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厘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 运动的基本问题 袁伟时 (中山大学哲学系。广州51025) 摘要:新文化运动是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文化更新活动。她滥觞于19世纪30年代,直至今天仍在 持续。思想、文化、学术没有国界高瞻远瞩的爱国者,必然冲破切阻力,站在文明发展的最前列,吸收 切先进文化为推动本国社会进步服务。文章不但回顾了从1830年代迄今的新文化运动发展五个阶段的内 容,还对包括英法启蒙和革命的异同等当前学术界争论的多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家之言。全文力求陈言务去, 坦率陈述己见。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传统文化思想文化 中图分类号:K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4-0219一13 多元纷争是学术繁荣的朕兆和常态。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愚意以为为 了深化对这两个运动的研究。有些基本问题必须厘清。从多年的争论看,有八个问题需要讨论清楚。 一、什么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它是中国为了摆脱国家落后和危亡状态,介绍现代文明,传播人的自由权利 及其制度保障(自由、法治、民主、宪政等等,促进思维方法变革,推动中国文化更新和社会变革 的运动。只要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它就不会止息。换句话说,它是贯穿传统社会 向现代转型全过程的思想文化现象,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动力。 概括起来,它有贯彻始终的4个共同点:(1)救国呼唤启蒙。国家危难之秋,启蒙必然勃兴: 落后状态尚在,启蒙仍会继续。实质是以先进国家为参照系,改革本国的落后制度,寻求摆脱困境的 根本途径。(2)睁开眼睛看世界,介绍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3)推动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转化 实现人的解放,推进教育、学术、伦理、表达工具和观念的变革。(4)以制度改革为目标,思想与 制度互动。从民间到官方,由先驱到大众,由异端变主流。思想变革一波一波推进,其结果则体现在 制度变革上。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人的解放一确立个人自由:二是制度变革或社会转型。只要制 度改革的目标尚未实现指向未来的思想启蒙总会以各种形式顽强地继长增高。这是新文化运动累仆 累起的缘由。这个定义如果成立,新文化运动的起讫、分期、内容等都会与习惯说法有很大差异。 二、中国为什么会有新文化运动 在讨论其他问题之前,需要先回答中国为什么会有新文化运动?这里有三个前提: 1.中国社会没有办法自行转型有个说法是假如没有外敌入侵,中国会自行缓慢地转变为现代 作者简介:袁伟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作者简介:袁伟时,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厘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 运动的基本问题 袁伟时 (中山大学 哲学系, 广州 510275) 摘要:新文化运动是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文化更新活动。 她滥觞于 19世纪 30年代, 直至今天仍在 持续。 思想、 文化、 学术没有国界, 高瞻远瞩的爱国者, 必然冲破一切阻力, 站在文明发展的最前列, 吸收 一切先进文化, 为推动本国社会进步服务。 文章不但回顾了从 1830年代迄今的新文化运动发展五个阶段的内 容, 还对包括英法启蒙和革命的异同等当前学术界争论的多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 全文力求陈言务去, 坦率陈述己见。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传统文化;思想文化 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 -0246 (2010)04 -0219 -13 多元纷争是学术繁荣的朕兆和常态。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愚意以为为 了深化对这两个运动的研究, 有些基本问题必须厘清。从多年的争论看, 有八个问题需要讨论清楚 。 一 、 什么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它是中国为了摆脱国家落后和危亡状态 , 介绍现代文明, 传播人的自由权利 及其制度保障 (自由 、 法治、 民主、 宪政等等 ), 促进思维方法变革, 推动中国文化更新和社会变革 的运动 。只要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 它就不会止息 。换句话说, 它是贯穿传统社会 向现代转型全过程的思想文化现象, 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动力。 概括起来, 它有贯彻始终的 4个共同点 : (1)救国呼唤启蒙。国家危难之秋 , 启蒙必然勃兴; 落后状态尚在, 启蒙仍会继续。实质是以先进国家为参照系 , 改革本国的落后制度 , 寻求摆脱困境的 根本途径。 (2)睁开眼睛看世界 , 介绍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 。 (3)推动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转化, 实现人的解放, 推进教育 、 学术 、 伦理、 表达工具和观念的变革。 (4)以制度改革为目标, 思想与 制度互动。从民间到官方 , 由先驱到大众 , 由异端变主流, 思想变革一波一波推进 , 其结果则体现在 制度变革上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人的解放 ———确立个人自由 ;二是制度变革或社会转型。只要制 度改革的目标尚未实现, 指向未来的思想启蒙总会以各种形式顽强地继长增高 。这是新文化运动累仆 累起的缘由 。这个定义如果成立 , 新文化运动的起讫、 分期 、 内容等都会与习惯说法有很大差异。 二 、 中国为什么会有新文化运动 在讨论其他问题之前 , 需要先回答中国为什么会有新文化运动? 这里有三个前提: 1.中国社会没有办法自行转型 有个说法是假如没有外敌入侵, 中国会自行缓慢地转变为现代 219
