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 十二五”专项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深化改 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工 作将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 务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更重要的支撑 作用。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关于制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的整体部署,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发展现状 十一五ˆ时期,围绕《科技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通过全面 实施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一批科技重点工程、重大项目
— 1 — 附件: 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 “十二五”专项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深化改 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工 作将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 务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更重要的支撑 作用。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关于制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的整体部署,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围绕《科技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通过全面 实施国家 863 计划、973 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一批科技重点工程、重大项目
取得丰硕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在火炬旗帜的引领 下,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工作取 得突破性进展,完善了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培育了一大批以技术创 新实现市场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在若干领域实现了我国高新 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以来,我国在信息与 空间、新材料、先进制造、能源、先进交通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 技术创新成果,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高速铁路、无线宽带通 信、高性能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技术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若干 高新技术重大成套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实现了自主设计制造;以信 息网络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现代服务业 新兴业态层出不穷。 高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到2010年底,我国从各类 孵化器毕业的企业达5万多家,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源头 之一。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5万家,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国家高新区中年营业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近9000家,上市企业超过
— 2 — 取得丰硕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在火炬旗帜的引领 下,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工作取 得突破性进展,完善了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培育了一大批以技术创 新实现市场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在若干领域实现了我国高新 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以来,我国在信息与 空间、新材料、先进制造、能源、先进交通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 技术创新成果,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高速铁路、无线宽带通 信、高性能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技术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若干 高新技术重大成套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实现了自主设计制造;以信 息网络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现代服务业 新兴业态层出不穷。 高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到 2010 年底,我国从各类 孵化器毕业的企业达 5 万多家,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源头 之一。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 3.5 万家,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国家高新区中年营业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近 9000 家,上市企业超过
900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国抢占科技制高点、突破发达国家 技术壁垒、推动经济更快发展的主要力量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到2010年底,启动了北京中关 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高 新区总数达到83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72家,国家现代 服务业产业化基地48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59家,火炬计 划软件产业基地35家,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58家,一批市场占 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已初步形成了布局较 为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国家高新区和产业化基地成为推动区 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将为“十二五ˆ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 育和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 术创新基金支持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 进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到2010年,全国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203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900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86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34
— 3 — 900 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国抢占科技制高点、突破发达国家 技术壁垒、推动经济更快发展的主要力量。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到 2010 年底,启动了北京中关 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高 新区总数达到 83 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172 家,国家现代 服务业产业化基地 48 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259 家,火炬计 划软件产业基地 35 家,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58 家,一批市场占 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已初步形成了布局较 为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国家高新区和产业化基地成为推动区 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将为“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 育和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 术创新基金支持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 进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到 2010 年,全国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 2031 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900 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86 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134
家,技术市场管理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2000多家,创业投资 机构400多家,已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功能较为完善的科技中介 服务体系。 高新技术人才进一步集聚。培育了一大批包括科技人员、创业 者、企业家、管理者等在内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 到2010年,共引进国家干人计划类人才1100余名,仅国家高新 区的从业人员就超过800万人 初步形成了促进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新修订的《科学 技术进步法》开始实施,《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陆 续出台。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国家大学 科技园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等政策全面实施。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取得新突破,股权 激励、鼓励企业创新创业的财税支持、技术转让税收激励、科技金 融、非上市公司股权代办等政策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先行先试。创业 板正式启动,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支持的重点。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仍
— 4 — 家,技术市场管理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 2000 多家,创业投资 机构 400 多家,已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功能较为完善的科技中介 服务体系。 高新技术人才进一步集聚。培育了一大批包括科技人员、创业 者、企业家、管理者等在内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 到 2010 年,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类人才 1100 余名,仅国家高新 区的从业人员就超过 800 万人。 初步形成了促进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新修订的《科学 技术进步法》开始实施,《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陆 续出台。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国家大学 科技园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等政策全面实施。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取得新突破,股权 激励、鼓励企业创新创业的财税支持、技术转让税收激励、科技金 融、非上市公司股权代办等政策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先行先试。创业 板正式启动,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支持的重点。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仍
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亟 待加强,对推动产业整体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裝备等掌握不 足,产业化环境建设工作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衔接有待加强,鼓 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亟需进一步完善。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均将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战略,全球产业结构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与主要发达国家“再工业 化的趋势并存,各国全力抢夺新兴产业主导权,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战略的重心。同时,还面临着加快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多重任务。因此迫切需要我们结合“十一五”时期 的工作基础,着力自主创新,统筹创新资源,加强产业化环境建设, 加速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提升,推动制造业由大到强,促进 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发展,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提升。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
— 5 — 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亟 待加强,对推动产业整体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装备等掌握不 足,产业化环境建设工作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衔接有待加强,鼓 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亟需进一步完善。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均将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战略,全球产业结构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与主要发达国家“再工业 化”的趋势并存,各国全力抢夺新兴产业主导权,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战略的重心。同时,还面临着加快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多重任务。因此迫切需要我们结合“十一五”时期 的工作基础,着力自主创新,统筹创新资源,加强产业化环境建设, 加速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提升,推动制造业由大到强,促进 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发展,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提升。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