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占主流意识的大学生的观念也要受到影响 2、大学生的婚姻观将受到DIN家庭观念的影响。零点调查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表 明,大城市中有6%的人将丁克(DINK)家庭视为理想的家庭模式。而不要孩子的主要原因是”要花费太多的 精力,影响享受生活(占35%),“经济条件不允许”(占34%)、“工作太忙"(占12%),"觉得没办法对孩子教 育负责"(占9%) 这部分人的特征主要为:18-34岁之间的受访对象占63%:在校学生最中意此模式(占15%),居第二位 的是教学、科技、文艺类专业人员(占13%)、再次是办公室职员(占12%)。区域间分析表明。北京市民比其 它城市的市民更中意夫妻俩人家庭:广州所占的比例最小,仅为6%。对于"不要孩子,未来老年生活怎样 过?”主张DIN家庭的受访者中,有40%表示对此没想过,过-天算一天:33%的准备进养老院:当然也有9% 的人愿意领养一个孩于。目前的DINK家庭可分为三种情况:27%将来要孩子:3%一直不要孩子,40%对这个 想法还未有最后定见。 3、大学生的婚姻观将受到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和家庭社会地位的影响。中 国社科院李银河博士也著书分析我国”自愿不育者”的基本成因:我国自愿不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 度及家庭社会地位都远远高于一般居民。自愿不育者中职业为干部、知识分子的比例占样本的73.7%, 性具有大专以上教育水平的占到样本的65.8%,女性占68.4%:男性月薪低于100元的仅占31.6%,女性占 44.7%。其家庭背景,在自愿不育者当中,男性的父亲职业为干部、知识分子的占65.8%,女性的父亲属这 两个阶层的高达78.9%:男性的父亲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者占34.2%,女性中这个比例达44.7%。在外资企 业的中国雇员中,自愿不育者人数很多,据一位调查对象估计,高达50%。从调查对象的回答中看出,选 择不生育这一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占第一位的是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忧虑,第二位是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 轻松,第三位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4、大学生的婚姻观将受到"全球化″不婚不育″现象的影响。我国城市青年中出 现的这种"不婚″、"不育″增多的现象,也受到一股″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据日本厚生省发表的《独生及生 育意识全国调查》称,日本已形成一个日益壮大的"不婚族"。接受这项调查的7600名18岁到34的未婚男 女中,有结婚意愿者不到九成。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所认为,"不婚族"的大量出现,主要是由于日本社会 对结婚适龄期观念的日渐淡化,对独生者的宽容度增大,以及年轻一代愈来愈追求自身生活方式的个性化 等因素导致的。《朝日新闻》社所做的一项同类调查结果显示,以”失去自由时间"或"经济负担加重”为由, 寸生育态度持消极态度的占被访者的五成。 四、此篇小结 因为未来社会的许多不确切因素,将给大学生的恋爱之旅带来难以想象的坎坷,大多数大学生都 从心底希望学校、社会、家庭能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给他们以正确地引导。包括:恋爱中的道德、如何把握 恋人行为、如何对待失恋等等。我们不能够简单地评说大学生谈恋爱的是非,重要的需要我们做的是分析 这一现象的方方面面,寻求帮助大学生在情感之旅上少走弯路的办法,真正地使他们在成长之路上一帆风 注释:下划线代表该段文字援引网上的数据与数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还借鉴了2004年12月15日发表于网络上的一篇名为《大学的恋爱》的帖子。 当代大学生新型恋爱观探悉 当代大学生的新型恋爱观 人的爱情观由爱情价值观、爱情道德观和性心理组成,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人 们对爱情的看法。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与传统爱情观相比已经发生的非常显著的变 化。当代大学生的新型恋爱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根据调查,多数学生把恋爱的目的描述为"体验幸福