220 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4期·学术名家 社会。出版了很多叫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书,但说得不客气点,这些大都是印刷垃圾。 首先《资本论》说道,古代社会已有资本主义式的手工业、工场这一类经济成分,但不成为一 个体系。也就是说“萌芽”早就有了,不用费劲去寻找。值得研究的是这些“萌芽”为什么不能转 化为社会制度?要成为一个体系(社会制度)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变革,这样的变革要有很多社会 条件配合。这些社会条件包括法律体系,对财产权和其他公民权利的保障。西欧有分封制度,有规定 国王与诸侯和臣子之间各自的权利义务的契约关系。如英国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规定:“伦敦 城,无论水上或陆上,俱应享有其旧有之自由与自由习惯,其他城市、州、市镇、港口,余等亦承认 或赐予彼等以保有自由与自由习惯之权。”用62条条文详细规定臣民享有的自由权利后,在第63条 宣告:“英国教会应享自由,英国臣民及其子孙后代…充分而全然享受上述各项自由,权利与让 与①。这些权利包括城市自治,经营商业的自由权利,财产权,选举权,不随便纳税的权利,还有 司法独立的权利,国王不能选用没有经过训练、没有法律知识的人来做法官等等。1215年,处于南 宋时期的中国有这样的保障自由的宪章吗?没有。 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不是因为其发明了某种技术,而是有适合的制度。简言之,是英国提 供了产业革命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制度环境。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心诺思说得好: 产业革命的技术不是出现在结构变迁以前,而是在其之后。尽管火药、指南针、优良的船舶 设计、印刷术和纸张在西欧的扩张中起了作用,但结果却很不相同。与产业革命相联系的技术变 化要求事先建立一套产权,以提高发明和创新的私人收益率.② 产权包括经济自由在内的公民的自由得到较充分的保障,这种环境推动了产业革命。用1973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的话来说是:“英国人在18世纪所享有的无可争议的个人自由造就了一 种空前的物质繁荣③。个人自由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人的切身经验也证明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结 论。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无非是改革僵化的制度,逐步扩大了公民的经济自由。 中国传统社会没有足够的内在力量自行向现代转型,因为它是一个宗法专制社会。它从思想文化 到制度的核心是三纲六纪。中国的传统法律一中华法系有丰富的内容,但是以刑法为主,是阶级统 治的工具,核心是三纲六纪(六亲)。犯了法,按照亲等不同有很大差别。假如你打人,打了父母跟 打了其他人,那是完全不同的。你骂人,骂一般人无所谓,骂尊长是犯罪,如果骂了皇上则是大不 敬,要千刀万刷。财产权的保障是社会转型的基础,在三纲六纪的法律中,普通公民是不能随便保有 财产的。有个罪名是“别籍异财”只要父母、祖父母在,另立户口、分割财产,就要判刑。 中国社会不能自行转型,是顾准在1975年作出的判断:“我们有些侈谈什么中国也可以从内部自 然生长出资本主义来的人们,忘掉资本主义并不纯粹是一种经济现象,它也是一种法权体系④,所 以要引入外来思想推动变革。 2.文化的差距中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学艺术、历史典籍等,给人类文化增 添了异彩有永恒的价值。传统文化要保护,即使是要淘汰的东西,也应该保护。所有文化遗产,不 管好坏都应该保护。一个法治社会不容许破坏文化遗产。但是,有人说所有文化都是平等的,无所 谓优劣,没有差距。这个说法成立不成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种族都应该平等所有人生下来都是 平等的,这毫无疑义。但是,文化有没有差距、高低?教育是文化很重要的部分,说中国的教育跟其 他先进国家的教育没有差距了,你能证明吗?有人说中国的大学比哈佛还要好。这是言论自由,应该 ①《自由大宪章(1215年6月15日)》载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总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 229.235页. ②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16页。 ③哈耶克:《自由社会的秩序原理》载《经济、科学与政治一哈耶克思想精粹》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391页。 ④顾准:《顾准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8页。