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四市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60分。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附加题40 分,延时3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3.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 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 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的家园。于是,他 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的诱 惑 A.顺应坚不可摧形形色色B.顺应牢不可破形形色色 C.顺遂坚不可摧应有尽有D.顺遂牢不可破应有尽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对目前住房的满意率为 38.24%。他们的住房环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B.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我们发展道路 上的坚实根基,我们要永怀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和崇敬 C.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国际上产生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相关学者呼 吁人们都来关注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问题。 D.奥运会期间,中国队传统强项都遣遭遇了一定的波折,射击项目的新规则导致 不确定性陡然增加,多名中国射手在决赛中错失金牌。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问渠那 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里,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字宙无穷,人生短暂,我无意感叹 老之将至,而只想说,岁月无情,我们应当加倍地珍惜人生,珍惜友情。 C.许多暴走者,是自认为体重超标者,他们抱着坚定的减肥信念,走上漫漫长 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日复一日地坚持着 D.在奋斗过程中,我们必定会经历许多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做到“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分别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雨声,蕴含一种淡淡优愁的诗意;听雨,▲。“帘外雨潺潺”。闭帘细听窗 外雨声,犹能得雨之真味。细雨斜飞,无论飞落何处,隔窗听来,▲。雨声 渺渺而带哀色,似最能震颤心灵深处暗藏的忧伤心弦,并与之一起律动,一起 摇撼着灵魂。人生的苦闷遂纷至沓来,心灵饱受淋漓之苦。此种雨声带来的感 受虽不得意,▲。似乎天地荒芜,▲。 ①皆似飘风一般不知其所终 ②但隐隐然自有一种淡而高远的孤清 ③则是觉察人生苦闷后的洒脱 ④只有淅沥的雨声与听雨者自己才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
苏北四市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60 分。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附加题 40 分,延时 30 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3.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 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语 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 ▲ 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 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 ▲ 的家园。于是,他 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 ▲ 的诱 惑。 A.顺应 坚不可摧 形形色色 B.顺应牢不可破 形形色色 C.顺遂 坚不可摧 应有尽有 D.顺遂 牢不可破应有尽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根据“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对目前住房的满意率为 38.24%。他们的住房环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B.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我们发展道路 上的坚实根基,我们要永怀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和崇敬。 C.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国际上产生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相关学者呼 吁人们都来关注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问题。 D.奥运会期间,中国队传统强项都遭遇了一定的波折,射击项目的新规则导致 不确定性陡然增加,多名中国射手在决赛中错失金牌。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 A.