解急。 ⑦过了几年。我又一次回家,同她一起谈叙彼此近年境况之后,她高高兴兴拿出 一条新蚊帐,说是准备给我结婚用的。我知道这是她一把米、一口饭省下来买的, 不忍拂她的意,“嗯”了几声,没说什么,当晚将新蚊帐给我挂上,说只用一个 暑假不要紧,到我结婚时还是新的。 ⑧临走那天大早,我被一片火光惊醒。原来是新蚊帐被烧了一小半。连忙喊母亲, 一起用破衣扑打,脸盆泼水,才灭了。她说,谅必是油灯头碰着帐梢,烧起来的; 她在灶口用柴草烧饭菜,竟没有发觉。说时神情凄然歉然,好像很对不起我。其 实,还有一点她没说,就是在临别多看我一眼,不然又得好几年才能见到。我说 了一通“破财消灾”的宽慰话,她有几分相信,才逐渐平静下来。我以为她从此 不会操这份心了。 ⑨“……一共二丈四。四幅拼起来,可做一条被里。借不到阔幅织布机,门面窄。 虽说土布不如厂里出的好看,但是厚实,不易洗破。这是我一桩心愿。棉花是在 门口菜园地挤种的。有空一点点纺起来。老了没力气,一次织几寸,手就不听使 唤,怕不匀,不敢赶。从种棉到织成,前后三年多。看来,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好 给你们了,就做我的‘手尾’(留作纪念的遗物)罢。”淡淡的说明,欣慰之意 掩盖不住深沉的感伤。 ⑩三年多,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年过七旬的母亲,是凭什么力量,把它纺织起来 的呢?她在每一根纱里,每一寸布里,捻织了多少悬挂,多少思念,多少悲苦, 多少祝愿? ⑪我差点要打颤,又像有股暖流通过。眼泪滴在心头,嘴唇变成千吨铁闸,木木 地站着,呆呆地盯着母亲,默默地双手接着。好久好久,搞不清接过的究竟是什 么。 ⑫次年,母亲就得到永远的解脱,离开了人世。病危之时,神志清楚,却没有多 向诸儿女说什么。也许不知从何说起,也许不愿加重我们心灵的创伤,也许觉得 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了。 ⑬十几年来,我一直爱用又惟恐损坏这捆土布做成的被里。当它盖在身上,我就 像一两岁时被母亲抱在怀里,有时还似乎听见她讲着金色的童话。但愿它温暖我 曾经冻僵的心灵,激励我继续艰苦跋涉的勇气,一直到我走完人生旅程。 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母亲不是三春的阳光,也不曾想过要我报 答,她只是寒夜荒漠的一堆小小篝火,燃烧完了剩下的灰烬。可是,它的火星将 我的血液点燃起来。我便也成为后面旅人的篝火,无论这篝火多么渺小,多么容 易烧尽。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运用倒叙手法,开头点明母亲给的“一条黑白灰小方格相间的土布被 里” 是“我特别珍重的”,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我以为她从此不会操这份心了” 这句话承上启下,由上文插叙母亲疼爱 作者的往事过渡到“送土布被里”这一主体事件。 C.第⑨段通过母亲之口说明这条“土布被里”的来历,强调它的非同寻常,交 代了首段中“我特别尊重”这条被里的原因
D.“嘴唇变成千吨铁闸”“木木的站着”“呆呆的盯着”“默默的双手接着” 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的震惊和悔恨 5.文章第⑩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6.文章以“小小的篝火”为题有什么用意?请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两个角度, 结合全文,加以探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鲍勃·迪伦一直是个谜 鲍勃·迪伦的原名是罗伯特·艾伦·齐默曼,他在大学开始唱民歌时改名鲍 勃·迪伦。他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模仿美国电视节目中的西部英雄马特·狄龙。他 的民谣生涯是从考上明尼苏达大学开始的。鲍勃和不少当时的年轻人一样,厌倦 枯燥无味的大学生活,他常出入酒吧,试图从音乐中找到自己。当时的摇滚乐还 没有成型,不少年轻人都嫌弃“三件套”式的音乐,于是鲍勃把手里的电吉他换 成了一把钢丝弦的吉布森民谣吉他,随着时间的沉淀,迪伦慢慢摸索建立起属于 自己的风格。 l961年1月,他寄住在别的民谣歌手家,他和别人组队去看望住院的偶像伍 迪·格斯里。