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全文)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00六至二0一0年),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 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 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时期是不平 凡的五年。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提出并认真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 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 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 际化步伐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 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 定,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 定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 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 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全文) (2005 年 10 月 11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00六至二0一0年),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 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 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时期是不平 凡的五年。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提出并认真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 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 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 际化步伐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 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 定,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 定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 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 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
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 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 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 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 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髙,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 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这些都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 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 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 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3)“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 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 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 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 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 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推向前进。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 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 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 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 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 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这些都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 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 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 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3)“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 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 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 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 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 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推向前进。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十一五”规划,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 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 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 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 重提髙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 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増强消费对经济増长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 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 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 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 力素质的提髙。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増强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 部地区。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
(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十一五”规划,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 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 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 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 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 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 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 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 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 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 部地区。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 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 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 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 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 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一一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是实现 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 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髙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 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 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落实科学发 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要深化对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 展综合评价体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按客观规律 办事,扎扎实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 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 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 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二0一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000年 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髙,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 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 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 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 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 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是实现 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 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 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 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落实科学发 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要深化对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 展综合评价体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按客观规律 办事,扎扎实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 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 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 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二0一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000年 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
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 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 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髙,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 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 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 新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 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 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 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 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 营的新型农民,提髙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 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7)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 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髙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 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 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 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 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
低 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 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 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 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 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 新进步。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 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 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 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 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 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 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7)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 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 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 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 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 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