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牵头或参与的企业申请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设备制造与 应用的技术规范或标准,并在生产中实际应用。 3、研究内容 1)自动变速器关键零件的制造工艺和制造技术,包括:内斜齿圈车齿与 拉削制造工艺及成组成套技术,高精度齿轮滚磨制造工艺及成组成套技术,轴齿 类行星架制造工艺及成组成套技术,液压阀板精密制造工艺及成组成套技术,变 速箱体制造工艺及成组成套技术,变速器总成智能装配工艺方案。 (2)自动变速器关键零件加工工艺规范,成套工艺文件制定。 (3)自动变速器关键零部件加工设备的研制。 4、实施期限 2016年1月-2018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硏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 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洎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 2: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立项后补助。 6、申报条件 牵头单位应是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具有较好基础 及较完善的试验、开发和工程化条件,自动变速器产品至少可向两家以上的自主 品牌汽车企业批量供货。申报单位应针对指南提岀的全部硏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 行申报。参加单位中数控机床主机企业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 材料(具体要求参见附件:数控机床专项申报年度课题单位应具备的可靠性研究 基本条件)。原则上课题申报参与单位不超过10家,应包括至少2家机床企业、 1家数控系统企业、1家功能部件企业及1家刀具企业 课题8轿车发动机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单元示范工程 1、研究目标 针对轿车发动机曲轴精加工工艺的要求,利用前期数控专项课题成果,以随 动(切点跟踪)磨削技术、精密抛光技术为核心,建设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单元 实现曲轴自动上下料、自动加工、自动物流、自动检测、信息管理。为用户提供 包括工艺、磨削及抛光装备、磨具、物流、检测、质量控制及生产管理等全面技 术解决方案形成专项成果成套裝备技术在发动机关键零件一曲轴加工上的示范 应用,替代进口,提高国内机床企业为用户提供成套装备及技术的能力,满足汽 车发动机曲轴柔性、高效、高可靠性加工的需求。 2、考核指标 (1)在曲轴专业化制造企业建设汽车发动机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单元不少 于3个,形成示范应用 (2)每个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单元设备国产化率100%,其中包括数控曲
10 (9)牵头或参与的企业申请 5 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 5 项以上设备制造与 应用的技术规范或标准,并在生产中实际应用。 3、研究内容 (1)自动变速器关键零件的制造工艺和制造技术,包括:内斜齿圈车齿与 拉削制造工艺及成组成套技术,高精度齿轮滚磨制造工艺及成组成套技术,轴齿 类行星架制造工艺及成组成套技术,液压阀板精密制造工艺及成组成套技术,变 速箱体制造工艺及成组成套技术,变速器总成智能装配工艺方案。 (2)自动变速器关键零件加工工艺规范,成套工艺文件制定。 (3)自动变速器关键零部件加工设备的研制。 4、实施期限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 1 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 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 2: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 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立项后补助。 6、申报条件 牵头单位应是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具有较好基础 及较完善的试验、开发和工程化条件,自动变速器产品至少可向两家以上的自主 品牌汽车企业批量供货。申报单位应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 行申报。参加单位中数控机床主机企业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 材料(具体要求参见附件:数控机床专项申报年度课题单位应具备的可靠性研究 基本条件)。原则上课题申报参与单位不超过 10 家,应包括至少 2 家机床企业、 1 家数控系统企业、1 家功能部件企业及 1 家刀具企业。 课题 8 轿车发动机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单元示范工程 1、研究目标 针对轿车发动机曲轴精加工工艺的要求,利用前期数控专项课题成果,以随 动(切点跟踪)磨削技术、精密抛光技术为核心,建设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单元, 实现曲轴自动上下料、自动加工、自动物流、自动检测、信息管理。为用户提供 包括工艺、磨削及抛光装备、磨具、物流、检测、质量控制及生产管理等全面技 术解决方案,形成专项成果成套装备技术在发动机关键零件—曲轴加工上的示范 应用,替代进口,提高国内机床企业为用户提供成套装备及技术的能力,满足汽 车发动机曲轴柔性、高效、高可靠性加工的需求。 2、考核指标 (1)在曲轴专业化制造企业建设汽车发动机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单元不少 于 3 个,形成示范应用。 (2)每个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单元设备国产化率 100%,其中包括数控曲