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社会。出版了很多叫做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的书 , 但说得不客气点 , 这些大都是印刷垃圾。 首先, 《资本论》 说道 , 古代社会已有资本主义式的手工业 、 工场这一类经济成分 , 但不成为一 个体系 。也就是说, “萌芽 ” 早就有了, 不用费劲去寻找 。值得研究的是这些 “萌芽 ” 为什么不能转 化为社会制度? 要成为一个体系 (社会制度 )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变革 , 这样的变革要有很多社会 条件配合。这些社会条件包括法律体系, 对财产权和其他公民权利的保障 。西欧有分封制度, 有规定 国王与诸侯和臣子之间各自的权利义务的契约关系。如英国 1215年的 《自由大宪章》 规定: “伦敦 城 , 无论水上或陆上 , 俱应享有其旧有之自由与自由习惯, 其他城市 、 州 、 市镇、 港口, 余等亦承认 或赐予彼等以保有自由与自由习惯之权。” 用 62条条文详细规定臣民享有的自由权利后 , 在第 63条 宣告:“英国教会应享自由 , 英国臣民及其子孙后代 … …充分而全然享受上述各项自由 , 权利与让 与 ”①。这些权利包括城市自治, 经营商业的自由权利 , 财产权 , 选举权 , 不随便纳税的权利, 还有 司法独立的权利 , 国王不能选用没有经过训练 、 没有法律知识的人来做法官等等。 1215年, 处于南 宋时期的中国有这样的保障自由的宪章吗 ? 没有。 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不是因为其发明了某种技术 , 而是有适合的制度。简言之 , 是英国提 供了产业革命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制度环境 。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 C·诺思说得好: 产业革命的技术不是出现在结构变迁以前 , 而是在其之后。尽管火药 、 指南针、 优良的船舶 设计、 印刷术和纸张在西欧的扩张中起了作用 , 但结果却很不相同。与产业革命相联系的技术变 化要求事先建立一套产权, 以提高发明和创新的私人收益率 。② 产权包括经济自由在内的公民的自由得到较充分的保障, 这种环境推动了产业革命。用 1973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的话来说是: “英国人在 18世纪所享有的无可争议的个人自由造就了一 种空前的物质繁荣” ③。个人自由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人的切身经验也证明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结 论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 , 无非是改革僵化的制度, 逐步扩大了公民的经济自由。 中国传统社会没有足够的内在力量自行向现代转型 , 因为它是一个宗法专制社会。它从思想文化 到制度的核心是三纲六纪 。中国的传统法律———中华法系有丰富的内容, 但是以刑法为主 , 是阶级统 治的工具, 核心是三纲六纪 (六亲)。犯了法 , 按照亲等不同有很大差别 。假如你打人 , 打了父母跟 打了其他人 , 那是完全不同的。你骂人, 骂一般人无所谓, 骂尊长是犯罪, 如果骂了皇上则是大不 敬 , 要千刀万剐 。财产权的保障是社会转型的基础 , 在三纲六纪的法律中 , 普通公民是不能随便保有 财产的 。有个罪名是 “别籍异财 ”, 只要父母 、 祖父母在 , 另立户口、 分割财产 , 就要判刑。 中国社会不能自行转型, 是顾准在 1975年作出的判断 :“我们有些侈谈什么中国也可以从内部自 然生长出资本主义来的人们, 忘掉资本主义并不纯粹是一种经济现象, 它也是一种法权体系 ”④, 所 以要引入外来思想推动变革。 2.文化的差距 中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 、 文学艺术、 历史典籍等 , 给人类文化增 添了异彩, 有永恒的价值 。传统文化要保护, 即使是要淘汰的东西, 也应该保护。所有文化遗产, 不 管好坏都应该保护。一个法治社会不容许破坏文化遗产 。但是, 有人说, 所有文化都是平等的 , 无所 谓优劣 , 没有差距。这个说法成立不成立 ?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 种族都应该平等, 所有人生下来都是 平等的 , 这毫无疑义 。但是, 文化有没有差距 、 高低? 教育是文化很重要的部分, 说中国的教育跟其 他先进国家的教育没有差距了, 你能证明吗? 有人说中国的大学比哈佛还要好 。这是言论自由 , 应该 220 社会科学战线· 2010年第 4期·学术名家 ① ② ③ ④ 《自由大宪章 (1215年 6月 15日)》, 载董云虎、 刘武萍编著 《世界人权约法总览》,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第 229、 235页。 道格拉斯· C·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陈郁、 罗华平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年, 第 166页。 哈耶克:《自由社会的秩序原理》, 载 《经济、 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 冯克利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第 391页。 顾准:《顾准文集》,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年, 第 318页
