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 温铁军 与农村改革有关的学界人士大多知道,我们十多年来在各地试验 区身体力行的,就是按照新古典的基本理论追求市场化,按照新制度学 派的理论推进产权清晰化。这些年为了能够公正地对待任何理论,我 对学界各派人士一向“以师礼事之”、一概尊为老师”,对各种观点一视 同仁,采取“拿来主义”。在理论界讨论问题的很多场合,我都强调自己 只是个“试验员”,而绝非理论工作者,现在也认为自己提出的只是对农 村基层客观情况的感性认识。 长期在基层的摸爬滚打之中,我有过很多被书本上的理论迷惑、又 被大量的实际调研所解惑的经验,于是才逐渐不惑。我认为,中国近一 个世纪以来受西学影响逐渐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一直就有一个源于 西方的科学及其背后的科学哲学如何与中国的实际和中国的传统理论 相结合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中先后居于绝对地位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自由主义经济学,客观上也同样有外来理论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无论是毛泽东、邓小平,还是国内外认真的 学者,都认为这个问题至今并未解决好。因为中国至今还是一个农村 人口占绝对比例的农民国家:中国一百年来的三次国内战争被称为三 次以农民革命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解放后的新民主主义从满足 农民要求的土改起:社会主义改造从组织农民的合作化起:近二十年 的改革又从农民自发改革的大包干开始……弄得无论什么外来思想、 内生理论,都不得不在能否解释农村、农民和农业这“三农问题”上受 检验。 有鉴于此,对于本世纪初以来的中国问题研究,我能够提出的基本 假设,其实是一个简单到尽人皆知的判断:中国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 人口膨胀而资源短缺的农民国家追求工业化的发展问题”。 从这个假设出发进行的研究可以抽象为“两个基本矛盾和两个历 3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
3 与农村改革有关的学界人士大多知道 , 我们十多年来在各地试验 区身体力行的 ,就是按照新古典的基本理论追求市场化 ,按照新制度学 派的理论推进产权清晰化 。这些年为了能够公正地对待任何理论 , 我 对学界各派人士一向“以师礼事之” 、一概尊为“老师” ,对各种观点一视 同仁 ,采取“拿来主义” 。在理论界讨论问题的很多场合 ,我都强调自己 只是个“试验员” ,而绝非理论工作者 ,现在也认为自己提出的只是对农 村基层客观情况的感性认识 。 长期在基层的摸爬滚打之中 ,我有过很多被书本上的理论迷惑 、又 被大量的实际调研所解惑的经验 ,于是才逐渐不惑 。我认为 ,中国近一 个世纪以来受西学影响逐渐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 , 一直就有一个源于 西方的科学及其背后的科学哲学如何与中国的实际和中国的传统理论 相结合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中先后居于绝对地位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自由主义经济学 , 客观上也同样有外来理论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无论是毛泽东 、邓小平 ,还是国内外认真的 学者 , 都认为这个问题至今并未解决好 。因为中国至今还是一个农村 人口占绝对比例的农民国家 ;中国一百年来的三次国内战争被称为三 次以农民革命为主体的 “土地革命战争” ;解放后的新民主主义从满足 农民要求的土改起 ;社会主义改造从组织农民的合作化起 ;近二十年 的改革又从农民自发改革的大包干开始 ……弄得无论什么外来思想 、 内生理论 , 都不得不在能否解释农村 、农民和农业这“三农问题” 上受 检验 。 有鉴于此 ,对于本世纪初以来的中国问题研究 ,我能够提出的基本 假设 ,其实是一个简单到尽人皆知的判断 :中国的问题 ,基本上是“一个 人口膨胀而资源短缺的农民国家追求工业化的发展问题” 。 从这个假设出发进行的研究可以抽象为 “两个基本矛盾和两个历 温 铁 军 “ 三 农 问 题 ” :世 纪 末 的 反 思
史阶段”:这一百年的经济发展可以概括为“一个农民国家的四次工业 化”。通过研究得出的结果更是十分简单:“任何制度安排,都不过是宏 观环境制约下要素结构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前提。” 孙中山早在发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初,就以历代农民造反提出的 要求一“平均地权”为其“民生主义”的两个重要内容之一,这立即引 起了与保皇派关于农村土地占有关系问题的论战。尽管孙中山及其同 志在理论上没有退让,但是不久之后他却在自身革命实践中得到教训 一农民几乎不为革命所动。他认识到:中国农村社会的不平等其实只 有“大贫与小贫之分”。于是,发动不起农民革命的孙中山转向联络“会 党”起义,那场革命最终沦为列强操纵下军阀崛起的割据战争。