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课程教案用纸教学设计教案内容通货膨胀与通第八章货币政策货紧缩的接续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货币政策的目章,当顺应货标体系、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效币需求给予货应。币供给时,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如何运用现的偏差会导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致通胀、通缩,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需要靠货币政一、货币政策概述策来调节。(一)货币政策的涵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二)货币政策的内容货币政策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政策传递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三)货币政策的功能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2.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稳定而非高速3.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充分就业不等同于全部就业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5.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一)币值稳定抑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保持价格稳定和币值稳定是货币第1页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课程教案用纸 教 案 内 容 教 学 设 计 第 1 页 第八章 货币政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货币政策的目 标体 系 、货 币政 策 工具 、货 币政 策 的传 导 机制 以 及货 币 政策 的 效 应 。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如何运用 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概述 (一)货币政策的涵义 货币 政 策是 指 中央 银 行为 实 现一 定 的经 济 目 标,运用 各 种工 具调 节 和控 制 货币 供 给量 ,进而 影 响宏 观 经济 的 方针 和 措施 的 总 和。 (二)货币政策的内容 货币政策包括: 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 目标 实 现的 各 种操 作 指标 和 中介 指 标、政 策传 递 机制 和 政策 效 果 等基本内容。 (三)货币政策的功能 1. 促进社会总需求 与总 供 给的 均 衡, 保 持 币值 稳 定。 2. 促进经济的稳定 增长 。 稳定 而 非高 速 3. 促 进充 分 就业 ,实 现 社会 稳 定 。充 分 就业 不 等同 于 全部 就 业 4. 促进国际收支平 衡, 保 持汇 率 相对 稳 定 。 5. 保持金融稳定, 防范 金 融危 机 。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 政 策的 最 终目 标 包括 币 值稳 定 、经 济 增 长、 充 分就 业、 国际收支平衡。 (一)币值稳定 抑制 通 货膨 胀 ,避 免通 货 紧缩 ,保 持价 格 稳定 和 币值 稳 定是 货 币 通 货 膨 胀 与 通 货 紧 缩 的 接 续 章 , 当 顺 应 货 币 需 求 给 予 货 币 供 给 时 , 出 现 的 偏 差 会 导 致通 胀 、通缩 , 需 要 靠 货 币 政 策来调节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课程教案用纸教案内容教学设计政策的首要目标。但是,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并非通货膨胀率越低越好。(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物质保障,任何国家要不断地提高其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作为宏观经济目标的增长应是长期稳定的增长。(三)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是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这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但是,充分就业并不是追求零失业率。(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安全甚至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失衡,无论是逆差还是顺差,都会给该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统一性与矛盾性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通常存在负相关关系,因而,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二)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过高的通货膨胀将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从而迫使经济进行紧缩调整,从而降低经济增长和就业。(三)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币值稳定和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第2页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课程教案用纸 教 案 内 容 教 学 设 计 第 2 页 政策的首要目标。 但是,抑制通货膨 胀 的目 标 并非 通 货膨 胀 率 越低 越 好。 (二)经济增长 经济 增 长是 提 高社 会 生活 水 平的 物 质保 障 ,任 何 国家 要 不断 地提高其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 作为宏观经济目标的增长应是长期稳定的增长。 (三)充分就业 所谓充分就业是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 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这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但是,充分就业并不是追求零失业率。 (四)国际收支平衡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安 全甚至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 一个 国 家国 际 收支 失 衡,无 论是 逆 差还 是 顺差 ,都会 给 该国 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统一性与矛盾性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 (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失业 与 经济 增 长之 间 通常 存 在负 相 关关 系 ,因 而 ,充 分 就业 与经济增长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 根据 菲 利普 斯 曲线 和 奥肯 定 律,通货 膨 胀 与经 济 增长 和 就业 之间 通 常存 在 正相 关 关系 。但过 高 的通 货 膨胀 将 破坏 正 常的 经 济 秩序 , 从而 迫 使经 济 进行 紧 缩调 整 ,从 而 降 低经 济 增长 和 就业 。 (三)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 币值稳定和汇率稳定,有利于国 际 收支 平 衡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课程教案用纸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国别20世纪 50—6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以充分就业为主以币值稳定为主以反通胀为惟一目标日本对外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币值稳定,对外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对外收支平衡以币值稳定为主兼顾国以币值稳定为主兼顾国以币值稳定为主兼顾国际德国际收支平衡际收支平衡收支平衡以充分就业为主兼顾国英国以币值稳定为主以反通胀为惟一目标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加掌大以币值稳定为主以反通胀为惟一目标以币值稳定为主兼顾国以币值稳定为主兼顾国际意大利充分就业,经济增长际收支平衡收支平衡四、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中央银行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经济稳定增长这些货币政策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一)利率指标优点:①可控性强;②可测性强;③相关性强。不足:①利率的变动会受到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②利率的变动又带有政策性因素,这种状况往往会给中央银行的判断带来麻烦,使中央银行分辨不清这种变动是来自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亦或政策产生的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诊”。