厘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问题 221 尊重。但有多少人相信是另一个问题。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现代公民,应该敢于反省自己的弱点。 敢不敢于反省自己的弱点,是成熟与不成熟的标志。从这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在具有很多优秀成就 的同时,显然在不少地方还存在着差距。 先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但与同一时期的古希腊相比,差距很明显。我们那时有儒家的政治 思想、法家的政治思想、管子的治国理念,但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讲的政治 学,有没有差距?翻翻《论语》、《孟子》、《管子公对比一下古希腊有关著作,高下立判。 我国古代数学有很多成就但偏重于实际运算,没有上升为完整理论。我们没有《几何原本》 那样完整的几何学。19世纪,曾纪泽代其父曾国藩为《几何原本》全译本作序时就指出: 盖我中国算术以《九章》分目,皆因事立言,各为一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几何原本》不言法而言理,括切有形而概之日:点、线、面、体……《九章》之法,各适其 用,《饥何原本》则彻乎《九章》立法之源,而凡《九章》所未及者无不赅也.① 10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应该比曾国藩父子更加开放、勇敢,更敢于正视本国文化的弱点。 中国有逻辑思想的萌芽,一些学者还在《墨子》里寻找中国逻辑学的起源但中国没有发展出 完整的形式逻辑理论。孟子他们论证问题是不讲逻辑的。如“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 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一下子就得出结 论:这是无父无君,没有逻辑论证过程。这是中国文化思想发展致命的弱点。 科举制度建立以后,我国知识阶层读四书五经,无需接受数学教育:数学、天文,是少数人的专 门学问。西方中世纪讲七艺,是知识层一定要学的。其中一项就是辩论,实际上是逻辑课程,这是中 国没有的。他们有数学课、法律课,这在中国古代教育里都是没有的。早在乾隆九年(1744,“兵 部侍郎舒赫德上奏:科举徒尚空言,不适实用,请予废止,别求遴选真才之道@。后来也陆续有人 提出这样的建议。不幸,这样的真知灼见都没有被采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阶层只能在远远落后 于时代发展水平的故纸堆中耗费青春,与西方的差距日益扩大!于是,进入19世纪,危机四伏,即 使没有鸦片战争,改革也已成为急迫课题,随后更演化为救国家于危难中的路径选择。 李约瑟问,中国古代有那么多技术、科学成就,为什么中国发展不出现代科学?其实,李约瑟是 后知后觉。明末的利玛窦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提出中国人不懂逻辑规律,中国多数人对数学等不 感兴趣,因为读四书五经可以做官,研究其他学问不行。多数人朝科举那条路上升,所以现代科学在 中国是不可能发展起来。 3.是否承认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条道理不用多讲,没有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变革, 西方的变革就少了一种内在的动力。 因此中国需要有一批盗火者、播种者,将人类文明的成就在中国传播,结合中国实际来普及和 实现。19.20世纪乃至21世纪的中国历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推进新文化运动。 晚清的顽固派认为引进西方思想文化,“以夷变夏”是罪不容诛的离经叛道。这己是今日不值一 提的历史笑话。但21世纪了,一些西装革履的博士、教授和穿着短打、长袍、无领连衣裙的国学派 联手,口沫横飞指摘外国思想“入侵”,中国思想文化被“殖民化”,要另立门户,建立“中国学术 文化的主体性”,就令人哭笑不得了。思想、文化、学术没有国界,那个“主体性”是什么意思? 从学术讲起,国籍不是垄断本国研究的股票;如果洋人研究的成果水平更高,是不是要拒之国门 之外?有关学科既有的结论和概念一概废弃,另搞一套吗?豪情壮志,值得敬佩!可是,你那一套经 得起推敲吗?学术研究的规范更是各国学者多年积累的经验,世界一体无法违反的。“学术主体 性”云云,无非是哄骗外行、构筑封闭堡垒的华丽外衣。 ①曾纪泽:《几何原本序》载《曾纪泽遗集》喻岳衡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134页。 ②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尊重。但有多少人相信是另一个问题 。一个伟大的国家, 一个现代公民, 应该敢于反省自己的弱点。 敢不敢于反省自己的弱点 , 是成熟与不成熟的标志 。从这点来看 , 中国传统文化在具有很多优秀成就 的同时 , 显然在不少地方还存在着差距。 先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 , 但与同一时期的古希腊相比, 差距很明显。我们那时有儒家的政治 思想、 法家的政治思想、 管子的治国理念 , 但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所讲的政治 学 , 有没有差距 ? 翻翻 《论语》 、 《孟子》 、 《管子》, 对比一下古希腊有关著作, 高下立判 。 我国古代数学有很多成就, 但偏重于实际运算 , 没有上升为完整理论。我们没有 《几何原本 》 那样完整的几何学。 19世纪, 曾纪泽代其父曾国藩为 《几何原本》 全译本作序时就指出 : 盖我中国算术以 《九章 》 分目, 皆因事立言 , 各为一法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 《几何原本》 不言法而言理 , 括一切有形而概之曰:点、 线、 面、 体… … 《九章 》 之法 , 各适其 用 , 《几何原本》 则彻乎 《九章 》 立法之源 , 而凡 《九章 》 所未及者无不赅也。 ① 100多年过去了 , 中国人应该比曾国藩父子更加开放、 勇敢 , 更敢于正视本国文化的弱点。 中国有逻辑思想的萌芽, 一些学者还在 《墨子 》 里寻找中国逻辑学的起源, 但中国没有发展出 完整的形式逻辑理论 。孟子他们论证问题是不讲逻辑的。如 “天下之言, 不归杨, 则归墨。