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19.1 、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 绝不会一帆风顺,难免还会遭遇这样或那样 的 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并时刻做好准备。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知道 哪天就会被人 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国企业必须时时警醒。 A.历程骚扰一网打尽B.进程掣肘釜底抽薪 C.历程骚扰釜底抽薪D.进程掣肘一网打尽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一个社 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 其公共文明 ①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律写得明明白白 ②以至日本媒体写社论提醒国民要尊重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礼仪 ③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的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等 ④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功不可没 ⑤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的不文 明现象 A.③②④⑤①B.⑤③①②④C.⑤③②④①D.③④①⑤② 3.下列对联与所描写的人物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李白 B.万里坏长城,南渡朝廷从此小;一抔留古墓,西湖烟水到今香——岳飞 C.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杜甫 D.集群圣之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存神过化,德合乾坤——孔丘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临摹名帖时,法帖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 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 被破除,同时性情中焦躁、杂乱的习气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昋墨海能渐渐陶冶岀精神之光。 “旧我”不断褪色后,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 A.练习书法的关键,是要凝神聚力、平心静气地临摹名帖 B.只有温文尔雅、卓然而立的君子,才能成为著名书法家 C.研习书法可以怡养性情,提高个人品味,提升修养境界。 D.书法要靠领悟,悟明书法之道,才能不断提高书法水平。 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赵匡凝传 匡凝字光仪,蔡州人也。父德誣。匡凝以父功为唐州刺史蓑七州马步军都校。及徳誣卒
2019 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语 文 (满分 16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019.1 一、 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 绝不会一帆风顺,难免还会遭遇这样或那样 的 。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并时刻做好准备。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知道 哪天就会被人 。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国企业必须时时警醒。 A. 历程 骚扰 一网打尽 B. 进程 掣肘 釜底抽薪 C. 历程 骚扰 釜底抽薪 D. 进程 掣肘 一网打尽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一个社 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 其公共文明: 。 , 。 , 。 ①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律写得明明白白 ②以至日本媒体写社论提醒国民要尊重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礼仪 ③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的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等 ④究其源头,1948 年出台的《轻犯罪法》功不可没 ⑤即便如此,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的不文 明现象 A. ③②④⑤① B. ⑤③①②④ C. ⑤③②④① D. ③④①⑤② 3. 下列对联与所描写的人物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李白 B. 万里坏长城,南渡朝廷从此小;一抔留古墓,西湖烟水到今香——岳飞 C. 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杜甫 D. 集群圣之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存神过化,德合乾坤——孔丘 4.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临摹名帖时,法帖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 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 被破除,同时性情中焦躁、杂乱的习气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墨海能渐渐陶冶出精神之光。 “旧我”不断褪色后,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 A. 练习书法的关键,是要凝神聚力、平心静气地临摹名帖。 B. 只有温文尔雅、卓然而立的君子,才能成为著名书法家。 C. 研习书法可以怡养性情,提高个人品味,提升修养境界。 D. 书法要靠领悟,悟明书法之道,才能不断提高书法水平。 二、 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赵匡凝传 匡凝字光仪,蔡州人也。父德諲。匡凝以父功为唐州刺史兼七州马步军都校。及德諲卒