我国未作为中介目标,想作为中介目标必须是市场利率,而我国是关定利率(二)货币供给量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首先遇到的困难是确定哪种口径的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是现金,还是M1,亦或M2。(三)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有直接决定作用。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它构成了货币供应量倍数伸缩的基础。它可满足可测性和可控性的要求,数量也易于调控。第3页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课程教案用纸 教 案 内 容 教 学 设 计 第 3 页 四、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中央银行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经济稳定增长这 些货 币 政策 目 标 。它只 能 借助 于 货币 政 策工 具 ,并通 过 对中 介 指 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一)利率指标 优点: ①可控性强;②可测性强;③相关性强。 不足:①利 率的 变 动会 受 到社 会 经济 状 况的 影 响 ; ② 利率 的 变 动又 带 有政 策 性因 素 ,这 种 状况 往 往会 给 中央 银 行的 判 断带 来 麻 烦, 使 中央 银 行分 辨 不清 这 种变 动 是来 自 社 会经 济 状况 的 影响 , 亦或政策产生的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 “ 误 诊” 。 我国未作为中介目标,想作为中介目标必须是市场利率,而我 国是关定利率 (二)货币供给量 以货 币 供给 量 作为 中 介指 标,首 先遇 到 的 困难 是 确定 哪 种口 径的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是现金,还是 M1,亦 或 M2。 (三)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超额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有直接决定作用。 基础 货 币是 流 通中 的 现金 和 商业 银 行的 存 款 准备 金 的总 和, 它构 成 了货 币 供应 量 倍数 伸 缩的 基 础。它 可满 足 可测 性 和可 控 性 的要求,数量也易于调控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课程教案用纸教案内容教学设计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中央银行不仅要设置用于观测和跟踪的中介目标,还需要有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判断货币政策工具是否强有力的标准:第一,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第二,对利率的影响程度。第三,对商业银行行为的影响。第四,对大众预期的影响。第五,伸缩性。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及业务操作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涵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以收缩或扩张信用,实现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2)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3)调节货币供给总量。第4页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课程教案用纸 教 案 内 容 教 学 设 计 第 4 页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 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 采取 的 措施 和 手段 。为 了 实现 货 币政 策 的终 极 目标 ,中 央银 行 不 仅要 设 置用 于 观测 和 跟踪 的 中介 目 标,还 需要 有 强有 力 的货 币 政 策工具。 判断货币政策工具是否强有力的标准: 第一,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 第二,对利率的影响程度。 第三,对商业银行行为的影响。 第四,对大众预期的影响。 第五,伸缩性。 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是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 控制 的 政策 工 具 ,主要 包 括法 定 存款 准 备金 政 策 、再 贴 现政 策 和 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 “三大法宝” 。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及业务操作 1.法定存款准 备 金 政 策 的 涵义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 的存 款 规定 法 定存 款 准备 金 率,强 制性 地 要求 商 业银 行 等存 款 货 币机 构 按规 定 比率 上 缴存 款 准备 金 ,中 央 银行 通 过调 整 法定 存 款 准备金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以收缩或扩张信 用,实现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 (1)保证商业银 行等 存 款货 币 机构 资 金 的流 动 性。 (2)集中一部分 信贷 资 金。 (3)调节货币供 给总 量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课程教案用纸教案内容教学设计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优缺点优点:平等,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局限性:对经济的振动太大: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二)再贴现政策及业务操作1.再贴现政策的涵义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贷款种类贴现率情况与市场利率的关系基础贴现率调节性贷款低于联邦基金利率季节性贷款与市场利率挂钩高于基础贴现率延伸性贷款30天后与市场利率挂钩高于基础贴现率美国三种贴现贷款利率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1)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2)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效果。(3)再贴现率的升降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告示作用,从而影响公众预期。(4)防止金融恐慌。3.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优点: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局限性:其一,调整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其二,当中央银行把再贴现率定在一个特定水平上时,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率中间的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其三,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中央银行。第5页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课程教案用纸 教 案 内 容 教 学 设 计 第 5 页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优点:平等,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局限 性 :对 经 济的 振 动太 大 ;法 定 准备 金 率的 提 高,可 能使 超 额 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二)再贴现政策及业务操作 1.再贴现政策的涵义 再贴 现 政策 是 指中 央 银行 通 过提 高 或降 低 再 贴现 率 的办 法,影 响 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 准备 ,达 到 增加 或 减少 货 币供 给 量 ,实 现 货币 政 策目 标 的一 种 政 策措施。 美国三种贴现贷 款利 率 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 (1)再贴现率的 升降 会 影响 商 业银 行 的 贷款 量 和货 币 供给 量 。 (2)再贴现政策 对调 整 信贷 结 构有 一 定 效果 。 (3)再 贴 现率 的 升 降可 产 生货 币 政策 变 动方 向 和力 度 的告 示 作 用,从而影响公众预期。 (4)防止金融恐 慌。 3.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优点: 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局限性: 其一,调整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 其二 ,当 中 央银 行 把再 贴 现率 定 在一 个 特定 水 平上 时 ,市场 利 率 与再 贴 现率 中 间的 利 差将 随 市场 利 率的 变 化 而发 生 较大 的 波动 。 其三,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中央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