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2.理解风险和危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对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有基本的认识。【课程内容】1.风险及其分类,风险管理的目标以及如何识别风险。2.风险的评估与控制过程。3.危机管理。【重点、难点】1.重点: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定义、风险管理的流程以及识别和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的方法。2.难点:风险的识别、评估,风险控制方法及风险管理。【教学方法】1.案例导入。以“三星手机爆炸事件”作为课程开头,探讨危机管理的重要性。2.新课讲授3.课堂讨论。讨论主题:如果你是三星手机的负责人,你将如何应对。【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点的观念,利用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复习与思考】1.简述风险的内涵与基本分类。2.试分析说明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3.试举例说明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不同方法。【学习资源】参考网址:http://www.ceo.hc360.com/http://www.sino-manager.com/第十五章创新原理【学习目标】1.了解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进一步理解不同的组织创新类型和组织创新的逻辑。【课程内容】1.组织管理的创新智能,包括管理创新的内涵,创新与维持之间的关系,以及管理创新工作的内在规定性。2.从形式、过程和要素对管理创新进行考察。23
23 1.了解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2.理解风险和危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对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有基本的认识。 【课程内容】 1.风险及其分类,风险管理的目标以及如何识别风险。 2.风险的评估与控制过程。 3.危机管理。 【重点、难点】 1.重点: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定义、风险管理的流程以及识别和评估风险、 控制风险的方法。 2.难点:风险的识别、评估,风险控制方法及风险管理。 【教学方法】 1.案例导入。以“三星手机爆炸事件”作为课程开头,探讨危机管理的重 要性。 2.新课讲授 3.课堂讨论。讨论主题:如果你是三星手机的负责人,你将如何应对。 【学习要求】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点的观念,利用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积 极参加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 【复习与思考】 1.简述风险的内涵与基本分类。 2.试分析说明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 3.试举例说明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不同方法。 【学习资源】 参考网址:http://www.ceo.hc360.com/ http://www.sino-manager.com/ 第十五章 创新原理 【学习目标】 1.了解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进一步理解不同的组织创新类型和组织创新的逻辑。 【课程内容】 1.组织管理的创新智能,包括管理创新的内涵,创新与维持之间的关系, 以及管理创新工作的内在规定性。 2.从形式、过程和要素对管理创新进行考察
3.创新过程及创新管理。【重点、难点】1.重点:管理创新的涵义、作用。创新的特点与模式。管理创新的原则。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2.难点:对创新原则的理解,管理制度创新和管理方法创新。【教学方法】1.案例导入。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策划作为课程开头,讨论创新的原则。2.新课讲授3.课堂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展示策划内容。【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点的观念,利用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复习与思考】1.管理创新的内涵是什么?它与操作创新的区别是什么?2.管理维持工作与创新工作间关系如何?3.为什么说管理创新是一个独立的管理职能?【学习资源】杂志:《经理人》月刊《企业管理》月刊第十六章组织创新【学习目标】1.理解组织创新的主要模式和变革中的障碍。2.对学习型组织有基本的认识。【课程内容】1.组织变革的模式和路径,介绍理性组织变革模式的阶段、路径。2.组织结构创新的三种形式。3.知识和学习型组织。【重点、难点】1.重点:组织变革的模式和四条路径。组织变革的障碍。组织变革过程中的管理。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和创新。企业知识理论。2.难点:知识创新的模式,知识创新的五个阶段。【教学方法】1.案例导入。以《华为的战略聚焦》作为课程开头,探讨华为的战略聚焦取得的成功之处在哪?24
24 3.创新过程及创新管理。 【重点、难点】 1.重点:管理创新的涵义、作用。创新的特点与模式。管理创新的原则。 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2.难点:对创新原则的理解,管理制度创新和管理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 1.案例导入。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策划作为课程开头,讨论创新的原则。 2.新课讲授 3.课堂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展示策划内容。 【学习要求】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点的观念,利用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积 极参加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 【复习与思考】 1.管理创新的内涵是什么?它与操作创新的区别是什么? 2.管理维持工作与创新工作间关系如何? 3.为什么说管理创新是一个独立的管理职能? 【学习资源】 杂志:《经理人》月刊 《企业管理》月刊 第十六章 组织创新 【学习目标】 1.理解组织创新的主要模式和变革中的障碍。 2.对学习型组织有基本的认识。 【课程内容】 1.组织变革的模式和路径,介绍理性组织变革模式的阶段、路径。 2.组织结构创新的三种形式。 3.知识和学习型组织。 【重点、难点】 1.重点:组织变革的模式和四条路径。组织变革的障碍。组织变革过程中 的管理。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和创新。企业知识理论。 2.难点:知识创新的模式,知识创新的五个阶段。 【教学方法】 1.案例导入。以《华为的战略聚焦》作为课程开头,探讨华为的战略聚焦 取得的成功之处在哪?
