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五》《表达交流》 《访谈》单元测试试卷【1】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 姓名: 分数: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得分 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 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党中央一声令下,广大医务工作者同仇敌忾,立即奔赴抗击“非典”“禽流感”的第一线。 C.汉语有些字的构词能力强,认识了常用字便认识了许多词,但其中许多词仍不可以望文 生义 D.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 【答案】B 【解析】B项“同仇敌忾”是形容抱着仇恨和愤怒,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这里使用对象是“非 典”,故不恰当。 2对下面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又杂梢兰桂竹木于庭 ③項脊轩,旧南阁于也 ④其削稍异于前 ⑤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⑥余自束发,读朽杆中 ⑦安能以身之察察 ⑧屈原既放 ⑨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⑩思垂空文以自见 (11遂去不复与言
2018-2019 年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五》《表达交流》 《访谈》单元测试试卷【1】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 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 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党中央一声令下,广大医务工作者同仇敌忾,立即奔赴抗击“非典”“禽流感”的第一线。 C.汉语有些字的构词能力强,认识了常用字便认识了许多词,但其中许多词仍不可以望文 生义。 D.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 【答案】B 【解析】B 项“同仇敌忾”是形容抱着仇恨和愤怒,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这里使用对象是“非 典”,故不恰当。 2.对下面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又杂梢兰桂竹木于庭 ③項脊轩,旧南阁于也 ④其削稍异于前 ⑤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⑥余自束发,读朽杆中 ⑦安能以身之察察 ⑧屈原既放 ⑨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⑩思垂空文以自见 (11)遂去,不复与言
A.①②④③⑥⑨(1/⑤⑦/⑧/⑩ B.①②④⑤③⑥⑨(1/⑦(⑧/⑩ C.①②④⑤/③⑥⑨(11⑦/⑧⑩ D.①②1④⑤③16⑨/(1/⑧/⑩0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①②④⑤状语后置,③判断句⑥⑨(11)省略句,⑦定语后置,⑧被动句,⑩宾语前置句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谨拜表以闻 B.执此以朝 C.太上不辱先 D.故述往事,思来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名词作动词,“上朝”的意思: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考点:实词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当其欣于所遇 C.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D.距其院东五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答案】C 【解析】C同,而,连词,表示修饰)A(尔,语气助词,无义。尔,代词,这样)B(于, 介词,在。于,介词,对.)D(其,指示代词,那。其,人称代词,自己 5.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臣少多疾病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 D.而后乃今将图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常见的有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等。A项“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患 疾病”;B项“乳”,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喂养″:D项“南”,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向南飞 C项“倡优”,名词活用为状语,译为“像倡优一样”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是怎么活用的。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主要是看 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
A.①②④/③/⑥⑨(1l)/⑤⑦/⑧/⑩ B.①②④⑤/③⑥⑨(1l)/⑦/⑧/⑩ C.①②④⑤/③/⑥⑨(11)/⑦/⑧/⑩ D.①②/④⑤③/⑥⑨/(1l)/⑧/⑩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① ②④⑤状语后置,③判断句,⑥⑨(11)省略句,⑦定语后置,⑧被动句,⑩宾语前置句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谨拜表以闻 B.执此以朝 C.太上不辱先 D.故述往事,思来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B 名词作动词,“上朝”的意思;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考点:实词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当其欣于所遇 C.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D.距其院东五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答案】C 【解析】C 同,而,连词,表示修饰)A(尔,语气助词,无义。尔,代词,这样)B(于, 介词,在。于,介词,对.)D (其,指示代词,那。其,人称代词,自己 5.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臣少多疾病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 D.而后乃今将图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常见的有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等。A 项“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患 疾病”;B 项“乳”,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喂养”;D 项“南”,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向南飞”; C 项“倡优”,名词活用为状语,译为“像倡优一样”。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是怎么活用的。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主要是看 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
些语法特点等等。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句中临时具有别 类的性质,并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否则就成了词的兼类了。在非判断句中,名词 与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连用,作谓语,这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名词后面有了代词“之 作宾语,那么这个名词往往作动词出现。副词或能愿动词后面加上了名词,这个名词一般活 用为动词。名词出现在介宾词组前,且在句子当中,没有与介宾词组构成动补关系的动词, 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和动词或者是动词性的词组之间用“而”来连接时,名词活用为 动词。“所”+名词,名词+“者”两种结构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本题A项“疾病”,名词活用 为动词,译为“患疾病”;B项“乳”,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喂养”。 6比较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②轩凡四遭火③草创未就④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句译为“凡是"②句译为“一共”;③句译为“完成”④句译为“遭受、承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 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② 句译为“一共"③句译为“完成”。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文言词语大部 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根据意义, 然后辨析、选择。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语在词类活用上相同的一项是 A.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苏轼《留侯论》) 行歌相答,顾而乐之(苏轼《后赤壁赋》) B.函梁君臣之首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C.取其一,不责其二(韩愈《原毁》)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欧阳修《伶官传序》) D.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欧阳修《伶官传序》) 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苏轼《留侯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答案为B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A.“臣妾”像臣 妾一样,名词作状语:“乐”以…….为乐,意动用法。C项,“一”一个人的优点,数次活用为名
些语法特点等等。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句中临时具有别一词 类的性质,并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否则就成了词的兼类了。在非判断句中,名词 与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连用,作谓语,这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名词后面有了代词“之” 作宾语,那么这个名词往往作动词出现。副词或能愿动词后面加上了名词,这个名词一般活 用为动词。名词出现在介宾词组前,且在句子当中,没有与介宾词组构成动补关系的动词, 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和动词或者是动词性的词组之间用“而”来连接时,名词活用为 动词。“所”+名词,名词+“者”两种结构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本题 A 项“疾病”,名词活用 为动词,译为“患疾病”;B 项“乳”,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喂养”。 6.比较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轩凡四遭火 ③草创未就 ④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句译为“凡是”;②句译为“一共”;③句译为“完成”;④句译为“遭受、承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 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② 句译为“一共”;③句译为“完成”。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文言词语大部 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根据意义, 然后辨析、选择。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语在词类活用上相同的一项是: A.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苏轼《留侯论》) 行歌相答,顾而乐之(苏轼《后赤壁赋》) B.函梁君臣之首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C.取其一,不责其二 (韩愈《原毁》)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欧阳修《伶官传序》) D.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欧阳修《伶官传序》) 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苏轼《留侯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答案为 B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A.“臣妾”像臣 妾一样,名词作状语;“乐”以……为乐,意动用法。C 项,“一” 一个人的优点,数次活用为名