后来他的偶像成了他的贵人。在签约CBS唱片公司后,迪伦崭露 头角。1962年,迪伦在自己的第一张同名专辑的封面上略带羞涩地望着镜头 任由别人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年轻的民谣偶像。 1963年和1964年的演出使得他的名声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也渐渐地从伍 迪·格斯里的影响中走出,成为独一无二的民谣国王。1963年的一场演出中 迪伦念了一首自己写作的献给伍迪-格斯里的长诗,这既是致敬,也是告别。在 这一阶段里,鲍勃·迪伦的主要创作方向是抗议民谣,这个时代的迪伦是最为人 熟悉的,似乎全世界的乐迷都愿意他沿着这个模式永远走下去。 1965年初,受到披头士等英国摇滚乐队的影响,迪伦用时髦的西装和尖头皮鞋 代替了皱巴巴的牛仔裤和工裝服,在接受采访时也越来越“没正型”。在电视访 谈节目中谈及准备制作的新电影时,他回答说那将是一部牛仔恐怖片,当问及是 否在片中扮演牛仔时,他回答说:“不,我扮演我妈妈。” 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让迪伦在1965年的新港民谣音乐节上遭受了来自歌迷的敌 对情绪。在演出前一天,迪伦突然擅自决定挑战民谣音乐节的惯例,决定要带 支完全电声化的乐队上场。当场的情况乱成一团,抗议歌手和歌迷认为他“背 叛”了民谣,迪伦尊崇的民谣领袖皮特·西格尔甚至愤怒地用斧头把扩音器的电 缆斩断。他和乐队只演了三首歌就在嘘声中匆忙下台。即使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 时间里,歌迷们都难以忘记迪伦的离经叛道,为他取了个“犹大”的绰号。 后来的一场车祸让迪伦开始远离聚光灯的中心,而他的音乐风格也再一次地发生 了改变,歌词也不再犀利地直指社会现象。关于车祸后自己的转变,迪伦曾说 “我不知道别人的幻想是什么,但是我幻想能够朝九晚五地工作,在绿树成荫的 地方有一所带白色栅栏的房子,庭园里盛开着粉红色的玫瑰。那会很好。那就是 我最深遂的梦想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主流评论开始推崇迪伦文学方面的造诣,有批评家 称他为现代美国继卡尔·桑德堡、罗伯特·弗罗斯特之后最伟大的诗人;1976 年美国总统卡特在竞选活动中引用迪伦的诗句并称其为“伟大的美国诗人”;
D.“嘴唇变成千吨铁闸”“木木的站着”“呆呆的盯着”“默默的双手接着” 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的震惊和悔恨。 5.文章第⑩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 分) 6.文章以“小小的篝火”为题有什么用意?请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两个角度, 结合全文,加以探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鲍勃·迪伦一直是个谜 鲍勃·迪伦的原名是罗伯特·艾伦·齐默曼,他在大学开始唱民歌时改名鲍 勃·迪伦。他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模仿美国电视节目中的西部英雄马特·狄龙。他 的民谣生涯是从考上明尼苏达大学开始的。鲍勃和不少当时的年轻人一样,厌倦 枯燥无味的大学生活,他常出入酒吧,试图从音乐中找到自己。当时的摇滚乐还 没有成型,不少年轻人都嫌弃“三件套”式的音乐,于是鲍勃把手里的电吉他换 成了一把钢丝弦的吉布森民谣吉他,随着时间的沉淀,迪伦慢慢摸索建立起属于 自己的风格。 1961 年 1 月,他寄住在别的民谣歌手家,他和别人组队去看望住院的偶像伍 迪·格斯里。后来他的偶像成了他的贵人。在签约 CBS 唱片公司后,迪伦崭露 头角。1962 年,迪伦在自己的第一张同名专辑的封面上略带羞涩地望着镜头, 任由别人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年轻的民谣偶像。 1963 年和 1964 年的演出使得他的名声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也渐渐地从伍 迪·格斯里的影响中走出,成为独一无二的民谣国王。1963 年的一场演出中, 迪伦念了一首自己写作的献给伍迪-格斯里的长诗,这既是致敬,也是告别。