且,占主流意识的大学生的观念也要受到影响。 2、大学生的婚姻观将受到 DINK 家庭观念的影响。零点调查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表 明,大城市中有 6%的人将丁克(DINK)家庭视为理想的家庭模式。而不要孩子的主要原因是"要花费太多的 精力,影响享受生活"(占 35%),"经济条件不允许"(占 34%)、"工作太忙"(占 12%),"觉得没办法对孩子教 育负责"(占 9%); 这部分人的特征主要为:18-34 岁之间的受访对象占 63%;在校学生最中意此模式(占 15%),居第二位 的是教学、科技、文艺类专业人员(占 13%)、再次是办公室职员(占 12%)。区域间分析表明。北京市民比其 它城市的市民更中意夫妻俩人家庭;广州所占的比例最小,仅为 6%。对于"不要孩子,未来老年生活怎样 过?"主张 DINK 家庭的受访者中,有 40%表示对此没想过,过-天算一天;33%的准备进养老院;当然也有 9% 的人愿意领养一个孩于。目前的 DINK 家庭可分为三种情况:27%将来要孩子;3%一直不要孩子,40%对这个 想法还未有最后定见。 3、大学生的婚姻观将受到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和家庭社会地位的影响。中 国社科院李银河博士也著书分析我国"自愿不育者"的基本成因:我国自愿不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 度及家庭社会地位都远远高于一般居民。自愿不育者中职业为干部、知识分子的比例占样本的 73.7%,男 性具有大专以上教育水平的占到样本的 65.8%,女性占 68.4%;男性月薪低于 100 元的仅占 31.6%,女性占 44.7%。其家庭背景,在自愿不育者当中,男性的父亲职业为干部、知识分子的占 65.8%,女性的父亲属这 两个阶层的高达 78.9%;男性的父亲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者占 34.2%,女性中这个比例达 44.7%。在外资企 业的中国雇员中,自愿不育者人数很多,据一位调查对象估计,高达 50%。从调查对象的回答中看出,选 择不生育这一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占第一位的是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忧虑,第二位是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 轻松,第三位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4、大学生的婚姻观将受到"全球化""不婚不育"现象的影响。我国城市青年中出 现的这种"不婚"、"不育"增多的现象,也受到一股"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据日本厚生省发表的《独生及生 育意识全国调查》称,日本已形成一个日益壮大的"不婚族"。接受这项调查的 7600 名 18 岁到 34 的未婚男 女中,有结婚意愿者不到九成。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所认为,"不婚族"的大量出现,主要是由于日本社会 对结婚适龄期观念的日渐淡化,对独生者的宽容度增大,以及年轻一代愈来愈追求自身生活方式的个性化 等因素导致的。《朝日新闻》社所做的一项同类调查结果显示,以"失去自由时间"或"经济负担加重"为由, 对生育态度持消极态度的占被访者的五成。 四、此篇小结 因为未来社会的许多不确切因素,将给大学生的恋爱之旅带来难以想象的坎坷,大多数大学生都 从心底希望学校、社会、家庭能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给他们以正确地引导。包括:恋爱中的道德、如何把握 恋人行为、如何对待失恋等等。我们不能够简单地评说大学生谈恋爱的是非,重要的需要我们做的是分析 这一现象的方方面面,寻求帮助大学生在情感之旅上少走弯路的办法,真正地使他们在成长之路上一帆风 顺。 注释:下划线代表该段文字援引网上的数据与数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还借鉴了 2004 年 12 月 15 日发表于网络上的一篇名为《大学的恋爱》的帖子。 当代大学生新型恋爱观探悉 一、 当代大学生的新型恋爱观 人的爱情观由爱情价值观、爱情道德观和性心理组成,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人 们对爱情的看法。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与传统爱情观相比已经发生的非常显著的变 化。当代大学生的新型恋爱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根据调查,多数学生把恋爱的目的描述为"体验幸福
和”充实大学生活”,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恋爱是为了”将来结婚成家"。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注重的是 恋爱过程本身,而不是恋爱的结果。这一观念的转变表面上是对爱的权利的强调,实际上反映出了大学生 对承担责任的逃避。这种逃避到底是大学生普遍缺乏责任心还是当代大学生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承担 责任的基础,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观对以往的大学 生影响较深,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某些开放性的婚姻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渐深,使得学生常 常处于理智与情感矛盾的旋涡中。纸上报端,大学生多角恋爱、在外同居的现象时有出现 3,主观上认为爱情与学业并不冲突。