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找到了黑豆品种“北京”,高度抗病,从而解决了大豆泡囊线虫病的危害问题 §3.3种质资源工作的内容 3.3.1作物品种资嚣的类别及利用价值 作物品种资源按其来源分为四类 3.3.1.1本地品种资源 本地品种资源包括古老的地方品种(农家品种〉和当地长期推广种植的改良品种。 在这一类品种资源中,地方品种在本地栽培历史长,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 工选择,对本地区自然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对当地不利的气候、土壤因素以及病虫害 有较高的抵抗能力和忍耐能力,有的还具有一些将殊用途。在遗传上,地方品种具有遗传 多样性,其群体多是一些混合体。地方品种的主要用途是作为提供优良基因的载体,在杂 交育种中可作为一个亲本加以利用;长期推广种植的改良品种,其产量和品质均优于地方 品种,能够适应新的生产条件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优良性状比较多,可作为系统选 择、杂交育种和人工诱变的材料 3.3.1.2外地品种资源 外地品种资源包括国外或外地区引入的品种资源。外地品种资源分别来自不同的农业生 态区域,带着不同地区的风土特点,具有不同的遗传性状,其中有不少性状都是本地品 种资源欠缺的。 在利用上,外地品种资源引入本地区后,有的通过观察和试验,直接用于当地生产 有的可以作为育种的原始材料,采用系统育种的方法,培育成新的品种,有的与本地品 种资源在一些性状上具有互补性,可将外地品种资源作为杂交育种的一个亲本加以利用 3.3.1.3野生植物资源 野生植物资源包括栽培种的近缘野生种及其它野生种。 野生种是在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产物,野生种具有高度的遗传复杂性 在不同种质之间,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还具有一般栽培种所不具备的一些重要性状,如 抗逆性、适应性、抗病性及品质。它可为许多作物提供细胞质雄性不育及恢复系统 3.3.1.4人工创造的品种资源 人工创造的品种资源是指在育种工作中,通过各种方法,如杂交、诱变等,产生的 各种突变体、育成品系、基因标记材料、引变的多倍体材料、非整倍体材料、属间或种间杂 种等一切人工创造的品种资源,尽管不具备优良的综合性状,在生产上没有直接利用价
最后找到了黑豆品种“北京”, 高度抗病 , 从而解决了大豆泡囊线虫病的危害问题。 §3.3 种质资源工作的内容 3.3.1 作物品种资嚣的类别及利用价值 作物品种资源按其来源分为四类: 3.3.1.1 本地品种资源 本地品种资源包括古老的地方品种 ( 农家品种〉和当地长期推广种植的改良品种。 在这一类品种资源中 , 地方品种在本地栽培历史长 , 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 工选择 , 对本地区自然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 对当地不利的气候、土壤因素以及病虫害 有较高的抵抗能力和忍耐能力 , 有的还具有一些将殊用途。在遗传上 , 地方品种具有遗传 多样性 , 其群体多是一些混合体。地方品种的主要用途是作为提供优良基因的载体 , 在杂 交育种中可作为一个亲本加以利用;长期推广种植的改良品种 , 其产量和品质均优于地方 品种 , 能够适应新的生产条件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 , 优良性状比较多 , 可作为系统选 择、杂交育种和人工诱变的材料。 3.3.1.2 外地品种资源 外地品种资源包括国外或外地区引入的品种资源。外地品种资源分别来自不同的农业生 态区域 , 带着不同地区的风土特点 , 具有不同的遗传性状 , 其中有不少性状都是本地品 种资源欠缺的。 在利用上 , 外地品种资源引入本地区后 , 有的通过观察和试验, 直接用于当地生产 , 有的可以作为育种的原始材料 , 采用系统育种的方法 , 培育成新的品种 , 有的与本地品 种资源在一些性状上具有互补性 , 可将外地品种资源作为杂交育种的一个亲本加以利用。 3.3.1.3 野生植物资源 野生植物资源包括栽培种的近缘野生种及其它野生种。 野生种是在自然条件下 , 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产物,野生种具有高度的遗传复杂性 , 在不同种质之间 , 具有高度的异质性 , 还具有一般栽培种所不具备的一些重要性状 , 如 抗逆性、适应性、抗病性及品质。它可为许多作物提供细胞质雄性不育及恢复系统。 3.3.1.4 人工创造的品种资源 人工创造的品种资源是指在育种工作中 , 通过各种方法 , 如杂交、诱变等 , 产生的 各种突变体、育成品系、基因标记材料、引变的多倍体材料、非整倍体材料、属间或种间杂 种等 一切人工创造的品种资源 , 尽管不具备优良的综合性状 , 在生产上没有直接利用价
