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是在复杂的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读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全面、正确地把握文本信息。 (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 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 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 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 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 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 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 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一一怎样使钢材不生锈? 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 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 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 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岀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 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 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 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 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 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 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 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 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 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 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 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 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节选自《谢希德的诚与真》) 2.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 注重积累,追求髙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 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 镛获20l1年度国家最髙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 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
指的是在复杂的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读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全面、正确地把握文本信息。 (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 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 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 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 回国参加建设。1952 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 1956 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 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 纪 70 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 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 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 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 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 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 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 10 倍、20 倍的努力,也 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 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 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 1999 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 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 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 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 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 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 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 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 节选自《谢希德的诚与真》) 2.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答案 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 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 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 年 2 月 14 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 镛获 2011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 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 ——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
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 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 镛的才华很快显露出来,他发表在校刊《建筑》上的文章《释“阙”》(“阙 是汉代典型建筑),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吴良镛是个不可多 得的建筑奇才,便发函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 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 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 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 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 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 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 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 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 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 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 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 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 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 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 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 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 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 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 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 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 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的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 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 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 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 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 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 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 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梁思成是发现吴良镛的伯乐,并让吴良镛做自己的助手,让他 了解了建筑领域的前沿信息,开阔了他的眼界。②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留学深
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 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 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 镛的才华很快显露出来,他发表在校刊《建筑》上的文章《释“阙”》(“阙” 是汉代典型建筑),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吴良镛是个不可多 得的建筑奇才,便发函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 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 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 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 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 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 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 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 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 ——“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 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 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 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 世纪 50 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 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 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 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 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 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 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 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 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 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 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 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 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的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 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 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 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 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 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 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 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 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梁思成是发现吴良镛的伯乐,并让吴良镛做自己的助手,让他 了解了建筑领域的前沿信息,开阔了他的眼界。②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留学深
造并写推荐信,促使他成才。③梁思成的爱国精神、工作态度与学术精神深深影 响着吴良镛。 2.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 神”,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 答案(1)“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指工作中考虑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 发,兼顾传承与发展,注重新与旧的结合。(2)具体体现在:①在培养新中国建 筑人才方面一一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呼吁重视建筑教育,提出建筑专业与 建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②在建筑设计理念与构想方面一一注重保护与传承传 统建筑的建筑古韵与满足人们实际居住的需求的结合,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 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 3.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地栖居,结合文中吴良铺的 人生经历,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意地栖居”。 答案①有广泛的爱好,吟诗作画,从小有远大志向,并为追求自己的 梦想而一直努力着;②讲课生动,学生喜欢,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③为人正派, 生活朴素:④学术上既前卫,又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以人为本”的建筑 设计理念,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题点训练二掌握分析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及其成因的方法 【目标解说】 传记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的主要文体。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分 析他们成功的原因,从而汲取自己成长中的养分,是传记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 传记考查的主要命题方向。考生应以此为中心,带动起整个传记的阅读与训练 【真题回做】 (2013·新课标全国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 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 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 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 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 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 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 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 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 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 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 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 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 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 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 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 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造并写推荐信,促使他成才。