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 情的关系,他们赞成大学阶段应该以学业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同时他们又渴望自己可以爱情学业两 不误,认为自己有能力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但从个案分析和访谈中可以发现,这只是学生们的主观愿望, 实际上真正可以做到的并不多。有句俗语叫做"爱情让人变笨”,特别是那些情窦初开的学生,很容易被强 烈的情感冲昏了头脑,感情与理智的天平不由自主的就倾斜了 4宽容对待失恋。大学生恋爱最终”终成眷属的毕竟很少,这样就很自然的有了失恋者 感情遇到挫折后出现一段心理阴暗期是很正常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失恋的大学生会通过”找朋友诉说"和 理性思考”对自己和对方采取宽容的态度,尊重对方的选择。 5,恋爱目的功利化。功利型恋爱观是把感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上,或 以自己家庭的优越条件为资本,视对方家庭条件为双方感情的基础。传统上认为女性具有强烈的依赖思想, 希望把自己的将来寄托在一个可靠的人身上,而缺乏上进心。但事实上,当代大学男生的功利化色彩也越 来越明显,交往对象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把今后的前途寄托在从对方那里得 到好处上。功利型恋爱观的产生是有其原因的。既与客观上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就业压力大、社会不良影 响有关,也和主观上个人在心理上的成熟程度有关。 6,恋爱场所网络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恋成为一种新的恋爱方式。互联网络特有的便 捷性、隐蔽性等优势让大学生很快地接受了这一恋爱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网恋成了一种时尚活动。特 别是一些进入大学后刚刚接触到网络的学生,往往由于自控能力较差而陷入网络不能自拔。空闲时间多 上网方便的大学生自然对这一方式趋之若骛 7,性观念的显著变化。性观念是人们对性问题的较为稳定的看法及所持有的态度评价,既 包括个体的性观念,也包括在一定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性问题的评价、态度、看法的总体趋势。长 春某高校以”关注人性关心健康关爱自己”为主题,就当代学生性观念、性行为与性教育状况做了近一个多 月的问卷调查。调查资料中表明,有20.95%的人对"性"很有兴趣,有58.11%的人认为"性"像吃饭一样普通 不必刻意回避,17.57%的人表示对”性”丝毫没有兴趣,而表现出十分厌恶"性”的只占到3.38%。由这些数 据可以看出,学生们可以比较坦然地面对"性"这一话题 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程度的调查中,有10.4%的人坚决反对,52.68%的人不反对,也并不完全 赞成,30.41%的人赞同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婚前性行为,还有6.71%的人认为性行为是满足生理需要,与 婚姻和感情无关,没感情也可发生性行为。同时调查还表明现在一些女大学生已把肉体的"贞洁”与灵魂的 纯洁区别开来,性不足以成为两人关系将发展到确立婚姻的证明 在″与恋人的接触程度″的调查中,11.8%的人没有身体接触,而有牵手、拥抱、接吻的人占62.11%, 17.39%的人有性抚摸的行为,8.7%的人己发生了性行为。调查表明,已有将近1/10恋爱的学生发生性行为。 这次调查显示发生过性行为的人数比例占这次总人数的13.66%,而这部分大学生发生性行为时 的动机却是复杂多样的:追求性的欢快感占18.75%:为发展爱情占28.13% 情冲动不能自控的 31.25%:为排除孤独感的占31.25%:其他因素的占15.62%。从这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如何对待 性冲动"并不能有很好地把握。 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的转变是有其客观原因的。首先,整个社会对”性”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人们对讳莫如深避而不谈的"性″已经从严格的禁忌过渡到相对的宽容。其次,西方性解放的影响,现代 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有便利的条件接触到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很多学生或多或少对弗洛伊德、马
