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五》《表达交流》 《访谈》综合测试试卷【6】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 姓名: 分数: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得分 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不拘于时 A.蚓无爪牙之利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例句是被动句(被时俗所拘束):只有B句也是被动句。A句是定语后置 句,C句是省略句,D句是判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与例句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百忧感其心 A.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屈贾谊于长沙 C.客逾庖而宴 D.谨庠序之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和例句都是使动用法A为名词作状语,像犬马那样:C为名词作动词,吃 饭:D为形作动,认真从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解释下列加点字 (1)病瘘,隆然伏行()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2018-2019 年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五》《表达交流》 《访谈》综合测试试卷【6】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 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不拘于时 A.蚓无爪牙之利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例句是被动句(被时俗所拘束);只有 B 句也是被动句。A 句是定语后置 句,C 句是省略句,D 句是判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与例句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百忧感其心 A.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屈贾谊于长沙 C.客逾庖而宴 D.谨庠序之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 和例句都是使动用法 A 为名词作状语,像犬马那样; C 为名词作动词,吃 饭; D 为形作动,认真从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3.解释下列加点字: (1)病瘘,隆然伏行( )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
(3)而卒以祸() (4)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 (5)字而幼孩() (6)故病且怠() 【答案】(1)患……病(2)这(那)实际上(或:它的实际情况)(3)最终(4)停止(5) 养育(6)困苦 【解析】 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 (5)字形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8)通假代入法(7)邻词推断法 等。“病”在(1)句中是名词作动词,“患病、得病”;在(6)句中应是形容词,“困苦”;“其 实”是古今异义词,“其”是代词“它”,“实”是“实际上”;“字”,名词作动词,“养育”;“辍”可以 联系“不辍”一词考虑 4.下列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遂见用于小邑 C.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D.目吴会于云间 【答案】D 【解析】D项,介词结构后置句,其他被动句 5.下列加横线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②吕公因且固留高祖③项羽果率诸侯兵西 ④大王起微细 ⑤公子怪之⑥贵轻重,慎权衡 ⑦方正之不容也⑧梁以此奇籍⑨棰杀晋鄙 A.①⑧/②③⑨1④⑥⑦/⑤ B.①/②③⑨A⑥⑦/⑤⑧ C.①/②③/④⑦⑤⑧⑥/⑨ D①⑤⑧1②③1④⑦/⑥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常见的有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等。①“奇”是使动用法,“使…变得神 奇"②名词活用为动词,“使眼色”③名词活用为动词“向西进军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平 民“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重视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端方正直的人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⑨动词做状语,用锤的方式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是怎么活用的。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主要是看 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 些语法特点等等。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句中临时具有别一词 类的性质,并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否则就成了词的兼类了。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
(3)而卒以祸( ) (4)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 ) (5)字而幼孩( ) (6)故病且怠( ) 【答案】(1)患……病(2)这(那)实际上(或:它的实际情况)(3)最终(4)停止(5) 养育(6)困苦 【解析】 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 (5)字形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8)通假代入法(7)邻词推断法 等。“病”在(1)句中是名词作动词,“患病、得病”;在(6)句中应是形容词,“困苦”;“其 实”是古今异义词,“其”是代词“它”,“实”是“实际上”;“字”,名词作动词,“养育”;“辍”可以 联系“不辍”一词考虑。 4.下列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遂见用于小邑 C.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D.目吴会于云间 【答案】D 【解析】D 项,介词结构后置句,其他被动句 5.下列加横线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②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③项羽果率诸侯兵西 ④大王起微细 ⑤公子怪之 ⑥贵轻重,慎权衡 ⑦方正之不容也 ⑧梁以此奇籍 ⑨棰杀晋鄙 A.①⑧/②③⑨/④⑥⑦/⑤ B.①/②③⑨/④⑥⑦/⑤⑧ C.①/②③/④⑦/⑤⑧/⑥/⑨ D.①⑤⑧/②③/④⑦/⑥/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常见的有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等。①“奇”是使动用法,“使……变得神 奇”②名词活用为动词,“使眼色”③名词活用为动词“向西进军”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平 民”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重视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端方正直的人”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⑨ 动词做状语,用锤的方式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是怎么活用的。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主要是看 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 些语法特点等等。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句中临时具有别一词 类的性质,并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否则就成了词的兼类了。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
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 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也不完全相同。如本题“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的“奇”是使动用法,“奇”本来是形容词词 性,译为“使…变得神奇 6.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养其全锋血待其弊。(苏轼《留侯论》) ②血责二公以死守。(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B.①尔基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②忧基且流亡也。(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C.①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韩愈《送董邵南序》) ②听其所止而休焉。(苏轼《后赤壁赋》) D.①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韩愈《原毁》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的一项”,答题关键词“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答案选择D项,A①顺承②转折B①祈使 语气②代词,他们C①代词,你②兼词“于之"D都是表修饰关系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 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 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 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 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 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 习和应试中常用。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 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 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 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 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 样.例如B项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翻译为“一定”,带入下一句中,讲不通,意义 和用法就不一样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比如D项中,两句 中,“以”后词性都是动词,前面是状语。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 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 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 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 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