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二十年代做农村调查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 察报告》,充分肯定了被大多数人所诟病的“痞子运动”。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形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理论依据。后来在秋收起义、建立 井冈山根据地的历程中,也一度尝试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来平均地权: 其后不久他就因为山区小农剩余太少、不足养军,而把土地革命改变为 “斗土豪、筹粮饷”,并因此而受到左倾路线把持的中央的严厉处分,险 些为此牺牲生命。此后井冈山和其他根据地也因此虽然“扩红”三十万 而“苏维埃”革命终于未果。再后来红军历经艰苦长征,几次选择目的地 才发现陕北。而仅以三万军力在陕北贫瘠的乡村立足,以“延安山沟里 也能出马克思主义”战胜了王明从莫斯科照搬的苏式教条主义并终成 正果,究其原因(排除抗日战争这个外因),把“分田地”改革为“减租 减息”,把“打土豪”改革为承认“李鼎铭先生是个开明士绅”,亦即保 持农村基层传统的社区精英自治,应是其中的关键。《毛泽东选集》中 的“两论”和《改造我们的学习》,就是中国共产党同苏式教条主义斗争 的产物。 几乎就在中国以农民为主体的共产党从教训中逐步纠正从西方的 共产国际批发来的左倾错误的同一时期,中国知识界三十年代也曾经 有过一次较深刻的反思。一批注意研究国情的学者提出“亚细亚生产 方式”或称“亚细亚形态”的问题引起讨论。其意在于引证马克思晚年自 省对亚洲古代社会认识不足、因而不能以自己源于摩尔根和达尔文的 94-2015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4 史阶段” ;这一百年的经济发展可以概括为 “一个农民国家的四次工业 化” 。通过研究得出的结果更是十分简单 :“任何制度安排 ,都不过是宏 观环境制约下要素结构变化的结果 ,而不是它的前提 。” 孙中山早在发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初 , 就以历代农民造反提出的 要求 ———“平均地权” 为其“民生主义” 的两个重要内容之一 , 这立即引 起了与保皇派关于农村土地占有关系问题的论战 。尽管孙中山及其同 志在理论上没有退让 , 但是不久之后他却在自身革命实践中得到教训 ———农民几乎不为革命所动 。他认识到 :中国农村社会的不平等其实只 有“大贫与小贫之分” 。于是 ,发动不起农民革命的孙中山转向联络“会 党”起义 ,那场革命最终沦为列强操纵下军阀崛起的割据战争 。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二十年代做农村调查写出 《湖南农民运动考 察报告》 ,充分肯定了被大多数人所诟病的“痞子运动” 。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形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理论依据 。后来在秋收起义 、建立 井冈山根据地的历程中 ,也一度尝试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来平均地权 ; 其后不久他就因为山区小农剩余太少 、不足养军 ,而把土地革命改变为 “斗土豪 、筹粮饷” , 并因此而受到左倾路线把持的中央的严厉处分 , 险 些为此牺牲生命 。此后井冈山和其他根据地也因此虽然“扩红”三十万 而“苏维埃”革命终于未果 。再后来红军历经艰苦长征 ,几次选择目的地 才发现陕北 。而仅以三万军力在陕北贫瘠的乡村立足 ,以“延安山沟里 也能出马克思主义” 战胜了王明从莫斯科照搬的苏式教条主义并终成 正果 , 究其原因(排除抗日战争这个外因), 把 “分田地” 改革为“减租 减息” , 把“打土豪” 改革为承认 “李鼎铭先生是个开明士绅” , 亦即保 持农村基层传统的社区精英自治 ,应是其中的关键 。《毛泽东选集》中 的“两论”和《改造我们的学习》 ,就是中国共产党同苏式教条主义斗争 的产物 。 几乎就在中国以农民为主体的共产党从教训中逐步纠正从西方的 共产国际批发来的左倾错误的同一时期 , 中国知识界三十年代也曾经 有过一次较深刻的反思 。一批注意研究国情的学者提出 “亚细亚生产 方式”或称“亚细亚形态”的问题引起讨论 。其意在于引证马克思晚年自 省对亚洲古代社会认识不足 、 因而不能以自己源于摩尔根和达尔文的
