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省邢台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关于唐赋的价值与地位,一向有“唐无赋”与“唐赋髙峰”之说。两极之间 多有争议。这些争议,不无道理,也不无局限。这些局限往往与时代思潮和著述 体例有关。随着思想的开放与唐以后赋研究的深入,重新估量唐赋的价值与地位 我们心气会更加平和,心态更加开放 ②唐赋的题材承旧而出新、因时而变。大唐开国,充溢着向上生长的力量,颂美 王朝君国的作品为数不少,讽谏的成分也有所加强,士人的报国之志与不平之气 在赋体创作中开始振发,君臣唱和的风气殊为显盛。到了盛唐时代,赋体创作已 突破题材的拘束,达到无人、无物、无情、无事不可以入赋的程度。中唐因古、 律之分而有所侧重,古体多见科考失意、贬谪愤懑、社会批判,律赋则多写礼乐 刑政、典章制度、祥瑞献奉;命题岀入经史,意在探究治乱、推行教化、颂赞君 国。晚唐赋作,一面吊古伤今,一面讽时刺世,更多末世景象与情怀。 ③赋经汉魏六朝,题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但唐人还是尽量在传统的题材上寻求 突破并致力于新题材的开创,直到晚唐,赋的题材内容还在因时、因人而变,而 全部的唐赋既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也显现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④唐代有散体大赋、骈赋、诗体赋、骚体赋等传统赋体,不仅集传统赋体之大成, 而且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并留存有杰出的俗赋篇章。唐赋体裁不 仅多样而且多变,赋体流动不居的品格在唐代展示得最为明显。赋体的表现手法 与赋作的体裁、体制关联互动,其中每类手法又自有其细致的技巧与演革的过程。 ⑤唐代辞赋大家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汉世赋家,多为言语侍从之臣,身份类同 俳优,魏晋文学自觉,激发了个体意识,不过赋家仍以高门士族居多。唐赋作家, 身份既多,意识也更复杂。不同的身份意识影响及于赋作,形成不同视角与话语。 ⑥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以后基本处于停滞。赋体演革的停滞让后人不再 有创新的机会与空间,而对于唐人来说,恰恰是一种幸运。唐赋因时代精神的影 响与个体意识的彰显而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较之汉赋的雄霸夸饰与六朝赋的繁缛 绮丽,唐赋康健朗畅,更可贵的是唐赋风格多元多貌,并有着时代与个人的特质。 ⑦总言之,唐赋对王朝盛衰、江山风物、社会生活、个体情怀的铺陈,表征了多 元多貌的政治形态、礼仪制度、文化谱系、身份意识,展示了唐朝与唐人开放的 胸襟、革新的精神、批判的意识、家国与个我并重的情怀。唐赋赋体的集成、对 赋艺的探索、辞赋大家的出现与赋体风格的形成,也造就了它众体兼备、承前启 后的赋史地位。 (摘编自刘伟生《唐赋:多元多貌广纳万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无赋”与“唐赋高峰”两种说法都毫无道理,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B.随着思想的开放与赋硏究的深入,人们确信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髙于其他朝代。 C.盛唐时代,赋体创作不受题材的限制,达到一切可写的都可以入赋的程度。 D.晚唐时期赋的题材才开始反映深广的社会现实,显现出丰富的生命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提出了在思想更加开放、研究更加深入的情况下须对唐赋的价值与地 位重新估量的问题
北省邢台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关于唐赋的价值与地位,一向有“唐无赋”与“唐赋高峰”之说。两极之间, 多有争议。这些争议,不无道理,也不无局限。这些局限往往与时代思潮和著述 体例有关。随着思想的开放与唐以后赋研究的深入,重新估量唐赋的价值与地位, 我们心气会更加平和,心态更加开放。 ②唐赋的题材承旧而出新、因时而变。大唐开国,充溢着向上生长的力量,颂美 王朝君国的作品为数不少,讽谏的成分也有所加强,士人的报国之志与不平之气 在赋体创作中开始振发,君臣唱和的风气殊为显盛。到了盛唐时代,赋体创作已 突破题材的拘束,达到无人、无物、无情、无事不可以入赋的程度。中唐因古、 律之分而有所侧重,古体多见科考失意、贬谪愤懑、社会批判,律赋则多写礼乐 刑政、典章制度、祥瑞献奉;命题出入经史,意在探究治乱、推行教化、颂赞君 国。晚唐赋作,一面吊古伤今,一面讽时刺世,更多末世景象与情怀。 ③赋经汉魏六朝,题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但唐人还是尽量在传统的题材上寻求 突破并致力于新题材的开创,直到晚唐,赋的题材内容还在因时、因人而变,而 全部的唐赋既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也显现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④唐代有散体大赋、骈赋、诗体赋、骚体赋等传统赋体,不仅集传统赋体之大成, 而且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并留存有杰出的俗赋篇章。唐赋体裁不 仅多样而且多变,赋体流动不居的品格在唐代展示得最为明显。赋体的表现手法 与赋作的体裁、体制关联互动,其中每类手法又自有其细致的技巧与演革的过程。 ⑤唐代辞赋大家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汉世赋家,多为言语侍从之臣,身份类同 俳优,魏晋文学自觉,激发了个体意识,不过赋家仍以高门士族居多。唐赋作家, 身份既多,意识也更复杂。不同的身份意识影响及于赋作,形成不同视角与话语。 ⑥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以后基本处于停滞。赋体演革的停滞让后人不再 有创新的机会与空间,而对于唐人来说,恰恰是一种幸运。唐赋因时代精神的影 响与个体意识的彰显而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较之汉赋的雄霸夸饰与六朝赋的繁缛 绮丽,唐赋康健朗畅,更可贵的是唐赋风格多元多貌,并有着时代与个人的特质。 ⑦总言之,唐赋对王朝盛衰、江山风物、社会生活、个体情怀的铺陈,表征了多 元多貌的政治形态、礼仪制度、文化谱系、身份意识,展示了唐朝与唐人开放的 胸襟、革新的精神、批判的意识、家国与个我并重的情怀。唐赋赋体的集成、对 赋艺的探索、辞赋大家的出现与赋体风格的形成,也造就了它众体兼备、承前启 后的赋史地位。 (摘编自刘伟生《唐赋:多元多貌 广纳万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无赋”与“唐赋高峰”两种说法都毫无道理,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B. 随着思想的开放与赋研究的深入,人们确信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高于其他朝代。 C. 盛唐时代,赋体创作不受题材的限制,达到一切可写的都可以入赋的程度。 D. 晚唐时期赋的题材才开始反映深广的社会现实,显现出丰富的生命意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提出了在思想更加开放、研究更加深入的情况下须对唐赋的价值与地 位重新估量的问题
