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法国学者泽里古尔则说:“什么是《人间喜剧》?我们可以 回答:一切!因为它带来种生命哲学。”① 巴尔扎克强调自己要完成的这部历更,是“伟大的人类史, 风俗史,事物和生命的历史,心灵和社会利害的历史。”②或者, 我们可以借用《幻灭》中伏脱冷那并不科学、但却十分尖刻的历 史分类法:“历史有两部:一部是官方的,骗人的历史,做教科书 用的,给王头子念的;另外三部是秘密的历史,可以看出国家大 事的真正原因,是部耻的历史。作家偏爱的是后者。显然, 巴扎克要求文学表现的是部更真实、更深层的历史,一部关 手社会和人类的真正的历史,部既包含着外在的社会变迁轨 道,又跑含着内在的情感变化的历史。.· 为此,文学需要思想,作家需要“研究”(像巴尔扎克这样,在 书题上频繁使用“研究”词的作家,也是绝无仅有的)。“文学 艺术以借助思想重视人的本性为目标,是所有艺术中最复杂的 一种艺术。”③巴尔扎克在艺术门类的横向比较中,概括出文学 是最需要思想的艺术。它的描绘,不能是对表象的描绘,不能停 留在谨严的再现上,文学要探索要深究,“应当研究“下产生这 类社会效果的多种原因或一种原因,把握住众多的人物、激情和 事件的内在意义”,“在努力寻找这种源因、这种社会动力之后”, “还应当思索下自然法则推敲一下各类社会对永桓的准则、 对真和美有哪些背离,又有哪些接近的地方”④。:总之,观察应 伴随着思考,描绘现实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的规律,而作家则应 是“时代的分析者”和“深刻的哲学家”。 ①Zelicourt:Le monde de la Comedie Humaine,巴黎版第l4页。 ② 巴尔扎克:《给韩斯卡夫人的信》(1842年11月11日)。 ③巴尔扎克:《(驴皮记初版序言》。 ④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 4
小说一历史,一哲学。 小说家一历史学家一哲学家。: 这“三位一体”的主张,不妨认为就是巴尔扎克“体系”说的 要旨。如果说,在《驴皮记》和《路易·朗贝尔》中所透露的青年巴 尔扎克曾立意要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的话,那么,随着作家巴尔 扎克的成熟,他更强调的则是作家把握世界的系统性和所创造 的艺术世界的系统性,即要求作家对世界应有一介总体的解释, 应能全面、历史、深刻地认识和表现神会现实。巴尔扎克曾盛赞 司各特把小说提高到了历史哲学的地位,但又不无遗憾地指出 “他没有构想出一套体系”@。'而正是巴尔扎克自己,在把小说 提高到历史哲学的同时,还构想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而在文 学史上建起了“一座比例和谐的雄伟建筑”②。·一、 《人间喜剧》的构想和实践,就是这一体系观念的具体体现。 在巴尔扎克对创作进行总体构思的过程中,他曾将总题先 后设想为《十九世纪风俗研究》和《杜会研究》。定名《人间喜剧》 后,又把结构布局分为三个“研究”(《风俗研究》、《哲理研究》、 《分析研究》)和六个“场景”(《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 《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旅生活场景》、《乡村生活 场景》),并声言三部分“研究”是为分别表现社会的“效果”、“原 因”和“原理”。仅从其构架设计,就不难看出作家对“体系”的追 求。“这里的每一部分,都表示杜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提出这些 标题,就足以表现人类生活的起伏变化。”③巴尔扎克还强调要 “将全部作品联系起来,构成一部包罗万象的历史,其中每一章 ①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 ② 雨果语,转引自巴尔扎克《致厄阿泽尔》(1844年1月5日)。 ③达文:《(十九世纪风俗研究〉导言》。 5
都是一篇小说,每篇小说都标志着一个时代。”①明确的“体系” 观念,使作家创造出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同样,读解《人间 喜剧》的每部作品,也只有置于“体系”中考察,才能更深刻地把 握其真谛。 然而,巴尔扎克又辩证地指出:“对于一个时代,有一个总体 看法还不够,因为这是历史范畴内的事。在这之上,作者还应该 加上小说家的品质,高度的想象力,精细的细节,对人类情感深 刻的研究,以及…谁知道呢?一千样说不完的事。”② 二、“全力追求的准确性” 艺术和现实的关系,是文艺发展史上一道永恒的难题,也是 每个文学艺术家必然要面对的一道难题。 无疑,巴尔扎克是酷爱真实、崇尚真实的。