有关论点,来分析中国不同于西方五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殊性。这本 来对于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是一线希望的曙光。 因为,东方古国以原始灌溉农业为生存基础,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 求以“群体(家庭)”为社会基因,其社会发展过程因此的确有别于以原 始狩猎、采集和畜牧为生存基础,以“个体”为社会基因的西方。我之所 以持此观念,还因为我曾经带着这个问题,在汇集了人类文化遗产瑰宝 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和巴黎的卢浮宫,认真地 做过观察对比。人类从原始氏族共有制社会向古代国家的社会进化历 程,东西方差别十分明显。人类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的不同,就形成 了不同结构的社会:西方在采集、狩猎这种“索取性”的生产方式制约下 个体的强壮和能力是索取多少的前提,因此必然突出个体,也就形成以 个体为基因的社会。东方尤其是至今还没有被西方完全殖民化过的中 国,则是在原始部落沿河引水、开发灌溉等农业所要求的共同劳动中, 形成了以群体为基因的社会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以及“积贮防 灾”的积累方式。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治形态“夏朝”,产生于“夏禹”带领 农业氏族公社对黄河水害的成功治理,而非阶级压迫和战争掠夺,当然 也就不会有类似西方的奴隶制国家。 应该注意的是三十年代那次讨论的结果:随着这批强调中国国情 的学者被打成“托派”,学术界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如何与中国国情相结 合的深入讨论也因之中辍:而曾经在理论界起过重大作用的《奴隶制时 代》,由于明确了中国也与西方完全一样,存在包括奴隶制社会在内的 五段论进化模式而备受赞赏。同理,有些经济学家后来的执牛耳,当与 他们在农村调查中认定“不足10%的地主富农占有80%的土地”这样 的重大判断,从而为大规模土改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关。 为了搞清楚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内在影响,我专门对一百多年来的 农村实地调查结果不分政治观点按时间排序进行研究,初步证明了土 地“两权分离”和“两田制”是长期的内生制度:一方面,在人口增加使人 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国情矛盾制约之下,土地占有权没有向少数人集中 的条件,因而是逐渐分散的:另一方面,土地使用权却在高地租压力下 又只能向最有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自耕农集中,·因此实际上形成了土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
5 有关论点 , 来分析中国不同于西方五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这本 来对于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是一线希望的曙光 。 因为 ,东方古国以原始灌溉农业为生存基础 ,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 求以“群体(家庭)” 为社会基因 , 其社会发展过程因此的确有别于以原 始狩猎 、采集和畜牧为生存基础 ,以“个体”为社会基因的西方 。我之所 以持此观念 ,还因为我曾经带着这个问题 ,在汇集了人类文化遗产瑰宝 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和巴黎的卢浮宫 ,认真地 做过观察对比 。人类从原始氏族共有制社会向古代国家的社会进化历 程 ,东西方差别十分明显 。人类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的不同 ,就形成 了不同结构的社会 :西方在采集 、狩猎这种“索取性”的生产方式制约下 个体的强壮和能力是索取多少的前提 ,因此必然突出个体 ,也就形成以 个体为基因的社会 。东方尤其是至今还没有被西方完全殖民化过的中 国 , 则是在原始部落沿河引水 、开发灌溉等农业所要求的共同劳动中 , 形成了以群体为基因的社会和 “自给自足” 的生产方式 , 以及 “积贮防 灾”的积累方式 。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治形态“夏朝” ,产生于“夏禹”带领 农业氏族公社对黄河水害的成功治理 ,而非阶级压迫和战争掠夺 ,当然 也就不会有类似西方的奴隶制国家 。 应该注意的是三十年代那次讨论的结果 :随着这批强调中国国情 的学者被打成 “托派” , 学术界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如何与中国国情相结 合的深入讨论也因之中辍 ;而曾经在理论界起过重大作用的《奴隶制时 代》 , 由于明确了中国也与西方完全一样 , 存在包括奴隶制社会在内的 五段论进化模式而备受赞赏 。同理 ,有些经济学家后来的执牛耳 ,当与 他们在农村调查中认定 “不足 10%的地主富农占有 80 %的土地” 这样 的重大判断 ,从而为大规模土改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关 。 为了搞清楚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内在影响 , 我专门对一百多年来的 农村实地调查结果不分政治观点按时间排序进行研究 , 初步证明了土 地“两权分离”和“两田制”是长期的内生制度 :一方面 ,在人口增加使人 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国情矛盾制约之下 , 土地占有权没有向少数人集中 的条件 , 因而是逐渐分散的 ;另一方面 , 土地使用权却在高地租压力下 又只能向最有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自耕农集中 , 因此实际上形成了土