值,但可能携带一些特殊性状,是培育新品种或进行有关理论研究的宝贵材料。 3.3.2作物品种资源的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和充分利用 3.3.2.1广泛收集 广泛收集是基础,没有品种资源的收集工作,其它工作就无从谈起 收集品种资源的途径有三,首先,国家主动组织的大型考查收集。如我国在50年 代初1979年,组织过全国性的农作物品种资源的收集活动;其次,在国内外,省内外 发信征集;第三,各育种单位间开展品种资源交流,互通有无 在田间收集品种资源时,应采取正确的取样策略,即由近及远以尽可能少的样本获 得尽可能丰富的遗传性变异。取样地点应尽可能的多,使取祥地点能充分代表该作物或野 生种分布地区的环境条件 收集来的材料,要及时准确地进行记载,记载的主要内容包括材料各称.原产地、征 集地点和日期,原产地的自然特点、生产条件和栽培要点,以及主要的特征特性。然后进 行整理归类,并登记编号 3.3.2.2妥善保存 搜集到的品种资源,经整理、归类后,必须妥善保存,使之能维持一定的样本数量, 保持各样本的生活力和原有的遗传变异度,以供研究和利用 妥善保存是品种资源工作的关键,如果保存不妥,就会使费了很大力量收集来的品 种资源毁于一旦,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品种资源保存的方式,按保存 的地理位置分为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原地保存是在原来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就地保存 自我繁殖品种资源,一般野生品种资源采用这种方式保存,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天然公 园等:异地保存是将种子或植株保存于该品种资源原产地以外的地区,这种保存可采用植 物园、种质园、种质库等形式或采用试管保存形式。 按照保存的具体方法,品种资源的保存可分为种植保存、电贮藏保存和试管保存 1、种植保存 为了保持品种资源的种子或无性繁殖器官的生活力,并不断补充其数量,品种资源 材抖必须每隔一定时间播种一次,即种植保存 在种植保存时,每种作物或品种类型的种植条件,尽可能与原产地相似,以减少由 于生态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影响。在种植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天 然杂交和人为混杂。播种和收获时取样要有代表性以免因抽样而造成遗传漂移。总之要尽可 能地保持原品种或类型的遗传特点和群体结构。此外,对来自自然条件悬殊地区的品种资
值 , 但可能携带一些特殊性状 , 是培育新品种或进行有关理论研究的宝贵材料。 3.3.2 作物品种资源的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和充分利用 3.3.2.1 广泛收集 广泛收集是基础 , 没有品种资源的收集工作 , 其它工作就无从谈起。 收集品种资源的途径有三 , 首先 , 国家主动组织的大型考查收集。如 我国在 50 年 代初 1979 年 , 组织过全国性的农作物品种资源的收集活动;其次 , 在国内外 , 省内外 发信征集;第三 , 各育种单位间开展品种资源交流, 互通有无。 在田间收集品种资源时 , 应采取正确的取样策略 , 即由近及远以尽可能少的样本获 得尽可能丰富的遗传性变异。取样地点应尽可能的多 , 使取祥地点能充分代表该作物或野 生种分布地区的环境条件。 收集来的材料 , 要及时准确地进行记载 , 记载的主要内容包括材料各称 .原产地、征 集地点和日期 ,原产地的自然特点、生产条件和栽培要点 , 以及主要的特征特性。然后进 行整理归类 , 并登记编号 . 3.3.2.2 妥善保存 搜集到的品种资源 , 经整理、归类后 , 必须妥善保存 , 使之能维持一定的样本数量 , 保持各样本的生活力和原有的遗传变异度 , 以供研究和利用。 妥善保存是品种资源工作的关键 , 如果保存不妥 , 就会使费了很大力量收集来的品 种资源毁于一旦 , 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品种资源保存的方式 , 按保存 的地理位置分为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 .原地保存是在原来的生态环境条件下 , 就地保存 , 自我繁殖品种资源 , 一般野生品种资源采用这种方式保存 , 如建立自然保护区 , 天然公 园等;异地保存是将种子或植株保存于该品种资源原产地以外的地区 , 这种保存可采用植 物园、种质园、种质库等形式或采用试管保存形式。 按照保存的具体方法 , 品种资源的保存可分为种植保存、电贮藏保存和试管保存。 1、 种植保存 为了保持品种资源的种子或无性繁殖器官的生活力 , 并不断补充其数量 , 品种资源 材抖必须每隔一定时间播种一次 , 即种植保存。 在种植保存时 , 每种作物或品种类型的种植条件 , 尽可能与原产地相似 , 以减少由 于生 态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影响。在种植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天 然杂交和人为混杂。播种和收获时取样要有代表性以免因抽样而造成遗传漂移。总之要尽可 能地保持原品种或类型的遗传特点和群体结构。此外 , 对来自自然条件悬殊地区的品种资