B.第②③段肯定了唐赋在题材上的突破及新题材的开创的贡献,也指出了唐赋 的不足。 C.第⑤段从作家身份的角度论述了唐赋作者身份的不同及其对赋作所带来的影 响 D.最后一段总结了唐赋的发展变化特点,得出了唐赋“众体兼备、承前启后的 赋史地位”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赋的体裁与题材一样,承旧而出新,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 B.赋体的表现手法与赋作的体裁、体制关联互动,可见唐赋的表现手法与以往 也会有所不同。 C.唐代辞赋大家打破了魏晋时期高门士族居多的状况,出现了各种身份的辞赋 大家。 D.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因此后人不再有创新的机会与空间,从而造成 赋体演革的停滞。 【答案】1.C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两种书法都毫无道理”理解错误,原文“不无道理”的 意思是在当时都有自身的理由。B项,“人们确信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高于其他朝 代”于文无据。D项,“晚唐时期赋的题材才开始”错误,原文“全部的唐赋既 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也显现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2.试题分析:“也指出了唐赋的不足”错误,于文无据 3.试题分析: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与赋体演革的停滞之间无因果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②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 髙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缥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③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一一家乡 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 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 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④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坐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 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 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寂寞,却有寂寞的言语。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 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照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们霸着这 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 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⑤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岀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 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 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 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 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
B. 第②③段肯定了唐赋在题材上的突破及新题材的开创的贡献,也指出了唐赋 的不足。 C. 第⑤段从作家身份的角度论述了唐赋作者身份的不同及其对赋作所带来的影 响。 D. 最后一段总结了唐赋的发展变化特点,得出了唐赋“众体兼备、承前启后的 赋史地位”的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赋的体裁与题材一样,承旧而出新,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 B. 赋体的表现手法与赋作的体裁、体制关联互动,可见唐赋的表现手法与以往 也会有所不同。 C. 唐代辞赋大家打破了魏晋时期高门士族居多的状况,出现了各种身份的辞赋 大家。 D. 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因此后人不再有创新的机会与空间,从而造成 赋体演革的停滞。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A 项,“两种书法都毫无道理”理解错误,原文“不无道理”的 意思是在当时都有自身的理由。B 项,“人们确信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高于其他朝 代”于文无据。D 项,“晚唐时期赋的题材才开始”错误,原文“全部的唐赋既 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也显现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2. 试题分析:“也指出了唐赋的不足”错误,于文无据。 3. 试题分析: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与赋体演革的停滞之间无因果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②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 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缥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③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 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 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 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④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坐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 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 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寂寞,却有寂寞的言语。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 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照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们霸着这 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 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⑤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 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 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 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 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
