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高三语文10月调研卷 、语言知识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金圣叹,中国颇负 的文学批评家,才气纵横,性情狂傲。他选录初唐到五代的 七言律诗进行细致点评,揣摩唐人七言律诗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模式,或 或 借题发挥。《清代七百名人传:金人瑞传》说他:“纵横批评,明快如火, 一时见 者叹为灵鬼转世。” A.胜名醍醐灌顶笔走龙蛇 B.胜名鞭辟入里笔走龙蛇 C.盛名鞭辟入里妙笔生花 D.盛名醍醐灌顶妙笔生花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 三部 ①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使人感到吃力、头疼 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 ③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 ④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 ⑤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 ⑥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A.③⑤①②④⑥ B.③⑤②④①⑥ C.④①⑥③⑤② D.④③⑤②①⑥ 3.下列对联和所描绘的店铺名,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放眼看乾坤,增光察远近 ②满室明如昼,流光夺月辉 ③悬将小户牖,亮彻大乾坤 ④昆池明月满,合浦夜光合 A.①眼镜店②珠宝店③玻璃店④灯具店 B.①玻璃店②珠宝店③灯具店④眼镜店 C.①眼镜店②灯具店③玻璃店④珠宝店 D.①玻璃店②灯具店③珠宝店④眼镜店 4.下列诗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元稹《使东川·南秦雪》)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D.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曹雪芹《红楼梦〈咏白海棠)》)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周公论 王安石 ①甚哉,荀卿之好妄也!载周公之言曰:“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 貌执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千有余人。”是诚周公之所为,则何周公之小也! ②夫圣人为政于天下也,初若无为于天下,而天下卒以无所不治者,其法诚修也。故三 代之制,立庠于党,立序于遂,立学于国,以为养贤教士之法。是士之贤,虽未及用,而固 无不见尊养者矣。此则周公待士之道也 ③诚若荀卿之言,则春申、孟尝之行,乱世之事也,岂足为周公乎?且圣世之士,各有 其业,讲道习艺,感日之不足,岂暇游公卿之门哉?彼游公卿之门、求公卿之礼者,皆战国
苏州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 高三语文 10 月调研卷 一、语言知识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金圣叹,中国颇负 的文学批评家,才气纵横,性情狂傲。他选录初唐到五代的 七言律诗进行细致点评,揣摩唐人七言律诗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模式,或 ,或 借题发挥。《清代七百名人传:金人瑞传》说他:“纵横批评,明快如火, ,一时见 者叹为灵鬼转世。” A.胜名 醍醐灌顶 笔走龙蛇 B.胜名 鞭辟入里 笔走龙蛇 C.盛名 鞭辟入里 妙笔生花 D.盛名 醍醐灌顶 妙笔生花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 部、三部…… 。 , 。 。 。 。 ①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使人感到吃力、头疼 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 ③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 ④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 ⑤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 ⑥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A.③⑤①②④⑥ B.③⑤②④①⑥ C.④①⑥③⑤② D.④③⑤②①⑥ 3.下列对联和所描绘的店铺名,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放眼看乾坤,增光察远近 ②满室明如昼,流光夺月辉 ③悬将小户牖,亮彻大乾坤 ④昆池明月满,合浦夜光合 A.①眼镜店 ②珠宝店 ③玻璃店 ④灯具店 B.①玻璃店 ②珠宝店 ③灯具店 ④眼镜店 C.①眼镜店 ②灯具店 ③玻璃店 ④珠宝店 D.①玻璃店 ②灯具店 ③珠宝店 ④眼镜店 4.下列诗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元稹《使东川·南秦雪》)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D.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曹雪芹《红楼梦〈咏白海棠〉》)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周公论 王安石 ①甚哉,荀卿之好妄也!载周公之言曰:“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 貌执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千有余人。”是诚周公之所为,则何周公之小也! ②夫圣人为政于天下也,初若无为于天下,而天下卒以无所不治者,其法诚修也。故三 代之制,立庠.于党,立序于遂,立学于国,以为养贤教士之法。是士之贤,虽未及用,而固 无不见尊养者矣。此则周公待士之道也。 ③诚若荀卿之言,则春申、孟尝之行,乱世之事也,岂足为周公乎?且圣世之士,各有 其业,讲道习艺,患日之不足,岂暇游公卿之门哉?彼游公卿之门、求公卿之礼者,皆战国