"和"充实大学生活",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恋爱是为了"将来结婚成家"。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注重的是 恋爱过程本身,而不是恋爱的结果。这一观念的转变表面上是对爱的权利的强调,实际上反映出了大学生 对承担责任的逃避。这种逃避到底是大学生普遍缺乏责任心还是当代大学生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承担 责任的基础,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观对以往的大学 生影响较深,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某些开放性的婚姻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渐深,使得学生常 常处于理智与情感矛盾的旋涡中。纸上报端,大学生多角恋爱、在外同居的现象时有出现。 3,主观上认为爱情与学业并不冲突。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 情的关系,他们赞成大学阶段应该以学业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同时他们又渴望自己可以爱情学业两 不误,认为自己有能力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但从个案分析和访谈中可以发现,这只是学生们的主观愿望, 实际上真正可以做到的并不多。有句俗语叫做"爱情让人变笨",特别是那些情窦初开的学生,很容易被强 烈的情感冲昏了头脑,感情与理智的天平不由自主的就倾斜了。 4,宽容对待失恋。大学生恋爱最终"终成眷属"的毕竟很少,这样就很自然的有了失恋者。 感情遇到挫折后出现一段心理阴暗期是很正常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失恋的大学生会通过"找朋友诉说"和" 理性思考"对自己和对方采取宽容的态度,尊重对方的选择。 5,恋爱目的功利化。功利型恋爱观是把感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上,或 以自己家庭的优越条件为资本,视对方家庭条件为双方感情的基础。传统上认为女性具有强烈的依赖思想, 希望把自己的将来寄托在一个可靠的人身上,而缺乏上进心。但事实上,当代大学男生的功利化色彩也越 来越明显,交往对象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把今后的前途寄托在从对方那里得 到好处上。功利型恋爱观的产生是有其原因的。既与客观上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就业压力大、社会不良影 响有关,也和主观上个人在心理上的成熟程度有关。 6,恋爱场所网络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恋成为一种新的恋爱方式。互联网络特有的便 捷性、隐蔽性等优势让大学生很快地接受了这一恋爱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网恋成了一种时尚活动。特 别是一些进入大学后刚刚接触到网络的学生,往往由于自控能力较差而陷入网络不能自拔。空闲时间多、 上网方便的大学生自然对这一方式趋之若骛。 7,性观念的显著变化。性观念是人们对性问题的较为稳定的看法及所持有的态度评价,既 包括个体的性观念,也包括在一定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性问题的评价、态度、看法的总体趋势。长 春某高校以"关注人性关心健康关爱自己"为主题,就当代学生性观念、性行为与性教育状况做了近一个多 月的问卷调查。调查资料中表明,有 20.95%的人对"性"很有兴趣,有 58.11%的人认为"性"像吃饭一样普通, 不必刻意回避,17.57%的人表示对"性"丝毫没有兴趣,而表现出十分厌恶"性"的只占到 3.38%。由这些数 据可以看出,学生们可以比较坦然地面对"性"这一话题。 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程度的调查中,有 10.4%的人坚决反对,52.68%的人不反对,也并不完全 赞成,30.41%的人赞同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婚前性行为,还有 6.71%的人认为性行为是满足生理需要,与 婚姻和感情无关,没感情也可发生性行为。同时调查还表明现在一些女大学生已把肉体的"贞洁"与灵魂的 纯洁区别开来,性不足以成为两人关系将发展到确立婚姻的证明。 在"与恋人的接触程度"的调查中,11.8%的人没有身体接触,而有牵手、拥抱、接吻的人占 62.11%, 17.39%的人有性抚摸的行为,8.7%的人已发生了性行为。调查表明,已有将近 1/10 恋爱的学生发生性行为。 这次调查显示发生过性行为的人数比例占这次总人数的 13.66%,而这部分大学生发生性行为时 的动机却是复杂多样的:追求性的欢快感占 18.75%;为发展爱情占 28.13%;一时感情冲动不能自控的占 31.25%;为排除孤独感的占 31.25%;其他因素的占 15.62%。从这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如何对待" 性冲动"并不能有很好地把握。 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的转变是有其客观原因的。首先,整个社会对"性"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人们对讳莫如深避而不谈的"性"已经从严格的禁忌过渡到相对的宽容。其次,西方性解放的影响,现代 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有便利的条件接触到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很多学生或多或少对弗洛伊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