杨氏为 我 , 是无君也。墨氏兼爱 , 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 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 》)。一下子就得出结 论 :这是无父无君, 没有逻辑论证过程。这是中国文化思想发展致命的弱点。 科举制度建立以后, 我国知识阶层读四书五经 , 无需接受数学教育;数学 、 天文, 是少数人的专 门学问 。西方中世纪讲七艺, 是知识层一定要学的 。其中一项就是辩论, 实际上是逻辑课程, 这是中 国没有的。他们有数学课 、 法律课 , 这在中国古代教育里都是没有的 。早在乾隆九年 (1744), “兵 部侍郎舒赫德上奏:科举徒尚空言, 不适实用 , 请予废止, 别求遴选真才之道 ”②。后来也陆续有人 提出这样的建议 。不幸, 这样的真知灼见都没有被采纳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阶层只能在远远落后 于时代发展水平的故纸堆中耗费青春 , 与西方的差距日益扩大! 于是, 进入 19 世纪 , 危机四伏, 即 使没有鸦片战争 , 改革也已成为急迫课题 , 随后更演化为救国家于危难中的路径选择。 李约瑟问, 中国古代有那么多技术、 科学成就 , 为什么中国发展不出现代科学 ? 其实 , 李约瑟是 后知后觉。明末的利玛窦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 。他提出中国人不懂逻辑规律, 中国多数人对数学等不 感兴趣 , 因为读四书五经可以做官, 研究其他学问不行 。多数人朝科举那条路上升 , 所以现代科学在 中国是不可能发展起来。 3.是否承认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这条道理不用多讲, 没有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变革, 西方的变革就少了一种内在的动力。 因此, 中国需要有一批盗火者、 播种者, 将人类文明的成就在中国传播, 结合中国实际来普及和 实现。 19、 20世纪乃至 21世纪的中国历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推进新文化运动。 晚清的顽固派认为引进西方思想文化 , “以夷变夏 ” 是罪不容诛的离经叛道 。这已是今日不值一 提的历史笑话。但 21世纪了, 一些西装革履的博士、 教授和穿着短打、 长袍、 无领连衣裙的国学派 联手, 口沫横飞指摘外国思想 “入侵 ”, 中国思想文化被 “殖民化 ”, 要另立门户 , 建立 “中国学术 文化的主体性”, 就令人哭笑不得了 。思想、 文化 、 学术没有国界 , 那个 “主体性” 是什么意思? 从学术讲起 , 国籍不是垄断本国研究的股票;如果洋人研究的成果水平更高, 是不是要拒之国门 之外? 有关学科既有的结论和概念一概废弃, 另搞一套吗? 豪情壮志 , 值得敬佩! 可是, 你那一套经 得起推敲吗 ? 学术研究的规范更是各国学者多年积累的经验 , 世界一体, 无法违反的 。 “学术主体 性 ” 云云, 无非是哄骗外行、 构筑封闭堡垒的华丽外衣 。 厘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问题 221 ① ② 曾纪泽:《几何原本序》, 载 《曾纪泽遗集》, 喻岳衡点校, 长沙:岳麓书社, 1983年, 第 134页。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导言卷, 沈阳:辽海出版社, 1999年, 第 11页
222 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4期·学术名家 思想领域中,国籍根本不是思想者的边界,国界无法抵御思想的流通。这里不是权力判断正误 时间和公民爱恶才是铁面无私的判官。自由思考、自由辩论、自由选择是这个王国至高无上的法律。 至于文化,政府的责任不外三条:(1)保障研究和创作的自由,保护自由的生活环境让各个 流派自由竞争,让公民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2)保护所有文化 遗产不被破坏,不管其发源于哪个国家和民族。(3)拨出资金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支持不适于 市场化的高雅艺术,支持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文化确实有主体性,那就是公民个人。任何权力机 关都不必也无权决定公民的文化取向。如果以主体性的名义,禁止外来的文学艺术风格、民间风俗乃 至穿着、饮食及其他物事,出自权力机关,是违法越界;民间行动,则是非法的暴行。这归根到底不 外是一些人求名求利的卑劣手段。 三、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和第一次高潮 新文化运动可以分为4个时期:(1)鸦片战争前后至甲午战争是萌芽时期。(2)甲午战争失败 至辛亥革命,出现了第一次群众性的思想启蒙运动。(3)从中华民国成立开始,是通常说的五四新 文化运动。(4)从1924至1949年是国民党威权统治下顽强挣扎的新文化。(5)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从断裂到复苏。 1833年8月1日,德国传教士郭实猎在广州创办了一份中文杂志,是中国现代杂志或现代报刊 的开端,叫做《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份杂志介绍:英吉利“国基为自主之理自主之理者, 按例任意而行也…自帝君至于庶人,各品必凛遵国之律例”。“欲守此自主之理,大开言路,任言 无碍。①作为国基的自主,现在翻译为自由。它准确介绍了公民自由是现代国家的基础,而自由特 别是言论自由与法治是密不可分的。它还介绍“国之公会”理国之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女平 等,婚姻自由。指出只有在这样的制度下面,国家才会“旺相”。这些观念和制度的介绍引进,正是 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第一个时期,启蒙的主力是西方传教士和他们办的以《万国公报》为代表的报刊及其他出版物。 