源,可分现在不同生态地点异地种植保存。 2、贮藏保存 对于数量繁多的品种资源,如果年年都要种植保存,不但土地、人力、物力有很大限 制,而且往往由于人为的差错、天然杂交、生态条件的改变和世代交替、取样偏差等原因, 引起遗传变异或导致某些材料原有基因丢失。因而,近来各国对于品种资源的保存极为重 视。贮藏保存就是用控制贮藏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方法,来保持品种资源种子 的生活力。 长期贮藏保存种子生活力的技术关键是低温和干燥,通过控制种子周围环境中的温湿 度,迫使种子处子代谢作用的最低限度。 贮藏保存种质资源采用种质库,种质库分三种:长期库、中期库和短期库。 长期库温度控制在10-20℃,相对湿度控制在30%,入库种子合水量5-6%,种子存放在 真空包装的铝盒中。长期库可保持种子寿命30-50年,甚至百年以上。我国在1985和 1988年分别建成了两座国家种质库,其1986年建成的二号库温度控制为-18℃,设计库 容为40万份材料,目前已贮入20余万份 中期库温度控制在0-5℃,湿度45%,入库种子含水量8-9%,种子放在密闭的铝盒 或玻璃容器中。贮藏在中期库的种子,寿命可达x-x年。甘肃省农科院目前有中期种质 库,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库内实际温度较长期库标准温度偏低 短期库温度为15-20℃,种子含水量低于12%,种子容器不严格要求.在短期库中 种子寿命为2-5氧 3、试管保存 3.3.2.3深入研究 收集和保存作物品种资源不仅是为当前国民经济服务,也要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服务。因此,深入研究作物品种资源是作物育种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作物品种资源进一步 开发、利用的需要。是农作物品种和资源的研究由一个简单到复杂的研究过程。以前是小规 模少数人研究,现在成为全国性大规模的协作攻关。先是作表型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农 艺性状、产量、品质和抗性。随后要深入到每个性状遗传规律和遗传物质基础舵研究。 3.3.2.4积极创新 积极创新品种资源是作物品种资源工作的希望。作物品种资源的创新是以深入研究为基 础的。通过对品种资源的分类,利用一切最佳的方法为作物育种工作提供新的育种材料
源 , 可分现在不同生态地点异地种植保存。 2、 贮藏保存 对于数量繁多的品种资源 , 如果年年都要种植保存 , 不但土地、人力、物力有很大 限 制 , 而且往往由于人为的差错、天然杂交、生态条件的改变和世代交替、取样偏差等原因 , 引起遗传变异或导致某些材料原有基因丢失。因而 , 近来各国对于品种资源的保存极为重 视。贮藏保存就是用控制贮藏条件 ( 主要是温度和湿度 ) 的方法 , 来保持品种资源种子 的生活力。 长期贮藏保存种子生活力的技术关键是低温和干燥 , 通过控制种子周围环境中的温湿 度 , 迫使种子处子代谢作用的最低限度。 贮藏保存种质资源采用种质库 , 种质库分三种:长期库、中期库和短期库。 长期库温度控制在 10-20 ℃ , 相对湿度控制在 30%, 入库种子合水量 5-6%,种子存放在 真空包装的铝盒中。长期库可保持种子寿命 30-50 年 , 甚至百年以上。我国在 1985 和 1988 年分别建成了两座国家种质库,其 1986 年建成的二号库温度控制为-18 ℃ , 设计库 容为 40 万份材料 , 目前已贮入 20 余万份。 中期库温度控制在 0-5 ℃ , 湿度 45%, 入库种子含水量 8-9%, 种子放在密闭的铝盒 或玻璃容器中。 贮藏在中期库的种子 , 寿命可达 x-x 年。甘肃省农科院目前有中期种质 库 ,建筑面积 300 平方米 , 库内实际温度较长期库标准温度偏低。 短期库温度为 15-20 ℃ , 种子含水量低于 12%, 种子容器不严格要求 .在短期库中 , 种子寿命为 2-5 氧。 3、 试管保存 3.3.2.3 深入研究 收集和保存作物品种资源不仅是为当前国民经济服务 , 也要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服务。因此 , 深入研究作物品种资源是作物育种工作的主要依据 , 是作物品种资源进一步 开发、利用的需要。是农作物品种和资源的研究由一个简单到复杂的研究过程。以前是小规 模少数人研究 , 现在成为全国性大规模的协作攻关。先是作表型研究 , 主要研究内容是农 艺性状、产量、品质和抗性。随后要深入到每个性状遗传规律和遗传物质基础舵研究。 3.3.2.4 积极创新 积极创新品种资源是作物品种资源工作的希望。作物品种资源的创新是以深入研究为基 础的。通过对品种资源的分类 ,利用一切最佳的方法为作物育种工作提供新的育种材料
创新的过程,也是对品种资源预先采取某种育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转换的过程,种质资 源创新包括创造新作物、新类型以及在良好的遗传背景中导入或诱发个别优异基因。种质资 源创新的主要途径有远缘杂交、种内杂交及人工诱变等 3.3.2.5充分利用 对品种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深入研究、织极创新是品 种资源工作的维续和结果 品种资源的利用分间接利用和直接利用。对于远缘种属材抖,要通过加工、改造、选 择之后,才能用于驯化栽培 杂交亲本和诱变材料,从而培育新作物或新品种。对 于引进的品种、品系等,在引进后,通过引种试验,如有利用价值,即可在生产上直接 利用,往往会收到可观的收益。这种方式从收集到见效,过渡时间短,因而影响较大