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大体上呈正态分布(参见《土地制度的百年反思》, 《战略与管理》,一九九八年第三期),这是旧中国得以长期维持稳态结 构的内在原因。 既然如此,怎么解释旧中国的民不聊生和阶级斗争呢? 进一步的结构分析发现,实际上导致中国近现代史上小农经济破 产的最主要矛盾,是高利贷和工商业兼业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因为工 商业资本通过“贱买贵卖”对农民的剥削率,成倍地高于地租率;而高利 贷资本的剥削率则更成倍地高于工商业资本。但是其中所反映的本质, 仍然是我们这个农民国家的发展问题。亦即城市化和工业化如何从高 度分散而且剩余量太小的小农经济提取积累的问题。于是,一个国家 基本制度的有效性就有了评价标准:在工业化从农业提取原始积累这 个不可能跨越的历史阶段中,能有效地降低与高度分散而且剩余极少 的亿万小农的交易费用,并且完成了资本积累的制度,就是有效的。 从农村发展本身的要求来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主要有两个基本 命题: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下的土地制度变迁: 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制约下的农业剩余分配制度。 以农民(包括地主、富农)按人口平均占有地权为基本内容的土改, 是第三次土地革命战争(即解放战争)的结果,事实上这也是一次把过 去农村中“公田”也平均分配了的彻底的“私田化”。 此后,互助组维持农民地权不变:以村为基础建立的初级农业合作 社,也允许农民享有入社土地的股权。而从打破自然村(氏族村社)界限 兴办高级社开始,农民则基本丧失了地权。这又是一次彻底的“公田 化”。但是从一九五七年后仅仅过了五年,在那次导致全国性饥荒的灾 难的压力下,农业政策又调整成“队为基础”,亦即自然村为基础:同时 还允许“三自一包”,亦即通过自留地、拾边地等形式还给农民部分地 权。最后,终于还是以“大包干”的形式,在保证“公田化”时期政府和村 社收益的前提下,把土地的大部分产权还给了农民。 现在许多地方进行的产权“两级构造”的社区股份合作制,中心内 容仍然是以农民土地承包权作股的方式,在体现社区拥有部分“公田” 的土地权益的同时保护农民基本权益。而一些地方发生的政府与农民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r
6 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大体上呈正态分布(参见《土地制度的百年反思》 , 《战略与管理》 , 一九九八年第三期), 这是旧中国得以长期维持稳态结 构的内在原因 。 既然如此 ,怎么解释旧中国的民不聊生和阶级斗争呢 ? 进一步的结构分析发现 , 实际上导致中国近现代史上小农经济破 产的最主要矛盾 , 是高利贷和工商业兼业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因为工 商业资本通过“贱买贵卖” 对农民的剥削率 , 成倍地高于地租率 ;而高利 贷资本的剥削率则更成倍地高于工商业资本。但是其中所反映的本质 , 仍然是我们这个农民国家的发展问题 。亦即城市化和工业化如何从高 度分散而且剩余量太小的小农经济提取积累的问题 。于是 , 一个国家 基本制度的有效性就有了评价标准 :在工业化从农业提取原始积累这 个不可能跨越的历史阶段中 , 能有效地降低与高度分散而且剩余极少 的亿万小农的交易费用 ,并且完成了资本积累的制度 ,就是有效的 。 从农村发展本身的要求来看 ,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主要有两个基本 命题 :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下的土地制度变迁 ; 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制约下的农业剩余分配制度 。 以农民(包括地主 、富农)按人口平均占有地权为基本内容的土改 , 是第三次土地革命战争(即解放战争)的结果 , 事实上这也是一次把过 去农村中“公田”也平均分配了的彻底的“私田化” 。 此后 ,互助组维持农民地权不变 ;以村为基础建立的初级农业合作 社 ,也允许农民享有入社土地的股权 。而从打破自然村(氏族村社)界限 兴办高级社开始 , 农民则基本丧失了地权 。这又是一次彻底的 “公田 化” 。但是从一九五七年后仅仅过了五年 ,在那次导致全国性饥荒的灾 难的压力下 , 农业政策又调整成“队为基础” , 亦即自然村为基础 ;同时 还允许 “三自一包” , 亦即通过自留地 、拾边地等形式还给农民部分地 权 。最后 ,终于还是以“大包干”的形式 ,在保证“公田化”时期政府和村 社收益的前提下 ,把土地的大部分产权还给了农民 。 现在许多地方进行的产权“两级构造” 的社区股份合作制 , 中心内 容仍然是以农民土地承包权作股的方式 , 在体现社区拥有部分 “公田” 的土地权益的同时保护农民基本权益 。而一些地方发生的政府与农民