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 “问渠那 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里,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我无意感叹 老之将至,而只想说,岁月无情,我们应当加倍地珍惜人生,珍惜友情。 C.许多暴走者,是自认为体重超标者,他们抱着坚定的减肥信念,走上漫漫长 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日复一日地坚持着。 D.在奋斗过程中,我们必定会经历许多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做到“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分别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雨声,蕴含一种淡淡忧愁的诗意;听雨, ▲ 。“帘外雨潺潺”。闭帘细听窗 外雨声,犹能得雨之真味。细雨斜飞,无论飞落何处,隔窗听来, ▲ 。雨声 渺渺而带哀色,似最能震颤心灵深处暗藏的忧伤心弦,并与之一起律动,一起 摇撼着灵魂。人生的苦闷遂纷至沓来,心灵饱受淋漓之苦。此种雨声带来的感 受虽不得意, ▲ 。似乎天地荒芜, ▲ 。 ①皆似飘风一般不知其所终 ②但隐隐然自有一种淡而高远的孤清 ③则是觉察人生苦闷后的洒脱 ④只有淅沥的雨声与听雨者自己才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
A.④①③②B.④③①②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5.下列三组是推荐给中学生阅读的书目,每组书目拟一个标题。所拟标题与各 组书目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组:《武夷山脉》《中国地理百科》《瓦尔登湖》《徐霞客游记》 第二组:《不抱怨的世界》《积极思考的力量》《马克思传》《哲学的故事》 第三组:《白鹿原》《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些人,那些事》《风中的院门》 A.钟灵毓秀他山之石人间百态 B.自然风物人生智意人间百态 C.钟灵毓秀人生智慧百家争鸣 D.自然风物他山之石百家争鸣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 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 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 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 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 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 出庖下之饺,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 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 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 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 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 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 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 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 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 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 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 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常不自释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责之也责:责备 D.不录于有司于:表被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 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5.下列三组是推荐给中学生阅读的书目,每组书目拟一个标题。所拟标题与各 组书目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第一组:《武夷山脉》《中国地理百科》《瓦尔登湖》《徐霞客游记》 第二组:《不抱怨的世界》《积极思考的力量》《马克思传》《哲学的故事》 第三组:《白鹿原》《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些人,那些事》《风中的院门》 A.钟灵毓秀 他山之石 人间百态 B.自然风物 人生智慧 人间百态 C.钟灵毓秀 人生智慧 百家争鸣 D.自然风物 他山之石 百家争鸣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 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 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 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 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 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 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 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 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 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 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 