铀止推面磨床1台、数控曲轴随动(切点跟踪)磨床1台、数控曲轴法兰端磨 床1台、数控曲轴皮带轮端磨床1台、曲轴主轴颈及连杄颈抛光机床1台,配 置自动上下料、自动物流、检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 (3)具体技术指标 工序能力指标CPK≥1.67;曲轴主轴颈及连杆颈圆柱度≤0.005mm;曲轴主 轴颈与连杄颈同轴度≤0.02mm;主轴颈及连杆颈表面粗糙度Ra≤0.2μm (4)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单元加工节拍3.5分钟,设备开动率不低于85% 3个柔性单元合计年生产能力25万根。 (5)对国产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丝杠、导轨、转台、刀库、主轴五类部 件中至少选配两种)进行应用验证,100%配套国产数控系统,国产功能部件配 套比例不低于50% (6)每一类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分别在机床(系 统、部件)制造企业处分别进行2000小时以上、10000小时以上、10000小 时(刀库100万次)以上的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 (7)机床MTBF达到2000小时上 8)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产品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 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9)满足用户使用要求,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 (10)牵头或参与的企业申请5项以上发明专利 3、研究内容 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单元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曲轴磨削及拋光工艺研究; 精度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在高效加工、连续运转工况下的单元可靠性硏究; 自动化柔性单元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4、实施期限: 2016年1月2018年12月 5、课题设置和经费安排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硏究、工艺技术硏 究、关键技术裝备硏制等,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 于2: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立项后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是国内磨床制造企业或国内曲轴专业化制造企业。参与单位 在各自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开发队伍,具有完善的试验基本条件和专业团 队;申报单位须针对指南提岀的全部硏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参加单位中 数控机床主机企业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具体要求参见 附件∶数控机床专项申报年度课题单位应具备的可靠性硏究基本条件)。原则上 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8家,应包括至少1家曲轴制造企业、1家机床制造 企业、1家数控系统企业和1家功能部件企业
11 轴止推面磨床 1 台、数控曲轴随动(切点跟踪)磨床 1 台、数控曲轴法兰端磨 床 1 台、数控曲轴皮带轮端磨床 1 台、曲轴主轴颈及连杆颈抛光机床 1 台,配 置自动上下料、自动物流、检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 (3)具体技术指标: 工序能力指标 CPK≥1.67;曲轴主轴颈及连杆颈圆柱度≤0.005mm;曲轴主 轴颈与连杆颈同轴度≤0.02mm;主轴颈及连杆颈表面粗糙度 Ra≤0.2μm。 (4)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单元加工节拍 3.5 分钟,设备开动率不低于 85%, 3 个柔性单元合计年生产能力 25 万根。 (5)对国产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丝杠、导轨、转台、刀库、主轴五类部 件中至少选配两种)进行应用验证,100%配套国产数控系统,国产功能部件配 套比例不低于 50%。 (6)每一类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分别在机床(系 统、部件)制造企业处分别进行 2000 小时以上、10000 小时以上、10000 小 时(刀库 100 万次)以上的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 (7)机床 MTBF 达到 2000 小时上。 (8)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产品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 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9)满足用户使用要求,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 (10)牵头或参与的企业申请 5 项以上发明专利。 3、研究内容 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单元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曲轴磨削及抛光工艺研究; 精度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在高效加工、连续运转工况下的单元可靠性研究; 自动化柔性单元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4、实施期限: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 5、课题设置和经费安排 拟支持 1 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研究、工艺技术研 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等,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 于 2: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 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立项后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是国内磨床制造企业或国内曲轴专业化制造企业。参与单位 在各自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开发队伍,具有完善的试验基本条件和专业团 队;申报单位须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参加单位中 数控机床主机企业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具体要求参见 附件:数控机床专项申报年度课题单位应具备的可靠性研究基本条件)。原则上 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 8 家,应包括至少 1 家曲轴制造企业、1 家机床制造 企业、1 家数控系统企业和 1 家功能部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