创新的过程 , 也是对品种资源预先采取某种育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转换的过程,种质资 源创新包括创造新作物、新类型以及在良好的遗传背景中导入或诱发个别优异基因。种质资 源创新的主要途径有远缘杂交、种内杂交及人工诱变等。 3.3.2.5 充分利用 对品种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深入研究、织极创新是品 种资源工作的维续和结果。 品种资源的利用分间接利用和直接利用。对于远缘种属材抖 , 要通过加工、改造、选 择之后 , 才能用于驯化栽培 , 用作杂交亲本和诱变材料 , 从而培育新作物或新品种。对 于引进的品种、品系等 , 在引进后 , 通过引种试验 , 如有利用价值 , 即可在生产上直接 利用 , 往往会收到可观的收益。这种方式从收集到见效 , 过渡时间短 , 因而影响较大
§4引种和选择育种 §4.1引种和驯化 4.1.1引种的概念 所谓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品种或有价值的品种资源,经过试验成功后直接应 用于生产,或作为选育新品种的原始材料 4.1.2引种的作用和意义 (一)解决当地对品种的需求 (二)扩大良种的种植面积延伸作物种植界限 (三)提高产量改进品质 (四)充实育种资源 4.1.3引种的理论依据 4.1.3.1作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类型 作物的生态环境 作物的生态:是指作物在某一环境条件作用下,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的状态 也就是它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生物学特性。 生态环境:即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在生态环境中对作物的生长和 发育有明显影响和直接为作物所同化的环境因素,就称为生态因素。它包括气候因素、土地 因素、生物因素。但是任何一个生态因素都不能单独的对作物起作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的,在一定的地段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复合体。并对作物起综合作用,生态环境因 地而异,也因时而异。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态环境。我们把作物或品种在 一定的生态环境下表现生育正常的反映成为生态适应性 4.1.3.2作物生态类型 对于某一种作物他所处的生态因素大致相同的地区称之为生态地区(简称生态区)。同 种作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其品种的特征特性表现不同,因而可以把其分为不同品种类型。 所以说作物生态类型(简称生态型)就是一种作物中在一定的生态地区形成与该地区的生态 环境以及生产要求最相适应的品种类型。也就是说每一个生态类型都是同每一个生态区的自 然条件、栽培条件及生产要求相适应的,不同的生态条件形成不同的生态类型。 对于同一生态型(或同一生态区)的品种来说它们对光、温的效应生育期的长短,各种
§4 引种和选择育种 §4.1 引种和驯化 4.1.1 引种的概念 所谓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品种或有价值的品种资源,经过试验成功后直接应 用于生产,或作为选育新品种的原始材料。 4.1.2 引种的作用和意义 (一)解决当地对品种的需求 (二)扩大良种的种植面积延伸作物种植界限 (三)提高产量改进品质 (四)充实育种资源 4.1.3 引种的理论依据 4.1.3.1 作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类型 作物的生态环境 作物的生态:是指作物在某一环境条件作用下,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的状态。 也就是它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生物学特性。 生态环境:即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在生态环境中对作物的生长和 发育有明显影响和直接为作物所同化的环境因素,就称为生态因素。它包括气候因素、土地 因素、生物因素。但是任何一个生态因素都不能单独的对作物起作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的,在一定的地段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复合体。并对作物起综合作用,生态环境因 地而异,也因时而异。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态环境。我们把作物或品种在 一定的生态环境下表现生育正常的反映成为生态适应性。 4.1.3.2 作物生态类型 对于某一种作物他所处的生态因素大致相同的地区称之为生态地区(简称生态区)。同 一种作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其品种的特征特性表现不同,因而可以把其分为不同品种类型。 所以说作物生态类型(简称生态型)就是一种作物中在一定的生态地区形成与该地区的生态 环境以及生产要求最相适应的品种类型。也就是说每一个生态类型都是同每一个生态区的自 然条件、栽培条件及生产要求相适应的,不同的生态条件形成不同的生态类型。 对于同一生态型(或同一生态区)的品种来说它们对光、温的效应生育期的长短,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