词:“忽微”微小的事情,形容词做名词。D项,“前”向前,名词作状语:“西”向西进军,名词 作动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在文言文中,名词做状语有以下情况:一、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翻译为“向+ 方位名词,例如:(1)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東手。(《赤壁》)“南指”“向南指 题目中的“园日涉以成趣中的“日”属于这一类。二、称谓名词作状语,译为“当作+称谓名词 例如:(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 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隶使″当作奴隶使唤″。题 目中的“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中的“宵”属于这一类。三、一般名词作状语,译为“用+一般 名词,例如:(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火令药熔″ 用火让药熔化”。(4)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 力叮不释。(《促织》)“力叮不释,“用力叮着不放″。(5)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 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入”用打洞的办法进入”。(6)大喜,笼归,举 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笼归″“用笼子装着拿回家”。四、人或动物名词 作状语,表比喻,译为“像+名词+一样”(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坐在面前”。考生平时要注意总结积累。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悟言一室之内 B.长乐王回深父 C.举匏樽以相属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悟”应通“晤”。B项“父”通“甫”。D项冯:通“凭” 【技巧点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 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 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 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 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通假字类型:1.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2.异体 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悟″应通“晤”。3.通假字:音同本字,借 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如“父通“甫”,因为古代的字很 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9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及其所之既倦臣之壮也 B.引以为流觞曲水足以极视听之娱 C.当其欣于所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客喜而笑 今人有大功血击之 【答案】C 【解析】
词;“忽微”微小的事情,形容词做名词。D 项,“前”向前,名词作状语;“西”向西进军,名词 作动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在文言文中,名词做状语有以下情况:一、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翻译为“向+ 方位名词,例如:(1)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 “南指”“向南指”。 题目中的“园日涉以成趣”中的“日”属于这一类。二、称谓名词作状语,译为“当作+称谓名词, 例如:(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 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 “隶使”“当作奴隶使唤”。 题 目中的“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中的“宵”属于这一类。三、一般名词作状语,译为“用+一般 名词,例如:(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火令药熔”, “用火让药熔化”。(4)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 力叮不释。(《促织》)“力叮不释”,“用力叮着不放”。(5)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 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入”“用打洞的办法进入”。 (6)大喜,笼归,举 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 “笼归”“用笼子装着拿回家”。 四、人或动物名词 作状语,表比喻,译为“像+名词+一样”(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坐在面前”。考生平时要注意总结积累。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悟言一室之内 B.长乐王回深父 C.举匏樽以相属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悟”应通“晤”。B 项“父”通“甫”。D 项冯:通“凭”。 【技巧点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 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 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 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 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通假字类型:1.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2.异体 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悟”应通“晤”。 3.通假字:音同本字,借 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如“父”通“甫”,因为古代的字很 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9.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及其所之既倦 臣之壮也 B.引以为流觞曲水 足以极视听之娱 C.当其欣于所遇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客喜而笑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答题关键词“意义和用法相同”。考生依据自己 掌握的虚词用法,依据句意、位置、语法来判断实词意义和用法。A.达到/主谓之间 B.把佣用来;C项中的“其”都是代词:D.修饰/表转折。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所谓常见文 言虚词是指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在句子中的意义是指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所谓在句子中的用法指的是词典中所列举的常见用法。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 对文言虚词的考査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 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文言虚词的意义由用法决定,所以辨析文言虚词异同,先用法后意义。题中考查的“以〃1.用 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 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 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 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 "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 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 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 "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 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 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 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古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颜色憔悴 C.形容枯槁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D.仆以口语遭遇此祸腹犹果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告诉:报告申诉。众人:一般人。C.不过:不超过。D.口语:说话(不慎 果然:吃饱的样子,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答题关键词“意义和用法相同”。考生依据自己 掌握的虚词用法,依据句意、位置、语法来判断实词意义和用法。A.达到/主谓之间; B.把/用来;C 项中的“其”都是代词;D.修饰/表转折。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所谓常见文 言虚词是指考纲列举的 18 个文言虚词;所谓在句子中的意义是指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所谓在句子中的用法指的是词典中所列举的常见用法。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 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文言虚词的意义由用法决定,所以辨析文言虚词异同,先用法后意义。题中考查的“以”1.用 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 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 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 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 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 "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 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 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 "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 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 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 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古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颜色憔悴 C.形容枯槁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D.仆以口语遭遇此祸腹犹果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 告诉:报告申诉。众人:一般人。C.不过:不超过。D.口语:说话(不慎)。 果然:吃饱的样子。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