这是他作为“历 史学家”的当然秉赋。他总是声称他的作品“既非虚构,亦非小 说”,而是真实的故事;而且,现实生活也足够丰富多彩,远胜过 作家可能的创造。 “小说家自以为创造的所有恐怖故事其实总是比不上现实 的…”(《高老头》) “在这里,人类心灵的历史和社会历史交织在一起,这就是 它的基础。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到处都在发生着的事情。”③ “作者转述的全部事实,一个个分开来说,全是真实的,包括 那些最富浪漫色彩的在内…无论什么时代,叙事人都是同时 ①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 ② 巴尔扎克:《评(流氓团伙)》。 ③巴尔扎克:《给韩斯卡夫人的信》(1834年10月26日)。 6
代人的秘书。…主题完全虚构,与任何现实远近不着边的书, 大部分是死胎;而以观察到的、铺陈开来的、取自生活的事实为 基础的书,会获得长寿的荣光。”① 在《(金眼女郎〉第一版出版说明》中,作者说得更加彻底: “…作家是从来不进行杜撰的了。…作家无非是个抄写员, 只是抄的好坏不同而已。” “抄写员在人世这本大书中遗漏了几页,本故事就是对这几 页的并不完美的转述。这里没有一丝虚构。”② 从“历史学家”而至“秘书”,从“秘书”而至“抄写员”,作家对 现实的“忠实”程度可谓无以复加。“真实”在作家心目中至高无 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没有“想象的事实”,没有“杜撰”,没 有“虚构”,巴尔扎克的反复强调,旨在突出现实在艺术创作中的 第一性地位。 在巴尔扎克的真实观中,“细节”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究 竟什么叫做生活呢?事实上生活就是一堆细小的情况,最伟大 的热情就受这些细小情况所制约。”③“小说如果在细节上不真 实,那它就没有任何价值。”④“我们读一本书,心里总有一种求 真的意识,碰到不可能的细节,它就会大喊‘这是假的!’当这种 意识反复喊叫,并且所有人的意识都这样喊叫,这本书就没有、 也不会有任何价值了。普遍的、永恒的成功的秘密,就在于真 实。”⑤在这里,细节的真实决定着作品的生命、作品的价值、甚 至是“永恒的成功”。巴尔扎克现实主义理论中这一举足轻重的 ① 巴尔扎克:《(古物陈列室〉、〈冈巴拉〉初版序言》。 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初版跋》。 ③巴尔扎克:《致(星期报)编辑伊波利特·卡斯蒂耶先生书》。 回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 ⑤ 巴尔扎克:《关于文学、戏剧和艺术的信》(三)。 7
要素,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致使恩格斯在界定“现 实主义”时都没有忘记“细节真实”的不容置疑的地位。 按照巴尔扎克的观点,社会生活就是由无数看似琐屑的“细 节”组成的,就像许多部件构成一个物体,只有真实地再现每个 细节,准确地将每个细节“粘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有可能全 面而忠实地反映出社会的本来面目。而在观察和创作的过程 中,事无巨细都不应被作家忽略,“杂乱无章的什物,槛楼的衣 衫,挑夫的语言,工匠的动作,一个工业家倚在自己商号门前的 姿态,生活中最严重的时刻,心灵中最不为人觉察的细腻之处, 他都善于加以利用。”①历史风云,时代轨迹,正潜藏在这些表 面十分平凡精微的生活之中。巴尔扎克虽然总以历史学家自 比,但他却不以正面描写政治风浪、重大事件见长,而是专注于 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融入阶级的更迭,时代的信息,在平凡中开掘 不平凡的内涵。这样,他就把历史规模的追求和寻常细节的描 摹巧妙地熔于一炉,形成其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达文非常形 象地阐释过作家的这一创作特点:“这些激情和典型,巴尔扎克 先生几乎全是到家庭中、炉火周围去寻找的。他在表面看上去 那样千篇一律、那样平淡的外表下去搜索,突然从中挖掘出既那 样复杂又那样自然的性格,以致所有的人都纳闷,一些如此司空 见惯,如此真实的事情,怎么会这么长时间一直无人发现!这是 因为,在他之前,从来没有哪一位小说家像他这样深人细致地研 究细节和小事。他以高度的洞察力对这些细节和小事加以阐释 和选择,以老镶嵌细工的那种艺术才能和令人赞叹的耐心将它 们组合起来,构成充满和谐、独特和新意的一个整体。”②结论 ①达文:《(十九世纪风俗研究)导言》。 ②达文:《(哲理研究〉导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