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装强入产 那首《隰有苌楚》中发现下面这两句时,必定会大吃一惊: (树!)我恭喜你缺乏感觉。(乐子之无知) (树啊!)我恭喜你没有家庭。(乐子之无家) 据毛苌的注释,桧侯堕落了,其子民也承受着相当的苦难。因此,他 们希望能像苌楚那样无知无觉,从而少感受些痛苦。 但是,苌楚还有其他的优点:它年轻且已然充满活力,就像前一首诗 中的桃树那样;此外,它还拥有枝权、花朵以及有着魅力炫人的果实。值 得注意的是,正如这些诗已经告诉我们的那样,用来描述这种魅力的词 “绮傩”与用来形容妻子之首要美德的词“柔顺”是同义语。①考虑到这一 点,我们在诗中看到用苌楚树作为象征来恭喜那些无家之人的时候,就一 点儿也不奇怪了。不想有自己的家庭!这是多么的反常啊!持有这种观 念的人们,该是生活在多么邪恶的统治者之下啊!确实,如果一个人既无 情感也无须照顾家庭的话,邪恶时代的苦难的确要相对更容易忍受. 但是,哪位王侯在细思这首苌楚之诗后,仍会恶毒到将子民逐人如此绝望 的境地呢?简言之,这都不过是那个“微言大义”的诗人兼象征主义者希 望在《隰有苌楚》中暗示的思想罢了。 不过,还是让我们来逐字逐句地翻译一下这首诗吧。 (二)《隰有苌楚》(《桧风》三,C-154,L-217) 1.隰有苌楚, 山谷中长着一棵阳桃树; 2.猗傩其枝。 枝干的优雅多么迷人! 3.天之沃沃, 它的娇美充满了活力! 4.乐子之无知。 你没有“朋友”,我多么高兴! ①《爆有装楚》第12句
一《诗经)中的情歌11 5.照有苌楚 山谷中长着一棵阳桃树: 6.猗雄其华。 花朵的优雅多么迷人! 7.天之沃沃, 它的娇美充满了活力! 8.乐子之无家。 你没有丈夫,我多么高兴! 9.隰有苌楚, 山谷中长着一棵阳桃树; 10.猗傩其实。 果实的优雅多么迷人! 11.天之沃沃。 它的娇美充满了活力! 12.乐子之无室。 你没有妻子,我多么高兴! 《序》:“《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 1.和2.《毛传》,兴。描写枝叶的词“猗傩,柔顺也”,两个字都表示妇 人的德行,也可以指代女性。参看Couv,Dict.,“柔”条。 按《郑笺》:“铫弋之性,始生正直,及其长大,则其枝荷傩而柔顺. 喻人少而端悫,则长大无(恶的)情欲(只有循规蹈矩的欲望)。 3.“沃沃(描写助词),壮佼也。”“天,少也。” 4.“知(我译为connaissance),匹也。”据《郑笺》:人民“疾君之恣,故于 人年少沃沃之时乐其无妃匹之意”。 8.《郑笺》:“无家,谓无夫妇室家之道(性关系)。” 朱熹把“知”解作感情:“叹其不如草木之无知而无忧也。” 在清代版本中,“知”也解作感情。“闻以未有室家为苦也,未闻以无 室家为乐也。苌楚(所在地)之民,乐无室家。困之至矣。” 朱熹和清代编撰者对“知”的解释,似乎很接近《序》中的意思。由于 《序》的意思有些含糊,郑玄为了不违背《序》的意思而又给出“知”的准确 意思,就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他认为苌楚提供了一种行为模式,是王侯 也应该遵循的。 订婚的歌谣。 主题:植物生长以及山谷中的邂逅
”古代中园的节底与长溪入士 这首诗的构成与《桃天》惊人地相似。两首诗都描述了一棵茁壮成长 的树,而且,显而易见,婚姻不仅是前者,同时也是后者的主题。在《桃天》 前两章中,“华”与“家”对仗押韵,“实”与“室”也对仗押韵。最后一章中第 四行的最后一个字“人”,有没有可能也不那么严格地指代一对已经订婚 的男女呢?或者,如果不特指是男性或女性的话,只是随意指他们中的任 何一个呢?如果这样解读的话,根本无须借助象征主义就可以理解《隰有 丧楚》了;它与邪恶的桧侯毫无关系:它不过是一首订婚歌而已。在这首 歌的一章中,女子用歌声表达了自己对她选中的年轻人没有与他人订婚 的喜悦,而轮到那个年轻人时,他也唱出了同样的心声;不过,两个人都要 唱第一章,而且毫无疑问,他们还要合唱:“依无朋友(connaissance),我多 么高兴!(乐子之无知)” 当然,我不愿被人指责使用拙劣的法文双关语来翻译中文。即使翻 译的东西再乏味,也应该是严肃认真的,且在这个意义上,若用“知”来表 示“友”的话,我们定会将其视为二流的。在中文里始终高雅之极的措辞, 一且被翻译出来,是否仍可不失其高雅的文风呢?事实上,知这个词,即 知识(savoir)),感知(sentiment)、相知(connaissance),即使是在严谨的著作当 中,也经常含有朋友的意思。因此,把这种解释用在这儿也没什么可惊讶 的。但这是不够的。尤其在这首诗里,这个词真有朋友的意思吗?到底 是我运用双关语并且误译了呢,还是那些象征主义的注释者弄错了? 毛丧没对这个词作任何注释,在其《序》中却说得很明确:“国人. 思无情(sentiment)欲(desirs)者也。”这篇序言是孔门子夏所作;这样看来, 该是我错了。不过,再让我们看看郑康成是如何注解的吧:“知:相知,意 指配偶、伴侣(知,匹也。①)。”那么,郑康成会不会接受我的译法?不会 因为那会扰乱道德的解释。于是,他在后面又说:“乐其无.”到底乐其 无什么呢?是配偶,还是感知?除此之外,文中这一段没有别的提示了。 ①《磁有苌楚》第2句