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 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 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 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岀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 瓜,一个名副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胡瓜丝瓜一样 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 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⑥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 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 出。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赏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 的从容与尊贵。 ⑦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 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 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 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 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伴着院落来来往往的身影,谈笑风生的 声音,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⑧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 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 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 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 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搏。母亲细碎的脚步日转星移,从东边撒下一粒籽 萌发一颗芽;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 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 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 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我们远程 的脚步 ⑨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迴异的孩子 (选自2017年第2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节) 4.下列对本人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②段具体交代前往乡村路途遥远、坎坷,为下文具体描写院落的情况 作铺垫,同时暗示作者对小院的向往之情。 B.本文写作者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和他交流,让作者“错把他乡当 故乡”,表现了村民的朴实,让作者感到亲切。 C.本文描写院落里的花卉、蔬菜、野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让人感受 到了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以及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D.本文虽然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但也注重人物的刻画,文章采用了多种手 法将“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5.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文字 6.本文主要描写花草院落的迷人景象,最后两段却交代“母亲”劳作的情况,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D 5.①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交代院里挨挨挤挤的花草、果蔬。 ②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③综合运用 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院内花草的勃勃生机
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 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 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 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 瓜,一个名副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胡瓜丝瓜一样 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 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⑥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 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 出。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赏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 的从容与尊贵。 ⑦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 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 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 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 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伴着院落来来往往的身影,谈笑风生的 声音,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⑧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 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 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 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 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搏。母亲细碎的脚步日转星移,从东边撒下一粒籽, 萌发一颗芽;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 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一 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 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我们远程 的脚步。 ⑨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选自 2017 年第 2 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节) 4. 下列对本人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②段具体交代前往乡村路途遥远、坎坷,为下文具体描写院落的情况 作铺垫,同时暗示作者对小院的向往之情。 B. 本文写作者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和他交流,让作者“错把他乡当 故乡”,表现了村民的朴实,让作者感到亲切。 C. 本文描写院落里的花卉、蔬菜、野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让人感受 到了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以及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D. 本文虽然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但也注重人物的刻画,文章采用了多种手 法将“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5.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文字。 6. 本文主要描写花草院落的迷人景象,最后两段却交代“母亲”劳作的情况,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D 5. ①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交代院里挨挨挤挤的花草、果蔬。 ②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③综合运用 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院内花草的勃勃生机