匡凝自为襄州留后,朝廷即以旄钺授之。作镇数年,甚有威惠,累官至检校太尉、兼中书令。 匡凝气貌甚伟,好自修饰,毎整衣冠,必使人持巨鉴前后照之。对客之际,乌中上微觉 有尘,即令侍妓持红拂以去之。人有误犯其家讳者,往往遭其木楚,其方严也如是。 光化初,匡凝以太祖有清口之败,密附于淮夷,太祖遣氏叔琮率师伐之。未几,其泌 州刺史赵璠越墉来降,随州刺史赵匡璘临阵就擒。俄而康怀英攻下邓州,匡凝惧,遣使乞盟, 太祖许之,自是附庸于太祖。及成汭败于鄂州,匡凝表其弟匡明为荆南留后。是时唐室微弱, 诸道常赋多不上供,惟匡凝昆仲虽强据江山,然尽忠帝室,贡赋不绝 太祖将期受禅,以匡凝兄弟并据藩镇,乃遣使先谕旨焉。匡凝对使者流涕,答以受国恩 岂敢随时妄有他志。使者复命,太祖大怒。天祐二年秋七月,遣杨师厚率师讨之。八月 太祖亲领大军南征。及师厚济江,匡凝以兵数万逆战,大为师厚所败。匡凝乃燔其舟,单舸 急棹,沿汉而遁于金陵。后卒于淮南 《新唐书》云:师厚由阴谷伐木为梁,匡凝以兵二万濒江战,大败,乃燔其舟,单舸夜 奔扬州。行密见之,曰:“君在镇,轻车重马输于贼,今败,乃归我邪!”《欧阳史》云:行密 厚遇匡凝,其后行密死,杨渥稍不礼之。渥方宴食青梅,匡凝顾渥曰:“勿多食,发小儿热。” 将以为慢,渥遣匡凝海陵,后为徐温所杀。初,匡凝好聚书,及败,杨师厚获数千卷于第 悉以来献。 (选自《新五代史》卷十七,有删节) 【注】①太祖:后梁太祖朱温。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官至检校太尉累:多次B.太祖将期受禅禅:封禅 C.匡凝乃燔其舟燔:焚烧D.诸将以为慢慢:轻视,傲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去世后,赵匡凝自封为襄州留后,后来朝廷对他这一官职给予了确认 B.赵匡凝非常注重个人仪表,对于祖上及父亲的名讳,也非常爱护不容侵犯。 C.唐末朝廷衰微,各地藩镇大多不上交赋税,但赵匡凝兄弟仍照常缴纳贡赋。 D.赵匡凝对后梁太祖朱温心怀忠义,积极输送物资,但还是被他派兵打败了。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匡凝气貌甚伟,好自修饰,每整衣冠,必使人持巨鉴前后照之。(4分) (2)及师厚济江,匡凝以兵数万逆战,大为师厚所败。(3分) (3)行密厚遇匡凝,其后行密死,杨渥稍不礼之。(3分) 8.请简要概括赵匡凝两次遭太祖讨伐的原因。(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看弟 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匡凝自为襄州留后,朝廷即以旄钺授之。作镇数年,甚有威惠,累.官至检校太尉、兼中书令。 匡凝气貌甚伟,好自修饰,每整衣冠,必使人持巨鉴前后照之。对客之际,乌巾上微觉 有尘,即令侍妓持红拂以去之。人有误犯其家讳者,往往遭其木楚,其方严也如是。 光化初,匡凝以太祖①有清口之败,密附于淮夷,太祖遣氏叔琮率师伐之。未几,其泌 州刺史赵璠越墉来降,随州刺史赵匡璘临阵就擒。俄而康怀英攻下邓州,匡凝惧,遣使乞盟, 太祖许之,自是附庸于太祖。及成汭败于鄂州,匡凝表其弟匡明为荆南留后。是时唐室微弱, 诸道常赋多不上供,惟匡凝昆仲虽强据江山,然尽忠帝室,贡赋不绝。 太祖将期受禅.,以匡凝兄弟并据藩镇,乃遣使先谕旨焉。匡凝对使者流涕,答以受国恩 深,岂敢随时妄有他志。使者复命,太祖大怒。天祐二年秋七月,遣杨师厚率师讨之。八月, 太祖亲领大军南征。及师厚济江,匡凝以兵数万逆战,大为师厚所败。匡凝乃燔.其舟,单舸 急棹,沿汉而遁于金陵。后卒于淮南。 《新唐书》云:师厚由阴谷伐木为梁,匡凝以兵二万濒江战,大败,乃燔其舟,单舸夜 奔扬州。行密见之,曰:“君在镇,轻车重马输于贼,今败,乃归我邪!”《欧阳史》云:行密 厚遇匡凝,其后行密死,杨渥稍不礼之。渥方宴食青梅,匡凝顾渥曰:“勿多食,发小儿热。” 诸将以为慢.,渥遣匡凝海陵,后为徐温所杀。初,匡凝好聚书,及败,杨师厚获数千卷于第, 悉以来献。 (选自《新五代史》卷十七,有删节) 【注】① 太祖:后梁太祖朱温。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累.官至检校太尉 累:多次 B. 太祖将期受禅. 禅:封禅 C. 匡凝乃燔.其舟 燔:焚烧 D. 诸将以为慢. 慢:轻视,傲慢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父亲去世后,赵匡凝自封为襄州留后,后来朝廷对他这一官职给予了确认。 B. 赵匡凝非常注重个人仪表,对于祖上及父亲的名讳,也非常爱护不容侵犯。 C. 唐末朝廷衰微,各地藩镇大多不上交赋税,但赵匡凝兄弟仍照常缴纳贡赋。 D. 赵匡凝对后梁太祖朱温心怀忠义,积极输送物资,但还是被他派兵打败了。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匡凝气貌甚伟,好自修饰,每整衣冠,必使人持巨鉴前后照之。(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及师厚济江,匡凝以兵数万逆战,大为师厚所败。(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行密厚遇匡凝,其后行密死,杨渥稍不礼之。(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请简要概括赵匡凝两次遭太祖讨伐的原因。(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①看弟 马 戴 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①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9.