一《诗经》中的情歌13 但是,不,这不是郑氏所说的。他说的是:“人乐无妃匹之意。”这句话的意 思是,在如此恶政之世,要恭喜他(大概是指丧楚)如此聪明,以致避免了 需要照顾妻子这种负担。而且,这就是他无情欲的原因,正好与《序》一 致。因此,所有的一切都是一致的:这些词都有其不能被忽视的正确含 义,道德也有它必须被尊重的正确性。知确实是朋友而非感知的意思,因 此,我根本就没错。不过,总的来说,《隰有苌楚》却是对坏主子的一种讽 刺,因此,孔门子夏也是完全正确的。郑康成①相当有独创性,他在不诋 毁诗的教化意义的同时避免了一个拙劣的误译。只对这段话稍微下了番 工夫,他便使自己作为训诂学家的良知与其身为卫道士的审慎协调起来。 同时,他还给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研究《诗经》时最重要的方法: 在细节上,注释者的训诂学是独立于他们的道德原理的。在《序》中指出 这些诗歌有助于移风易俗是一回事,而准确地阅读文本则是另一回事 《诗经》可以在学校和劝谏中被解释和引用,也可以为艺术家和好古者赏 析。我不明白郑氏是如何剥去这些古老诗歌的道德外套的 它们的正 统打扮,但另一方面,我很雅相信,这位如此高明的学者和洞达世事的人 怎么会受标准注释这种叫人遗憾的象征主义之左右呢。郑氏以罕见的智 慧,在不抗拒那些与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惯例相一致的价值的同时,仍然 坚持己见地阐释了《诗经》,包括那些解释性的故事和《序》。他借助那些 道德训誡来阐明尽可能多样的历史的或法则的含义,而通过“喻含在事物 中的教训”,他以无与伦比的学识考定了那些古老的或专门的词语的意 义,并且,如果象征注释已经到了曲解各种表达的真正意义的地步,他就 对这种象征解释作适度的修正,因此,那些足够细心的读者也不会失望, 因为道德的解释仍然保留下来了。 在阅读《诗经》尤其是《国风》时,应遵循以下规则: 1.无须关注经典的解释及其各种残留变体。只有当我们想要找出那 些源于《诗经》的仪式性用法时,它才是用有的,而绝对不能用来探索诗歌 ① 郑康成(127一200),最杰出的经典注释家,他精通古语意义,学识渊博
14 本身的原始含义。 2.忽略那些彰善诗歌与瘅恶诗歌之间的公认差别。确实,《诗经》中 可能有一些讽喻诗①,但要在一首像《隰有苌楚》这样的诗中也能看到象 征性讽喻的话,那毫无疑问是一种误解。 3.相应的,我们在《国风》前两部分和其余部分之间不作区分。编入 不同部分②的诗歌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比较。上文已经表明,这种比较 会十分有用,而且这种方法最终使我们发现:一首假想的政治讽喻诗只不 过是一首简单的订婚歌而已。 4.摒弃所有那些象征解释或暗示诗人“微言大义”的解释。 5.仔细收集所有可能有助于证明象征解释之正确性的有关历史或习 俗的信息,但只能看作是与象征解释毫不相干的资料。例如,这样的事实 就要注意:据毛氏的解释,所有妇女都必须在20岁前结婚,所有男子都要 在30岁前结婚;还有,根据郑氏的看法,所有的婚姻都要在春天举行。不 过,这些事实不能在翻译《桃天》时使用。 6.要注意对词语或句法的注释,但要区分那些竭力追求训诂精确性 的注释和那些仅被拿出来证明其理论解释之正确性的注释。这是一条很 难遵循的定律;要想遵循它,就必须:第一,专注而细心地阅读这些注释; 第二,在参考每个注释者所注解的特定段落的同时,对每个注释者的态度 有所把握;第三,必须理解各个注释学派的特定的考据原理;最后,从一开 始起,就必须对诗歌的大意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要取得好的效果,只有通 过长期实践,并认真履行下述两条规则。 7,对诗歌的韵律给予最大关注。经验表明,这种押韵方式能够揭示措 辞的某种一致性与特定的事物之间的一致性之间的关联关系,这同时能 够阐明词的特殊意义和诗的一般意义。因此,在翻译时要尽力保留诗的原 ①《宽丘》可能是一个例子 ©我采用的分类方法没有涉及官方分类。 对一致性的过程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