6.①小院之所以弥漫着花草的气息,都是“母亲”劳作的结果,作品赞美小院, 更是为了赞美“母亲”;②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文章最后两段写 母亲的劳动,抒发了对劳动的赞美之情;③小院里布满了花草果蔬,不仅增添了 生活情趣,同时也是包容坚定的生命的象征,而母亲也恰恰像土地一样包容“性 格迴异的孩子”,作品以此作结,升华了作品主题 【解析】 4.试题分析:作品对“母亲”的情况只是一般交代,没有具体描写,也没“采 用多种手法”,因而也不会“栩栩如生” 5.试题分析:注意表达技巧包含修辞、表现手法和表现手法,此题从修辞的角 度答出“拟人”“比喻”的手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答出“对比”和“点面结 合”,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答出“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然后结合文 段分析艺术效果。 点睛:文章的艺术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 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见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 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 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 注意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明确效果 6.试题分析: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 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 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 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此题是文章的结尾,注意分析在表达情感和主旨方面的作用:赞美小院,更是为 了赞美“母亲”;对劳动的赞美之情;不仅增添了生活情趣,同时也是包容坚定 的生命的象征,升华了作品主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念施光南:斯人虽逝黄钟长鸣 李树喜 ①施光南1940年生于战火中的重庆。4岁上学,5岁就开始学写和编演歌曲。有 一天,老师让孩子们学唱“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小光南唱得却 是:“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饭,要吃饭……”惹得满室哄堂大笑。这是人 们最早看到的小家伙的音乐品质和创造意识。施光南在北京一零一中学读书的时 候,已经把自己的作品随便填上上诸如“哈拉克”“聂尔洛夫斯基”的名字, 在同学中间传唱而暗自得意。 ②决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施光南已经16岁了,而且还没有学过钢琴 这在一般专业人员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施光南勇敢地报名要试一试。 ③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地处天津,北京的考试在什刹海边的恭王府进行进行,主 考老师是学院副院长、作曲系主任、著名的教授江定仙。 ④正规的、科班的考试难住了施光南,而且,最基本的钢琴曲《小奏鸣曲》都没 有顺畅地演奏下来……施光南勇敢地弹了他熟悉和喜欢的《牧童短笛》,熟练流 畅,那是非正规的、“土”得完全出格的弹奏方法。考场嘈切议论。而主考官江 教授似乎欣赏考生的执著与闯劲,和蔼地对施光南说,“请继续,你自选的乐曲 是什么?”“《流水》”,施光南回答 ⑤“作者是谁?”考官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曲目
6. ①小院之所以弥漫着花草的气息,都是“母亲”劳作的结果,作品赞美小院, 更是为了赞美“母亲”;②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文章最后两段写 母亲的劳动,抒发了对劳动的赞美之情;③小院里布满了花草果蔬,不仅增添了 生活情趣,同时也是包容坚定的生命的象征,而母亲也恰恰像土地一样包容“性 格迥异的孩子”,作品以此作结,升华了作品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作品对“母亲”的情况只是一般交代,没有具体描写,也没“采 用多种手法”,因而也不会“栩栩如生”。 5. 试题分析:注意表达技巧包含修辞、表现手法和表现手法,此题从修辞的角 度答出 “拟人”“比喻”的手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答出“对比”和“点面结 合”,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答出“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然后结合文 段分析艺术效果。 点睛:文章的艺术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 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见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 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 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 注意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明确效果。 6. 试题分析: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 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 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 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此题是文章的结尾,注意分析在表达情感和主旨方面的作用:赞美小院,更是为 了赞美“母亲”;对劳动的赞美之情;不仅增添了生活情趣,同时也是包容坚定 的生命的象征,升华了作品主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念施光南:斯人虽逝 黄钟长鸣 李树喜 ①施光南 1940 年生于战火中的重庆。4 岁上学,5 岁就开始学写和编演歌曲。有 一天,老师让孩子们学唱“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小光南唱得却 是:“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饭,要吃饭……”惹得满室哄堂大笑。这是人 们最早看到的小家伙的音乐品质和创造意识。施光南在北京一零一中学读书的时 候,已经把自己的作品随便填上上诸如“哈拉克”“聂尔洛夫斯基[注]”的名字, 在同学中间传唱而暗自得意。 ②决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施光南已经 16 岁了,而且还没有学过钢琴—— 这在一般专业人员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施光南勇敢地报名要试一试。 ③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地处天津,北京的考试在什刹海边的恭王府进行进行,主 考老师是学院副院长、作曲系主任、著名的教授江定仙。 ④正规的、科班的考试难住了施光南,而且,最基本的钢琴曲《小奏鸣曲》都没 有顺畅地演奏下来……施光南勇敢地弹了他熟悉和喜欢的《牧童短笛》,熟练流 畅,那是非正规的、“土”得完全出格的弹奏方法。考场嘈切议论。而主考官江 教授似乎欣赏考生的执著与闯劲,和蔼地对施光南说,“请继续,你自选的乐曲 是什么?”“《流水》”,施光南回答。 ⑤“作者是谁?”考官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曲目