③梁思成的爱国精神、工作态度与学术精神深深影 响着吴良镛。 2.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 神”,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 答案 (1)“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指工作中考虑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 发,兼顾传承与发展,注重新与旧的结合。(2)具体体现在:①在培养新中国建 筑人才方面——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呼吁重视建筑教育,提出建筑专业与 建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②在建筑设计理念与构想方面——注重保护与传承传 统建筑的建筑古韵与满足人们实际居住的需求的结合,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 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 3.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地栖居,结合文中吴良镛的 人生经历,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意地栖居”。 答案 ①有广泛的爱好,吟诗作画,从小有远大志向,并为追求自己的 梦想而一直努力着;②讲课生动,学生喜欢,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③为人正派, 生活朴素;④学术上既前卫,又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以人为本”的建筑 设计理念,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题点训练二 掌握分析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及其成因的方法 【目标解说】 传记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的主要文体。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分 析他们成功的原因,从而汲取自己成长中的养分,是传记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 传记考查的主要命题方向。考生应以此为中心,带动起整个传记的阅读与训练。 【真题回做】 (2013·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 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 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 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 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 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 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 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 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 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 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 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 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 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 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 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 年 10 月,陈纳德赴美 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 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 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 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 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 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 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 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 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 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 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 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 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 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 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 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 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 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髙嘉奖 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 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 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 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 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 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 开中国。”(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 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 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 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 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 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 分析 答案①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 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撤回。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克服
1941 年 12 月 7 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 日,志 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 10 架轰炸机有 6 架被击落, 逃跑的 4 架中又有 3 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 1 名驾驶 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 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 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 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 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 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 果然不出所料,23 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 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 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 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 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陈纳德 1942 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 提出停发津贴。1943 年晋升为少将,同年 12 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 的封面人物。1958 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 了深厚的友谊。1945 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 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 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 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 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 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 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 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 开中国。” (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 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 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 程。 (《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 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 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 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 (《北京青年报》2007 年 11 月 12 日) 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 分析。 答案 ①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 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撤回。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克服
了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③真诚正直,善良友爱:主动要求国民政府 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解析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査对人物的分析评价。答题时 要紧扣“人格魅力”四个字,从一系列具体事件中概括出陈纳德的精神特点。同 时要结合全文内容,包括“相关链接”部分。从多角度分析,包括正面描写和侧 面描写 【错题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登月第一人 周有恒 1930年阿姆斯特朗出生在美国东部。六岁时第一次乘坐飞机,开始迷恋 航空,期盼自己能早日插上飞行的翅膀。有一次下大雨,穿着新衣的小阿姆斯特 朗突然跑到外面疯玩起来,在雨地里打滚、嬉闹,新衣转眼间就沾满了泥巴。他 边跳边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妈妈没有责怪他,只说 了一句:“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跳回来,回家吃晚饭!” 学生时代,与飞行相关的内容都成为阿姆斯特朗的最爱。小学期间,他 开始学习制作飞机模型。上中学时,又尝试自制风洞试验设备。他十五岁参加飞 行课程培训。十六岁生日当天,还没有达到法定许可驾车年龄的阿姆斯特朗,就 已经拿到了飞行员执照。十七岁的阿姆斯特朗高中毕业后本已被麻省理工学院录 取,但他选择了普度大学,学习航空工程专业。后来还在南加州大学获得了航空 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在完成本科学业的当年,阿姆斯特朗即加入美国太空总署,成为一名非 军职的高速试飞员。在七年的试飞员生涯中,他曾参与测试二百多种机型,完成 了超过九百架次的飞行任务。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阿波罗计划” 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始选择第二批宇航员。经过层层选拔,阿姆斯特朗最终脱颖而 出。他不仅技术髙超,而且敬业精神极强,对工作的痴迷程度在同事中素来闻名 某次试飞事故中险些丧命,但逃生后他立即返回办公室填写报告,“因为那里有 没完成的事等着我做”。 命运之神似乎很青睐阿姆斯特朗。在他登月之前,已有美国宇航员环月 球飞行,但他们均没有登陆月球。1969年5月,“阿波罗10号”飞船首次将登 月舱带入月球轨道测试,这是人类登月最后的“彩排”。此时,阿姆斯特朗已被 任命为“阿波罗11号”飞船指令长。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冲向太空。7月21日凌晨2点56 分,身穿白色宇航服的阿姆斯特朗率先跨出登月舱,走下舷梯,左脚踏上月球那 荒凉而沉寂的土地,在月球表面上留下了那著名的脚印,成为人类历史上登陆月 球第一人。当时他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合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 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据说,美国政府要他说的原话是:我每前进 步,都是美利坚合众国的领土延伸。当阿姆斯特朗从月球返回地球与媒体见面时, 有位记者采访他:“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阿姆斯特朗似乎想起了当 年那个调皮的小男孩,回答说:“我想对妈妈说,我从月球上回来了,我想回家 吃晚饭!” 在整个“阿波罗计划”中,美国共诞生了十二位登月英雄。阿姆斯特朗 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他拒绝所有电视台的采访邀请,也没有像其他航天英雄
了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③真诚正直,善良友爱:主动要求国民政府 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解析 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人物的分析评价。答题时 要紧扣“人格魅力”四个字,从一系列具体事件中概括出陈纳德的精神特点。同 时要结合全文内容,包括“相关链接”部分。从多角度分析,包括正面描写和侧 面描写。 【错题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登月第一人 周有恒 1930 年阿姆斯特朗出生在美国东部。六岁时第一次乘坐飞机,开始迷恋 航空,期盼自己能早日插上飞行的翅膀。有一次下大雨,穿着新衣的小阿姆斯特 朗突然跑到外面疯玩起来,在雨地里打滚、嬉闹,新衣转眼间就沾满了泥巴。他 边跳边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妈妈没有责怪他,只说 了一句:“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跳回来,回家吃晚饭!” 学生时代,与飞行相关的内容都成为阿姆斯特朗的最爱。小学期间,他 开始学习制作飞机模型。上中学时,又尝试自制风洞试验设备。他十五岁参加飞 行课程培训。十六岁生日当天,还没有达到法定许可驾车年龄的阿姆斯特朗,就 已经拿到了飞行员执照。十七岁的阿姆斯特朗高中毕业后本已被麻省理工学院录 取,但他选择了普度大学,学习航空工程专业。后来还在南加州大学获得了航空 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在完成本科学业的当年,阿姆斯特朗即加入美国太空总署,成为一名非 军职的高速试飞员。在七年的试飞员生涯中,他曾参与测试二百多种机型,完成 了超过九百架次的飞行任务。1961 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阿波罗计划”, 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始选择第二批宇航员。经过层层选拔,阿姆斯特朗最终脱颖而 出。他不仅技术高超,而且敬业精神极强,对工作的痴迷程度在同事中素来闻名。 某次试飞事故中险些丧命,但逃生后他立即返回办公室填写报告,“因为那里有 没完成的事等着我做”。 命运之神似乎很青睐阿姆斯特朗。在他登月之前,已有美国宇航员环月 球飞行,但他们均没有登陆月球。1969 年 5 月,“阿波罗 10 号”飞船首次将登 月舱带入月球轨道测试,这是人类登月最后的“彩排”。此时,阿姆斯特朗已被 任命为“阿波罗 11 号”飞船指令长。 1969 年 7 月 16 日,“阿波罗 11 号”冲向太空。7 月 21 日凌晨 2 点 56 分,身穿白色宇航服的阿姆斯特朗率先跨出登月舱,走下舷梯,左脚踏上月球那 荒凉而沉寂的土地,在月球表面上留下了那著名的脚印,成为人类历史上登陆月 球第一人。当时他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合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 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据说,美国政府要他说的原话是:我每前进一 步,都是美利坚合众国的领土延伸。当阿姆斯特朗从月球返回地球与媒体见面时, 有位记者采访他:“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阿姆斯特朗似乎想起了当 年那个调皮的小男孩,回答说:“我想对妈妈说,我从月球上回来了,我想回家 吃晚饭!” 在整个“阿波罗计划”中,美国共诞生了十二位登月英雄。阿姆斯特朗 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他拒绝所有电视台的采访邀请,也没有像其他航天英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