遂、侯嬴之徒也。荀卿生于乱世,不能考论先王之法,著之天下,而惑于乱世 之俗,遂以为圣世之士亦若是而已,亦已过也 ④且周公之所礼者,大贤与?则周公岂唯执贽见之而已,固当荐之天子而共天位也。如 其不贤,不足与共天位,则周公如何其与之为礼也?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 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 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 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或曰:“仰禄之士犹可骄,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夫君子之不骄,虽暗室不敢自慢,岂为其亼 之仰禄而可以骄乎? ⑤呜呼,所谓君子者,贵其能不易乎世也。苟卿生于乱世,而遂以乱世之事量圣人,后 世之士尊荀卿,以为大儒而继孟子者,吾不信矣。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贽:见面礼B.立庠于党 庠:学校 C.子产听郑国之政 听:听任 D.贵其能不易乎世也易:改变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说周公通过忙于拜见和接见许多人这种方式来选拔人才,而王安石认为这种说法 不符合周公的待士之道,是对周公的小视 在王安石看来,春申君、孟尝君招贤纳士是乱世中才会有的行为,圣世中的贤士是不 会有闲暇时间游走于公卿之门的。 C.王安石引用孟子对子产听政的评价,是为了表明自己对孟子观点的不认同,从而论 证于天下立善法对于执政的重要性。 D.王安石批评荀子被乱世的风气迷惑,而以乱世之事考量圣人的行为,并认为荀子配不 上继孟子之后大儒的称号 7.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彼游公卿之门、求公卿之礼者,皆战国之奸民,而毛遂、侯嬴之徒也。(5分) (2)夫君子之不骄,虽暗室不敢自慢,岂为其人之仰禄而可以骄乎。(5分) 8.王安石是从周公的哪些方面得出“甚哉,荀卿之好妄也”这一结论的?请结合全文加 以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月三日登楼有怀金陵宣城诸友【1 范成大 百尺西楼十二栏,日迟花影对人闲 春风已入片时梦,寒食从今数日间。 折柳故情多望断,落梅新曲与愁关。 诗成欲访江南便,千里烟波万叠山。 【注】范成大在二十九岁中进士之前,曾一度游学于金陵、宣城等地,这首诗写于诗人 回到家乡苏州之后。 9.本诗前三联从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序不断变化方面进行构思,请简要分析。(5分) 10.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之奸民,而毛遂、侯嬴之徒也。荀卿生于乱世,不能考论先王之法,著之天下,而惑于乱世 之俗,遂以为圣世之士亦若是而已,亦已过也。 ④且周公之所礼者,大贤与?则周公岂唯执贽见之而已,固当荐之天子而共天位也。如 其不贤,不足与共天位,则周公如何其与之为礼也?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 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 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 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或曰:“仰禄之士犹可骄,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夫君子之不骄,虽暗室不敢自慢,岂为其人 之仰禄而可以骄乎? ⑤呜呼,所谓君子者,贵其能不易.乎世也。荀卿生于乱世,而遂以乱世之事量圣人,后 世之士尊荀卿,以为大儒而继孟子者,吾不信矣。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 贽:见面礼 B.立庠.于党 庠:学校 C.子产听.郑国之政 听:听任 D.贵其能不易.乎世也 易:改变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荀子说周公通过忙于拜见和接见许多人这种方式来选拔人才,而王安石认为这种说法 不符合周公的待士之道,是对周公的小视。 B.在王安石看来,春申君、孟尝君招贤纳士是乱世中才会有的行为,圣世中的贤士是不 会有闲暇时间游走于公卿之门的。 C. 王安石引用孟子对子产听政的评价,是为了表明自己对孟子观点的不认同,从而论 证于天下立善法对于执政的重要性。 D.王安石批评荀子被乱世的风气迷惑,而以乱世之事考量圣人的行为,并认为荀子配不 上继孟子之后大儒的称号。 7.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彼游公卿之门、求公卿之礼者,皆战国之奸民,而毛遂、侯嬴之徒也。(5 分) (2)夫君子之不骄,虽暗室不敢自慢,岂为其人之仰禄而可以骄乎。(5 分) 8.王安石是从周公的哪些方面得出“甚哉,荀卿之好妄也”这一结论的?请结合全文加 以概括。(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9~10 题。 二月三日登楼有怀金陵宣城诸友【注】 范成大 百尺西楼十二栏,日迟花影对人闲。 春风已入片时梦,寒食从今数日间。 折柳故情多望断,落梅新曲与愁关。 诗成欲访江南便,千里烟波万叠山。 【注】范成大在二十九岁中进士之前,曾一度游学于金陵、宣城等地,这首诗写于诗人 回到家乡苏州之后。 9. 本诗前三联从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序不断变化方面进行构思,请简要分析。(5 分) 10.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2)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 何不改此度?(屈原《离骚》) (5)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6)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于我如浮云(《论语》) (8)操千曲而后晓声,▲▲_。(刘勰《文心雕龙》)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榆树 汪曾祺 ①侉奶奶住到这里一定已经好多年了,她种的八棵榆树已经很大了。 ②这地方把徐州以北说话带山东口音的人都叫做侉子。这县里有不少侉子。他们大都住 在运河堤下,拉纤,推独轮车运货,碾石头粉,烙锅盔,卖牛杂碎汤…… ③侉奶奶她姓什么?不知道。大家都叫她侉奶奶。大人、小孩,穷苦人,有钱的,都这 样叫。倒好像她就姓侉似的。侉奶奶怎么会住到这样一个地方来呢?她是哪年搬来的呢?不 知道。好像自从盘古开天地,这里就有一个侉奶奶 ④侉奶奶住在一个巷子的外面。后街边有一条很宽的阴沟,正街的阴沟水都流到这里, 水色深黑,发出各种气味,蓝靛的气味、豆腐水的气味、做草纸的纸浆气味。跳过这条大阴 沟,有一片空地。侉奶奶就住在这里。侉奶奶的家是两间草房。独门独户,四边不靠人家。 侉奶奶家左边长了很高的草。右边是侉奶奶种的八棵榆树。 (5)侉奶奶靠给人家纳鞋底过日子。附近几条巷子的人家都来找她,拿了旧布,袼褙和 张纸剪的鞋底样。侉奶奶就按底样把旧布、袼褙剪好,“做”一“做”,然后就坐在门口小 板凳上纳。扎一锥子,纳一针,“哧啦——哧啦”。有时把锥子插在头发里“光”一“光”。 侉奶奶手劲很大,纳的针脚很紧,她纳的底子很结实,大家都愿找她纳。也不讲个价钱。给 多,给少,她从不争。