在 这一阶段里,鲍勃·迪伦的主要创作方向是抗议民谣,这个时代的迪伦是最为人 熟悉的,似乎全世界的乐迷都愿意他沿着这个模式永远走下去。 1965 年初,受到披头士等英国摇滚乐队的影响,迪伦用时髦的西装和尖头皮鞋 代替了皱巴巴的牛仔裤和工装服,在接受采访时也越来越“没正型”。在电视访 谈节目中谈及准备制作的新电影时,他回答说那将是一部牛仔恐怖片,当问及是 否在片中扮演牛仔时,他回答说:“不,我扮演我妈妈。” 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让迪伦在 1965 年的新港民谣音乐节上遭受了来自歌迷的敌 对情绪。在演出前一天,迪伦突然擅自决定挑战民谣音乐节的惯例,决定要带一 支完全电声化的乐队上场。当场的情况乱成一团,抗议歌手和歌迷认为他“背 叛”了民谣,迪伦尊崇的民谣领袖皮特·西格尔甚至愤怒地用斧头把扩音器的电 缆斩断。他和乐队只演了三首歌就在嘘声中匆忙下台。即使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 时间里,歌迷们都难以忘记迪伦的离经叛道,为他取了个“犹大”的绰号。 后来的一场车祸让迪伦开始远离聚光灯的中心,而他的音乐风格也再一次地发生 了改变,歌词也不再犀利地直指社会现象。关于车祸后自己的转变,迪伦曾说: “我不知道别人的幻想是什么,但是我幻想能够朝九晚五地工作,在绿树成荫的 地方有一所带白色栅栏的房子,庭园里盛开着粉红色的玫瑰。那会很好。那就是 我最深遂的梦想。” 从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一些主流评论开始推崇迪伦文学方面的造诣,有批评家 称他为现代美国继卡尔·桑德堡、罗伯特·弗罗斯特之后最伟大的诗人;1976 年美国总统卡特在竞选活动中引用迪伦的诗句并称其为“伟大的美国诗人”;
1990年,法兰西文学院向迪伦颁发“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外界的各种褒奖 没有使迪伧沦陷,他对自己的评价调侃而中肯:“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 60年代的游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匠人, 一个从无人知晓的地方来的虚构的国家首脑。我处在被文化遗忘的无底深渊之 中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新京报》《深圳商报》等 相关链接: ①鲍勃·迪伦,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诗人,20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②鲍勃·迪伦创作的歌词,实际上都是最直白、最简单的诗歌,这种简单直白的 诗歌形式,非常朴素,带有民间色彩。 (《专访作家肖复兴:谈鲍勃·迪伦一一文字会骗人,音乐不会》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鲍勃·迪伦在自己第一张专辑上的照片略带羞涩,很 不情愿别人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年轻的民谣偶像。 B.一场车祸改变了鲍勃·迪伦,他认为,自己最深的梦想是,有标准的工作时 间,有优美、温馨的房子住,有这些就很好 C.鲍勃·迪伦德才兼备,当外界褒奖他时,他很清醒,认为自己属于过去时代 的诗人,不骄不躁,评价自己很中肯。 D.本文从一个青涩的民谣歌手,到不断改变的摇滚斗士,再到天生的吟游诗人 多角度展现了鲍勃·迪伦其人其事。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鲍勃·迪伦是从考上明尼苏达大学开始自己民谣生涯的,他抛弃了大学学业, 出入酒吧,想从音乐中找到自己 B.因为受到偶像,伍迪·格斯里的赏识,所以鲍勃·迪伦在签约CBS唱片公司 后就崭露头角,后来逐渐成为民谣领袖 C.鲍勃·迪伦受到了披头士等英国摇滚乐队的影响,无论是着装造型,还是接 受访谈时的语言,都非同寻常 D.鲍勃·迪伦在新港民谣音乐节上,遭到歌手和歌迷的抗议,他们做出非同寻 常的举动,用斧头把扩音器的电缆斩断 E.鲍勃·迪伦在文学造诣受到一些主流评论的推崇,他的歌词被人认为是质朴 的诗歌,他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不令人意外。 