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 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 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 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 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 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 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居常不自释 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责:责备 D.不录于有司 于:表被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族旧事只能去问家族里年长 的人。 B.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 举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D.归有光认为家族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 坡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4分)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4分) 9.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江晚泊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命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口作于被贬夔州途中。口轲峨:孤高状。牖:船。 (1)请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3分) (2)分析颌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3)概括尾联表达的情感。(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2)春冬之时,▲,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3)▲,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 (5)▲,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后生可畏,▲?(《论语·子竿》) (8)天若有情天亦老,▲。(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时光 周家兵 ①就这样静默着对坐,傍晚时分,四十来岁的我和八十多岁的奶奶在爷爷留下 来的老宅里。屋子里,每一样物品,在夕阳残余的光辉下,挣扎着发光。不知 从哪里偶尔传来的吱吱唧唧的老鼠声,会让我和奶奶的目光四处搜寻。 ②吃着奶奶亲手炒制的蚕豆,“咯嘣”“咯嘣”时断时续的响声中,弥漫着豆 子的清香味。这蚕豆从下种、栽苗、松土、施肥、捉虫、掐尖、扬花、挂果到 摘收,都是八十多岁的奶奶一手操办的。奶奶住不惯高楼大厦,走不动城市坚 硬的马路,吃不下鱼肉荤腥的大餐;她一生在乡下劳作,喜欢步行,喜欢泥土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族旧事只能去问家族里年长 的人。 B.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 举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D.归有光认为家族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 坡。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4 分)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4 分) 9.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江晚泊①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②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作于被贬夔州途中。轲峨:孤高状。艑:船。 (1)请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3 分) (2)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 分) (3)概括尾联表达的情感。(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2)春冬之时, ▲ ,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3) ▲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醉不成欢惨将别, ▲ 。 (白居易《琵琶行》) (5) ▲ ,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后生可畏, ▲ ? (《论语·子罕》) (8)天若有情天亦老, ▲ 。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时 光 周家兵 ①就这样静默着对坐,傍晚时分,四十来岁的我和八十多岁的奶奶在爷爷留下 来的老宅里。屋子里,每一样物品,在夕阳残余的光辉下,挣扎着发光。不知 从哪里偶尔传来的吱吱唧唧的老鼠声,会让我和奶奶的目光四处搜寻。 ②吃着奶奶亲手炒制的蚕豆,“咯嘣”“咯嘣”时断时续的响声中,弥漫着豆 子的清香味。这蚕豆从下种、栽苗、松土、施肥、捉虫、掐尖、扬花、挂果到 摘收,都是八十多岁的奶奶一手操办的。奶奶住不惯高楼大厦,走不动城市坚 硬的马路,吃不下鱼肉荤腥的大餐;她一生在乡下劳作,喜欢步行,喜欢泥土