多少人穿过她纳的荘底啊 6)侉奶奶一清早就坐在门口纳鞋底。她不点灯,睡得早,天上一见星星,她就睡了。 起得也早。别人家的烟筒才冒出烧早饭的炊烟,侉奶奶已经纳妤半只鞋底。除了下雨下雪, 她很少在屋里(她那屋里很黑),整天都坐在门外扎锥子,抽麻线。有时眼酸了,手乏了, 就停下来四面看看。 (⑦)正街上有一家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驴。每天上下午,豆腐店的一个孩子总牵驴到 侉奶奶的榆树下打滚。驴乏了,一滚,再滚,总是翻不过去。滚了四五回,哎,翻过去了。 驴打着响鼻,浑身都轻松了。侉奶奶原来直替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了,侉奶奶也替它觉 得轻松 (8)街上的,巷子里的孩子常上侉奶奶门前的空地上来玩。他们在草窝里捉蚂蚱,捉 油葫芦。捉到了,就拿给侉奶奶看。“侉奶奶,你看!大不大?”侉奶奶必很认真地看一看 说:“大。真大!”孩子玩一回,又转到别处去玩了… (9)侉奶奶吃得真是苦。她一年到头喝粥。三顿都是粥。平常是她到米店买了最糙最糙的 米来煮。侉奶奶也吃莱。她的“莱”是她自己腌的红萝卜。啊呀,那叫威,比盐还咸,威得 发苦!一一不信你去尝一口看 (10)只有她的侄儿来的那一天,才变一变花样。 (11)侉奶奶有一个亲人,叫“牛”,是她的侄儿。过继给她了。牛在运河堤上卖力气, 也拉纤,也推车,也碾石头。他隔个十天半月来看看他的过继的娘。他的家口多,不能给娘 带什么,只带了三斤重的一块锅盔。娘看见牛来了,就上街,到卖熏烧的王二的摊子上切二 百钱猪头肉,用半张荷叶托着。还忘不了买几根大葱,半碗酱。娘俩就结结实实地吃了一顿 山东饱饭
(1)土地平旷,▲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 (2)地崩山摧壮士死,▲ ▲ 。(李白《蜀道难》) (3)▲ ▲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 ▲ ,何不改此度?(屈原《离骚》) (5)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6)▲ ▲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7)▲ ▲ ,于我如浮云(《论语》) (8)操千曲而后晓声,▲ ▲ 。(刘勰《文心雕龙》)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榆 树 汪曾祺 ①侉奶奶住到这里一定已经好多年了,她种的八棵榆树已经很大了。 ②这地方把徐州以北说话带山东口音的人都叫做侉子。这县里有不少侉子。他们大都住 在运河堤下,拉纤,推独轮车运货,碾石头粉,烙锅盔,卖牛杂碎汤…… ③侉奶奶她姓什么?不知道。大家都叫她侉奶奶。大人、小孩,穷苦人,有钱的,都这 样叫。倒好像她就姓侉似的。侉奶奶怎么会住到这样一个地方来呢?她是哪年搬来的呢?不 知道。好像自从盘古开天地,这里就有一个侉奶奶。 ④侉奶奶住在一个巷子的外面。后街边有一条很宽的阴沟,正街的阴沟水都流到这里, 水色深黑,发出各种气味,蓝靛的气味、豆腐水的气味、做草纸的纸浆气味。跳过这条大阴 沟,有一片空地。侉奶奶就住在这里。侉奶奶的家是两间草房。独门独户,四边不靠人家。 侉奶奶家左边长了很高的草。右边是侉奶奶种的八棵榆树。 (5)侉奶奶靠给人家纳鞋底过日子。附近几条巷子的人家都来找她,拿了旧布,袼褙和 一张纸剪的鞋底样。侉奶奶就按底样把旧布、袼褙剪好,“做”一“做”,然后就坐在门口小 板凳上纳。扎一锥子,纳一针,“哧啦——哧啦”。有时把锥子插在头发里“光”一“光”。 侉奶奶手劲很大,纳的针脚很紧,她纳的底子很结实,大家都愿找她纳。也不讲个价钱。给 多,给少,她从不争。多少人穿过她纳的鞋底啊! (6)侉奶奶一清早就坐在门口纳鞋底。她不点灯,睡得早,天上一见星星,她就睡了。 起得也早。别人家的烟筒才冒出烧早饭的炊烟,侉奶奶已经纳好半只鞋底。除了下雨下雪, 她很少在屋里(她那屋里很黑),整天都坐在门外扎锥子,抽麻线。有时眼酸了,手乏了, 就停下来四面看看。 (7)正街上有一家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驴。每天上下午,豆腐店的一个孩子总牵驴到 侉奶奶的榆树下打滚。驴乏了,一滚,再滚,总是翻不过去。滚了四五回,哎,翻过去了。 驴打着响鼻,浑身都轻松了。侉奶奶原来直替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了,侉奶奶也替它觉 得轻松。 (8)街上的,巷子里的孩子常上侉奶奶门前的空地上来玩。他们在草窝里捉蚂蚱,捉 油葫芦。捉到了,就拿给侉奶奶看。“侉奶奶,你看!大不大?”侉奶奶必很认真地看一看, 说:“大。真大!”孩子玩一回,又转到别处去玩了…… (9)侉奶奶吃得真是苦。她一年到头喝粥。三顿都是粥。平常是她到米店买了最糙最糙的 米来煮。侉奶奶也吃菜。她的“菜”是她自己腌的红萝卜。啊呀,那叫咸,比盐还咸,咸得 发苦!——不信你去尝一口看! (10)只有她的侄儿来的那一天,才变一变花样。 (11)侉奶奶有一个亲人,叫“牛”,是她的侄儿。过继给她了。牛在运河堤上卖力气, 也拉纤,也推车,也碾石头。他隔个十天半月来看看他的过继的娘。他的家口多,不能给娘 带什么,只带了三斤重的一块锅盔。娘看见牛来了,就上街,到卖熏烧的王二的摊子上切二 百钱猪头肉,用半张荷叶托着。还忘不了买几根大葱,半碗酱。娘俩就结结实实地吃了一顿 山东饱饭
(12)侉奶奶的八棵榆树一年一年地长大了。香店的杨老板几次托甲长丁裁缝来探过侉 奶奶的口风,问她卖不卖。榆皮,是做香的原料。丁裁缝来一趟,侉奶奶总是说:“树还小 咧,叫它再长长。” (13)人们私下议论:侉奶奶不卖榆树,她是指着它当棺材本哪。 (14)榆树一年一年地长。侉奶奶一年一年地活着,一年一年地纳鞋底。那些捉蚂蚱的 孩子一年比一年大。侉奶奶纳他们穿的鞋底,尺码一年比一年放出来了。侉奶奶也一年年地 见老了,她时常病病歪歪的,连粥都不想吃,在她的黑洞洞的草屋里躺着。有时出来坐坐 扶着门框往外走。 (15)一天夜里下大雨。瓢泼大雨不停地下了一夜。很多人家都进了水。丁裁缝怕侉 奶奶家也进了水了,她屋外的榆树都浸在水里了。他赤着脚走过去,推开侉奶奶的门一看: 侉奶奶死了 (16)丁裁缝派人把她的侄子牛叫了来。得给侉奶奶办后事呀。侉奶奶没有留下什么 钱,牛也拿不出钱,只有卖榆树。 (1刀)丁裁缝找到杨老板。杨老板倒很仁义,说是先不忙谈榆树的事,这都好说,由他 先垫出一笔钱来,给侉奶奶买一身老衣,一副杉木棺材,把侉奶奶埋了。 (18)侉奶奶安葬以后,榆树生意也就谈妥了。杨老板雇了人来,咯嗤咯嗤,把八棵榆树 都放倒了。新锯倒的榆树,发出很浓的香味… (选自汪曾祺《故里杂记》,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榆树,起到线索作用,侉奶奶去世,榆树被锯倒,又具有象征意义 B.第5段运用细节描写,视听觉结合,语言委婉含蓄,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C.作者对小说中的人、事,既不居高临下也不刻意拔高,是地道的平民视角。 D.小说采用散文化的结构,淡化情节,看似随意,实则苦心经营。 13.请简要分析侉奶奶这一人物形象特点。(6分) 14.