2.新课讲授3.课堂讨论。讨论主题: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点的观念,利用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复习与思考】1.组织变革的模式和路径是什么?2.组织常见的变革障碍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组织创新的?【学习资源】参考网址:http://www.ceo.hc360.com/http://www.sino-manager.com/五、实践教学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将相关视频、案例、游戏穿插到课堂教学中,结合翻转课堂的形式,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六、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过程性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展示。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二)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及所占比例(%)学科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及基本思想框架,包括不同的平时作业、课堂课程目标1管理学派理论,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的计划、组织、表现、期末考试领导、控制、创新五大职能的概念及相关理论。(45%)学科知识: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需平时作业、课堂匹配的领导类型,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管理知识匹配不同课程目标2表现、小组展的领导能力,具备有效地沟通、协调和领导的能力。示、期末考试(30%)创新能力: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是否积极参与创新讨论、提出创新想法等。是否具备持续学平时作业、小组课程目标3习和探索新知识的意愿和能力的学习态度。能否具备跳展示、期末考试出常规思维框架,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15%)持续发展:能关注全球范围内经典管理案例,能够分析平时作业、小组课程目标4|并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模式与方法,评估其在本展示土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10%)25
25 2.新课讲授 3.课堂讨论。讨论主题: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点的观念,利用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积 极参加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 【复习与思考】 1.组织变革的模式和路径是什么? 2.组织常见的变革障碍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组织创新的? 【学习资源】 参考网址:http://www.ceo.hc360.com/ http://www.sino-manager.com/ 五、实践教学安排 在课堂教学中将相关视频、案例、游戏穿插到课堂教学中,结合翻转课堂 的形式,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六、考核方式 (一)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 过程性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展示。 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 (二)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及所占比例(%)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1 学科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及基本思想框架,包括不同的 管理学派理论,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的计划、组织、 领导、控制、创新五大职能的概念及相关理论。(45%) 平时作业、课堂 表现、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2 学科知识: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需 匹配的领导类型,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管理知识匹配不同 的领导能力,具备有效地沟通、协调和领导的能力。 (30%) 平时作业、课堂 表现、小组展 示、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3 创新能力: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是否 积极参与创新讨论、提出创新想法等。是否具备持续学 习和探索新知识的意愿和能力的学习态度。能否具备跳 出常规思维框架,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15%) 平时作业、小组 展示、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4 持续发展:能关注全球范围内经典管理案例,能够分析 并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模式与方法,评估其在本 土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10%) 平时作业、小组 展示