的重大矛盾冲突,也大多发端于或包含有滥占或低价强占土地的问题。 结合上下五千年中国农业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小农村社经济传 统与中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基本国情矛盾相辅相成。正是由于 这个“农业中国”的国情矛盾制约,历史上大的事变往往是人祸甚于天 灾。往往是豪强大族占田导致“不患寡而患不均”:或者政府大兴土木、 连年战争,导致徭役赋税过重引发流民四起、社会动乱.这时若遇天灾、 外患,必致“改革中兴”或改朝换代。而其后的第一国策,往往都是“均田 免赋”。 所谓“汉唐盛世”无不与当朝“开疆拓土”扩大了农业的生产力外延 有关。其他朝代如晋、隋多战乱姑且作为例外,宋、明两朝的风雨飘摇, 总之是与疆域狭窄、农业资源与人口比例失调有关。最为极端的例子 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尽管是外族入侵,而且施行贵族享有“初夜权”、百 姓“十户连坐”等暴政,仍能维持元帝国八十七年统治,当与其疆域空前 广大、人地矛盾大为缓解有关。元如此,清亦然。满清入关后维持了少 数民族约二百八十年统治,不仅在于其迅速地改“跑马占荒”为全盘承 袭中原道统,更为重要的是清初在疆域广大的资源条件下,一方面“移 民实边”,另一方面宣布“新增人丁永不加赋”:正是在全国范围内大幅 度地调整了人地关系,从而出现了“康乾盛世”。 晚清以降,先是列强入侵,割地赔款:之后又是军阀混战。随着人口 增加,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率已经成倍下降,贫富分化相对加剧。尽管 清初开疆拓土增大的农业资源已无作用,但氏族村社内部“两田制”、 “两权分离”和“分家析产”,这种稳定并且能够不断繁殖小农的内部化 制度下的农村社会,似乎仍可维持。十九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等农民 起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侵略中国和两次国内战争造成数千万 人口减少(为总人口的20%一30%),这些调整性变量都或多或少影响 着人地关系。但由于无条件再进行全国性人地关系调整,于是出现了 明显的区域差别。其直接表现是尽管南方佃农多,北方自耕农多,但农 民生活水平却是南方好于北方。这也许是后来农民革命在北方形成决 定性力量的解释。 再后来土地革命战争胜利,毛泽东的土改给农民分了地:邓小平的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
7 的重大矛盾冲突 ,也大多发端于或包含有滥占或低价强占土地的问题。 结合上下五千年中国农业文明史 , 我们不难发现小农村社经济传 统与中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基本国情矛盾相辅相成 。正是由于 这个“农业中国” 的国情矛盾制约 , 历史上大的事变往往是人祸甚于天 灾 。往往是豪强大族占田导致“不患寡而患不均” ;或者政府大兴土木 、 连年战争 ,导致徭役赋税过重引发流民四起 、社会动乱 。这时若遇天灾 、 外患 ,必致“改革中兴”或改朝换代 。而其后的第一国策 ,往往都是“均田 免赋” 。 所谓“汉唐盛世”无不与当朝“开疆拓土”扩大了农业的生产力外延 有关 。其他朝代如晋 、隋多战乱姑且作为例外 ,宋 、明两朝的风雨飘摇 , 总之是与疆域狭窄 、 农业资源与人口比例失调有关 。最为极端的例子 是蒙古族入主中原 , 尽管是外族入侵 , 而且施行贵族享有“初夜权” 、百 姓“十户连坐”等暴政 ,仍能维持元帝国八十七年统治 ,当与其疆域空前 广大 、人地矛盾大为缓解有关 。元如此 ,清亦然 。满清入关后维持了少 数民族约二百八十年统治 , 不仅在于其迅速地改“跑马占荒” 为全盘承 袭中原道统 , 更为重要的是清初在疆域广大的资源条件下 , 一方面 “移 民实边” , 另一方面宣布“新增人丁永不加赋” ;正是在全国范围内大幅 度地调整了人地关系 ,从而出现了“康乾盛世” 。 晚清以降 ,先是列强入侵 ,割地赔款 ;之后又是军阀混战 。随着人口 增加 ,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率已经成倍下降 ,贫富分化相对加剧 。尽管 清初开疆拓土增大的农业资源已无作用 , 但氏族村社内部 “两田制” 、 “两权分离” 和“分家析产” , 这种稳定并且能够不断繁殖小农的内部化 制度下的农村社会 , 似乎仍可维持 。十九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等农民 起义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侵略中国和两次国内战争造成数千万 人口减少 (为总人口的 20%—30 %), 这些调整性变量都或多或少影响 着人地关系 。但由于无条件再进行全国性人地关系调整 , 于是出现了 明显的区域差别 。其直接表现是尽管南方佃农多 ,北方自耕农多 ,但农 民生活水平却是南方好于北方 。这也许是后来农民革命在北方形成决 定性力量的解释 。 再后来土地革命战争胜利 ,毛泽东的土改给农民分了地 ;邓小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