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理论丛书 巴尔扎克论文艺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外国文艺理论丛书》选收十月革命以前各时 代各学派具有代表性和较高学术价值的外国文艺理 论著作或批评论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 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以及有关 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主持选题计划的制定和书稿 的编审事宜,并由上述两家出版社担任具体编辑出 版工作
前:言 t “我无意充当批评家。”①巴尔扎克曾如是说。但,不容置 疑的是,他是一位具有执著美学追求和深刻文学见解的作家。 散见于他的前言、序骏、评论和书信中的真知灼见,与其老姿多 彩的文学作品相得益彰,构成了内涵丰富的艺术宝库,很值得人 :. 们深入开掘。 “必须成为一个体系” 脚 庆:掉 “艺术世界”— 我们常常用这样的词组来形容一个作家所 创造的艺术图景。但是,认真推敲起来,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作 家的笔下真正建构起了“世界”呢。,巴尔扎克当属此少整饺者 之列。 1、先 巴尔扎克是位雄心勃勒的作家。他相信法国文学的力具: “法兰西的一大荣光便是如过去它用剑震撼欧洲一样,用笔杆震 撼欧洲。”②他更相信自己的力量:“我要以笔完成他(指拿破 仑)用剑未能完成的伟业。”他的作品将成为“我们美好语言中的 纪念碑”③。当人们看到一砖一瓦建起的宏伟建筑《人间喜剧》 ① 巴尔扎克:《关于文学、戏剧和艺术的信》(一)。 ② 巴尔扎克:《(夏娃的女儿〉、(玛西米拉·多尼〉初版序言》。 ③ 巴尔扎克:《给韩斯卡夫人的信》(1834年10月24日)
后,就再也无法认为这只是信口雌黄的狂妄了。 “只做一个人是不够的,必须成为一个体系。”①纵观世界 文学史,作为文学家而立志成为“体系”者,恐怕是微乎其微的。 巴尔扎克这句名言,不仅体现了他本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的 “喜剧”世界的整体特征,而且更代表着他对作家使命、对文学创 作的深刻理解。正是基于这一追求,他把小说提高到了历史和 哲学的高度,把小说家提高到了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地位。 一八三一年,初登文坛的巴尔扎克在《驴皮记》中借人物拉 法埃尔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感觉到我心中有某种思想要 表达,有某种体系要建立,有某种学说要阐释。”同年,他的挚友 夏斯勒在《(哲理小说故事集〉导言》里阐发了他的观点:“故事家 得是全才。他应该是历史学家;他应该是戏剧家;他应该有深刻 的辩证法使他的人物活起来;他还应该有画家的调色板和观察 家的放大镜。”“巴尔扎克先生是一位故事家…他又是一位思 想家和哲学家…”对刚过而立之年、且在文坛立足未稳的作家 而言,这难免有自诩之嫌;但倘若我们将此看作是作家的追求和 理想,便能引导我们深入认识他的“体系”说,认识其博大的胸怀 和恢宏的立意。“在写书之前,作家应该分析过各种性格,接触 过各种风尚,踏遍了全球,体验过各种激情。或者,各种激情,各 个国度,各种风尚,各种性格,自然的偶然现象,精神的偶然现 象,这一切都来到他的思考中。”②“社会的各个阶段,从高层到 下层,法律、宗教、历史和当代,我都一一作了观察和分析。”③ 总之,作为一个作家,应当以全部热情拥抱一切,占有一切,认识 ①达文:《(十九世纪风俗研究〉导言》。 ②巴尔扎克:《(驴皮记)初版序言》。 ③巴尔扎克:《给韩斯卡夫人的信》(1833年3月末)。 2
一切,研究一切。 人们注意到,巴尔扎克总是把创作小说看作是书写历史,把 小说家看作是历史学家。“说本文作者是历史学家,这就说全 了。”①“德巴尔扎克是一位必将传于后世的历史学家。”②或 者,退一步讲,“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家,我只应该充当它的秘 书。”③历史学家也好、历史学家的秘书也好,其本意都在于说 明,真正的文学家,应当高瞻远瞩,鸟瞰全局,自觉地把反映“社 会全貌”、记录“时代变迁”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我要在头脑 里装进整个社会。”④正因为此,勃兰兑斯从横向对其创作作了 如下描述:“巴尔扎克自己的国度,像一个真正的国度一样,有它 的各部大臣,它的法官,它的将军,它的金融家、制造家、商人和 农民…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当时的法国就熙熙攘攘地住满了 这些人物。而且这是法国的全部风貌。因为巴尔扎克按照顺序 描写了法国每一部分的城镇和地区。”⑤而恩格斯则从纵向揭 示了他的历史价值:“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 ‘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史,他用编年 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一八一六至一八四八 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他汇集了 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⑥达文则在《哲理研究》导言中不无夸 张地代巴尔扎克宜称:“一幅人类的全景图将要诞生。”“作者以 极其宏伟的规模造了一面类似Speculum munai(世界的镜子)的 ①巴尔扎克:《(夏娃的女儿〉、〈玛西米拉·多尼〉初版序言》。 ②达文:《(哲理研究〉导言》。 ③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 ④巴尔扎克:《给韩斯卡夫人的信》(1844年2月6日)。 ⑤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第五分册,第217页。 ⑥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62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