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40年代现代小说的普及与深化
第十七章 40年代现代小说的普及与深化
■40现代小说逐渐走向成熟 日 标志:中长篇小说的繁荣 必小说创作特点: 口国统区的讽刺和追忆小说 ■沦陷区的洋场通俗先锋混合型小说 ■解放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型小说 ☐各具特色、不断渗透,相互影响
n 40现代小说逐渐走向成熟 n 标志:中长篇小说的繁荣 v小说创作特点: n 国统区的讽刺和追忆小说 n 沦陷区的洋场通俗先锋混合型小说 n 解放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型小说 n 各具特色、不断渗透,相互影响
第一节暴露与讽刺 初期抗战小说 ※ 前线主义”小说: > 及时反映抗日战场和前方民心 集报告文学的典型化与小说的报告文 学化于一身 单纯地歌颂抗战热情
第一节 暴露与讽刺 初期抗战小说 ※ “前线主义”小说: Ø 及时反映抗日战场和前方民心 Ø 集报告文学的典型化与小说的报告文 学化于一身 Ø 单纯地歌颂抗战热情
必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 位 新的潮流:农民在抗战烽火中锻炼成为“新人” ■抗战小说逐渐深化的一个侧面 抗战文艺大众化的一个范例 ※“战地小说”:丘东平(1910-1941) 《七月》作家之一 《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一个连 长的战斗经历》《茅山下》 富有战地实感,具有一种特殊的壮美和悲刷性
※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 n 新的潮流:农民在抗战烽火中锻炼成为“新人” n 抗战小说逐渐深化的一个侧面 n 抗战文艺大众化的一个范例 ※“战地小说” :丘东平(1910-1941) n 《七月》作家之一 n 《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一个连 长的战斗经历 》《茅山下》 n 富有战地实感,具有一种特殊的壮美和悲剧性
张天翼与沙汀 张天翼《华威先生》(1938) ■引起关于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的讨论 提供了一个“包而不办”的抗战文化官僚的典 型形象 最早透过光明看到了潜伏的危机,揭发出内部 存在的争夺领导权的严酷性 华威这个人物形象也因其包含着的历史预见性 而熠熠发光 公与《谭九先生的工作》和《“新生”》一并收 入《速写三篇》
张天翼与沙汀 张天翼《华威先生》(1938) n 引起关于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的讨论 n 提供了一个“包而不办”的抗战文化官僚的典 型形象 n 最早透过光明看到了潜伏的危机,揭发出内部 存在的争夺领导权的严酷性 n 华威这个人物形象也因其包含着的历史预见性 而熠熠发光 v与《谭九先生的工作》和《“新生”》一并收 入《速写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