小说写了侉奶奶及相关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苏轼的意义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 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 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 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 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 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 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 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 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 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 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也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荣 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 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12)侉奶奶的八棵榆树一年一年地长大了。香店的杨老板几次托甲长丁裁缝来探过侉 奶奶的口风,问她卖不卖。榆皮,是做香的原料。丁裁缝来一趟,侉奶奶总是说:“树还小 咧,叫它再长长。” (13)人们私下议论:侉奶奶不卖榆树,她是指着它当棺材本哪。 (14)榆树一年一年地长。侉奶奶一年一年地活着,一年一年地纳鞋底。那些捉蚂蚱的 孩子一年比一年大。侉奶奶纳他们穿的鞋底,尺码一年比一年放出来了。侉奶奶也一年年地 见老了,她时常病病歪歪的,连粥都不想吃,在她的黑洞洞的草屋里躺着。有时出来坐坐, 扶着门框往外走。 (15)一天夜里下大雨。瓢泼大雨不停地下了一夜。很多人家都进了水。丁裁缝怕侉 奶奶家也进了水了,她屋外的榆树都浸在水里了。他赤着脚走过去,推开侉奶奶的门一看: 侉奶奶死了。 (16)丁裁缝派人把她的侄子牛叫了来。得给侉奶奶办后事呀。侉奶奶没有留下什么 钱,牛也拿不出钱,只有卖榆树。 (17)丁裁缝找到杨老板。杨老板倒很仁义,说是先不忙谈榆树的事,这都好说,由他 先垫出一笔钱来,给侉奶奶买一身老衣,一副杉木棺材,把侉奶奶埋了。 (18)侉奶奶安葬以后,榆树生意也就谈妥了。杨老板雇了人来,咯嗤咯嗤,把八棵榆树 都放倒了。新锯倒的榆树,发出很浓的香味…… (选自汪曾祺《故里杂记》,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榆树,起到线索作用,侉奶奶去世,榆树被锯倒,又具有象征意义。 B.第 5 段运用细节描写,视听觉结合,语言委婉含蓄,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C.作者对小说中的人、事,既不居高临下也不刻意拔高,是地道的平民视角。 D.小说采用散文化的结构,淡化情节,看似随意,实则苦心经营。 13.请简要分析侉奶奶这一人物形象特点。(6 分) 14. 小说写了侉奶奶及相关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 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 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 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 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 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 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 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 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 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 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 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也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荣 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 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 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 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 来的。 传说,苏轼曾在作罢《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 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 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 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 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忱愤,没有李白、 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悆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 世。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 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 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 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 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 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 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岀 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 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 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 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 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 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知道《红棧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 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 实就在这里。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所表现 出来的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 B.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 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 D.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主要是因为 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赤壁赋》所透露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对 人生的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可寄托感。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出苏轼的 自我安慰,表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总有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 C.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 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 D.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 17.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6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 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 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 来的。 传说,苏轼曾在作罢《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 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 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 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 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 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 世。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 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 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 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 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 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 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 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 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 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 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 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 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知道《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 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 实就在这里。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所表现 出来的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 B.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 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 D.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主要是因为 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赤壁赋》所透露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对 人生的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可寄托感。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出苏轼的 自我安慰,表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总有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 念。 C.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 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 D.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 想。 17.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