喜欢家畜,喜欢开阔的田园,喜欢树上的鸟叫和田野里窸窸窣窣的虫鸣。奶奶 可以嘟嘟囔囔地跟小鸡小鸭们唠叨上一天,彼此不懂,却能心领神会。 ③堂屋的大门开着,外面慢慢暗下来,屋里光线更加不足。我们谁也没有起身 去开灯或点灯。我知道奶奶的床头还保留着那盏煤油灯,奶奶常挂在嘴边说, 煤油的味道真香。无数个夜晚,奶奶在煤油的香味里慢慢沉入梦乡 ④奶奶起身去厨房,用葫芦水瓢舀来半瓢井水,递给我。咕咚咕咚,一阵喉结 声响过后,清泉在我心里荡漾,两边嘴角还流淌着溢出的调皮泉水。 ⑤夜色像柔软的绸缎,包裹在四周。奶奶的话从漏风的嘴里飘过来:“我在乡 下能干很多事情,这些鸡、鸭、羊和那些小兔子都是我养的。”说着这话的时 候,黑白相间的大花狗从大门口耀武扬威地闯进来,在我身边突然使劲摇晃着 浑身的毛发。不知是虫子还是早来的露水,零零星星地溅到我身上。狗身上的 腥臭味毫不顾忌地钻进鼻孔,进入肺里,胃里一阵暗自汹涌。奶奶伸出粗糙皲裂 的右手,抚摸着,从狗头上经过肥厚的背脊直到尾巴处,末了还捏着狗尾巴轻 轻左右摇晃一番。花狗扭过身躯,用温热的舌头舔舔奶奶的手,顺势将尾巴从 奶奶手里轻柔地抽出,摇摆着轻抚奶奶的脸颊。奶奶咧嘴笑了,说,有我的小 花狗陪伴,我就不怕。 ⑥天终于黑透了,像门前场子外面树上熟透的李子。我们彼此都看不清对方的 面容,但我能感受到奶奶停不下来的双手,还有时不时站起来走动的脚步声 ⑦我还是忍不住拉亮电灯,老屋里所有的一切瞬间尽现,像面见陌生人时羞涩 纯朴的乡村少年。家里干净的物什闪着亮晶晶的光,我知道,那光里亦有奶奶 的灵魂。奶奶站在木桌旁边,手中拿着空空的葫芦水瓢,闲适从容地呈现在我 面前。桌上有三条刚从菜园摘下来的黄白青绿相间的本地黄瓜,这是奶奶和我 吃剩的晚餐。准确地说,这顿晚餐还有刚刚我一饮而尽的那半瓢甜津津的井水 ⑧奶奶到另一间厢房里收拾床铺。床上的铺盖,都是奶奶亲手缝制的棉制品 干净整洁的房间,我想,那是奶奶在努力打扫时光里的孤独和苦楚,擦拭命运 里的阴菰,尽量让每一个日子都变得明亮、欢快而健康。奶奶微笑着对我说 早点休息,这段时间好好在老家休养,什么也别想,养身的同时也要养心。 二十多年前,我从这里走出去,到深圳打拼。身体像一把在温盐水中浸泡的 镰刀,在快节奏的城市里日夜不停地锈蚀。病历,从我颤抖的手中,不知不觉 地遗落在堂屋的地上。 ⑩今夜,我闻到了久违的黄瓜的清香,从堂屋一直弥漫到卧房。 选自《散文百家》2014年10期,有删改) 12.文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13.文章用不少文字描写了豆子、煤油、黄瓜的香味,用意何在?请加以概括。 (4分) 14.文章第⑥节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15.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以“时光”为题的妙处。(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经典的尴尬:《文选》在宋代的嬗替 凌郁之 ①《文选》风靡于唐朝,成为唐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经典,引导并塑造着唐代 文学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文选》的追菲,才成就了唐代 文学的高潮。杜甫劝子读书云:“熟精《文选》理。”应可理解为唐代诗人的
喜欢家畜,喜欢开阔的田园,喜欢树上的鸟叫和田野里窸窸窣窣的虫鸣。奶奶 可以嘟嘟囔囔地跟小鸡小鸭们唠叨上一天,彼此不懂,却能心领神会。 ③堂屋的大门开着,外面慢慢暗下来,屋里光线更加不足。我们谁也没有起身 去开灯或点灯。我知道奶奶的床头还保留着那盏煤油灯,奶奶常挂在嘴边说, 煤油的味道真香。无数个夜晚,奶奶在煤油的香味里慢慢沉入梦乡。 ④奶奶起身去厨房,用葫芦水瓢舀来半瓢井水,递给我。咕咚咕咚,一阵喉结 声响过后,清泉在我心里荡漾,两边嘴角还流淌着溢出的调皮泉水。 ⑤夜色像柔软的绸缎,包裹在四周。奶奶的话从漏风的嘴里飘过来:“我在乡 下能干很多事情,这些鸡、鸭、羊和那些小兔子都是我养的。”说着这话的时 候,黑白相间的大花狗从大门口耀武扬威地闯进来,在我身边突然使劲摇晃着 浑身的毛发。不知是虫子还是早来的露水,零零星星地溅到我身上。狗身上的 腥臭味毫不顾忌地钻进鼻孔,进入肺里,胃里一阵暗自汹涌。奶奶伸出粗糙皲裂 的右手,抚摸着,从狗头上经过肥厚的背脊直到尾巴处,末了还捏着狗尾巴轻 轻左右摇晃一番。花狗扭过身躯,用温热的舌头舔舔奶奶的手,顺势将尾巴从 奶奶手里轻柔地抽出,摇摆着轻抚奶奶的脸颊。奶奶咧嘴笑了,说,有我的小 花狗陪伴,我就不怕。 ⑥天终于黑透了,像门前场子外面树上熟透的李子。我们彼此都看不清对方的 面容,但我能感受到奶奶停不下来的双手,还有时不时站起来走动的脚步声。 ⑦我还是忍不住拉亮电灯,老屋里所有的一切瞬间尽现,像面见陌生人时羞涩 纯朴的乡村少年。家里干净的物什闪着亮晶晶的光,我知道,那光里亦有奶奶 的灵魂。奶奶站在木桌旁边,手中拿着空空的葫芦水瓢,闲适从容地呈现在我 面前。桌上有三条刚从菜园摘下来的黄白青绿相间的本地黄瓜,这是奶奶和我 吃剩的晚餐。准确地说,这顿晚餐还有刚刚我一饮而尽的那半瓢甜津津的井水。 ⑧奶奶到另一间厢房里收拾床铺。床上的铺盖,都是奶奶亲手缝制的棉制品。 干净整洁的房间,我想,那是奶奶在努力打扫时光里的孤独和苦楚,擦拭命运 里的阴霾,尽量让每一个日子都变得明亮、欢快而健康。奶奶微笑着对我说, 早点休息,这段时间好好在老家休养,什么也别想,养身的同时也要养心。 ⑨二十多年前,我从这里走出去,到深圳打拼。身体像一把在温盐水中浸泡的 镰刀,在快节奏的城市里日夜不停地锈蚀。病历,从我颤抖的手中,不知不觉 地遗落在堂屋的地上。 ⑩今夜,我闻到了久违的黄瓜的清香,从堂屋一直弥漫到卧房。 (选自《散文百家》2014 年 10 期,有删改) 12.文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 13.文章用不少文字描写了豆子、煤油、黄瓜的香味,用意何在?请加以概括。 (4 分) 14.文章第⑤节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 分) 15.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以“时光”为题的妙处。(6 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8 题。 经典的尴尬:《文选》在宋代的嬗替 凌郁之 ①《文选》风靡于唐朝,成为唐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经典,引导并塑造着唐代 文学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文选》的追摹,才成就了唐代 文学的高潮。杜甫劝子读书云:“熟精《文选》理。”应可理解为唐代诗人的