不过,18401850年代魏源的《海国图志》:冯桂芬1861年撰写的《校邠庐抗议》1870年代王韬 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以及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也在孜孜不倦地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这 些都是中国人正在觉醒的记录。于是,当清政府沉睡不醒或热衷于官办军事工业的时候思想家们的 眼光便高出一筹,忧心忡忡大声疾呼:开国会,改革科举制度,发展私有的市场经济…把制度改革 提上议事日程。他们甚至触及思想文化的核心,宣称“天地生人,男女并重”(《玻园文录外篇·原 人》质疑孔子的伦理观念;指出西方政事粲然可观的重要基础在于“人人有自主之权,即人人有 自爱之意”(《适可斋记言记行·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 甲午战败激起轩然大波。为什么堂堂中华被东瀛“蕞尔小国”打败?批判社会现实的思想,走 在了实践前面。知识阶层的观念变革开始了,新文化运动在潜滋暗长。 首先站出来呐喊的是严复:我们学西方几十年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根本。“身贵自 由,国贵自主”:国家繁荣还是衰败,关键在“自由不自由”②怒吼的不止是严复,一大批本土的 知识分子站出来了,一批新的报刊先后出版,他们取代洋人成为第一次群众性启蒙运动的主力。梁启 超主办的《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是最响亮的号角。 以戊戌为标志的文化高潮,是第一次群众性的启蒙运动。道德革命!史学革命!诗界革命!改造 国民性!文字与语言合一;废除科举:废弃三纲,君民平等,男女平等!坚持“人人所当有之权”! ①黄时鉴整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39一340页。 ②王拭主编:《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2页,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思想领域中 , 国籍根本不是思想者的边界 , 国界无法抵御思想的流通。这里不是权力判断正误, 时间和公民爱恶才是铁面无私的判官 。自由思考、 自由辩论 、 自由选择是这个王国至高无上的法律 。 至于文化, 政府的责任不外三条 :(1)保障研究和创作的自由, 保护自由的生活环境, 让各个 流派自由竞争, 让公民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 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 (2)保护所有文化 遗产不被破坏, 不管其发源于哪个国家和民族 。 (3)拨出资金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支持不适于 市场化的高雅艺术, 支持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文化确实有主体性 , 那就是公民个人。任何权力机 关都不必也无权决定公民的文化取向 。如果以主体性的名义 , 禁止外来的文学艺术风格、 民间风俗乃 至穿着 、 饮食及其他物事 , 出自权力机关 , 是违法越界 ;民间行动, 则是非法的暴行。这归根到底不 外是一些人求名求利的卑劣手段 。 三 、 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和第一次高潮 新文化运动可以分为 4个时期:(1)鸦片战争前后至甲午战争是萌芽时期 。 (2)甲午战争失败 至辛亥革命 , 出现了第一次群众性的思想启蒙运动 。 (3)从中华民国成立开始 , 是通常说的五四新 文化运动。 (4)从 1924至 1949年是国民党威权统治下顽强挣扎的新文化 。 (5)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从断裂到复苏。 1833年 8月 1日 , 德国传教士郭实猎在广州创办了一份中文杂志 , 是中国现代杂志或现代报刊 的开端 , 叫做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这份杂志介绍:英吉利 “国基为自主之理 … …自主之理者, 按例任意而行也 ……自帝君至于庶人 , 各品必凛遵国之律例 ”。 “欲守此自主之理 , 大开言路, 任言 无碍。”① 作为国基的自主, 现在翻译为自由。它准确介绍了公民自由是现代国家的基础 , 而自由特 别是言论自由与法治是密不可分的。它还介绍 “国之公会 ” 理国之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男女平 等 , 婚姻自由。指出只有在这样的制度下面, 国家才会 “旺相 ”。这些观念和制度的介绍引进 , 正是 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第一个时期 , 启蒙的主力是西方传教士和他们办的以 《万国公报 》 为代表的报刊及其他出版物。 不过, 1840— 1850年代魏源的 《海国图志》;冯桂芬 1861年撰写的 《校邠庐抗议 》;1870年代王韬 在香港创办的 《循环日报》 , 以及郑观应的 《盛世危言 》, 也在孜孜不倦地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这 些都是中国人正在觉醒的记录。于是 , 当清政府沉睡不醒或热衷于官办军事工业的时候, 思想家们的 眼光便高出一筹 , 忧心忡忡大声疾呼 :开国会 , 改革科举制度, 发展私有的市场经济……把制度改革 提上议事日程。他们甚至触及思想文化的核心, 宣称 “天地生人, 男女并重 ” (《弢园文录外篇 ·原 人 》);质疑孔子的伦理观念 ;指出西方政事粲然可观的重要基础在于 “人人有自主之权 , 即人人有 自爱之意” (《适可斋记言记行·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 》)。 甲午战败激起轩然大波。为什么堂堂中华被东瀛 “蕞尔小国 ” 打败 ? 