9.鲍勃·迪伦在音乐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请假归。天 启初还朝,历官谕徳。六年擢南京国子祭酒。诸生欲为魏忠贤建祠,喻义惩其倡 者,乃已。忠贤党辑东林籍贯,湖广二十人,以喻义为首。庄烈帝嗣位,召拜礼 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寻充日讲官,教习庶吉士。 喻义性严冷,闭户读书,不轻接一客。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 事,推演阵图献之。帝为褒纳。以时方用兵,而督抚大吏不立军府,财用无所资, 因言:“武有七德,丰财居其一。正饷之外,宜别立军府,朝廷勿预知。飨士
1990 年,法兰西文学院向迪伦颁发“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外界的各种褒奖 没有使迪伦沦陷,他对自己的评价调侃而中肯:“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 60 年代的游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匠人, 一个从无人知晓的地方来的虚构的国家首脑。我处在被文化遗忘的无底深渊之 中。”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新京报》《深圳商报》等) 相关链接: ①鲍勃·迪伦,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诗人,2016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②鲍勃·迪伦创作的歌词,实际上都是最直白、最简单的诗歌,这种简单直白的 诗歌形式,非常朴素,带有民间色彩。 (《专访作家肖复兴:谈鲍勃·迪伦——文字会骗人,音乐不会》)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鲍勃·迪伦在自己第一张专辑上的照片略带羞涩,很 不情愿别人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年轻的民谣偶像。 B.一场车祸改变了鲍勃·迪伦,他认为,自己最深的梦想是,有标准的工作时 间,有优美、温馨的房子住,有这些就很好。 C.鲍勃·迪伦德才兼备,当外界褒奖他时,他很清醒,认为自己属于过去时代 的诗人,不骄不躁,评价自己很中肯。 D.本文从一个青涩的民谣歌手,到不断改变的摇滚斗士,再到天生的吟游诗人, 多角度展现了鲍勃·迪伦其人其事。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鲍勃·迪伦是从考上明尼苏达大学开始自己民谣生涯的,他抛弃了大学学业, 出入酒吧,想从音乐中找到自己。 B.因为受到偶像,伍迪·格斯里的赏识,所以鲍勃·迪伦在签约 CBS 唱片公司 后就崭露头角,后来逐渐成为民谣领袖。 C.鲍勃·迪伦受到了披头士等英国摇滚乐队的影响,无论是着装造型,还是接 受访谈时的语言,都非同寻常。 D.鲍勃·迪伦在新港民谣音乐节上,遭到歌手和歌迷的抗议,他们做出非同寻 常的举动,用斧头把扩音器的电缆斩断。 E.鲍勃·迪伦在文学造诣受到一些主流评论的推崇,他的歌词被人认为是质朴 的诗歌,他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不令人意外。 9.鲍勃·迪伦在音乐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请假归。天 启初还朝,历官谕德。六年擢南京国子祭酒。诸生欲为魏忠贤建祠,喻义惩其倡 者,乃已。忠贤党辑东林籍贯,湖广二十人,以喻义为首。庄烈帝嗣位,召拜礼 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寻充日讲官,教习庶吉士。 喻义性严冷,闭户读书,不轻接一客。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 事,推演阵图献之。帝为褒纳。以时方用兵,而督抚大吏不立军府,财用无所资, 因言:“武有七德,丰财居其一。正饷之外,宜别立军府,朝廷勿预知。飨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