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5分) 0.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礼记中庸》) (3)皇览揆余初度兮 。(屈原《离骚》)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6)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把你的脚捆起来 一鸣几乎走遍了中国。他的青春时光就像无数箭头标向这里、那里,他要到这里去,他 又要到那里去。 鸣的父亲是这么批评儿子的:中国那么大,你每个地方都要去吗?在家里呆着你就会 死吗?就会死吗 我没说呆在家里就会死,我不过是想去看看洞庭湖。一鸣说,你发那么大火干什么?我 己经在家呆了二十多天了,我没去过洞庭湖,我一定要去一次洞庭湖。 一鸣很少去正视父亲的脸和眼睛,他认为这是一种减少冲突和口角的好办法。一鸣也很 少想起父亲,但是在开往邵阳的火车上一鸣做了一个梦,他在梦中感到了某种危险,他看见 父亲在身后摸索着什么,摸出了一条绳子,他听见了父亲的声音:我要把你的脚捆起来,把 你的脚捆起来,捆起来。一鸣的双脚乱踢乱蹬了一番。 后来一鸣和美丽的修兰恋爱了。一鸣记得他第一次向父亲出示修兰的照片时,父亲的眼 光近乎审视一个危险的罪犯 我们就要结婚了,一鸣说。结婚?刚刚认识就要结婚?父亲怔了一会儿,突然有点忸怩 起来,结婚当然好,不过我还没有准备,什么准备都没有呢 不用你准备,我们当然是旅行结婚。一鸣说,是我结婚,要你准备干什么? 我猜到你们会旅行结婚。父亲皱起了眉头,他的双手不安地揉着膝盖,而他的目光也沉 下去,凝视儿子的腿,儿子的脚,父亲的手轻轻拍着膝头,我是说你们旅行回来,结婚,总 得办一办,总不能弄得偷偷摸摸的吧 我和修兰都不喜欢这一套。一鸣挥了挥手说,修兰家在厦门,就在海滨,我喜欢那地方, 也许结了婚就住那儿了。 鳴记得父亲就是这时候开始沉默的,父亲盯着他的脚,一鸣觉得他的双脚脚背似乎被 乱针刺着,他就来回挪移着他的脚。他听见父亲的呼吸声很急促,父亲的手伸到桌上摸索着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 ① 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9.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2)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礼记·中庸》) (3) 皇览揆余初度兮, 。(屈原《离骚》) (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5)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6) 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7) ,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8)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五、 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4 题。 把你的脚捆起来 苏 童 一鸣几乎走遍了中国。他的青春时光就像无数箭头标向这里、那里,他要到这里去,他 又要到那里去。 一鸣的父亲是这么批评儿子的:中国那么大,你每个地方都要去吗?在家里呆着你就会 死吗?就会死吗? 我没说呆在家里就会死,我不过是想去看看洞庭湖。一鸣说,你发那么大火干什么?我 已经在家呆了二十多天了,我没去过洞庭湖,我一定要去一次洞庭湖。 一鸣很少去正视父亲的脸和眼睛,他认为这是一种减少冲突和口角的好办法。一鸣也很 少想起父亲,但是在开往邵阳的火车上一鸣做了一个梦,他在梦中感到了某种危险,他看见 父亲在身后摸索着什么,摸出了一条绳子,他听见了父亲的声音:我要把你的脚捆起来,把 你的脚捆起来,捆起来。一鸣的双脚乱踢乱蹬了一番。 后来一鸣和美丽的修兰恋爱了。一鸣记得他第一次向父亲出示修兰的照片时,父亲的眼 光近乎审视一个危险的罪犯。 我们就要结婚了,一鸣说。结婚?刚刚认识就要结婚?父亲怔了一会儿,突然有点忸怩 起来,结婚当然好,不过我还没有准备,什么准备都没有呢。 不用你准备,我们当然是旅行结婚。一鸣说,是我结婚,要你准备干什么? 我猜到你们会旅行结婚。父亲皱起了眉头,他的双手不安地揉着膝盖,而他的目光也沉 下去,凝视儿子的腿,儿子的脚,父亲的手轻轻拍着膝头,我是说你们旅行回来,结婚,总 得办一办,总不能弄得偷偷摸摸的吧? 我和修兰都不喜欢这一套。一鸣挥了挥手说,修兰家在厦门,就在海滨,我喜欢那地方, 也许结了婚就住那儿了。 一鸣记得父亲就是这时候开始沉默的,父亲盯着他的脚,一鸣觉得他的双脚脚背似乎被 乱针刺着,他就来回挪移着他的脚。他听见父亲的呼吸声很急促,父亲的手伸到桌上摸索着
什么,一鸣冲过去抓过小药瓶,把高血压药片謇进父亲的嘴里,但父亲把药片又吐出来了, 与此同时他的手继续在桌上摸索着,一鸣听清了父亲的嘟囔声,他在说,绳子,绳子,绳子 绳子?一鸣突然想起了他在去洞庭湖的旅途上做的那个梦,他说,你真的想找绳子?你 真的想把我的脚捆起来? 父亲的神情恍然若梦,他幔幔地开始安静下来,不,谁说我要绳子?父亲终于摇了摇头, 我的血压太高了,我老了,谁捆谁还不知道呢 新婚旅行的日的地是一鸣以前想去而未去的西双版纳森林。就在他们离开厦门登上火车 的时候,一封加急电报送到了修兰的家中,内容恰恰是所有人最害怕的那种:父病危,速归。 修兰的母亲拿着电报冲进沾台时,火车已经远去,她只好返身来到邮局给一鸣家里回了份电 报,言简意赅:一鸣已在途中。 鸣不知道父亲的事情,也不知道父亲在脑溢血的情况下又转危为安了。一个月后一鸣 回到家中,看见家里的每扇门窗都贴着双喜剪纸,所有的墙壁都粉刷过了,所有的旧家具都 油漆过了,而新家具都在一鸣的房间里摆放得有条不紊。一鸣的两个妹妹都在家里忙碌着, 她们用谴责的眼神扫视着一鸣和他的行囊,一鸣觉得家里的气氛有点异样,他推开父亲的房 门,看见父亲坐在床上,父亲枯瘦的脸上有一种灿烂的微笑一掠而过。 你还是回来了,父亲说,你还知道有个家。你又病了吗?一鸣走近父亲的床边。什么叫 又病了?好像我老在给你添麻烦?父亲表情又归于漠然,他说,天有不测风云,可我这里什 么都安排好的,不会给你添麻烦 一鸣后来从妹妹手里接过了那封电报。