⑥“我自己写的。”这一自创乐曲打动了考官们。施光南又一鼓作气,表演了他 熟悉的川剧、越剧、评剧和京剧。 ⑦主科不成,施光南自知必然落选。谁知,几天以后,施光南收到江定仙教授的 亲笔来信,说:“施光南同学,由于你的音乐基础知识太差,你的考试没有达到 录取要求,本科不能录取。但我们考虑你在作曲方面有发展前途,且年纪小,建 议吸收你到本院附中插班补习两年。不知你的意见如何?”看似山穷水尽,却是 柳暗花明。施光南遇上了慧眼伯乐,江定仙教授准确地看到了他的作曲创造才能 在音乐学院附中,天资聪明的施光南经过刻苦努力,很快就全方位地赶了上来, 并且成为课代表。 ⑧中央音乐学院的7年寒窗,铸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音乐家施光南,但施光 南决不满足于学院大墙中的科班教育,他坚信真正的音乐源泉在社会和民间。参 加工作之后,只要有机会,他就深入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如饥似渴地学习 吸收民间、民族音乐精华,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宝库。他常在学院的晚会上动情地 演唱收集和创作的民歌和流行歌曲一一这是为学院派很瞧不起的,但施光南坚持 不懈,乐在其中。施光南毕业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歌曲超过千首, 发表一百多首,新人新歌,乐坛瞩目。1963年南宁的音乐创作会议上,中国音 乐协会主席吕骥这样赞扬施光南:“一个时代的作者有一个时代的风格、精神 音调,同样是年轻人,聂耳死时是23岁,现在天津的施光南也是23岁。聂耳当 时处在水深火热的年代,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的觉醒、悲壮的战斗气息, 施光南生活在今天,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代人乐观、健康向上和充满阳光的时代气 (摘编自《点评:二十八个半风云人物成与败》) 【注】哈拉克、聂耳洛夫斯基:著名音乐家。 相关链接: ①目前,创作一首水准较高的声乐作品耗资大约30万人民币,而施光南隐约作 品包括歌曲1169首、歌曲钢琴伴奏213首、歌曲管弦乐谱143首、歌剧三部, 还有大量器乐、戏剧作品,其创作成本在5000万人民币以上。(摘编自《斯人 虽逝旋律长留人间》) ②聂耳在北平时深入到贫民区天桥等地,收集北方民间隐约素材,并在“充满了 工人们的汗臭”的环境中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的挣 扎”的心曲,著名的《卖报歌》正是在这环境下吟出来的。(摘编自百度百科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表明了我们怀念施光南的原因,即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乐 作品长留在人间。这位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第①段写施光南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突出了他的音乐品质和创造意识,以及 那种敬畏著名音乐家权威而充满自信的特点。 C.第②至第⑦段写施光南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过程和在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的情 况,前者详写,后者略写,详略得当。 D.最后一段,对施光南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情况一笔带过,而着重写他深入 社会和民间以及他年轻时的创作成就。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述说施光南出生地和年份,这是人物传记的常见形式,也交代了时代背 景,为后面写童年施光南改唱儿歌做铺垫
⑥“我自己写的。”这一自创乐曲打动了考官们。施光南又一鼓作气,表演了他 熟悉的川剧、越剧、评剧和京剧。 ⑦主科不成,施光南自知必然落选。谁知,几天以后,施光南收到江定仙教授的 亲笔来信,说:“施光南同学,由于你的音乐基础知识太差,你的考试没有达到 录取要求,本科不能录取。但我们考虑你在作曲方面有发展前途,且年纪小,建 议吸收你到本院附中插班补习两年。不知你的意见如何?”看似山穷水尽,却是 柳暗花明。施光南遇上了慧眼伯乐,江定仙教授准确地看到了他的作曲创造才能。 在音乐学院附中,天资聪明的施光南经过刻苦努力,很快就全方位地赶了上来, 并且成为课代表。 ⑧中央音乐学院的 7 年寒窗,铸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音乐家施光南,但施光 南决不满足于学院大墙中的科班教育,他坚信真正的音乐源泉在社会和民间。参 加工作之后,只要有机会,他就深入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如饥似渴地学习 吸收民间、民族音乐精华,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宝库。他常在学院的晚会上动情地 演唱收集和创作的民歌和流行歌曲——这是为学院派很瞧不起的,但施光南坚持 不懈,乐在其中。施光南毕业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歌曲超过千首, 发表一百多首,新人新歌,乐坛瞩目。1963 年南宁的音乐创作会议上,中国音 乐协会主席吕骥这样赞扬施光南:“一个时代的作者有一个时代的风格、精神、 音调,同样是年轻人,聂耳死时是 23 岁,现在天津的施光南也是 23 岁。聂耳当 时处在水深火热的年代,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的觉醒、悲壮的战斗气息, 施光南生活在今天,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代人乐观、健康向上和充满阳光的时代气 氛。” (摘编自《点评:二十八个半风云人物成与败》) 【注】哈拉克、聂耳洛夫斯基:著名音乐家。 相关链接: ①目前,创作一首水准较高的声乐作品耗资大约 30 万人民币,而施光南隐约作 品包括歌曲 1169 首、歌曲钢琴伴奏 213 首、歌曲管弦乐谱 143 首、歌剧三部, 还有大量器乐、戏剧作品,其创作成本在 5000 万人民币以上。(摘编自《斯人 虽逝旋律长留人间》) ②聂耳在北平时深入到贫民区天桥等地,收集北方民间隐约素材,并在“充满了 工人们的汗臭”的环境中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的挣 扎”的心曲,著名的《卖报歌》正是在这环境下吟出来的。(摘编自百度百科)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标题表明了我们怀念施光南的原因,即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乐 作品长留在人间。这位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 第①段写施光南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突出了他的音乐品质和创造意识,以及 那种敬畏著名音乐家权威而充满自信的特点。 C. 第②至第⑦段写施光南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过程和在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的情 况,前者详写,后者略写,详略得当。 D. 最后一段,对施光南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情况一笔带过,而着重写他深入 社会和民间以及他年轻时的创作成就。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 开头述说施光南出生地和年份,这是人物传记的常见形式,也交代了时代背 景,为后面写童年施光南改唱儿歌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