批判社会现实的思想, 走 在了实践前面。知识阶层的观念变革开始了, 新文化运动在潜滋暗长 。 首先站出来呐喊的是严复 :我们学西方几十年以失败告终, 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根本。 “身贵自 由 , 国贵自主”;国家繁荣还是衰败 , 关键在 “自由不自由 ”。② 怒吼的不止是严复, 一大批本土的 知识分子站出来了, 一批新的报刊先后出版, 他们取代洋人成为第一次群众性启蒙运动的主力 。梁启 超主办的 《时务报》、 《清议报》 和 《新民丛报 》 是最响亮的号角 。 以戊戌为标志的文化高潮, 是第一次群众性的启蒙运动 。道德革命! 史学革命 ! 诗界革命 ! 改造 国民性 ! 文字与语言合一 ;废除科举 ;废弃三纲, 君民平等 , 男女平等 ! 坚持 “人人所当有之权 ”! 222 社会科学战线· 2010年第 4期·学术名家 ① ② 黄时鉴整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97年, 第 339-340页。 王栻主编:《严复集》, 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 第 17、 2页
厘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问题 223 千言万语,归结为一句话:“其在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世界也,国之独立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各个命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渊源。 启蒙有回音:知识阶层乃至统治阶层的观念在变化,加上义和团惹来八国联军入侵、丧权辱国的 奇耻大辱,多种合力催生了以三大革命为标志的清末十年新政。首先是教育革命,废除科举,建立新 式教育体系,过程平稳,结果完满。第二是法律和司法制度的革命。勇敢地废弃沿用几千年的中华法 系,引进大陆法系。这个时期制定的刑法、诉讼法和民法草案一直是民国时期法律制度的蓝本。而制 定这些新法律的指导思想是摆脱家族制度的束缚,让中国人成为独立自主的国民。代表清政府向资政 院说明制定《新刑律》理由的杨度在报告中说:“唯以其皆在家族制度之下,并非对于国而负责任, 故无往而不劣败。”“欲使有独立之生计能力,则必自与之以营业、居住、言论各种自由,及迫之以 纳税、当兵之义务始。@第三个是政治制度革命。预备立宪各省成立了咨议局,全国成立资政院。 各省的咨议局组成联合会,要求全国立即实行宪政。 民间社会在发展:各地教师组织的教育会、商人的商会都是独立自主的,对国内外问题积极发表 意见,并有自己的报纸:甚至有些地方的秩序也是靠商会的武装一商团维护的。辛亥革命流血不 多,民间社会居功甚伟,各地咨议局和商团发挥了很大作用。清政府进行了大量宪政教育,搜集世界 各国的宪政资料,印发了很多有关书籍,在各地成立教育机构,使百姓知道什么是宪政和公民权利。 在在显示启蒙与制度变革的互动。但是,由于执政者不能当机立断,拒绝民间立即实行宪政的要 求,不能妥善处理突发事件,革命爆发了,政治制度改革功亏一篑。 四、五四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什么 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即后来被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1.吹响号角1912年,蔡元培、唐绍仪、宋教仁、汪精卫等26人奉孙中山命令从上海坐船到北 京去迎接袁世凯南下就任临时大总统。就在船上,他们讨论民国成立了,老百姓的素质跟不上怎么 办。他们组织社会改良会,发表了宣言,号召“尚公德尊人权,贵贱平等……以人道主义去君权 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③。提倡“有财产独立权”,个人自立,“实行男女平等”,“提倡 自主结婚”“承认离婚之自由”,“提倡改良戏剧及诸演唱业④,等等。 2.制度玫革开始了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下令废除读经;确立新的教育方针,“忠君与共和政体 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⑤,应剔除这等陈腐内容: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新的道德规范。新 文化的要求被纳入学校教育。包括袁世凯在内的历届北洋政府,总的说来都没有废除这些改革成果。 3.自由辩论在进行民国成立,言论和出版自由达到新的高度,思想文化空前活跃法治、宪 政、男女平等、妇女参政的争论纷至沓来。这些活动推动了新阶段的思想文化变革。 1915年陈独秀创办《情年杂志》很快成了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情年杂志》创刊词 《儆告青年》提出6条宗旨,概括起来是“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从1919年开 始,改为民主与科学,但基本内容未变。 新文化运动是自由的思想文化活动,在认同大方向的前提下,各说各话,有的观点甚至颇为偏 激。鲁迅认为中医是不可靠的,钱玄同主张中国的文字应该废除,等等。但在言论自由的环境下,没 有暴力介入,读者是上帝,各人自由选择,多数人在自由讨论中日益理性化,偏激观点只是多元中不 ①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载《饮水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六以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0页。 ② 刘晴波主编:《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28532页。 ③蔡元培:《社会改良会宣言》载《蔡元培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0页. ④蔡元培:《社会改良会章程》载《蔡元培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教有出版社1997年,第22页。 ⑤蔡元培:《对于新教有之意见》载《蔡元培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教有出版社.1997年,第16页。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千言万语, 归结为一句话 :“其在本国也 , 人之独立;其在世界也 , 国之独立”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各个命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渊源 。 启蒙有回音 :知识阶层乃至统治阶层的观念在变化 , 加上义和团惹来八国联军入侵、 丧权辱国的 奇耻大辱, 多种合力催生了以三大革命为标志的清末十年新政。首先是教育革命, 废除科举, 建立新 式教育体系 , 过程平稳, 结果完满。第二是法律和司法制度的革命。勇敢地废弃沿用几千年的中华法 系 , 引进大陆法系。这个时期制定的刑法 、 诉讼法和民法草案一直是民国时期法律制度的蓝本 。而制 定这些新法律的指导思想是摆脱家族制度的束缚, 让中国人成为独立自主的国民。代表清政府向资政 院说明制定 《新刑律 》 理由的杨度在报告中说 :“唯以其皆在家族制度之下 , 并非对于国而负责任, 故无往而不劣败 。” “欲使有独立之生计能力 , 则必自与之以营业 、 居住 、 言论各种自由 , 及迫之以 纳税、 当兵之义务始 。”② 第三个是政治制度革命。预备立宪, 各省成立了咨议局 , 全国成立资政院。 各省的咨议局组成联合会 , 要求全国立即实行宪政 。 民间社会在发展 :各地教师组织的教育会 、 商人的商会都是独立自主的, 对国内外问题积极发表 意见, 并有自己的报纸;甚至有些地方的秩序也是靠商会的武装———商团维护的。辛亥革命流血不 多 , 民间社会居功甚伟, 各地咨议局和商团发挥了很大作用 。清政府进行了大量宪政教育 , 搜集世界 各国的宪政资料 , 印发了很多有关书籍, 在各地成立教育机构, 使百姓知道什么是宪政和公民权利 。 在在显示启蒙与制度变革的互动 。但是, 由于执政者不能当机立断, 拒绝民间立即实行宪政的要 求 , 不能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革命爆发了 , 政治制度改革功亏一篑。 四 、 五四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什么 中华民国成立, 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 即后来被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 1.吹响号角 1912年, 蔡元培、 唐绍仪、 宋教仁 、 汪精卫等 26人奉孙中山命令从上海坐船到北 京去迎接袁世凯南下就任临时大总统。就在船上, 他们讨论民国成立了, 老百姓的素质跟不上怎么 办 。他们组织社会改良会 , 发表了宣言 , 号召 “尚公德, 尊人权, 贵贱平等 … …以人道主义去君权 之专制 , 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③。提倡 “有财产独立权” , 个人自立 , “实行男女平等 ”, “提倡 自主结婚”, “承认离婚之自由” , “提倡改良戏剧及诸演唱业 ” ④, 等等。 2.制度改革开始了 蔡元培任教育总长 , 下令废除读经;确立新的教育方针, “忠君与共和政体 不合, 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⑤, 应剔除这等陈腐内容 ;提倡自由 、 平等 、 博爱为新的道德规范。新 文化的要求被纳入学校教育。包括袁世凯在内的历届北洋政府, 总的说来都没有废除这些改革成果 。 3.自由辩论在进行 民国成立, 言论和出版自由达到新的高度 , 思想文化空前活跃, 法治、 宪 政 、 男女平等、 妇女参政的争论纷至沓来 。这些活动推动了新阶段的思想文化变革 。 1915年陈独秀创办 《青年杂志 》, 很快成了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青年杂志 》 创刊词 《敬告青年》 提出 6条宗旨 , 概括起来是 “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从 1919年开 始 , 改为民主与科学 , 但基本内容未变。 新文化运动是自由的思想文化活动, 在认同大方向的前提下, 各说各话, 有的观点甚至颇为偏 激 。鲁迅认为中医是不可靠的, 钱玄同主张中国的文字应该废除 , 等等。但在言论自由的环境下, 没 有暴力介入 , 读者是上帝 , 各人自由选择 , 多数人在自由讨论中日益理性化, 偏激观点只是多元中不 厘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问题 223 ① ② ③ ④ ⑤ 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载 《饮水室合集》 第 1册 《文集之六》, 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 第 20页。 刘晴波主编:《杨度集》,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 第 528、 532页。 蔡元培:《社会改良会宣言》, 载 《蔡元培全集》 第 2卷,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 第 20页。 蔡元培:《社会改良会章程》, 载 《蔡元培全集》 第 2卷,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 第 22页。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载 《蔡元培全集》 第 2卷,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 第 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