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 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也不完全相同。如本题“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的“奇”是使动用法,“奇”本来是形容词词 性,译为“使……变得神奇”。 6.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养其全锋而待其弊。(苏轼《留侯论》) ②而责二公以死守。(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B.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②忧其且流亡也。(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C.①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韩愈《送董邵南序》) ②听其所止而休焉。(苏轼《后赤壁赋》) D.①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韩愈《原毁》)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的一项”,答题关键词“意义”“用法”“ 都不相同”。 答案选择 D 项,A ①顺承②转折 B①祈使 语气②代词,他们 C①代词,你②兼词“于之”D 都是表修饰关系。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 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 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 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 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 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 习和应试中常用。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 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 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 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 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 样.例如 B 项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翻译为“一定”,带入下一句中,讲不通,意义 和用法就不一样 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比如 D 项中,两句 中,“以”后词性都是动词,前面是状语。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 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 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 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 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
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 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 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 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语在词类活用上相同的一项是 A.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苏轼《留侯论》) 行歌相答,顾而乐之(苏轼《后赤壁赋》) B.函梁君臣之首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C.取其一,不责其二(韩愈《原毁》)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欧阳修《伶官传序》) D.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欧阳修《伶官传序》) 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苏轼《留侯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答案为B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A.“臣妾”像臣 妾一样,名词作状语:“乐”以…….乐,意动用法。C项,“一”一个人的优点,数次活用为名 词:“忽微”微小的事情,形容词做名词。D项,“前”向前,名词作状语:“西”向西进军,名词 作动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在文言文中,名词做状语有以下情况:一、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翻译为“向+ 方位名词,例如:(1)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東手。(《赤壁》)“南指”“向南指”。 题目中的“园日涉以成趣”中的“日”属于这一类。二、称谓名词作状语,译为“当作+称谓名词 例如:(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隶使″当作奴隶使唤″。题 目中的“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中的“宵”属于这一类。三、一般名词作状语,译为“用+一般 名词,例如:(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火令药熔”, 用火让药熔化″。(4)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 力叮不释。(《促织》)“力叮不释”,“用力叮着不放”。(5)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 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入”“用打洞的办法进入〃。(6)大喜,笼归,举 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笼归″“用笼子装着拿回家″。四、人或动物名词 作状语,表比喻,译为“像+名词+一样”(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坐在面前”。考生平时要注意总结积累。 8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译:到了侍奉圣朝之时,我受到清明的政治教化的熏陶
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 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 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 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语在词类活用上相同的一项是: A.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苏轼《留侯论》) 行歌相答,顾而乐之(苏轼《后赤壁赋》) B.函梁君臣之首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C.取其一,不责其二 (韩愈《原毁》)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欧阳修《伶官传序》) D.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欧阳修《伶官传序》) 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苏轼《留侯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答案为 B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A.“臣妾”像臣 妾一样,名词作状语;“乐”以……为乐,意动用法。C 项,“一” 一个人的优点,数次活用为名 词;“忽微”微小的事情,形容词做名词。D 项,“前”向前,名词作状语;“西”向西进军,名词 作动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在文言文中,名词做状语有以下情况:一、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翻译为“向+ 方位名词,例如:(1)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 “南指”“向南指”。 题目中的“园日涉以成趣”中的“日”属于这一类。二、称谓名词作状语,译为“当作+称谓名词, 例如:(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 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 “隶使”“当作奴隶使唤”。 题 目中的“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中的“宵”属于这一类。三、一般名词作状语,译为“用+一般 名词,例如:(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火令药熔”, “用火让药熔化”。(4)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 力叮不释。(《促织》)“力叮不释”,“用力叮着不放”。(5)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 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入”“用打洞的办法进入”。 (6)大喜,笼归,举 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 “笼归”“用笼子装着拿回家”。 四、人或动物名词 作状语,表比喻,译为“像+名词+一样”(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坐在面前”。考生平时要注意总结积累。 8.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译:到了侍奉圣朝之时,我受到清明的政治教化的熏陶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译:先是太守逵察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举荐我为秀才,我因祖母无人供养,都表示辞 谢,没有前往赴命 C.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朝廷的恩宠,不让我再给太子洗马 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凭我这样的微贱之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 马”,其中“除臣洗马″翻译错误,“除”,拜官受职,“洗马”,官职名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翻译句子可以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 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设题,考生应重点关注文言 实词和虚词 9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役:役使。 知来者之可追追:追赶。 C.眄庭柯以怡颜怡:使愉快。 聊乘化以归尽聊:姑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B项,“追〃,补救,挽救。“知来者之可追′ 指“未来的事(指辞官归隐)还可以挽救”。A项,“既自以心为形役”指“既然自己使心灵受形 体的奴役",所以“役"为“役使″正确;C项,“眄庭柯以怡颜″指“看看院子里的树木,心情很愉 快”,所以“怡"为“使愉快″正确:D项,“聊乘化以归尽″指“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 尽头”,“聊”为“姑且”正确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课内主要靠识记,课外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 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 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 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 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ABCD项,都可以联系句子分析其意思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译:先是太守逵察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举荐我为秀才,我因祖母无人供养,都表示辞 谢,没有前往赴命。 C.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朝廷的恩宠,不让我再给太子洗马。 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凭我这样的微贱之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 马”,其中“除臣洗马”翻译错误,“除”,拜官受职,“洗马”,官职名。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翻译句子可以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 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设题,考生应重点关注文言 实词和虚词。 9.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既自以心为形役 役:役使。 B.知来者之可追 追:追赶。 C.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D.聊乘化以归尽 聊:姑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B 项,“追”,补救,挽救。“知来者之可追” 指“未来的事(指辞官归隐)还可以挽救”。A 项,“既自以心为形役”指“既然自己使心灵受形 体的奴役”,所以“役”为“役使”正确;C 项,“眄庭柯以怡颜”指“看看院子里的树木,心情很愉 快”,所以“怡”为“使愉快”正确;D 项,“聊乘化以归尽”指“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 尽头”,“聊”为“姑且”正确。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课内主要靠识记,课外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 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 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 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 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 ABCD 项,都可以联系句子分析其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