一鸣已在途中。他念出了声音。一鸣念那封电报 时觉得那六个字像六颗钉子钉在心上。一鸣的妹妹说,你把电报撕了吧,别让父亲看见它 他一看见它就伤心。我把它收起来。一鸣说着小心地折叠好那份电报,把它塞进了衬衣口袋, 然后他站在父亲的房门口沉默了很久。后来,一鸣成了他父亲的好儿子。 一天,一鸣看见父亲的脚后跟在地上磨蹭着,他听见父亲说,鞋底下沾着什么东西? 鸣蹲下来看父亲的鞋底,果然沾着东西,是一张皱巴巴的纸。是什么纸?上面写着什 么字?父亲说着把膝盖慢慢抬高,右手慢慢地伸向溎底。父亲戴上了老花眼镜凑近了那张纸, 是份电报,父亲说,我想起来了,是那份电报,说你已经走了,走了。 一鸣已在途中。 一鸣也已经看清了那份电报,他觉得奇怪的是它早被藏起来了,什么时候掉到了地上? 但一鸣来不及细想了,他看见父亲的手指突然松开了那份电报纸,父亲的身体突然歪倒在他 的臂弯里。 鸣的父亲最后死在一鸣的怀抱里。 鸣梦见父亲的亡灵,父亲的亡灵年轻而健壮,他抓着一根绳子朝一鸣走过来,他说, 别害怕,儿子,现在我要把你的脚捆起来, (节选自苏童《蝴蝶与棋》,有删改) 12.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着力刻画了父子之间的情感冲突,一鸣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从抵触到愧疚到理解 的变化,看到那封六个字的电报是其情感变化的契机 “父亲枯瘦的脸上有一种灿烂的微笑一掠而过”,表明父亲对一鸣的归来感到由衷的 高兴,但随后的语言和表情变化则说明他恢复了对儿子的一贯态度 C.“一鸣成了他父亲的好儿子”这一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水到渠成。这也代 表着这一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完全消解了。 D.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设置了伏笔:“我的血压太高了”“父亲在脑溢血的情况下又转危为 安了”“他一看见它就伤心”等处为父亲的死埋下了伏笔
什么,一鸣冲过去抓过小药瓶,把高血压药片塞进父亲的嘴里,但父亲把药片又吐出来了, 与此同时他的手继续在桌上摸索着,一鸣听清了父亲的嘟囔声,他在说,绳子,绳子,绳子 呢? 绳子?一鸣突然想起了他在去洞庭湖的旅途上做的那个梦,他说,你真的想找绳子?你 真的想把我的脚捆起来? 父亲的神情恍然若梦,他慢慢地开始安静下来,不,谁说我要绳子?父亲终于摇了摇头, 我的血压太高了,我老了,谁捆谁还不知道呢。 新婚旅行的目的地是一鸣以前想去而未去的西双版纳森林。就在他们离开厦门登上火车 的时候,一封加急电报送到了修兰的家中,内容恰恰是所有人最害怕的那种:父病危,速归。 修兰的母亲拿着电报冲进站台时,火车已经远去,她只好返身来到邮局给一鸣家里回了份电 报,言简意赅:一鸣已在途中。 一鸣不知道父亲的事情,也不知道父亲在脑溢血的情况下又转危为安了。一个月后一鸣 回到家中,看见家里的每扇门窗都贴着双喜剪纸,所有的墙壁都粉刷过了,所有的旧家具都 油漆过了,而新家具都在一鸣的房间里摆放得有条不紊。一鸣的两个妹妹都在家里忙碌着, 她们用谴责的眼神扫视着一鸣和他的行囊,一鸣觉得家里的气氛有点异样,他推开父亲的房 门,看见父亲坐在床上,父亲枯瘦的脸上有一种灿烂的微笑一掠而过。 你还是回来了,父亲说,你还知道有个家。你又病了吗?一鸣走近父亲的床边。什么叫 又病了?好像我老在给你添麻烦?父亲表情又归于漠然,他说,天有不测风云,可我这里什 么都安排好的,不会给你添麻烦。 一鸣后来从妹妹手里接过了那封电报。一鸣已在途中。他念出了声音。一鸣念那封电报 时觉得那六个字像六颗钉子钉在心上。一鸣的妹妹说,你把电报撕了吧,别让父亲看见它, 他一看见它就伤心。我把它收起来。一鸣说着小心地折叠好那份电报,把它塞进了衬衣口袋, 然后他站在父亲的房门口沉默了很久。后来,一鸣成了他父亲的好儿子。 一天,一鸣看见父亲的脚后跟在地上磨蹭着,他听见父亲说,鞋底下沾着什么东西? 一鸣蹲下来看父亲的鞋底,果然沾着东西,是一张皱巴巴的纸。是什么纸?上面写着什 么字?父亲说着把膝盖慢慢抬高,右手慢慢地伸向鞋底。父亲戴上了老花眼镜凑近了那张纸, 是份电报,父亲说,我想起来了,是那份电报,说你已经走了,走了。 一鸣已在途中。 一鸣也已经看清了那份电报,他觉得奇怪的是它早被藏起来了,什么时候掉到了地上? 但一鸣来不及细想了,他看见父亲的手指突然松开了那份电报纸,父亲的身体突然歪倒在他 的臂弯里。 一鸣的父亲最后死在一鸣的怀抱里。 一鸣梦见父亲的亡灵,父亲的亡灵年轻而健壮,他抓着一根绳子朝一鸣走过来,他说, 别害怕,儿子,现在我要把你的脚捆起来。 (节选自苏童《蝴蝶与棋》,有删改) 12. 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着力刻画了父子之间的情感冲突,一鸣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从抵触到愧疚到理解 的变化,看到那封六个字的电报是其情感变化的契机。 B. “父亲枯瘦的脸上有一种灿烂的微笑一掠而过”,表明父亲对一鸣的归来感到由衷的 高兴,但随后的语言和表情变化则说明他恢复了对儿子的一贯态度。 C. “一鸣成了他父亲的好儿子”这一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水到渠成。这也代 表着这一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完全消解了。 D. 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设置了伏笔:“我的血压太高了”“父亲在脑溢血的情况下又转危为 安了”“他一看见它就伤心”等处为父亲的死埋下了伏笔
13.文章画线句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6分) (1)他的双手不安地揉着膝盖。(3分) 2)我老了,谁捆谁还不知道呢。(3分) 14.文章以“把你的脚捆起来”为题并在文中多次提及,请探究其丰富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 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 “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賞和评判时,难道不 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 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 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风 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 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 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 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 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徳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 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张、 屈、宋,亦有茺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 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 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 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 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 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 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 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 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 《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 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 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 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冋徳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
13. 文章画线句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6 分) (1) 他的双手不安地揉着膝盖。(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老了,谁捆谁还不知道呢。(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章以“把你的脚捆起来”为题并在文中多次提及,请探究其丰富意蕴。(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 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 “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 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 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 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 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风 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 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 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 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 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 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张、 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 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 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 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 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 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 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 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 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 《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 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 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 19 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 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