七、成绩评定(一)评定方式1.总成绩评定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考试课程成绩采取“N+1”的评定模式,“N”指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45分)、课堂表现(25分)、小组展示(30分),占比30%;“1”指期末考试成绩,占比70%。2.平时成绩评定平时成绩评价方法与标准(1)平时作业(3次):学生提交作业次数及完成质量。(2)课堂表现:学生课堂到课率,参与课堂练习、回答提问等活动。(3)小组展示:小组展示内容的完整性、创新性,小组团队合作质量等。3.期末成绩评定详见期末试题评分标准。(二)评分标准1.平时作业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课程目标13-1510-1209优中差平时作业完整性好,态平时作业基本完整,态平时作业内容完整性差课程目标度认真,书写工整,思度较为认真,书写基本或不能及时完成,书写凌路很清楚,准确率达到工整,思路基本清楚,乱、濠草,思路混乱,准1、2、3、480%以上。确率低。准确率达到60%以上。2.课堂表现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课程目标21-250-1516-20中优差学习态度端正,按时上学习态度较端正,有旷学习态度不端正,旷课次课,不迟到不早退;课课现象;课堂中回答问课程目标数较多:课堂不回答问题堂中积极互动,能准确题次数不多,能准确地或回答不出问题;基本不1、2地回答问题;能准确将回答部分问题:能将部会理论结合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小组展示标准26
26 七、成绩评定 (一)评定方式 1.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考试课程成绩采取“N+1”的评定模式,“N”指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45 分)、课堂表现(25 分)、小组展示(30 分),占比 30%;“1”指期末考试成绩, 占比 70%。 2.平时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评价方法与标准 (1)平时作业(3 次):学生提交作业次数及完成质量。 (2)课堂表现:学生课堂到课率,参与课堂练习、回答提问等活动。 (3)小组展示:小组展示内容的完整性、创新性,小组团队合作质量等。 3.期末成绩评定 详见期末试题评分标准。 (二)评分标准 1.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2.课堂表现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评分标准 21-25 16-20 0-15 优 中 差 课程目标 1、2 学习态度端正,按时上 课,不迟到不早退;课 堂中积极互动,能准确 地回答问题;能准确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态度较端正,有旷 课现象;课堂中回答问 题次数不多,能准确地 回答部分问题;能将部 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态度不端正,旷课次 数较多;课堂不回答问题 或回答不出问题;基本不 会理论结合实践。 3.小组展示标准 课程目标 评分标准 13-15 10-12 0-9 优 中 差 课程目标 1、2、3、4 平时作业完整性好,态 度认真,书写工整,思 路很清楚,准确率达到 80%以上。 平时作业基本完整,态 度较为认真,书写基本 工整,思路基本清楚, 准确率达到 60%以上。 平时作业内容完整性差 或不能及时完成,书写凌 乱、潦草,思路混乱,准 确率低
评分标准课程目标25-3019-24018优中差组内分工较为明确,展组内分工明确,展示PPT组内分工一般,展示PPT示PPT设计一般,条例设计巧妙,条例清晰,设计普通,条例不清晰,课程目标较为清晰,要点精炼;要点精炼:主讲人表达要点不精炼;主讲人表达主讲人表达基本流畅,2、3、4自然流畅,应变能力强,不流畅,应变能力弱,能应变能力一般,能针对能针对性回答问题。针对性回答部分问题。性回答部分问题。八、选用教材教材名称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是否马工程教材备注是管理学《管理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九、主要参考书目[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2]】(美)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3]王利平.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谭力文.管理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周三多.管理学习题与案例(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十、课程学习建议本课程是为大一学生开设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指定教材内容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穿插视频、游戏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通过课外阅读和关注知名企业的发展等活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27
27 课程目标 评分标准 25-30 19-24 0-18 优 中 差 课程目标 2、3、4 组内分工明确,展示 PPT 设计巧妙,条例清晰, 要点精炼;主讲人表达 自然流畅,应变能力强, 能针对性回答问题。 组内分工较为明确,展 示 PPT 设计一般,条例 较为清晰,要点精炼; 主讲人表达基本流畅, 应变能力一般,能针对 性回答部分问题。 组内分工一般,展示 PPT 设计普通,条例不清晰, 要点不精炼;主讲人表达 不流畅,应变能力弱,能 针对性回答部分问题。 八、选用教材 教材名称 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是否马工程教材 备注 管理学 《管理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是 九、主要参考书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 7 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2](美)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3]王利平.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谭力文.管理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周三多.管理学习题与案例(第 3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十、课程学习建议 本课程是为大一学生开设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指定教材内容 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穿插视频、游戏和主题讨论,引导 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通过课外阅读和关注知名企业 的发展等活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