普遍取向。宋初,《文选》仍是文人学习、模仿和推重的范本。著名文人宋祁 即曾手抄《文选》三编。王得臣在《鏖史》一书里记其幼时,先君令其日课《文 选》 ②但是,庆历以后,文风丕变,流行五百年的《文选》的影响,呈式微之势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 王孙’,梅必呼“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 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于此可见宋代文坛风尚的变迁。 ③庆历前后文学趣味的转向表明,一个时期以为雅的东西,到另一时期则可能 走向它的反面。虽然《文选》曾经是、现在仍是最高典范,但它毕竟已被文人 用得“烂熟”了。任何一种风尚,一旦至于烂熟,必归于俗,必道厌弃。否弃 《文选》,是符合美学上所讲“陌生化”理论的。 ④而否弃《文选》之所以发生在庆历以后,其原因在于,宋代文学经历了七八 十年的发展,随着宋代文人时代感与文学自信的进一步加强,随着范仲淹、梅 尧臣、欧阳修等当代典范的树立,宋代文人已不屑于步唐人之后尘,而以学《文 选》为陈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并且,这些文章巨公周围,已然生出大批追 随者,成长为具有转移风气意义的文学群体。因此,必然产生文学的代际,从 而与前朝文学取向拉开距离。 ⑤带头唱响《文选》时代挽歌的,正是后来成为宋代文学巨擘的苏轼。苏轼对 待《文选》的态度具有典型性。他几乎凌驾于这部被前人极力推崇的文学经典 之上,敢于批评其不足。在他眼里,这部书不仅没有因数百年被推崇而增加些 许神秘感,反而彻底揭开了其被唐人及宋初文人膜拜的面纱。“恨其编次无法 去取失当”,又说“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苏轼这种平章古今、 睥睨《文选》的姿态,标志着宋代新文学的成熟和新的文学审美标准的形成 ⑥宋诗之所以在整体上能够走出以《文选》为祈向的古典时代,还在于宋代文 人切入生活之深。他们太熟悉这个时代,在他们笔下,平凡与不平凡,平淡与 不平淡,雅与俗,都随缘自然,在在共存。它们洗净了六朝的绮靡,选择了素 朴淡雅的主导风尚。 ⑦《文选》仍是那部《文选》,变化的是时代、读者及其审美趣味。要之,《文 选》作为一本文学总集,与它作为一本写作范本,是两回事。作为写作范本, 会因长期深入的模仿而趋于陈俗熟滥,遂使读者厌倦;而作为文学总集,自有 其历久弥新者在,故《文选》不可能完全被后来其他文学选本所取代。南宋中 后期学习《文选》又成为新的时尚,其故或即在此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6年第1期,有删改) 1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7.《文选》在宋代庆历后地位跌落的原因有哪些?(6分 18.文章第⑤节苏轼是从哪些方面评价《文选》的?这段文字对表达中心有何 作用?(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 不限,诗歌除外。 立于山顶,凌驾万物而得游目骋怀之乐,蔽于云雾浓厚; 安于山谷,居住木屋而知芳草花林之色,困于井口狭小 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附加题
普遍取向。宋初,《文选》仍是文人学习、模仿和推重的范本。著名文人宋祁, 即曾手抄《文选》三编。王得臣在《麈史》一书里记其幼时,先君令其日课《文 选》。 ②但是,庆历以后,文风丕变,流行五百年的《文选》的影响,呈式微之势。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 ‘王孙’,梅必呼‘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 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于此可见宋代文坛风尚的变迁。 ③庆历前后文学趣味的转向表明,一个时期以为雅的东西,到另一时期则可能 走向它的反面。虽然《文选》曾经是、现在仍是最高典范,但它毕竟已被文人 用得“烂熟”了。任何一种风尚,一旦至于烂熟,必归于俗,必遭厌弃。否弃 《文选》,是符合美学上所讲“陌生化”理论的。 ④而否弃《文选》之所以发生在庆历以后,其原因在于,宋代文学经历了七八 十年的发展,随着宋代文人时代感与文学自信的进一步加强,随着范仲淹、梅 尧臣、欧阳修等当代典范的树立,宋代文人已不屑于步唐人之后尘,而以学《文 选》为陈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并且,这些文章巨公周围,已然生出大批追 随者,成长为具有转移风气意义的文学群体。因此,必然产生文学的代际,从 而与前朝文学取向拉开距离。 ⑤带头唱响《文选》时代挽歌的,正是后来成为宋代文学巨擘的苏轼。苏轼对 待《文选》的态度具有典型性。他几乎凌驾于这部被前人极力推崇的文学经典 之上,敢于批评其不足。在他眼里,这部书不仅没有因数百年被推崇而增加些 许神秘感,反而彻底揭开了其被唐人及宋初文人膜拜的面纱。“恨其编次无法, 去取失当”,又说“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苏轼这种平章古今、 睥睨《文选》的姿态,标志着宋代新文学的成熟和新的文学审美标准的形成。 ⑥宋诗之所以在整体上能够走出以《文选》为祈向的古典时代,还在于宋代文 人切入生活之深。他们太熟悉这个时代,在他们笔下,平凡与不平凡,平淡与 不平淡,雅与俗,都随缘自然,在在共存。它们洗净了六朝的绮靡,选择了素 朴淡雅的主导风尚。 ⑦《文选》仍是那部《文选》,变化的是时代、读者及其审美趣味。要之,《文 选》作为一本文学总集,与它作为一本写作范本,是两回事。作为写作范本, 会因长期深入的模仿而趋于陈俗熟滥,遂使读者厌倦;而作为文学总集,自有 其历久弥新者在,故《文选》不可能完全被后来其他文学选本所取代。南宋中 后期学习《文选》又成为新的时尚,其故或即在此。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6 年第 1 期,有删改) 1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 分) 17.《文选》在宋代庆历后地位跌落的原因有哪些?(6 分) 18.文章第⑤节苏轼是从哪些方面评价《文选》的?这段文字对表达中心有何 作用?(6 分) 七、作文(70 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 不限,诗歌除外。 立于山顶,凌驾万物而得游目骋怀之乐,蔽于云雾浓厚; 安于山谷,居住木屋而知芳草花林之色,困于井口狭小。 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附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